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桑树高产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桑树高产管理
分类号: S888.4
页数: 4
页码: 457-460
摘要: 明代,镇域中等桑亩产桑叶1000~1200斤,上等桑亩产2000~2400斤。明末《沈氏农书》、《西吴蚕略》、《蚕桑辑要》等书总结桑树高产管理经验:充足的供应肥水和随时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管理方法。即冬至前深垦数回;草长即锄,土干即灌;二、五、八、十二月上肥,壅以猪、羊、牛、人粪尤宜,以及蚕沙、豆饼等,冬、春多施河塘泥。这些经验沿用至民国时期。
关键词: 桑树栽培技术 桑树高产管理

内容

明代,镇域中等桑亩产桑叶1000~1200斤,上等桑亩产2000~2400斤。明末《沈氏农书》、《西吴蚕略》、《蚕桑辑要》等书总结桑树高产管理经验:充足的供应肥水和随时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管理方法。即冬至前深垦数回;草长即锄,土干即灌;二、五、八、十二月上肥,壅以猪、羊、牛、人粪尤宜,以及蚕沙、豆饼等,冬、春多施河塘泥。这些经验沿用至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桑园建设和桑树管理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解放初期,人民政府重视蚕桑,镇域蚕桑生产得到初步恢复、发展,1956年桑树比解放前夕增加26%。1958年至1961年,桑树培育管理差,施肥少,种植饲料草多,同时部分桑地间作粮食,黄豆、小麦、山薯、南瓜、白扁豆、豇豆、玉米、高粱等高秆、蔓藤、宿根作物都种进了桑地,导致桑树衰败。1961年春叶比上年减产30%~40%。1963年,镇域内开展学习和推广德清太堡堂生产队“一专”(退出间作,建立专业桑园)、技术“三增”(增株、增拳、增条)经验,继承发展前人种桑技术。采取老桑地补植缺株、成行加密、“三增”等技术措施,改造新老桑地,密度由每亩不到200株,增至500
  600株。当时的目标实现亩产“千斤桑”(指春叶)、“百斤茧”(全年)。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学习和推广海宁云龙大队桑园以“四改”(一改低产桑、二改稀植桑、三改靠天桑、四改劣种桑)为中心、向较高层次建设稳产高产桑园发展的经验,从1971年始,充分发挥已组织起来的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农田、鱼塘基本建设,大搞桑地平整,小块成大块,分年实施桑地改造规划,年前平土,年后种桑,先种后挖,多种少挖,讲究种桑质量,加强桑树培育管理,从而改变了地块小、零星分散、高低不平、品种混杂、产叶量低的现状。
  1971年至1981年,平均每年以占总桑地面积7%的速度推进改桑,建成一批集中成片(成带)土地平整、能排能灌旱涝保收、良种密植、稳产高产的桑园,同时发展一批新桑园,向亩桑产茧百公斤迈进。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至
  20世纪末。全面建设高水准培育管理的丰产桑园,目标亩产桑叶1600公斤,蚕茧100公斤以上。
  1981年,全面推广桑地联产承包到户后,改变了“大锅饭”、“大呼隆”,一度提高了农民培桑养蚕积极性。1980年种桑405万株,平均每亩补种78株;1981年至1982年冬春种桑741万株,平均每亩补种139.5株;1982年至1983年冬春种桑588万株,平均每亩补种110.7株;1983年至1984年冬春种桑781万株,平均每亩补种147株。2000年,菱湖地区当年各种原因损失桑地2343亩,其中菱湖镇域1050亩和抛荒面积600亩。菱湖镇政府年初推行蚕桑“个、十、百、千”工程(即建立一个初具规模的桑苗培育场,普遍实行有10张蚕种联户共育的小蚕室,建立100户科技养蚕示范户,建立有千亩面积的优质、高产桑园),年内改造和新开发桑园共1150亩,栽桑200万株,调整失管桑地500多亩。镇域桑园总面积发展为21081亩(其中成片桑园20378亩),占全区1/3(菱湖地区65938亩)。镇域内更突出培育管理,实现高产桑园。
   (一)群体结构 对株、拳、条的合理配置,逐步形成密植以亩栽800~1000株低秆或中秆偏低养成的形式为最多。行株距配置为(1.33米~1.50米)×(0.50米~0.60米),亩定拳3000个左右,有效条8000条以上,总条长10000米以上。树龄结构青壮龄桑占70%以上,及时更新改造树龄在15年以上老桑,保证平衡高产。
   (二)重施肥 不但重视冬、春肥,而且还重视了过去从来不施的夏秋肥,保证桑树有足够养料。春肥以速效性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30%,一般亩施标氮(氯化铵、硫酸铵)30公斤~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人粪尿15公担~20公担,分3月下旬和4月中、下旬施入;夏肥,以速效和迟效相结合,占全年施肥量的35%,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夏伐后亩施碳酸氢铵75公斤或尿素30公斤或人粪尿15公担~20公担,蚕沙5公担或菜饼100公斤,并配施磷钾肥或复合肥;第二次在7月上、中旬追施碳酸氢铵50公斤或尿素20公斤,有的桑地覆盖稻草500公斤,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提高肥效;秋肥,以速效性肥为主,施肥量占全年总量的15%;8月中、下旬施碳酸氢40公斤~50公斤或尿素20公斤、蚕沙5公担或人粪尿15公担;冬肥,以有机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20%,施厩肥
  20公担~25公担或垃圾5吨、河泥250公担或菜饼200公斤。
   (三)合理采摘夏秋叶 从1965年始推广饲养早秋蚕以后,由于分次采叶利用,改善叶质,春叶产量只占全年产叶量的40%~45%,夏秋叶占55%~60%。桑农多年实践,得出“用”、“养”相结合的经验,既要适时地充分利用桑叶,不使桑叶老化浪费(一年中采取饲养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又适当留叶,才能保持树体强健,不影响或少影响桑树持续高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88年大面积实现亩产蚕茧105.1公斤,并涌现大批亩产桑叶2250公斤以上的高产桑园(春叶1000公斤,夏秋叶1250公斤以上)。
   菱湖地区每亩桑园养蚕产茧量 (1983~2002年) 菱湖镇每亩桑园养蚕产茧量 (1983~2005年)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