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人物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现代人物传略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44
页码: 295-338
摘要: 菱湖镇现代史上人才济济,有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大师、企业家、抗日英烈、文物鉴定专家、法学家、外交官等。深厚的人文底蕴,使菱湖人在各行各业都有骄人的建树,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现代人物 人物传略

内容

沈金鉴
  沈金鉴(1866~1926),字叔詹,又名安石。19岁时以府试第一入邑庠,其后屡试不中,入顺天府试,复不第。援例补为銮舆卫。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天津河防同知兼理天津府事。参与创办北洋警务学堂,并负责兴建京奉新车站。庚子(1900)之变后,外兵盘踞郊区,教民依势横行。沈金鉴捕2名为首者依法惩之。李鸿章称其“有胆有识”,直隶总督袁世凯亦赏其才。三十一年(1905),日俄战争爆发,由李鸿章派遣任辽阳州事。日俄媾和,日军仍驻于辽阳,并拘清廷地方官员。沈金鉴以国际法斥之,迫使日军撤走,并释放地方官员。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丁忧,逾年帮助皖抚筹办司法事。继任芜湖巡警局长、安徽提法使等职。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沈金鉴被召回北京。翌年任京兆尹。1915年袁世凯称帝,于12月21日册封沈金鉴为一等男,放任湖南巡按使,至洪宪事败引去。
  1920年6月24日,沈金鉴由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任命为浙江省长。在菱湖北栅旧宅畲经楼前放石狮,竖旗杆改为省长府。在省长任内,整顿司法工作,恢复全省75个县的县议会和城乡议会。主持召开了被孙中山斥为“分省割据”的浙江省制宪第一次会议,宣布了《中华民国浙江省宪法》。1922年1月,沈金鉴与督军卢永祥联名致电北京政府,反对巴黎和会的续会——华盛顿会议出卖中国主权。并决定筹款50万元赎回沪杭路权。徐世昌因反对曹锟贿选下台后,沈金鉴于1922年10月22日被调回北京,赋闲于家。1926年初,病故于北京。葬于菱湖的灵山村。
  沈联芳
  沈联芳(1870~1947),近现代实业家。名镛,字联芳。幼年就读于私塾,16岁进湖州恒有典当行当学徒。清光绪十九年(1893)去上海,进瑞纶丝厂当职员,因其精明能干,升为高级职员。二十六年(1900),与友人集资40余万两,在上海河南北路鸿安里创办振纶洽记缫丝厂,自任经理。该厂在当时是一家颇具规模的民族资本机器缫丝厂。不久,又在集益里设恒丰丝号,经营丝茧买卖,获利丰厚。三十四年(1908),在闸北独资建造恒丰缫丝厂,特聘意大利技师特乃格来厂为监工,生产“飞虎”和“玖瑰”牌厂丝,远销欧美诸国,深受欢迎。因当时各列强操纵生丝出口贸易,丝价起伏不定,风险甚大,为求稳妥计,将丝厂出租,并转向房地产经营。先后建起了恒丰里、恒通里、恒祥里、恒康里、恒乐里等里弄住房和恒丰大楼,出租牟利,成为房地产资本家。宣统二年(1910),上海闸北商团成立,他被举为会长。民国元年(1912),任闸北市政厅厅长,又任闸北慈善团总董、湖州同乡会会董,并筹设一、二、三队救火会,举为救火联合会会长。1915年初,任苏浙皖丝厂茧业公所总理,历时十余年,成为丝茧业的巨头。后又任江阴利用纺织公司董事长、上海丰业保险公司董事长、中国丝业银行董事长、苏州太和面粉厂董事长和闸北水电公司董事、中法求新厂董事、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董事、吴兴电气公司常务董事等职。
  沈联芳在担任闸北市政厅长期间,为抵制列强以越界筑路手段扩充租界的阴谋,曾发起在闸北筑路造桥,修建恒丰路及恒丰路桥。1915年11月,当选上海总商会副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界要求商界罢市响应,但他和朱葆三(上海总商会会长)迎合日本方面意图,以上海总商会名义,通电主张由中、日直接交涉青岛问题,故舆论大哗,朱、沈二人被迫于1920年6月辞职。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他在闸北所有的房产、丝厂、企业及所主持的各种慈善团体设施,均被日机炸毁。在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曾要求他出任“上海特别市副市长”,沈联芳不就,几次躲避于亲戚家中,后又避居英侨哈同花园内,始得脱身。1947年11月5日,病逝于上海。
  沈谱琴
  沈谱琴(1870~1939),名毓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私资创办湖城志正学堂。同年,为创办湖州府学堂,捐资10多万银元。次年二月,湖州府学堂正式成立,沈谱琴将志正学堂并入府学堂,校址设于爱山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沈谱琴东渡日本留学。求学期间,他广交革命志士,与陈其美(英士)过从甚密,在陈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
  光绪三十二年(1906),沈谱琴归国后,领导了抗争美国教会侵占海岛(湖城)土地案,取得胜利。并负责中、小学堂改革,担任师范学堂、府中学堂监督和程安高等小学堂堂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筹设湖州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吴兴女学堂。
  1911年辛亥武昌首义,全国纷起响应。沈谱琴组织尚武公学的学生军起义。11月6日,湖州光复,并成立了湖州军政分府,沈谱琴任都督,主持临时军政府工作。后因局势紧张,上海方面派俞凤韶、朱次江等来湖接替,由俞任军政分府主任,沈遂离职。继续担任湖州府中学堂负责人。1918年,吴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成立,他被委派为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沈谱琴避难竹墩沈氏老家。次年春,日军武装专轮把他“邀请”进城,聘为湖州自治委员会委员长。不久,他托病辞职。1939年夏,终被日军解职,举家赴上海,不久病故。(凌以安《湖州沦陷前后》)
  张子香
  张子香(1874~1941),又名礼宝。原住湖州马军巷。其父行医兼营中药店。后迁居史家坝(今属云巢乡)。
  张子香16岁时因考秀才落榜,心中郁闷。在客店中邂逅名医葛再初。葛曰:“不为名臣,便为名医。随我学医如何?”遂从葛为师,去了余杭。三年后(1893)返家。在史家坝开业行医。由于对医技精益求精,医术大进。1898年迁居菱湖,悬壶于湖西墩。擅长伤寒、肺痨、妇科。是讲究临床病理,不拘泥于药典的时方派人物。凡难治之疾,经其诊治,屡有效验。名噪一时,有“一帖药”之誉。性怪僻,有玩世之态。嗜鸦片,好赌博,甚至在路边与人赌“丢丢板”,又爱诗画。雅俗俱备。富人延请,需50银洋,穷人病可以施药;不乐意时虽重金聘而不去,乐意时闻病而自至。
  1931年,去上海天潼路怡如里66号继续挂牌。“一·二八”沪战时迁回下昂赵家埭。1935年,避匪盗迁往湖州金婆弄1号。1941年病卒,享年68岁。
  有门人40余人。当代名医朱恩培亦出其门下。
  沈寿
  沈寿(1872~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吴兴竹墩人。竹墩沈氏系吴兴望族。沈兼士、沈尹默同出一族。云芝受家教影响,自幼酷爱艺术,8岁就能绣出《鹦鹉图》。后随其父沈椿迁江苏吴县。15岁已绣艺至精,名誉姑苏,成为苏绣大家。沈云芝的夫君余兆熊,是位画家,他们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共同钻研绘画与刺绣,刺绣离不开绘画,因此技艺益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柳燕图》,就是她前期的苏绣代表作。此件绣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高98厘米、宽35厘米的白色八枚缎作绣底,上绣迎风飘曳的柳枝和两对燕子,为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天景色。全幅绣品运用传统的苏绣针法,包括套针、齐针、长短针和滚针,把物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在配色方面,绣品采用青灰色调,在燕子翅的小端加绣石青,胸脯敷以粉红,充分展现了苏绣的“精、洁、雅、细”的传统风格。清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沈云芝进献一堂八幅的《八仙上寿图》和三幅《无量寿佛》图绣品。慈禧观后,赞其技艺精良,爱其内容吉祥,正是所欲寻觅的佛像绣品,大悦之下,遂书“福”、“寿”两字赐予沈云芝夫妇。从此沈云芝改名为沈寿。清廷还颁发四等双龙宝星勋章,以资奖励。同年11月,又得慈禧谕旨,偕丈夫赴日本考察,使沈寿扩大了眼界,增加了见识。由此确立了“以刺绣自立于世”的终生志愿。回国后,沈寿借鉴东洋技法和西洋艺术结合传统针法,创造了散针、旋针等针法,使苏绣更上一层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沈寿担任了工商部工艺局刺绣科总教习。三十二年(1906),沈寿运用仿真绣法绣制了《意大利皇后像》,绣品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获得“世界最高荣誉奖”。1915年,沈寿一幅《耶稣像》获得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謇以13000美元购回,收藏于南通博物馆。惜于抗战时损失。宣统二年(1910),被当时的工商部大臣张謇所聘,担任国绣审查官。
  辛亥革命后,沈寿去天津创办了“自立女工传习所”。不久被张謇邀去,担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办所7年,培养出一大批刺绣能手。她们都能自画、自书、自绣。绣品有人物、山水、花鸟以及舞台戏装。并把南通传习所扩大为南通刺绣总局。由沈寿任局长。同时,沈寿还在上海设立“福寿公司”,在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设立分销处。把中国刺绣推向世界。沈寿把式微中的苏绣发展为兴盛。张謇称她“精绝为世,前所未有”。张謇将沈寿的技艺,录写成《雪宦绣谱》,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的专著。
  1921年沈寿病逝后,南通人民将她安葬在南通黄泥山东南麓。墓门石额上由张謇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兴沈女士之墓阙”。
  沈瑞麟
  沈瑞麟(1875~1932),字砚裔,沈秉成次子。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举人,以父辈之勋功,得任郎中,经知府而升道台。二十八年(1902),任驻比利时公使馆随员。三十四年(1908),以二等参赞官代理驻德公使职,兼任万国保护文艺美术版权公会会员。宣统元年(1909),内调外务部。次年三月,复出任驻奥公使,至民国6年(1917)中奥宣战,始下旗回国,在任凡7年之久。民国10年(1921),任华盛顿会议筹备处顾问。11年(1922)1月,任外交次长。13年(1924)11月,段祺瑞任临时总执政,沈瑞麟以次长代理总长。至次年2月,正式任外交总长。旋兼任关税特别会议委员长之职。16年(1927)6月,张作霖在北京就大元帅职,沈瑞麟复任内阁之内务总长,兼总办京都市政事宜。17年(1928),张作霖失败,沈瑞麟也出关。后任中东铁路理事、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参议等职。21年(1932)卒,年58岁。工画山水,顾若波弟子。
  唐雪湘
  唐雪湘(1877~1941),原名沈筠,字雪湘,从夫姓,菱湖振秀女校创办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就读于杭州蚕学馆。1915年创办振秀女子学校于菱湖镇南栅唐广丰私宅的花厅(今菱湖人民公园内),设高小和初小三个复式班,女学生70余人。聘请当地社会名流任教,本人则教授算术和刺绣。不到两年,学生增至百余人,她又在唐广丰内宅花园开辟了教室。为了提高学生的启蒙基础知识水平,她还办起了一个有20余名儿童的幼稚班。由于唐雪湘的苏绣独具特色,在她的指导下,振秀女学生的刺绣作品,被教育部选送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刺绣展览会。
  1929年,唐广丰破产,三进大宅卖给了资本家沈芸斋。唐雪湘租借了直街肥皂作坊,苦心经营振秀女校。1932年,房主收回肥皂作坊,唐雪湘不得不停办振秀女校,赴上海市北中学小学部任教国语。
  1937年“八·一三”爆发后,她从上海避难回家乡。又随侄孙避难到金华汤溪。当时金华汤溪县长沈维翰是她女婿的兄长,在汤溪办了淑德小学,请唐雪湘主持,并执教国语。半年后,沈维翰调往临海,她因患震颤症,心力交瘁,离开汤溪辗转回菱湖。次年底,她看到菱湖镇的学校已全部停办,儿童待学犹如婴儿敖敖待哺,便不顾年迈多病,在北栅北桥西南的唐家老宅,恢复了振秀小学,招收男女学生百余人,重执教鞭。1941年秋,病故。
  沈藩
  沈藩(1879~1944),字静庵,号梅花馆主。幼时就读于私塾,成年后先后担任过德源春、泰昌两家木行账房。平时嗜爱书法。以《六书通鉴》为本,锐意摹临,脱颖而出。治印艺术名闻遐迩。曾与书法家沈葆卿(字惕盦)等结为颇有影响的菱湖书画社。
  沈藩书法以小篆、石鼓、隶书较为突出;此外剪纸镂花、立体灯彩、竹扇等亦为人青睐。其遗作经“文革”后,流传甚少。唯几本《百梅盦印谱》和《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印章,尚由其后裔保存。
  杨谱笙
