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词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方词语
分类号: H039
页数: 21
页码: 182-202
摘要: 菱湖镇地方词语:市声:小商贩串街走巷,沿街叫卖或设摊,招徕顾客,会使用多种推销方式,一种是口头叫卖,一种是代声。叫卖是直接说明货物的品名、特色;“代声”:是用其他器物声代替口头叫卖的,如:敲竹梆是卖馄饨;摇朴冬鼓是破布换糖的;击锅边是卖生煎馒头的;拍板箱是卖棒冰的;敲铁皮盖是收旧货等等。
关键词: 菱湖镇 地方词语

内容

一谚语
  (一)农业
  人养地,地养人。
  只有懒人,没有懒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勿会种田看上埭。
  一亩田,一亩地,翻翻种种吃勿及。
  三早当一工。
  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一样勿种,就要落空。
  种田人家勿养猪,好比秀才人家勿读书。
  九月重阳,菱毛消漾。
  九月蚕豆十月麦。
  今冬麦盖一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三月三,鲈鱼上岸滩。
  西风起,蟹脚痒。
  九雌十雄(指蟹)。
  上半年靠养蚕,下半年靠种田。
  四十五日茧子白。
  (二)天气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雾露醒,跳落井。
  瘦牛瘦马,难过二月初八。
  三月初三落(雨),落到山头茧子白。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山戴帽,蛇过荡,大雨就来到。
  亮一亮,落一甏。
  春霜不露白,露白就赤脚。
  惊蛰雷,日日阴;若要晴,水结冰。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吃了清明粽,还要冻三冻。
  吃了端午粽,寒衣勿可送。
  夏东风,燥松松;夏南风,井底空。
  东吼(虹)日头,西吼雨。
  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夹雨夹雪,无休无歇。
  九月十二晴,钉鞋挂断绳。
  冬冷不算冷,春冷冻煞犊(a)。
  上看初三,下看十六。
  乌头风,白头雨。
  夏雨隔牛背。
  (三)人际
  拜年拜到初七八,给你吃根猪尾巴。
  拜年拜到正月半,面孔像块砧头板。
  六月里日头,晚娘拳头。
  远亲不如近邻。
  拳头上出孝子,筷头上出逆子。
  外甥勿出舅家门。
  从小偷只钉,长大偷块金。
  小时苦,风吹过;老来苦,真是苦。
  外甥是只狗,吃了就介走。
  儿子像娘,金子打墙。
  囡儿(女儿)像爷(父),银子搭桥。
  虾有虾路,蟹有蟹路。
  只可跟个讨饭的娘,勿可跟个做官的爷(父)。
  吃尽天下盐好,走尽天下娘好。
  宁可养个拆墙拆壁,不可养个■墙■壁。
  癞痢头儿子,自家个好。
  相骂呒好口,打架呒好手。
  打煞人少,吓煞人多。
  冷拉风里,穷拉债里。
  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先落航船晚上岸。
  看风使舵,顺水氽船。
  吊孝吊儿子,满月满老子。
  人家求我三春雨,我求人家六月霜。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孵生不如孵熟。
  吃苦勿记苦,到老呒结果。
  急惊风碰着慢郎中。
  船头上相骂船梢上好。
  你吃的饭多,勿及我吃的盐多。
  你走的路多,勿及我走的桥多。
  行得正,坐得直,不怕和尚尼姑合板凳。
  为人勿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勿吃惊。
  两好合一好。
  板板六十四。
  三眼一板。
  若要好,大做小。
  (四)禁忌
  结婚勿送钟。(钟与“终”谐音)
  探病勿送苹果。(苹果与“病故”谐音)
