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江南丝绸名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江南丝绸名镇
分类号: TS14
页数: 4
页码: 442-445
摘要: 菱湖镇素称江南丝绸雄镇、名镇。经考古发掘认证,早在4700多年前,先民已从事栽桑、育蚕、缫丝、织绸。蚕丝的故乡是中国,湖州是迄今最早的蚕桑丝绸发源地与发祥地之一,菱湖则是当之无愧的“丝绸名镇”。
关键词: 丝绸工业 丝绸名镇

内容

菱湖镇素称江南丝绸雄镇、名镇。经考古发掘认证,早在4700多年前,先民已从事栽桑、育蚕、缫丝、织绸。蚕丝的故乡是中国,湖州是迄今最早的蚕桑丝绸发源地与发祥地之一,菱湖则是当之无愧的“丝绸名镇”。
   秦汉时,菱湖栽桑养蚕已有相当规模,至南朝“乌程东南三十里有桑墟”(南朝·宋《吴兴记》)。“桑墟”所处位置即今菱湖。唐宝历元年(825),湖州刺史崔元亮始筑凌波塘,建秀溪桥,塘东渐成聚落,从事种菱、养鱼、植桑,“塘以西皆桑墟、芦苇。”(明·庞太元《菱湖志》)。
   唐朝,菱湖已成(桑树)“有地即栽,无一旷土”,丝织品已列为贡品(《湖录》),“吴兴土产,唐时贡绵紬,向出菱湖、新市者最佳。”(《湖录》)引李宗谔《图经》)“紬通邑皆出,绵紬则惟菱湖镇出者为上,而此镇(新市)出者次之。今为岁办,以供上用。”(明正德十一年陈霆《新市镇志》)“菱湖业蚕,捻线为绸尤工。”(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九,引《归安唐志》)宋时“湖丝遍天下”,已有官营“织绫务”作坊。《宋史·食货志》记载杭嘉湖地区“茧泊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这自然包括菱湖地区。
   明清时期,菱湖蚕丝业更发达,产、质量均为湖州府第一,菱湖成为湖丝最大集散地,与南浔、双林、震泽、濮院并称全国“五大丝市”。
   明洪武初年(1368)始设务司,建社坛后,于是“人物之荟萃,舟航之环集,甲于湖郡,遂成为吴兴城南一雄镇。沿湖岸铺及湖内舟船,商贾凑集,总之各行不下百余户。”(清光绪《菱湖镇志》卷一)明代中叶,菱湖一带“桑麻环野,西湖之上无隙地”。正德、嘉靖时(1506~1566),已以“多出蚕丝”而闻名,故“贸易者倍他处”(明万历庞太元《菱湖志》及嘉靖宋雷《西吴里语》卷四)。“丝则各县俱有之,惟出于菱湖、洛舍为第一。”(明成化《湖州府志》卷八),明弘治《湖州府志》:“丝,菱湖第一。”菱湖出产的细丝光莹洁白,量多质佳,尤以前丘、射村一带所产丝为最。不仅蚕丝业相当兴旺,而且织绸业亦盛。史载“菱湖业蚕,捻线为紬(绸)尤工”,(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九《风俗》)、“绵绸唯菱湖镇出者为上”(明正德《仙潭志》)。菱湖手织水绸、纺纱绸、绵绸具有独特风格,如明隆庆《湖州府志》所载“有水绸、有纺纱绸,出菱湖者佳”,成为驰名特产。隆庆、万历(1567~1619),湖丝“独盛於归安”。每当新丝告成,镇上客商云集,“丝家设庄,集于斜桥河、油车潭外,唯东栅有庄,然莫若斜桥河一带之热闹。”(沈云飞《菱湖表征录》)“归安菱湖市廛家主,四方鬻丝者,多廛临溪,四五月间,溪上乡人货丝船排比而泊,自菱湖前后左右三十里。”(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十)所指地域,即今菱湖镇东栅从隆兴桥到马家墩村1里多水面、南栅玄坛庙到清水漾2里多水面、北栅安澜桥到风水墩1里左右水面,沿岸泊满了比肩而挨的大小丝船,盛况空前。“盖由来久矣。镇上大半衣食于此。”菱湖自此成为江南著名的丝业专业市镇。