  杨谱笙(1879~1949),名兆崟。童年时由其父杨宜园亲自课读,后由其四兄杨诚之继续教读,少年时参加童子试。成年后,在其三兄杨信之开办的上海康泰丝栈工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还“就近督教”陈英士。通过杨家,陈英士结识了蔡元培,并结下深厚友谊,走上了反清道路,从而又使杨谱笙成为同盟会的积极参与者。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就在杨信之、杨谱笙主办的湖州旅沪公学设立。杨谱笙还和陈英士于1911年春,应黄兴、赵声之邀赴港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但到香港后,举事失败,杨谱笙遂以上海新闻界代表身份亲去广州营救战友,协助料理善后事宜。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义,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陈英士和杨谱笙等人决定发动上海起义以支持。农历九月十三日,陈英士率队攻打上海制造局,陈英士被拘。次日,杨谱笙、潘月樵等大队再次攻打制造局,并解救了陈英士。上海光复后,杨谱笙被任命为上海沪军都督府参谋兼军需科长。
  杨谱笙曾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民国6年(1917),陈英士遇害后,杨谱笙奉母息影吴门,逐渐淡出革命活动。1931年至次年8月,杨谱笙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协助于右任院长创建监察制度。1933年2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后任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
  1943年春,汪精卫派褚民谊两次聘杨谱笙出任伪职,他严辞拒绝。抗战胜利后,他又反对蒋介石政权的贪污独裁,受到宋庆龄的高度评价。
  1949年4月17日,杨谱笙患脑溢血,逝世于上海。
  沈士远
  沈士远(1880~1950),早年曾在南浔正蒙学社任教,后历任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庶务部主任、北平燕京大学国文教授、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讲师。他和弟沈尹默、沈兼士同在北大任教,时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北大‘三沈’”。
  1929年7月,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1932年5月,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9月,任江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2月任考选委员会委员。1936年10月,任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1937年11月,任云南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长。1940年4月,任考选委员会秘书长。次年1月,任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7月,任普通考试临时考试典试委员,高等考试司法官初试临时考试典试委员;8月,任高等考试场初试典试委员长;1942年3月,任第一次高等考试初试兼第一次普通考试试务处处长。1943年4月,任第一次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9月,任第二次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11月,任第二次高等考试初试试务处处长、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1944年1月,任第一次高等考试再试委员长;8月,任第二次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10月,任派遣国外实习农工矿业技术人员考试试务处处长。1945年1月,任司法人员考试试务处处长。1946年1月,任司法人员考试司法官考试再试典试委员长;12月,任高等考试再试典试委员长。1948年5月,免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职;7月任考试院考选部政务处长。
  1950年初聘为北京故宫编纂委员,未几逝世。
  沈子槎
  沈子槎(1881~1969),幼年家境贫困,15岁进上海久成绸庄当学徒。满师后被派往河南镇平县分庄收购府绸。民国元年(1912),与人合资创办上海大丰府绸庄。由于经营有方,生意日益兴旺。19年(1930),大量收购山东、河南、上海、苏州、杭州一带府绸出口。37年(1948),与印度人合资,在香港开永大行。解放后,组织31家厂商联营出口业务,任上海市国际贸易联合会董事长。
  沈子槎思想进步,曾数次掩护中共地下革命同志,资助解放事业,并在上海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民国36年(1947),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1949年被选为中国民主建国会出席首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十二名代表之一,登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二届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
  沈子槎还是古钱币收藏家。他收藏的历代钱币达四千余枚,1960年陆续整理分送给北京、上海、浙江及湖州的博物馆。“文化大革命”期间,沈子槎受到迫害,于1969年郁郁而逝,终年89岁。
  徐森玉
  徐森玉(1881~1971),原名鸿宝,字森玉。文物鉴定家,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家。清末毕业于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授举人衔。著有《无机化学》、《无机分析》。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编纂,负责撰写《清史稿》中有关《职官》条目。后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代院长。建国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24年,他参与清点故宫文物,发现不少珍品不知去向,遂到各地查访,并发现了《赵城藏》等无数中华瑰宝。
  “九·一八”事变后,徐森玉主持了故宫文物南运大迁徙,历尽艰辛,运抵四川和香港保存。在日军占领上海时,他潛往上海,和郑振铎抢救大批孤本善本书邮往香港保存。解放前夕,南京国民政府命他将故宫文物运往台北,他故意分装二份,一运台北,一留大陆。自己也借口留在上海隐居。解放初,徐森玉参与负责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筹建工作。以70高龄,不辞辛苦访求珍品、善本。经三年之努力,征得一大批文物和图书,并逐件鉴定,判别真伪,区分等级。由他鉴定而收藏的国宝级珍品中,最著名的有:晋代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徇的《伯远帖》手卷,宋代司马光的书简,宋代苏轼与文同合绘的手卷,以及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等,都属稀世之珍。郑振铎曾称赞他是“真真实实的一位了不起的鉴别专家”。1962年,中央文化部特为他颁了奖,以表彰他对文物工作的卓著成绩。周恩来称他为:“真正的国宝”。
  1963年,浙江省文物部门在浙西发现了《萝轩斋古笺谱》足本(上下册)送上海徐森玉鉴定,经他过目辨认,确系明天启六年(1626)金陵吴发祥刻本,海盐张宗松藏本,属海内孤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笺谱,比《十竹斋笺谱》早19年。《萝轩》是研究我国版画史的珍贵资料。日本著名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曾误认《萝轩》(下册)为清康熙刻本,这一结论已为徐森玉所纠正。
  徐森玉在“文革”十年动乱中,竟遭迫害,1971年5月19日含冤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筑墓于苏州。李一氓亲为题碑:“森老风范,永留人间。”徐森玉的万余册藏书,由子女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竹墩人,生于陕西定远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迁居长安。三十一年(1905),曾在南浔正蒙学社任教;同年,与其弟沈兼士赴日本留学。因经济困难,沈尹默次年回陕西。
  三十三年(1907),奉母回吴兴,随即应聘,先后在杭州高等学校、两级师范、第一中学(杭高)任教。1912年,受胡仁源之聘去北京大学任教。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立志改革,曾走访沈尹默。沈尹默积极建议教授治校,组成评议会,为蔡元培采纳。
  《新青年》编辑部迁北京,沈尹默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胡适、刘复轮流任编辑。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月夜》,在康白清的《新诗年选》中,被称为“备具新诗美德”的“第一首散文诗”;另有《三弦》等9首,被收入《初期白话诗稿》,传诵一时。他和胡适、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尝试新诗创作,被誉为中国新诗初期创作的“三巨头”。是我国早期新诗倡导者之一。1920年,再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因眼病次年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5年“女师大风潮”,他和鲁迅、钱玄同、沈兼士、许寿棠等联合在《京报》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1929年由蔡元培推荐,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2年任北平大学校长。民国政府为了遏制学生爱国运动,下令开除学生,沈尹默愤而辞职,到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抗日战争期间去重庆,受于右任之聘,任监察委员,曾上书弹劾孔祥熙、宋子文贪污。抗战胜利后辞职,定居上海,以鬻字为生。
  上海解放后,为陈毅市长第一个走访的知名人士,乃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从20世纪30年代起,沈尹默致力于书法艺术,极力崇尚二王(羲之、献之)儒雅秀逸书风,并身体力行。强调书法必须将前人法则、个人特性和时代精神融合一气,始成家教。他对篆、隶、楷、正、行、草各种书法融合贯通,尤以行书擅长。他的书法作品出版的有《沈尹默书法集》、《沈尹默墨迹三种》、《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等。书法理论著述有《执笔五字法》、《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等。旧体诗词的造诣也颇深。其诗作编为《沈尹默诗词集》,计380余首;另有诗词《秋明集》、《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吴鼎昌
  吴鼎昌(1884~1950),字达铨,前丘人,生于四川华阳(今双流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入成都客籍学堂读书,后中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公费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参加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宣统二年(1910)回国,得商科进士。次年经廷试,授翰林院检讨,入北京法政学堂任教习。历任东三省总督度支、中日合办本溪湖矿务局总办、大清银行总务科长、大清银行江西分行监督等职。辛亥革命时,参与上海大清银行清理处事务和中国银行筹备工作,后任中国银行监督,拟定中国银行条例。黎元洪、熊希龄建立共和党,他入共和党,任袁世凯政府的工商部临时会议副议长兼工商顾问。民国2年(1913),梁启超等组织“进步党”,他任“进步党”政务部财政科主任。3年(1914),任造币厂总裁。次年,被袁世凯授予上大夫衔。同年12月,袁世凯称帝,他任筹备处办事员。袁死后,又投靠段祺瑞,先后任中国银行总裁、盐业银行总经理。7年(1918),段祺瑞组织安福俱乐部,他为院外评议员、财政部次长。南北和谈,他为北方代表,成为总代表朱启钤的智囊人物。9年(1920)7月,安福系失败,他被直系军阀吴佩孚列为祸首,撵出政坛。但吴鼎昌仍用盐业银行进行活动,组成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为“四行”联合营业事业所,任“四行”储蓄会主任,发行钞票,吸收军阀存款,为北洋军阀解决财政困难,成为金融界巨头。吴鼎昌运用“四行”储蓄会的金融实力,力排众议,投资500万元,建造上海国际饭店。1932年8月动工,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日开张营业。24层楼的上海国际饭店是当时远东第一高楼,不仅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还为“四行”储蓄会吸纳了7千余万元的存款。