  人死在外面,不能将尸体抬回家,只能在空地上或天井里。
  家中遇火灾,只能住在别人檐下,待到落过雨才能进入人家屋里。
  农民进城不能把畜牲牵到人家屋里,特别是羊。
  鸡飞到屋上,须将鸡杀死。
  夜里听到狗哭,不祥。
  学生不能用手接檐下水,否则手要抖,写不好字。
  衣服不可在外面晾过夜,否则被“贼星”照了,要成贼骨头。
  见了蛇不好用手指,指了要生“蛇指头”(烂指头)。
  (五)生活
  正月鳑,二月■,卖田卖地尝一尝。
  小暑鳗鲡赛人参。
  鲫鱼头,四两油。
  春头夏尾,秋天背脊冬肚皮。
  香菌蘑菇勿及烂肚鳑鮕。
  冬吃萝卜夏吃姜,郎中先生朝你哭。
  清明蛋,沿街掼。
  清明粽子两头尖,男啊颠,女啊颠。
  六月六,猫狗浴。
  盐炒蚕豆黄米粥,郎中先生朝伢哭。
  金窝银窝,勿如屋里草窝。
  篱笆扎得紧,野狗钻勿进。
  豆腐水做,阎王鬼做。
  九月九,蚊子叮石臼。
  十月十,蚊子四脚毕立直。
  三年两头闰,饿煞经济人。
  朝北房子,勿及朝南廊柱。
  勿识字苦一时,勿识人苦一世。
  强中自有强中手,自有强人在后头。
  一人难敌四手,四手难敌人多。
  看看勿像样,倒是个雕花匠。
  手大遮不住天,水大漫不过船。
  灯草缆绳勿牢靠。
  墙头草,随风倒。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叫化子勿留隔夜食。
  拳头往外打,臂膀往里弯。
  东栅头死只苍蝇,西栅头死个差人。
  泥水家里呒好墙,木匠家里呒好凳。
  穷做穷,还有三担铜。
  喜鹊做得千辛苦,老鸦飞来得个现成窠。
  天勿怕地勿怕,只怕喉咙里筑道壩。
  描金箱子白铜锁,外面好看里厢空。
  绣花枕头一包草。
  狗嘴里出勿出象牙。
  妆煞个鹅头,只是个鸭颈。
  嘴巴扁,舌头圆。
  九升八合命,多个铜钿要生病。
  吃人家袒手露脚,吃自家抽筋缩脉。
  冷灰里爆出个热栗子。
  临时上轿穿耳朵。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天晴带伞,肚饱带饭。
  动动力出,缩缩病出。
  要紧关头掼潮烟。
  船到桥门自会直。
  砻糠搓绳起头难。
  王婆养鸟,越养越小。
  睛睛一霎,老母鸡变鸭。
  吃苦勿记苦,到老呒结果。
  勿怕衣裳着得破,只怕肚里呒不货。
  吃勿穷,着勿穷,勿会算计一世穷。
  若要俏,冻得吱吱叫。
  面黄昏,粥半夜,饭五更,酒天亮。
  打破狗食钵,大家吃勿成。
  巴了千钿要万钿,做了皇帝要登仙。
  泥浑水里汰萝卜。
  丢丢勿舍得,糖拌拌吃勿得。
  挂羊头卖狗肉。
  卖猪头带脚爪。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羊毛出在羊身上。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树叶子落脱来怕打开头。
  留得青山在,勿怕呒柴烧。
  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
  老虎追到脚后跟,还要看看雌雄。
  馒头吃到豆沙边。
  桥归桥,路归路。
  螺蛳壳里做道场。
  白壳弯转(虾)呒没钳。
  羊肉吃勿着,惹了一身臊。
  二市声
  小商贩串街走巷,沿街叫卖或设摊,招徕顾客,会使用多种推销方式,一种是口头叫卖,一种是代声。叫卖是直接说明货物的品名、特色,如:卖卤味
  (注:鸟,方言应读“刁”)
  卖糖圆子
  卖白果
  “代声”:是用其他器物声代替口头叫卖的,如:敲竹梆是卖馄饨;摇朴冬鼓是破布换糖的;击锅边是卖生煎馒头的;拍板箱是卖棒冰的;敲铁皮盖是收旧货等等。三歇后语
  城隍老——爷
  黎山老——母
  龙头拐——丈人
  家有贤——妻
  敲钉崭——脚
  去菱湖到荻港转——远兜转
  放屁脱裤子——多此一举
  皂字头——白吃(七)
  安脱帽——女人
  砻糠里放屁——轻松
  吊死鬼妆粉——死要面子
  石板上掼乌龟——硬碰硬
  灰堆里寻捻线——难寻
  豆腐里寻骨头——寻吼势
  六十岁学吹打——迟了
  白头颈曲鳝——向肥处钻
  肉骨头敲鼓——荤(昏)咚咚
  瞎子吃馄饨——心中有数
  木排上带信——靠不住
  癞痢头撑伞——无法(发)无天