   清代,菱湖镇为湖丝贸易中心之一,蚕业更盛。“立夏三日,四乡采桑贸叶”,嘉庆时(1796~1820),买卖桑叶的“叶行俱在安澜桥一带”,至光绪年间(1875~1908),“四栅皆有”(清光绪《菱湖镇志》,又嘉庆孙宗承《菱湖纪事诗注》),故而产丝量倍增。同治三年(1864)秋,菱湖设立丝茶厘局后,据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府局谕饬事照》载菱湖有官丝行陆亨荣、唐广丰2家。另有私行庞亨荣、朱本立、李恒裕、沈永裕等10余家。光绪四年(1878),蚕丝产量
  499720公斤,占南浔、双林、新市三地总产量的82.03%,超过嘉兴府466494公斤和杭州府492670公斤的总产量。光绪五年(1879),菱湖一镇丝产量达到
  545067公斤,占湖州府总产量的33.04%,占全省总产量的13.11%,连居全省首位。其时,〔日〕伊藤斌研究中国蚕丝业,说“菱湖所产者数量多,品质比较良好”(〔日〕明治四十年(1907)伊藤斌《支那蚕丝业研究第一编》)。故俞樾在《菱湖镇志》序言中说,“国家岁入税厘大半出于丝捐,丝捐以湖郡为最,湖郡又以菱湖为最。”菱湖周围67个村庄多产蚕丝,“皆鬻於菱湖市中”(郑元庆《湖录》)。
  至光绪年间,镇上大小丝行、丝庄有20余家,著名的有陆亨荣、唐广丰、杨万丰、陆鼎茂、钱宏顺、庞亨荣、聚和、大集成、吉泰等9家规模大的丝行,从业180多人。其中杨万丰的“银双樯”、唐广丰的“金麒麟”牌商标最有信誉,蜚声海内外。
  丝业兴旺时,镇上每年成交生丝总量达一万包(约40万公斤以上),历来有“湖丝遍天下”、“湖丝甲天下”之称,而菱湖产湖丝为湖郡之冠,成为江南丝绸专业重镇。
   民国26年(1937)前,尽管帝国主义经济势力渗入江南水乡,苛捐杂税繁重,农村凋敝,但菱湖蚕茧产量仍达3320吨,生丝产量402.5吨。镇上除丝行外,还有4家经厂(干丝加工场):湖西墩卢财生等合资的伟纶经厂、牌楼头俞阿
  二经厂、九世堂沈芸斋经厂和东栅安泰當经厂。
   日军侵占湖州后,菱湖先后成为沦陷区和游击区,蚕桑事业破坏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桑树被砍伐焚毁约200万株,桑地被毁约3万亩,菱湖全镇房屋三分之二被火焚,除部分丝行、丝庄老板逃往外地避难,镇上姚万昌、罗绵记丝行,杨正兴、金阿三丝庄,德泰祥绵绸庄等丝绸业10余家被焚毁,4家经厂被毁坏。民国28年至29年(1939~1940),菱湖陆杏生、卢财生、费淦清和沈金亭在溪西卢家庄相继办起三友、恒丰2家小型缫丝厂,分别有日式、意式坐缫车各48部。民国30年(1941),三友和恒丰迁菱湖镇小西栅和利济桥堍,在31年(1942)关闭。
  29年(1940)5月,陆福康开办了心远堂经厂,在32年(1943)9月也关闭了。但菱湖蚕农并未因日军掠夺破坏而放弃种桑、养蚕、缫丝。
   抗战胜利后,菱湖丝行恢复无几。只有同丰祥、恒丰、福兴祥3家,均开设在王家门前。1946年,菱湖丝行同丰祥、恒丰、福兴祥开秤外,新增王义和、公懋祥。1946年,民族资本家章荣初在上海发起成立菱湖建设协会,承担家乡重建,恢复和发展蚕桑业,赠送蚕农70万株桑苗,并且建立施家桥青树实验农场,占地
