第二节 水产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产资源
分类号: S937.3
页数: 18
页码: 564-581
摘要: 镇域内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优势种群多,尤以鲤科鱼类为盛。
关键词: 水产资源 鱼类资源

内容

一、鱼类 镇域内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优势种群多,尤以鲤科鱼类为盛。宋·嘉泰《吴兴志》列鲈、鮆(鲚)、白鱼、青鱼、鳜、鲫、鲤、鲇(鲶)、鳢(黑鱼或黑鲤头)、鲿(䱀、汪丁)、鳗鲡鱼、鱓(鳝)鰌(鳅)等14种;明·成化《湖州府志》列鮆鱼、红白鱼、鳜鱼、鲫鱼、鳊鱼等5种主要鱼种;明·崇桢《乌程县志》列鳊、鲈、鳜、黄白鱼、白鱼、鲚、鲫、鲿、鲇、䱀(黄鮁鱼)、䰲(鳅科)、鯶(草鱼)、鲭(青鱼)、鲢、鳅、鳝、鳢、鳗、鳑鮕、金鱼等21种;清·同治《湖州府志》列鲤、青鱼、鱮(鲢)、鳙(花鲢)、鲩(草鱼)、鲂(鳊)、鲂鳊(鳑鮕)、鲦(白条)、鮛条、鰋(红白鱼)、鲈、杜文鱼(塘部)、鮆、鲨(破浪鱼)、鲿、鳢、鳜、鲋(鲫)、鲇、鳟(烧火草鱼)、鱵、鲻、横鱼、逆鱼、斑鱼、金鱼、魪(王余鱼)、鳗、鱓、鳟、鰌等;清·同治《归安县志》列鲤、青鱼、鱮(鲢)、鳙(花鲢)、鲩(草鱼)、鲂(鳊)、鲂魾(鳑鮕)、鲦(白条)、鮛鲦、鰋(红白鱼、黄白鱼、白鱼)、鲈、杜父鱼(塘部)、鲇(鮧)、鮆(鲚)、鲿(鱮䰲、黄鲿鱼、汪牙)、鳢(黑鱼、乌鱼、黑鲤头)、鳜、横鱼(黄鳣)、逆鱼、钻沙鱼、金鱼(火鱼)、鱓(鳝)、鰌(鳅、肉鰌、刀鰌);清·光绪《菱湖镇志》列鲤、青鱼、鱮(鲢:花鲢、黄鲢、白鲢)、鱼宛(草鱼)、鲂(鳊)、鲂魾(鳑鮕)、鲦、鮛鲦、鰋(白鱼)、鲈、杜父鱼(塘部)、鲿、鳢(黑鱼、黑鳢头)、鲋(土步、塘鲋)、横鱼、逆鱼、金鱼(火鱼)、鳗、鳝、鳅。
   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内外引进的鱼类有团头鲂(武昌鱼)、白鲫、银鲫(东北银鲫、异育银鲫)、非洲鲫、淡水白鲳、太湖花䱻鲽、罗非鱼、镜鲤、兴国红鲤、鲡鲷、黄颡鱼、河鲀、刀鳅、加州鲈鱼、胡子鲶、大口胭脂鱼(巨口脂鲤、牛鲤)、巴西鲷、俄罗斯鲟鱼、长吻鮠(江团、鮠鱼)、鲮鱼(土鲮鱼、鲮公、雪鲮)等。现镇域内鱼类有12目25科90种。传统人工饲养的有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因唐朝时避讳,养鲤鱼者遭横祸,故习惯以青、草、鲢、鳙为菱湖“四大家鱼”。2001年省海洋渔业局命名菱湖镇为“水产之乡”。
   青鱼 青鱼俗称鲭、乌鲭、螺蛳青、黑鲩、青鲩、溪鱼、溜仔。最早记载于北宋《吴兴统记》;据宋·嘉泰《吴兴志》记,“可为鲊”。青鱼以水中软体动物为主食,镇域内水系和太湖盛产螺蚬,菱湖渔农在夏季前往太湖及嘉兴一带耥螺蛳。青鱼为高产优势种,养至四冬龄,可长至3公斤~5公斤重;与草、鲢、鳙鱼混养,亩产可达150公斤~200公斤。其食剩残饵是鲤、鳊、鲫鱼的食料;排泄物可培育池中浮游生物,作为鲢、鳙的饵料。青鱼富核酸,食之可滋养机体细胞,增强体质,延缓衰老,长寿延年。青鱼肉、胆、肝、鱼枕均有药效功能。鱼肉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补气和胃、养肝名目、怯风除湿、利水消肿、宁心补肾之功效。鱼肝又称秃肺,含有大量鱼肝油,具有补神明目作用。鱼胆,苦寒,主要用清热明目。胆汁水磨点喉痹,与熊胆同功。鱼枕(头枕骨),蒸后干研细末,冲服,主要治心腹痛。菱湖饲养青鱼为主的池塘约6000余亩,2004年产量2400吨;2005年产量2400吨。
   草鱼 草鱼古名鲩、鯶,又名草鱼、厚鱼、草根鱼、混子。食草性鱼类,以苦草、菹草、宿根大麦和水中高等植物及人工投放旱草、饼粕糟等为食料。三冬龄可达
