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0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7
页码: 209-215
摘要: 菱湖服饰无论城乡都趋新应时,特别是女性。饮食也饮食,春、夏、秋、冬,四时八节都有适时的饮食,有些食物制作特别,为别地所无。民宅沿河而建,往往“开门是河,推窗见桥”,而且大门偏西南,俗说“朝北的房子勿及朝南的廊柱”。民宅都是单开间或三开间,极少双开间。都是砖木结构等。
关键词: 菱湖镇 民俗 生活习俗

内容

一、服饰
  菱湖服饰无论城乡都趋新应时,特别是女性。
  衣服
  旧时穿衣有等级,所谓“长衫班、短衫班”。教师、商人、医生、乡绅都穿长衫。工匠、小贩、帮工都穿短衫。妇女穿旗袍或上穿短衫下穿裙子;帮工则不穿裙子,只穿长裤。婴儿穿毛衫衬里(袖口、下边都不缝边)。人未死先做衣叫“寿衣”。“寿衣”都是古式的。粗作者穿粗布作裙,裤腰肥大,裤管扎紧称扎脚裤。
  男性上衣多为对襟衣,女性为大襟衣衫,青年多为中山装。解放后,流行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军便装。20世纪80年代后,盛行西装、茄克衫、牛仔服、滑雪衫、蝙蝠衫、连衣裙等。90年代末以后,姑娘更喜穿加长袖半露胸上衣和露脐牛仔裤。
  鞋袜
  男人都穿布底圆口鞋,或布面皮底鞋、蚌壳形棉鞋。女人穿圆口搭襻鞋或绣花鞋。热天男人穿皮拖鞋或木拖鞋。农村中落雨天穿钉鞋,布面上涂桐油,底上钉上泡天钉防滑。还有一种草鞋,是用稻草编织的,也有用麻编织的,还有在麻编的外面缠上布条,还有一种用箬壳编织的叫蒲鞋,加入芦花或鹅毛则可防冻保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男女老少夏天均穿木屐。解放后流行解放鞋(球鞋);70年代松紧或方口布鞋、塑料风凉鞋、拖鞋;80年代,流行各式中高跟皮鞋、健身鞋、旅游鞋。旧时以布质土袜为主,后为线袜;富裕者穿长、短统丝袜。
  70年代起,普遍穿尼龙袜、毛巾袜、绒线袜、连身袜、锦纶袜、卡普隆丝袜等。
  帽子
  婴儿热天戴三桃帽,前一块是绣花的桃形夹料,用以保护脑门;后面只有一个布质的圈子。妇女只有年老的戴双叶帽(无顶,只护两侧),男人戴瓜皮帽、罗松帽、鸭舌帽、行灶帽、大礼帽等。热天戴凉帽,上面印有“一片巧云”、“自力更生”等字样。解放后流行解放帽、八角帽、单军帽、护耳棉军帽、女性各式绒线帽,开司米编织小帽等。
  佩戴
  旧时,儿童多佩戴项圈、百锁、脚镯、手镯、铃铛等银饰;女性佩金、银、珠玉、翡翠、耳环、手镯、戒指。20世纪70年代,流行戴手表。80年代,流行佩戴各式金首饰。世纪初,流行戴玉石串佛珠、玉石饰物手镯。
  二、饮食
  菱湖很讲究饮食,春、夏、秋、冬,四时八节都有适时的饮食,有些食物制作特别,为别地所无。
  豌豆饭
  新鲜豌豆上市后,用粳米掺入少许糯米,放入剥壳的鲜豌豆加猪油(或咸肉)和盐煮成饭。吃豌豆饭还行邻居互赠。
  黄米粥
  夏季用黄米煮粥。汤清黏粘,清香爽口。俗说:“盐炒蚕豆黄米粥,郎中先生朝伢哭。”
  饮茶
  饮茶叫“吃茶”。老年人有吃早茶的习惯。早晨三点左右茶店里已很闹猛,多有把香豆腐干浸在茶盅里冲茶吃。上午农民上市叫“市兴头”,茶馆里座无虚席。农民将土产放在茶店门前出售。茶有“大茶”和“小茶”,“大茶”两人合吃一壶,“小茶”一人一壶。泡了茶,假使有事走开,等一会儿还要来吃,那就把茶壶盖翻个身,或茶盅倒放桌上,叫“摆茶”。晚上吃茶叫“夜茶”,是生意人灵市面谈生意的时候。别人向你㘰茶时,必须用手指轻叩桌面,表示谢意,茶博士(堂倌)来冲开水也如此,否则人家认为你无规矩。正月初一上茶馆,每壶加两个青橄榄,叫“元宝茶”,茶钱要特别客气些。还有一种橙子茶,把橙子皮切成丝,加芝麻用盐腌,为“橙子茶”;另加桂花,为“桂花茶”;饮时用橙子皮加一撮熏豆用开水冲,叫“熏豆茶”,是家庭中待客上品。茶博士(堂倌)冲开水时上下连续三次,谓“凤凰三点头”,意对茶客特别尊重,逢时过节尤为讨彩头。
