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16
颗粒名称: 第八章 人物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200
页码: 237-436
摘要: 清·俞樾《菱湖镇志·序》(光绪孙志熊编撰)评述菱湖:“自宋以来,人文蔚起,秀艾之士,前后相望”。“科第之盛,甲于一郡”。今菱湖镇涵盖的108.967平方公里镇域,自汉唐以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文化名入世代辈出。现代史上也是人才济济,有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大师、企业家、抗日英烈、文物鉴定专家、法学家、外交官等。深厚的人文底蕴,使菱湖人在各行各业都有骄人的建树,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菱湖镇 人物传略

内容

清·俞樾《菱湖镇志·序》(光绪孙志熊编撰)评述菱湖:“自宋以来,人文蔚起,秀艾之士,前后相望”。“科第之盛,甲于一郡”。今菱湖镇涵盖的108.967平方公里镇域,自汉唐以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文化名入世代辈出,出将入相朝中栋梁,“甲第蝉联,冠裳鳞集”,“才艺之士冠一州”(清·沈宝青《菱湖镇志·序》)。状元贾安宅、莫俦、何栗、沈晦、沈思顺(韩国)、沈守庆(韩国)、王以衔、姚文田等8人;榜眼沈遘、朱服(沈、朱二人均廷试第一而改第二)、孙在丰、孙辰东、沈树本、沈■(韩国)等6人;探花沈思顺、吴光等2人;会元(京城会试第一)孙见龙、朱泮功、孙辰东、王以铻、姚文田等5人;廷试二甲一名孙见龙、朱泮功,二甲二名沈三曾,二甲三名沈涵、沈荣昌,二甲四名沈儆炌和二甲五名沈咸熙。历年进士229人、韩国22人,举人512人,宰相、尚书、将军、侯爵等各级职官1083人。
  现代史上也是人才济济,有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大师、企业家、抗日英烈、文物鉴定专家、法学家、外交官等。深厚的人文底蕴,使菱湖人在各行各业都有骄人的建树,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一节古代人物传略
  吴範
  吴範(?~226),字文则,以治历数、知风气闻于郡中。时孙权起兵于东南,吴範委身服事,每有灾祥,輙推数言,状其术多效,遂以显名。孙权以吴範为骑都尉领太史令,后以功行封为都亭侯。
  吴範为人刚直,颇好自称,然与亲故交接,有终始。吴黄武五年(226)病卒,封千户侯。
  皇象
  皇象,字休明,西晋青州刺史。幼工书,世称沉郁痛快。时有张子并陈梁甫能书;而梁甫恨逋并恨峻,皇象㘰酌其间,甚得其妙,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时人谓之圣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一云如韻音绕梁,孤飞独舞;急就章,唐抚奇绝;工八分草隶,建康吴时有《天发神■碑),相传皇象书写。后寓居山阴。其后之皇侃,也有名。
  夏侯详
  夏侯详(432~507),字叔业,郡(今安徽毫县)人,晚年居射村。16岁时其父病故,居丧三年守庐于墓。而孔雀3只飞来集其庐相伴,乡人惊异。服阕后,刺史殷琰征召他补主簿。宋泰始元年(466),殷琰在豫州叛乱。宋明帝刘彧派刘勔讨伐,攻守连月,形势危旦,殷琰准备请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帮助解困。夏侯详对殷琰晓以大义,并前往刘勔军营陈述愿降。刘勔答应,夏侯详告之城内士卒,殷琰率众归顺,一州以全。宋明帝委刘勔为豫州刺史,夏候详仍补主簿。不久,夏候详累升迁为新汲令、治中从事、别驾历事八将,皆有政绩,州部皆称之。齐明帝肖鸾对他器重,但他却不愿奉承,于是齐明帝将他外派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不久,建安戍被北魏包围,夏候详被委重任,建安戍主带边城新蔡二郡太守并督光成、弋阳、汝邓五郡,魏兵退,并攻克淮上荆亭戍。建武五年(498),他任游击将军,出为南中郎司马,协助南新蔡太守齐南康王肖子琳平叛,迁司州刺史,他辞不就职。梁高祖武帝肖衍义兵起,夏侯详起而响应,授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南郡太守,凡军国大事他多参与决策。于是高祖武帝加夏侯详禁兵出入殿省,他固辞不受。迁侍中尚书右仆射,不久又授使持节抚军将军荆州刺史,他又推让。天监元年(502),徵为侍中车骑将军,论功封宁都县侯,食邑二千户。他多次恳切辞让,武帝肖衍乃更授右光禄大夫侍史,并改封丰城县公,食邑如旧。二年(503),他抗表致仕,诏解侍中职。三年(504),迁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将军湘州刺史,他公谨吏治,在州四年,为百姓所称誉。六年(507),他被徵为侍中右光禄大夫,授尚书右仆射、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如旧。赴京归里,居射村,病卒,时年74岁。肖衍为之素服举哀。其长子夏侯亶,明威将军吴兴太守。三子夏夔,右卫将军,代吴兴太守,保城县侯邑。其次子夏玢,处士,居射村。
  夏侯亶
  夏侯亶(458~529),字世龙,夏侯详长子,世袭车骑将军。齐初(480年)起家,其父夏侯详在永元末(501年)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荆州,夏侯亶便留京,平叛有功,除骁骑将军。时肖衍起师,其父夏侯详响应,密令夏侯亶在京城采取行动。夏侯亶借宣德皇后令后,使南康王肖子琳为相国,从而使建康城平定。夏侯亶被任为尚书吏部郎,又迁侍中奉玺于梁武帝肖衍。天监元年(502),出任宣城太守、散骑常侍领右骁骑将军;六年(507)出为平西始兴王长史南郡太守。父忧,解职,回射村居丧尽礼,筑草芦于墓侧,遣财济贫,并悉推诸弟从政。八年(509),持节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袭封丰城县公。十二年(513),先后为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领豫州、江夏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太子右卫、左卫将军领前军将军;十七年(518)出为明威将军吴兴太守,有惠政,吏民图其像立碑颂美。普通三年(522),入为散骑常侍领右骁骑将军转太府卿常侍、中护军。六年(525),随北伐先遣,屡建奇功,进号平北将军,持节都督豫州(寿阳)、南豫州(合肥)刺史及五州诸军事,轻刑薄赋,务农省役,民户克复,社会安定。夏侯亶为人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辩结能专。他历为六郡三州,不修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克足而已,不事华侈。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竝无被服姿容,每有客,常隔簾奏之,时谓“簾为夏侯妓衣”。他有二子:夏谊袭封丰城公,历官太子洗马;夏损无官职,在侯景叛乱中,谊、损弟兄领部曲入城被围战死。夏侯亶于大通三年(529)病卒于南豫州(合肥镇),梁高祖武帝肖衍闻之,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谥襄。州民为之立碑置祠。
  夏夔
  夏夔(483~538),字季龙,夏侯详三子。起家齐南康王府行参军,中兴二年(502),迁司徒;天监元年(502),为梁武帝肖衍的太子洗马、中舍人、中书郎。六年(507),父忧服阕,除大匠卿知造太极殿事。普通元年(520),为邵陵王信威长史行府国事,出为假节征远将军随机北伐,归后除给事黄门侍郎,讨伐义州。三年(522),代兄夏候亶为吴兴太守,不久,假节征远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此后任信武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领军攻克平静、穆陵、阴山三关,平广陵、郢州,夏夔为北司州(郢州)刺史兼督司州。大通三年(529),迁使持节进号仁威将军,封保城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中大通二年(530),徵为右卫将军,毋丁忧,去职。后为云麾将军北讨,使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督豫淮陈颖建霍义七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并在当地苍陵立堰溉田,岁收谷百余石。他和兄长夏侯亶先后经此任,有恩惠于乡里,百姓歌之:“我之有州,频仍夏侯,前兄后弟,布政优优。”在州七年,夏夔甚有声绩,远近多附之,有部曲万人,马二千匹,服习精强,为当时之盛。他性奢豪,伎妾成郡,不以贵势自高,文武宾客常满座,时亦以称之。大同四年(538),卒于豫州,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追赠侍中安北将军,谥桓。他长子夏譔,官至太仆卿。次子夏譒,年轻时性格粗鲁不庄重,常在乡里领其父部曲习武,并为州助防。后为刺史府长史。侯景反叛,夏譒为前驱,攻城掠池,财货尽略。
  皇侃
  皇侃(488~545),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孙,少好学。师事贺玚,尽通其业。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起家。兼国子助教,于学讲说,听者常数百人。撰《礼记讲疏》50卷,书成奏上。诏付秘阁。顷之,召入寿光殿讲《礼记》义。梁高祖肖衍赏识,授员外散骑侍郎,兼助教。皇侃性至孝,每天经常诵读《孝经》20篇及观世音经。母病故,解职回乡里。平面邵陵王肖纶钦佩他的学识,厚礼迎聘。皇侃后因心疾而卒,时年58岁。著作另有《论语义》10卷,及《礼记义》。
  吴冯
  吴冯(?~805),字季德,唐贞元(785~805)时人。梁代诗人吴均后裔。能诗善文,因秉性刚直,受权贵排挤,隐居古洋里(今查家簖),与诗僧皎然为酬唱友。皎然在《寄赠东溪吴处士冯》中写道:“诗祖吴叔庠,到君才不尽”“时人格不同,至今罕知名”“为君中夜起,孤坐石上月”。当时的湖州刺史李洪,与皎然论及《诗式》,皎然曰:“季德里中词人,余器重之。”李洪欣然请吴冯共编《诗式》。
  其故址后称高士庄。
  释皎然
  皎然(?~789)俗姓谢名昼,字清昼,又称昼公,长城(今长兴)人,谢灵运十世孙。“当参禅于古洋里(今查家簖)心修寺”(清同治《菱湖志》、清光绪《菱湖镇志》)。唐贞元初(785)居东溪草堂。初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真律师。文章隽丽,当时号称佛门伟器。子、史、经、书各臻其极。与武邱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与颜真卿、刘禹锡、陆羽、孟郊等人往来唱酬。参与撰《韵海镜源》。
  皎然擅长五言,接近六朝清淡轻松的风格。他在作品里描写爱情和声色,也表现军旅生活“战苦军犹乐,功高将不骄”。传说“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也曾从他读书。在唐朝法师中,他被视为众诗僧之上。曾以“道合至静而性同”的论点,驳斥了禅门法师“诗道非正道”的诘难。此后“寝而不纪者五年”,专门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著述,直至去世。著有《诗式》5卷、《诗评》3卷、《杼山集》10卷、《号奴子》10卷、《诗仪》1卷及《儒释交游传》、《经典类聚》40卷、《茶诀》1篇。
  他的“路入菱湖深”、“秋色起菱湖”等诗句,为菱湖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崔元亮
  崔元(玄)亮(768~833)字晦叔,山东磁州人。唐贞元十一年(795)进士。从事诸侯府。性雅淡,好道术,不乐趋竞,久游江湖。元和初(806),由知己荐达入朝,迁监察御史,转侍御史。曾出任密、湖、曹三郡刺史。
  崔元亮于长庆三年(823)任湖州刺史,诸多善政,水利建设尤见卓越:在城东开吴兴塘、在练市开连云塘、建连云桥。又完成连接吴兴、洪城、保稼、连云四塘的巨大工程。宝历中(825-827),在菱湖开凌波塘、建秀溪桥。在凌波塘与秀溪桥之间形成集市,成为菱湖镇的发源地。他经考察,得知郡南水势平缓,多积淤泥,极宜种菱,因此课种备荒,发展种菱事业。成为菱湖镇的奠基人。
  大和初(827),入朝为太常少卿。大和四年拜谏议大夫,迁右散骑常侍。宰相宋申锡为郑注所构,狱自内起,京师震惧。崔元亮首率谏官14人,诣延英殿请对,与文宗争辩数百言。文宗初不受其谏,欲置申锡于法。崔元亮泣奏曰:“孟轲有言,众人皆言杀之,未可也;卿大夫皆言杀之,未可也;天下皆言杀之,然后察之,方置于法。今至圣之代,杀一凡庶,尚须合于典法,况无辜杀一宰相乎?臣为陛下惜天下法,实不为申锡也。”言讫,俯伏呜咽。文宗为之感悟。崔元亮由此名重于朝。七年(833),以疾求外任,乃授检校左散骑常侍,任虢州刺史。于是年七月卒于郡所。(《新唐书》作崔玄亮)。
  吴顼
  吴顼,五代时祖籍山阴人,因避兵,徙射村。性格恬澹,喜好书史。与吴崧、皮光业、林升、罗隐、何肃、韩必,隐居长兴八座山(洛坞),时号八友。
  其孙吴党,字昌远,孝友醇谨,赈卹乡里,累有隐德。后徙严州淳安。里人感念他,为他筑桥,以祝纪念。射村东桥,曰怀吴桥(清时重修改名宝蓄桥);射村西桥,曰思吴桥(元时重修改名长寿桥)。端拱元年(988)仕建德监仓。卒于任上。其子吴涟,宋景德三年(1006)进士。
  富弼
  富弼(993~1073),字彦园,河南人,致仕后寓居射村。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此王佐才也”。并以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则将女儿许婚于他。
  宋仁宗复制科,范仲淹进举茂材异等,授富弼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升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元年(1040),任宰相兼领枢密院、除盐铁判官史官修撰,奉使契丹。庆历二年(1042),为知制诰纠察。又任使节见契丹主,晓以罢兵通商利好。三年(1043),授资政殿学士兼侍读学士、枢密副使;七月,范仲淹主西事,力拒西夏元昊;富弼主北事,负责与契丹谈判事,为此上疏《当世之条》及《安边十三策大略》。四年(1044),契丹与西夏陈兵而战,富弼劝仁宗不为所动,边疆果宁。后惧谗言,富弼求宣抚河北还,以资政殿学士出知郓州年余。谗言不验,加给事中移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时河朔地区大水,富弼积极赈灾;次年丰收,活50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仁宗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富弼陈奏,此守臣之职,辞不受。又破王则叛乱,帝益嘉之,又辞礼部侍郎,则迁大学士徙知郑、蔡、河、阳,加观文殿学士改室徽南院使判并州。至和二年(1055),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嘉祐三年(1058),进昭文馆大学士监守国史,富弼为相。六年(1061)三月,以母忧去位。治平元年(1064),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居二年,以足疾求解,拜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扬州,封祁国公,进封郑。熙宁元年(1068),徙判汝州,诏入觐,神宗尊重有礼,问以治道边事,富弼答对。辞以集禧观。二年(1069)二月,召拜司空兼侍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常与帝论时政。王安石用事往往不与富弼商量,富弼不与之争,多称疾求退。神宗问何人以代相,富弼言文彦博,神宗默然;良久,神宗问王安石何如?富弼亦默然。神宗拜富弼为武宁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改毫州。王安石实施变法,富弼不执行青苗法,结果获罪,神宗不言,富弼请辞归养,遂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后虽家居,仍对朝廷有大利害则知无不言。六年(1073)八月,卒故,年八十。病故前,尚手封遣其子绍庭奉於朝,对时政提出建议。神宗赠太尉,谥文忠,配享神宗庙庭;哲宗篆其碑首“显忠尚德”。
  沈遘
  沈遘(1026~1066),字文通。竹墩人。
  沈遘少年性明敏,长于议论,文词藻丽,气识卓越。弱冠时,以荫补太庙郊社斋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复举进士,廷试第一,但大臣评议时说他已为仕,不当居第一,故改为第二(榜眼)。
  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奏本治理,宋仁宗赏识,迁秘书省著作郎;岁末除太常丞,充集贤校理,八年闭户不出;后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其时沈抹驻边言事得罪上司,沈遘遭连坐,免职,改派知越州,又移知杭州。锄治奸蠹,崇贤奖善,得民权心,两州之人皆祀之。
  宋英宗即位(1064),沈被召还,勾当三班,兼判集贤院;一月后知开封府,迁龙图阁直学士,境内平安,自天子大臣交称其能。以母疾辞职,而英宗不允,仍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郡牧使兼判吏部。母丧离职,竟哀伤过度致疾而卒,时年40岁。
  朱服
  朱服(1045~1102),字行中,竹墩人。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第一,但为权臣所轧,改居第二(榜眼)。授淮南节度推官充修撰、经义局检讨,历国子监直讲、秘阁校理。元丰中(1078-
  1085),擢任监察御史,又知谏院,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徙泉、婺、宁、卢、寿五州。卢州一带连年发生饥荒、病疫,朱服以低价粮食、药物救济百姓,救活者无数。
  宋绍圣初(1094-1097),因极力毁变法,召为中书舍人。出使辽国,未返而其母病卒,朝廷以其家贫,赐帛三百。丧后,拜礼部侍郎。后谪知莱州。又因赋诗遭弹,又黜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县)。徽宗即位(1101),加集贤殿修撰,再出卢州,两月后徙广州,又坐事,贬海州,任团练副使、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
  朱肱
  朱肱(1050~1125),字翼中,别号无求子。因曾任奉议郎,后人也称他为朱奉议。朱服之弟。
  宋元祐三年(1088)中进士,历任雄州(今河北)防御推官、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录事、奉议郎等职。崇宁元年(1102)日蚀,朱肱肱上书讲灾异,指谪执政章惇过失,忤旨罢官,侨居杭州大隐坊,酿酒著书,优游自得,自号大隐翁。著有《北山酒经》和《类证活人书》等。医学名作《类证活人书》原名《伤寒百问》,后更名《南阳活人书》,初稿写于元祐四年(1089),完稿于大观二年(1108)。朱肱于政和元年(1111),遣子朱遗直呈进朝廷。政和四年(1114),朝廷大兴医学,征召朱肱为奉议郎医学博士。次年因直言时事与缮写苏轼诗句,违犯党禁,被贬谪达州(今四川达县)茶场。当时同贬者陈弁、余应求、李升和韩均,时人称“五君子”。政和六年(1116),他以朝奉郎提点洞霄宫召还。宣和七年(1125)卒于任。
  朱肱为人治病,四诊之外,须兼诊及手足,为当时诸医所不及。其所著《类证活人书》从经络病因传变加以分析,并附诸方治法,为分类论述《伤寒论》的著作,是张仲景《伤寒论》流行至宋1000余年能深明其奥义、补充提高之第一家,清代名医徐大椿称誉“大有功于张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除了医学理论有所创造,朱肱在临床技术上也有成就,对于药物的熬煎用法等也有研究。
  葛胜仲
  葛胜仲(1072~1144),字鲁卿,江苏丹阳人,南宋著名词人。其父葛书思、其祖父葛密,均为进士。葛胜仲,宋政和七年(1117)进士。历任太常卿、续修太常,因革礼春宫建,以兼谕德,献仁、孝、学三论,复收集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太子善恶成败之事迹,每天进言数事,徽宗嘉许,转任太常少卿、显谟阁侍制。宣和四年(1122),出任湖州知府,经六年,调邓州知府。不附和权臣,被罢免。建炎三年(1129),范宗尹为相,凡前被以朋党附罪贬者,都赦免。他遂赴湖州知府上任。当时,金兵侵犯江浙,邵青带领叛乱者准备从太湖进攻湖州,他便修城墙,率领士卒作战。邵青知湖州守军有备,便撤走。当年湖州饥荒,斗米逾千钱,饿尸遍野。葛胜仲一面开仓济粮,又将自己薪俸买米数百斛赈灾。民赖全活。绍兴元年(1131),湖州百姓建祠纪念他。次年离职后,他隐居归安宝溪(射村)。绍兴十四年(1144)卒。赠太师,谥文康。其子葛立方,其孙葛邲。
  沈满升
  沈满升(1074~?),竹墩人。其父沈寅,祖父沈遘,其弟沈时升。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经商高丽。与福州人胡宗旦、宁波人刘载、安慎之等,乘商船从宁波东渡入高丽。时国内宋金战乱不断,滞留高丽。沈满升以文章行义、贡献文治,受高丽国王睿宗赏识,参与王政,不次擢用,升进显要,于睿宗六年(1111)先任尚书奉御,后任太子詹事府詹事,并受封食邑于丰山。
  沈满升子孙繁衍,现有青松、三陟、丰山三个沈氏大宗会,韩国沈氏族人25万人,尊沈满升为韩国沈氏始祖。2005年3月,韩国丰山沈氏大宗会在竹墩村建有寻根碑。
  贾收
  贾收,字耘老,慷慨好义,嗜诗酒,喜交游,爱宝溪清远,筑别业于溪之阳,时人以陶元亮目之(清嘉庆吴玉树《宝前两溪志略》)。苏轼任湖州知府时,经常想念他。到射村他的别业(一说贾收别业在湖城横塘),作古木怪石书法图赠送他。远近有名望的人听说后,都纷纷到他家观赏。著《怀苏集》一卷。
  其子贾选,详细了解各种典故,更通晓法理,官至刑部侍郎。其从孙贾安宅,字仁居,宋大观三年(1109)状元,年仅22岁。
  沈晦
  沈晦(1084~1149),初名杰,字元用,又字公明,号潜庵。竹墩人,又说秀州崇德(今桐乡)人。
  沈晦祖父沈遘官拜翰林学士,其父沈焕。少聪慧,刻志于学,通《左氏春秋》,作文每由腹成出,为一时所称赏。常说,“为人读书,不想作状元,其志差矣!”及第后,又常说,“自古及今,天下秀才只有三个:孔大头(孔子)一个,王安石、苏轼合一个,和晦乃三个也。”少年时胆识过人,不能尽循法度,放荡不羁。有一年科举考试时为人代笔答卷,被查出抓捕,奏案呈宋徽宗。徽宗说,“沈杰这个名字在《梁四公子传》里见过,此人必不凡,可从宽发落。”降下谕旨,从此不得再参加科考。
  但他六艺绝伦,在一次偶然机会,得到了荐举,改名为晦,被牒送本路转运司应试,宋宣和六年(1124),廷试果然状元及第。
  初授校书郎,迁著作郎,代出王言,在秘书省数年。靖康元年(1126)初,金军兵临京师城下,沈晦作为假给事中,从肃王赵枢出使金国,被扣为人质。张邦昌立伪“楚”帝后,人质被释放。宋高宗即位(1127)后,授他集英殿修撰、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并召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守又提及他为布衣时曾代别人应试,高宗不以为然,“士人的一些小过错,哪能让他终身受牵累。”于是召知明州(今宁波)、移处州(今丽水西),又移婺州(今金华),累迁知建康府(今南京)。至建康不到一月,被劾罢职。绍兴四年(1134),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他建言高宗,构建长江的镇江、建康、太平、贵池、鄂州五郡连线,以备金兵来犯。但未被韩世忠采纳。后金兵大举进攻,他又请求朝廷派张浚支援镇江的韩世忠。丞相赵鼎说沈晦议论激昂。高宗说,“沈晦忠诚可嘉,然我了解此人,一向是言语甚壮而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由于沈晦不为韩世忠所乐,于是被罢为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后起为广西经略使兼知静江府(今桂林)。他在当地结好诸少数民族,缉安边境,颇有政绩。进徽猷阁直学士,召赴临安。除知衢州,改知潭州(今长沙),以提举太平兴国宫。后与子沈继祖徙家于东阳县之南白溪里定居,卒。
  朱弁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安徽徽州婺源(今婺源属江西)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十六岁时入太学。宋靖康元年(1126),战乱不断,金兵掳徽、钦二帝,朱弁从新郑回南方。建炎初(1128),宋高宗议遣使问安两宫,时为阁门舍人的朱弁主动请缨。于是宋高宗任命他补修武郎,借吉州团练使为通问副使,随通问使王伦至金国。后使团遭金国软禁,金主对朱弁软硬兼施,迫其投降。朱弁不为所动,被金国扣押16年。
  绍兴十三年(1143),宋金和议签约,朱弁回临安,将从金国得到的宋王室六代帝王御像及宣和间徽宗的书画献宋高宗,并力主抗金。屡遭秦桧排挤后,绍兴十八年(1148),奉议郎朱弁不得不离开临安,辞官回到高宗赐田5顷的吴兴竹墩定居。设馆教学,传授族中子弟。后朱熹致仕浙江,闻听从祖朱弁在竹墩教书,便到学馆两次讲学,题写了“长春书院”额匾。金国名王贵族,仰慕朱弁文学品性,多遣子弟就学。长春书院成为菱湖最早的学府,也是最早接纳“留学生”的学馆。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病逝,葬杭州西湖积庆峰智果院后。
  朱弁是南宋文学家,为文仰慕唐散文家陆贽,文章援据精博,曲尽事理;诗学唐诗人李商隐,词气雍容,不蹈其险怪奇涩之弊。其怀念故国之作,深切婉转。著作有《聘游集》42卷、《书解》10卷、《曲洧见闻》3卷、《续说》1卷、《杂书》1卷、《风月堂诗话》3卷、《新郑旧诗》1卷、《南归诗文》1卷。金西京大感恩寺修大殿记碑文为朱弁所书,926字,字体颜体,文采飞扬,史称此碑为“朱弁碑”。
  沈与求
  沈与求(1087~1137),字必先。竹墩人。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罢迁,先后任明州通判、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以直龙图阁知台州、御史中丞,力主抗金,反对秦桧,并且不以朋党论亲疏。沈与求官历御史三院,知无不言,前后400余奏,其言切直,宋高宗常对不称职的臣僚说,“你不识沈中丞耶?”绍兴四年(1134),沈与求移职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迁中大夫,后出知镇江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复以吏部尚书召,除参加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绍兴七年(1137),提举洞霄宫召为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同知枢密院事,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因病辞职。随宋高宗至建康,迁知枢密院事。病故,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忠敏。著述为《龟溪集》。
  贾安宅
  贾安宅(1088~?),字居仁,射村人。
  贾安宅18岁时入太学,升上舍。宋大观三年(1109)廷试以第一人及第(状元),除秘书省校书郎,兼康王府赞读。宋建炎年间(1127~1130)任给事中,受高宗宠信,可封驳诏敕。绍兴二年(1132),除工部侍郎,迁户部侍郎。历仕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屡司文柄。
  莫俦
  莫俦(1089~1164),字寿朋,菱湖人,居莫家浜。
  莫俦于宋政和元年(1111)状元及第后,累官至国子司业。宣和六年(1124),召试中书舍人。靖康初(1126),迁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京城为金军攻陷后,他首引金使检视府库。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人欲立张邦昌为帝,令他与吴开为之传旨,往返数回,被京师人称为“捷疾鬼”。张邦昌被立为伪“楚”帝,他任尚书右丞相。高宗赵构即位后,张邦昌被废。宋建炎元年(1127)七月,右正言邓肃请求窜斥张邦昌伪命之臣;右司谏潘良贵也建议将张邦昌伪命之臣分三等定罪。莫俦被定为第一等首恶之臣。在此之前,他曾上书自陈,说自己“久留敌营,备遭困辱”,请求降职为散官。诏以述古殿直学士提举毫州明道宫。至此,被流放于惠州(今广东惠阳东),后又被流放至潮州(今广东潮州)安置。
  何栗
  何栗(1089~1127),字文缜,宝溪射村人〔清嘉庆吴玉树《宝前两溪志略》记为西射村人。民国24年(1935),西射村从中锦镇(下昂)划出成立东林乡,亦可说为今东林人〕。又说四川仙开人。
  何栗于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第一(状元),擢秘书省校书郎。一年后,提举京畿学士,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累迁御史中丞。他两次上书王黼及朋党奸邪专横罪,终皆罢职,而他亦被徽宗以徽猷阁侍制出知秦州(今甘肃天水)。钦宗即位,被召回京,复任御史中丞,一月后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金国迫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说“割地则罢兵”。百官无人反对。何栗则竭力反对,并和宰相争辩;并请求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后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下旬,金军兵临京师。钦宗罢免唐恪为相,他当即请求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金军乘大雪攻城,京师城破,宋百官、军队乱成一团。钦宗派他到金营求和。无奈,到了金营。金将宗翰、宗望提出让徽宗至金营议和割地,他归报钦宗。钦宗决定到金营投降,他随从前往,并受命起草降表。后与徽、钦二帝同被掳往金营,他曾题诗云:“念念通前劫,依依返旧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被押往金国途中,绝食而死,年仅39岁。高宗赠予大学士。
  富直柔
  富直柔(1102~1186),字季申,宰相富弼之孙,射中村人。少敏悟有才名。宋靖康初(1126),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建炎二年(1128),授著作佐郎,寻除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迁右谏议大夫。四年(1130),迁御史中丞;十月,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兴六年(1136),提举洞霄宫、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辞不赴,起知衢州,以失入死罪,落职奉祠,寻复端明殿学士。而后则与苏迟、叶梦得诸人,徜徉山泽,放意吟咏。寿终于家。
  胡仔
  胡仔(1095~1170),字元任,安徽绩溪人,隐居归安射村胡家墩(清嘉庆吴玉树《宝前两溪志略》记载)。又说隐居湖城横塘。其父胡舜陟为广西帅,抗金时屡立战功,反对秦桧,后病故。胡仔以父荫,授迪功郎,转奉议郎,知晋陵县。上任不久,请求辞官。居射村隐居,自号苕溪渔隐,闭户读书,留心吟咏,取古人诗考证,网罗元祐年间群贤诗话,又遍收群书,及经历心得,然后著《渔隐丛话》百卷,词林称其博雅。又著《孔子编年》5卷。其子胡舜申,著《建炎避乱录》。
  孟宗政
  孟宗政,字德夫,射村人。其父孟林从岳飞至随州。孟宗政自幼豪伟有胆量,常出没疆场间。宋开禧二年(1206),金将完颜重犯襄、郢,章义士据险邀击,夺其辎重,宣抚使吴猎奇之。嘉定十年(1217),金人犯襄阳、枣阳,被宗政等率兵三路打败。不久,金人围攻枣阳,孟宗政中午从岘首出发,傍晚到达,驰突如神,金人骇遁。十一年(1218),金帅完颜赛不排步骑复围城,孟宗政与扈再兴合兵反击,历三月大小70余战,身先士卒,败金兵于白水。被赐金带,转武德郎。十二年(1219),金帅完颜讹可又领兵围城,孟宗政设计御之,战况惨烈。战斗50余次,终歼金兵十之七八,夺印16纽,金帅弃帐败走,获辎重牛马万计,军声大振,金人呼为“孟爷爷”。中原遗民来归,给其田,筑其屋,勇壮者号忠顺军,出没唐、邓间,盛名震境,为一时名将,封为右武大夫团练使防御使。病殁后,边城罢市恸哭志哀。
  其子璟、琪、瑛、璋,均随入伍抗金。
  沈枢
  沈枢(1120~1202),字持要。竹墩沈氏。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先后任彭泽丞、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承议郎提点福建刑狱、尚书考功郎中。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迁福建转运使,累迁太子詹事、吏部侍郎。因不愿违心作伪证,遭连坐,知温州。在温州建造贡院和军营,又修造南塘,造福乡里。后迁湖南安抚使、以中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进宝谟阁侍制。卒后谥宪敏。著有《通鉴总类》。
  葛邲
  葛邲(1140~1196),字楚辅。以祖父葛胜仲荫授上元县丞。隆兴元年(1163)进士。任国子监博士,策论州县受纳及鬻爵之弊,孝宗奖谕。他又针对茶盐酒税增加一倍,请不要再立新税额,陈征鹤岁增之害,孝宗为此颁令条陈,而葛邲所奏疏皆切中时弊。后光宗受禅,葛邲则经常劝光宗要效法孝宗,参知政事。光宗嘉纳。绍熙四年(1193),拜葛邲为左丞相,专守祖宗法度,荐进人才,博采公论,唯恐不闻,并加封少保。死后,谥文定,配享光宗庙廷。
  王永从
  王永从(生卒年不详),归安县松亭乡(今菱湖思溪)人。曾任密州观察使。宋宣和(1119-1125)入朝。笃信佛教,在此期间,他与慧林寺和尚慈受涤禅师交好,受其影响颇深。致仕后与其弟永锡在家乡创建圆觉禅院,建造舍利塔,并捐献巨资刻印《大藏经》5480卷。史称《圆觉藏》(《大藏经》是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简称《藏经》又称《一切经》),世称《思溪圆觉藏》,为梵荚本,历来被称之为浙江宋时出版史上的一大盛事,开湖州刻书出版业之先河。同时,又刻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各一部。
  倪思
  倪思(1147~1220),字正甫,归安射村人。其父倪备,字文学,宋绍兴进士。其弟倪恕,字行甫,宋淳熙进士。倪思于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中博学鸿词科,累迁秘书郎。不久兼侍讲。孝宗时直言谏官;光宗、宁宗时也直言上疏。曾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宝谟阁学士,主张抗金,反对求和。对韩■胄、史弥远擅权,攻之尤力,因而不断受到排挤、革职,嘉定二年(1209),被史弥远两次罢官。嘉定十三年(1220)病卒,直到临死前,还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生平刚介不苟合,自言与为有瑕执事,宁为无瑕从官。死后谥号文节。生有六子:祖仁、祖义、祖礼、祖信、祖智、祖常(户部郎中),均居射村倪施埭。倪思著作有《齐斋甲乙集》35卷、《兼山论著及附录》35卷、《兼山小集》30卷、《经鉏堂杂志》8卷、《翰林前槖后槖》各20卷、《承明集》40卷、《齐斋奏议》26卷、《刀笔集》15卷、《词科旧橐》5卷、《近体乐府》2卷、《班马异同考》35卷、四书、《易训》20卷、《掖垣词章》20卷等40种。