  1.5公斤~3公斤重。可与鲢、鳙鱼混养,其排泄物可培养浮游生物,为鲢、鳙鱼之食料,有“一草带三鲢”之养殖经验。草鱼喜结群觅食,食量大、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作用也很明显。《本草纲目》记述:“暖胃和中”;《医林纂要》载:“平肝,祛风,治痹截。治虚劳及风虚头痛,其头蒸食尤良。”草鱼肉味甘性温,入脾、胃经,主要适用于脾虚纳差,胃脘冷痛,风寒头痛等症;鱼肝可治骨鲠及竹木刺喉。草鱼富含核酸锌,可作滋补食疗品。2004年养殖之草鱼塘4000亩,年产量3500吨;2005年产量3300吨。
   鲢鱼鲢鱼古称鱮,俗称白鲢。清嘉庆《宝前两溪志略》记载,鲢鱼原产长江,菱湖渔农于二三月间往取鱼苗,载回育成鱼秧后,分养于池。明朝时尚载于志书,称“鲢,相连而行。”鲢鱼栖息近水面,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生长快、成本低,池塘和外荡养殖二三年可上市,可达2.5公斤以上,为各类水域必养之鱼。2004年产量3600吨,居各鱼之首;2005年产量3500吨。
   鳙鱼 鳙鱼古名鲑,俗称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喜栖水域中上层,主要食物是浮游生物,其次藻类。塘中多养会影响白鲢产量,是搭养品种,放养量一般占白鲢15%~20%;而外荡放养则高于白鲢,生长速度与白鲢相似,3年可达2.5公斤以上。2004年产量700吨以上;2005年产量700吨。
   鲤鱼 鲤鱼古人视鲤鱼为吉祥、多寿之象征,民俗祭祀必用。宋·嘉泰《吴兴志》载,“今乡人以为鲊,极肥美,为鲙次之。”喜栖息水体底层,是杂食性鱼类,适应性强,生长亦较快,摄取池塘底部动物和青、草鱼吃剩的残饵碎屑,起清扫食场作用,是重要的搭养品种;也适合稻田养殖,现为外荡水域养殖、增殖对象,菱湖地区养殖不多,主要为供应北方和浙南地区。2004年产量358吨左右;2005年产量358吨。
   三角鳊 草鳊 鳊鱼通称鳊、鲂,又称“小头鱼”。镇域内湖河漾塘一般富产。从宋至明,“菱湖产鳊鱼,上贡。”(清道光十五年沈云飞《菱湖表征录》)据《癸辛杂识》,宋贾似道“尤喜苕溪鳊鱼”,赵以可造活水桶养鱼以船载京,“江湖中数舟上下递运不绝”。明成化《湖州府志》称其“大者四五斤,味极肥美,吴兴之佳品”;明嘉靖《吴兴掌故集》称,“湖鱼佳者,莫过于鲂。”出太湖者鳞白,出龙溪(东苕溪)者鳞黑更肥味美。鳊有三角鲂、长春鳊、团头鲂等。三角鲂,俗称鲂、三角鲂、蓝鳊、真鳊,朱家坝村北小溪漾有产卵场;长春鳊俗称鳊鱼、长鳊、草鳊,食草为主,生长快、 团头鳊养殖多;团头鲂,又名武昌鱼,原产湖北梁子湖、东湖、花马湖及江西鄱阳湖等湖泊,1967年由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养殖,食水生植物为主,现已超过鲤、鲫,也为外荡精养主要品种。2004年鳊鱼产量约420吨;2005年产量420吨。
   鲫鱼 鲫鱼古又名鲋、鮡、鰿,又称河鲫。适应性很强,是杂食性鱼类,几乎所有水域都能生长。宋嘉泰《吴兴志》,“鲫次鳜……乡土为鲙尤尚此鱼”;明清时,多用做奉宾供祭。清同治《湖州府志》记有黑背鲫,名鲤鲫,系“鲫与鲤交所生,味劣”;而菱湖商林漾所产高背鲫,色黑,尤为上等,但现已稀少。池塘饲养系搭养品种。1979年引进的白鲫,原产日本琵琶湖,称大阪鲫、河内鲫,因其食性与白鲢相似,故称白鲫,因生长快,内外荡均饲养。银鲫,原产黑龙江流域,为杂食性鱼;和兴国红鲤(父本)、东北方正银鲫(母本)杂交的称异育银鲫,20世纪80年代引进。鲫鱼营养丰富,味鲜美。清蒸熬汤,为产妇催奶之食补;老年人服用,起补钙、锌、镁、磷等人体所需之微量元素,也是病人服用强体之食疗。2004年养殖和捕捞的年产量800吨;2005年产量800吨。