  民国13年(1924),吴鼎昌资助胡霖在上海办《国闻新报》。次年(1925),出资5万元盘费购进天津《大公报》,另组《大公报》新记公司,以胡霖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他自任社长。15年(1926)7月,经张季鸾介绍,在南京会见张群,进入国民党政学系,成为新闻界重要人物。20年(1931),受到蒋介石召见,先后被任命为国防设计委员、实业部长。26年(1937),抗战爆发,他任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四部部长。同年11月,调贵州省任主席兼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12月,兼贵州保安司令,并正式参加国民党。34年(1945)1月,调重庆任国民政府文官长。抗战胜利,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由吴鼎昌起草电文拍至延安。9月,他兼任国民党中央设计局秘书。37年(1948),改任总统府秘书长,为国民党新政学系的首领之一。1949年初,李宗仁上台,他将全部财产变卖,赴香港作寓公。1950年9月22日,病死于香港。
  沈兼士
  沈兼士(1885~1947),竹墩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并在东京随章太炎学音韵学。1912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国史编撰处、国文系任职。
  “五四”运动前后,与其长兄沈士远、二哥沈尹默并称北大“三沈”。1917年至1919年间,曾在《新青年》发表新诗《山中西风大作》、《见闻》、《春意》、《有趣和怕》、《小孩与小鸽》等十几首,是我国新诗早期倡导者之一。他的新诗手稿六首,后来辑入刘半农的《初期白话诗稿》影印出版,流传至今。
  1926年,曾在鲁迅之前去厦门大学任教,不久即返北京,到故宫博物院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长,前后达10年。与鲁迅关系甚密,鲁迅逝世后,他是《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的委员。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北平,沈兼士与一些教授成立炎社,进行秘密抗日活动。1941年,日本侵略军在北京大肆搜捕抗日教授,沈兼士秘密出走重庆。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教育部平津区教育善后复员特派员回北平,主持对沦陷区教育界人员的甄审工作。后受命平息学生的爱国反美蒋运动,遭人非议,1947年8月2日,患脑溢血病故。著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段砚斋杂文》等。还编有《声训论讲义》、《广韵声学》,是我国迄今对汉学形声研究最完整的一部书。
  任鸿隽
  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6岁就读家馆,自幼聪颖好学,正直勤奋。因寄籍四川巴县,清光绪三十年(1904)中第三名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进入上海中国公学,和胡适、郑胥功等同学情笃;三十四年(1908)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任四川分会书记、会长,并参与总会事务。因反清不懂制造炸药,故第三年(1910)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化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随孙中山自沪抵宁,任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处秘书,为孙中山起草文告,协助处理日常政务。袁世凯窃权后,他决定弃官留学。1912年12月,他以“授勋生”身份进入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191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旋又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又获硕士学位。在美期间(1914年初),被推举为《留美学生季报》主编,并发起科学救国运动。1914年六月初十,他和杨杏佛、胡明复、赵元任、周子竟等12人成立编辑部,于1915年1月在上海出刊《科学》杂志,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独自创办和主编的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杂志;当年10月,成立中国科学社,任鸿隽任会长。他明确提出“科学是立国的根本”、“要把科学当作国策”。
  1917年初归国后,他应蔡元培之请,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后历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商务印书馆编辑、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其间1922年,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开办科学图书馆、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等。1925年夏,他先后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秘书、执行秘书、副干事长、干事长,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推进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并创办了北平图书馆。1926年10月,第三次太平洋科学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科学社以中国科学界代表的资格出席了会议。1937年,他任中央研究院的化学研究所所长,并兼任研究院的总干事。抗战期间,他仍苦苦支撑中国科学社。
  1949年5月,他放弃了去美国的计划,从香港重返上海;9月,赴北平参加首届全国政协会议。1950年8月,他当选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并出任中央和华东的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次年,当选上海科联主任委员。1955年起,以中国科学社名义,主编《科学史料译丛》。他主编的《科学》杂志和《自然科学》合并,后又复刊。他的著作有《科学救国之梦》、《科学通论》、《科学概论》、《科学大纲》(与人合译)、《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与人合译)。
  任鸿隽是我国最早提出和宣传“科学救国”的科学家。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科技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1961年11月9日,因心力衰竭病逝于上海。周恩来、陈毅、吴玉章等送了花圈。
  郑勇智
  郑勇智(1887~1963),字名钧,以字行,下昂人,当代工程师。
  郑勇智系晚清归安县优贡,后进新式学堂肄业。宣统三年(1911),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甲类(理科)本科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当时孙中山提倡实业救国,他去北京再学工科。民国5年(1916),毕业于北京大学采矿冶金系,随即在直隶省(今河北)开滦、井陉等煤矿任采矿工程师、测绘主任。井陉煤矿是中德合资企业。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矿权应由中国政府接收,却因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而未决。1922年,经中、德双方谈判,才由中国政府收回矿权。郑勇智参与了中国政府从德国方面收回矿权的谈判,为此北京政府授予他三等嘉禾勋章,但郑勇智对奖赏不感兴趣,没有进京受勋。
  民国17年(1928),郑勇智回到湖州,在省立三中(今湖州中学)任数学、物理教师。1929年至1931年间,一度出任浙江省公路局工程师,从事京杭国道(今104国道)杭长段的测绘和修建。结束后,仍回省立三中执教。自此,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民国26年(1937)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湖城后,郑勇智回乡小住,当时下昂虽未沦陷,但政权已解体。下昂有一座粮仓,所储粮食主要是四乡农民向政府借贷的抵押。他积极设法把粮食提前发还农民,以免落入敌手,又主持组成民间商民公会,维持社会秩序,鼓动爱国抗日。他不取报酬,办事公正,颇得地方信任。一次,一支游击队在离镇一里的北凉山与日军交战,阵亡14人,镇商民公会出面安葬,并组织了公祭大会。
  民国28年(1939)初,国民党吴兴县政府在西乡山区恢复。一些不愿为日寇奴役的知识分子开始筹建战时中学,以收容因战争失学的青年学生。郑勇智带领两个儿子,参加了筹建工作。当年夏天,在理云山(今乔溪乡)的竹林禅寺里成立了英士中学。后相继改名为吴安联中、吴兴补中、吴兴简师,校址累迁至安吉昆铜乡上舍、吴兴南路乡(今属德清县)天相寺,校长更迭,郑勇智始终在校执教,并多年任教导主任。他担任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多种课程的教学工作。战时环境条件十分艰苦,敌人“扫荡”时要露宿山林之中,不断迁校,食宿条件极差,缺乏教材,缺医少药。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仍与同学同吃同住,关心同学疾苦。
  民国34年(1945)初,新四军挺进浙西以后,吴兴简师暂时停办,他又回到下昂。吴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郎玉麟任县长。5月,郎玉麟和新四军营长到下昂召开群众大会,民选镇长,建立人民政权,郑勇智当选。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北撤,吴兴简师在湖州复校(先在南街,后迁道场乡),他又入校执教。1948年,他又被下昂镇推举为县参议员。湖州解放后,郑勇智参加了半年政治学习,因病回家。1951年“镇反”时被判刑10年,监外执行。1963年2月6日,因心脏病逝世。
  王履模
  王履模(1887~1970),原名履皋,字瑞声;后改履模,字健安(庵)。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之后。18岁时应光绪甲辰科童子试,入庠为秀才。精研经、史及古文,擅诗词、工书法。光绪末废科举,游学北京,考入法律学堂。民国2年(1913),东渡日本,入东京日本大学法律系学习,次年回国,邀任北京大学学监兼总会计。民国6年(1917)南归,留上海2年多,于9年(1920)定居湖州,经营其父王桐斋所遗大成纸店。营新宅于东门内学宫兜,厅堂为“虬松堂”,颇有园林花木之胜。次年被推选为吴兴县商会会董兼代副会长,襄助会长陈其业(勤士)主持商会工作,热心桑梓公益,多所建树。喜收藏名人字画,精鉴赏。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上海,直至解放。1956年,应聘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与沈尹默等交往,诗、书大进。1970年9月11日,逝世于上海。其诗、词、文稿,大都毁于抗战及“文革”期间。2003年,子王福穰等搜集其残存遗稿,编入《虬松堂诗文书画合集》中,于2004年3月出版。
  孙景贤
  孙景贤(1889~1928),菱湖首批共产党员、中共湖州县委书记。
  孙景贤出生菱湖孙氏书香门第,其父为前清秀才,家中设私塾教习蒙童。1908年,湖州府中学堂肄业,因家贫退学,在家中自学。1911年秋,闻听革命党在武昌起义,即和同学沈源到上海,找到同盟会湖州同乡,持证件乘船赴汉口,到武昌参加学生军,经训练,投入保卫共和的战斗。翌年,南北议和成功,他和沈源回家乡,在龙湖区立东区初级小学教书。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和镇上进步青年教师组织师生游行,宣传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1922年秋,在北栅赵家弄存志堂,他创办私立景贤小学,当年,该校即被吴兴县政府批准改名为菱湖第五初级小学。
  1926年4月5日,中共党员谢庆斋在灵山宣传共产主义学说,介绍上海工人斗争,孙景贤和陆思采、姚醒吾、李泉生等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2月下旬,北伐军克复湖州全境。湖州成立国民党县党部,孙景贤和潘明、吴复等人筹组国民党菱湖区党部,3月正式成立国民党吴兴县第八区党部,孙景贤为3名常委之一。他配合北伐,宣传组织农会、打倒土豪劣绅、宣传男女平等,成为国民党的左派。“四·一二”,上海开始镇压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及工人运动,孙景贤一度仿徨。
  4月20日后,中共党员金鼎在中共杭州地委委员张寅仲领导下,秘密发展南浔人温永之、菱湖下昂前丘人朱霞春入党后,金鼎和温永之到菱湖发展孙景贤和陆思采入党。5月,又由孙景贤和陆思采发展姚醒吾、叶昌林入党。在菱湖镇王家门前孙景贤家中成立菱湖支部。金鼎指定孙景贤为支部负责人。未几,在镇东栅姚坟开会分工,孙景贤为支部书记,叶昌林负责宣传,陆思采负责和上级党组织联络,姚醒吾负责交通和士兵运动。接着,江鉴、沈锡三、沈文锵等人入党,成立中共菱湖区委。孙景贤为区委书记。