  施元之
  施元之,字德初,射村人。以文学著名,任职声试馆。后任起居舍人,迁左司谏。世居宝溪(射村),著作《注东坡诗》40卷。
  施宿
  施宿(1164~1222),字武子,翰林学士施元之之子。克承家学,尤喜金石。宋绍熙四年(1193)进士。庆元间(1195-1200)任余姚知县。余姚濒临东海,民田常受海浪袭扰,前任令守护之策,随补修随损坏海塘。施宿到任后,提出修筑石堤之法,并建庄田二千亩募民耕垦,置专仓储粮,以备修堤使用。此实施后,百姓受益。他重视社会风教,“市田置书,以教学者”。后任会稽通判,庆元六年(1200)创修《会稽志》,完稿于嘉泰二年(1202),20卷,陆游为之序。嘉泰《会稽志》,内容丰富,体例严谨,风格独具,被誉为宋、元方志的佳作。迁朝散大夫、提举淮东常平仓。
  沈作宾
  沈作宾,字宾王。竹墩沈氏。以父沈任入仕,监饶州、永平,冶铸坚致,承诏造雁翎刀,甚称帝意,抉中刑法科,历任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入为理评事,改通判绍兴府、知台州,有政绩;后除大理正、改太府丞、迁刑部郎。
  宋宁宗庆元初(1195),历官淮南转运判官、直华文阁、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继升为卿。不久,除直龙图阁,统管浙东,知绍兴府;除两浙转运副使,除权工部侍郎,继兼户部侍郎。因奏冒上,被罢官。后复起,知镇江府,除集英殿修撰,改知宁国府,除宝谟阁侍制、知潭州,除户部侍郎兼评定敕令官;未几,除龙图阁侍制、知平江府,管带许浦水军,招募义士、壮士,使海道无警、市井无哗。不久,命参赞督府兼权镇江府;复召为户部侍郎、兼权工部尚书,调任户部尚书。后历官显谟阁直学士、知建宁府,江西安抚使兼知隆兴府,除焕章阁学士提举隆兴府,进显谟阁学士,卒后赠金紫光禄大夫。
  孟珙
  孟珙(?~1239),字璞玉,勇而有谋,归安射村人。历任宋宁宗、理宗之京湖大使。
  其父孟宗政知襄阳防御使时,孟珙代统忠武军,取小路,劫金营,破砦十八,斩首千余级,大获军器胜利而返。绍定六年(1233),元将那颜奔盏追金主完颜守绪时,武天锡乘乱聚众二十万,成为边患。孟珙率军,一鼓歼灭,壮士张子良斩武天锡首级以献,边患遂平。金兵攻吕堰,孟珙率兵追击,进逼大河,金兵弃辎重而逃,邓州守将、顺阳令、由州安抚皆降献地;连破石穴等兵营,金将武仙逃跑,7万金兵降。端平元年(1234),孟珙率部攻破蔡州,金丞相乌古论栲栳降,杀金帅兀林,缴获金鉴、宝玉、金银、玺印牌,胜利回朝。诏授都统。在北方领军作战时,曾建平堰,灌溉良田十万顷,使军民屯边储物。端平六年(1239)初,其所招镇北军驻襄阳的李虎、王旻叛,镇北动乱,其叹曰:“三十年收复中原,今志不克伸矣。”病重,被革职。九月,病卒。赠少保,三赠太师,封鲁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著《警心昌录》64卷,《易赞》1卷,号无庵居士。
  朱潜
  朱潜(1194~?),字文默,朱熹曾孙。
  宋宝祐二年(1254),任乌程县令,有政绩。多次到竹墩,并修复长春书院和朱氏家庙。是南宋末最后一任乌程县令。
  宋咸淳十年(1274),元世祖命伯颜率20万大军伐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军侵占建康(今南京)。此时,早已辞职的朱潜,已在杭州隐居。十二月,湖州被元军攻占。竹墩部分朱氏族人避难到杭州,投奔朱潜。朱潜即率领家族子弟,在临安陷落前出走福建建阳,然后和建阳朱熹后裔出海,东渡至台湾,又远涉重洋到达高丽,遂定居全罗南道(罗州)绫州。
  今韩国15万朱氏尊朱潜为韩国朱氏始祖,每年均举行祭祀朱熹和朱潜的大典,史称绫州大典。
  竹墩的朱氏家庙尊朱弁、朱熹和朱潜为始祖。朱潜的曾祖是朱熹,祖是朱埜,曾监湖州府德清新市犒赏酒库;叔父朱钰曾任长兴县令,定居长兴白溪;其长子朱槐曾任湖州提领;次子朱柟迁居浔溪;其孙朱炀(即朱槐次子)迁居荻溪;其曾孙朱万六,即朱槐长子朱炜的长子,迁回竹溪定居,因此,吴兴朱氏又尊朱弁、朱熹、朱潜为始祖。明天启元年(1621),学者杨德培曾赞朱潛:“名贤后裔,出宰乌程,爱杭山水,鸥鹭为盟,浙湖遗派,实肇先声。”
  关于朱潜到高丽的时间,韩国朱氏认为始祖朱潜是在高丽国高宗十一年(1224)来到罗州,定居州;相当于中国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而这和清《湖州府志》、《乌程县志》记载相悖。
  孟淳
  孟淳,字君复,号能静,宋末射村人。
  孟淳祖父孟珙。父孟之缙,官兵部侍郎,降元,官至尚书。孟淳幼时聪颖强记,号为神童。喜作诗,著有《衡湖集》。因以父荫,孟淳在元朝历官太平、婺、处、信、徽、常州诸路总管,卒谥康靖,赠吴兴郡公。
  其子孟道夫,官至府判,能写墨竹,时人称之。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出身宋朝宗室,祖籍菱湖秀安僖王后裔(清光绪《菱湖镇志·古蹟》记:“元赵孟頫故居,在西北,第宅广衍,门多食客。”“宋秀安僖王裔南迁于此”,即赵家弄)。曾居下昂,故下昂又名松雪镇。南宋末年,为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元灭南宋后,闲居家中。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赵孟頫应召到大都。先后任翰林侍读学士,集贤侍讲学士。延祐三年(1316),为翰林学士承旨(从一品)。赵孟頫病逝后,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赵孟頫在诗文、韵律、书法、绘画、古物鉴定诸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尤其书法,自成一格,楷书、行书、草书无一不精,有“赵体”之称,被誉为“元代书法第一人”。在绘画方面,擅长山水、花卉、人物,为元代画坛领袖。书画印章尤以圆朱文著称。著有《松雪斋诗文集》、书法有《许熙载神道碑》、《胡笳十八拍》刻石七块,现藏湖州市博物馆。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水星西经235′-225′的直径120公里环形山命名为赵孟頫山,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发展史作出的贡献。光绪《归安县志》:下昂,赵子昂曾寓居其地,故名。后人慕之,建松雪庵,近有莲花庄、赵家坟。
  管道升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又字瑶姬。25岁时与赵孟頫结婚,世称管夫人。管道升多才多艺,长于诗词,善画竹、石、梅、兰,并工书法。董其昌称她的书法为“管夫人书牍行楷与鸥波公(赵孟頫)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后无俦”。
  唐棣
  唐棣(1296~1364),字子华。菱湖人。
  工画山水,师法郭熙,得赵孟頫指授,擅于布置物,得清森华润之致。元仁宗(1312在位)诏令其绘嘉禧殿御屏,挥洒立就,受赏,诏直集贤院,由是声名大震。出为嘉兴路照磨,除休宁县尹。赴任后,整顿土豪兼土地之弊,去官后百姓念之。后进奉议大夫、平江路吴江知州,致仕卒。葬长超山麓。存世作品有《霜浦归渔》、《秋山行旅》、《村人聚饮》等画。
  沈秩
  沈秩(1334~1405),字仲庸。竹墩沈氏。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以福建行省都事与监察御史张敬之使渤泥。既到,渤泥王马合漠沙高坐而不行礼节,沈秩乃命翻译说,“渤泥国弹丸之地,不接诏书,准备抗天威啊!”渤泥王说不敢,乃率官受诏如礼。次日,渤泥王说常受苏禄国侵扰,国事不靖,三年后再入贡。沈秩说,“今太祖登基,周边各国贡使接踵于道,你派使者已晚,何谓尚等三年以后!”渤泥害怕苏禄,欲言又止。沈秩对渤泥相王宗恕,严肃地说,“苏禄尚且朝拜称臣,尔国何有?!”王宗恕愿随沈秩回使。
  费聚
  费聚,字子英,一说五河人,一说射村人。
  费聚的曾祖费熙、祖费大均、父费得兴均商贾,元末在临濠经商,为盗所杀。费聚扶柩遇到朱元璋,见他高大威猛,相结纳。郭子兴准备收编张家堡民兵,朱元璋便和费聚一同前往,用计招3000兵。又招降800余兵,授承信校尉。江东既定,随耿炳文由广德取长兴,授永兴翼副元帅。张士诚派潘原明攻长兴,费聚率兵,追至湖城锁苕桥,大败潘原明。召回,领黄旗军。李伯升侵犯,朱元璋以长兴兵少,复命费聚率广德、安吉兵应授,击败之,进永兴卫指挥同知。1366年,费聚克湖州、平苏州,改指挥使。后平关西、陕西,升都督佥事,镇守平凉。明洪武三年(1370),封平凉侯,授世券。然而耽酒色,被朱元璋召还责之。次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平云南,定贵州,征广南。洪武二十三年(1390),遭连坐,处死,除爵。子费超战死;费璿以人才举官江西参政;孙费宏从征云南,积功为右卫指挥使。
  丁澄
  丁澄(1403~?),字本清。菱湖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举人。宣德年任寿州学正。善教导,升任监察御史。景泰元年(1450),任大理寺右丞;景泰三年(1452),改通政司参议。“土木之变”后,英宗复辟。被指为于谦党,欲以“欺诬朝廷,迎立外藩”之罪治之。众求免。三日后,命斩于谦,罢澄为民。
  蒋瑶
  蒋瑶(1479~1568),字粹卿。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正德时任两京御史,曾列举七项时弊,其中:军器局监管,原来只有两人,现在增加到60多人,其机构也一样,国库怎么会不耗。后来任荆州知府,筑了黄潭堤,受到百姓的赞扬。继任扬州知府,适值武宗(朱厚照)南巡,沿途各地无不尽力奉迎。到了扬州,蒋瑶只供给一般日常用品,更无馈送礼品。跟随武宗的权贵们非常不满。随从的威武副将军江彬欲夺富民的私宅为将军府,瑶加以抵制。江彬用钦赐的铜爪来威胁蒋瑶,瑶不为所动。武宗要征取扬州的珍贵奇物。瑶却说:“扬州无奇物。”武宗大怒道:“苎白布亦非扬州产耶?”瑶不得已献上五百疋。随从者视杨州为繁富之区,索物无限,蒋瑶极抵制。江彬等欲索民女,蒋瑶对曰:“扬州女子少,不便夺之,无己,则吾有一女,如有圣旨当进之。”江彬等无奈,作罢。随驾侍从对蒋瑶怀恨于心,暗把蒋瑶用铁索缚至宝应,直到临清才放还。后来蒋瑶调往陕西,扬州人民感其恩德,集资建祠来纪念他。有楹联云:“弗私一纸弗敛一夫,允矣民之父母;不畏权珰不阿悍弁,诚哉国之遁良。”
  嘉靖初,历任湖广、江西布政使。西苑宫殿落成时,世宗嘉靖(朱厚熜)设宴庆贺,见蒋瑶坐在殿外,命移至殿内,对左右曰:“亲亲不如尊贤。”从此名声大震。致仕归里,僻居菱湖北栅(即今之牌楼头),与刘麟、顾应祥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89岁。赠太子太保,谥恭靖。葬于菁山。
  孙一元
  孙一元(1484~1520),字太初。自称“我秦人也,尝栖太白之巅,故号太白山人。”有人曰:“为安化王宗人,王坐不轨被杀,故改姓避难于外。”迁居菱湖后,里中有真武庙,地方当权者有废除之说。一元闻后,给诗与督储李云庵云:“散步凌波里,乔柯倚庙门。堂严真武象,□□□□□,衣钵殊寥落,烟霞自吐吞。寄言当道者,莫信废祠论。”遂得免。
  一元资性绝人,善诗好游,乌巾白帢,携铁笛遍游中原,东逾齐鲁,南涉江淮,历荆抵吴越,所到之处,无不赋诗谈神,听众皆服其才。卒37岁。著《太白山人漫稿》。
  费都当
  费都当,不知其名,都当为绰号。性豪侠,有勇力,善使铁锤。是保卫家乡的抗倭英雄。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寇继上年再次侵犯菱湖。自新市、千金一路烧杀而来。官府惊惶,束手无策,百姓惊恐,纷纷向四乡逃避。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费都当挺身而出,振臂高呼,对众曰:“大敌当前,岂能坐而待毙!我等应急起抗击,保我家乡,卫我父老姊妹,杀豺狼我愿为前驱,谁愿与共?”乡里壮士在保卫家乡,保卫父老姊妹的感召下,纷纷响应而起,各带武器,踊跃随费至东栅外伺之。未几,倭寇披发赤膊,手舞钢刀,蜂拥而来,有人对费曰:“敌众我寡何以能战?”费大声呼曰:“贼虽千万我都当之。”由此,俱称他为费都当。费都当见倭寇,舞铁锤奔向敌阵,以拔山之力立毙数贼。众乡民亦紧跟其后,各使武器,奋勇力战。贼畏都当之勇,纷纷败退。于是菱湖得免于难。由此费都当之名传颂一时。后人慕其勇敬其德,塑像立祠以供瞻仰。像置潮音庵(今直街)后移羊眼桥,毁于抗日战争。
  吴龙
  吴龙(1490~1565),字九渊,号西园,前丘村人。性刚毅,敦名节,直谅慷慨。官太仆寺主簿,迁零陵县知县。请求辞职回家,修造家庙,纂修家谱,设义学,筑义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海盗徐海带领倭寇从松江侵犯嘉兴、湖州,从新市进犯菱湖。吴龙便献金招募乡勇,组织义勇操练舟艇,并制备弓弩铁箭,在溪港险要处多方设置障碍。待倭寇进犯时,则泼洒淤泥、赤豆在倭寇船只靠岸的河滩处,使之不能上岸,只能站立在船中。这时,吴龙便指挥乡勇,驾小舟,各持强弩,穿梭出入溪港,对着倭寇船只发射弩箭,箭如飞蝗,倭寇惊呼“铁胡蜂来啦!”仓惶逃命,从此,德清、乌程、归安皆赖以安。菱湖人民感念他,塑像供祭于龙溪边之泗水庵。
  方贤
  方贤,太医院使,与唐广才名并称。周升、周冕、周鼎师事之,俱为御医得重名。明成化中召至殿前考医论三篇,加封通政使右通政。著有《奇效良方》。
  赵滦
  赵滦,字怀城,号南村,又号楚狂。宋秀安僖王裔。居菱湖,其故址即今之赵家弄。博学善饮,知医,尝服苍术不老。明成化初与丁澄子梦白为社友。著有《支离子集》。建北桥,含北望思归之意。
  朱怀干
  朱怀干(1491~1560),字守正,号双桥。竹墩人。
  自少聪颖,大理卿陈矩斋器重,18岁补邑生,明嘉靖元年(1522)乡试12名举人,会试弗第,就读于南雍大司成甘泉湛,十一年(1532)会试304名,廷试三甲177名进士,授观大理寺政。不久丁外忧;服除,十五年(1536),授刑部四川司主事;次年以皇亲张延龄事判狱,被谪泰州同知。他推行胡瑗之学,置学田,使当地士风大振;署宝应县时,筑堤防,轻徭赋,民赖以安;在司法诉讼上,他宽严结合,晓以法理,风化好转。因而升任彰德府同知,当时府尹赵藩营建王陵,10年不辍,工役繁重,民不堪命。朱怀干上任后,立刻节缩,克期3月完工。亲王暗差人餽之千金,遭拒;又胁以危言,朱怀干不为所动,坚持限期竣工。彰德府郡濒临漳水,经常水患决堤;又多寇盗,为害行旅,为此,朱怀干上书提出解决之道,他说:“中原地旷,衍田无町■,水无蓄泄,宜循井田旧制开筑,则河流有所分,盗寇骑不得驰。”此议得到朝廷嘉肯,他便调工部营缮员外郎进都水郎中,他策划水土,成效卓著。时扬州知府林春知他曾治泰安时,政绩廉明、办事公正,便力荐赴扬州,工部遂放任他知扬州府。他协助林春,尽察一方民之疾苦,除百弊,兴学校,正乡贤名宦之祀,辑郡志备诸所宜存以示训;清刑狱,持法公平。有生员与富民之家事纷争诉讼,曲在生员,朱怀干论公处之。而督学维护生员家,遂诬告上劾,知府林春了解他处置公正,便驳回了劾告。魏忠贤的党羽过扬州,索要财礼,朱怀干拒不纳礼。魏忠贤知道后,便诬奏朱怀干刁难而误了朝廷要务,于是廷杖并逮捕朱怀干。大理寺审理后,认为无罪,但又难违旨意,便降阶,派朱怀干同知韶州府督税南雄。他征收税赋,额外不苛,商旅便之。朝廷评议朱怀干在扬州的治行卓茂,决定恢复他官阶,但遭到魏珰党羽的排挤,便将他调到偏远地区思州府任知府。思州地接辰州、沅州,当地苗民和土寇杂居,治安混乱。前守对朱怀干鄙视,认为他一介文官,毫无军事才干,常常讥讽他,但他待之诚,示之威,训兵卒严守境域,同时兼理邻府铜仁、黎平、辰州、沅州的协同守御,于是寇盗渐止,苗民骚乱遂定,各地平安息警。当时的御史原是朱怀干在扬州时的部属,在治理苗俗民时处理不当,常被朱怀干制止,因而怀怨,飞章上奏,诬朱怀干越职揽权、不收赋税。当朝廷派员调查时,朱怀干慨然说:“守正不阿,不可以行世,吾何以若若索索自累耶!”他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和腐败感到无能为力,决志解印绶,单车东归。三府士民闻之,号泣遮留阗山谷。朱怀干劝勉百姓后,决然回归家乡。而思州百姓则在双店岭建生祠以纪念他。
  回竹墩后,他行事低调,很少到城里去,平时编书,自娱而已。
  嘉靖、隆庆之间,倭寇侵入菱湖。前丘吴龙组织乡民编为水师训练抗倭。朱怀干也组织族中子弟和村民为团练,抗击倭寇入侵。倭寇不得进,说,“此间真乃铁门限也!”遂败退,这“铁门限”就是朱怀干宅南的三孔石平梁桥,于是大家就呼此桥为倭返桥,即今之乌板桥。
  朱怀干优游林下,后与唐一庵、蒋石庵、刘南坦、顾若溪、张石川、蔡夷轩等人结为岘山社,吟诗对歌。
  沈应龙
  沈应龙(1501~?),字翔卿,竹墩人。
  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由刑部主事历四川副使。升广东参政,时安南扰乱边境,他参谋计划,终于平定扰乱。升山东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时年大灾,接连上疏,救80余万灾民。后登州千急,倭寇侵犯,他沉着应战,击退倭寇,并妥善安置流寓海岛的辽军。转南刑部右侍郎,遭诬劾,以听勘归,卒。
  沈应龙严于责己,修身洁好,提拔年轻人才,在山东特荐杨继盛,在广东提拔海瑞。著作有《平番议》、《安南议》、《抚黎议》、《山东奏议》等。
  孙泰
  孙泰,字时寅,号龙溪。菱湖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刑部郎中,至江南复审刑案。有重犯托泰之密友赠千金,希得能减免。按案情而论,此囚已引入宽免。乃召囚曰:“汝罪诚枉,为何行贿?”乃复回信给其友,归还贿金而后释之。诸所平反活千人。补兖州时,武宗(朱厚照,正德帝)南巡。侍从来责成供应,且私索金银。泰曰:“尔等欲吾逼死百姓乎?民力已竭,何来钱充尔等私囊?”侍从惭而退。不得己率僚佐以下捐一年俸禄,作侍奉犒劳之用,并自身参加劳役。帝见而问曰:“彼何为者?”左右对曰:“此强项太守孙泰也。”帝笑而命其归。其守正不阿如此。卒之日,贫而无陪葬之物。遗诗史数卷,敝衣几件而已。兖民为之流涕。
  孙泰故宅在北桥堍心远堂,今废。
  吴廉
  吴廉,字介夫。明正德中任即墨知县。该县原有供应官府之款,廉克己节约,皆废之。适遇胶河开浚,民夫不能按期回家,伤病甚多。吴廉深感民苦,不再摊派民役。上级催促甚紧。廉拒之曰:“吴知县头可断,为官余事耳。朝廷命我牧民,岂可不管生死乎?”上级仍不断催促。吴廉愤而弃官而归。民深惜之。归乡后常常接济饥寒贫民,终身不为自计。卒年79岁。
  孙铨
  孙铨(1511~1602),字揆卿,号屏石。孙泰之侄。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任刑部主事,出任承天府。因护皇陵有功于朝廷,迁陕西副使。为官10年归家。居家50余年,91岁卒。
  茅坤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县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
  历任青阳、丹徒知县。升礼部主事,又改任吏部稽勋司。茅坤性善谈兵,熟悉军事,曾协助总督应槚镇压瑶民起义,连破十七寨,因功升大名府兵备副使。总督杨博赞他的才能,特荐于朝。因被忌者所中伤,免官归家。当时正值倭寇作乱,屡犯浙江。胡宗宪请他到幕府共筹军机。后将胡宗宪诱杀寇首徐海的经历编为《徐海本末》一卷。因家人骄横于乡里,为尚书庞尚鹏弹劾,乃削籍归家。卒年90岁。
  茅坤善于古文,刻意仿效司马迁和唐宋八大家。针对当时前后七子所谓“文必秦汉”的拟古派论点,提出“文特以道相盛衰,时非所论也”的观点,认为汉、唐、宋三代都是“道盛则文衰”的时代。所选《八大家文钞》盛行海内。著有《白华楼藏稿》11卷,《续稿》15卷,《玉芝山房稿》22卷;行世有《茅鹿门集》。
  清光绪《菱湖镇志》:“茅鹿门庄屋,后赠孙屏石(铨)。行人仍称茅家庄。”《菱湖纪事诗》云:“石街过去是茅庄,玉树(堂名)荒寒草覆墙。门口鱼荡三四个,坐看策策并堂堂。”其旧址即茅家圩塘。据传茅坤父子从埭溪徙家至菱湖定居,称茅家庄。后又迁至双林、练市花林。
  沈璟
  沈璟(1533~1610),字伯英,号宁庵、词隐,明戏曲理论家,作家。竹墩人,生于吴江。
  历任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行人司司正等官。罢官后家居30年,致力于戏曲声律之研究,并编写传奇剧本。他反对雕琢辞藻,提倡文字朴素,但过于讲求声律,对内容有所束缚。戏曲论著多不传,仅存《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传奇作品有《义侠记》、《博笑记》、《埋剑记》等17种,合称《属玉堂传奇》。又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今存《义侠记》等7种,《分钱记》等8种仅存残曲。后来有些戏曲作家在音律上拥护他的主张,模仿他的风格,被称为“吴江派”。
  沈鍊
  沈鍊(1515~1557),字纯甫。竹墩沈氏。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除溧阳知县,因得罪御史,调茌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沈鍊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又疏狂,每饮酒,则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对他很器重。陆炳与严嵩父子交情很深,所以沈鍊也常和严世蕃饮酒。严世蕃常以酒虐客,沈鍊心不平,经常反诘,严世蕃也不敢计较。时鞑靼犯京师,致书乞贡,且多侮辱。时殿臣皆不敢言。独沈鍊激昂,遂罢议。沈鍊愤国无人,致寇猖狂。疏请以万骑护陵寝,万骑护通州军储,合勤王师10余万人攻之。世宗不语。而严嵩掌权,欲赴边关者且多贿赂严嵩,但又怕失事惧罪。于是沈鍊历举严嵩父子十大罪状,要求派军北伐。世宗大怒,杖责沈鍊,并谪田贬保安。乡里父老知沈鍊清正直谏,日致薪米,并遣子弟就学。沈鍊皆语以忠义大节。并在屋旁缚草为人像,示明李林甫、秦桧及严嵩,醉则聚子弟,箭射之;或骑马至居庸关口,南向击剑,痛哭而归。沈鍊的作为被严嵩死党密告,并诬沈鍊勾白莲教谋反,于是沈鍊被拘,斩于宣府刑场。时嘉靖三十六年(1557)九月。沈鍊鍊子沈兖也杖杀之。次子沈襄则充边关。明穆宗隆庆初(1567),诏赠沈鍊光禄少卿,沈襄赦免且仕。明熹宗天启初(1621),谥沈鍊忠愍。
  沈子木
  沈子木(1528~1609),字汝枬,号玉阳。父沈应登。竹墩沈氏。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知当涂;四十年(1561)大水,救灾有方,民不告饥,升工部都水司主事。当时世庙建筑,工役繁杂,偷工减料贪污挪用不断,沈子木调查后严厉查处,工程进展顺利。四十五年(1566),升本司员外郎、郎中。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提督南河,时黄河决口,沈子木分理南河,亲自督工抢修,终于堵堤成功。调守盱江,治狱公正。郡内原有抗倭兵卒因缺粮闹事,司马抓捕,兵卒大闹,沈子木查明原因,单骑驰往告喻解决粮饷,兵变立止。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升广西右江兵备副使,西粤征伐古田,制府委沈子木以兵事。有人议筑城以守,当城筑一半时,叛匪已袭杀,沈子木驻融县离叛匪30里,秘密调遣浙兵守其险要,然后计划布置,乘夜抢登,连破七十余寨,斩首3000级,并捕获匪首。因此,沈子木升参知,仍领右江,并督罗旁县军事,尽平诸寇,以功擢右布政使。不久,使湖北督漕政。十三年(1585),转山西布政使,时大饥,请拔十万金为赈,救活灾民。万历十五年(1587),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雁门三关事,严治宗人,大兴屯田,缓催赋税,筑亭障,惩酷刑,有政绩。归家乡处理父丧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起用南京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死后谥恭靖。著有《抚晋疏钞》、《银台奏议》、《建文祀典议》、《警世类议》、家训、理学、诗等。子沈儆炌。
  沈节甫
  沈节甫(1533~1601),字以安,号锦宇。菱湖竹墩人。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授礼部仪制主事,历祠祭郎中。国事得罪尚书高拱,遂托病而归。起任光禄丞,又逢高拱掌管吏部,又托病避之。
  明神宗万历初(约1573年),补尚宝丞量,移本司少卿,很快转任南尚宝卿。内阁首辅张居正之母入都,取道秣陵(今南京市),送迎倾都邑,沈节甫独不出迎送,竟致仕归。张居正卒后,诏起通政司右参议、进光禄卿,升南大理卿,南京刑部右侍郎,召为工部左侍郎、摄部事御史。有人认为一年内不宜三迁,吏部以沈节甫有物望而力排众议。
  沈节甫在任期间,不断上疏,请省浮费、核虚冒、止兴作、减江浙织造、停江西瓷器。并且继续上疏,力排众议,对治理黄河、淮河提出设想,认为以治河身之事为上策;开腰铺,使黄河让水与淮河、开韩家庄使浅闸水以保运道为中策;其他妄为者均是下策。于是诸议尽息,独韩家庄修浚而漕运安流、分导淮而淮河平原无恙。他常说:人须辨得真伪,要有为国之心,“毁誉恩怨不入于胸,而后可以论天下事”。后任司空年余,卒。赠副都御史,谥端清。
  宁静淡泊,拥书一室,有“玩易楼”藏书楼,编有《玩易楼藏书目录》、大型丛书《纪录汇编》、《集琬炎广录》、《西吴琬炎录》、《古文类钞》,219卷。采嘉靖前诸家文士余谈、志怪凡199种;以及疏议碑记杂诗文若干卷。其玩易楼与安波天一阁、茅坤白华楼齐名。在家乡,建有义田、义学、宗老会(燕年之70以上者)。
  沈节甫工诗,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府学教授许孚发起组织的诗社——“逸老续社”,湖属7县40多文人参加,在此之前,许孚等人便和沈节甫勤相倡和,沈节甫是“逸老续社”筹建前的主要成员。
  沈一贯
  沈一贯(1542~1616),字肩吾。菱湖竹墩人,生于宁波。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充日讲官,进讲高宗。后迁左中元,历官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加太子宾客。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起,任南京礼部尚书,复召为正史副总裁,协理詹事府,沈一贯未上任。王锡爵、赵志皋、张位,同居内阁,复有旨推举阁臣,吏部举旧辅王家屏及沈一贯等7人以上,而帝方怒王家屏谯责尚书陈有年,陈有年引疾去。而沈一贯告假归家居久,故有清望,阁臣又力荐之,五月乃诏以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陈子升同入阁参与机务,命行人即家起焉。入朝议许日本封贡,沈一贯虑贡道出宁波为乡郡患,极陈利害,议乃止。未几,王锡爵去职,沈一贯于陛位第三,沈一贯柔而深,每独行已意。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一月,晋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遂当国。初,赵志皋病久时,沈一贯屡请增阁臣及是,乃简用沈鲤、朱赓而事,皆取决于沈一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沈一贯进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自沈一贯入内阁,朝政已大非,数年之间,矿税使四出为民害,其所诬劾逮系者,恶滞狱中。沈一贯等数谏不省,而帝久不视朝,阁臣属请,皆不报。神宗世帝自疾疗以后,政益废弛,税监王朝、梁永、高淮等所至横暴,奸人乘机,虐民者愈众。当年七月,沈一贯晋少傅兼太子太傅,与沈鲤、朱赓共著论以风,又尝因事屡争,且揭过去用人行政诸事,帝不少顾,遇沈一贯厚赏特赐敕奖之。沈一贯素忌沈鲤,沈鲤亦自以讲筵受主眷顾,非由沈一贯进不为下,二人渐不相容。而党论渐兴,浙人与舆论都认为党论,由沈一贯始。万历三十一年(1603),沈一贯晋左柱国少傅、中极殿大学士。后沈一贯积不为公论,所与弹劾日众,因谢病不出。万历三十四年(1606)七月,给事中陈嘉训、御史孙居相复连章劾其奸贪,沈一贯愤,益求去。帝为黜,嘉训,夺居相俸,允沈一贯归,沈鲤亦同时罢。而沈一贯独得温旨,虽朱赓右之,论者益訾其有内援焉。沈一贯之入阁也,为王锡爵、赵志皋所荐,辅政十有三年,当国者四年,枝柱清议,好同恶异,与前后诸臣同至,楚宗、妖书、京察三事,独犯不违,论者丑之,虽其党不能解免也。沈一贯归,言者追劾之不已。其乡人亦多受世诋其云。沈一贯在位,累加太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家居十年卒,赠太傅,谥文恭。
  沈㴶
  沈㴶(1550~1623),字铭镇。父节甫,字以安。竹墩沈氏。
  㴶与弟演,同登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㴶改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南京礼部侍郎,掌部事。西洋人利玛窦入贡,因居南京,与其徒王丰肃等倡天主教,士大夫多宗之。㴶奏陪京都会,不宜令异教处此,识者避其言。然㴶素乏时誉,与大学士方从哲同里阚相善也。神宗末,方从哲独当国清,补阁臣,诏会推亓诗等缘,方从哲意摈何宗彦、刘一燝辈,独以沈㴶及史继偕名上,帝遂用之。或曰由方从哲荐也。疏未发,翌年(1620)神宗崩,光宗立,乃诏沈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未至,光宗复崩(1620)。天启元年(1621)六月,沈㴶始至,故事词臣教习内书堂,所教内竖执弟子礼,李进忠、刘朝,皆沈㴶弟子。李进忠者,魏忠贤始名也。沈㴶既至,密结二人,乃奏,言辽左用兵极,臣谨于东阳、义乌诸邑及扬州、淮安,募材官勇士200余,请以勇士隶锦衣卫,而量授材官职李进忠,朝方举内操,得沈准奏,大喜。诏锦衣官,训练募士,授材官王应斗等游击以下官有差。沈㴶又奏,募兵后至者复200余人,请发辽东四川军前,诏从之。天启二年七月(1622),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禁中内操日盛,驸马都尉王昺亦奉诏募兵,得帷幄重臣,主其事。廷臣皆沈㴶与太监相结,于是,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劾沈㴶,阳托募兵,阴籍通内。刘朝内操,沈㴶使门客诱之。王昺疏,疑出沈㴶教,阉人戚畹,奸辅内外,弄兵长安,片土成战场矣。沈㴶疏辩因,请疾求罢。帝慰留之。惠世扬等遂尽发沈㴶通内状。刑部尚书王纪再疏,劾沈㴶比之蔡京;沈㴶亦劾王纪,保护熊廷弼、佟卜年、刘一■等。诏两解之。未几,王纪以卜年狱,削籍。议者益侧目沈㴶。大学士叶向高言,王纪、沈㴶交攻,均失大臣礼,今以谳斥王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勿听。沈㴶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逾年卒。赠太保,谥文定。
  沈演
  沈演(1552~1635),字叔敷,号何山,沈节甫之子,沈㴶之弟。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由工部主事,历官南京刑部尚书。诸曹郎滥受词讼,符牒四出,沈演上任后一切禁绝,百姓欢呼。业余谈律例,亲自平反复审案件,均受皇帝称允。历官四十年,通晓典故,因知俗,披文相质,辅术而行。并开馆舍,招致四方奇士,一技一长,网罗人才,效用于国。
  沈儆炌
  沈儆炌(1554~1631),字权永,号泰垣。沈子木三子,官南京右都御史。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工部虞衡清理司主事。二十四年(1596)补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升礼部仪制员外郎、精司郎中;二十六年(1598)升福建提学副使,不久升福建建南分守道右参政、建宁兵备按察使加右布政。四十年(1612),补江西粮储道右布政;四十二年(1614),升河南左布政使,入为光禄寺卿。万历四十七年(1619),诏增岁贡黄金2000两,沈儆炌上疏争免。明光宗当年即位,同意沈儆炌的疏请。
  四十七年(1619),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时云南云龙州土族起义,沈儆炌起用旧部平家有功。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迁南京兵部右侍郎、拜南京工部尚书。后被魏忠贤党羽石三畏所,削职闲居。明毅宗崇祯初(1628年),复官。卒于家。
  吴仕诠
  吴仕诠,字公择,号涌澜,人称摄庵先生。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溧水令,在当地兴建学宫、修地方志、编族谱。不久升南京兵部郎中。喜弈棋,盛称“南都国手”。与臧懋循友,善赋诗。著作有《白门诗草》6卷、《乌程县两朝实录备纂》4册。
  卜汝梁
  卜汝梁,字用甫,号养庵。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任江阴知县,征粮、听讼不过夜,民无废业。后升任工部主事,出知庐州府。为护皇陵奏请停开李陵诸山之矿,得皇家赏识。任淮徐兵备,河南副使。在任期内剿巨寇王九春及白莲教郑才部。补山西副使,分巡冀南,署布政。遇天旱,竭力赈济,使百姓安度荒年。
  王继祀
  王继祀(1575~1646),字懋承,号震川。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初任古田县,清理田亩,整顿驿站,建二十四堤以防涝旱。后为钱库主管。时钱法混乱,课缺乏。经继祀整顿,得赢钱数百万,以抵前绌。其所管理之舟车、桥梁、织造、河道、税催诸事,皆与巨门大户有关,继祀力裁无名之供,非分之求,以身作则,人称“王郎中不要钱,真铁汉”。所至皆有政绩。造临淮之淮宁桥,创泗州之唐公槎、浚颍川,筑霍邱堤等。后迁河南兵备,卒年71岁。
  吴梦旸
  吴梦旸,字元兆,号北海。不避权贵,工诗古文,雄长词坛。时诬其叔兄杀人,连坐其兄长4人。他挺身面见郡丞,辩诬状,兄被无罪释放。游长安时,与宋忠甫、张圣标、李如松相交。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李如松督兵朝鲜,聘吴梦旸为参谋。在朝鲜平倭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二月回国。后回家乡,优游会诗友,时人赞他孝友类姜肱,义类鲁连,诗类高岑,言论风旨类林宗。著作《射堂诗钞》14卷,《北海集》、《闽观诗略》。
  吴时亮
  吴时亮(1598-1695),字元亮,号讷如,晚号止庵,前丘村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进士,天启二年(1622),吴时亮督学山西时,朝中内外都为权臣魏忠贤大兴功德祠,太原守及诸县令都仿效建祠歌颂魏忠贤。吴时亮反对建功德祠,说,“献媚以保富贵,如物议何守正,得祸未始非福。”崇桢年间,毅宗下令整顿江海一带兵民,吴时亮调任广东布政司使,剿捕倭寇海盗,节制巡抚、操江等官,督运军饷,海疆安宁。升任南京兵部侍郎,以亲老致政。还乡后,扩建宗祠,增修宗谱,族人敬仰。寿97岁。
  庞太元
  庞太元,字尚古,明万历时人。精诗善文,不趋仕途,虽王公巨卿招之不至。遍游江湖。著有《岳阳山人集》行世,并编纂《菱湖志》(简称《庞志》),为菱湖第一部志书。
  朱心
  朱心,字念时,明末为名诸生后。僻居竹墩村落,与吴最、严书开等讲性命之学。尝集宋五子遗书及理学诸儒语录,探索精微,得其要旨,循序渐进,教人先德行而后文艺。学者称他为序斋先生。
  朱衣点
  朱衣点,字简臣。母亡尽礼,事后母尽孝。家贫授徒糊口,妻纺织助之。奉后母弟甚厚,自与妻暗食豆藿。其学深造,一本程、朱。远近跟其学者甚众,郡中许圣如、晟舍凌吉修、双林沈石长、清溪沈上襄、前丘吴人伯、同里朱心、徐还园等作砥行社(复社);研究正学,人称醅儒。
  徐行
  徐行,字周道,号还园。为诸生高等。明季复社大兴,每郡取领袖数人,刊名编籍互相标榜,甚至衣冠服饰皆有一定成色,一望而知为复社中人。时流趋之若鹜,以能参与为荣。乙酉(清朝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后,弃举业。偕同志讲求正学,往来磋商。尝思范文正公所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遂究习医道,大行于时。无贵贱,作平等视。年75卒。
  岳太峰
  岳太峰,金华人,清初定居菱湖,名医。