  凉粉
  入夏。用薜荔(俗称木莲婆)捣成汁掺入冷开水,用茹点化,凝成如豆腐状,小贩摇鼓东(拨浪鼓)招引主顾。出售时,用碗盛之加白糖、薄荷水(开水冲薄荷草,冷却后)。家庭凉粉均用凉菜烧煮。
  菱毛(蔓)头
  夏秋之季,农民摘菱蔓煮熟,切细,捏成团出售(近年只绕成把)。食时,用油炒,加辣。菱蔓性寒,有消暑之效。又是治癌之保健绿色食品。
  腌制品
  入冬,腌制肉类、鱼干,夏天食用。古时菱湖乌腊最佳,远近闻名。今之青鱼干、草鱼干、爆鱼、鱼圆为地方特产。腌制之青菜,为盐渍菜、冬菜,四季皆可食用。
  卤制品
  菱湖人喜食卤制品,自制臭卤甏,臭豆腐干、臭千张、臭南瓜、臭芥菜梗等为家常风味菜肴。
  饮酒
  菱湖人喜饮酒,古时有名酒为“三白酒”,尤以射中长寿坊、西吴坊和思溪坊所产最佳。农村还有家酿甜白酒,以待来客。
  三、居住
  民宅
  菱湖是水乡,民宅沿河而建,往往“开门是河,推窗见桥”,而且大门偏西南,俗说“朝北的房子勿及朝南的廊柱”。民宅都是单开间或三开间,极少双开间。都是砖木结构。建国后渐用水泥钢筋预制板。20世纪80年代后渐趋讲究,使用瓷砖、马赛克、卫生设备。农村住房一般分前房(底层客堂并放农具)、后房(底层为厨房间)和披屋(饲养猪、羊)。90年代后期,农民住房大多为别墅型,独门独户。
  动土
  建房先打墙脚,叫“动土”。先看“风水”,后看日脚。还要拜利市,放爆竹。请泥水、木匠吃一餐。
  上梁
  上梁是建房的高潮,亲友要送“上梁”利市,其中有肉、鱼、糕、粽等;也有送电风扇、沙发椅的。一般亲友送份子。主人要摆上梁酒。上梁时,梁木上裹一红布,主人上香点烛、放爆竹。木匠讲口彩话:“东边一朵紫云来,西边一朵紫云来,福禄寿喜一起来。”还要在屋樑上把红枣、馒头、糕、糖果往下面抛,让邻居亲友孩子抢拾,场面热烈欢畅。
  搬家
  摆“搬家酒”,放爆竹。有二、八月不搬家之规矩。由亲友送入新屋。
  打灶
  俗有“二月八月不起灶”的禁忌。射中村一带农村平时不打(造)灶,唯九月重阳打灶,纪念土地神羿遇难日之传说。
  居民打灶一般“三眼”,大家庭“五眼”。里锅平时不用,只在有特殊需要或过年蒸糕,煮肉用。锅与锅的中间里面嵌入一只尺四锅,灶外沿嵌一只铜汤罐,是利用余热取温水用。灶有灶君神龛。灶墙上要画花、山水、万年青。在外锅侧面常写“米中用水”四字,中间一竖从米字到水字贯穿其中。灶洞口写“火烛小心”四字,但“火”字一定要颠倒写。射中村传说羿射九日,太阳像火球从天而降,所以“火”字要颠倒写,此传说流行至今。
  四、交通
  防船晕
  小孩第一次趁船,要吃一滴篙子水。据说长大可以不晕船。
  禁忌
  趁船人不准在船头上小便,违者要放爆竹或点香烛。船上吃饭不准把筷放在碗上,吃鱼不准翻身。
  安龙门
  一座桥建好后,桥面正中留出一方块待补的空洞,预先配好尺寸,凿有图案的方石叫“龙门石”。看好吉日良辰,请本地一对子孙满堂、德高望重的原配老夫妇,把“尤门石”扶住嵌入洞中,叫“安龙门”。凡是孩子生肖犯克,都要避到外地,叫“避生肖”。桥面正中为方形龙门石,而桥洞顶中央为圆形顶门石,也刻有图案,二者意为“天圆地方”。建国后都建水泥桥,此俗已废。
  五、卫生
  服药
  用药方买药叫“撮药”。药煎好后,倾入碗中,碗上横一支筷。药渣要倒在
  三岔路上,让行人踩踏。把“病根”踏断之意。
  清洁
  清明前后打扫环境卫生(现在定四月为卫生月)。六月初六孩子洗浴。七月初七妇女用槿树叶洗头。腊月二十三日掸尘。端午节用苍术、白芷、芸香烟熏室内;用雄黄烧酒喷洒壁角,门框上插菖蒲、艾草。
  单方
  积食肠胃不畅:饮焦米汤(把米炒焦泡汤)。
  积食不消化:吃鸡黄(把鸡硬肝内衣——即鸡肫皮烧成灰放糖吞服)。
  发热:喝芦根汤。
  烫伤:用赤膊小老鼠浸菜油(把刚出生小鼠入菜油,封口浸一二年),涂于伤处。
  咳嗽:吃萝卜或生梨炖冰糖。