   鳜鱼 鳜鱼俗称桂鱼、桂花鱼、花鲫鱼;有称翘嘴鳜和大眼鳜二种。典型肉食性鱼。1年~2年生长快速。在养殖业中是敌害之一,但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是名贵食用鱼。唐张志和的《渔父词》中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名句;宋嘉泰《吴兴志》,“鳜次白(鱼),乡土颇贵此鱼。”明万历《湖州府志》引凌说《梅溪春涨》有“连岸白沙鸥鸟下,蒲川红日鳜鱼跳”句。河漾中野生较丰,
  1971年开始人工繁殖和养殖,90年代推广养殖,2004年养殖面积1500亩,年产
  275吨。2000年又引进斑鳜,个体较小,体色较暗,体表有较大黑斑,体形较延长,但生长速度较慢,可经济效益高出普通鳜鱼,今已育种试养;2005年产量300吨。
   黑鱼 黑鱼古名鳢,一名七星鱼,或称乌鳢、乌鱼,俗称黑鳢头。河漾均产,食小鱼虾,为肉食性鱼,鱼塘所忌。20世纪90年代人工繁殖饲养,菱湖建丰村成立黑鱼专业生产合作社,养殖大户饲养面积近1350亩。2004年全镇养殖黑鱼的池塘3400亩,年产量2890吨以上;2005年产量3145吨。
   鰋鱼 翘嘴红鲌古名鰋,鲚、鲰、魟为其别名;俗称白鱼、翘嘴鲌,红白鱼;又名湖白,时里白、土鱼等。主要以鱼类为食。清同治《湖州府志》记,隋时湖州上贡白鱼,渔民于夏至前三五日在太湖吴兴一侧捕捞产子白鱼,贡于洛阳。每年四五月水涨时,东西茗溪多白鱼,渔民竞相捕捞。该鱼肉质白而细嫩,鳞下脂肪丰富而近鲋鱼,宋嘉泰《吴兴志》称“白鱼次鲈”,有“太湖白鱼冠天下”之说。2004年,人工养殖面积1500亩,年产量525吨;2005年产量945吨。
   逆鱼小型鱼类,生殖季节因逆水而游,在流水溪河中产卵而得名。肉质细嫩,背肥丰厚,全身唯脊骨一根,全无纤细芒刺,骨软味甘,满腹鱼子尤香。黄梅水发时,东苕溪一带张网捕捞。
   加州鲈鱼又名大口黑鲈,原产北美洲密西西比河的优质淡水肉食性鱼。适应性强,适温范围广;掠食性强,食量大,喜捕食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也可转食颗粒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繁殖简便,肉质鲜美,无骨刺,效益可观。当年繁殖的鱼苗即生长到0.5公斤左右重,第二年可达1.5公斤重。
  20世纪90年代初从广东引进,逐渐在菱 大口黑鲈湖陈邑村大面积养殖。现陈邑村的加州鲈鱼专业生产合作社已形成繁育、鱼苗、养殖、饲料、运输一条龙生产服务体系。2004年全镇养殖面积5300亩,年产量
  2650吨;2005年产量2800吨。
   奥利亚罗非鱼 罗非鱼又名非洲鲫鱼、鲡鲷,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下游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4个品种,其中以吉富品系的生长最快,起捕率最高。此外还有福寿鱼(莫桑比克罗非鱼为母本与尼罗罗非鱼为父本的杂交后代,生长速度比尼罗快)、奥尼鱼(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与尼罗罗非鱼为母本的杂交后代)和彩虹鲷(尼罗和莫桑杂交的突变种,体呈红色,又名红尼罗罗非鱼),原产非洲,为广盐性热带鱼类,不但能摄食一般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还能消化其他鱼类不能消化的绿藻和蓝藻。但不耐低温,不能自然越冬,12℃即停食,10℃开始陆续死亡,37℃以上活动也不正常。罗非鱼肉质细嫩,味美,少骨刺。20世纪60年代引进。70年代时曾利用丝厂余热水养殖试验,限于条件未能大面积推广。2004年产量60吨;2005年产量60吨。
   鲮鱼又名土鲮鱼、鲮公、雪鲮,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台湾和闽江等水温较高的地区,属于底层鱼类,以水底着生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和水底腐植质为主要食料;也喜食猪牛粪、米糠和花生麸等饲料,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强,产量高,用做特种水产黄鳝、鳜鱼、黑鱼等肉食性鱼类的饵料鱼。2000年引进养殖,2004年饲养面积300亩,年产量60吨;2005年产量90吨。