  岳太峰以医世家,明神宗晚期行医,医术精湛,为人强悍。因与女病人通奸,和其夫及10余村民打斗,致2人倒毙。知祸大矣,便携子岳庵逃亡,潜入京师,易名。不久,因医术而进太医院。时明神宗患偏头风,太医院中名手诸药均无效果。岳太峰夸口说,“我有秘方,须自见皇上,亲为施治,不日可愈。”院中诸医均看不起他,更不和他答话。过了数天,帝病转剧,诸医束手,只得向他求药方。他故意秘而不宣,诸医没法不得不上告于帝。帝立即召见,岳太峰应手而治愈帝疾,帝大喜,授以院判。
  明亡后,岳太峰携子孙南归,侨寓菱湖镇。不一年,其医术鹊声四起。80余岁故世后,其子岳泗庵继承父业,医术虽不能似其父那般精湛,然而菱湖四边也罕与其匹。岳泗庵医术也盛行数十年,寿80余乃卒。岳庵之子岳仲醇和其徒玉山孙绍庭,都传承衣钵,名噪一时。
  姚让
  姚让,号淳庵,明末嘉靖年间竹墩人。
  姚让家贫,幼孤,贩布为业。事母至孝,先为兄娶嫂,然后自娶,继完二弟姻。教子舜牧有义方,遂成名儒。
  有金盖山乡妇携幼子,以一香炉来易布。既去,拂拭审视,粲然金也。追还之,母子感泣,设位以祝。及舜牧为父择葬地,至山中,遇之。延至其家,具饭,形家言其屋地最吉,妇、子闻之,竟撤屋以地献,乃酬以金,受地营葬,人传飞天蜈蚣格。裔孙文田,大魁天下。
  姚舜牧
  姚舜牧,字虞佐。
  明万历元年(1573)举人,慕唐枢、许孚远之学,自号承庵。知新兴县,遇事敏练,悉心以访民隐,厘弊清蠹,案无留牍;发粟赈饥,区划得所;里甲向苦差役,乃立月头仿雇役法行之,无弊余。自学宫、屯田、盐税、津梁等务,靡不尽心,确处务为民利。署全州,多所兴革;调广昌,一如前治;刻家训,以教民;以民纳南粮,跋涉维艰,申请改折,士民怀之。于去官之日,立生祠。
  姚舜牧以原德闻乡里,研精理学,寝食于经书者。60年,著有四书五经疑问;巡按为他建羽翼六经坊于郡城。年85,一日徧别亲友,端坐而逝,祀乡贤。
  姚舜牧长子姚祚端,字正初,号敬所,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四川道御史、巡按陕西授专敕兼阅边便宜行事、四川副使、太仆少卿、南太仆丞;晋尚宝司丞,未任卒。子:姚延儒、姚延达。次子姚祚重,号又庵,太学生。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姚舜牧称其能以圣贤语见诸躬行。姚祚重有子姚延启、姚延著。
  姚延启姚延著姚延儒姚延达
  姚延启(1600~?),字季迪,号敬存。
  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历掌户、工、吏三部封章。晚年因子姚淳敏为张才诬告通海(即反清义军),几至灭门,幸得辨雪。归田后,尝至归云庵,自书《水竹居》、《秋香径》二诗。
  姚延著(1605~?),字象悬,号榕似。
  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历广东庆远知府、柳江知府,后调平乐府,升山东运使转广东参政,升江南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后被提督诬,以罗织死罪。士民号恸,罢市执绋吊丧数千人。著有《伴石居稿》。子姚淳焘于康熙六年(1667),释褐上疏讼之,获准,为姚延著昭雪。曾孙姚世钰。
  延启、延著兄弟同科进士,施愚山(闰章)赠诗云:“苕溪浮玉生清光,姚家兄弟争翱翔。”姚延儒,字尔真。清顺治五年(1648)拔贡,知南淳县,升大同府同知,被川贼执而死。
  姚延达,字尔发。其子姚淳鸿,字介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任四川屏山知县。
  姚淳焘,字子瞻,号陟山,姚延著之子。清康熙六年(1669)进士,官中书舍人。康熙十八年(1679)和二十一年(1682)分校会试;两任湖广提学道。当时夏保子叛乱,闻其名。欲拉拢姚淳焘,他则以死抗拒。其节闻於朝。后补岳常道台,任期卒。
  姚淳起,字子云,号胥山,姚淳焘之五弟。任开平令,有政绩,但不善事上峰,挂冠而归。其长子姚德略,字商又,补龙游令。
  姚淳显,字子潜,姚淳焘之四弟。陷戍边。
  姚淳恪,字子庄,姚淳焘之三弟。昌乐令。
  姚延著曾孙:姚汝金,初名世铼,字念慈,号砺圃;晚字改之,号贞庵,清康熙十四年(1675)、二十年(1681)两中副车,任校书郎;长沙县丞未任,久主金台晋阳书院,著《五台游草》诗集。姚世钰,字玉裁,号薏田;姚世钧,字炳衡,从母舅沈树本游楚;姚世錞,字兰成;姚世铨,字丰万;姚益敬,均工诗,常参与双溪诗社唱和。姚世道,字示周,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知咸阳县,有政绩,后以事去官,民设祠以祀。
  沈光文
  沈光文(1613~1688),字文开,号斯庵,祖籍竹墩沈氏。四十一世沈高世系(竹溪沈氏世系)后裔,其先祖沈铢任宋朝签书,镇东军判官,定居定海,后沈焕、沈炳兄弟迁鄞县;沈光文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生于宁波鄞县。
  明天启七年(1627),16岁的沈光文补博士弟子员。明崇祯三年(1630),沈光文乡试副榜,时黄道周主浙试;崇祯九年(1636),以明经贡太学,在南京太学就读。甲申之变,(1644)3月,李自成攻陷北京;10月,清兵入关,自沈阳迁都北京,沈光文和黄宗羲等离北京太学至南京国子监。黄道周拥立唐王。沈光文从鲁王,以明经监京口郑鸿逵军。并在绍兴,参与画江之师。钱塘江攻破,沈光文侍从鲁王出奔闽海。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初一日,自绍兴出发,经天台出海至石浦由南田至舟山,遭拒,海上漂流142天,又一月方至厦门,十二月八日到达长垣(马祖)。第二年,沈光文在金门晋工部郎中,郑成功募兵南澳,据鼓浪屿;兵部职方郎中的沈光文奉鲁王之命,联络郑成功和郑鸿逵,来往琅琦闽安和金厦之间。三月,鲁王兵溃,沈光文随鲁王不及,仍留居金门。清顺治五年(1648)八月,郑成功以淮王监国,遣鲁王光禄寺卿陈士京,唐王中书舍人江子灿、黄子高奉表朝永历帝,沈光文随行,自鼓浪屿经南澳由海道至广东肇庆。沈光文在肇庆由永历帝授太信少卿,并晋封郑成功为延平公监国。沈光文奉命自肇庆至广州潮阳,监郑鸿逵。郑成功和郑鸿逵合兵,分别以金门厦门和潮阳白沙湖为抗清根据地。永历五年、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鲁王由舟山至厦门、金门,监军宁靖王,和沈光文调停鲁王与郑成功关系。
  当鲁王准备从金门至南日时,沈光文同行,经围头洋,忽飓风大作,舟人失控,全家飘泊至台湾。由宜兰上岸,至台南,找亲友沈阿公、洪升、郭怀一等。
  1652年9月7日,郭怀一因抗击荷兰殖民者,率一万六千余人陷赤嵌城,后被荷兰殖民当局镇压,郭怀一被捕烧死,吴化龙等被五马分尸。清廷广东督抚李率泰知沈光文在台湾,通过台湾荷兰商人使者雪伐尔,以书弊招抚沈光文。沈光文焚书返弊。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3月5日,荷兰台湾长官派何斌(郑芝龙旧部)持巴城总督马德水嘉和沈光文书至厦门,见郑成功、郑鸿逵。8月,何斌返台,携回郑哲三写的《海泊吟》,沈光文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步韵六首的《寄迹效人吟》。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七月,郑成功以17万大兵北上,直逼南京城下。后兵败,十月退守金、厦。而所部2万余人,渡海至台湾、澎湖。台湾荷兰殖民当局大为惊恐,马上拘禁华人长老及嫌疑者于赤嵌城内,以绝内应。沈光文作为嫌疑犯被捕,每日或隔日拷问一次。因有人告发,沈光文的儿子在台湾经营皮革,曾受台湾十二任太守揆一之使命奉书郑成功示友好,沈公子携其父沈光文撰写的《台湾舆地图考》和台湾城模型一具秘密献给郑成功;沈公子自厦门返台时,又在澎湖谒见鲁王,停留七日。于是沈光文被拘,沈公子被看管,并作为郑氏人质。揆一并且宣布台湾戒严,禁止华人运粮出城,禁止海上往来,增防台湾。
  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初一,郑成功祭江兴师,进军台湾。十二月初三(1662年2月1日),安平城降,荷人退出台湾。郑成功攻克台湾后,知沈光文在,大喜,以宾礼见。时海上诸遗老,多依郑成功入台,沈光文与之相互握手致意。郑成功并分房屋、粮食、田地赠予沈光文。沈光文与徐孚远、曹从龙等建议,派员至闽、粤,招募沿海华人来台,并订法律、设官职、开学校、计丁庸、养老幼、建池馆、招待遗老,郑成功依建议而行,台湾安定。第二年(1663)五月初八,郑成功病殁。十一月,鲁王也卒于澎湖。郑锦(经)改郑成功的经略,对诸遗老和政经、军队的管理疏远日削。沈光文于是作《台湾赋》讽谏,险遭杀害。不得已,沈光文隐居大冈山超峰寺为僧,名释超光,继而结茅庐于罗汉门山中,在大岗山半普陀幻住庵,此时沈光文已55岁,两鬓皆白。沈光文以僧衣出入南北路诸番社间,授徒识汉语于目加溜湾,以代荷文,束脩所入不足维生,则济以医,生活非常艰困。
  永历二十七年、康熙十二年(1673),沈光文侍佛十年后,自罗汉门中迁居目伽溜湾番社,继续开设学堂,教授当地土人和闽粤来台华人及子弟读书识汉字,自给不足,以医药济人补贴。
  这时,郑经与吴三桂呼应,起兵攻福建,不久被清军所破;吴三桂卒,郑经退回台湾不到一年卒,郑克塽袭位,对众遗老复礼如故,沈光文也得到了宾礼有加。然而郑克塽政出多门,台湾连年遭灾,旱灾、火灾,劳役繁重,加上清廷任命姚启圣闽督后的一系列措施,台湾政局不稳,乱象丛生。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二十日,台湾郑氏投降。
  清廷以东宁为台湾府,隶福建布政司,闽督姚启圣和沈光文是旧识,知其在台湾,欲见之,而沈光文辞之,于是姚启圣贻书问讯:“管宁无恙?”并且答应派人送沈光文回宁波鄞县老家,还在经济生活上给予接济。不久,姚启圣病故,沈光文回原籍渺茫。
  季麒光任诸罗县令后,经常拜访沈光文,每月拨粮饷于沈光文,逐渐成为知交,并相互诗词唱和。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两人发起组织东吟社;沈光文撰写的《东吟社序》则将史称“福台新咏”的盛事述之,遂成台湾诗风的表率。季麒光将沈光文的杂记、诗赋结集作序,刊问于世;并且首创《台湾志》,亲课儒童。但不到一年,季麒光因丁忧去职回大陆。而沈光文则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病故,终年77岁,葬诸罗山(今台湾加义善化镇溪美里)。
  道光七年(1827)十二月,台湾鹿港建成文开书院,纪念台湾文化兼佛教始祖沈光文,此为台湾最古学府(与台南府学并列),人才辈出,对台湾文化贡献颇大。台湾有识志士公认沈光文为“启蒙番社著先鞭之士”;即使日本占领台湾时期,日总督亦曾派员调查,认为沈光文乃台湾教育文化之创始人。
  沈光文积极参加明末抗清,后漂泊台湾36年。寓居台湾时从事教育授徒,结诗社吟诗作赋,被台湾史学界尊为“海东文献,推为初祖”(《台湾通史》列传沈光文传):“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也。”(清·季麒光《诸罗县志》);“台湾之教育,实始自沈公教学番社始,继荷人而教以汉字也。而台湾之文献,始於沈公之台湾舆地图考,成於荷治时代。台湾之赋,始于沈公之台湾赋,亦当起草于荷治时代,成於延平之死后。台湾之诗,始於沈公之寄迹效人吟,亦成於荷治时代。”(《台南县志稿》文化志学艺篇沈光文传);而1949年1月1日台湾《和平日报》则称沈光文为“三百年前台湾破荒的伟人”!
  朱射斗
  朱射斗(1613~1699),字子章,号颖滨。
  生而颖悟,幼而岐嶷,7岁能诗,10岁能文,读书于岘山之麓,晨暮篝灯,吚唔之声达于浮玉碧浪间。清顺治十四年(1657),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廷试三甲进士;康熙六年(1667),授内国史院中书舍人;十三-十四年(1674-1675)佐戎润州军旅;十六年(1677),分校北闱,次年主考江右,他均慎重选拔孤寒报国之士;二十二年(1683),任满调淮扬瓜步,职司榷税,他推重经商,正税之外不加征附税,利于商市经济;而且狱决明元,狱多平反,民无冤情。二十七年(1688),擢升思州荒僻之郡,非常照顾贫穷苗民,常捐俸以补贫民的赋税。二十九年(1690),以年迈告归。回竹墩后庄家乡,优游林下,娱情泉石,吟诗会友。
  著作有《述言述行》、《家训》、《易解》等。
  吴最
  吴最,字人伯,号六有。明末清初名诸生。与朱心、张履祥、严书开等友。幼童时就读家塾,读《大学》时即问正心诚意大旨,塾师奇之。后博贯经史,著作饶富。有《日用身仪》14卷、《宋儒五子文读》、《朱子纂要析题》、《阳明语辨》、《传习纪疑》、《性理纂要录》2卷、《侠编》10卷。
  吴曙
  吴曙,字峙青,号芸斋。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商河令,兴修水利,治理七十二低洼水涝地为可耕之地;并执法方正、宽严相交;擢泰安州牧,惩豪强,严科派;在征漕粮时,改民运为官运,减轻徭役,民深德之。归乡后,与沈涵发起双溪诗社,为清康熙中叶湖州文坛盛事之“双溪倡和”。著作有《公余草》1卷、《日下吟》、《丛芸馆诗存》。
  吴启褒
  吴启褒,字我锡,号峨雪。12岁丧父,事母至孝;天性淳良,好善乐施。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岁荒,请免钱漕,里民称颂。两举乡饮,固辞不赴。日诵经史百家,至老不倦,以千手眼大士呼之。寿84岁。著作饶富,有《吴氏诗存》40卷、《吴兴田赋考》4卷、《半舫斋文集》4卷、《闽游草》、《南游杂记》2卷(附《诸名士题赠》2卷)、《大学心编》1卷、《检身要编》3卷、《释氏源流提要》4卷。
  吴景旭
  吴景旭(1611~1695),字又旦,又字旦生,号仁山。清康熙初(1670),诗作甚富,为前丘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集有《南山堂自订诗》10卷、《南山堂续订诗》5卷、《历代诗话》80卷(列入《四库全书总目》评:“取材丰富,嗜奇爱博,上可比肩《渔隐丛话》,近人诗话无出其右也。”)
  吴光
  吴光(1641~1695),字迪前,号长庚,前丘人。曾祖吴世治,任建平令时,有强项名。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康熙
  三年(1664),分校《礼闱》,康熙命其出使,册封安南(越南)。次年到达安南,安南王餽赠丰厚。吴光以天朝礼仪拒收,风节凛然,安南王肃然起敬。回京后,康熙命纂修《老经衍义》,卒于官。
  著作《使交集·吴太史遗稿》,严我斯序云:“《使交集》盖从发都门以至使旋之作,其间叙历山川,或留连瑶俗,或凭眺往迹,或陈切时怀,悉附风雅,奥而弥扬,洵轺车之采烈,宏城郭之方闻者已。”
  孙在丰
  孙在丰(1644~1689)字屺瞻。清康熙九年(1670)一甲二名进士(其侄曾孙孙辰东于乾隆三十七年亦一甲二名进士。故人称孙在丰为老榜眼,孙辰东为新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充《明史》总裁,十七帝纪皆出其手。二十二年(1683),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调掌院学士,迁工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衔。二十六年(1687),奉旨赴淮扬监修下河(孔尚任曾随往)。孙在丰身历洪泽、射阳、车路、串场诸大河调查视察后,提出规划数十条,其言:“新开不如循旧,筑高不如就低,迤远不如取近。而施工最先应从冈门镇起,次白驹场工程,再次草堰工程,筑拦水拦潮诸坝,挑土浚深,共需经费二十八万八千两银子。”经朝廷批准,乃次第施工。他严禁州县妄派滥摊。寒则具衣服,暑则备医药,抚恤丁夫,人心踊跃。冈门工程先竣。其余工程也先后动工。由于河督靳辅与孙在丰不睦,孙在丰调回京中,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多次随驾康熙。已而仍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卒年四十有六。著有《扈从笔记》、《下河集》等。
  沈三曾
  沈三曾(1650~1706),字允斌,号怀庭。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二甲第二,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转左赞善纂修,分校礼闱,先后分纂《大清会典》、《皇舆表》、《鉴古辑览》、《渊鉴类涵》诸书。居官恭谨恬退,不妄交一人。升赞善,丁艰归家。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南巡命在籍词臣校勘《全唐诗》于扬州,沈三曾受命赴扬州,并补原官。
  沈三曾居家时,长年不进城,敦本睦族,课子孙以诗书,人称怀庭先生。有《赐书堂词》、《十梅书屋诗文集》。
  沈涵
  沈涵(1651~1719),字度汪,号心斋,晚更号录余居士。沈钟兖次子。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二甲第三,改庶吉士。十七年(1678),纂修《皇舆表》、《鉴古辑览》,授翰林院编修,并充任会试同考官,历右中允右喻德、左中允左喻德兼翰林院修撰。三十一年(1692),日讲起居注官。四十年(1701),东宫讲官、升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康熙四十一年(1702),出为福建学政。时学臣多轨法,沈涵就职后封识甚严,亲自督考,几年中所取文武士2996人,纤毫不杂以私,闽中人士认为是数百年所未有。调职,当地构祠於乌石山之阳,匾曰清苕书院。四十七年(1708),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与九卿会议、政治典训副总裁。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武英殿试读卷官;次年充会试副总裁。康熙五十三年(1714),充湖广乡试正主考,不久免职,归居一年。奉命修密云城,同试者12人费用20多万两白银尚未完工,而沈涵只花2万两白银就建成,因闽人闻听后,纷纷于清苕书院捐助,名为“吾为清官助工”,竣工后放还,卒年70岁。
  沈涵以清正廉明著称。康熙四十一年(1702)时,康熙曾命廷臣举荐任郡守者,沈涵推荐陈鹏年。而陈鹏年当时知江宁府以罪讼系,未释,况沈涵又和他并未相知。不久,康熙任命陈鹏年为苏州郡守。陈鹏年赴任前致书问候,以门下士自称,沈涵退还书信说:“吾推荐你,岂因私耶?”后来一直未通一函。
  沈涵读书精密,连医书都偏爱。为官40年,不名一钱,守先人恒产无所增益,家居时对那些好事者一概不见,当事者则敬谢不通往来。著有《赐砚斋诗存》、《左传注疏纂钞》、《读史随笔》。
  沈恺曾
  沈恺曾(1661~1709),字虞士,号乐存。清康熙十六年(1677)举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山东道监察御史,历掌山东、山西、江南浙江、河南道事,官御史。督理宝源、宝泉二局、东宫大婚监礼、管理登闻院事;三十三年(1694),监武会试;后又监武乡试,掌京畿道事、殿试掌卷官。在任7年,上疏数十。对于陕西提督孙思克请开捐纳官事例,沈恺曾竭力反对;又如北征大兵粮饷于成龙,不当迁延输运违误军需;广东抚臣高承爵已请调离任,守制不当,对于人命盗案仍照常批题恋职,沈恺曾均慷慨敢言,时称“真御史”。
  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掌河南御史巡视两广盐课,设“折旧完新”法,清积饷50余万两、积引百万余两,请免渔引盐耗,商民无不感激。留任一年,回京复掌山西道事,很快以广东运使错误连坐,免官,卒年49岁。著有《来雨吟稿》、《东南水利议》、《西台奏书》、《四书义名》、《苹洲偶存》等。
  吴隆元
  吴隆元,字炳仪,号易斋,前丘人。少年时,文章才学全乡著名。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选任庶常,改授大名府令,调济河令,皆以廉洁、能干著称。得到重臣荐举,补会考的主事,历礼部郎中,升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多次起草重要政令,转任佥都御史、大理寺少卿,又调太常寺少卿。吴隆元性格耿直,不避权贵,朝臣都以海瑞忠贞正直比拟他。他的文章对经史融会贯通,文笔老练严密,研习经学,尤深刻理解易经,著作很多,《易宫》40卷、《读易管窥》5卷、《中庸管窥》、《孝经注疏》、《参同契注解》3卷、《易斋诗稿》、《太史时文集》、《易斋时文集》。
  沈树本
  沈树本(1671~1743),字厚余,号操堂,晚年号䑳翁。
  年少时随父三曾居北京,以《白苹诗》出名,与嘉善柯煜、平湖陆奎勋、海宁杨守知并称“浙西四子”。但科举不得意,屡次失败,直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次年授儒林郎。雍正二年(1724),纂修《大清会典》。在京又赋《洗象行》、《踏灯词》等,一时广为传诵。无意仕途,乾隆二年(1737),乞奉养父母回家,久主安定书院,从事教育和著述,有《竹溪诗略》、《唐宋六大家诗》等,又辑《湖州诗摭》180卷,因篇幅巨繁未刊,后邑人戴璐据此撰成《吴兴诗话》。
  沈树本从京归里后,一起同父三曾在乡执教,使得竹墩沈氏书香更为浓郁,为以后沈氏家族的兴旺,人才辈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几十年中,沈氏有文名的如:沈炳震、沈炳巽、沈炳谦等20余人。其和嘉善才子柯煜、杭州诗人厉鹗、杭世骏,湖州庚村吴斯名、吴溶、长兴丁凝等也常有往来,唱和不绝。康熙六十一年(1722),苏州词人沈德潜慕名前来,自称祖籍湖州竹墩,与树本、炳震等认宗叙谱,互称兄弟,引以为荣。康熙四十九年(1710),德清人徐倬编选《双溪唱和诗》(竹墩又名竹溪,与前邱隔溪相望,故名双溪)6卷,录诗480首,诗人29名,其中沈氏有10位。如果加上雍正末年何义门、徐葆光、柯煜、杨里选编《竹溪唱和诗》6卷,录诗起迄1711-1733年,这一时期竹墩沈姓诗人,有32位(据戴璐《吴兴诗话》)。
  在沈树本的教育下,其子荣仁,孙咸熙均人翰林;中举人,入泮的更多。沈树本的同族兄弟沈炳震的《新旧唐书合钞》、《宰相世充表》、《九经辨字》;沈炳巽著的《水经注集释订讹》(入《四库全书》),至今为学术界所重视。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菱湖竹墩人,生于苏州。
  清乾隆(1736)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诗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清诗别裁》等。
  沈炳震
  沈炳震(1679~1737),字寅驭,号东甫。
  贡生,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与弟沈炳谦同举博学鸿词。当时举词科者先后应召二百余人,著述之富都不如沈炳震。沈炳震作诗,初学王右丞、柳仪曹。连续八次乡试落榜,即弃学业,专攻经史。中年出入于东坡山谷后,流衍於石湖放翁,然营心编纂,不欲以韵语自鸣。
  初研读《九经》,著《九经辨字渎蒙》12卷,通过文字异同的对比,探究训诂得失。沈炳震从小爱读史书,尤爱读传记,特别关注为一般人所忽视的年月、世系问题,为他写《二十一史四谱》打下了基础。此书共54卷,将《史记》到《元史》二十一种正史中的纪元、封爵、宰执、谥法,系统地加以注释。其《新旧唐书合钞》,共260卷,计本纪24卷、志56卷、表20卷、列传160卷。沈炳震死后六年,钱陈群将《新旧唐书合钞》奏进,交付书局。后来官修的《唐书考证》,吸收了沈炳震的许多研究成果。其他著作还有《历代帝系纪元歌》1卷、《唐诗金粉》10卷、《井鱼听编》16卷、《增默斋集》8卷、杂著10卷。《四库全书提要》称其排比钩稽,颇为细密。临川李绂见其书惊喜说:“不意近世尚有此人。”终不见用。
  沈炳谦(1685~1751),字幼牧,号劳山。贡生,博学鸿词,诗群从倡酬,极一时之盛。
  沈宛
  沈宛,字御蝉,夫为清初三大词人之一的纳兰性德。沈宛所写词重写情,哀艳而感伤。著有《选梦词》,一作《选梦楼词》。词作先后被选入《国朝(清)湖州词录》、《全清词钞》(叶恭绰编)、《听秋声馆词话》(清·丁绍仪编)和《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等编)。
  费俊
  费俊,字慧先。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武进士。任温州中营游击。王大甚等出没海上,为民害。俊设略招之,就抚,余党解散。调河左营,晋严州副将。山洪暴发,漂没庐舍,费俊悬赏招舟船救之,活数千人。离严州时,人民树碑颂德。擢福宣总兵。台湾不靖,费俊整顿军队至厦门以资声援,亲视海口诸防,昼夜不懈。雍正元年(1723),入朝见驾,卒于京邸。加赠左都督。编有兵书,分阅操、督战、阵法、兵械4卷。有《玉树草》、《瓯鲁诗存》等。
  吴大受
  吴大受(1684~1753),字子,号牧园。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以翰林院检讨典试江南、四川,督学湖南。丁母忧后,由南山堂归居村老屋,不作宦。虽以荐通政、经术,都以病疾辞。其门生有郑板桥、沈文悫等。著作有《山房文集》12卷、《诗筏》1卷、《五音六律图考》1卷。
  吴景鹏
  吴景鹏,字公端,号飞涛。博雅善文,工山水蝴蝶,名振京都。其孙吴侃,字乐亭,亦以画蝶著称。画蝶一翅,人以白金一笏换之。其画不轻与人。时有“金蝴蝶,银山水”之目指祖孙二吴。
  孙见龙
  孙见龙(1686~?),字叶飞,号潜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会试第一(会元),二甲一名(传胪)进士,由翰林改知县。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久主云南五华书院。晚年充任咸安宫教习。归里掌教爱山书院,得人极盛。
  施观保
  施观保,字渭滨,号白云。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性孝友,为人重信诺,取予不苟,未尝与人忤,好读书,尤精心理之学。所著甚富。著《厘韵》300卷,以形、音、训为三经,以正、余、珍为三纬,凡30年而成。
  吴应棻
  吴应棻(1695~1738),原名应贞,避讳改今名。因其父见眉山兄弟而生,故字小眉,号眉庵,又号青灵山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授编修,充河南乡试副考官。雍正七年(1729),充河南乡试正考官、提督河南学政。曾上疏曰:“州县民丁多寡不一,各备司、道、府、厅等官经常派摊随从差役,衡要之地不敷差遣,今后请停派拨。”迁侍讲侍读,调顺天学政,在任转右通政,擢左佥都御使,两为学政皆有廉明之称。十三年(1735),置湖北巡抚擢兵部右侍郎,仍署巡抚事。疏劾布政使李世倬、按察使胡瀛渎职。帝嘉之。
  黄郡麻城有涂如松者,其妻杨氏不贞。夫妻反目,其妻潜往奸夫家,由其兄隐藏之,且出首诬告涂如松殴妻致死,并重贿嘱其灭尸。此案株连官吏、妇女百余人。吴应棻经过详细调查,认为其中有诈。即飞奏刑部暂停裁决。用计揖获杨氏,尽反前狱。因此,楚中有龙图再世之称。乾隆元年(1736),入都供职。终于兵部左侍郎。
  吴应棻少英敏,博通诗、古文、词,工书法。著有《青瑶草堂诗集》
  吴延熙
  吴延熙(1702~1768),字铭佩,号敬斋。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授编修。七年(1729),充福建正考官。九年(1731),提督云南学政,革陋规,创新平县义学。十一年(1733),改云南道御史,旋巡视通漕、裁陋规,以清夙弊;增饭具,以禁需索,勒石永著为例。以亲老乞归,林居20余年,长史罕见其面。好聚书,典衣不惜;工书法,居家无日不作。诗稿10余卷。
  吴应枚
  吴应枚(1704~1750),字小颖,号颖安。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授编修。协修《大清一统志》中的“圣祖实录”。十年(1732),视学云南,敦士习,有声望。擢侍读学士。迁顺天府尹。顺天米谷较贱,每年须接济直隶、山东。吴应枚建议改陆路为水运,方便且节约。地方流民多于本籍人,上疏免去流民限期回籍,给予就业定居,保全甚大。后转大理寺卿,悉心平反。以劳卒于任。生平工诗善画,著有《蕊香幢诗稿》、《题画诗跋》、《客槎集》。
  沈金鳌
  沈金鳌(1717~1776),名芊绿,号汲门,晚号尊生老人。
  原学儒,后改习医,对医学造诣颇深。尝搜集历代医学文献,博采众说,参以己见,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著成《沈氏养生书》72卷,分《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7种,全书综合各家医说,结合自己体会,对医学理论、诊断法则,以及内、妇、儿各科的临床治疗,论述颇详。
  孙人龙
  孙人龙,字约亭,号端人。清雍正八年(1730),进士,次年奉使至西南边疆进行宣谕教导。授编修。十三年(1735),视学云南,凡六载,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时云南地方僻陋,坊间书籍伪谬颇多,校刻四书、五经、文献通考及唐宋古文,使边陲之士皆能读到善本。乾隆九年(1744)冬,视学广东,任满入都,任《文献通考》纂修官。十九年(1754),任会试同考官。所取名士如纪昀,出其门下。乾隆二十二年(1757),乞归。
  丁杰
  丁杰(1738~1807),原名锦鸿,字升衢,下昂人。
  丁杰少年贫困,嗜书而无钱购买,只得到书肆中去看书。一生致力于经史、文字音韵和术算。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官宁波府教授。后进京时,正逢四库全书馆开馆,被请参与校对。他对《大戴礼记》、《周易》的研究精湛,著有《大戴礼记释》、《周易郑注后定》。他擅长校勘,还帮校定《毛诗草木虫鱼鸟兽疏》、《困学纪闻补笺》、《汉隶字原复古编》、《字林考逸》、《苏诗补注》等,经他校定后刊行。
  戴璐
  戴璐(1739~1806),字敏夫,号菔堂,一号吟梅居士。
  戴璐出生于宝溪科第世家,祖永椿,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以编修改御史。父文灯,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皆以诗文名世。戴璐幼承家学,博物善识,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历任工部郎中、太仆寺卿、广西乡试官,后为文渊阁详校官等职。
  他为人谨慎奉职,不求标新立异,在任40年,和同僚莫不友善。平生爱好文史,对当时典章制度、科举佚闻、文坛掌故所知甚多。所撰《藤阴杂记》12卷,意在续《日下旧闻录》之作。他又重视乡邦文献,所辑《吴兴诗话》16卷,内容丰富。他的诗词风华典丽,有《秋树山房诗稿》传世。此外,还有《石鼓斋杂识》、《国朝吴兴科第表》3卷、《国朝吴兴拔贡表》1卷等。
  孙辰东
  孙辰东(1745~1780),字枫培,号迟舟。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会元及一甲二名榜眼,人称新榜眼。官编撰,纂修《四库全书》。孙辰东当时文声誉满天下,纂修需誉录者,有权贵欲用其私,伪称有才之寒士,欲孙辰东作书保荐。孙辰东信以为真,即具书。到来见时,贿孙辰东以厚币,孙辰东拒之,并收回荐书。因此事为权贵所排挤,几不得留于翰林。四十五年(1780),顺天乡试,充同考官。
  卒于贡院。
  费锡章
  费锡章(1756~1829),字焕槎,又字西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南巡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历起居主事,江西道监察御史,河南、四川京畿道御史。升吏科给事中转工科掌印给事中。嘉庆十九年(1814),赐一品服,奉诏使舟渡洋,出使琉球,册封中山王尚灏。归时中山王尚灏赠银5000两,坚辞之,并贻书中山王宣扬德意,详述使臣不能受金,义正辞严,为当时所称。后历任鸿胪寺少卿、通政副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卒于任。赠兵部侍郎衔。著有《治平要略》、《赐观斋诗存》、《留研斋诗抄》,出使琉球著《一品集》,使贵州著《使黔集》,《续琉球志略》、《来鹤堂文集》。墓葬东栅外。
  沈梦兰
  沈梦兰(1758~1821),字古春,又字香谷,号馨斋。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官湖北宜都、黄桥知县。生平以著述自娱,先是授经衍圣公,治经学主张“读三代书,做三代人”,反对舍经而求注的治学方法。他深入研究周礼,著有《周礼学》,此书分沟洫、封、邦国、城廓等13门,取《司马法》、《逸周书》、《管子》、《吕氏春秋》、《戴记》等互相参证;又作图若干,先后五易其稿,历11年才完成。为批驳鄞县人万充宗《周官辨非》一书的错误,又写了《周官辨非辨》。其《孟子学》一书,则由疏证《周官》的余论汇集而成。《五省沟洫图说》述论南北地形和河道原委,为古代著名水利专著。另有《周易学》3卷、《周礼学》、《尚书学》。
  姚文田
  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归安(竹墩)人。其父姚益治(增监生)、其母为沈世业(国学生)之四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举;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举人诏试,得第一名(会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嘉庆四年(1799)中状元,授修撰。嘉庆六年(1801)至十八年,历任广东、河南学政、侍讲,并多次充乡试正考官。嘉庆十八年(1813),迁国子监祭酒,入直南书房。不久,迁少詹事,充文渊阁直阁事。又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教习庶吉士。嘉庆二十年(1815),擢兵部右侍郎,旋即转任户部左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嘉庆二十四年(1819),充殿试读卷官。道光元年(1821),充经筵讲官;道光四年(1924),擢左都御史;道光七年(1827),擢礼部尚书,是年十月卒,谥文僖。葬于下昂杨港村罗四圩。
  姚文田平生博览群籍,即使政务繁忙之际,也未曾一日去书不观。他学识渊博,通达治体,为官以勤慎著称,从不为激亢之行。议论尤平易近人。平时所上奏议,多切中时弊,数次为皇帝嘉纳,为百官争相传诵。著有《邃雅堂文集》、《易原》、《春秋月日表》、《说文声系》、《说文异考》、《宋儒论》等。
  王以衔
  王以衔(1761~1842),字署冰,号勿庵。清乾隆六十年(1795),与弟以铻同为进士。以铻第一、以衔第二。时左都御史窦光鼐为正考官。以衔兄弟都出光鼐门。当时和珅为相国,与光鼐有隙,讦光鼐有弊。人皆为以衔危,但以衔处之泰然。殿试时,挥笔伸纸,洋洋数千言立就。钦定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清嘉庆十四年(1809),迁国子司业,升右庶子,入直南书房。擢翰林侍讲学士,入直上书房。历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于官。
  王以衔深厚和易,与人处终日无戏言,亦未尝臧否人物。其视天下无一非君子。由学士服阕入都舟次,淮有漕艘与之争,行篙伤以衔之手出血,其人惶恐异常,以衔慰而遣之去。其厚德如此。著有《间燕斋诗存》。
  王以铻
  王以铻,字宝华,号古彝。清乾隆六十年(1795),会试中式第一(会元),为权贵所中磨勘,勒停殿试。或劝之,自容于权贵。以铻夷然不屑。嘉庆六年(1801)补行殿试,改庶吉士散馆知县。帝曰:王以铻铻文理尚优,昨散馆试卷字划拙率,文义尚无大疵,加恩仍于庶吉士留馆教习三年。寻卒。
  孙宗承
  孙宗承,字奕升,号苏门。清嘉庆三年(1798),顺天乡试以年例奏名赐举人。十四年(1809)会试,复得以年例奏名,赐国子监司业衔。孙宗承从厉鹗、杭世骏游,授诗文,称为东园五子,历主直隶、浙、闽等书院讲席。著有《菱湖纪事诗》、《苏门山人诗集》。
  毛谟
  毛谟(1774~1827),字吟树。未生而丧父,母姚氏教之成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侍读,讲读学士,詹事府詹事。终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毛谟清介自持,循谨奉职,居京师时,常以授徒自给。历任四川、顺天学政。正文体,端士习,所至以廉明称。少苦贫,寄读于同邑章氏馆,夜读寒甚,主人馈以裘,往返至再,卒不受,其耿介类如此。著《韵事略》、《说文检字》等。