  吃发癣:用闹羊花(即谣羊霍,有毒)二十朵,鲜毛姜八片及烧酒二两,隔水炖十五分钟,用棉絮蘸后涂于患处,一日数次(次数越多越好)。
  腹泻:吃桑果浸烧酒,或杨梅浸烧酒。
  鸡脚折骨:用铜屑喂鸡,数日可愈。宰后,折骨处铜痕清晰可见。
  六、家庭
  菱湖家庭传统观念向以孝悌为正宗思想。建国后观念逐渐法律化(如《婚姻法》)。但传统的家庭观念仍相对稳定。
  分家
  男子结婚后叫“成家”。弟兄全部成家后,就要分家。分家是弟兄平分父母的财产(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娘舅姑夫是公正人中的权威。长房的长子叫“长子长孙”,分家时要得一份。如有剩下不能平分的东西,当场砸碎或折断,“大家勿进帐”。分家要写“分家簿”,略陈分家缘由后,填上分得财产的名称和数量。分家要办分家酒。弟兄各自的妻子娘家要送分家份子:一对带叶的青竹(含节节高的意思)、碗、筷、家什等。分家关键是公平,故常选择在二、八月为多。镇上居民已无此俗。分家后,父母或自立、或与小儿子同炊,或吃轮家饭。
  解放后,农村分家,多由村干部仲裁、作证,现则由公证处公证。
  轮家饭
  分家后,父母就吃轮家饭,大多半个月一轮。轮到的儿子,要备一些较好的菜肴,表示孝顺。但也有媳妇说刁话,不愿赡养的事出现。
  儿女
  一般习俗是重男轻女,特别是农村。因为“女儿养到100岁终是人家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男子有劳动力,承担养家活口之责。城镇已有转为喜欢女儿的趋势。因为女儿体贴父母。儿子鲠强,娶媳妇又要负担,所以有“三个儿子寻死路,三个女儿荡马路”之说。现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父母有抚养责任,子女有赡养义务。
  承继
  自己没有子女,将兄或弟的儿子中承继一个,或从出嫁姐妹的儿子中承继一个。承继儿子与亲生的一样,有继承的权利,也有赡养的义务。还有从无血缘关系之男子中收养子女,多立文书,称外收,享受亲子女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招女婿
  有女无子者,把女婿招进门来。女婿进门要改姓女家。解放后,入赘女婿一般不改姓,但生下的子女要姓女家姓。青年、中年女性丧夫,子女尚幼,坐堂招夫,俗称“接棒”。
  花亲
  亲戚有三种:有血缘关系的叫“血亲”,又叫“自屋里”;有婚姻关系的叫“姻亲”;由亲戚朋友讲得投机,志同道合结成的叫“花亲”,像“结拜兄弟、姐妹”,又叫“换帖”、“过房亲”等。这中间没有利害冲突,平时互助互利,情深谊长。不比其他亲戚、血亲有遗产之争。姻亲有婆媳之斗,往往会产生反目不睦,或面和心不和。而花亲则善者近,恶者远,善者可发展成为姻亲,恶者可以断绝往来。
  现在较为突出的是“过房亲”,城乡俱有,而乡村尤为普遍。孩子可以过房给未婚男女,叫“亲爸”“亲母”。孩子的父母要将孩子过房给某人,某人不能拒绝,这是一种规矩。双方讲好以后,要做礼节形式。孩子家要把大肉、大鱼、果品送给过房父母,孩子登门拜见过房父母,从此改变称呼。过房父母要送衣服、鞋帽给孩子,还要送“长命铜钱”(银元或钞票)。也有一言为定,不做形式的。但逢年过节一定要礼尚往来,特别是过年。过房儿子(女儿)要送酥糖、猪蹄给过房父母。过房父母要送开口果子(各种茶食用粗纸包好)、状元灯笼、压岁钱给过房儿子。连续吃三年年夜饭,第三年叫“满年”,从此保持过房亲关系。到了过房儿子(女儿)结婚,过房父母的份子(礼金)要比一般亲戚丰厚。过房父母称寄父母,过房子女称寄子女。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豌豆饭
相关专题
黄米粥
相关专题
饮茶
相关专题
凉粉
相关专题
菱毛(蔓)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