  由于白色恐怖严重,11月,中共湖州县委解体。而钱钟罕受命来湖州恢复党的工作。因菱湖基础好,药业店员工会领导的增资罢工斗争和杨家圩农民“二五”减租斗争取得胜利。当年冬,中共湖州县委在菱湖成立,陆思采传达:“上级有指示,要我们成立县委,决定孙景贤担任书记,陆思采担任与上级党的联络工作,叶昌林为组织委员,沈锡三为宣传委员,姚醒吾为交通兼士兵运动委员。”县委机关设在酱园弄陆思采家。
  1928年春,孙景贤患肺病;2月,县委书记由陆思采担任。5月28日,孙景贤病逝。
  吴复
  吴复(1889~1967),字淮清,又名槐卿。湖州人,居菱湖。父润芝,在湖州北门米行街开设庆昌南货店。1905年1月,吴复毕业于程安高等小学堂,后进入沈谱琴创办的湖州府中学堂。1910年2月毕业后,到县立菱湖自治两等小学堂(龙湖书院旧址)任国文教师。1911年武昌起义,沈谱琴在湖州组织学生军,起而响应。吴复即赴湖州参加学生军,维持光复后的湖州治安。
  1911年与伊贤结婚,在他的支持下,创办了启秀女校。
  1915年6月,吴复回菱湖任南区小学国文、体育教师。1925年爆发“五卅”运动,他和菱湖各校教师一起,发动学生游行,声援“五卅”运动。1927年3月,根据吴兴县教育局教师必须参加国民党的指示,集体加入国民党。1928年8月,任菱湖北区小学校长。并任菱湖区(第五、第七分区菱湖、和孚、云巢)教育委员。1931年,以教育界代表当选为国民党吴兴县候补执行委员,代理常委,直到抗战爆发。
  1931年,兼任龙湖区中心小学校长。1933年,章荣初在南栅(今粮管所)创办青树小学时,委托他主其事。1934年,接替邱高第任民众教育馆馆长。抗战爆发后,担任民众组织“吴兴县抗敌后援会”会长。1938年11月24日,湖州沦陷后,他率全家经温州辗转到上海。1939年2月,任上海华南小学国文、体育教员。
  1945年抗战胜利,章荣初委托吴复返回菱湖,恢复私立青树小学,并任校长。1950年2月,吴兴县人民政府委派校长后,他回家赋闲。1967年11月22日,患脑溢血治疗无效病故,终年79岁。
  伊贤
  伊贤(1891~1962),小字舜英。原籍塘栖,出生于菱湖。其父少村,在菱湖杨万丰丝庄任职,因而迁居菱湖。在民主革命思想熏陶下,她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缠足,她本人就是天然足者。1908年,与教师吴淮清相识后结婚。她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结婚时不坐花轿,不戴凤冠,不拜天地,开创了菱湖文明结婚的先例。
  结婚后,她冲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桎梏,毅然去湖州求学,进了由沈谱琴创办、汤国梨(章太炎夫人)执教的吴兴女校,成为菱湖地区第一个去外地求学的女性。学成回家后,在丈夫吴淮清的支持下,于1912年创办了菱湖第一所女子学校,取名“启秀”。鼓励女子进校读书,贫者给予减免。课程除国文、地理、历史、数学外,还有体育、英文和刺绣,并自编《菱湖区乡土地史》作为乡土教材,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避居上海时,受聘于聂云台家庭教师,为聂宗山、聂宗泗教授古文。胜利后,回菱任青树小学语文教师,于1954年退休。政府发给100元一次性养老金。
  伊贤能诗善画,尤精刺绣。1958年受聘于菱湖刺绣厂,任艺术指导。1962年,患矽肺病亡,终年72岁。
  沈迈士
  沈迈士(1891~1986),名祖德,号宽斋,以字行。早年随母学画,后进上海震旦大学攻文学,获学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佥事科任职,参加过与苏联政府交涉收回领事裁判权及东正教教产的谈判,颇有成绩。在此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文科讲师、北京古物陈列所副所长。北伐(1927年)以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南京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因对当时政府腐败不满,愤而辞职,至解放前都以卖画为生。曾与沈尹默合作开书画展览三次,在书画界卓有声誉。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沈迈士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任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又被聘为兼职画师。以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还任上海卢湾区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第三、四、五届委员,卢湾区政协常委。1986年4月2日,为湖州碧浪碑廊揭幕而兴奋,突患脑溢血,卒于湖州。享年96岁。
  沈迈士绘画师承家学,山水取法沈周,上溯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旁及董其昌、石溪诸家;花卉宗沈石田。并能指画。画风苍润,笔致雄秀。他平生喜游名山大川,主张融会诸家法度,结合体验生活,提高作品意境。解放前曾游长城、房山、泰山、琅琊山、镇江、南京及苏杭等地诸名胜。建国后由上海“中国画院”组织,到华东各省市农村、工厂、建设工地、名胜古迹、革命圣地体验生活,进行写生。70岁登黄山,74岁登井冈山,还到金华北山双龙洞、新安江水库、富春江等处。92岁到福建的福州、泉州、厦门、武夷山参观写生。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有些载入中外各地出版的画集、期刊、报纸、年画、日历。在镇江、苏州、宁波、绍兴及湖州、上海各名胜之地均有题词。他著有《画家丛书》中的《王诜》,另有《沈迈士画集》传世。还长于书法,善作诗词。
  沈迈士对上海及湖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解放后,曾经几次捐赠书画、文物给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国画院、上海美术馆和湖州市博物馆。他为人诚恳、谦逊、热情,对所居地区的各项社会工作也很热情。“文革”十年动乱时,沈迈士遭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但他对共产党的信仰和实现共产主义坚信不移。1983年底,沈迈士向中国共产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共产党。”1985年3月,沈迈士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员,时年95岁。父沈瑞琳,母龚韵珊,均擅书画,有影印书画集及《长喜斋论画诗》印行。
  《历代画史汇传续编》、《福建画人传》、《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均有记载。
  夏墨农
  夏墨农(1892~1950),字和庄。原籍德清钟管东南湾。初悬壶于乡闾,后因时局混乱迁居菱湖。其私宅春及堂,现已改建溪西卫生院。抗战军兴又迁上海。
  夏墨农出身世代医家。深受祖辈勤学苦研之熏陶,自幼博览群书,善诵诗吟词,练书习字,有较深的文学造诣。先自读医书,究其所以,再求祖辈指点,“问之不明不息也”。故常忘食三餐,以糕饼代饭。
  开业以后,极重视祖传外用药的应用,每制外用药必亲自研制。求医者云集,求学者达数百人。名噪一时。迁居上海后,名传中外,成为一代名医。
  擅长外科,精于疗、疖、痈、疽、流注等。重视整体,内外兼施。以盐腌法外敷治疗“蟮拱头”,挂丝法疗瘘管,用熏洗法治皮肤病。夏氏外科在内治上擅长于“和营法”和“扶正祛邪法”。夏氏外用药善用升、降二丹和三石散、千槌膏。升降丹为外科拔毒之药,但夏氏用升丹作为收口之用,此为独到之处。夏氏手术有三个特点:①早:主张早期切开,早期愈合。②快:夏氏手术有“飞刀”之称,出其不意一刀切开,病人尚未醒悟,脓水已源源流出。③准: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
  潘公展
  潘公展(1895~1975),名有猷,又名淦清,以字行。早年进杭州第一中学学习。1910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文学,并加入同盟会外围文学组织“南社”。历任上海及南方各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时,潘公展在上海市北中学教书,参加群众集会和罢课,并编写《学生救国史》,1920年由大东书局出版。此后,应《商报》主编陈布雷邀请,任该报电讯编辑,在该报上发表了不少支持国民党的文章。1925年又受聘于上海《申报》,任电讯编辑。1926年秋,陪同陈布雷去南昌蒋介石临时司令部,受到蒋的热烈欢迎,蒋介石与陈果夫介绍他们加入了国民党。1927年,潘公展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上海临时分会委员,并先后任上海社会局、教育局、农工商局局长,成为上海市党政重要领导人物。1929年,他以上海代表资格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三大”。1931年,任国民会议秘书处秘书,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特别市出席代表。1932年,潘公展经营《晨报》、《新夜报》、《儿童晨报》。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抗战爆发后,他为商务印书馆编辑抗战丛书。1938年春去武汉,任军委会委员。同年10月,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1939年,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1942年至1945年,任行政院图书审查委员会主任。
  抗战胜利后,潘公展回到上海当《申报》发行人。1946年至1949年,还任《新夜报》董事长、《商报》副董事长、菱湖建设协会理事长。1946年,上海市参议会成立,他被选任议长。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抵达上海郊区,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潘公展逃离上海,去香港创办国际编译社。1950年定居美国,担任纽约中国街出版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华论坛》主编。著有:《儿童爱》、《遗产之废除》、《中国学生救国运动史》、《罗索的哲学问题》、《日本必亡论》、《陈英士先生传》等。1975年6月23日,病逝于美国。
  卞尚斋
  卞尚斋(1895~1971),名兴志,字顺儿,号尚斋。
  6岁时进聚和私塾攻读古文,9岁时丧母,其父建屏续弦朱氏,先后生兴淇、兴柏,卞尚斋受到歧视。13岁时,被送到祥茂布店学生意,后在双林及菱湖两地钱庄当学徒。后母的两个儿子相继夭亡,但其后母仍不让卞尚斋回转自家的春华酱园。幸有其四姨母据理力争,才得进春华酱园任外账房。此后,发觉原经理有中饱私囊之嫌,才辞退经理自掌大权。由于尚斋善于经营,业务蒸蒸日上,企业经营规模日益扩大,除了在上海、湖州和本镇开设酱酒分店,并在大西栅合资开设瑞泰米行、五丰粮油加工厂和德源春木行,形成一个气势繁盛的商业集团。此外,还在菱湖、新市两镇购置和建造市房3200多平方米;又在农村购置田地、鱼荡136亩,成为菱湖著名的富商。
  卞尚斋家业兴盛,自奉俭朴,遵循“君子之富,行之以德”的古训,热心公益,对地方上的慈善、消防无不慷慨解囊。因此,民国17年(1928)10月,在菱湖祇园寺被选举为吴兴县第五区(龙湖区)自治委员会委员(五名委员之一);并曾任菱湖镇慈善总会会长。
  1946年,菱湖地区霍乱流行,缺医少药,病死甚众,他便毅然命长子卞觉盦立即赴杭州,托西湖疗养院院长杨余生,聘请了英士大学的留日副教授裘启宇及孙炳荣、魏宝清、孙增康等医师,又请了当地药剂师,紧急在春及堂夏宅开办了“菱湖镇临时救济时疫医院”,完全免费为患者治疗,很快遏制了霍乱的蔓延。该院开办五个多月来,一切经费除旅沪同乡唐伯耆、沈贵三稍有捐助外,均由卞尚斋承担,花资甚巨。1946年10月,章荣初成立菱湖建设协会,在湖西墩建立菱湖医院,经与卞尚斋协商后,他同意将临时时疫医院的全部人员以及药品、设备等,无偿移交给菱湖医院。
  卞尚斋在菁山、云巢、思溪等乡,拥有田地176亩,1947年秋,决定将田地全部无偿送给租户。解放后,1950年冬,当时农民还无力缴纳农业税,他慨允各租户,帮助缴清了这一年的全部公粮约2万多斤稻谷。嗣后,吴兴县人民政府得悉后颇为赞赏,邀请他参加了吴兴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为代表,誉为“开明士绅”。
  1951年11月,菱湖成立酿造厂股份有限公司,卞尚斋将春华酱园全部资产投入公司,这是菱湖第一家联营企业。他退出领导岗位,下放到东栅一个门市部任职,1959年退休。1971年,因患前列腺病,于12月16日逝世,享年77岁。
  沈宗瀚
  沈宗瀚(1895~1980),字海槎,别署克艰居士。
  191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自办实验农场,并在一些农业学校任教。1923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金陵大学任教,主持小麦、高粱、水稻等育种研究,培育多种良种。1934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总技师兼农艺系主任,后任该所副所长。1949年,去台湾,曾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评议员。著有《中国农业资源》(英文)、《台湾农业之发展》等书。
  沈百先
  沈百先(1896~?),又名沈在善、鳌麟。1919年,毕业于河海工科大学,曾留校任教。后历任导淮测量处测量队队长、上海浚浦总局测绘员、太湖水利工程局技工等职。1923年,赴美国爱俄华大学工程研究院进修;1925年,毕业并获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韩江沿河处工务科长、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处长、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导淮委员会秘书处长、副委员长、水利部常务次长等职,并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49年,去台湾后,专任台湾大学农工系水工教授,并兼任中原理工学院土木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还担任过“光复大陆研究设计委员会委员”。1973年,退休后移居美国依阿华州碧城。