   鲮鱼 黄颡鱼俗称嗄鱼、黄姑、黄腊丁。肉食性鱼类,喜栖息于静水缓流,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适应能力强;杂食,抗病力较强,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2001年引进池塘和网箱养殖,2004年 黄颡鱼养殖面积500亩,年产量20吨;2005年产量120吨。
   花䱻又名太湖花䱻鲽,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经济鱼类,栖息于江河的干支流及湖泊中。一般2~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最小个体雌鱼体长13.9厘米,体重29.5克;雄鱼13.5厘米,体重32.2克。
   花䱻的生长比较缓慢,一般1龄鱼的体长为7~14厘米,2龄鱼为12~19厘米,3龄鱼为16~22厘米,4龄鱼为20~25厘米,5龄鱼为21~25.4厘米;6龄鱼体长为25.8厘米,体重295克。花䱻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是以摄食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常见的食物有虾、昆虫幼虫、螺蛳、蚬、淡水贝壳类、幼蚌、水蚯蚓以及鮈、鳑鲏等小型鱼类。2000年引进,竹墩村首先试养殖,现已推广,
  2004年产量30吨;2005年产量120吨。
   胡子鲶又名革胡子鲶、塘虱鱼、塘角鱼,热带、亚热带鱼类,临界水温为 鲶鱼
  4℃~34℃,生长最适水温为20℃~30℃,水温降至12℃时即不吃食不活动。底栖生活,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可利用小杂鱼、禽畜副产品、肉类加工下脚料作饲料,也可吞食豆饼、花生麸、蚯蚓、蝇蛆、蜗牛等饲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滋补保健的优质鱼,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从泰国和非洲引进,90年代推广。2004年产量110吨;2005年产量110吨。
   鳗鲡 河鳗俗称鳗鲡、鳗、鳗鱼,隆河性回游鱼类。肉质细而味美,尤含多量脂肪,营养极佳,有“水中人参”之美名。20世纪80年代人工饲养,并出口日本。
  2004年产量10吨;2005年产量12吨。
   黄鳝 黄鳝又称鳝鱼、长鱼,为底栖鱼类,喜生活在洞穴或水草中,昼伏夜出觅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捕食蚯蚓、小鱼虾、昆虫等,喜食鲜活饵,饥饿时会发生相互残杀,水温10℃以下冬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佳肴;又是医药上的良品,具有补气、补血、消炎、消毒等功效;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深受消费者欢迎。1997年菱湖渔业技术推广站引进,打破“黄鳝离不开土”的传统观念,采用池塘网箱养殖。
  现菱湖网箱养鳝10万平方米,2004年产量130吨以上;2005年产量80吨。王家墩西庄村成立黄鳝专业生产合作社,从繁育、养殖、饲料、运销形成一条龙生 泥鳅产。2001年2月,省海洋渔业局命名菱湖镇为“黄鳝之乡”。
   泥鳅古称鰌,有肉鳅、刀鳅。杂食性鱼类,河漾沟渠水田均有。1990年曾人工养殖。泥鳅为高蛋白、低脂肪水产营养佳品,肉质细嫩,肉味鲜美,素有“水中人参”之称;2005年产量5吨。