  黄胖抄年糕——吃力勿讨好
  山东人吞宝剑——硬碰硬
  矮子打墙——相差一半
  杀猪屠死了勿吃带毛猪——难勿倒
  小媳妇大做亲——小事大做
  外婆做对子——照旧(年年老样子)
  生病人找鬼商量——越商量越坏
  弄堂里掮毛竹——转勿转弯
  黄仙鼠蹲在鸡棚上——犯嫌疑
  泥菩萨过太湖——自身难保
  菱蔓头官司——理勿清
  三个指头撮田螺——十拿九稳
  盲子摸在稻田里——分勿清方向
  狗头上摆油盏——勿稳当
  新造茅坑三日香——无长性
  顶只石臼做戏——吃力勿讨好
  棺材里伸出手来——死要铜钱
  毛脚蟹腾云—悬空八只脚
  偷鸡勿着蚀把米——倒贴
  盲子打人——勿罪过
  呒洞掘蟹——找岔
  红萝卜记在蜡烛账上——搞错
  抓(谐音)臂划船——巴勿得一把
  贼骨头给狗咬——无理可说
  强盗碰着贼爷爷——黑吃黑
  四童谣
  猫啊来狗啊来
  猫啊来,狗啊来,花花娘子同啊来;
  大元宝滚过来,小元宝门角落里轧进来;
  “嘭啪!”铜钿银子上阁栅。
  三月三
  三月三,游灵山,前山翻后山;
  长衫换短衫,当中拾着个潮烟管;
  啪嗒啪嗒吸到罗汉殿。
  扇子扇凉风
  扇子扇凉风,时时在手中;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
  摇摇船
  摇摇船,外婆去。
  外婆啦何里?外婆啦天上!
  “哪介”(怎样)上去?红绿丝线吊上去。
  “哪介”下来?三把划楫划下来。
  外婆啦拨介啥你?拨个花花扁担伢。
  花花扁担拨伢看看,黄狗白狗打断哩。
  拨个断扁担拨伢看看,当柴烧掉哩。
  拨堆灰伢看看,壅拉桑叶树哩。
  拨棵桑树伢看看,蚕宝宝吃哩。
  拨个蚕宝宝伢看看,做茧哩。
  拨个茧伢看看,织绸哩。
  拨疋绸伢看看,做衣裳哩。
  拨件衣裳伢看看,花花娘子着哩。
  拨个花花娘子伢看看,前门头淘米,
  后门头拎水,“轰隆咚”翻脱拉港里哩。
  四季儿歌
  正月里,踢毽子。三月里,吃粽子。
  二月里,放鹞子。四月里,养蚕做茧子。
  五月里,做丝卖银子。九月里,重阳吃栗子。
  六月里,买把花扇子。十月里,阿哥讨娘子。
  七月里,和尚送关纸。十一月里,装香点烛过冬至。
  八月里,剪布做鞋子。十二月里,磨米做圆子。
  天廊有只九头鸟
  天廊有只九头鸟,头末豆腐干,
  落脱九百九十根毛,干末肝白肠,
  毛呀猫过桥,肠末长生果,
  桥末桥浪土,果末果老甜,
  土末土地堂,甜末甜似桔,
  堂末糖塌饼,桔末桔子皮,
  饼末并过老,皮末皮匠担,
  老末老寿星,走到桥廊掼三掼,
  星末新娘子,头一掼末还算好,
  子末猪八戒,第二掼末中中较,
  戒末阶沿石,第三掼末掼得两头翘呀翘。
  石末铡扁头,
  乘着龙船飞到天廊厢
  天廊一颗星,锣呒角,
  地廊一块金,换只八仙桌。
  叮叮■■掼油瓶。八个娘娘坐一桌,
  油瓶掼得高,轧来轧去轧出一个小囡囡。
  得把刀;囡囡走到羊棚头,
  刀呒柄,哞满哞满羊要当草吃;
  换把秤;囡囡走到猪棚头,
  秤呒砣,咯哩咯哩猪要当饼吃;
  换面锣;囡囡走到太湖头,
  乘只龙船飞到天廊厢。
  新童谣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喷点敌敌畏,蚊子不见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飞毛腿,不知死多少。
  春天不洗澡,到处蚊子咬;咬了一个包,痛得不得了。
  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
  李白乘舟不给钱,一脚把他踢下船。挑水潭水源千尺,不会游泳就玩完。
  包青天开飞机,展昭拿着两手机。张龙赵虎吃烤鸡,王朝马汉开面的。
  我在马路边,检到一盒烟,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把头点,我高兴地
  说了声“给钱”。
  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
  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
  是我还是我。