  沈百先是著名水利专家。他不仅曾经参与或领导过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的建设,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也颇有造诣。曾担任《台湾水利季刊》主编达20余年,主编了《中国水利史》,还译述了世界著名科学家英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和文明》中的“水利工程篇”,在水利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慎微之
  慎微之(1896~1976),又名圣清,潞村人,寓居菱湖。当代考古学家,第一个揭示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的学者。慎微之从小生活在钱山漾边,家境贫寒,年幼时便受到教会的扶持,进入湖州城教会学校求学。并在教会资助下,在沪江大学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民国29-34年(1940-1945),他在教会支持下,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战胜利后归国,先后任沪江大学夜商学院教务长、副教授,之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
  1953年,他因之江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调回吴兴县文教局;1954年调入吴兴县初级中学(今菱湖中学)任历史教师。其间,他在学校支持下,成立学生考古兴趣小组,带领中学生调查吴兴县古文化遗址,整理新石器实物,撰写考古工作总结。
  1958年6月,借调吴兴县文物所(后为吴兴县博物馆)从事专业考古工作。他毕生热衷于考古工作,是湖州最早的业余考古者。民国23年(1934)夏大旱,钱山漾三分之二水面干涸见底,他冒暑采集大量石器,并对该遗址作了调查研究。26年(1937)6月,他发表《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对钱山漾考古之前途作了乐观预言:若能“大规模发掘,定能获得大量石器以及化石,可使吾人了解原始南方人之生活习惯及生产方法等等。不但对于整个人类学有空前贡献,即对于以前之文化来自西北说,亦不攻自破矣。”从而揭开了钱山漾的考古序幕,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关注。20多年后的1956年春和1958年春两次正式发掘钱山漾遗址,以及2005年3至6月第三次发掘,从而证实了他的预言,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麻织品实物、稻谷、花生、菱等诸多植物种子和大量石制工具及陶器,还有大型贵族“豪宅”宅基台基,使良渚文化得以确定,不仅证实了湖州地区是全国、全世界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又为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两个时期的过渡,成为新型的“钱山漾类型文化遗存”,是目前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种崭新文化类型。
  慎微之借调在吴兴县文物所时,参与调查发现了全县古文化遗址217处,记录了第一手资料,并绘制了遗址分布图。1957年,他曾被推举为吴兴县政协委员。1963年7月,曾调浙江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两年后,重回吴兴县文物所。他工作关系仍在菱湖中学,并由中学发工资,因此,他自称是“业余考古”,10余年的出差车船、住宿票据均自费不去报销。他用学生考卷反面空白处,写下数万字的野外实地勘测记录《考古拾零》、《考古要领》、《考古随记》、《考古备忘》、《考古庶令》、《石器时期考古要领》、《考古勉思》、《地下地面文物调查随记》、《随查随记》、《文物调查札记》、《吴兴各区文物纪要》、《吴兴县遗址遗存总登》、《备忘录》、《三余庶令》等随笔,现已成为湖州市博物馆(市文物管理所)的珍贵档案资料。
  姚醒吾
  姚醒吾(1897~1988),又名宝森。1901年,入私塾。1908年,进由丝绸商开办的经本学堂求学。1913年夏,高小毕业,考入省立三中(今湖州中学),为闹学潮而被开除。次年考入杭州铁路学校,中途辍学,在射村执教三年。1918年,因父病重返家。1919年二月,父病亡,遂经营其父所遗的水果店为生。
  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士兵运动工作。次年5月,任中共菱湖区委委员。1927年11月,中共湖州县委成立,姚醒吾以商团团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负责县委交通站工作。1929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寄给湖州县委通信处(菱湖大信青果行)的中央通告,在杭州城站邮局被国民党政府查获;姚醒吾身份暴露,在亲朋好友、水手船工的帮助下,离开菱湖,抵达上海,编入中共江苏省委特别小组。1930年1月,在上海参加了中共中央军委短训班学习;同年3月,由军委分配到湖北红军第五纵队任二支队副官。此后历任红五军支队副官主任兼军需主任、红八军经理处长、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经理处副处长,先后在彭德怀、毛泽东、朱德等同志领导下,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在瑞金成立,姚醒吾任供给部会计科长。1933年秋,兵团供给部改为处,他负责供给处工作。1934年10月,随杨尚昆同志一起长征。次年11月,抵陕甘宁边区。未几,经中央局介绍至毛泽民的国民经济部工作,任贸易总局会计指导员。1936年,调任关中贸易分局长、二十九军代供给部长。1939年1月后,调延安留守兵团供给部任财政科长、供给处副处长、供给部副部长等职。1942年,任五省联防军供给部长。是年冬,参加延安整风高级会议。1943年7月,调任边区银行秘书长;1944年5月,又调联合司令部后勤供给部副部长。
  1945年11月,离开延安,负责东进总队直属支队,随肖劲光赴大连,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财委委员。1946年11月至1948年初,先后任旅大联合行政办事处财政研究委员会主任,辽东军区后勤供给部副部长。1948年4月,出任东北军区军需部材料局长。1950年3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部长,后勤部第三副部长,武汉军区后勤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6年1月离休。1988年2月16日,逝世于武汉。
  岳赞尧
  岳赞尧(1899~1979),又名振声,小名阿七。6岁丧父,三个姐姐又相继去世,哥哥祖尧幼时发惊疯成为残疾人,岳赞尧由其祖父芗林(麟书)抚养。祖父是前清举人,在本镇经本学堂教书。8岁时其祖父去世,跟随母亲靠做针线度日,12岁时到千金东马干唐家坝务农。16岁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因体弱不能下井挖煤,在矿务小学读书1年。1916年,转到湖南湘潭益智中学,毕业后于1919年回家。1921年,在湖州浸礼会中学附小任教2年。1924年,参加国民党。此后历任菱湖各初级小学教师。1931年1月,到南通县淮南盐地清丈处任事务员。抗战爆发后,回到菱湖。1939年,被委为菱湖镇长。1945年4月27日,新四军第二次解放菱湖。成立吴兴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郎玉麟任县长,孙厥谋为菱湖区长。28日,在酱园弄张金有家召开群众大会,推举岳赞尧为菱湖抗日民主政府镇长,陈友仁为商会会长。岳赞尧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位镇长。
  同年7月,汪伪军三十四师一三四团卷土重来,进驻菱湖,任命岳赞尧副镇长(镇长孙学英)为敌伪服务。岳不愿接受,遂逃往上海。国民党重驻菱湖,把岳赞尧定为赤色分子,在《浙西日报》对岳赞尧发出通缉令,并开除他的国民党党籍。
  抗战胜利后,岳赞尧和陈友仁从上海回到菱湖,被国民党吴兴县县长王非拘捕,关押在城区区署。此时正值国共两党在重庆会谈后,释放政治犯是其中内容之一,因此由菱湖商会具保释放。
  1947年由孙慎三介绍,到青树学校石淙分校教书。后又调到青树中小学当事务员,直至1969年退休,1979年11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杨光泩
  杨光泩(1900~1942),浙江吴兴菱湖人。出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敬业中学。祖辈经营蚕丝发迹,丝号杨万丰,名扬湖州、上海。父亲杨文濂(字仲侯)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06年受新学潮影响,剪辫明志,坚决要求去美留学深造。1912年回国,不愿再随父经商,举家迁居北京,就任北洋政府审计院审计官。
  杨光泩及其弟光黎、光铸、光裕,先后在北京崇德中学求学。1916年,杨光16岁,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在此期间,他勤奋学习,社会活动也很活跃,诸如演讲、辩论会、演话剧、打网球等,无不热心参加,同时还任清华校刊总编辑之职。1920年大学结业,由清华庚子赔款保送留美,先入科罗拉多大学,一年后得学士学位,再赴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4年获国际公法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出任中国驻美公使馆三等秘书,直到1927年回国。
  在美时,1921-1922年,曾任出席华盛顿会议的学生随员。1923-1924年任《中国学生月刊》总编辑和美国东部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以及清华大学留美校友会会长。1925-1927年,曾任日内瓦国际鸦片烟会议中国代表团专家兼秘书,曾任佐治亚大学中文教授,兼任华盛顿美国大学远东历史讲师。1927年,杨光泩应清华大学聘清,回北京母校任政治学、国际公法教授。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奠都南京,杨光泩于1928年2月应召去外交部,任职国民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副司长,兼外交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办英文《北京导报》,创设《中国》法文杂志常驻上海办事处,代表外交部接待各国使节及中外来宾。
  1929~1933年,杨光泩出任中国驻英国伦敦总领事及驻欧洲中国特派员。1931~1933年,兼任中国出席“国际联盟特别会议”代表团成员;1932~1933年,兼任驻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1933年,创办世界电讯社,定名“世界社”,并成立日内瓦、巴黎等分社,年终回上海设立“世界社”,任社长。
  1934年,杨光泩兼任皖、赣、湘、鄂、川5省外交视察专员。1935年,接办英文版上海《大陆报》,任总编辑兼总经理。1937年春,他奉命任中国专使团随员,赴伦敦参加英皇乔治六世加冕典礼,继而出任中国驻欧洲新闻局伦敦、巴黎总部负责人。1938年10月,杨光泩受命于危难之秋,出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出任后,他置酷暑于不顾,奔走于当地爱国侨胞和海外同情中国的友好人士之间,宣传祖国人民抗敌御侮形势,募集捐款,支援祖国抗战大业。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将侵略魔爪伸向东南亚,马尼拉形势危在旦夕,杨光泩因掩护当地华侨及领事馆财产的转移,婉拒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要他同机“撤离马尼拉”的劝告,誓言“身为外交官,应负保侨重责,未奉命之前,绝不擅离职守”。他一面与侨团领袖筹商应变办法,一面疏散有关文职人员、焚烧有关档案文件。特别是由美国印制,准备运回国内而中途滞存在马尼拉港口外轮上的大宗法币,为不遭日寇掠劫,不使国家财政蒙受损失,他与领事馆馆员断然将其付之一炬。
  1942年1月2日凌晨,马尼拉沦陷。杨光泩等外交官8人于1月4日被日本占领军拘捕,失去自由,虽身遭百般凌辱,残酷折磨,然始终心怀祖国,坚贞不屈。同年4月17日,杨光泩等8人被日宪兵秘密杀害。杨光泩殉职时,年仅42岁。杨光泩烈士遗有妻严幼韵,女蕾孟、雪兰、茜恩,嗣子延洪。
  现在马尼拉还竖着高达10多米的纪念他的纪念塔。另外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光泩路和光泩华侨小学。抗战胜利后,他被批准为国民政府抗日英烈;1989年12月2日,国务院民政部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他是国共两党公认的抗日爱国烈士。
  章荣初
  章荣初(1901~1972),又名增华。祖籍荻港,出生于菱湖。幼时贫困,当其父亲清儒在菱湖与人合伙经营同丰祥丝庄后,家境才略有好转。因此,章荣初幼时只念过小学,1918年去上海人和棉布号当学徒,曾贩卖棉布往返于安吉、孝丰、长兴、湖州之间。1925年回菱,筹集资金在斜桥堍(今人民中路)开设仁和布店。几经周折,1926年去上海开设华丰祥棉布号。