  卞斌
  卞斌(1778~1850),字叔均,又字雅堂。清嘉庆六年(1801),进士。补刑部山东司主事;出任常州知府,浚洪济河、戚墅堰、石塘湾等处。武进、阳湖两县旧征税收,实有额无田,上报请免。又减桑枣税2000余两。迁广西左江道,也有政绩。官至光禄寺少卿。致仕归乡后,创办龙湖书院。著有《易经通释》、《尚书集解》、《论语说经》、《七经故考》、《声律》、《集古文字略》等。
  姚彦渠
  姚彦渠,字溉若,诸生。世居菱湖,潜心力学,不得志于仕途,退而著书。尝指正《禹贡》一书,前人论者数十家,无以诠明经旨。因穷流溯源,作《禹贡正诠》。如驳徐氏会笺漳不入河之非,正义以漯入济、自济入河之误,皆独具卓见,非随声附和比也。其弟丙吉为付梓,俞樾为之序。另有同治元年(1862)著《菱湖志》3卷。
  吴玉树
  吴玉树,字灵圃,号王圻蕉散人,又自号十快散人。
  5岁入学塾,9岁读孟子,未竟而患癖疾,不复入学塾。20岁后病稍愈,每见诸叔兄诵读,心窃慕焉。时於户外听之不倦,或遇能解处,不觉手舞足蹈,人皆笑之;亦不知其讥也。故字不多识,但坚持著作,收集家谱,自号十快:画癖、诗魔、酒豪、书颠、睡禅、梅逸、棋痴、剑侠、竹主、茗仙。著作有《吴氏文存续》、《叱灵集》、《三李斋效颦草》、《圣经翼》2卷、《醒世真言》、《前邱志》1卷、《辑谱稿余》2卷、《蕉散人题画》、《十快题赠诗文初编》、《访宗录》2卷(与吴敬庭合编)、《东林山志》24卷、《宝前两溪志略》12卷。
  岳昌源
  岳昌源,字鲁山,号泗安。嘉兴籍,清康熙时迁居菱湖。不谋仕途爱山水,一发于吟诗,兼精医术。往来酬答有曹溶、顾有孝、黄周星、吴之振诸人。当时名播江浙,其诗忠厚悱恻。尝扁舟束书,清漪茂树,与渔人芦子,哨咏终日,意洒如也。著有《经野医案》12卷、《医学领要》2卷、《伤寒六经论》2卷、《医镜删补》2卷、《痘疹集论》1卷、《菱湖杂咏》1卷、《经野堂文抄》、《经野堂诗删》。
  吴云
  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愉庭。清道光末(约1850),历任宝山县、金匮县;权镇江府、苏州府。工书法篆刻,书颜体,偶画山水花鸟;喜金石彝器,藏古玩、兰亭临本200种。著作有《两罍轩彝器图释》12卷、《二百兰亭斋金石记》、《古宦私印考》27卷及《虢季子白盘考》、《汉建安弩机考》、《华山碑考》1卷、《温虞恭公碑考》1卷、《焦山志》16卷等;《两罍轩藏器目》1卷,辑入《丛书集成初编》。
  沈秉成
  沈秉成(1823~1895),原名秉辉,字仲夏,号听蕉,又号耦园。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咸丰二年(1852),会试中实录馆汉誉录;咸丰六年(1856),廷试二甲进士,改庶吉士;实录馆协修全书告成。咸丰八年(1858),武英殿协修,次年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十一年(1861),钦点山西乡试副主考、功臣馆纂修;同治元年(1862),升翰林院侍讲、咸安宫总裁、日讲起居注官;次年(1863)转侍读,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纂修实录成书过半。三年(1864),授云南迤东道。丁父忧。八年(1869),授江苏常、镇通海道监督扬由关、镇江关。筹江防出力,赏加按察使衔。十年(1871),调苏松太道监督江海关,筹赈赈出力,赏加布政使衔;十二年(1873),筹济陕甘军饷出力,次年升河南按察使。光绪元年(1875),调四川按察使,以疾假归。二年(1876年)筹济陕甘军饷和三年(1877)督办重大事再次出力,嘉奖,但因病未痊,虽授顺天府府尹,不能赴任。病愈后任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所至皆有名绩。在皖时创设经古书院,以课经史实学,皖人遂多通经之士。晚年寓居苏州耦园。其一生喜藏书,尤喜金石字画,所藏典籍皆为精绝,藏书超万卷。他居住的耦园为苏州典型园林,和其他8处苏州古典园林一起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黄佐卿
  黄佐卿(1839~1902),名宗宪,菱湖人。近代中国第一代实业家,上海第一家华商机器缫丝厂的创办人。被外商赞誉为“一位杰出的中国商人”,“丝业公所的领袖人物之一,采用缫丝机器的最早和最热心的人物之一”(1902年上海《捷报》李佳白致函《字林西报》)。
  黄佐卿年轻时经营出口湖丝,先后在湖州、上海、苏州、汉口等地开设昌记丝行,在上海成立苏浙皖三省丝茧总公所时任董事;又兼浙江丝公所董事。
  清光绪七年(1881),他和外商争夺民族利权,在上海苏州河北岸,筹建公和永丝厂,投资14万元,有丝车100部,工人300人,聘请意大利人麦登为工程师,次年开工生产。光绪十三年(1887),又投入资金,增购丝车300多部,招工900人。5年后,又相继创办了延昌缫丝厂、祥记号丝厂。三厂丝车达1158部、工人2300余名。
  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洋务派代表人物、两湖总督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纺织局后,继办缫丝局,邀黄佐卿主持缫丝局工作。黄佐卿主张官商合办,几经交涉,张之洞答应,遂由黄佐卿儿子黄晋荃赴湖北,并集资入股47万两,在武昌望山门筹建湖北缫丝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开工生产,有丝车208部、工人300多名。后受官方牵制较大,黄佐卿退股,黄晋荃于次年办理移交回上海。
  黄佐卿又投资棉纺工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集资28万元,在上海杨树浦创办了裕晋纱厂,有纱锭15000枚,工人1500名。当时,李鸿章、盛宣怀等官僚资本控制了棉纺业,黄佐卿无奈之中引进外资,欲以外商势力保护自己,结果却被中外官僚资本夹击而破产。
  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在苏州又开办了有工人500名、丝车300部的延昌永丝厂。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在日、俄银行、洋商和清政府官僚资本打击下,他开办的4家丝厂、1家纱厂先后陷入资金短缺、原料不足困境,亏损严重,结果部分工厂和栈房、土地被拍卖。由于劳累过度,心力交瘁,在赴苏州处理业务时染上霍乱,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月,黄佐卿病逝上海。
  沈家本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别号寄簃,竹墩人,生于湖州。
  清同治元年(1862)举人,充刑部直隶陕西司主稿。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任奉天司正主稿,兼秋审处坐办。光绪十九年(1893),任天津知府,后调保定知府。以后历任刑部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曾考察欧美法律。回国后,他主持翻译法、俄、德、意、美、日等国的法典及法学著作33种,以此为法制改革的借鉴。光绪三十一年(1905),奉朝廷命,主持修改法律。先后编订《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和《法院编制法》,使政刑分离、司法独立。同时,沈家本从“以法治国”出发,大力主张“立法善,执法严,法贵得人”等进步思想,在他制定的新法律中提出了废除凌迟、戮尸、枭首等不人道刑罚的主张,终于获得清廷的批准。从此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凌迟、戮尸、枭首等残酷刑罚才从法律上消失。著有《历代刑官考》、《法律补遗》、《日南读书记》、《古今官异同考》、《枕碧楼偶存》,以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等“琐言”,著作有63种,其中47种分编为《沈寄簃先生遗书》甲、乙编。沈家本是近代中国法制思想的先驱者,卒后葬于湖州之杼山。袁世凯为其撰有墓联:“法学匡时为国重;高名芜后以书传。”
  吴匡
  吴匡(1848~1910),字书年,祖籍安徽,其先祖于元代迁入菱湖前丘村,世为望族。有兄弟八人,排行第五。吴匡自幼聪颖。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菱湖。吴匡全家避居四川,投奔在骆文忠幕府任职的伯兄吴熙台处。后吴匡随吴熙台筹防秦陇。光绪二年(1876),荐选为山西武乡县知县,又调介休县知县。在山西30年中,先后任阳曲、安邑、万泉、平遥、太谷诸县知县时,赈灾济民、兴学清徭、兴水利、教蚕桑。以卓异政绩,荐升代州直隶州知州。光绪二十六年(1900),适逢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步步进逼,防军溃掠。吴匡抚绥喻道,保境平安。同年,蒲、绛两县饥民闹事。吴匡采用抚压兼施政策,既派兵镇压,又开仓济粮,事态迅速平定。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太原知州,署冀宁道;迁河东盐法兵备道兼任按察使。同年闰四月(1906年5月24日),署山西布政使。为山西煤矿保撤之争,吴匡据理直陈,不为阿附,于八月被黜。该年冬,返回家乡前丘。
  宣统元年(1909)初,吴匡结识了菱湖南商林人王笙甫(名维庸)和范芹圃,王、范为同村人,在湖州北门合开京广杂货店,已经营数年,颇有积蓄;三人为了发展湖丝和民族利益,决创办机器缫丝厂。为了筹集资金,又联络在湖州经营钱庄、典当的广东梅县人温庶青(名以燠,曾任长兴、归安两县佐杂,为湖城殷富之一)。四人合伙,筹资10万两。在湖州北门外田盛街大通桥堍,购地10余亩,建造公益缫丝厂,翌年厂房数十间建成,购意大利坐缫车200部,招职工400余人,每日开工12小时,日产牡丹牌厂丝一担余,规格为9/11D,运往上海,卖于洋行,间接运销国际市场。此为湖州市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同时王笙甫和吴匡又在上海办了源昌丝厂,与公益丝厂互相联络,周旋于各洋行之间。
  宣统元年(1909)秋,吴匡调任东三省总督署文案,总办电报局。宣统二年(1910)春,总办吉林官运局,任吉林造币厂长。是年(1910)11月患伤寒,病逝于任内。于1911年12月28日葬于菱湖卢家庄。
  杨信之
  杨信之(1848~1923),字兆鏊。从其曾祖父始,祖父杨芸士、父杨宜园三代均获清朝荣禄大夫四品衔。杨信之是杨宜园第三子;四弟杨诚之,名兆鋆,曾任比利时外交官;五弟杨谱笙,名兆崟,同盟会中部总会创始人,辛亥革命的政治活动家。
  杨信之16岁时,太平军占领湖州,家产被充作军产,他被征为士卒。一天,太平军至晟舍,他乘机躲藏在桥墩下,逃离了太平军。这件事被姻亲吴昌硕(杨信之长女嫁于吴昌硕之子吴正茹)绘成画册,赠与亲友。脱险后,杨信之到上海当学徒,刻苦攻读英语。经友人举荐,先后在外商意大利信义洋行和荷兰安达银行供职,并成为买办。之后,他在上海江西路6号开设康泰丝栈,收购湖丝外销,信誉卓著,获比利时政府颁发勋章。
  清光绪十五年(1889),他投资17.6万银元于上海垃圾桥北创办延昌恒丝厂,丝车220部、工人300余名,年产丝238担,出口欧洲。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在苏州合资建延昌永丝厂,后改独资为延昌恒丝厂,年产丝600担。在上海还创办了勤昌丝厂,合股怡和丝厂。
  1910年,他和同乡沈联芳发起成立江浙丝厂茧业总公所;1913年扩为江浙皖丝茧总公所,他被推举为总董。还任上海总商会会董、上海丝业会馆会董、旅沪湖州会馆总董、旅沪湖州同乡会总董等。并创办湖州旅沪公学,培养家乡子弟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知识。1905年,他发起沪杭铁路保路权运动,终使沪杭铁路修筑完成。他培养双林人莫觞清成为湖商第二代丝业大王。他又帮助、资助陈英士赴日留学、协助同盟会革命工作,提供活动经费,为上海光复作出贡献。同时兼任上海华洋义赈会会长10余年,对灾区灾民竭尽襄助救济。民国初,他被推荐为上海工商界发起的共和建设会干事;被聘为国民政府农商部顾问,授二等嘉禾勋章。
  1923年2月23日病逝,归葬湖州道场浜。吴昌硕书写了墓道石柱楹联:“世泽永传清白史子孙守为万石家。”
  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盦、寐叟。历史学家、书法家。
  清光绪(1875)举人,六年(1880)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衙门章京、安徽提学使等。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提倡西学,发起创办北京强学会,赞助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主讲武昌两湖书院。1900年,参与盛宣怀等策划东南互保。后署安徽布政使护理巡抚。清宣统二年(1910),辞官居上海。1917年张勋复辟时,居学部尚书,事败仍归上海。
  沈曾植学识渊博,尤深于史学掌故,后专治辽、金、元三史及西北舆地等。书法负盛名,执笔宗包世臣,师法北朝碑版,参以章草笔势,方入圆出,攲侧犯险,矫健凝重,自成一家。著有《海日楼文诗集》等。
  崔适
  崔适(1852~1924),字怀瑾,一号觯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初受业于俞樾,治校勘训诂之学。后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影响,专讲今文经学。著有《春秋复始》、《史记探源》、《五经释要》、《论语足徵记》等。与吴昌硕、杨岘、施为为诗友。
  《史记探源》为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参考书之一。撰《重建长生桥碑》,并为光绪《菱湖镇志》作序。
  沈曾桐
  沈曾桐(1853~1921),字子封。
  清德宗光绪初(187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失败,常与人聚会北京陶然亭,议论朝政,筹商改革救国之策。同年8月,协助其兄沈曾植创办强学会,不久又与梁启超等人组织维新团体。后在官书局主办报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书,主张正人心、求人才、简使臣、通洋情、办民团、务农田。宣统二年(1910),署广东布政使。1921年卒于北京。
  沈肇州
  沈肇州(1858~1930),名其昌,字肇州,号绍周。
  任南通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国乐讲师,擅长演奏琵琶。1918年,曾指导刘天华演奏琵琶。辑有《音乐初津》和《瀛州古调》。
  沈恩孚
  沈恩孚(1864~1944),字信卿,号渐盦,又号心磬。4岁能属文。6岁常代其母授同岁学生读书,时人有称“六岁为师古未闻”之句。15岁补博士弟子员。自此,开始从事《说文》之研究,通训诂之学。清光绪十七年(1891)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曾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受龙门师范学堂聘任监督,提倡新学,从事教育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被南通张謇聘为中国图书公司总编辑。民国元年(1912),发起成立江苏学务教育联合会,被推任为主席。民国6年(1917),和黄炎培首倡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培养职业人才,并筹办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又负责董理同济大学。民国13年(1925)创立甲子社,搜辑近代史料,后遂充为上海鸿英图书馆。
  民国30年(1942),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租界,他不为敌伪所诱,坚不担任伪职。民国33年(1944),病逝于上海,终年81岁。
  吴永
  吴永(1865~1936),字渔川,一字槃庵,别号观复道人。前丘人,生于四川西昌。其父吴德桢,历任宁远、西昌县令;祖父吴清润,官职不详。吴永自幼聪颖,涉猎经史,工于绘事,书学董其昌,并精小篆;精通音律;篆刻汉印,古茂有致,雅俊称时;精通琴棋书画诗词印。光绪四年(1878),其父病故,家庭经济艰困,随母陟成都,投奔亲戚。先后从师刘复初和郭绍。光绪九年(1883),应试中秀才。
  光绪十年(1884),吴永投笔从戎,在提督邓万林荐举下,先在将军鲍超部下、后在忠壮幕将军处任文书。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议和后,吴永离开幕府,客居长沙,为郭子瀞文书,并拜侍郎郭嵩焘为师,学习古文义法。光绪十三年(1887),由郭嵩焘举荐,担任户部侍郎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家庭教师。次年,曾纪泽将二女儿嫁于吴永。
  清光绪十九年(1893),吴永捐资分发直隶候补。光绪二十一年(1895),吴永随李鸿章赴日本商谈“和约”,任文察委员。次年,又随李鸿章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礼。是年,尚书张荫桓将吴永和赵尔巽、伍廷芳一起保荐。光绪二十三年(1897),吴永补授直隶怀来县知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与光绪逃往陕西避难,途经怀来,吴永出迎接驾,款待殷勤,接济丰隆,颇得慈禧欢心;得知是曾家女婿,更为高兴。吴永随侍一年零三个月十天,日夕召见,多次被擢升赏赐。京师事息,慈禧返宫。吴永补授广东廉钦兵备道,兼统潮普等八营,督办高州清乡事宜。光绪三十一年(1905),调署雷琼道,兼统广东巡防七营及督办抚黎局办,旋又调惠潮嘉兵备道。同年10月,续娶宫保邮传尚书盛宣怀之堂妹盛翰玉(字瑶华)。光绪三十四年,授山东兖沂曹济兵备道,兼管黄运两河事宜。诰授资政大夫,赏二品顶戴。
  辛亥革命后,吴永去官至沪。民国元年(1912),应山东都督周自齐之召赴济南,任山东提法使;不久,改任都督府秘书长,兼筹备国会省议会选举事务所所长。2年(1913),任胶东观察使,兼外交部烟台交涉使及侨工事务局长,授予二等大绶嘉禾勋章。官制革新,改观察使为道尹,历任十年之久。10年(1921),以事忤上官,挂冠而去。16年(1927),因孙宝琦、潘公复一再召揽,复出任国务院秘书,与刘治襄共事,相问庚子往事,由刘笔记,写成《庚子西狩丛谈》,书分5卷,7万余言。17年(1928),北京广华书局刊行。此书曾由美国传教士浦爱德译成英文,由美国耶鲁大学刊行。后又有德文、日文译本,中外视为信史。此书为记载慈禧、光绪西逃诸多书中最佳之著作。18年(1929)后,吴永见国事日非,闭门养病,精研释学。25年(1936)十月十七日,逝于北京宣南求志巷。其子吴宗济,民国时期曾在南京中央研究院供职。
  沈铭昌
  沈铭昌(1868~1938),字冕士。
  清德宗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历官两江总督署文案、天津海关道、长芦盐运使。1912年后,任河南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至1916年,任山西省长。1917年7月,任内务部次长。1917年12月,任财政部次长。1919年2月至7月,任山东省长。
  孙志熊
  孙志熊(1868~1892),字诵芬,号翰卿。自幼聪慧过人,5岁入塾,过目不忘,11岁毕十三经。祖母爱若掌上珠,常陪其夜读,劝其勿读,不听,往往至达旦。遂旁通天算,壬遁诸学。13岁时,其父锡恩曰:“菱湖历唐宋至今千余年,无志书,思辑一编以垂永久而未成也。”志熊从容曰:“此事付儿可乎?”其父笑而挥之曰:“此岂童子事耶?”志熊不敢争。但自是勤搜群籍,博访故事,孜孜不倦,清光绪十二年(1886),成其初稿,后又补漏删繁,四易其稿,终于光绪十八年(1892),成书《菱湖镇志》,计44卷。俞樾、陆心源、杨岘、崔适为序。该年七月八日孙志熊病逝,年仅二十有五。著有《陶诗笺注》、《杏花春雨诗》、《算学入门》、《经义纂要》、《菱湖纪事诗续集》等。同时收集整理历代43人诗词文选,编为《菱湖辑》。
  姚洪淦
  姚洪淦,字涤源。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始祖继野,明代自余姚迁居菱湖。住永宁桥(羊眼桥)北堍。“戊戌变法”时参加“保国会”,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失败后隐居家中,咏诗作画自娱。
  第二节现代人物传略
  沈金鉴
  沈金鉴(1866~1926),字叔詹,又名安石。19岁时以府试第一入邑庠,其后屡试不中,入顺天府试,复不第。援例补为銮舆卫。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天津河防同知兼理天津府事。参与创办北洋警务学堂,并负责兴建京奉新车站。庚子(1900)之变后,外兵盘踞郊区,教民依势横行。沈金鉴捕2名为首者依法惩之。李鸿章称其“有胆有识”,直隶总督袁世凯亦赏其才。三十一年(1905),日俄战争爆发,由李鸿章派遣任辽阳州事。日俄媾和,日军仍驻于辽阳,并拘清廷地方官员。沈金鉴以国际法斥之,迫使日军撤走,并释放地方官员。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丁忧,逾年帮助皖抚筹办司法事。继任芜湖巡警局长、安徽提法使等职。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沈金鉴被召回北京。翌年任京兆尹。1915年袁世凯称帝,于12月21日册封沈金鉴为一等男,放任湖南巡按使,至洪宪事败引去。
  1920年6月24日,沈金鉴由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任命为浙江省长。在菱湖北栅旧宅畲经楼前放石狮,竖旗杆改为省长府。在省长任内,整顿司法工作,恢复全省75个县的县议会和城乡议会。主持召开了被孙中山斥为“分省割据”的浙江省制宪第一次会议,宣布了《中华民国浙江省宪法》。1922年1月,沈金鉴与督军卢永祥联名致电北京政府,反对巴黎和会的续会——华盛顿会议出卖中国主权。并决定筹款50万元赎回沪杭路权。徐世昌因反对曹锟贿选下台后,沈金鉴于1922年10月22日被调回北京,赋闲于家。1926年初,病故于北京。葬于菱湖的灵山村。
  沈联芳
  沈联芳(1870~1947),近现代实业家。名镛,字联芳。幼年就读于私塾,16岁进湖州恒有典当行当学徒。清光绪十九年(1893)去上海,进瑞纶丝厂当职员,因其精明能干,升为高级职员。二十六年(1900),与友人集资40余万两,在上海河南北路鸿安里创办振纶洽记缫丝厂,自任经理。该厂在当时是一家颇具规模的民族资本机器缫丝厂。不久,又在集益里设恒丰丝号,经营丝茧买卖,获利丰厚。三十四年(1908),在闸北独资建造恒丰缫丝厂,特聘意大利技师特乃格来厂为监工,生产“飞虎”和“玖瑰”牌厂丝,远销欧美诸国,深受欢迎。因当时各列强操纵生丝出口贸易,丝价起伏不定,风险甚大,为求稳妥计,将丝厂出租,并转向房地产经营。先后建起了恒丰里、恒通里、恒祥里、恒康里、恒乐里等里弄住房和恒丰大楼,出租牟利,成为房地产资本家。宣统二年(1910),上海闸北商团成立,他被举为会长。民国元年(1912),任闸北市政厅厅长,又任闸北慈善团总董、湖州同乡会会董,并筹设一、二、三队救火会,举为救火联合会会长。1915年初,任苏浙皖丝厂茧业公所总理,历时十余年,成为丝茧业的巨头。后又任江阴利用纺织公司董事长、上海丰业保险公司董事长、中国丝业银行董事长、苏州太和面粉厂董事长和闸北水电公司董事、中法求新厂董事、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董事、吴兴电气公司常务董事等职。
  沈联芳在担任闸北市政厅长期间,为抵制列强以越界筑路手段扩充租界的阴谋,曾发起在闸北筑路造桥,修建恒丰路及恒丰路桥。1915年11月,当选上海总商会副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界要求商界罢市响应,但他和朱葆三(上海总商会会长)迎合日本方面意图,以上海总商会名义,通电主张由中、日直接交涉青岛问题,故舆论大哗,朱、沈二人被迫于1920年6月辞职。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他在闸北所有的房产、丝厂、企业及所主持的各种慈善团体设施,均被日机炸毁。在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曾要求他出任“上海特别市副市长”,沈联芳不就,几次躲避于亲戚家中,后又避居英侨哈同花园内,始得脱身。1947年11月5日,病逝于上海。
  沈谱琴
  沈谱琴(1870~1939),名毓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私资创办湖城志正学堂。同年,为创办湖州府学堂,捐资10多万银元。次年二月,湖州府学堂正式成立,沈谱琴将志正学堂并入府学堂,校址设于爱山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沈谱琴东渡日本留学。求学期间,他广交革命志士,与陈其美(英士)过从甚密,在陈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
  光绪三十二年(1906),沈谱琴归国后,领导了抗争美国教会侵占海岛(湖城)土地案,取得胜利。并负责中、小学堂改革,担任师范学堂、府中学堂监督和程安高等小学堂堂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筹设湖州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吴兴女学堂。
  1911年辛亥武昌首义,全国纷起响应。沈谱琴组织尚武公学的学生军起义。11月6日,湖州光复,并成立了湖州军政分府,沈谱琴任都督,主持临时军政府工作。后因局势紧张,上海方面派俞凤韶、朱次江等来湖接替,由俞任军政分府主任,沈遂离职。继续担任湖州府中学堂负责人。1918年,吴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成立,他被委派为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沈谱琴避难竹墩沈氏老家。次年春,日军武装专轮把他“邀请”进城,聘为湖州自治委员会委员长。不久,他托病辞职。1939年夏,终被日军解职,举家赴上海,不久病故。(凌以安《湖州沦陷前后》)
  张子香
  张子香(1874~1941),又名礼宝。原住湖州马军巷。其父行医兼营中药店。后迁居史家坝(今属云巢乡)。
  张子香16岁时因考秀才落榜,心中郁闷。在客店中邂逅名医葛再初。葛曰:“不为名臣,便为名医。随我学医如何?”遂从葛为师,去了余杭。三年后(1893)返家。在史家坝开业行医。由于对医技精益求精,医术大进。1898年迁居菱湖,悬壶于湖西墩。擅长伤寒、肺痨、妇科。是讲究临床病理,不拘泥于药典的时方派人物。凡难治之疾,经其诊治,屡有效验。名噪一时,有“一帖药”之誉。性怪僻,有玩世之态。嗜鸦片,好赌博,甚至在路边与人赌“丢丢板”,又爱诗画。雅俗俱备。富人延请,需50银洋,穷人病可以施药;不乐意时虽重金聘而不去,乐意时闻病而自至。
  1931年,去上海天潼路怡如里66号继续挂牌。“一·二八”沪战时迁回下昂赵家埭。1935年,避匪盗迁往湖州金婆弄1号。1941年病卒,享年68岁。
  有门人40余人。当代名医朱恩培亦出其门下。
  沈寿
  沈寿(1872~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吴兴竹墩人。竹墩沈氏系吴兴望族。沈兼士、沈尹默同出一族。云芝受家教影响,自幼酷爱艺术,8岁就能绣出《鹦鹉图》。后随其父沈椿迁江苏吴县。15岁已绣艺至精,名誉姑苏,成为苏绣大家。沈云芝的夫君余兆熊,是位画家,他们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共同钻研绘画与刺绣,刺绣离不开绘画,因此技艺益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柳燕图》,就是她前期的苏绣代表作。此件绣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高98厘米、宽35厘米的白色八枚缎作绣底,上绣迎风飘曳的柳枝和两对燕子,为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天景色。全幅绣品运用传统的苏绣针法,包括套针、齐针、长短针和滚针,把物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在配色方面,绣品采用青灰色调,在燕子翅的小端加绣石青,胸脯敷以粉红,充分展现了苏绣的“精、洁、雅、细”的传统风格。清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沈云芝进献一堂八幅的《八仙上寿图》和三幅《无量寿佛》图绣品。慈禧观后,赞其技艺精良,爱其内容吉祥,正是所欲寻觅的佛像绣品,大悦之下,遂书“福”、“寿”两字赐予沈云芝夫妇。从此沈云芝改名为沈寿。清廷还颁发四等双龙宝星勋章,以资奖励。同年11月,又得慈禧谕旨,偕丈夫赴日本考察,使沈寿扩大了眼界,增加了见识。由此确立了“以刺绣自立于世”的终生志愿。回国后,沈寿借鉴东洋技法和西洋艺术结合传统针法,创造了散针、旋针等针法,使苏绣更上一层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沈寿担任了工商部工艺局刺绣科总教习。三十二年(1906),沈寿运用仿真绣法绣制了《意大利皇后像》,绣品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获得“世界最高荣誉奖”。1915年,沈寿一幅《耶稣像》获得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謇以13000美元购回,收藏于南通博物馆。惜于抗战时损失。宣统二年(1910),被当时的工商部大臣张謇所聘,担任国绣审查官。
  辛亥革命后,沈寿去天津创办了“自立女工传习所”。不久被张謇邀去,担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办所7年,培养出一大批刺绣能手。她们都能自画、自书、自绣。绣品有人物、山水、花鸟以及舞台戏装。并把南通传习所扩大为南通刺绣总局。由沈寿任局长。同时,沈寿还在上海设立“福寿公司”,在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设立分销处。把中国刺绣推向世界。沈寿把式微中的苏绣发展为兴盛。张謇称她“精绝为世,前所未有”。张謇将沈寿的技艺,录写成《雪宦绣谱》,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的专著。
  1921年沈寿病逝后,南通人民将她安葬在南通黄泥山东南麓。墓门石额上由张謇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兴沈女士之墓阙”。
  沈瑞麟
  沈瑞麟(1875~1932),字砚裔,沈秉成次子。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举人,以父辈之勋功,得任郎中,经知府而升道台。二十八年(1902),任驻比利时公使馆随员。三十四年(1908),以二等参赞官代理驻德公使职,兼任万国保护文艺美术版权公会会员。宣统元年(1909),内调外务部。次年三月,复出任驻奥公使,至民国6年(1917)中奥宣战,始下旗回国,在任凡7年之久。民国10年(1921),任华盛顿会议筹备处顾问。11年(1922)1月,任外交次长。13年(1924)11月,段祺瑞任临时总执政,沈瑞麟以次长代理总长。至次年2月,正式任外交总长。旋兼任关税特别会议委员长之职。16年(1927)6月,张作霖在北京就大元帅职,沈瑞麟复任内阁之内务总长,兼总办京都市政事宜。17年(1928),张作霖失败,沈瑞麟也出关。后任中东铁路理事、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参议等职。21年(1932)卒,年58岁。工画山水,顾若波弟子。
  唐雪湘
  唐雪湘(1877~1941),原名沈筠,字雪湘,从夫姓,菱湖振秀女校创办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就读于杭州蚕学馆。1915年创办振秀女子学校于菱湖镇南栅唐广丰私宅的花厅(今菱湖人民公园内),设高小和初小三个复式班,女学生70余人。聘请当地社会名流任教,本人则教授算术和刺绣。不到两年,学生增至百余人,她又在唐广丰内宅花园开辟了教室。为了提高学生的启蒙基础知识水平,她还办起了一个有20余名儿童的幼稚班。由于唐雪湘的苏绣独具特色,在她的指导下,振秀女学生的刺绣作品,被教育部选送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刺绣展览会。
  1929年,唐广丰破产,三进大宅卖给了资本家沈芸斋。唐雪湘租借了直街肥皂作坊,苦心经营振秀女校。1932年,房主收回肥皂作坊,唐雪湘不得不停办振秀女校,赴上海市北中学小学部任教国语。
  1937年“八·一三”爆发后,她从上海避难回家乡。又随侄孙避难到金华汤溪。当时金华汤溪县长沈维翰是她女婿的兄长,在汤溪办了淑德小学,请唐雪湘主持,并执教国语。半年后,沈维翰调往临海,她因患震颤症,心力交瘁,离开汤溪辗转回菱湖。次年底,她看到菱湖镇的学校已全部停办,儿童待学犹如婴儿敖敖待哺,便不顾年迈多病,在北栅北桥西南的唐家老宅,恢复了振秀小学,招收男女学生百余人,重执教鞭。1941年秋,病故。
  沈藩
  沈藩(1879~1944),字静庵,号梅花馆主。幼时就读于私塾,成年后先后担任过德源春、泰昌两家木行账房。平时嗜爱书法。以《六书通鉴》为本,锐意摹临,脱颖而出。治印艺术名闻遐迩。曾与书法家沈葆卿(字惕盦)等结为颇有影响的菱湖书画社。
  沈藩书法以小篆、石鼓、隶书较为突出;此外剪纸镂花、立体灯彩、竹扇等亦为人青睐。其遗作经“文革”后,流传甚少。唯几本《百梅盦印谱》和《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印章,尚由其后裔保存。
  杨谱笙
  杨谱笙(1879~1949),名兆崟。童年时由其父杨宜园亲自课读,后由其四兄杨诚之继续教读,少年时参加童子试。成年后,在其三兄杨信之开办的上海康泰丝栈工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还“就近督教”陈英士。通过杨家,陈英士结识了蔡元培,并结下深厚友谊,走上了反清道路,从而又使杨谱笙成为同盟会的积极参与者。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就在杨信之、杨谱笙主办的湖州旅沪公学设立。杨谱笙还和陈英士于1911年春,应黄兴、赵声之邀赴港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但到香港后,举事失败,杨谱笙遂以上海新闻界代表身份亲去广州营救战友,协助料理善后事宜。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义,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陈英士和杨谱笙等人决定发动上海起义以支持。农历九月十三日,陈英士率队攻打上海制造局,陈英士被拘。次日,杨谱笙、潘月樵等大队再次攻打制造局,并解救了陈英士。上海光复后,杨谱笙被任命为上海沪军都督府参谋兼军需科长。
  杨谱笙曾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民国6年(1917),陈英士遇害后,杨谱笙奉母息影吴门,逐渐淡出革命活动。1931年至次年8月,杨谱笙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协助于右任院长创建监察制度。1933年2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后任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
  1943年春,汪精卫派褚民谊两次聘杨谱笙出任伪职,他严辞拒绝。抗战胜利后,他又反对蒋介石政权的贪污独裁,受到宋庆龄的高度评价。
  1949年4月17日,杨谱笙患脑溢血,逝世于上海。
  沈士远