  你是老鼠我是猫,你是书本我是书包。今晚饭钱你来掏。
  丑女一回头,吓倒三层楼。丑女二回头,黄河长江水倒流。丑女三回头,哈
  雷彗星撞地球。
  五新民谣
  菱湖谣
  金满田(谷),
  银满荡(鱼),
  茧大珍珠(黄)用船装,
  河港织成水晶网,
  元宝(菱)浮在水面上。菱湖景
  树上挂满串串珍珠,①
  水里飘荡块块银子②;
  满湖菱角要变票子,
  船船装满雪白茧子。
  注:①珍珠——白扁豆;②银子——淡水鱼
  农村变化
  解放前勒紧裤带迎红旗(指20世纪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一边算一边吃(农村三定政策:定产定粮定人);
  六十年代瓜菜芋艿填肚皮(以杂粮瓜菜等搭吃解决缺粮);
  七十年代田种三季二头稀(早餐、晚餐吃粥);
  八十年代联产到户家有余(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九十年代鸡鸭鱼肉都厌肥(生活富裕易生“富贵病”);
  二十一世纪多吃素菜健身体(返璞归真,和谐健康)。
  新农村建设
  党的新农村政策就是好,
  千百年的皇粮国税全免掉。
  现今农民种田不弯腰,
  亩产一千二百还要超。
  三年困难时期
  买块肥皂一只角,
  买包火柴呒不壳;
  吃的一碗薄汤粥,
  心里想想真要哭。
  商场做账
  七死八活九抬头,
  十月财源滚滚来;
  十一月满丰收,
  十二月留一手。
  注:商业系统在计划经济时代,每年七、八、九月是淡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旺季,为下一年营业计划完成,年终做账要留一手。
  行业谣
  电力烟草金饭碗,
  银行保险银饭碗,
  邮电交通铜饭碗,
  工商税务铁饭碗。
  四个轮子一把刀,
  白衣战士红旗飘。
  注:四个轮子——驾驶员,一把刀——外科医生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屠夫(卖肉),白衣战士——医生护士,红旗飘——解放军官兵。
  造原子弹勿及卖茶叶蛋。
  注:计划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工资低。
  20世纪80年代三个将:
  跑采购——“天兵天将”,
  摆摊头——“杨门女将”,
  做田庄——“虾兵蟹将”。
  姑娘找对象
  五十年代找军人,
  六十年代工农兵,七十年代海陆空,
  八十年代大学生,
  九十年代港台外国人,
  二十一世纪老板有钱人。
  注:军人——解放军、志愿军官兵是最可爱的人;工农兵——找对象重视阶级出身;海陆空——海外关系、落实政策、有私房且宽敞;大学生——讲究学历。
  结婚三大件(四大件)
  20世纪五十年代:闹钟、缝纫机、收音机;
  20世纪六十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
  20世纪七十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增加半导体收音机);
  20世纪八十年代: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增加录音机及音响);
  20世纪九十年代:彩电、冰箱、摩托车(增加VCD录放机);
  21世纪初:电脑、轿车、商品房(增加彩色液晶电视机)。
  百岁歌
  一岁抱着亮相,
  十岁父母疼爱,
  二十岁远大理想,
  三十岁基本定向,
  四十岁发奋图强,
  五十岁还算吃香,
  六十岁告老还乡,
  七十岁叉叉麻将,
  八十岁晒晒太阳,
  九十岁趟勒床浪,
  一百岁挂勒墙浪。渔歌
  (一)
  鳝长鳅短鲇阔嘴,龟圆鳖扁蟹无头。
  一曲渔歌贴浪飞,十二个月唱到头。
  正月鲤鱼讨口彩,跳出龙门好运来。
  二月银鱼丝白嫩,炒蛋白玉嵌黄金。
  三月三鲈鱼上岸滩,菜花鲫鱼跟着来。
  四月白鲢半尺长,爱搭花鲢轧闹猛。
  五月逆鱼满盆装,黄鱼蒜头过端阳。
  六月鲹鱼来聚陈,小暑黄鳝赛人参。
  七月瘟熬草鱼水面躺,黑鳢头搅子做亲娘。
  八月花季鱼爱水清,稻花鳑鮍带厣炖。