   二、虾蟹类 虾类以青虾(日本沼虾)、白虾(太湖秀丽长臂虾)、糠虾(钓虾)为最多,漾、河、港、渠、池塘分布甚广。清同治《归安县志》,“黑者出溪,白者出湖,皆为馔。”《吴兴志》,“江湖出者大而色白,溪池出者小而色青。……梅虾以梅雨时有也,乡土蚕天出小白虾,俗蚕白虾。”(《湖录》)俗呼蚕花虾。清同治《菱湖志》,“虾入夏后以笼捕虾,擢舟唤卖者曰笼虾,味最美。” 青虾俗称河虾,学名日本沼虾,是我国和日本特有的一个虾种,也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养殖品种,个体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几倍到几十倍;还富含钾、碘、镁、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氨茶碱等成分;肉质和鱼一样松软易消化,虾有较强的通乳 青虾作用,对婴儿、孕妇有补益功效;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时差症”;虾皮有镇静作用,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可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虾子又名虾春,含高蛋白,助阳功效甚佳,可补肾虚者。在稻田养殖中快速推广。青虾营底栖生活,喜攀缘爬行,昼伏夜出,避强光,趋弱光。是杂食性水生动物,饵料为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水生蠕虫、软体动物螺、蚌、蚬肉和新鲜鱼肉,以及水生植物嫩茎、嫩叶、根须、丝状藻类等,人工养殖则投喂颗粒饲料。渔农除 罗氏沼虾单独养殖外,还进行虾蟹混养。菱湖从
  1993年以来全市首先推行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至今已达11572亩,年产量
  447吨;2005年产量460吨。2001年2月,省海洋渔业局命名菱湖镇为“青虾之乡”。
   罗氏沼虾又称马来西亚大虾,原产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型淡水虾,幼体在咸水中生长发育,幼虾至成虾生长在淡水中。罗氏沼虾不耐低温,对水中溶氧度要求高,是杂食性虾,偏食于动物性饲料,产量高、饲养时间短、饲料系数低、肉质丰厚、味美。20世纪80年代引进推广,现菱湖有17个罗氏沼虾繁殖场,每年培育的苗种万亿尾供应大江南北。2004年全镇养殖面积420亩,成虾年产量78吨;2005年产量80吨。
   南美白对虾 河蟹 南美白对虾又称白脚虾,原产南美洲厄瓜多尔沿岸。体长、壳薄,生长快,对盐度适应范围广,能在纯淡水中养殖,低温适应能力稍差。食性广而杂,对饵料蛋白的要求不高,有相互残食习性。
  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2004年养殖面积100亩,年产量22吨;2005年产量30吨 河蟹俗称螃蟹、毛脚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海洋回游性鱼类。每年秋冬之交,二龄蟹成群沿江河顺流东下,至江海交汇处产卵,渔民趁机昼夜捕捉。蟹卵于夏初孵出幼蟹,顺潮经黄浦江水系进入太湖流域育成肥蟹。唐·杜牧《出守吴兴摘句》“吴溪紫蟹肥”;宋嘉泰《吴兴志》,“八月九日溪蟹大者如碗,极珍美,俗语云,十月雄,斗大虫,谓其螯大而有力。”明成化《湖州府志》,“出漕溪者尤佳,谓之漕溪蟹。”明嘉靖·宋雷《西吴里语》、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蟹生苕溪最大而肥”、“太湖产紫须蟹”。1970年移殖长江和瓯江口蟹苗,放养外河。