  800亩,其中300亩用于桑秧实验、改良品种。引入新种,成为推广农村的桑苗基地。章荣初又接办镇江明明蚕种场等,每期发放蚕种14000张(1947~1948年共发放12.35万张蚕种),成立15个乡镇的125个蚕业生产合作社,约38000农户参加。建立菱湖蚕桑总指导所,各乡镇均设立蚕桑指导所,邻近三、四个乡设一巡回指导区,共设5个巡回区,13所指导所,18所分所,设立49个村镇共育组,聘请137名技术人员担任蚕桑指导员,很快使菱湖的蚕桑生产有了起色。同时,在民国35年(1946),独资建成了当时号称远东最大现代缫丝厂——菱湖丝厂,民国37年(1948)6月投产,有立缫车408部、座缫车20部,当年生产白厂丝105吨。实现了种桑、育蚕、缫丝一条龙生产管理体系。1949年解放前,桑地面积在5万亩以上,栽桑1500余万株。1948年春蚕种60000张,最高张产62斤,平均张产38斤,产茧量1140吨;秋蚕种13000张,平均张产30斤,产茧量
  195吨,年产茧量1335吨。
  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更是采取各种措施,指导农民科学栽桑、养蚕,发展蚕桑生产。同时,积极扶持丝绸工厂复工生产,调拨原料加工代缫代织。对农村土丝生产有所恢复。1959年后土丝逐步减少。1966年,改良土丝定名为桑蚕农工丝。1980年,以后农工丝转产白厂丝。蚕桑生产在每个村都有专职干部,菱湖镇科协成立蚕桑研究会,在区镇农技站科技人员指导下,使菱湖的蚕桑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摇钱树”(蚕桑)连着“聚宝盆”(淡水鱼塘)的典型。
  近6万亩桑地和星罗棋布的鱼荡,相连相倚;育桑和养鱼,相辅相成。菱湖农民在千百年劳动实践中创造出的“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桑鱼相互促进的传统生态农业在科技兴农的今天,更发扬光大。1990年冬,中国水产科学院培训中心的专家考察后说:“这里是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桑基鱼塘。”国家“六五”计划时期,改革开放政策使蚕桑丝绸业得到长足发展。
  1985~1990年,国际丝绸市场出现了旺销局面,乡镇企业发展快,小丝厂、小绸厂如雨后春笋,蚕桑生产步入旺期。1990年,菱湖桑园面积1487公顷,蚕茧年产2571.2吨,每公顷桑地产茧1.73吨,产量占全区31.9%,全市6.7%。
  主要丝、绸厂各6家,生产白厂丝1030.98吨,占全市23.82%;丝织品707.67万米,占全市6.4%,年丝绸出口创汇2300万美元。丝绸工业在全镇占有重要地位,占全镇工业产值23.64%,从事丝绸业人数为全镇人口12%。
  2000年遭受1999年“6·30”特大洪涝灾害后,蚕桑生产仍出现恢复性增长,丝绸企业整体扭亏。菱湖镇1407公顷桑地,年产茧量1689.4吨,占全区
  38.9%,占全市7.8%;蚕茧收入2514万元;白厂丝年产量910.03吨,占全区
  87.7%,占全市11.9%;丝织品490.6万米,占全市9.4%。
  2005年,全镇桑地面积1400公顷,蚕茧产量1089.2吨,蚕茧收入2236.5万元;8家丝厂产白厂丝1434吨,产值2.9955亿元;9家绸厂,丝绸产品1134万米,产值2.4389亿元;有服装厂19家。近年迅速发展人造丝,家庭丝绸和商标涂层丝织带生产规模扩大,120余家企业的商标织带产量130亿米,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市场占有率60%。全镇丝织企业879家,其中上规模企业24家,丝织业职工5288人,年产值44.9551亿元。自古以来,江南丝绸名镇菱湖的蚕桑丝绸业久兴而不衰。作为江南丝业名镇,是省、市茧丝绸生产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