  当时我国的印染工业尚在襁褓时期,大有发展希望。在宁波富家子郁震东的支持下,他筹资60万银元,创建了上海纺织印染厂。投产伊始,即遭到英商纶昌、日商三菱的围攻,他们以投资合股为诱饵,企图扼杀我国的印染工业于摇篮之中。章荣初坚决拒绝,在上海爱国金融家等支持下,克服危机,并形成棉布从纺织、印染、经销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章荣初变卖了上海信路的住宅和家具,捐献抗战。毁家纾难,受到舆论赞许。
  在上海沦陷期间,棉纱、布全部被日军统制。华人不能自由买卖。章荣初设法把棉织品改为棉麻交织,避开了统制,使企业能自由经营。在此期间,又创办了有2万纱锭(后来发展到4万)、200台布机的荣丰纱厂。
  1945年日本投降后,章荣初包下了上海的大陆饭店和伟达饭店,接待了从日本集中营获释的英、美等400多名盟国侨民,为他们提供吃、穿、住的生活费用。为此,美国第七舰队司令金开德上将登门向他表示谢意。
  1946年,他提出了建设新菱湖的主张。在上海湖社成立了“菱湖建设协会”。出巨资,在菱湖兴建碳酸钙厂(化学厂)、缫丝厂和菱湖医院;重建青树中小学。湖州的苕梁桥也是这个协会修建的。为恢复农业的养鱼、蚕桑和粮食生产,他聘用科技人员,在农村中无偿发放抽水机、桑秧和改良蚕种。使在抗战时期满目疮痍的菱湖出现一片新的景象。
  他先后创办上海纺织印染厂、荣丰纱厂、川沙纺织厂、菱湖化学厂、菱湖丝厂、湖丰绸厂、湖州丝厂、泰州纱厂和苏中铁工厂以及明明制种场、青树农场等。还有银行、典当、保险公司及许多商店,形成著名的上海“荣丰实业公司”。设立青树基金团,以“青树奖学金”和“青树助学金”资助寒门学子近600人。。章荣初的事业是在不断与国民党官僚资本、外国龚断资本、日本侵略者的周旋中发展起来的。黄炎培曾经手书一副对联送给他:“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经过数年努力,他奠定了菱湖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教学和现代医疗的基础,使菱湖成为“浙北经济重镇”。
  解放前夕,章荣初曾出走香港,经李济深劝说后,重回上海。1950年,去北京受到了薄一波的接见。1952年召回了在美国留学的大儿子(章志鸿)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章荣初是湖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上海市卢湾区政协委员、特邀浙江省政协委员,参加民革。于1972年因患胆渗汁症,病逝于上海新华医院。终年72岁。
  潘尧臣
  潘尧臣(1902~1977),号曾悦,艺名潘金寿、潘铸。学徒出身,精于账务工作,双手都能使用算盘。年轻时任上海丝绸印染公司内账房。爱好国画,到处拜师交友,切磋技艺。曾潜心从师学艺于莫干山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因而失业,以卖画为生。擅长花鸟,并曾探索米粒微型书法。后专攻牡丹。曾开个人画展于上海。画上落款有“春花秋月馆主人”、“宜自疆斋”。印章有“潘家富贵”(含“潘家富贵之花”意)、“吴兴潘铸”等。名闻于江、浙、沪。
  1956年,加入上海国画互助组和上海国画艺术合作社(后改称上海创新工艺品二社、上海工艺美术工厂)任画师。以牡丹扇面为主。其作品远销欧美、加拿大等国。其画为社会名流所收藏。上海画坛有“潘牡丹”之誉。
  1960年,他的巨幅国画《百花图》展出于上海市“百花齐放”大型画展时,引起广泛社会影响。曾赴上海青年宫美术班讲课。
  陆思辉
  陆思辉(1905~1959),又名陆思采,陆时青,陆芹生。
  1910年1月至1917年7月,他先后在菱湖油车潭私塾、菱湖镇初级小学、吴兴县立高小读书。1921年7月,毕业于杭州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后去上海物华绸厂当纹工。1924年4月,自上海回故乡,当了菱湖镇树德堂药店老板。1926年春,与闵漱君结婚。
  1927年4月由金鼎、温永之二人介绍,他在菱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菱湖镇最早的党员之一。1928年2至10月,1929年1至5月,两度担任中共湖州县委书记;1929年9至12月,为中共湖州中心县委书记。
  1927年秋,他同姚宝森一起发动杨家圩农民反对高利贷剥削,反对国民党所谓的“二五”减租。其间,他还经常到茶亭、桃花庄、查家簖等地开会,并成功地领导了附近渔民反渔捐的斗争,捣毁了县渔捐局,并领导酱酒店职工增资斗争的胜利。是年11月,他在湖州城内协助中共湖州县委负责人钱独罕工作。钱于12月赴杭参加省委扩大会议时被捕(1928年1月20日遇害,革命烈士)后,湖州县委工作与省委的联系一度中断。1928年2月,他担任中共湖州县委书记后,常出入于湖州、升山前村(今属城区八里店镇)、长超等地,同各地负责人研究如何组织工人开展增资斗争,领导农民进行秋收斗争。当年秋,他去参加前村区委在升山西山庙召开的党员、积极分子会议时,号召农民群众团结起来,反封建剥削,抗租抗粮。
  1929年4月,他参加了中央召开的浙江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暂时取消省委,在全省建立杭州、宁波、湖州、温州、兰溪等6个中心市、县委,直属中央领导。会后,中央调原萧山县委书记瞿孟龄(现名瞿绥如)任中共湖州中心县委书记。当年6月,中共湖州中心县委在菱湖镇成立。陆思辉任委员,中心县委在姚醒吾开设的大信青果行设立了交通站,姚为交通站负责人。是年9月,瞿赴上海后,陆思辉继任中心县委书记。县委成员有时在龙园茶楼对面一条弄堂内杨凤珍家接头,有时在其家开会。这时,他的家实际成了中心县委机关驻地。同年10月,在中央浙北巡视员郑撼山(郑馨,革命烈士)主持下,中心县委再次改组,陆继任书记。李泉生、叶昌林(纸店)、江长燮(酱酒业)、沈仁龙4人为委员。当时,中心县委下辖德清县委和长兴、菱湖、长超、前村、织里5个区委及湖州城里4个直属支部。
  1929年12月2日,省邮件检查员在杭州城站邮局查获上海九江路九华堂陈寄湖州菱湖大信青果行姚醒吾收的《秦淮见闻录》(实系中共中央61号通告)。13日,省府派四科科员方山等二人前来,会同县长龚式农密商侦缉事宜。一切部署就绪,菱湖公安分局长麻治安即率警前往缉捕陆思辉、姚醒吾、叶昌林等人。在群众掩护下,陆思辉、叶昌林、姚醒吾撤往上海后,几经周折,终和中央交通员黄金华取得联系,三人随之编入江苏省委特别小组。陆、叶进入中央短训班学习,姚入中央军委训练班。学习结束后,陆随中央浙北巡视员回吴兴开展工作。1930年春末,他由中共浙北行委(杭州市委)特派员葛天民和湖城党的负责人温永之指派,前往长兴夹浦,以小学教师为掩护,同当地原党的特支负责人张玉帆取得联系,6月重建了中共夹浦独支(8月后隶属中共吴兴中心县委),陆任书记。同年9月,夹浦独支以农民协会名义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准备武装暴动。遭国民党长兴县府查缉,陆即避居杭州留下其妹处,后由其妹介绍至杭县慈母桥小学当教师。是年10月脱党。抗战爆发后,曾担任过省抗日自卫委员会总务组助理干事,浙西行署被服厂副厂长、浙西行署民族工厂副厂长、浙西行署修械所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一直从事小学教学。1959年下半年,因患癌症病死在杭州(时任杭州清泰一小校长)。
  邱高第
  邱高第(1906~1941),字赞美。其父子章虽甚钟爱,然训责甚严,至七八岁已能解文字,小学卒业后,入湖城浸礼会中学,毕业归,佐其父经营丝业,虽弃学就商,仍热心教育,历任菱湖各小学教职工作10余年。民国16年(1927),加入国民党,组织童子军,何应钦司令委其为中国童子军七四〇团团长。22年(1933),为地方推重,政府信任,兼任菱湖镇保卫团团总。23年(1934),旱灾甚重,又致力救济事业,率先慨然捐助,犹且奔走呼吁,不辞劳瘁。他又捐资建设公共体育场,创设民众阅报社等公益事业。“七七事变”后,政府西迁,江南挺进队委以少校总团副(第一挺进队第三支队副队长陆金鳌为队长)职务。嗣以成员复杂,素质太差,纪律难驯,愤然辞去。28年(1939),政府东来,任菱湖区中心小学校长。29年(1940),日军占据菱湖,邱与国魂社社员转移至南商林附近农村,坚持对敌斗争。该年10月,日军包围南商林。汉奸汤甫卿指控邱高第为游击队长,遂被捕。
  日军迫其投降,邱大义凛然,坚决不从。1941年1月3日不屈,就义于湖州丁家花园。临死之前夕,犹用墙皮在壁上书“为国捐躯,死亦光荣”八字。朱惟祺
  朱惟祺(1908~1975),乳名鸿宝,笔名朱霞春,菱湖前丘人。
  朱惟祺出身乡村穷苦的店员家庭,全家7人,兄姐弟妹5人,他排行老四,仅靠其父5元一月工资维持生活。虽是竹墩前丘朱氏“书香门第”族人,直到9岁才在村塾上学。其母病故后,12岁投奔湖州东门外钱村姑母家,在初级小学勉强读了一年书,次年在湖州当学徒。有次,他到东街资生当二姐夫冯庆夫那里玩,发现他在阅读《中国青年》,遂借阅。接着又看了几十本。通过二姐夫,他认识了同在当铺做学徒的吴春波,不仅借阅了《新青年》、《响导》还有俄共领导人写的书,这些书拓宽了他的视野,认识到要创造一个新世界。加上他如饥似渴地还阅读了大量的创造社等新文艺作品,于是他以“霞春”笔名,在《湖声日报》发表了一篇小品。1926年春,他被报社聘为记者。该年冬,他由沈渭琛介绍加入国民党。又由沈渭琛介绍,认识了金鼎。
  1927年4月下旬,在湖州东门茅家巷第八初级小学,金鼎宣布批准朱惟祺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成立中共湖州县委后,朱惟祺以“朱霞春”名,担任工运委员,负责工人运动。根据县委书记金鼎指派,打入国民党吴兴县党部工人部任干事,主要从事搜集情报,并协助屠乐贞在店员工会、丝织工会、烟业工会和手工业工会等开展基层工会工作。而朱惟祺的公开身份则是国民党员、《湖声日报》驻国民党县党部宣传部记者,兼县党部工人部干事。8月的一个晚上,朱惟祺和屠乐贞在县党部被捕。审讯时,朱惟祺只承认到工人夜校教工友识字,没有暴露共产党员身份。9月初的一天,晚上10时,县党部派警察押朱惟祺和屠乐贞到馆驿河埠,搭乘轮船往杭州。适逢蔡元培在张静江陪同下到湖州视察,乘轮船回杭州。见到屠乐贞,蔡元培问了几句后对张静江说,小孩子胡闹,教育教育就是了。于是张静江示意不必解杭州,保释了事。
  朱惟祺由亲戚保释出狱后,仍回《湖声日报》当编辑。此时,金鼎赴杭汇报工作一去不返,朱惟祺和党组织中断了联系。
  1927年初冬,中共浙江省委马东林到湖州恢复党组织,约谈了朱惟祺,决定筹款发动暴动。马东林返杭后,朱惟祺和湖城的地下党员开展暴动问题发生了分歧,遂不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1928年1月(农历春节前夕),接到马东林的通知,朱惟祺赶到杭州西湖岳坟指定地点,经交通员告知,马东林已被捕,次日,朱惟祺乘轮船到菱湖,找到陆思采,告知经过,在菱湖避难,一个多星期后悄然回湖州,然后秘密离湖州到上海兵工厂政训处工作。4个月后,因重病回湖,病愈后到长兴林城桥小学代课。此时,朱惟祺已自动脱党了。
  1929年夏初,参与筹办《湖报》,并编《路旁》副刊和《沙场》文艺理论副刊。1931年夏,进吴兴民众教育馆工作。1934年秋,到南京中国银行工作。1937年11月,随中国银行撤离至武汉、重庆,任中国银行国民党分部书记。1946年秋,到北平中国银行工作。1949年1月初,离北平到上海,然后回家乡湖州。1953年2月因政历问题被判刑5年,后留场劳动。1963年2月,回原籍前丘村堂子湾务农。11月,恢复公民权。其有二子一女,长子居北京,次子和女儿居上海。1973年,赴上海次子处。1975年,病逝于上海。
  姚时晓
  姚时晓(1909~2002),原名姚冶孝,革命戏剧家。
  姚时晓幼时常看徽、昆、京、绍等水路班庙会演出,边看边学,深受戏剧熏陶。1924至1927年,在上海中华书局当印刷工人。“九·一八”事变后,始加入宣传抗日救国的业余演剧团体。由于刻苦努力,于1933年在上海被“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吸收为盟员,并被派往女青年会工人夜校任导演。
  1936年,姚时晓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开始创作剧本,并在上海报刊上发表。其中有1936年创作的《姐妹们》,在8月25日《光明》第1卷第6号发表时,改名为《别的苦女人》;同年创作的《炮火中》发表于上海《生活知识》上,后又发表《林中口哨》;1937年8月,创作街头剧《汉奸末路》,发表于《救亡日报》。
  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参加南下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担任编导,与陈荒煤、张瑞芳等人一起,在鲁、豫、苏等省巡回演出。1938年10月,到达延安。此后6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主任、教员。整风运动中,担任戏剧音乐系党支部书记。在延安期间,创作和发表了《今天》等剧,被收入延安留守兵团政治部编印的《独幕剧选》一书中。
  1944年,随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南下,任南下支队文工队队长,后为中原军区文工科科长。
  解放战争期间,在汉口与上海等待分配,重入印刷厂做工。
  建国后,姚时晓任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剧协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革”后,担任上海市文化局顾问、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6月离休。2002年9月6日,病故于上海。
  朱渭深
  朱渭深(1910~1987),又名朱霞飞,竹墩朱熹后裔,生于荻港。
  朱渭深家贫,9岁入学,13岁丧母,16岁丧父,一姊三弟相继夭折;14岁时由叔父接到湖州供养,入绉业高小读书;16岁时到长兴道生钱庄当学徒,次年提前满师,担任文牍。业余刻苦自学,遍读长兴县图书馆藏书,并开始写作。1926年起,在上海《小说世界》周刊、《开明》半月刊、《艺风》月刊发表作品。1930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期待》。同年9月,创办《湖州报》,并与友人建立流星文学社,出版《流星文学丛书》、《流星小丛书》及《流星》周刊。