  1971年5月,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成功河蟹人工繁殖,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蟹苗由水产大队放养外河,产量大增。1997年全面推广池塘养殖,蟹种人工繁育基地3000亩。2004年,全镇池塘养殖面积850亩,年产量60吨;2005年产量
  60吨。
   三、其他水生动物 鳖学名中华鳖,俗称甲鱼、团鱼。
  范蠡呼为“神守”,宋嘉泰《吴兴志》,“取为膺(肉羹)”,“炮鳖,古为佳馔”。河漾港塘均有野生。马蹄鳖、童子甲鱼营养丰富,鳖血、鳖甲、骨骼都是名贵药材。
  20世纪90年代开始自繁自育的人工繁殖、温室培育、池塘养殖。现有2个大型甲鱼养殖场,养殖池塘面积118亩;2004年,全镇养殖甲鱼的总面积780亩,温室面积38648平方米,年产量220吨;2005年产量170吨。
   牛蛙 牛蛙两栖动物,原产北美洲南部,是食用蛙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因蛙声酷似黄牛叫,故称牛蛙。牛蛙性喜温暖阴湿,喜好躲在池塘边有浅水的洞穴附近,上有树荫和杂草覆盖,半身泡在水中,头、眼露出水面觅食;胆小怕惊,跳跃和逃跑能力较强。牛蛙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并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补中益气、壮阳补虚、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伤口愈合和止咳等药用价值。适应性强,疾病较少,繁殖快,食性广,蝌蚪期为杂食性,成蛙期为肉食性,一般摄食动物性饵料,生长迅速,产量高,经济价值较高。20世纪
  80年代初引进,曾大规模池塘养殖。
  2004年,养殖面积350亩,年产量90吨;2005年产量100吨。
   龟巴西龟又名秀丽锦龟、七彩龟,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不仅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较好的食用价 龟值和药用价值。巴西龟适应能力强,病害少,食性杂,耐饥饿,生长快;喜静怕噪,喜暖怕冷,生性好动。2004年,许联、三溪、王家墩、东河等村引进,建暖棚饲养。
  2005年产量49吨;搭养的草龟产量1吨,温室面积3800平方米。
  2004年菱湖镇水产养殖情况 菱湖镇1999~2005年土地整理面积 菱湖镇1991~2005年度渔业生产 注:外河养殖面积5590亩 菱湖镇1998~2005年主要淡水产品产量 注:1、资料来源《湖州市菱湖区年鉴》、《菱湖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汇编》整理。
  2、1998年菱湖镇鱼类总产量16137吨,其中菱湖7484吨、下昂5894吨、新溪2759吨。1999年菱湖镇鱼类总产量15805.6吨 四、水生经济作物 菱又名菱角、水栗;有二角青菱、四角红菱(俗称水红菱)、四角小野菱、元宝菱等品种。种植历史悠久,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二角青菱,距今4700多年。
