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桑树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桑树栽培
分类号: S888.4
页数: 2
页码: 455-456
摘要: 镇域桑树栽培历史悠久,千百年的时间里培育实生苗,再行嫁接、整枝、成林。桑籽直接播种。
关键词: 桑树栽培技术 桑树培育

内容

(一)桑种培育 镇域桑树栽培历史悠久,千百年的时间里培育实生苗,再行嫁接、整枝、成林。桑籽直接播种。清道光、咸丰年间,邑人高时杰著《桑谱》,载以稻秆灰拌桑籽播种法,将阴干灰籽播于5寸阔、2寸深长沟,次年秧长2尺许,即可分种。同治年间,邑人沈秉成撰《蚕桑辑要》载:有草绳育秧法,将桑葚籽抹于草绳缝内,埋入熟地1寸,待苗长移栽。这些方法一直延用至今。民国时期,实业家章荣初在湖州施家桥购地740亩设立青树实验农场,种植桑秧250万株作为桑基地,培育嫁接苗。解放初,有生产嫁接苗,数量甚少,嫁接苗主要由桐乡、海宁供应。20世纪50年代,尚采用“两年育苗、三年开剪、五年成林”的传统育桑法。1974年起,乡、村、组三级办苗场和农民自培苗相结合培育嫁接桑苗。1989年后,逐步推广应用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技术培育桑苗。
   (二)移栽、定株 菱湖自古以来积累了移栽实生桑及定株法整套成熟经验。明末,《沈氏农书》记述,移栽桑苗根不必多留,刷尽毛根,将线根四方排稳后渐次下泥筑实,然后时时浇灌清水粪以引出新根;定株以稀,纵横间隔7尺,每亩植桑200株。至清同治年间,适当密植,每亩增至350株,并改正对植桑为交叉定植,将原先“::”形改为“※”形,利于通风与日照。
   (三)接桑 宋代,镇域内普遍用嫁接法培育桑树。此后,历代在移栽实生桑苗后再接为家桑,逐渐培育出众多优质湖桑。清代,嫁接术尚有成套章法。高时杰《桑谱》、咸丰时汪曰桢《湖蚕述》等专著都有专门记述:剪有叶芽家桑枝,接于实生桑离地半尺处,待新条发芽,剪去桑本故条,即成家桑。至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
  1963年,大量培育嫁接桑苗移栽,以改造老桑园,发展新桑园。
   (四)拳桑养成 元代,镇域桑树改良为低干矮桑;至明代,普遍采用剪枝法培养拳桑。清代,养拳桑经验更趋成熟,尚有“三腰六拳”和“四腰八拳”养成法。每年清明拦头,经4年后,养成拳桑,桑枝层层而上枝叶茂密。早生火桑不耐剪伐,则采取步步高剪养法。拳桑养成方法一直沿用,湖桑以短干拳桑为多。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