  沈士远(1880~1950),早年曾在南浔正蒙学社任教,后历任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庶务部主任、北平燕京大学国文教授、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讲师。他和弟沈尹默、沈兼士同在北大任教,时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北大‘三沈’”。
  1929年7月,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1932年5月,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9月,任江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2月任考选委员会委员。1936年10月,任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1937年11月,任云南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长。1940年4月,任考选委员会秘书长。次年1月,任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7月,任普通考试临时考试典试委员,高等考试司法官初试临时考试典试委员;8月,任高等考试场初试典试委员长;1942年3月,任第一次高等考试初试兼第一次普通考试试务处处长。1943年4月,任第一次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9月,任第二次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11月,任第二次高等考试初试试务处处长、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1944年1月,任第一次高等考试再试委员长;8月,任第二次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10月,任派遣国外实习农工矿业技术人员考试试务处处长。1945年1月,任司法人员考试试务处处长。1946年1月,任司法人员考试司法官考试再试典试委员长;12月,任高等考试再试典试委员长。1948年5月,免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职;7月任考试院考选部政务处长。
  1950年初聘为北京故宫编纂委员,未几逝世。
  沈子槎
  沈子槎(1881~1969),幼年家境贫困,15岁进上海久成绸庄当学徒。满师后被派往河南镇平县分庄收购府绸。民国元年(1912),与人合资创办上海大丰府绸庄。由于经营有方,生意日益兴旺。19年(1930),大量收购山东、河南、上海、苏州、杭州一带府绸出口。37年(1948),与印度人合资,在香港开永大行。解放后,组织31家厂商联营出口业务,任上海市国际贸易联合会董事长。
  沈子槎思想进步,曾数次掩护中共地下革命同志,资助解放事业,并在上海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民国36年(1947),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1949年被选为中国民主建国会出席首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十二名代表之一,登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二届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
  沈子槎还是古钱币收藏家。他收藏的历代钱币达四千余枚,1960年陆续整理分送给北京、上海、浙江及湖州的博物馆。“文化大革命”期间,沈子槎受到迫害,于1969年郁郁而逝,终年89岁。
  徐森玉
  徐森玉(1881~1971),原名鸿宝,字森玉。文物鉴定家,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家。清末毕业于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授举人衔。著有《无机化学》、《无机分析》。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编纂,负责撰写《清史稿》中有关《职官》条目。后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代院长。建国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24年,他参与清点故宫文物,发现不少珍品不知去向,遂到各地查访,并发现了《赵城藏》等无数中华瑰宝。
  “九·一八”事变后,徐森玉主持了故宫文物南运大迁徙,历尽艰辛,运抵四川和香港保存。在日军占领上海时,他潛往上海,和郑振铎抢救大批孤本善本书邮往香港保存。解放前夕,南京国民政府命他将故宫文物运往台北,他故意分装二份,一运台北,一留大陆。自己也借口留在上海隐居。解放初,徐森玉参与负责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筹建工作。以70高龄,不辞辛苦访求珍品、善本。经三年之努力,征得一大批文物和图书,并逐件鉴定,判别真伪,区分等级。由他鉴定而收藏的国宝级珍品中,最著名的有:晋代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徇的《伯远帖》手卷,宋代司马光的书简,宋代苏轼与文同合绘的手卷,以及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等,都属稀世之珍。郑振铎曾称赞他是“真真实实的一位了不起的鉴别专家”。1962年,中央文化部特为他颁了奖,以表彰他对文物工作的卓著成绩。周恩来称他为:“真正的国宝”。
  1963年,浙江省文物部门在浙西发现了《萝轩斋古笺谱》足本(上下册)送上海徐森玉鉴定,经他过目辨认,确系明天启六年(1626)金陵吴发祥刻本,海盐张宗松藏本,属海内孤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笺谱,比《十竹斋笺谱》早19年。《萝轩》是研究我国版画史的珍贵资料。日本著名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曾误认《萝轩》(下册)为清康熙刻本,这一结论已为徐森玉所纠正。
  徐森玉在“文革”十年动乱中,竟遭迫害,1971年5月19日含冤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筑墓于苏州。李一氓亲为题碑:“森老风范,永留人间。”徐森玉的万余册藏书,由子女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竹墩人,生于陕西定远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迁居长安。三十一年(1905),曾在南浔正蒙学社任教;同年,与其弟沈兼士赴日本留学。因经济困难,沈尹默次年回陕西。
  三十三年(1907),奉母回吴兴,随即应聘,先后在杭州高等学校、两级师范、第一中学(杭高)任教。1912年,受胡仁源之聘去北京大学任教。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立志改革,曾走访沈尹默。沈尹默积极建议教授治校,组成评议会,为蔡元培采纳。
  《新青年》编辑部迁北京,沈尹默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胡适、刘复轮流任编辑。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月夜》,在康白清的《新诗年选》中,被称为“备具新诗美德”的“第一首散文诗”;另有《三弦》等9首,被收入《初期白话诗稿》,传诵一时。他和胡适、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尝试新诗创作,被誉为中国新诗初期创作的“三巨头”。是我国早期新诗倡导者之一。1920年,再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因眼病次年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5年“女师大风潮”,他和鲁迅、钱玄同、沈兼士、许寿棠等联合在《京报》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1929年由蔡元培推荐,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2年任北平大学校长。民国政府为了遏制学生爱国运动,下令开除学生,沈尹默愤而辞职,到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抗日战争期间去重庆,受于右任之聘,任监察委员,曾上书弹劾孔祥熙、宋子文贪污。抗战胜利后辞职,定居上海,以鬻字为生。
  上海解放后,为陈毅市长第一个走访的知名人士,乃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从20世纪30年代起,沈尹默致力于书法艺术,极力崇尚二王(羲之、献之)儒雅秀逸书风,并身体力行。强调书法必须将前人法则、个人特性和时代精神融合一气,始成家教。他对篆、隶、楷、正、行、草各种书法融合贯通,尤以行书擅长。他的书法作品出版的有《沈尹默书法集》、《沈尹默墨迹三种》、《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等。书法理论著述有《执笔五字法》、《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等。旧体诗词的造诣也颇深。其诗作编为《沈尹默诗词集》,计380余首;另有诗词《秋明集》、《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吴鼎昌
  吴鼎昌(1884~1950),字达铨,前丘人,生于四川华阳(今双流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入成都客籍学堂读书,后中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公费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参加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宣统二年(1910)回国,得商科进士。次年经廷试,授翰林院检讨,入北京法政学堂任教习。历任东三省总督度支、中日合办本溪湖矿务局总办、大清银行总务科长、大清银行江西分行监督等职。辛亥革命时,参与上海大清银行清理处事务和中国银行筹备工作,后任中国银行监督,拟定中国银行条例。黎元洪、熊希龄建立共和党,他入共和党,任袁世凯政府的工商部临时会议副议长兼工商顾问。民国2年(1913),梁启超等组织“进步党”,他任“进步党”政务部财政科主任。3年(1914),任造币厂总裁。次年,被袁世凯授予上大夫衔。同年12月,袁世凯称帝,他任筹备处办事员。袁死后,又投靠段祺瑞,先后任中国银行总裁、盐业银行总经理。7年(1918),段祺瑞组织安福俱乐部,他为院外评议员、财政部次长。南北和谈,他为北方代表,成为总代表朱启钤的智囊人物。9年(1920)7月,安福系失败,他被直系军阀吴佩孚列为祸首,撵出政坛。但吴鼎昌仍用盐业银行进行活动,组成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为“四行”联合营业事业所,任“四行”储蓄会主任,发行钞票,吸收军阀存款,为北洋军阀解决财政困难,成为金融界巨头。吴鼎昌运用“四行”储蓄会的金融实力,力排众议,投资500万元,建造上海国际饭店。1932年8月动工,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日开张营业。24层楼的上海国际饭店是当时远东第一高楼,不仅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还为“四行”储蓄会吸纳了7千余万元的存款。
  民国13年(1924),吴鼎昌资助胡霖在上海办《国闻新报》。次年(1925),出资5万元盘费购进天津《大公报》,另组《大公报》新记公司,以胡霖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他自任社长。15年(1926)7月,经张季鸾介绍,在南京会见张群,进入国民党政学系,成为新闻界重要人物。20年(1931),受到蒋介石召见,先后被任命为国防设计委员、实业部长。26年(1937),抗战爆发,他任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四部部长。同年11月,调贵州省任主席兼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12月,兼贵州保安司令,并正式参加国民党。34年(1945)1月,调重庆任国民政府文官长。抗战胜利,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由吴鼎昌起草电文拍至延安。9月,他兼任国民党中央设计局秘书。37年(1948),改任总统府秘书长,为国民党新政学系的首领之一。1949年初,李宗仁上台,他将全部财产变卖,赴香港作寓公。1950年9月22日,病死于香港。
  沈兼士
  沈兼士(1885~1947),竹墩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并在东京随章太炎学音韵学。1912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国史编撰处、国文系任职。
  “五四”运动前后,与其长兄沈士远、二哥沈尹默并称北大“三沈”。1917年至1919年间,曾在《新青年》发表新诗《山中西风大作》、《见闻》、《春意》、《有趣和怕》、《小孩与小鸽》等十几首,是我国新诗早期倡导者之一。他的新诗手稿六首,后来辑入刘半农的《初期白话诗稿》影印出版,流传至今。
  1926年,曾在鲁迅之前去厦门大学任教,不久即返北京,到故宫博物院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长,前后达10年。与鲁迅关系甚密,鲁迅逝世后,他是《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的委员。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北平,沈兼士与一些教授成立炎社,进行秘密抗日活动。1941年,日本侵略军在北京大肆搜捕抗日教授,沈兼士秘密出走重庆。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教育部平津区教育善后复员特派员回北平,主持对沦陷区教育界人员的甄审工作。后受命平息学生的爱国反美蒋运动,遭人非议,1947年8月2日,患脑溢血病故。著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段砚斋杂文》等。还编有《声训论讲义》、《广韵声学》,是我国迄今对汉学形声研究最完整的一部书。
  任鸿隽
  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6岁就读家馆,自幼聪颖好学,正直勤奋。因寄籍四川巴县,清光绪三十年(1904)中第三名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进入上海中国公学,和胡适、郑胥功等同学情笃;三十四年(1908)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任四川分会书记、会长,并参与总会事务。因反清不懂制造炸药,故第三年(1910)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化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随孙中山自沪抵宁,任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处秘书,为孙中山起草文告,协助处理日常政务。袁世凯窃权后,他决定弃官留学。1912年12月,他以“授勋生”身份进入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191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旋又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又获硕士学位。在美期间(1914年初),被推举为《留美学生季报》主编,并发起科学救国运动。1914年六月初十,他和杨杏佛、胡明复、赵元任、周子竟等12人成立编辑部,于1915年1月在上海出刊《科学》杂志,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独自创办和主编的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杂志;当年10月,成立中国科学社,任鸿隽任会长。他明确提出“科学是立国的根本”、“要把科学当作国策”。
  1917年初归国后,他应蔡元培之请,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后历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商务印书馆编辑、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其间1922年,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开办科学图书馆、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等。1925年夏,他先后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秘书、执行秘书、副干事长、干事长,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推进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并创办了北平图书馆。1926年10月,第三次太平洋科学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科学社以中国科学界代表的资格出席了会议。1937年,他任中央研究院的化学研究所所长,并兼任研究院的总干事。抗战期间,他仍苦苦支撑中国科学社。
  1949年5月,他放弃了去美国的计划,从香港重返上海;9月,赴北平参加首届全国政协会议。1950年8月,他当选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并出任中央和华东的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次年,当选上海科联主任委员。1955年起,以中国科学社名义,主编《科学史料译丛》。他主编的《科学》杂志和《自然科学》合并,后又复刊。他的著作有《科学救国之梦》、《科学通论》、《科学概论》、《科学大纲》(与人合译)、《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与人合译)。
  任鸿隽是我国最早提出和宣传“科学救国”的科学家。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科技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1961年11月9日,因心力衰竭病逝于上海。周恩来、陈毅、吴玉章等送了花圈。
  郑勇智
  郑勇智(1887~1963),字名钧,以字行,下昂人,当代工程师。
  郑勇智系晚清归安县优贡,后进新式学堂肄业。宣统三年(1911),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甲类(理科)本科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当时孙中山提倡实业救国,他去北京再学工科。民国5年(1916),毕业于北京大学采矿冶金系,随即在直隶省(今河北)开滦、井陉等煤矿任采矿工程师、测绘主任。井陉煤矿是中德合资企业。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矿权应由中国政府接收,却因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而未决。1922年,经中、德双方谈判,才由中国政府收回矿权。郑勇智参与了中国政府从德国方面收回矿权的谈判,为此北京政府授予他三等嘉禾勋章,但郑勇智对奖赏不感兴趣,没有进京受勋。
  民国17年(1928),郑勇智回到湖州,在省立三中(今湖州中学)任数学、物理教师。1929年至1931年间,一度出任浙江省公路局工程师,从事京杭国道(今104国道)杭长段的测绘和修建。结束后,仍回省立三中执教。自此,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民国26年(1937)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湖城后,郑勇智回乡小住,当时下昂虽未沦陷,但政权已解体。下昂有一座粮仓,所储粮食主要是四乡农民向政府借贷的抵押。他积极设法把粮食提前发还农民,以免落入敌手,又主持组成民间商民公会,维持社会秩序,鼓动爱国抗日。他不取报酬,办事公正,颇得地方信任。一次,一支游击队在离镇一里的北凉山与日军交战,阵亡14人,镇商民公会出面安葬,并组织了公祭大会。
  民国28年(1939)初,国民党吴兴县政府在西乡山区恢复。一些不愿为日寇奴役的知识分子开始筹建战时中学,以收容因战争失学的青年学生。郑勇智带领两个儿子,参加了筹建工作。当年夏天,在理云山(今乔溪乡)的竹林禅寺里成立了英士中学。后相继改名为吴安联中、吴兴补中、吴兴简师,校址累迁至安吉昆铜乡上舍、吴兴南路乡(今属德清县)天相寺,校长更迭,郑勇智始终在校执教,并多年任教导主任。他担任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多种课程的教学工作。战时环境条件十分艰苦,敌人“扫荡”时要露宿山林之中,不断迁校,食宿条件极差,缺乏教材,缺医少药。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仍与同学同吃同住,关心同学疾苦。
  民国34年(1945)初,新四军挺进浙西以后,吴兴简师暂时停办,他又回到下昂。吴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郎玉麟任县长。5月,郎玉麟和新四军营长到下昂召开群众大会,民选镇长,建立人民政权,郑勇智当选。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北撤,吴兴简师在湖州复校(先在南街,后迁道场乡),他又入校执教。1948年,他又被下昂镇推举为县参议员。湖州解放后,郑勇智参加了半年政治学习,因病回家。1951年“镇反”时被判刑10年,监外执行。1963年2月6日,因心脏病逝世。
  王履模
  王履模(1887~1970),原名履皋,字瑞声;后改履模,字健安(庵)。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之后。18岁时应光绪甲辰科童子试,入庠为秀才。精研经、史及古文,擅诗词、工书法。光绪末废科举,游学北京,考入法律学堂。民国2年(1913),东渡日本,入东京日本大学法律系学习,次年回国,邀任北京大学学监兼总会计。民国6年(1917)南归,留上海2年多,于9年(1920)定居湖州,经营其父王桐斋所遗大成纸店。营新宅于东门内学宫兜,厅堂为“虬松堂”,颇有园林花木之胜。次年被推选为吴兴县商会会董兼代副会长,襄助会长陈其业(勤士)主持商会工作,热心桑梓公益,多所建树。喜收藏名人字画,精鉴赏。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上海,直至解放。1956年,应聘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与沈尹默等交往,诗、书大进。1970年9月11日,逝世于上海。其诗、词、文稿,大都毁于抗战及“文革”期间。2003年,子王福穰等搜集其残存遗稿,编入《虬松堂诗文书画合集》中,于2004年3月出版。
  孙景贤
  孙景贤(1889~1928),菱湖首批共产党员、中共湖州县委书记。
  孙景贤出生菱湖孙氏书香门第,其父为前清秀才,家中设私塾教习蒙童。1908年,湖州府中学堂肄业,因家贫退学,在家中自学。1911年秋,闻听革命党在武昌起义,即和同学沈源到上海,找到同盟会湖州同乡,持证件乘船赴汉口,到武昌参加学生军,经训练,投入保卫共和的战斗。翌年,南北议和成功,他和沈源回家乡,在龙湖区立东区初级小学教书。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和镇上进步青年教师组织师生游行,宣传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1922年秋,在北栅赵家弄存志堂,他创办私立景贤小学,当年,该校即被吴兴县政府批准改名为菱湖第五初级小学。
  1926年4月5日,中共党员谢庆斋在灵山宣传共产主义学说,介绍上海工人斗争,孙景贤和陆思采、姚醒吾、李泉生等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2月下旬,北伐军克复湖州全境。湖州成立国民党县党部,孙景贤和潘明、吴复等人筹组国民党菱湖区党部,3月正式成立国民党吴兴县第八区党部,孙景贤为3名常委之一。他配合北伐,宣传组织农会、打倒土豪劣绅、宣传男女平等,成为国民党的左派。“四·一二”,上海开始镇压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及工人运动,孙景贤一度仿徨。
  4月20日后,中共党员金鼎在中共杭州地委委员张寅仲领导下,秘密发展南浔人温永之、菱湖下昂前丘人朱霞春入党后,金鼎和温永之到菱湖发展孙景贤和陆思采入党。5月,又由孙景贤和陆思采发展姚醒吾、叶昌林入党。在菱湖镇王家门前孙景贤家中成立菱湖支部。金鼎指定孙景贤为支部负责人。未几,在镇东栅姚坟开会分工,孙景贤为支部书记,叶昌林负责宣传,陆思采负责和上级党组织联络,姚醒吾负责交通和士兵运动。接着,江鉴、沈锡三、沈文锵等人入党,成立中共菱湖区委。孙景贤为区委书记。
  由于白色恐怖严重,11月,中共湖州县委解体。而钱钟罕受命来湖州恢复党的工作。因菱湖基础好,药业店员工会领导的增资罢工斗争和杨家圩农民“二五”减租斗争取得胜利。当年冬,中共湖州县委在菱湖成立,陆思采传达:“上级有指示,要我们成立县委,决定孙景贤担任书记,陆思采担任与上级党的联络工作,叶昌林为组织委员,沈锡三为宣传委员,姚醒吾为交通兼士兵运动委员。”县委机关设在酱园弄陆思采家。
  1928年春,孙景贤患肺病;2月,县委书记由陆思采担任。5月28日,孙景贤病逝。
  吴复
  吴复(1889~1967),字淮清,又名槐卿。湖州人,居菱湖。父润芝,在湖州北门米行街开设庆昌南货店。1905年1月,吴复毕业于程安高等小学堂,后进入沈谱琴创办的湖州府中学堂。1910年2月毕业后,到县立菱湖自治两等小学堂(龙湖书院旧址)任国文教师。1911年武昌起义,沈谱琴在湖州组织学生军,起而响应。吴复即赴湖州参加学生军,维持光复后的湖州治安。
  1911年与伊贤结婚,在他的支持下,创办了启秀女校。
  1915年6月,吴复回菱湖任南区小学国文、体育教师。1925年爆发“五卅”运动,他和菱湖各校教师一起,发动学生游行,声援“五卅”运动。1927年3月,根据吴兴县教育局教师必须参加国民党的指示,集体加入国民党。1928年8月,任菱湖北区小学校长。并任菱湖区(第五、第七分区菱湖、和孚、云巢)教育委员。1931年,以教育界代表当选为国民党吴兴县候补执行委员,代理常委,直到抗战爆发。
  1931年,兼任龙湖区中心小学校长。1933年,章荣初在南栅(今粮管所)创办青树小学时,委托他主其事。1934年,接替邱高第任民众教育馆馆长。抗战爆发后,担任民众组织“吴兴县抗敌后援会”会长。1938年11月24日,湖州沦陷后,他率全家经温州辗转到上海。1939年2月,任上海华南小学国文、体育教员。
  1945年抗战胜利,章荣初委托吴复返回菱湖,恢复私立青树小学,并任校长。1950年2月,吴兴县人民政府委派校长后,他回家赋闲。1967年11月22日,患脑溢血治疗无效病故,终年79岁。
  伊贤
  伊贤(1891~1962),小字舜英。原籍塘栖,出生于菱湖。其父少村,在菱湖杨万丰丝庄任职,因而迁居菱湖。在民主革命思想熏陶下,她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缠足,她本人就是天然足者。1908年,与教师吴淮清相识后结婚。她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结婚时不坐花轿,不戴凤冠,不拜天地,开创了菱湖文明结婚的先例。
  结婚后,她冲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桎梏,毅然去湖州求学,进了由沈谱琴创办、汤国梨(章太炎夫人)执教的吴兴女校,成为菱湖地区第一个去外地求学的女性。学成回家后,在丈夫吴淮清的支持下,于1912年创办了菱湖第一所女子学校,取名“启秀”。鼓励女子进校读书,贫者给予减免。课程除国文、地理、历史、数学外,还有体育、英文和刺绣,并自编《菱湖区乡土地史》作为乡土教材,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避居上海时,受聘于聂云台家庭教师,为聂宗山、聂宗泗教授古文。胜利后,回菱任青树小学语文教师,于1954年退休。政府发给100元一次性养老金。
  伊贤能诗善画,尤精刺绣。1958年受聘于菱湖刺绣厂,任艺术指导。1962年,患矽肺病亡,终年72岁。
  沈迈士
  沈迈士(1891~1986),名祖德,号宽斋,以字行。早年随母学画,后进上海震旦大学攻文学,获学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佥事科任职,参加过与苏联政府交涉收回领事裁判权及东正教教产的谈判,颇有成绩。在此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文科讲师、北京古物陈列所副所长。北伐(1927年)以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南京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因对当时政府腐败不满,愤而辞职,至解放前都以卖画为生。曾与沈尹默合作开书画展览三次,在书画界卓有声誉。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沈迈士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任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又被聘为兼职画师。以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还任上海卢湾区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第三、四、五届委员,卢湾区政协常委。1986年4月2日,为湖州碧浪碑廊揭幕而兴奋,突患脑溢血,卒于湖州。享年96岁。
  沈迈士绘画师承家学,山水取法沈周,上溯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旁及董其昌、石溪诸家;花卉宗沈石田。并能指画。画风苍润,笔致雄秀。他平生喜游名山大川,主张融会诸家法度,结合体验生活,提高作品意境。解放前曾游长城、房山、泰山、琅琊山、镇江、南京及苏杭等地诸名胜。建国后由上海“中国画院”组织,到华东各省市农村、工厂、建设工地、名胜古迹、革命圣地体验生活,进行写生。70岁登黄山,74岁登井冈山,还到金华北山双龙洞、新安江水库、富春江等处。92岁到福建的福州、泉州、厦门、武夷山参观写生。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有些载入中外各地出版的画集、期刊、报纸、年画、日历。在镇江、苏州、宁波、绍兴及湖州、上海各名胜之地均有题词。他著有《画家丛书》中的《王诜》,另有《沈迈士画集》传世。还长于书法,善作诗词。
  沈迈士对上海及湖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解放后,曾经几次捐赠书画、文物给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国画院、上海美术馆和湖州市博物馆。他为人诚恳、谦逊、热情,对所居地区的各项社会工作也很热情。“文革”十年动乱时,沈迈士遭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但他对共产党的信仰和实现共产主义坚信不移。1983年底,沈迈士向中国共产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共产党。”1985年3月,沈迈士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员,时年95岁。父沈瑞琳,母龚韵珊,均擅书画,有影印书画集及《长喜斋论画诗》印行。
  《历代画史汇传续编》、《福建画人传》、《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均有记载。
  夏墨农
  夏墨农(1892~1950),字和庄。原籍德清钟管东南湾。初悬壶于乡闾,后因时局混乱迁居菱湖。其私宅春及堂,现已改建溪西卫生院。抗战军兴又迁上海。
  夏墨农出身世代医家。深受祖辈勤学苦研之熏陶,自幼博览群书,善诵诗吟词,练书习字,有较深的文学造诣。先自读医书,究其所以,再求祖辈指点,“问之不明不息也”。故常忘食三餐,以糕饼代饭。
  开业以后,极重视祖传外用药的应用,每制外用药必亲自研制。求医者云集,求学者达数百人。名噪一时。迁居上海后,名传中外,成为一代名医。
  擅长外科,精于疗、疖、痈、疽、流注等。重视整体,内外兼施。以盐腌法外敷治疗“蟮拱头”,挂丝法疗瘘管,用熏洗法治皮肤病。夏氏外科在内治上擅长于“和营法”和“扶正祛邪法”。夏氏外用药善用升、降二丹和三石散、千槌膏。升降丹为外科拔毒之药,但夏氏用升丹作为收口之用,此为独到之处。夏氏手术有三个特点:①早:主张早期切开,早期愈合。②快:夏氏手术有“飞刀”之称,出其不意一刀切开,病人尚未醒悟,脓水已源源流出。③准:部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
  潘公展
  潘公展(1895~1975),名有猷,又名淦清,以字行。早年进杭州第一中学学习。1910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文学,并加入同盟会外围文学组织“南社”。历任上海及南方各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时,潘公展在上海市北中学教书,参加群众集会和罢课,并编写《学生救国史》,1920年由大东书局出版。此后,应《商报》主编陈布雷邀请,任该报电讯编辑,在该报上发表了不少支持国民党的文章。1925年又受聘于上海《申报》,任电讯编辑。1926年秋,陪同陈布雷去南昌蒋介石临时司令部,受到蒋的热烈欢迎,蒋介石与陈果夫介绍他们加入了国民党。1927年,潘公展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上海临时分会委员,并先后任上海社会局、教育局、农工商局局长,成为上海市党政重要领导人物。1929年,他以上海代表资格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三大”。1931年,任国民会议秘书处秘书,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特别市出席代表。1932年,潘公展经营《晨报》、《新夜报》、《儿童晨报》。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抗战爆发后,他为商务印书馆编辑抗战丛书。1938年春去武汉,任军委会委员。同年10月,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1939年,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1942年至1945年,任行政院图书审查委员会主任。