  1934年2月,应聘任吴兴县私立三余商业学校国文教员,其间编写了《中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杂论》和《中国诗学大纲》;并为上海《青年界》杂志的《日记特辑》、《作文指导特辑》、《职业指导特辑》等撰文。1936至1937年,创办旸谷文学社,在《湖报》上出版《旸谷》周刊50余期;同时应聘为中国民俗学会杭州分会主办的《妇女旬刊》、《妇女与儿童》两刊特约撰稿人,为《湖报》主编《民间》周刊。1937年抗战爆发,与他人在湖州举办《救亡三日刊》。1938年5月,到乌镇参加了朱希抗日部队战地服务团,并担任朱希秘书,其中半年时间在吴兴、安吉两县战时联立中学教书。1943年1月,在德清被俘,并押在杭州清波门日军集中营,年底脱险后回到朱希部队。1946年2月,应聘湖州中学高中部中文教员,并兼课三余商校、福音护士学校。同时为《湖州商报》主编《湖风》文艺周刊100多期。
  1951年10月,被误判有期徒刑10年。刑满后回原籍,落户下昂新利大队田濠里生产队(今竹墩)当小队会计。落实政策后,1979年春,回湖州中学任教;退休后参加《湖州市地名志》、政协《湖州史料》编写。1984年彻底平反。主要著作有《期待》、《秋花集》、《好歌集》、《霞飞诗选》、《纫秋兰室诗稿》等,以及书法集《临池脞语》。
  王子惠
  王子惠(1912~1992),浙江余杭人。出生于清贫的小店员之家。自幼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在其伯父的资助下,于1924年秋进入上海徐汇中学求学。毕业后,于1932年考入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前身)。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王子惠正在上海广慈医院实习。出于爱国激情,毅然参军,任上尉军医,奔波于闸北前线,救护十九路军伤兵和平民。坚持抗战3个月,随军撤至浙江金华、兰溪一带。此后在兰溪游埠镇、临安山川乡,开设民众诊所。抗战胜利后,重返母校继续学习;1947年6月毕业,先后在湖州、新市、双林的医院、诊所工作。1953年3月,进双林卫生所,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1月,调到吴兴县人民医院(菱湖人民医院前身),历任医疗股长、副院长、名誉院长。
  1968年春,长超公社发生大范围的脑膜炎。王子惠受上级指派,带领医疗组赶赴长超,在茧站内设立临时病房,夜以继日地干了30多天,终于控制了疫情,治愈了所有患者。
  王子惠在菱湖医院是位“全天候”医师,一生不谋名不逐利,唯一的嗜好是读书。他的精湛医术和医德众口交誉。
  王子惠于1992年4月18日,因患脑血栓医治无效而逝世。生前曾被选为吴兴县政协1-2届副主席、湖州(县级)市第三届政协副主席,及湖州(地级)市第一届政协常委。并多次被选为县、市人大代表。
  沈祖仪
  沈祖仪(1912~1984),字蔓稊,号怀萱老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5岁回国。幼时在伯母——女画家龚韵珊(沈迈士之母)处学画。先后参加了中国画研究会、中国书法研究会、北京国画社。
  1953年起,每年北京国画展都有其作品展出,也曾两次出国展览。他的作品《白孔雀》、《昙花》、《水仙》、《荷花》……已由北京等地出版社发行。
  王洗
  王洗(1913~1951),原名开雪,号雪峰。父亲以教读幼童糊口。父去世后,去德清一家旧衣铺当学徒。后又至江苏省政府审计处当杂差,后为文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10月失业回家,与杨文虎等人组织国魂社,任副社长,从事救亡工作。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出版《国魂》快报,演出抗战戏剧,创设战时小学。
  1939年3月,国民党吴兴县政府在敌后建立菱湖区署,要求国魂社派人担任负责人,地下党员黄翼文(继武)对他说:“你要为抗日而去做指导员。”遂于1939年3月,任菱湖区署指导员。竭尽全力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后任吴兴县政府编外秘书的闲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吴兴县政府于1945年9月15日进入湖州。王洗辞去秘书职务,回到菱湖。此时章荣初正在酝酿“建设新菱湖”计划。1946年3月,邀请王洗担任“菱湖建设协会”办事处主任,从事家乡建设。
  1947年成立吴兴县银行,由于王洗与资本家章荣初、参议长凌以安关系密切,当上了经理。为提高王洗的“政治保障”,由凌以安提名为国民党吴兴县党部执行委员。王洗就把县银行作为地下党和民主人士接头的“联络站”。1949年3月,中共江西地下党组织从上海派来开辟菱湖地区工作的陈彬(苏景陈),就是王洗在县银行接待的。
  王洗安排陈彬在青树学校社教处,使陈彬能在菱湖开展地下工作,迎接解放。王洗还筹集60石大米,换成金条和便衣,交陈彬运往江西地下党组织。
  1949年4月7日,国民党少将教官贾亦斌(后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在嘉兴率部起义。事前王洗已化名田荣仁与贾亦斌取得联系,并参与起义准备。贾部到达千金、商墓一带后,王洗一面用假情报把吴兴县自卫大队骗离埭溪,一面组织人员到起义部队驻地烧饭煮茶,准备船只、钞票,使起义部队经过埭溪,进入西部山区。
  1949年4月,王洗在中共江西工委“策反地方武装,扰乱敌人后方”的指示下,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安插了地下党员到南浔、双林的自卫队任教官,控制了菱湖、南浔、双林的地方武装。成立“章贡纵队”,由陈彬任政委,王洗化名田先青任司令,维持地方秩序。解放初,由解放军接管。与此同时,王洗为地下党策反湖州城防司令于树峦牵线搭桥,为和平解放湖州作了有益工作。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委派下,负责工厂复工、支前工作。担任了第一届吴兴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和生产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1951年11月12日,王洗以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1988年3月18日,平反昭雪。
  章树德
  章树德(1917~1942),原名宗祺,原籍荻港。父亲长期瘫痪在床,家道贫困。幼时坐于病榻旁由其父教授自学。19岁才进杭州高中,因抗战爆发而辍学回家。
  1937年11月22日,日军在进攻湖州时,先在荻港登陆,烧杀掳掠。为抗日救国,他与吴林枫(中共党员)等到菱湖参加国魂社,1938年5月担任教务委员,负责汇编战时小学教材兼任六年级级任。
  1938年12月,中共浙西特委派黄继武到菱湖领导国魂社工作。章树德在黄继武的辅导下,开始学习马列著作及革命理论。1939年6月,黄继武调离菱湖,地下党领导由省政治工作队谢勃(革命烈士)负责,章树德由吴林枫介绍入党后,任国魂社支部书记。同年11月,中共菱湖区委成立,任区委书记。
  1940年3月,日军占领菱湖,党组织转移至南商林、竹墩。但已引起国民党注意,派李成暗中监视,章就派沈良元、查慧智在下昂镇建立了第二个联络点。章树德每次到下昂工作,均于天黑后从南商林步行到下昂,又于天明前走回南商林,白天在南商林街上露面,蒙骗李成的监视。
  1940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沿村召开党组会议时,章树德根据日军已久未下乡窜扰,又了解到离沿村仅半里路的排前村有个沈顺清,最近已充当敌伪暗探的情况,当机立断,带领同志连夜转移到德清县上塘村。翌日凌晨,日军果然包围了沿村,挨户搜查。由于章树德的判断正确,使党避免了损失。
  章树德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吴兴县党部的注意,对他软硬兼施,于1940年6月委任他为荻港镇长,又不准推诿。章树德顾全大局,为权宜计,改名章伯敬担任了荻港镇长,以镇长身份为掩护,继续为党工作。1942年3月,章树德被国民党吴兴县政府逮捕,关押在西乡上坊村,适值国军六十二师的别动队潘永宁部(潘癞痢)与县政府冲突。章树德趁机脱身,返回南商林,为了安全又转至菱湖(敌占区)隐居。他多次找寻上级党组织均未联系上,于7月间染霍乱病故。年仅26岁。从此,菱湖党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
  1985年11月15日,中共湖州市郊区委员会决定,恢复章树德党籍。党龄从1939年10月算起。
  刘甦
  刘甦(1919~1983),原名振坤,笔名皑玄、方辰。北京人,生于沈阳。
  刘甦曾就读于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在重庆、成都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到上海,1948年初,在上海广播乐团工作。1949年2月,他受上海格致中学地下党员李慈派遣,和夫人陈金蕻一起到菱湖,在民族资本家章荣初安排下,任菱湖青树中学社会教育处音乐教师,做迎接解放的地下工作。当时社教处成立进步师生的行知剧团,他担任编剧作曲,并教授进步师生解放区的革命歌曲。
  1949年4月28日,菱湖和平解放后,他先在吴兴县文化馆搞音乐宣传工作,后随解放军加入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组。1950年复员,重回菱湖,在吴兴县文化馆工作。1962年,调湖州市湖剧团任专职编剧。所编剧目除著名的《麒麟带》外,还有婺剧高腔《槐荫记》(1954年省戏曲会演剧本一等奖)、湖剧《程咬金戏谏小唐皇》、婺剧《九锡宫》;与人合作改编的婺剧《漆匠嫁女》、《送米记》、昆剧《西园记》等。
  刘甦在收集整理改编湖州民间戏曲方面作出了贡献,特别是1956-1957年改编的湖剧《麒麟带》演出成功,被誉为“浙江一块宝”、“全国一朵花”,受到周扬、田汉、张庚等好评。获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剧本一等奖,被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选》,省文化局列为建国10年全省33个优秀剧目之一。
  沈左尧
  沈左尧(1921~2007),字行,号胜寒楼主。祖籍竹墩,生于海宁。
  沈左尧少年时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附中,13岁时就对篆刻发生浓厚兴趣。抗战爆发后,随校流亡昆明,17岁时在昆明挂牌为人治印。经著名诗人冯至推荐,进国立艺专;1941年,在重庆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他天赋聪敏,又勤奋好学,与一批爱好诗词的同学成立“恒沙社”,主编校报《商籁集》;他喜印,着根古玺汉印,兼取明清流派印格,功力弥深。在大学,成立“阆社”,主编《金石录》。先后师从傅抱石、乔大壮。当年徐悲鸿、傅抱石、陈之佛、乔大壮曾联名撰文,称他“多才多艺,于绘事外尤精治印,好古敏求,致力甚笃,其所造诣卓然不凡。”傅抱石复以“遒丽”二字评定,认为他“取法雅正,终有所归。”60余年,治印2000余方,其中有郭沫若、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吴作人、日本友好人士中岛健藏、名扬世界的音乐指挥小泽征尔等名人。
  在大学期间,他的美术作品已受到艺术界的关注。1944年,他的一幅人像素描,就被澳大利亚文化代表团选为中国青年画家的代表作,带回国家博物馆作永久馆藏展品。1946年,重庆一群美术家在“中国文艺社”聚会,沈左尧为时任教育部长张道藩画的速写像最为传神,被张道藩挂在办公室里。不久,沈左尧被邀到南京,担任“中华全国美术会”的专职秘书。1947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征集“和平”宣传画,沈左尧的一幅作品被选人,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的参赛画,在多国巡回展出并受联合国嘉奖。
  沈左尧还擅长楹联创作,所撰长联,合乎平仄,对仗工整,且不重复一字,天衣无缝。他写的江西抱石公园的楹联226字;苏州“吴作人艺术馆”的长联566字;为滕王阁写的长联662字,均被称为旷世杰作。
  1949年夏,应中国交通大学之聘,到唐山工学院建筑系任教;1950年调北京中央文化部,致力于科普宣传工作,曾为《科学大众》、《知识就是力量》等刊物设计封面,是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最有名望的研究员。1990年,荣获“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美术家”称号。1993年,被世界艺术名人评审委员会、中央电视台、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美国东方艺术协会、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日本国际书画协会、香港新闻出版社、中国书画报社等11家机构评选为“杰出美术家”,颁发了“世界艺术名人”证书。1998年,在台湾接受“全球中华文化艺术传薪奖”。他的艺术才能和硕果累累的作品,被海内外称誉为“艺坛雄才”。
  2005年,他将毕生收藏的包括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艺术大师的100余件美术作品和他本人的千余件作品及文物捐献给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师院则将图书馆命名为沈左尧图书馆;2007年3月26日,湖师院又建立了沈行楹联艺术馆。
  沈左尧的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楹联、装帧、摄影作品很多,著作有《叶甫根尼·奥涅金》(歌剧)、《水彩风景画技法》、《傅抱石篆刻艺术初探》、《吴作人国画的世界性》、《大漠情——吴作人》(传记)、《傅抱石的青少年时代》(传记)、《左尧印存》、《悼师集》等。
  潘蕴章
  潘蕴章(1921~1943),小名阿如。住南栅榜眼厅。1927至1938年,在菱湖中心小学和湖州女中求学。湖州沦陷后回菱湖,参加抗日救亡作。
  1939年,国民党浙江省政工队第二大队到达菱湖。同年冬,由政工队许秀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党组织工作。1939年11月,任菱湖区委委员。1940年3月,到皖南中共党校学习;年底回菱湖工作。