  唐宝历元年(825),刺史崔元亮发现菱湖人以菱渡过灾荒,称菱米,遂提倡广为种植,因此菱湖地名由此而来。清《菱湖镇志》“物产”载:“今沿其业,如法以种,盈池遍泽,无不成熟。菱称‘菓中洁品’,唯此乡最佳且多,故曰菱湖。”清《归安县志》记载:《吴兴志》本草谓之芰,一名菱。《图经》云,实有二种,一四角,一两角。今乡土种此成塘,不止二种。两角者有果菱,差小;有湖趺菱,色红而大;又有青菱,色青,角曲而利;四角者,有野菱,最小,角极铦;有泰州菱,实丰而美,人人所重;近又有无角者,谓之馄饨菱,以其形似也。秋晚采实,竹箔曝干去壳为米,亦为果,有收至十数斗者。菱花夜开昼合,故性寒。《菰城文献》,有红、白、青三种。红者亦有二种,夏初谓之沙角,秋初谓之水红;白者谓之馄饨;青者谓之挠角,沉於水者,谓之乌菱。《湖录》,芰与菱不同。《武陵记》,四角、三角日芰;两角曰菱。今菱湖水中多种两角。初冬采之曝干,可以致远,名曰风菱;夏秋之交煮熟,鬻於市者,曰熟老菱。菱浑身是宝,具抗癌功效,又可食用。菱营养丰富,其为高碳水化合物(占34.6%)、低脂肪(0.2%)食品,菱肉含淀粉24%、蛋白质5.9%及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B、菱色甾、钙、磷、铁等人体所需元素,具有健脾养胃、补肾养血、健身益气、补益肠胃的作用。菱肉炖瘦肉还可解除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腰腿痛等症。菱肉及菱壳煎汤,加其他中药可作治疗癌症。新鲜菱肉味道鲜美、脆嫩多汁,是时令鲜果。风干菱肉,味似板栗。菱茎可作菜肴,是绿色食品。清《菱湖镇志》:“(菱)唯塘东港最佳,红而大,类湖蚨种。”清《宝前两溪志略》:“马家潭……射村东北,产菱秧。下庄泾,射村之北、前丘之西,产菱最佳。”20世纪50年代,菱湖镇在外河、池塘种植3万余亩,产菱1.8万吨,占全省产量27.7%。70年代后大面积减少,1990年产量2700吨;2004年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产量1200吨;2005年产量1350吨。
   藕藕开莲花为花红者,莲瘦而藕硬;花白者莲嫩而藕甜。白荷,藕皮呈玉色而脆嫩多汁,清香鲜甜,称雪藕,是藕中佳品。莲藕浑身是宝,藕富含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蛋白氨基酸、干酪基酸、钙、铁和维生素B、C及无机盐,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生藕、莲子、藕节、荷梗和荷叶,都有各自的药物功能。生藕可治疗肺结核咯血、淋病、衄血、白带等症;莲子是营养丰富的滋补食品,又具补脾止泻等功能;藕节含鞣质、天门冬酰胺等成分,性平、味涩,具有收敛止血功能,主治吐血、鼻衄、便血等病;用雪藕制成的藕粉,颜色白中泛红,称为“桃花片”,为滋补营养食品和清血滋养药物,宜体衰和病患康复期食用;鲜藕可食,味似雅梨,汁多而甜;藕孔中灌入糯米蒸者可作点心,也可熬成藕粥,成营养食物,还可加工成蜜饯和罐头食品等;荷叶是制作荷叶粉蒸肉的重要原料,藕片、藕丝生炒皆可成美食;同时,荷花又是观赏花卉。雪藕是湖州的特产,素有“西湖藕粉湖州藕”之说。唐时,湖州近郊藕塘星罗棋布。菱湖地区因掘地成塘,广养“四大家鱼”和植菱,尽管清·赵金《过菱湖诗》中有“菱藕官税足,鱼虾野馔新”之说,毕竟因“蚌赢鱼鳖水中多”、“卖鱼桥上卖鱼归”(清·孙宗承《菱湖纪事诗》)和“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清·厉鹗《菱湖诗》),因而藕塘大大减少。
  现只有少数农民塘中种藕,面积150亩。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青鱼
相关专题
草鱼
相关专题
鲢鱼
相关专题
鳙鱼
相关专题
鲤鱼
相关专题
鳊鱼
相关专题
卿鱼
相关专题
鳜鱼
相关专题
黑鱼
相关专题
翘嘴红鲌
相关专题
逆鱼
相关专题
加州鲈鱼
相关专题
罗非鱼
相关专题
鲮鱼
相关专题
黄颡鱼
相关专题
花䱻
相关专题
胡子鲶
相关专题
河鳗
相关专题
黄鳝
相关专题
泥鳅
相关专题
青虾
相关专题
罗氏沼虾
相关专题
南美白对虾
相关专题
河蟹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牛蛙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