  抗战胜利后,潘公展回到上海当《申报》发行人。1946年至1949年,还任《新夜报》董事长、《商报》副董事长、菱湖建设协会理事长。1946年,上海市参议会成立,他被选任议长。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抵达上海郊区,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潘公展逃离上海,去香港创办国际编译社。1950年定居美国,担任纽约中国街出版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华论坛》主编。著有:《儿童爱》、《遗产之废除》、《中国学生救国运动史》、《罗索的哲学问题》、《日本必亡论》、《陈英士先生传》等。1975年6月23日,病逝于美国。
  卞尚斋
  卞尚斋(1895~1971),名兴志,字顺儿,号尚斋。
  6岁时进聚和私塾攻读古文,9岁时丧母,其父建屏续弦朱氏,先后生兴淇、兴柏,卞尚斋受到歧视。13岁时,被送到祥茂布店学生意,后在双林及菱湖两地钱庄当学徒。后母的两个儿子相继夭亡,但其后母仍不让卞尚斋回转自家的春华酱园。幸有其四姨母据理力争,才得进春华酱园任外账房。此后,发觉原经理有中饱私囊之嫌,才辞退经理自掌大权。由于尚斋善于经营,业务蒸蒸日上,企业经营规模日益扩大,除了在上海、湖州和本镇开设酱酒分店,并在大西栅合资开设瑞泰米行、五丰粮油加工厂和德源春木行,形成一个气势繁盛的商业集团。此外,还在菱湖、新市两镇购置和建造市房3200多平方米;又在农村购置田地、鱼荡136亩,成为菱湖著名的富商。
  卞尚斋家业兴盛,自奉俭朴,遵循“君子之富,行之以德”的古训,热心公益,对地方上的慈善、消防无不慷慨解囊。因此,民国17年(1928)10月,在菱湖祇园寺被选举为吴兴县第五区(龙湖区)自治委员会委员(五名委员之一);并曾任菱湖镇慈善总会会长。
  1946年,菱湖地区霍乱流行,缺医少药,病死甚众,他便毅然命长子卞觉盦立即赴杭州,托西湖疗养院院长杨余生,聘请了英士大学的留日副教授裘启宇及孙炳荣、魏宝清、孙增康等医师,又请了当地药剂师,紧急在春及堂夏宅开办了“菱湖镇临时救济时疫医院”,完全免费为患者治疗,很快遏制了霍乱的蔓延。该院开办五个多月来,一切经费除旅沪同乡唐伯耆、沈贵三稍有捐助外,均由卞尚斋承担,花资甚巨。1946年10月,章荣初成立菱湖建设协会,在湖西墩建立菱湖医院,经与卞尚斋协商后,他同意将临时时疫医院的全部人员以及药品、设备等,无偿移交给菱湖医院。
  卞尚斋在菁山、云巢、思溪等乡,拥有田地176亩,1947年秋,决定将田地全部无偿送给租户。解放后,1950年冬,当时农民还无力缴纳农业税,他慨允各租户,帮助缴清了这一年的全部公粮约2万多斤稻谷。嗣后,吴兴县人民政府得悉后颇为赞赏,邀请他参加了吴兴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为代表,誉为“开明士绅”。
  1951年11月,菱湖成立酿造厂股份有限公司,卞尚斋将春华酱园全部资产投入公司,这是菱湖第一家联营企业。他退出领导岗位,下放到东栅一个门市部任职,1959年退休。1971年,因患前列腺病,于12月16日逝世,享年77岁。
  沈宗瀚
  沈宗瀚(1895~1980),字海槎,别署克艰居士。
  191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自办实验农场,并在一些农业学校任教。1923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金陵大学任教,主持小麦、高粱、水稻等育种研究,培育多种良种。1934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总技师兼农艺系主任,后任该所副所长。1949年,去台湾,曾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评议员。著有《中国农业资源》(英文)、《台湾农业之发展》等书。
  沈百先
  沈百先(1896~?),又名沈在善、鳌麟。1919年,毕业于河海工科大学,曾留校任教。后历任导淮测量处测量队队长、上海浚浦总局测绘员、太湖水利工程局技工等职。1923年,赴美国爱俄华大学工程研究院进修;1925年,毕业并获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韩江沿河处工务科长、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处长、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导淮委员会秘书处长、副委员长、水利部常务次长等职,并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49年,去台湾后,专任台湾大学农工系水工教授,并兼任中原理工学院土木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还担任过“光复大陆研究设计委员会委员”。1973年,退休后移居美国依阿华州碧城。
  沈百先是著名水利专家。他不仅曾经参与或领导过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的建设,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也颇有造诣。曾担任《台湾水利季刊》主编达20余年,主编了《中国水利史》,还译述了世界著名科学家英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和文明》中的“水利工程篇”,在水利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慎微之
  慎微之(1896~1976),又名圣清,潞村人,寓居菱湖。当代考古学家,第一个揭示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的学者。慎微之从小生活在钱山漾边,家境贫寒,年幼时便受到教会的扶持,进入湖州城教会学校求学。并在教会资助下,在沪江大学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民国29-34年(1940-1945),他在教会支持下,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战胜利后归国,先后任沪江大学夜商学院教务长、副教授,之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
  1953年,他因之江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调回吴兴县文教局;1954年调入吴兴县初级中学(今菱湖中学)任历史教师。其间,他在学校支持下,成立学生考古兴趣小组,带领中学生调查吴兴县古文化遗址,整理新石器实物,撰写考古工作总结。
  1958年6月,借调吴兴县文物所(后为吴兴县博物馆)从事专业考古工作。他毕生热衷于考古工作,是湖州最早的业余考古者。民国23年(1934)夏大旱,钱山漾三分之二水面干涸见底,他冒暑采集大量石器,并对该遗址作了调查研究。26年(1937)6月,他发表《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对钱山漾考古之前途作了乐观预言:若能“大规模发掘,定能获得大量石器以及化石,可使吾人了解原始南方人之生活习惯及生产方法等等。不但对于整个人类学有空前贡献,即对于以前之文化来自西北说,亦不攻自破矣。”从而揭开了钱山漾的考古序幕,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关注。20多年后的1956年春和1958年春两次正式发掘钱山漾遗址,以及2005年3至6月第三次发掘,从而证实了他的预言,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麻织品实物、稻谷、花生、菱等诸多植物种子和大量石制工具及陶器,还有大型贵族“豪宅”宅基台基,使良渚文化得以确定,不仅证实了湖州地区是全国、全世界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又为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两个时期的过渡,成为新型的“钱山漾类型文化遗存”,是目前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种崭新文化类型。
  慎微之借调在吴兴县文物所时,参与调查发现了全县古文化遗址217处,记录了第一手资料,并绘制了遗址分布图。1957年,他曾被推举为吴兴县政协委员。1963年7月,曾调浙江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两年后,重回吴兴县文物所。他工作关系仍在菱湖中学,并由中学发工资,因此,他自称是“业余考古”,10余年的出差车船、住宿票据均自费不去报销。他用学生考卷反面空白处,写下数万字的野外实地勘测记录《考古拾零》、《考古要领》、《考古随记》、《考古备忘》、《考古庶令》、《石器时期考古要领》、《考古勉思》、《地下地面文物调查随记》、《随查随记》、《文物调查札记》、《吴兴各区文物纪要》、《吴兴县遗址遗存总登》、《备忘录》、《三余庶令》等随笔,现已成为湖州市博物馆(市文物管理所)的珍贵档案资料。
  姚醒吾
  姚醒吾(1897~1988),又名宝森。1901年,入私塾。1908年,进由丝绸商开办的经本学堂求学。1913年夏,高小毕业,考入省立三中(今湖州中学),为闹学潮而被开除。次年考入杭州铁路学校,中途辍学,在射村执教三年。1918年,因父病重返家。1919年二月,父病亡,遂经营其父所遗的水果店为生。
  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士兵运动工作。次年5月,任中共菱湖区委委员。1927年11月,中共湖州县委成立,姚醒吾以商团团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负责县委交通站工作。1929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寄给湖州县委通信处(菱湖大信青果行)的中央通告,在杭州城站邮局被国民党政府查获;姚醒吾身份暴露,在亲朋好友、水手船工的帮助下,离开菱湖,抵达上海,编入中共江苏省委特别小组。1930年1月,在上海参加了中共中央军委短训班学习;同年3月,由军委分配到湖北红军第五纵队任二支队副官。此后历任红五军支队副官主任兼军需主任、红八军经理处长、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经理处副处长,先后在彭德怀、毛泽东、朱德等同志领导下,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在瑞金成立,姚醒吾任供给部会计科长。1933年秋,兵团供给部改为处,他负责供给处工作。1934年10月,随杨尚昆同志一起长征。次年11月,抵陕甘宁边区。未几,经中央局介绍至毛泽民的国民经济部工作,任贸易总局会计指导员。1936年,调任关中贸易分局长、二十九军代供给部长。1939年1月后,调延安留守兵团供给部任财政科长、供给处副处长、供给部副部长等职。1942年,任五省联防军供给部长。是年冬,参加延安整风高级会议。1943年7月,调任边区银行秘书长;1944年5月,又调联合司令部后勤供给部副部长。
  1945年11月,离开延安,负责东进总队直属支队,随肖劲光赴大连,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财委委员。1946年11月至1948年初,先后任旅大联合行政办事处财政研究委员会主任,辽东军区后勤供给部副部长。1948年4月,出任东北军区军需部材料局长。1950年3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部长,后勤部第三副部长,武汉军区后勤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6年1月离休。1988年2月16日,逝世于武汉。
  岳赞尧
  岳赞尧(1899~1979),又名振声,小名阿七。6岁丧父,三个姐姐又相继去世,哥哥祖尧幼时发惊疯成为残疾人,岳赞尧由其祖父芗林(麟书)抚养。祖父是前清举人,在本镇经本学堂教书。8岁时其祖父去世,跟随母亲靠做针线度日,12岁时到千金东马干唐家坝务农。16岁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因体弱不能下井挖煤,在矿务小学读书1年。1916年,转到湖南湘潭益智中学,毕业后于1919年回家。1921年,在湖州浸礼会中学附小任教2年。1924年,参加国民党。此后历任菱湖各初级小学教师。1931年1月,到南通县淮南盐地清丈处任事务员。抗战爆发后,回到菱湖。1939年,被委为菱湖镇长。1945年4月27日,新四军第二次解放菱湖。成立吴兴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郎玉麟任县长,孙厥谋为菱湖区长。28日,在酱园弄张金有家召开群众大会,推举岳赞尧为菱湖抗日民主政府镇长,陈友仁为商会会长。岳赞尧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位镇长。
  同年7月,汪伪军三十四师一三四团卷土重来,进驻菱湖,任命岳赞尧副镇长(镇长孙学英)为敌伪服务。岳不愿接受,遂逃往上海。国民党重驻菱湖,把岳赞尧定为赤色分子,在《浙西日报》对岳赞尧发出通缉令,并开除他的国民党党籍。
  抗战胜利后,岳赞尧和陈友仁从上海回到菱湖,被国民党吴兴县县长王非拘捕,关押在城区区署。此时正值国共两党在重庆会谈后,释放政治犯是其中内容之一,因此由菱湖商会具保释放。
  1947年由孙慎三介绍,到青树学校石淙分校教书。后又调到青树中小学当事务员,直至1969年退休,1979年11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杨光泩
  杨光泩(1900~1942),浙江吴兴菱湖人。出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敬业中学。祖辈经营蚕丝发迹,丝号杨万丰,名扬湖州、上海。父亲杨文濂(字仲侯)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06年受新学潮影响,剪辫明志,坚决要求去美留学深造。1912年回国,不愿再随父经商,举家迁居北京,就任北洋政府审计院审计官。
  杨光泩及其弟光黎、光铸、光裕,先后在北京崇德中学求学。1916年,杨光16岁,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在此期间,他勤奋学习,社会活动也很活跃,诸如演讲、辩论会、演话剧、打网球等,无不热心参加,同时还任清华校刊总编辑之职。1920年大学结业,由清华庚子赔款保送留美,先入科罗拉多大学,一年后得学士学位,再赴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4年获国际公法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出任中国驻美公使馆三等秘书,直到1927年回国。
  在美时,1921-1922年,曾任出席华盛顿会议的学生随员。1923-1924年任《中国学生月刊》总编辑和美国东部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以及清华大学留美校友会会长。1925-1927年,曾任日内瓦国际鸦片烟会议中国代表团专家兼秘书,曾任佐治亚大学中文教授,兼任华盛顿美国大学远东历史讲师。1927年,杨光泩应清华大学聘清,回北京母校任政治学、国际公法教授。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奠都南京,杨光泩于1928年2月应召去外交部,任职国民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副司长,兼外交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办英文《北京导报》,创设《中国》法文杂志常驻上海办事处,代表外交部接待各国使节及中外来宾。
  1929~1933年,杨光泩出任中国驻英国伦敦总领事及驻欧洲中国特派员。1931~1933年,兼任中国出席“国际联盟特别会议”代表团成员;1932~1933年,兼任驻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1933年,创办世界电讯社,定名“世界社”,并成立日内瓦、巴黎等分社,年终回上海设立“世界社”,任社长。
  1934年,杨光泩兼任皖、赣、湘、鄂、川5省外交视察专员。1935年,接办英文版上海《大陆报》,任总编辑兼总经理。1937年春,他奉命任中国专使团随员,赴伦敦参加英皇乔治六世加冕典礼,继而出任中国驻欧洲新闻局伦敦、巴黎总部负责人。1938年10月,杨光泩受命于危难之秋,出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出任后,他置酷暑于不顾,奔走于当地爱国侨胞和海外同情中国的友好人士之间,宣传祖国人民抗敌御侮形势,募集捐款,支援祖国抗战大业。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将侵略魔爪伸向东南亚,马尼拉形势危在旦夕,杨光泩因掩护当地华侨及领事馆财产的转移,婉拒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要他同机“撤离马尼拉”的劝告,誓言“身为外交官,应负保侨重责,未奉命之前,绝不擅离职守”。他一面与侨团领袖筹商应变办法,一面疏散有关文职人员、焚烧有关档案文件。特别是由美国印制,准备运回国内而中途滞存在马尼拉港口外轮上的大宗法币,为不遭日寇掠劫,不使国家财政蒙受损失,他与领事馆馆员断然将其付之一炬。
  1942年1月2日凌晨,马尼拉沦陷。杨光泩等外交官8人于1月4日被日本占领军拘捕,失去自由,虽身遭百般凌辱,残酷折磨,然始终心怀祖国,坚贞不屈。同年4月17日,杨光泩等8人被日宪兵秘密杀害。杨光泩殉职时,年仅42岁。杨光泩烈士遗有妻严幼韵,女蕾孟、雪兰、茜恩,嗣子延洪。
  现在马尼拉还竖着高达10多米的纪念他的纪念塔。另外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光泩路和光泩华侨小学。抗战胜利后,他被批准为国民政府抗日英烈;1989年12月2日,国务院民政部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他是国共两党公认的抗日爱国烈士。
  章荣初
  章荣初(1901~1972),又名增华。祖籍荻港,出生于菱湖。幼时贫困,当其父亲清儒在菱湖与人合伙经营同丰祥丝庄后,家境才略有好转。因此,章荣初幼时只念过小学,1918年去上海人和棉布号当学徒,曾贩卖棉布往返于安吉、孝丰、长兴、湖州之间。1925年回菱,筹集资金在斜桥堍(今人民中路)开设仁和布店。几经周折,1926年去上海开设华丰祥棉布号。
  当时我国的印染工业尚在襁褓时期,大有发展希望。在宁波富家子郁震东的支持下,他筹资60万银元,创建了上海纺织印染厂。投产伊始,即遭到英商纶昌、日商三菱的围攻,他们以投资合股为诱饵,企图扼杀我国的印染工业于摇篮之中。章荣初坚决拒绝,在上海爱国金融家等支持下,克服危机,并形成棉布从纺织、印染、经销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章荣初变卖了上海信路的住宅和家具,捐献抗战。毁家纾难,受到舆论赞许。
  在上海沦陷期间,棉纱、布全部被日军统制。华人不能自由买卖。章荣初设法把棉织品改为棉麻交织,避开了统制,使企业能自由经营。在此期间,又创办了有2万纱锭(后来发展到4万)、200台布机的荣丰纱厂。
  1945年日本投降后,章荣初包下了上海的大陆饭店和伟达饭店,接待了从日本集中营获释的英、美等400多名盟国侨民,为他们提供吃、穿、住的生活费用。为此,美国第七舰队司令金开德上将登门向他表示谢意。
  1946年,他提出了建设新菱湖的主张。在上海湖社成立了“菱湖建设协会”。出巨资,在菱湖兴建碳酸钙厂(化学厂)、缫丝厂和菱湖医院;重建青树中小学。湖州的苕梁桥也是这个协会修建的。为恢复农业的养鱼、蚕桑和粮食生产,他聘用科技人员,在农村中无偿发放抽水机、桑秧和改良蚕种。使在抗战时期满目疮痍的菱湖出现一片新的景象。
  他先后创办上海纺织印染厂、荣丰纱厂、川沙纺织厂、菱湖化学厂、菱湖丝厂、湖丰绸厂、湖州丝厂、泰州纱厂和苏中铁工厂以及明明制种场、青树农场等。还有银行、典当、保险公司及许多商店,形成著名的上海“荣丰实业公司”。设立青树基金团,以“青树奖学金”和“青树助学金”资助寒门学子近600人。。章荣初的事业是在不断与国民党官僚资本、外国龚断资本、日本侵略者的周旋中发展起来的。黄炎培曾经手书一副对联送给他:“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经过数年努力,他奠定了菱湖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教学和现代医疗的基础,使菱湖成为“浙北经济重镇”。
  解放前夕,章荣初曾出走香港,经李济深劝说后,重回上海。1950年,去北京受到了薄一波的接见。1952年召回了在美国留学的大儿子(章志鸿)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章荣初是湖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上海市卢湾区政协委员、特邀浙江省政协委员,参加民革。于1972年因患胆渗汁症,病逝于上海新华医院。终年72岁。
  潘尧臣
  潘尧臣(1902~1977),号曾悦,艺名潘金寿、潘铸。学徒出身,精于账务工作,双手都能使用算盘。年轻时任上海丝绸印染公司内账房。爱好国画,到处拜师交友,切磋技艺。曾潜心从师学艺于莫干山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因而失业,以卖画为生。擅长花鸟,并曾探索米粒微型书法。后专攻牡丹。曾开个人画展于上海。画上落款有“春花秋月馆主人”、“宜自疆斋”。印章有“潘家富贵”(含“潘家富贵之花”意)、“吴兴潘铸”等。名闻于江、浙、沪。
  1956年,加入上海国画互助组和上海国画艺术合作社(后改称上海创新工艺品二社、上海工艺美术工厂)任画师。以牡丹扇面为主。其作品远销欧美、加拿大等国。其画为社会名流所收藏。上海画坛有“潘牡丹”之誉。
  1960年,他的巨幅国画《百花图》展出于上海市“百花齐放”大型画展时,引起广泛社会影响。曾赴上海青年宫美术班讲课。
  陆思辉
  陆思辉(1905~1959),又名陆思采,陆时青,陆芹生。
  1910年1月至1917年7月,他先后在菱湖油车潭私塾、菱湖镇初级小学、吴兴县立高小读书。1921年7月,毕业于杭州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后去上海物华绸厂当纹工。1924年4月,自上海回故乡,当了菱湖镇树德堂药店老板。1926年春,与闵漱君结婚。
  1927年4月由金鼎、温永之二人介绍,他在菱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菱湖镇最早的党员之一。1928年2至10月,1929年1至5月,两度担任中共湖州县委书记;1929年9至12月,为中共湖州中心县委书记。
  1927年秋,他同姚宝森一起发动杨家圩农民反对高利贷剥削,反对国民党所谓的“二五”减租。其间,他还经常到茶亭、桃花庄、查家簖等地开会,并成功地领导了附近渔民反渔捐的斗争,捣毁了县渔捐局,并领导酱酒店职工增资斗争的胜利。是年11月,他在湖州城内协助中共湖州县委负责人钱独罕工作。钱于12月赴杭参加省委扩大会议时被捕(1928年1月20日遇害,革命烈士)后,湖州县委工作与省委的联系一度中断。1928年2月,他担任中共湖州县委书记后,常出入于湖州、升山前村(今属城区八里店镇)、长超等地,同各地负责人研究如何组织工人开展增资斗争,领导农民进行秋收斗争。当年秋,他去参加前村区委在升山西山庙召开的党员、积极分子会议时,号召农民群众团结起来,反封建剥削,抗租抗粮。
  1929年4月,他参加了中央召开的浙江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暂时取消省委,在全省建立杭州、宁波、湖州、温州、兰溪等6个中心市、县委,直属中央领导。会后,中央调原萧山县委书记瞿孟龄(现名瞿绥如)任中共湖州中心县委书记。当年6月,中共湖州中心县委在菱湖镇成立。陆思辉任委员,中心县委在姚醒吾开设的大信青果行设立了交通站,姚为交通站负责人。是年9月,瞿赴上海后,陆思辉继任中心县委书记。县委成员有时在龙园茶楼对面一条弄堂内杨凤珍家接头,有时在其家开会。这时,他的家实际成了中心县委机关驻地。同年10月,在中央浙北巡视员郑撼山(郑馨,革命烈士)主持下,中心县委再次改组,陆继任书记。李泉生、叶昌林(纸店)、江长燮(酱酒业)、沈仁龙4人为委员。当时,中心县委下辖德清县委和长兴、菱湖、长超、前村、织里5个区委及湖州城里4个直属支部。
  1929年12月2日,省邮件检查员在杭州城站邮局查获上海九江路九华堂陈寄湖州菱湖大信青果行姚醒吾收的《秦淮见闻录》(实系中共中央61号通告)。13日,省府派四科科员方山等二人前来,会同县长龚式农密商侦缉事宜。一切部署就绪,菱湖公安分局长麻治安即率警前往缉捕陆思辉、姚醒吾、叶昌林等人。在群众掩护下,陆思辉、叶昌林、姚醒吾撤往上海后,几经周折,终和中央交通员黄金华取得联系,三人随之编入江苏省委特别小组。陆、叶进入中央短训班学习,姚入中央军委训练班。学习结束后,陆随中央浙北巡视员回吴兴开展工作。1930年春末,他由中共浙北行委(杭州市委)特派员葛天民和湖城党的负责人温永之指派,前往长兴夹浦,以小学教师为掩护,同当地原党的特支负责人张玉帆取得联系,6月重建了中共夹浦独支(8月后隶属中共吴兴中心县委),陆任书记。同年9月,夹浦独支以农民协会名义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准备武装暴动。遭国民党长兴县府查缉,陆即避居杭州留下其妹处,后由其妹介绍至杭县慈母桥小学当教师。是年10月脱党。抗战爆发后,曾担任过省抗日自卫委员会总务组助理干事,浙西行署被服厂副厂长、浙西行署民族工厂副厂长、浙西行署修械所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一直从事小学教学。1959年下半年,因患癌症病死在杭州(时任杭州清泰一小校长)。
  邱高第
  邱高第(1906~1941),字赞美。其父子章虽甚钟爱,然训责甚严,至七八岁已能解文字,小学卒业后,入湖城浸礼会中学,毕业归,佐其父经营丝业,虽弃学就商,仍热心教育,历任菱湖各小学教职工作10余年。民国16年(1927),加入国民党,组织童子军,何应钦司令委其为中国童子军七四〇团团长。22年(1933),为地方推重,政府信任,兼任菱湖镇保卫团团总。23年(1934),旱灾甚重,又致力救济事业,率先慨然捐助,犹且奔走呼吁,不辞劳瘁。他又捐资建设公共体育场,创设民众阅报社等公益事业。“七七事变”后,政府西迁,江南挺进队委以少校总团副(第一挺进队第三支队副队长陆金鳌为队长)职务。嗣以成员复杂,素质太差,纪律难驯,愤然辞去。28年(1939),政府东来,任菱湖区中心小学校长。29年(1940),日军占据菱湖,邱与国魂社社员转移至南商林附近农村,坚持对敌斗争。该年10月,日军包围南商林。汉奸汤甫卿指控邱高第为游击队长,遂被捕。
  日军迫其投降,邱大义凛然,坚决不从。1941年1月3日不屈,就义于湖州丁家花园。临死之前夕,犹用墙皮在壁上书“为国捐躯,死亦光荣”八字。朱惟祺
  朱惟祺(1908~1975),乳名鸿宝,笔名朱霞春,菱湖前丘人。
  朱惟祺出身乡村穷苦的店员家庭,全家7人,兄姐弟妹5人,他排行老四,仅靠其父5元一月工资维持生活。虽是竹墩前丘朱氏“书香门第”族人,直到9岁才在村塾上学。其母病故后,12岁投奔湖州东门外钱村姑母家,在初级小学勉强读了一年书,次年在湖州当学徒。有次,他到东街资生当二姐夫冯庆夫那里玩,发现他在阅读《中国青年》,遂借阅。接着又看了几十本。通过二姐夫,他认识了同在当铺做学徒的吴春波,不仅借阅了《新青年》、《响导》还有俄共领导人写的书,这些书拓宽了他的视野,认识到要创造一个新世界。加上他如饥似渴地还阅读了大量的创造社等新文艺作品,于是他以“霞春”笔名,在《湖声日报》发表了一篇小品。1926年春,他被报社聘为记者。该年冬,他由沈渭琛介绍加入国民党。又由沈渭琛介绍,认识了金鼎。
  1927年4月下旬,在湖州东门茅家巷第八初级小学,金鼎宣布批准朱惟祺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成立中共湖州县委后,朱惟祺以“朱霞春”名,担任工运委员,负责工人运动。根据县委书记金鼎指派,打入国民党吴兴县党部工人部任干事,主要从事搜集情报,并协助屠乐贞在店员工会、丝织工会、烟业工会和手工业工会等开展基层工会工作。而朱惟祺的公开身份则是国民党员、《湖声日报》驻国民党县党部宣传部记者,兼县党部工人部干事。8月的一个晚上,朱惟祺和屠乐贞在县党部被捕。审讯时,朱惟祺只承认到工人夜校教工友识字,没有暴露共产党员身份。9月初的一天,晚上10时,县党部派警察押朱惟祺和屠乐贞到馆驿河埠,搭乘轮船往杭州。适逢蔡元培在张静江陪同下到湖州视察,乘轮船回杭州。见到屠乐贞,蔡元培问了几句后对张静江说,小孩子胡闹,教育教育就是了。于是张静江示意不必解杭州,保释了事。
  朱惟祺由亲戚保释出狱后,仍回《湖声日报》当编辑。此时,金鼎赴杭汇报工作一去不返,朱惟祺和党组织中断了联系。
  1927年初冬,中共浙江省委马东林到湖州恢复党组织,约谈了朱惟祺,决定筹款发动暴动。马东林返杭后,朱惟祺和湖城的地下党员开展暴动问题发生了分歧,遂不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1928年1月(农历春节前夕),接到马东林的通知,朱惟祺赶到杭州西湖岳坟指定地点,经交通员告知,马东林已被捕,次日,朱惟祺乘轮船到菱湖,找到陆思采,告知经过,在菱湖避难,一个多星期后悄然回湖州,然后秘密离湖州到上海兵工厂政训处工作。4个月后,因重病回湖,病愈后到长兴林城桥小学代课。此时,朱惟祺已自动脱党了。
  1929年夏初,参与筹办《湖报》,并编《路旁》副刊和《沙场》文艺理论副刊。1931年夏,进吴兴民众教育馆工作。1934年秋,到南京中国银行工作。1937年11月,随中国银行撤离至武汉、重庆,任中国银行国民党分部书记。1946年秋,到北平中国银行工作。1949年1月初,离北平到上海,然后回家乡湖州。1953年2月因政历问题被判刑5年,后留场劳动。1963年2月,回原籍前丘村堂子湾务农。11月,恢复公民权。其有二子一女,长子居北京,次子和女儿居上海。1973年,赴上海次子处。1975年,病逝于上海。
  姚时晓
  姚时晓(1909~2002),原名姚冶孝,革命戏剧家。
  姚时晓幼时常看徽、昆、京、绍等水路班庙会演出,边看边学,深受戏剧熏陶。1924至1927年,在上海中华书局当印刷工人。“九·一八”事变后,始加入宣传抗日救国的业余演剧团体。由于刻苦努力,于1933年在上海被“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吸收为盟员,并被派往女青年会工人夜校任导演。
  1936年,姚时晓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开始创作剧本,并在上海报刊上发表。其中有1936年创作的《姐妹们》,在8月25日《光明》第1卷第6号发表时,改名为《别的苦女人》;同年创作的《炮火中》发表于上海《生活知识》上,后又发表《林中口哨》;1937年8月,创作街头剧《汉奸末路》,发表于《救亡日报》。
  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参加南下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担任编导,与陈荒煤、张瑞芳等人一起,在鲁、豫、苏等省巡回演出。1938年10月,到达延安。此后6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主任、教员。整风运动中,担任戏剧音乐系党支部书记。在延安期间,创作和发表了《今天》等剧,被收入延安留守兵团政治部编印的《独幕剧选》一书中。
  1944年,随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南下,任南下支队文工队队长,后为中原军区文工科科长。
  解放战争期间,在汉口与上海等待分配,重入印刷厂做工。
  建国后,姚时晓任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剧协秘书长、副主席等职,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革”后,担任上海市文化局顾问、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6月离休。2002年9月6日,病故于上海。
  朱渭深
  朱渭深(1910~1987),又名朱霞飞,竹墩朱熹后裔,生于荻港。
  朱渭深家贫,9岁入学,13岁丧母,16岁丧父,一姊三弟相继夭折;14岁时由叔父接到湖州供养,入绉业高小读书;16岁时到长兴道生钱庄当学徒,次年提前满师,担任文牍。业余刻苦自学,遍读长兴县图书馆藏书,并开始写作。1926年起,在上海《小说世界》周刊、《开明》半月刊、《艺风》月刊发表作品。1930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期待》。同年9月,创办《湖州报》,并与友人建立流星文学社,出版《流星文学丛书》、《流星小丛书》及《流星》周刊。
  1934年2月,应聘任吴兴县私立三余商业学校国文教员,其间编写了《中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杂论》和《中国诗学大纲》;并为上海《青年界》杂志的《日记特辑》、《作文指导特辑》、《职业指导特辑》等撰文。1936至1937年,创办旸谷文学社,在《湖报》上出版《旸谷》周刊50余期;同时应聘为中国民俗学会杭州分会主办的《妇女旬刊》、《妇女与儿童》两刊特约撰稿人,为《湖报》主编《民间》周刊。1937年抗战爆发,与他人在湖州举办《救亡三日刊》。1938年5月,到乌镇参加了朱希抗日部队战地服务团,并担任朱希秘书,其中半年时间在吴兴、安吉两县战时联立中学教书。1943年1月,在德清被俘,并押在杭州清波门日军集中营,年底脱险后回到朱希部队。1946年2月,应聘湖州中学高中部中文教员,并兼课三余商校、福音护士学校。同时为《湖州商报》主编《湖风》文艺周刊100多期。
  1951年10月,被误判有期徒刑10年。刑满后回原籍,落户下昂新利大队田濠里生产队(今竹墩)当小队会计。落实政策后,1979年春,回湖州中学任教;退休后参加《湖州市地名志》、政协《湖州史料》编写。1984年彻底平反。主要著作有《期待》、《秋花集》、《好歌集》、《霞飞诗选》、《纫秋兰室诗稿》等,以及书法集《临池脞语》。
  王子惠
  王子惠(1912~1992),浙江余杭人。出生于清贫的小店员之家。自幼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在其伯父的资助下,于1924年秋进入上海徐汇中学求学。毕业后,于1932年考入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前身)。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王子惠正在上海广慈医院实习。出于爱国激情,毅然参军,任上尉军医,奔波于闸北前线,救护十九路军伤兵和平民。坚持抗战3个月,随军撤至浙江金华、兰溪一带。此后在兰溪游埠镇、临安山川乡,开设民众诊所。抗战胜利后,重返母校继续学习;1947年6月毕业,先后在湖州、新市、双林的医院、诊所工作。1953年3月,进双林卫生所,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1月,调到吴兴县人民医院(菱湖人民医院前身),历任医疗股长、副院长、名誉院长。
  1968年春,长超公社发生大范围的脑膜炎。王子惠受上级指派,带领医疗组赶赴长超,在茧站内设立临时病房,夜以继日地干了30多天,终于控制了疫情,治愈了所有患者。
  王子惠在菱湖医院是位“全天候”医师,一生不谋名不逐利,唯一的嗜好是读书。他的精湛医术和医德众口交誉。
  王子惠于1992年4月18日,因患脑血栓医治无效而逝世。生前曾被选为吴兴县政协1-2届副主席、湖州(县级)市第三届政协副主席,及湖州(地级)市第一届政协常委。并多次被选为县、市人大代表。
  沈祖仪
  沈祖仪(1912~1984),字蔓稊,号怀萱老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5岁回国。幼时在伯母——女画家龚韵珊(沈迈士之母)处学画。先后参加了中国画研究会、中国书法研究会、北京国画社。