  1940年3月25日,菱湖被日军占领后,她受地下党组织指派,到荻港李市村当教师。白天教课,晚上去农民家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道理,并在青年中发展共产党员。四、五月间,调到以平湖为中心的海北工委,根据党组织安排,在海盐县新埭镇与朱慧清(李学民)伪装夫妻,以开杂货铺为掩护,进行地下党活动。1941年11月,朱慧清因患严重的肺结核病,被调往外地治疗,留下的工作由潘蕴章负责。不久,她也染上肺结核病,卧床不起。经组织同意,回菱湖家中医治。
  1943年春,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23岁。
  朱杰
  朱杰(1922~2003),华裔旅美石油专家。
  朱杰生于菱湖镇书香门第,其父朱镳长期担任当地小学校长,菱湖青树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三中(湖州中学)。1937年11月,湖城被日军侵占,他和父母避难去上海。辗转到苏州,就读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1942年初,他逃出魔窟,奔向后方。
  在江西上饶,他经宦乡帮助,考入西迁途中的国立浙江大学。在食不果腹、衣难御寒的困境中,坚持苦读,直至毕业。浙大毕业后,恰逢抗战胜利,经校长竺可桢推荐,赴台湾高雄中国石油公司炼油厂工作。1958年,考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尔后在美国辛克力研究公司、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盖蒂石油公司和德士古石油公司任职,其间在德士古石油公司任职时间最久,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1993年被授予“有特殊荣誉的德士古人”称号,而获此殊荣的该公司百年间仅4人。同时,被国际石油界誉为“热力采油先驱者”,事迹被选入《美国科学界名人传》。
  朱杰在长期从事石油开采方面,开创了三维数值实验模型,运用火攻法或蒸汽驱动法,使濒于废弃的油田重新恢复生产,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新技术的应用,由他撰写的论文首次发表后,经过在美国和印尼等国的推广,现已为全球公认的使油田再生的最经济的科技方法而被普遍采用。他为美国石油工程学会出版的权威《石油工程手册》撰写了《热力采油》一章;为美国州际石油联盟出版的《改进石油回收》,撰写了《火烧油层》一章;还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1982年4月,美国首次石油企业代表团访华,他作为正式成员,在中美合作审核中方提出的开发油田机械设备订单时,考虑到为祖国节省外汇,他总是删除一些类似重复的采购项目。考察任务完成后,邓小平接见了代表团成员,当征询对中国“四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时,朱杰只说了一句话:“务必坚持礼贤下士!”邓小平听了后,沉吟一下,频频点头。
  中国科学院曾多次邀请朱杰回国考察和短期工作;他又在大庆、大港、胜利、辽河等主要油田,进行考察、研究和讲学;并为中国建立一支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竭尽所能给予指导。他还在北京石油大学和母校浙江大学讲学,他的讲稿《热力采油数值模拟》在国内出版,他的全部著作捐赠给浙大图书馆。
  孙其敏
  孙其敏(1932~1991)乳名阿瑞。解放前夕毕业于浙江商校。继又考入地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安、重庆等地工作。由于不能适应,于1960年进菱湖化学厂黄磷车间。业余爱好文学。1960年5月,在《萌芽》发表散文《雅砻江边》。业余写作中喜抽烟,而烟壳上的精美图案吸引了他,就开始烟标收藏。20余年中陆续收集了90多个国家的3.8万种烟标。有英国的“老头”、台湾的“宝岛”;有供出口的“十二金钗”、“云龙”等。尤为珍贵的是20世纪20年代埃及生产,在日本只销售一天的稀有纪念烟标。1988年,他还自办《水乡烟苑》作为中外交流刊物。在上面写了一首自述诗:“不图虚名求实效,集趣频频堪自豪。纵有藏标九千九,也掷千金换万标”。1990年夏,孙收到一本比利时出版的精装英文本《世界烟标集》,其中有多幅中国烟标正是他提供的。意大利著名烟标收藏家莱比斯来信赞誉道:“中国烟标艺术称得上世界烟标艺术之冠”。比利时一位烟标收藏家来信说:“看了中国烟标艺术深表惊叹!”孙其敏非但自己收藏,还与国外收藏者交流,成为中外烟标的传播者和交流者。先后被英国烟标收藏俱乐部、美国烟标收藏家协会接纳为会员。1990年,为纪念英国烟标收藏俱乐部成立10周年,他创作《良好的祝愿》歌曲一首,发表于英国《烟壳》杂志。1990年11月17日-23日,省烟草公司、省烟草学会联合举办“著名烟标收藏家孙其敏中外烟标展览”,展出他收藏的3.8万张烟标中精选的5000枚精品。1991年2月和12月,又分别在菱湖与湖州铁佛寺展出。
  1991年4月23日,孙其敏去邮局投寄邮件时突患脑溢血倒地,急送菱湖医院抢救无效而逝世。
  沈满升
  沈满升(1074~?),竹墩人。其祖父沈遘、父沈寅,其弟沈时升。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经商高丽。与福州人胡宗旦、宁波人刘载、安慎之等,乘商船从宁波(明州)东渡入高丽。时国内宋金战乱不断,因而滞留高丽,在太白山下丰山县定居。沈满升以文章行义、贡献文治,受高丽国王睿宗赏识,参与王政,任清宦职,不次擢用,升进显要,于睿宗七年(1112)任尚书奉御;睿宗九年(1114),擢任太子詹事府詹事,并受封食邑于庆北安东郡丰山县。睿宗十七年(1122),告老乞归丰山,世居封邑丰山。
  沈满升在高丽娶妻生子,后子孙繁衍,现在韩国沈氏族人25余万人,尊沈满升为韩国沈氏始祖。韩国现有青松、三、丰山三个沈氏大宗会。2002年10月,韩国丰山沈氏大宗会来竹墩村寻根;2005年3月,在竹墩村建韩国丰山沈氏大宗会寻根碑。
  沈龟龄
  沈龟龄(1350~1413),字天赐,号屏潭。
  他自幼天性孝友事亲,年11岁读小学,见书上子路负米、王祥叩冰等文章,慨然有感:“古之人,养其亲,既竭其力,又谒其诚,犹恐不及。为人子者,力所可及而惮其筋苦,则岂事亲之道乎!”于是对双亲及年长者,极其所能,至孝至顺。年长,笃字典籍,孜孜不怠,博通典礼,兼达时宜。当父病逝后,三年守孝,未尝有惰容,乡人莫不敬重他,称其居住地为沈孝子宅,宅村之名因以成。
  他平时和河相国崙、黄相国喜相知最深,二人赞许他:“非但经学之工,实济时之大器也!”1374年,任判护军豆万下别将;1376年,任千牛尉常领护军粹明下郎将;1380年,任奉善大夫试典医副正,赠紫金鱼袋。1388年,被昌王任命保义将军神武侍卫司大将军。1392年,大将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朝鲜国,统一朝鲜半岛,为朝鲜国太祖。河相国崙举荐,沈龟龄被李成桂任命为特试司仆寺正;当年十一月,升通政嘉善大夫,历经诞参赞官、吏曹典书。1398年,李成果病逝,李芳果继位为定宗,但第一王子叛乱,沈龟龄帮助李芳远大将军除去了朴元吉和郑道传而立功;接着第二王子叛乱,沈龟龄又助李芳远大将军除乱。次年(1399)正月,定宗任命他为嘉善大夫承枢府右军同知总制判司宰监事。1400年,定宗病逝,权奸怀私,背盟分朋造党,挟幼夺嫡,沈龟龄参与李芳远(定宗弟)结盟,十一月十六日,君臣66人,订大王同盟:“异体同心,亲如骨肉,坚如金石,世世子孙,无忘今日。”平定内讧,李芳远即位,为太宗。即颁沈龟龄为策勋二等、推忠奋义翊戴佐命四等功臣,任命判军资监事、嘉靖(正宪)大夫、封丰山君、礼曹判书、神武大将军。太宗三年(1403)六月,受封丰山君兼判内赡寺事。六年(1406)二月,兼中军都总府同知总制兼判军资监事。八年(1408),任资宪大夫丰山君兼判军资监事;5月,以助战节度使击破入侵全罗道沿岸的倭寇,武名远扬。九年(1409)九月,千秋使出使明朝,回国后封为丰山君兼同知义兴府事判军资监事,副镇抚上护军宫阙警备;十年(1410)六月,任正宪大夫丰山君兼判义兴三军府事判军资监事;十一年(1411),丰山君知义兴三军府使;次年任三军别侍卫一番节制使,礼曹判书恭安府事。
  沈龟龄天性孝友,事亲有异。在朝为官忠谦自恃,典兼诸曹,而大小毕举,参决朝策多为功成,长知军门蔚有筹划之美,被誉为“一代之柱石,百工之模范”。因久缠风寒,年六十五而卒,谥靖襄,南原郡德果面晚岛里湖岩书院孝子配享,祀忠清南道牙山仙掌面新圣里不祧庙祠堂。出殡时,突然刮起大风,吹袭葬礼仪仗的丧舆和挥帐,倒地所指,于是墓葬便在京畿道广州市南终面检川里正方山左侧。
  沈龟龄子三,长男沈宝,同知总制,汉城府君、忠清道节制使;次男沈实,丰德郡守;季男沈寘,嘉善大夫南原府使。
  沈思顺
  沈思顺(14691531),字宜中,号默齐。
  17岁初试中壮元,1516年(中宗)进士试以第三(探花)成绩合格。中宗十二年(1517),别试文科时考取丙科,任职承文院,便静心做学问。次年任弘文馆正字一职。1519年,奉常寺职掌;1521年任修撰,次年任职司谏院正言。
  1523年,任职弘文馆副教理时,与金安老一起廷试,中状元;后历经持平、执义、司谏、掌乐院正、同副承旨、右副承旨。中宗二十五年(1530),任弘文馆副提学。
  二十六年(1531),发生钟楼挂着毁谤当时时政的匿名毁谤文,而此事件被认为是沈思顺不满其父沈贞被革职流放而干,沈思顺于是被拘。一个月的严刑拷打,沈思顺屈死狱中,终年35岁。7天后,流放中的沈贞也被赐死。
  中宗三十二年(1537),司宪府接受沈思恭的上诉,查明了匿名书事件真相,是金安老欲加害自己政敌左议政沈贞和沈思顺父子,而指使蔡无择家臣所为的陷害。因此,恢复沈贞和沈思顺名誉和官位。
  沈守庆
  沈守庆(1516~1599),字希安,号听天堂。沈思逊之子。13岁丧父,15岁丧祖父和叔父,在逆境中勤奋好学。
  1543年,中生员进士试;1546年,登甲科状元,历官工曹佐郎参判、判书刑曹、参判判书兵曹佐郎参知、参判判书礼曹佐郎、参判判书户曹佐郎参议、参判判书吏曹佐郎、正郎,议政府检详舍人左右参赞、左右赞成,右议政司谏院正言、司宪府掌令大司宪,弘文馆副修撰、副应教、应教、典翰、直提学、提学,承政院同副、右副、左副,左右都承言,弘文馆、承政院皆例带经诞及春秋成教均馆典籍大司成同知事汉城府右尹、左尹、判尹,掌隸院判决事,义禁府同知事、知事、判事,中枢府佥知事、同知事、知事、判事、领事,都总府副总管、总管、都总管,五卫将军,器寺副、正,掌乐院正;并历经富平安边府使、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咸镜道、京畿观察使,平安道、咸镜南道兵马节度使;明宗二十年(1565),任开城府留守,烧毁所有供养牛鬼蛇神七星堂和松嶽山祠堂,驱逐巫道,广为流传。又历任湖当赐暇读书知制校文章养望,武选则兼宣传官、巡察使、从事官备边司郎厅提调儒将,历经三司六曹、八道观察使巡历等职。1574年,调汉城判尹;1584年任左参赞,1586年任左赞成;1590年任右议政宰相,京都留守。宣祖二十五年(1592)夏,倭寇侵入,攻陷京城开城,于是77岁高龄的沈守庆组织湖西地方的义兵抗击倭寇;1593年,任都体察使、义兵都大将、建义大将,是年夏,击退倭寇入侵;1597年领中枢府事,平定壬乱,此时已年届82岁,他被准予归田致仕。享年84岁。死后赐立神道碑。沈守庆能文能武,为官廉谨,卒后二年,宣祖三十四年(1601),被封清白吏。著作有《遗闲杂录》、《诗赋》、《听天堂集》、《归田唱酬》等。
  沈守庆子二女五,长子沈日将,沙斤道察访;次沈日就,历官佥知中枢使、吏曹参判。
  沈禧
  沈禧(1728~1799),字子纯。
  英祖四十一年(1763),考取生员;四十八年(1772),历任徽陵参奉、缮工监奉事、义禁府都事、司饔院奉事等,后任禧陵直长。五十三年(1777),任敦宁府主簿;六十年(1784),任天安郡守;六十六年(1790),任白川郡守、利川府使。孝宗元年(1799),先后任光陵令活人署别提,敦宁府主簿等职。
  1779年,沈禧编纂《丰山沈氏家世谱》初刊(己亥谱)。
  沈赫诚
  沈赫诚(1888~1958),系沈寘的16世孙。
  1905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朝鲜半岛爱国志士秘密进行反日独立斗争。20世纪30年代,沈赫诚参加了抗日独立斗争。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大韩民国成立,沈赫诚因抗日独立斗争有功,被授予功劳勋章。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金鉴
相关人物
沈联芳
相关人物
沈谱琴
相关人物
张子香
相关人物
沈寿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
朱葆三
相关人物
杨信之
相关人物
沈尹默
相关人物
沈兼士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钱玄同
相关人物
许寿棠沈士远
相关人物
胡适
相关人物
郑胥功
相关人物
朱惟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国丝业银行
相关机构
苏州太和面粉厂
相关机构
吴兴电气公司
相关机构
闸北水电公司
相关机构
中法求新厂
相关机构
上海总商会
相关机构
湖州府学堂
相关机构
湖州军政分府
相关机构
杭州蚕学馆
相关机构
上海市北中学
相关机构
国立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北平燕京大学
相关机构
江西省政府
相关机构
湖北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孔德图书馆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相关机构
东南大学
相关机构
四川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
芜湖
相关地名
辽阳
相关地名
天津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湖州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苏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