  1953年起,每年北京国画展都有其作品展出,也曾两次出国展览。他的作品《白孔雀》、《昙花》、《水仙》、《荷花》……已由北京等地出版社发行。
  王洗
  王洗(1913~1951),原名开雪,号雪峰。父亲以教读幼童糊口。父去世后,去德清一家旧衣铺当学徒。后又至江苏省政府审计处当杂差,后为文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10月失业回家,与杨文虎等人组织国魂社,任副社长,从事救亡工作。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出版《国魂》快报,演出抗战戏剧,创设战时小学。
  1939年3月,国民党吴兴县政府在敌后建立菱湖区署,要求国魂社派人担任负责人,地下党员黄翼文(继武)对他说:“你要为抗日而去做指导员。”遂于1939年3月,任菱湖区署指导员。竭尽全力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后任吴兴县政府编外秘书的闲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吴兴县政府于1945年9月15日进入湖州。王洗辞去秘书职务,回到菱湖。此时章荣初正在酝酿“建设新菱湖”计划。1946年3月,邀请王洗担任“菱湖建设协会”办事处主任,从事家乡建设。
  1947年成立吴兴县银行,由于王洗与资本家章荣初、参议长凌以安关系密切,当上了经理。为提高王洗的“政治保障”,由凌以安提名为国民党吴兴县党部执行委员。王洗就把县银行作为地下党和民主人士接头的“联络站”。1949年3月,中共江西地下党组织从上海派来开辟菱湖地区工作的陈彬(苏景陈),就是王洗在县银行接待的。
  王洗安排陈彬在青树学校社教处,使陈彬能在菱湖开展地下工作,迎接解放。王洗还筹集60石大米,换成金条和便衣,交陈彬运往江西地下党组织。
  1949年4月7日,国民党少将教官贾亦斌(后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在嘉兴率部起义。事前王洗已化名田荣仁与贾亦斌取得联系,并参与起义准备。贾部到达千金、商墓一带后,王洗一面用假情报把吴兴县自卫大队骗离埭溪,一面组织人员到起义部队驻地烧饭煮茶,准备船只、钞票,使起义部队经过埭溪,进入西部山区。
  1949年4月,王洗在中共江西工委“策反地方武装,扰乱敌人后方”的指示下,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安插了地下党员到南浔、双林的自卫队任教官,控制了菱湖、南浔、双林的地方武装。成立“章贡纵队”,由陈彬任政委,王洗化名田先青任司令,维持地方秩序。解放初,由解放军接管。与此同时,王洗为地下党策反湖州城防司令于树峦牵线搭桥,为和平解放湖州作了有益工作。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委派下,负责工厂复工、支前工作。担任了第一届吴兴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和生产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1951年11月12日,王洗以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1988年3月18日,平反昭雪。
  章树德
  章树德(1917~1942),原名宗祺,原籍荻港。父亲长期瘫痪在床,家道贫困。幼时坐于病榻旁由其父教授自学。19岁才进杭州高中,因抗战爆发而辍学回家。
  1937年11月22日,日军在进攻湖州时,先在荻港登陆,烧杀掳掠。为抗日救国,他与吴林枫(中共党员)等到菱湖参加国魂社,1938年5月担任教务委员,负责汇编战时小学教材兼任六年级级任。
  1938年12月,中共浙西特委派黄继武到菱湖领导国魂社工作。章树德在黄继武的辅导下,开始学习马列著作及革命理论。1939年6月,黄继武调离菱湖,地下党领导由省政治工作队谢勃(革命烈士)负责,章树德由吴林枫介绍入党后,任国魂社支部书记。同年11月,中共菱湖区委成立,任区委书记。
  1940年3月,日军占领菱湖,党组织转移至南商林、竹墩。但已引起国民党注意,派李成暗中监视,章就派沈良元、查慧智在下昂镇建立了第二个联络点。章树德每次到下昂工作,均于天黑后从南商林步行到下昂,又于天明前走回南商林,白天在南商林街上露面,蒙骗李成的监视。
  1940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沿村召开党组会议时,章树德根据日军已久未下乡窜扰,又了解到离沿村仅半里路的排前村有个沈顺清,最近已充当敌伪暗探的情况,当机立断,带领同志连夜转移到德清县上塘村。翌日凌晨,日军果然包围了沿村,挨户搜查。由于章树德的判断正确,使党避免了损失。
  章树德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吴兴县党部的注意,对他软硬兼施,于1940年6月委任他为荻港镇长,又不准推诿。章树德顾全大局,为权宜计,改名章伯敬担任了荻港镇长,以镇长身份为掩护,继续为党工作。1942年3月,章树德被国民党吴兴县政府逮捕,关押在西乡上坊村,适值国军六十二师的别动队潘永宁部(潘癞痢)与县政府冲突。章树德趁机脱身,返回南商林,为了安全又转至菱湖(敌占区)隐居。他多次找寻上级党组织均未联系上,于7月间染霍乱病故。年仅26岁。从此,菱湖党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
  1985年11月15日,中共湖州市郊区委员会决定,恢复章树德党籍。党龄从1939年10月算起。
  刘甦
  刘甦(1919~1983),原名振坤,笔名皑玄、方辰。北京人,生于沈阳。
  刘甦曾就读于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在重庆、成都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到上海,1948年初,在上海广播乐团工作。1949年2月,他受上海格致中学地下党员李慈派遣,和夫人陈金蕻一起到菱湖,在民族资本家章荣初安排下,任菱湖青树中学社会教育处音乐教师,做迎接解放的地下工作。当时社教处成立进步师生的行知剧团,他担任编剧作曲,并教授进步师生解放区的革命歌曲。
  1949年4月28日,菱湖和平解放后,他先在吴兴县文化馆搞音乐宣传工作,后随解放军加入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组。1950年复员,重回菱湖,在吴兴县文化馆工作。1962年,调湖州市湖剧团任专职编剧。所编剧目除著名的《麒麟带》外,还有婺剧高腔《槐荫记》(1954年省戏曲会演剧本一等奖)、湖剧《程咬金戏谏小唐皇》、婺剧《九锡宫》;与人合作改编的婺剧《漆匠嫁女》、《送米记》、昆剧《西园记》等。
  刘甦在收集整理改编湖州民间戏曲方面作出了贡献,特别是1956-1957年改编的湖剧《麒麟带》演出成功,被誉为“浙江一块宝”、“全国一朵花”,受到周扬、田汉、张庚等好评。获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剧本一等奖,被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选》,省文化局列为建国10年全省33个优秀剧目之一。
  沈左尧
  沈左尧(1921~2007),字行,号胜寒楼主。祖籍竹墩,生于海宁。
  沈左尧少年时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附中,13岁时就对篆刻发生浓厚兴趣。抗战爆发后,随校流亡昆明,17岁时在昆明挂牌为人治印。经著名诗人冯至推荐,进国立艺专;1941年,在重庆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他天赋聪敏,又勤奋好学,与一批爱好诗词的同学成立“恒沙社”,主编校报《商籁集》;他喜印,着根古玺汉印,兼取明清流派印格,功力弥深。在大学,成立“阆社”,主编《金石录》。先后师从傅抱石、乔大壮。当年徐悲鸿、傅抱石、陈之佛、乔大壮曾联名撰文,称他“多才多艺,于绘事外尤精治印,好古敏求,致力甚笃,其所造诣卓然不凡。”傅抱石复以“遒丽”二字评定,认为他“取法雅正,终有所归。”60余年,治印2000余方,其中有郭沫若、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吴作人、日本友好人士中岛健藏、名扬世界的音乐指挥小泽征尔等名人。
  在大学期间,他的美术作品已受到艺术界的关注。1944年,他的一幅人像素描,就被澳大利亚文化代表团选为中国青年画家的代表作,带回国家博物馆作永久馆藏展品。1946年,重庆一群美术家在“中国文艺社”聚会,沈左尧为时任教育部长张道藩画的速写像最为传神,被张道藩挂在办公室里。不久,沈左尧被邀到南京,担任“中华全国美术会”的专职秘书。1947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征集“和平”宣传画,沈左尧的一幅作品被选人,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的参赛画,在多国巡回展出并受联合国嘉奖。
  沈左尧还擅长楹联创作,所撰长联,合乎平仄,对仗工整,且不重复一字,天衣无缝。他写的江西抱石公园的楹联226字;苏州“吴作人艺术馆”的长联566字;为滕王阁写的长联662字,均被称为旷世杰作。
  1949年夏,应中国交通大学之聘,到唐山工学院建筑系任教;1950年调北京中央文化部,致力于科普宣传工作,曾为《科学大众》、《知识就是力量》等刊物设计封面,是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最有名望的研究员。1990年,荣获“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美术家”称号。1993年,被世界艺术名人评审委员会、中央电视台、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美国东方艺术协会、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日本国际书画协会、香港新闻出版社、中国书画报社等11家机构评选为“杰出美术家”,颁发了“世界艺术名人”证书。1998年,在台湾接受“全球中华文化艺术传薪奖”。他的艺术才能和硕果累累的作品,被海内外称誉为“艺坛雄才”。
  2005年,他将毕生收藏的包括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艺术大师的100余件美术作品和他本人的千余件作品及文物捐献给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师院则将图书馆命名为沈左尧图书馆;2007年3月26日,湖师院又建立了沈行楹联艺术馆。
  沈左尧的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楹联、装帧、摄影作品很多,著作有《叶甫根尼·奥涅金》(歌剧)、《水彩风景画技法》、《傅抱石篆刻艺术初探》、《吴作人国画的世界性》、《大漠情——吴作人》(传记)、《傅抱石的青少年时代》(传记)、《左尧印存》、《悼师集》等。
  潘蕴章
  潘蕴章(1921~1943),小名阿如。住南栅榜眼厅。1927至1938年,在菱湖中心小学和湖州女中求学。湖州沦陷后回菱湖,参加抗日救亡作。
  1939年,国民党浙江省政工队第二大队到达菱湖。同年冬,由政工队许秀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党组织工作。1939年11月,任菱湖区委委员。1940年3月,到皖南中共党校学习;年底回菱湖工作。
  1940年3月25日,菱湖被日军占领后,她受地下党组织指派,到荻港李市村当教师。白天教课,晚上去农民家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道理,并在青年中发展共产党员。四、五月间,调到以平湖为中心的海北工委,根据党组织安排,在海盐县新埭镇与朱慧清(李学民)伪装夫妻,以开杂货铺为掩护,进行地下党活动。1941年11月,朱慧清因患严重的肺结核病,被调往外地治疗,留下的工作由潘蕴章负责。不久,她也染上肺结核病,卧床不起。经组织同意,回菱湖家中医治。
  1943年春,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23岁。
  朱杰
  朱杰(1922~2003),华裔旅美石油专家。
  朱杰生于菱湖镇书香门第,其父朱镳长期担任当地小学校长,菱湖青树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三中(湖州中学)。1937年11月,湖城被日军侵占,他和父母避难去上海。辗转到苏州,就读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1942年初,他逃出魔窟,奔向后方。
  在江西上饶,他经宦乡帮助,考入西迁途中的国立浙江大学。在食不果腹、衣难御寒的困境中,坚持苦读,直至毕业。浙大毕业后,恰逢抗战胜利,经校长竺可桢推荐,赴台湾高雄中国石油公司炼油厂工作。1958年,考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尔后在美国辛克力研究公司、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盖蒂石油公司和德士古石油公司任职,其间在德士古石油公司任职时间最久,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1993年被授予“有特殊荣誉的德士古人”称号,而获此殊荣的该公司百年间仅4人。同时,被国际石油界誉为“热力采油先驱者”,事迹被选入《美国科学界名人传》。
  朱杰在长期从事石油开采方面,开创了三维数值实验模型,运用火攻法或蒸汽驱动法,使濒于废弃的油田重新恢复生产,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新技术的应用,由他撰写的论文首次发表后,经过在美国和印尼等国的推广,现已为全球公认的使油田再生的最经济的科技方法而被普遍采用。他为美国石油工程学会出版的权威《石油工程手册》撰写了《热力采油》一章;为美国州际石油联盟出版的《改进石油回收》,撰写了《火烧油层》一章;还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1982年4月,美国首次石油企业代表团访华,他作为正式成员,在中美合作审核中方提出的开发油田机械设备订单时,考虑到为祖国节省外汇,他总是删除一些类似重复的采购项目。考察任务完成后,邓小平接见了代表团成员,当征询对中国“四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时,朱杰只说了一句话:“务必坚持礼贤下士!”邓小平听了后,沉吟一下,频频点头。
  中国科学院曾多次邀请朱杰回国考察和短期工作;他又在大庆、大港、胜利、辽河等主要油田,进行考察、研究和讲学;并为中国建立一支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竭尽所能给予指导。他还在北京石油大学和母校浙江大学讲学,他的讲稿《热力采油数值模拟》在国内出版,他的全部著作捐赠给浙大图书馆。
  孙其敏
  孙其敏(1932~1991)乳名阿瑞。解放前夕毕业于浙江商校。继又考入地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安、重庆等地工作。由于不能适应,于1960年进菱湖化学厂黄磷车间。业余爱好文学。1960年5月,在《萌芽》发表散文《雅砻江边》。业余写作中喜抽烟,而烟壳上的精美图案吸引了他,就开始烟标收藏。20余年中陆续收集了90多个国家的3.8万种烟标。有英国的“老头”、台湾的“宝岛”;有供出口的“十二金钗”、“云龙”等。尤为珍贵的是20世纪20年代埃及生产,在日本只销售一天的稀有纪念烟标。1988年,他还自办《水乡烟苑》作为中外交流刊物。在上面写了一首自述诗:“不图虚名求实效,集趣频频堪自豪。纵有藏标九千九,也掷千金换万标”。1990年夏,孙收到一本比利时出版的精装英文本《世界烟标集》,其中有多幅中国烟标正是他提供的。意大利著名烟标收藏家莱比斯来信赞誉道:“中国烟标艺术称得上世界烟标艺术之冠”。比利时一位烟标收藏家来信说:“看了中国烟标艺术深表惊叹!”孙其敏非但自己收藏,还与国外收藏者交流,成为中外烟标的传播者和交流者。先后被英国烟标收藏俱乐部、美国烟标收藏家协会接纳为会员。1990年,为纪念英国烟标收藏俱乐部成立10周年,他创作《良好的祝愿》歌曲一首,发表于英国《烟壳》杂志。1990年11月17日-23日,省烟草公司、省烟草学会联合举办“著名烟标收藏家孙其敏中外烟标展览”,展出他收藏的3.8万张烟标中精选的5000枚精品。1991年2月和12月,又分别在菱湖与湖州铁佛寺展出。
  1991年4月23日,孙其敏去邮局投寄邮件时突患脑溢血倒地,急送菱湖医院抢救无效而逝世。
  沈满升
  沈满升(1074~?),竹墩人。其祖父沈遘、父沈寅,其弟沈时升。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经商高丽。与福州人胡宗旦、宁波人刘载、安慎之等,乘商船从宁波(明州)东渡入高丽。时国内宋金战乱不断,因而滞留高丽,在太白山下丰山县定居。沈满升以文章行义、贡献文治,受高丽国王睿宗赏识,参与王政,任清宦职,不次擢用,升进显要,于睿宗七年(1112)任尚书奉御;睿宗九年(1114),擢任太子詹事府詹事,并受封食邑于庆北安东郡丰山县。睿宗十七年(1122),告老乞归丰山,世居封邑丰山。
  沈满升在高丽娶妻生子,后子孙繁衍,现在韩国沈氏族人25余万人,尊沈满升为韩国沈氏始祖。韩国现有青松、三、丰山三个沈氏大宗会。2002年10月,韩国丰山沈氏大宗会来竹墩村寻根;2005年3月,在竹墩村建韩国丰山沈氏大宗会寻根碑。
  沈龟龄
  沈龟龄(1350~1413),字天赐,号屏潭。
  他自幼天性孝友事亲,年11岁读小学,见书上子路负米、王祥叩冰等文章,慨然有感:“古之人,养其亲,既竭其力,又谒其诚,犹恐不及。为人子者,力所可及而惮其筋苦,则岂事亲之道乎!”于是对双亲及年长者,极其所能,至孝至顺。年长,笃字典籍,孜孜不怠,博通典礼,兼达时宜。当父病逝后,三年守孝,未尝有惰容,乡人莫不敬重他,称其居住地为沈孝子宅,宅村之名因以成。
  他平时和河相国崙、黄相国喜相知最深,二人赞许他:“非但经学之工,实济时之大器也!”1374年,任判护军豆万下别将;1376年,任千牛尉常领护军粹明下郎将;1380年,任奉善大夫试典医副正,赠紫金鱼袋。1388年,被昌王任命保义将军神武侍卫司大将军。1392年,大将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朝鲜国,统一朝鲜半岛,为朝鲜国太祖。河相国崙举荐,沈龟龄被李成桂任命为特试司仆寺正;当年十一月,升通政嘉善大夫,历经诞参赞官、吏曹典书。1398年,李成果病逝,李芳果继位为定宗,但第一王子叛乱,沈龟龄帮助李芳远大将军除去了朴元吉和郑道传而立功;接着第二王子叛乱,沈龟龄又助李芳远大将军除乱。次年(1399)正月,定宗任命他为嘉善大夫承枢府右军同知总制判司宰监事。1400年,定宗病逝,权奸怀私,背盟分朋造党,挟幼夺嫡,沈龟龄参与李芳远(定宗弟)结盟,十一月十六日,君臣66人,订大王同盟:“异体同心,亲如骨肉,坚如金石,世世子孙,无忘今日。”平定内讧,李芳远即位,为太宗。即颁沈龟龄为策勋二等、推忠奋义翊戴佐命四等功臣,任命判军资监事、嘉靖(正宪)大夫、封丰山君、礼曹判书、神武大将军。太宗三年(1403)六月,受封丰山君兼判内赡寺事。六年(1406)二月,兼中军都总府同知总制兼判军资监事。八年(1408),任资宪大夫丰山君兼判军资监事;5月,以助战节度使击破入侵全罗道沿岸的倭寇,武名远扬。九年(1409)九月,千秋使出使明朝,回国后封为丰山君兼同知义兴府事判军资监事,副镇抚上护军宫阙警备;十年(1410)六月,任正宪大夫丰山君兼判义兴三军府事判军资监事;十一年(1411),丰山君知义兴三军府使;次年任三军别侍卫一番节制使,礼曹判书恭安府事。
  沈龟龄天性孝友,事亲有异。在朝为官忠谦自恃,典兼诸曹,而大小毕举,参决朝策多为功成,长知军门蔚有筹划之美,被誉为“一代之柱石,百工之模范”。因久缠风寒,年六十五而卒,谥靖襄,南原郡德果面晚岛里湖岩书院孝子配享,祀忠清南道牙山仙掌面新圣里不祧庙祠堂。出殡时,突然刮起大风,吹袭葬礼仪仗的丧舆和挥帐,倒地所指,于是墓葬便在京畿道广州市南终面检川里正方山左侧。
  沈龟龄子三,长男沈宝,同知总制,汉城府君、忠清道节制使;次男沈实,丰德郡守;季男沈寘,嘉善大夫南原府使。
  沈思顺
  沈思顺(14691531),字宜中,号默齐。
  17岁初试中壮元,1516年(中宗)进士试以第三(探花)成绩合格。中宗十二年(1517),别试文科时考取丙科,任职承文院,便静心做学问。次年任弘文馆正字一职。1519年,奉常寺职掌;1521年任修撰,次年任职司谏院正言。
  1523年,任职弘文馆副教理时,与金安老一起廷试,中状元;后历经持平、执义、司谏、掌乐院正、同副承旨、右副承旨。中宗二十五年(1530),任弘文馆副提学。
  二十六年(1531),发生钟楼挂着毁谤当时时政的匿名毁谤文,而此事件被认为是沈思顺不满其父沈贞被革职流放而干,沈思顺于是被拘。一个月的严刑拷打,沈思顺屈死狱中,终年35岁。7天后,流放中的沈贞也被赐死。
  中宗三十二年(1537),司宪府接受沈思恭的上诉,查明了匿名书事件真相,是金安老欲加害自己政敌左议政沈贞和沈思顺父子,而指使蔡无择家臣所为的陷害。因此,恢复沈贞和沈思顺名誉和官位。
  沈守庆
  沈守庆(1516~1599),字希安,号听天堂。沈思逊之子。13岁丧父,15岁丧祖父和叔父,在逆境中勤奋好学。
  1543年,中生员进士试;1546年,登甲科状元,历官工曹佐郎参判、判书刑曹、参判判书兵曹佐郎参知、参判判书礼曹佐郎、参判判书户曹佐郎参议、参判判书吏曹佐郎、正郎,议政府检详舍人左右参赞、左右赞成,右议政司谏院正言、司宪府掌令大司宪,弘文馆副修撰、副应教、应教、典翰、直提学、提学,承政院同副、右副、左副,左右都承言,弘文馆、承政院皆例带经诞及春秋成教均馆典籍大司成同知事汉城府右尹、左尹、判尹,掌隸院判决事,义禁府同知事、知事、判事,中枢府佥知事、同知事、知事、判事、领事,都总府副总管、总管、都总管,五卫将军,器寺副、正,掌乐院正;并历经富平安边府使、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咸镜道、京畿观察使,平安道、咸镜南道兵马节度使;明宗二十年(1565),任开城府留守,烧毁所有供养牛鬼蛇神七星堂和松嶽山祠堂,驱逐巫道,广为流传。又历任湖当赐暇读书知制校文章养望,武选则兼宣传官、巡察使、从事官备边司郎厅提调儒将,历经三司六曹、八道观察使巡历等职。1574年,调汉城判尹;1584年任左参赞,1586年任左赞成;1590年任右议政宰相,京都留守。宣祖二十五年(1592)夏,倭寇侵入,攻陷京城开城,于是77岁高龄的沈守庆组织湖西地方的义兵抗击倭寇;1593年,任都体察使、义兵都大将、建义大将,是年夏,击退倭寇入侵;1597年领中枢府事,平定壬乱,此时已年届82岁,他被准予归田致仕。享年84岁。死后赐立神道碑。沈守庆能文能武,为官廉谨,卒后二年,宣祖三十四年(1601),被封清白吏。著作有《遗闲杂录》、《诗赋》、《听天堂集》、《归田唱酬》等。
  沈守庆子二女五,长子沈日将,沙斤道察访;次沈日就,历官佥知中枢使、吏曹参判。
  沈禧
  沈禧(1728~1799),字子纯。
  英祖四十一年(1763),考取生员;四十八年(1772),历任徽陵参奉、缮工监奉事、义禁府都事、司饔院奉事等,后任禧陵直长。五十三年(1777),任敦宁府主簿;六十年(1784),任天安郡守;六十六年(1790),任白川郡守、利川府使。孝宗元年(1799),先后任光陵令活人署别提,敦宁府主簿等职。
  1779年,沈禧编纂《丰山沈氏家世谱》初刊(己亥谱)。
  沈赫诚
  沈赫诚(1888~1958),系沈寘的16世孙。
  1905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朝鲜半岛爱国志士秘密进行反日独立斗争。20世纪30年代,沈赫诚参加了抗日独立斗争。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大韩民国成立,沈赫诚因抗日独立斗争有功,被授予功劳勋章。
  第三节古今各类名人录
  菱湖镇历代进士名录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菱湖镇历代举人名录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注:①进士、举人名录来源为清光绪《菱湖镇志》、清《竹溪沈氏家谱》、《竹溪朱氏族谱》、清嘉庆《宝前两溪志略》。
   ②根据唐、宋、元科举制度,进士题名者必为举人,因此唐、宋、元时期的举人名录重复不再列入。
  附:韩国沈氏历代进士名录
  革命烈士名录
  菱湖镇(现境内)参加革命而牺牲和因公牺牲的革命烈士:
  菱湖镇部分中高级职称人员名录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在外地的部分中高级职称人员名录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注:因各种原因,外地的中高级职称人员未能全部登录,疏漏之处请原谅。
  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名录
  据有关部门提供资料,截至2006年底止,全镇有全国、全省和地(市)及县(区)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及事项,以年代为序排列。
  一、劳动模范
  唐玉麟浙江制丝二厂,1951年评为浙江省首次工人劳动模范;1952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竹钦(女)浙江制丝二厂,1951年评为浙江省首次工人劳动模范;1952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张国桢(女)浙江制丝二厂,1952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沈(宋)彩珠(女)浙江制丝二厂,1952年评为嘉兴地区劳动模范。
  姜桂凤(女)浙江制丝二厂,1953年、1954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1954年又评为省工业劳动模范。
  张桂凤(女)浙江制丝二厂,1953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赵福珍(女)浙江制丝二厂,1953年、1954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1954年评为省工业劳动模范。
  杨秀英(女)浙江制丝二厂,1953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姚月仙(女)浙江制丝二厂,1953年、1954年评为省工业劳动模范。
  张永珍(女)浙江制丝二厂,1953年、1954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1954年又评为浙江省工业劳动模范。
  孟福琴(女)浙江制丝二厂,1953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邱志慧(女)浙江制丝二厂,1953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唐锦祥浙江制丝二厂,1953年、1954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1954年又评为省工业劳动模范。
  何静文(女)浙江制丝二厂,1954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戚隆昌浙江制丝二厂,1954年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马如文(女)浙江制丝二厂,1954年先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后又评为省工业劳动模范;1955年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沈阿炳时在溪西乡勤劳渔业社(现勤劳村),1957年2月评为浙江省农业劳动模范,并代表勤劳渔业社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集体)代表大会。
  倪惠珠(女)时在东林乡,1957年2月评为省劳动模范,出席首届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现菱湖颗粒饲料厂退休)。
  金红玉(女)浙江制丝二厂,1958年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陈水林菱湖造船生产合作社,1963年评为省劳动模范。
  汪传声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时在菱湖湖西墩),1966年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沈阿毛(女)菱湖环卫所,1978年评为吴兴县劳动模范。
  余增弟工商银行菱湖办事处,1979年评为吴兴县劳动模范;1982年评为湖州市(“小市”)劳动模范。
  孙增宪菱湖中学,1981年评为湖州市(“小市”)劳动模范。
  杨金树菱湖下昂信用社,1981年评为湖州市劳动模范。
  徐百威菱湖化学厂,1982年评为湖州市劳动模范。
  杨玉毛(女)浙江制丝二厂,1982年评为湖州市劳动模范。
  王筠(女)浙江制丝二厂,1982年评为湖州市劳动模范。
  钱阿二时在溪西公社新民大队(现菱湖镇永宁村),1982年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沈瑞宝(女)菱湖丝厂,1984年评为湖州市(“大市”)劳动模范;又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1986年又评为市劳动模范。
  吴超伦菱湖中学,1984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杨四多湖州绝缘材料厂,1984年、1986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徐雨林湖州皮革机械厂,1984年、1986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阮士祥菱湖化学厂,1986年荣获市劳动模范称号。
  孙玉章溪西卫生院,1986年荣获市劳动模范称号。
  周瑟海(女)菱湖人民医院,1986年评为湖州市郊区劳动模范。
  杨志贵菱湖粮油厂,1988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詹永庆菱湖化学厂,1988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黄德华吴兴蚕种场,1988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史成华菱湖化学厂,1988年先评为市劳动模范;又评为省劳动模范;1990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
  费新强菱湖化学厂,1989年9月,荣获全国化工部劳动模范称号。
  胡光辉菱湖食品化工厂,1990年评为省商业劳动模范。
  陆发宝菱湖化学厂,199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钱生琴(女)新溪丝厂,199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褚根美(女)溪西丝厂,199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伍信元菱湖邮电支局,199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丁财娥(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1994年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姜祖武菱湖化学厂,1992年评为湖州市劳动模范。
  俞火庆菱湖水泥厂,1992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宋丽萍(女)溪西丝厂,1992年评为市劳动模范;1999年9月,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
  费花明(女)浙江制丝二厂,1992年评为市劳动模范;1994年评为省劳动模范。
  沈利毛菱湖食品公司,1994年评为省商业劳动模范。
  包洁芳(女)下昂丝厂,1994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包阿多菱湖水泥厂,1994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黄国芳菱化企业集团公司,1994年评为市劳动模范;1996年4月20日,授予省劳动模范。
  黄震亚时在织里中学,1994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崔志强浙江制丝二厂,1994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章霜遇菱湖食品化工厂,1996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吴发根下昂山塘石矿,1996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王玉英(女)浙江制丝二厂,1996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孙宝田菱湖第一中学,1996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俞春祥菱湖广播站,1996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徐大可时在菱湖邮电支局,1996年评为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
  费金初湖州鑫森木业有限公司,1998年评为市劳动模范(时在吴兴铜材厂)。
  沈云美(女)浙江制丝二厂,1998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卢子乔菱湖振菱铜材有限公司,1998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丁志成菱湖供电管理所,1999年荣获国家电力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茅惠新湖州狮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200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费海琴(女)湖州菱湖海源丝业有限公司,200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孔永祥湖州梦湖房产开发公司,200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姚娟英(女)湖州新永盛纺织有限公司,200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孙丽瑛(女)湖州菱湖丝厂,2000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祝建平菱化集团,2002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叶占方陈邑村,2002年评为市劳动模范。
  徐增轩重庆长江化工厂,2001年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
  姚建强湖州新永盛纺织有限公司,2004年评为省劳动模范。
  叶金云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朱海新新庙里村,2006年度市劳动模范。
  二、先进生产(工作)者
  秦阿凤(女)浙江制丝二厂,1955年评为浙江省先进生产者。
  吴宝珍(珠)(女)浙江制丝二厂,1955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张永珍(女)浙江制丝二厂,1955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张瑞先(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贾梅仙(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朱月珍(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沈采芝(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周元媛(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任水琴(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邱小照(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赵福珍(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唐三宝(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1958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童娥英(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赵玉轩(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沈阿金(女)浙江制丝二厂,1956年、1959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唐锦祥浙江制丝二厂,1956、1958年、1959年、1963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1959年3月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刘洲通菱湖粮油厂,1958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叶桂宝菱湖化学厂,1958年、1962年、1963年均被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陈加湘菱湖水产公司,1958年、1962年、1963年均被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钱金兴菱湖财税所,1958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丁志堂省淡水水产研究所,1958年被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金红玉(女)浙江制丝二厂,1958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杨美青(女)浙江制丝二厂,1959年10月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吴子凡菱湖化学厂,1959年3月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2年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倪桂南菱湖化学厂,1959年3月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宋锦华菱湖化学厂,1959年3月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戴咬菊(女)浙江制丝二厂,1959年3月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杨秀英(女)浙江制丝二厂,1959年3月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吴方魁菱湖酒厂,1962年、1963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何静文(女)浙江制丝二厂,1962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宋珍毛(女)浙江制丝二厂,1962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沈阿六菱湖化学厂,1962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严补锦下昂米厂,1962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陈通清菱湖化学厂,1963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费子法菱湖运输合作社,1963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陈水林菱湖造船生产合作社,1963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丁春法菱湖染厂,1963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李振球菱湖第二小学,1976年、1977年、1978年连续评为吴兴县先进工作者。
  徐粉宝(女)菱湖环卫所,1977年、1978年、1980年均评为县先进生产者。
  费根江菱湖环卫所,1977年、1978年、1979年连续三年评为县先进生产者。
  费镜健菱湖环卫所,1978年、1979年连续二年评为县先进工作者。
  葛世炳菱湖派出所,1977年、1978年、1979年连续三年评为县先进工作者;1982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于小毛菱湖环卫所,1978年评为县先进生产者。
  沈金莲(女)时在新溪公社,1978年评为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沈建中菱湖环卫所,1979年评为县先进生产者。
  国强菱湖造船厂,1979年评为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金星时在菱湖财税所,1979年2月,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沈志杰菱湖大酒店,1979年评为县先进生产(工作)者。
  李根女(女)菱湖环卫所,1980年评为县先进生产者。
  施大明菱湖环卫所,1980年评为县先进生产(工作)者。
  项水英(女)菱湖第二小学,1980年评为县先进工作者;1981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姚兆基菱湖中学,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连续四年评为县先进工作者。
  王伯彝菱湖中学,1980年评为县先进工作者;1989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孙增宪菱湖中学,1980年评为县先进工作者。
  吴永成菱湖中学,1981年、1982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吴超伦菱湖中学,1981、1982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喻其旭农业银行菱湖办事处,1981年评为省农金系统先进工作者。
  潘子庸(女)菱湖大酒店,1982年评为市先进生产者。
  陆祖宝(女)菱湖医院,1983年评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孙玉章溪西卫生院,1983年评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张翔声菱湖中学,1984年评为湖州市郊区先进工作者。
  蒋为民菱湖中学,1984年评为郊区先进工作者。
  沈才荣浙江制丝二厂,1984年评为市先进生产(工作)者。
  褚阿明(女)浙江制丝二厂,1984年评为市先进生产(工作)者。
  华雅萍(女)浙江制丝二厂,1984年评为市先进生产(工作)者。
  刘能华菱湖中学,1985年评为郊区先进工作者;1989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杨文治菱湖中学,1986年评为郊区先进工作者和市先进工作者。
  朱文丽(女)菱湖绸厂,1986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胡永芳菱湖财税所,1986年和1989年均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章德元菱湖中学,1989年评为市学校体育先进工作者。
  沈兴林菱湖中学,1989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朱建民时长超中学,1989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陈霖通菱湖中学,1990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顾云秋镇第二小学,1990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金建明镇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吴晓铭菱湖中学,1992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汪国华菱湖中学,1992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王安林工行菱湖办事处,1992年度获省级先进工作者称号。
  慎凯荣工行菱湖办事处,1993年、1994年均获省级先进工作者称号。
  邱金乔菱化集团,1993年评为市先进生产者。
  汪莉琴(女)中行菱湖支行,1994年、2000年均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邵丽红(女)菱湖中学,1994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余小平菱湖财税所,1994年和1997年均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张国政菱湖区财税分局,1995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俞虹中行菱湖支行,1996年、1998年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
  丁桂新区财税分局,1997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金黎强中行菱湖支行,2000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三、其他先进个人及荣誉称号名录
  费顺珠(女)查家簖村,1960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刘锡祥浙江制丝二厂,1977年评为全国纺织工业科研技革先进个人。
  丁贵林菱湖粮油厂,1979年评为省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982年评为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出席和受到全总第十次代表大会表彰。
  蒋文娥(女)浙江制丝二厂,1979年评为省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陆祖宝(女)菱湖医院,1982年评为省先进护士。
  沈吉鸿菱湖中学,1983年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施镇伟菱湖粮管所,1984年评为省财贸工会积极分子。
  费子良菱湖中学,1984年荣获省中小学体育教育优胜者称号。
  姚志生工商行政管理所,1984年评为市工商管理先进工作者。
  杨玉毛(女)浙江制丝二厂,1984年评为市“三八”红旗手。
  王伯彝菱湖中学,1985年评为省优秀教师。
  张翔声菱湖中学,1985年评为省优秀教师。
  沈琪芳(女)菱湖中学,1985年评为市教坛新秀。
  蒋光妙菱湖中学,1985年评为市工会积极分子。
  马建根菱湖新墩村,1985年评为浙江省治保先进个人。
  蒋德渠浙江制丝二厂,1986年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先进教师。
  陆小萍(女)工行菱湖办事处,1986年评为省优秀工会工作者。
  朱小林菱湖绸厂,1986年评为省优秀工会工作者。
  周瑟海(女)菱湖医院,1986年评为省优秀工会工作者。
  金汉文(女)浙江制丝二厂,1986年评为省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华震夏浙江制丝二厂,1987年评为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先进工作者。
  敖敦常镇第一小学,1987年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费水花(女)镇溪西中心幼儿园,1987年评为省先进托幼工作者。
  蒋建设菱湖中学,1986年评为省体育业余训练先进工作者;1989年评为市学校先进德育工作者。
  沈书勇菱湖中学,1987年评为市教坛新秀。
  丁宗浩菱湖中学,1988年评为省中小学体育教育优秀工作者。
  陆锦鹏菱湖中学,1988年、1990年均评为省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
  王定正菱湖邮电支局,1988年11月11日,被市授予优秀支局长荣誉证书。
  陆淦生菱湖中学,1988年评为市工会积极分子。
  李惠民菱湖中学,1988年评为市工会积极分子、省工会优秀信息员。
  邵丽红(女)菱湖中学,1988年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财务会计。
  沈承荫浙江制丝二厂,1988年、1989年评为市科协先进工作者。
  杨文治菱湖中学,1989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荣获省第十五届“春蚕”奖。
  严阿林浙江制丝二厂,1989年评为市节能先进工作者。
  金印英(女)浙江制丝二厂,1989年评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陈竹衍浙江制丝二厂,1989年评为市调解工作先进工作者。
  季金春浙江制丝二厂,1989年评为市消防工作先进工作者。
  阎成玉菱湖医院,1989年获得浙江省“最佳工人”称号。
  陆秀珍(女)浙江制丝二厂,1989年评为省丝绸系统计量先进工作者。
  朱荣丹浙江制丝二厂,1989年评为省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
  朱启源镇第一小学,1989年评为省“体育达标”先进个人。
  潘华新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省“设备管理”先进工作者。
  朱瑾(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省丝绸系统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
  孙宁(女)菱湖中学,1990年评为市图书馆工作先进个人。
  沈健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授予市“优秀厂长”称号;1992年评为市丝绸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
  丁财娥(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授予市“七五”期间百名“优秀职工”称号;1994年获市首届“工人明星”称号。
  李玲琳(女)镇政府,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获全国先进个人奖。
  徐美琴(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全国蚕茧收烘先进工作者。
  沈松青菱湖化学厂,1990年评为全国化工优秀工会工作者。
  孙晓鹃(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市丝绸公司先进生产者;1991年评为市“三八”红旗手和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俞文琴(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1992评为市丝绸公司先进生产者。
  张吉琴(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市丝绸公司先进生产者。
  刘建尔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市丝绸公司先进生产者;1992年评为市丝绸系统先进生产者。
  顾学琴(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市丝绸公司先进生产者。
  杨阿朵(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市丝绸公司先进工作者。
  杨慧(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市丝绸公司先进生产者。
  翟天秀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市丝绸公司先进生产者。
  杜学良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评为市丝绸公司先进生产者。
  邵国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1991年均被评为市消防工作先进工作者。
  倪丽萍(女)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1991年评为市档案管理先进工作者。
  沈志刚浙江制丝二厂,1990年、1991年评为市优秀工会先进工作者。
  彭玉明(女)菱湖环卫所,1990年荣获市城建系统先进工作者;1998年荣获省“优秀城市美容师”称号。
  吴锦烈菱湖分区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获全国先进个人奖。
  俞成龙菱湖公安分局,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获全国先进个人奖。
  钱兆斌菱湖中学,1991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3年又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费镜明菱湖电子元件厂,1991年评为省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费云才溪西丝厂,1991年评为省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周美璋(女)菱湖大酒店,1991年评为省工会先进女工工作者;1992年荣获省“巾帼奉献”积极分子称号。
  吴丽璋(女)菱湖化学厂,1991年评为省工会先进女工工作者。
  伍信元菱湖邮电支局,1991年5月1日,市总工会授予“七五”期间市“百名优秀职工”称号。
  孙志荣菱湖中学,1991年评为市学校德育先进工作者;1992年、1993年,评为市优秀班主任。
  朱燕(女)菱湖中学,1991年评为市教坛新秀。
  卞宝林菱中,1991年评为市教坛新秀。
  费祖云菱湖中学,1991年省第四届“春蚕”奖。
  丁琦琪(女)浙江制丝二厂,1991年评为市优秀宣传工作者。
  黄国芳菱湖化学厂,1992年6月15日,被化工部授予“全国化工环境保护优秀厂长”称号;1996年4月20日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哲强菱湖塑料厂,1992年评为省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吴玉田浙江制丝二厂,1992年评为市丝绸系统先进生产者。
  王金祥浙江制丝二厂,1992年评为市丝绸系统先进生产者。
  崔小平(女)浙江制丝二厂,1992年评为市丝绸系统先进生产者。
  丁锦美(女)浙江制丝二厂,1992年评为市丝绸系统先进生产者。
  费花明(女)浙江制丝二厂,1992年评为市丝绸系统先进生产者;199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金宝琴(女)浙江制丝二厂,1992年评为市丝绸系统先进生产者。
  金煜浙江制丝二厂,1992年评为市丝绸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
  陈霖通菱湖中学,1992年评为市优秀班主任。
  蒋为民菱湖中学,1992年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
  凌荣华菱湖中学,1992年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
  杨申生菱湖建筑工程公司,1993年评为省先进财务工作者。
  金维武镇政府,1993年评为省农业系统先进审计工作者;1998年9月授予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2001年6月19日省政府授予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工作先进个人。
  俞仲光菱湖中学,1993年评为市学校德育先进工作者。
  陆水章湖州灵山水泥厂,1993年度最佳社会效益企业,评为市社会福利生产“优秀厂长”称号。
  孙丽瑛(女)浙江制丝二厂,1993年评为市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
  陈林珠(女)五四村,1993年评为市“养蛙女状元”称号。
  费海琴(女)溪西丝厂,1994年荣获全国乡镇“优秀企业家”称号;1995年“三八”节中被市府授予“十佳优秀女厂长”称号。
  杨海龙下昂松雪影剧院,1994年评为省电影放映先进工作者。
  沈晓红(女)中行菱湖支行,1994年度获得“省级文明”称号。
  王建荣时在溪西中心小学,1994年8月评为市德育先进工作者。
  鲍永芳时在新溪中学,1994年8月评为市德育先进工作者。
  费吉甫时在下昂中学,1994年8月评为市德育先进工作者。
  王小明菱湖中学,1994年评为市德育先进工作者。
  张晋熠菱湖中学,1994年评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
  沈萍(女)菱湖中学,1994年评为市教坛新秀。
  陈宝梅(女)菱湖中学,1994年评为市教坛新秀。
  沈建华1994年评为省青年优秀私营企业家称号。
  朱能泉1994年评为省青年优秀个体劳动者称号。
  唐斌浙江制丝二厂,1995年4月11日被授予“全国纺织工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称号。
  何剑雨(女)中行菱湖支行,1995年评为省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
  郦一芳(女)时在菱湖中学,1995年评为省中小学校图书馆工作先进个人。
  沈银生振菱集团公司,1995年3月4日,荣获省第四届“十佳青年企业家”称号。
  杨美亿菱湖中学,1995年评为省第八届“春蚕”奖。
  张阿芬(女)菱湖环卫所,1995年被市府授予“工人明星”称号。
  邱金乔菱化集团,1995年被市府授予“工人明星”称号。
  沈根其时在菱湖区中心学校,评为1994年度市级先进工作者。
  包林章时在新溪乡中心学校,评为1994年度市级先进工作者。
  吴菊凤(女)时在五四小学,评为1994年度市级先进工作者。
  施福林时在下昂中学,评为1994年度市级先进工作者。
  黄涌梁时在镇中心学校,评为1994年度市级先进工作者。
  沈云芳(女)时在镇小,评为1994年度市级先进工作者。
  封慧芬(女)幼儿园,评为1994年度市级先进工作者。
  吴卫华时在溪西中学,1994年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
  姚如清时在下昂土管所,1995年评为市土地管理先进工作者。
  杨晓峰镇人武部,1995年度评为市优秀人武专武干部称号。
  高炬(女)菱湖中学,1995年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1998年市教委“巾帼赛”先进个人。
  孙根林镇经贸办,1995年评为市消防安全先进工作者。
  纪素华时在镇政府,199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工作,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范永强镇财政工作站,1996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工作,荣获省先进工作者。
  王强时在菱湖中学,1996年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
  吕新强时在下昂土管所,1996年、1997年均评为市土地管理先进工作者。
  吴继祥菱湖镇土管所,1996年评为市土地管理先进工作者。
  方宏伟菱湖中学,1997年评为省教坛新秀。
  费阿九镇工会,1997年评为省优秀工会工作者。
  沈玉山时在菱湖区委宣教文卫部,1997年省教委授予“普九”先进工作者。
  潘玉芳(女)菱湖中学,1997年评为市教育统计先进工作者。
  费增年菱湖中学,1998年评为全国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工作者。
  朱强菱湖渔业技术推广站,1998年1月22日,市府授予1995-1996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陈永章菱化企业集团公司,1998年2月13日,市府授予消防先进工作者。
  温云娟(女)菱化企业集团公司,1998年评为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受到全总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表彰。
  曹发美(女)振菱集团,1998年获市“工人明星”称号。
  沈云美(女)浙江制丝二厂,1998年获市“工人明星”称号。
  吴金凤(女)下昂养猪场,1998年获市“优秀农产品营销大户”称号。
  王新泉时在镇实验小学,1999年评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陆建萍(女)菱湖中学,1999年评为市级“巾帼抗洪救灾”先进。
  步健儿菱湖中学,1999年评为市级抗洪救灾先进。
  沈云飞时在东村村,1999年市授予残疾人个体就业“十佳”。
  胡英源时在菱湖区农经委,1999年2月4日评为市第一次农业普查国家级先进个人;2001年省级先进个人。
  黄春明时在菱湖区农经委,1999年2月4日评为市第一次农业普查省级先进个人。
  沈宏亮时在菱湖区企业指导站,1999年2月4日评为市第一次农业普查省级先进个人。
  沈建平时在区农经委,1999年评为市第一次农业普查市级先进个人。
  沈根林镇工办,1999年2月6日被评为市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工作者。
  顾新华镇人武部,1999年4月8日,评为市退伍安置先进工作者。
  吴正轩时在区经贸委,1999年4月评为省乡镇企业管理先进工作者。
  胡建忠时在区政法委,2000年1月23日评为市双拥先进工作者。2001年5月9日,省府授予全省法制教育先进工作者。
  沈为民时在区政法办,2000年1月23日评为市双拥先进工作者。
  崔会乔镇人武部,2000年1月23日评为市双拥先进工作者。
  管新民时在菱湖酒厂,2000年3月27日评为市消防安全工作先进工作者。
  李连初时在镇政府,2000年人口普查荣获省级先进个人。
  沈敏(女)时在镇政府,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荣获省级先进个人。
  施明洁(女)镇政府,2000年人口普查荣获省级先进个人。
  沈雄鹰镇政府,2000年人口普查荣获省级先进个人。
  姚水清镇政府,2000年人口普查荣获省级先进个人。
  邵显玲(女)镇北栅社区,2000年人口普查荣获省级先进个人。
  顾美田(女)镇北栅社区,2000年人口普查荣获省级先进个人。
  黄明宝南浜村,2000年人口普查荣获省级先进个人。
  冯宝初六堡里村,2000年人口普查荣获省级先进个人。
  陈洪伟菱湖中学,2000年评为省、市教育新秀。
  倪玲妹(女)时在菱湖区委,2000年评为省1999年冬季征兵工作先进个人。
  沈志荣时在区经贸委,被评为2000年度浙江省乡镇企业优秀局长。
  费志平菱北村,2000年1月17日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农副产品购销大户。
  费祖轩时在区公安分局,2000年10月,被评为市1999年度冬季征兵先进个人。
  陆岳焕时在区人武办,2000年10月被评为市1999年度征兵先进个人。
  朱新春时在菱湖镇委,2001年3月12日,被评为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沈兴龙时在区农经委,2001年6月,评为省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工作先进个人。
  钱玉良时在区经贸委,2001年10月,评为全国乡镇企业系统优秀财务工作者。
  陈树人时在区经贸委,2001年11月,评为省级乡镇矿山安全生产整治工作先进个人。
  沈建民时在区经贸委,2001年12月,评为省级乡镇企业工作先进个人。
  沈玉丽(女)时在区蚕业指导站,2001年11月评为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黄友芳菱湖中学,2001年评为市优秀班主任。
  颜利方区农业技术推广站,2001年11月,评为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吴建荣区渔业技术推广站,2001年11月,评为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2002年10月,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业技术推广奖。
  吴明江镇农业服务站,2001年11月,评为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孙杰菱湖中学,2001年评为市工会活动积极分子。
  卢斌辉湖州金泰特种水产养殖场,2001年11月,评为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褚学东时在区管委会办公室,2002年2月,评为市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工作者。
  沈永年时在区管委会办公室,2002年2月,评为市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工作者。
  褚根宝时在区委办,2002年评为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吴惠琴(女)菱湖中学,2002年评为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钱宝荣菱湖镇长,2004年省教育绿叶奖。
  李振球菱湖二小校长兼党支书,2004年省教育春蚕奖。
  施玉花菱湖一中,2004年省优秀教师。
  王新泉菱湖一小校长,2004年市名校长。
  孙丽丽(女)浙丝二厂,评为2005年“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
  注:凡获得多项荣誉称号的只录最高等级一次。
  附: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获各级荣誉称号人员名录
  (续上表)
  (续上表)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金鉴
相关人物
沈联芳
相关人物
沈谱琴
相关人物
张子香
相关人物
沈寿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
朱葆三
相关人物
杨信之
相关人物
沈尹默
相关人物
沈兼士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钱玄同
相关人物
许寿棠沈士远
相关人物
胡适
相关人物
郑胥功
相关人物
朱惟祺
相关人物
吴範
相关人物
皇象
相关人物
夏侯详
相关人物
夏侯亶
相关人物
夏夔
相关人物
皇侃
相关人物
吴冯
相关人物
释皎然
相关人物
崔元亮
相关人物
吴顼
相关人物
富弼
相关人物
沈遘
相关人物
朱服
相关人物
朱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浙江制丝二厂
相关机构
菱湖食品公司
相关机构
菱湖化学厂
相关机构
菱湖第一中学
相关机构
菱湖广播站
相关机构
菱湖邮电支局
相关机构
菱湖财税所
相关机构
菱湖水产公司
相关机构
菱湖环卫所
相关机构
菱湖派出所
相关机构
菱湖造船厂
相关机构
菱湖中学
相关机构
菱湖大酒店
相关机构
菱湖医院
相关机构
菱湖区财税分局
相关机构
菱湖电子元件厂
相关机构
菱湖公安分局
相关机构
溪西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新溪中学
相关机构
中国丝业银行
相关机构
苏州太和面粉厂
相关机构
吴兴电气公司
相关机构
闸北水电公司
相关机构
中法求新厂
相关机构
上海总商会
相关机构
湖州府学堂
相关机构
湖州军政分府
相关机构
杭州蚕学馆
相关机构
上海市北中学
相关机构
国立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北平燕京大学
相关机构
江西省政府
相关机构
湖北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孔德图书馆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相关机构
东南大学
相关机构
四川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吴兴县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嘉兴
相关地名
南浜村
相关地名
六堡里村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
芜湖
相关地名
辽阳
相关地名
天津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湖州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苏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