  九月鳗鲡滚滚壮,九雌十雄河蟹香。
  十月鳊鱼傍芦苇,大嘴鲇鱼号弯转。
  十一月河蚌泥里钻,泥鳅虽滑被鸭吃。
  十二月里干鱼荡,家鱼野鱼齐落网。
  (二)
  苕溪宽,苕溪长,鱼虾故事拉水里厢。
  帮岸上螺蛳慢慢沿,想搭只河蚌来成双。
  毛脚蟹双眼鼓鼓出,八只脚横行肝火旺。
  泥鳅一旁偷偷看,呒肚肠弯转勿管账。
  阔嘴鲇鱼笑哈哈,黄皮央桑装死腔。
  黑漆鲤旁边刁话讲,硬头颈鲹鱼拆散场。
  新中国成立后流行的部分生活名词
  露天电影院小城镇和农村晚上在空白地放映电影,是城乡群众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城镇居民入场买电影票,农村由生产队(村)集体支付。
  朝鲜和东欧电影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朝鲜和东欧电影,往往是单位和学校集体观看,并成为“忆苦思甜”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有顺口溜:“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附: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突击队》和香港武打电视连续剧《陈真传》及《射雕英雄传》曾引起轰动,居民晚上在家看电视,万人空巷。
  小人书即连环画。解放前后有流动出租,用二块木板夹紧放在肩上走街串户租借,大人小孩均喜爱。解放初,小人书的题材多半是土地改革、爱国增产、抗美援朝、英雄模范人物故事等,后以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名著改编的内容为主,20世纪80年代鼎盛,内容类别有1500多种。90年代逐渐减少。
  地、富、反、坏、右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因占有土地、财产超一定比例或有政治历史问题、生活作风问题、违反政治标准言论观点的被逮捕、管制、强迫劳动、群众监督的,称反革命分子、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除右派分子为人民内部矛盾外,余皆敌我矛盾处理,此类人员均“戴帽”分子。20世纪
  70年代、80年代初,分别宣布这五类人员“扎帽”,恢复公民权。历史上习惯称这五种人为“五类分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增加叛徒、特务、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称“黑九类”,其中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文革”结束,此类称呼也成为历史名词。
  牛棚“文革”期间,“造反派”将“黑九类”人员、不同观点的人员实施“隔离审查”,即单独关押,白天交代问题、监督劳动、批斗,晚上审讯,称“关牛棚”。
  “文革”结束后,改称“住读班”,即隔离审查,有专人监管,不准与外界接触联系,交代政治经济问题。“走读班”是白天集中学习、交代问题、接受批判教育,晚上可以回家睡觉,但到外地均须批准。“文革”结束后,落实政策,曾关过“牛棚”的人笑称为“棚友”。敌台解放后,除政府和党的电台外,均为敌人的电台,简称敌台。那时收听美国、英国、苏联修正主义、甚至香港、澳门的电台,均为收听电台,如传播内容,一旦查实,轻则犯政治错误,重则为反革命。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解禁。
  红宝书被誉为“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曾经风靡全国、遍及世界,从1964年5月内部发行始到1979年2月12日停止发行,正式出版的总印数达10.55亿册。“文革”中,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不可不读;且每天“早请示,晚汇报”必捧“红宝书”诵读语录;开会呼口号,必高举“红宝书”。
  万岁解放后,由于毛泽东主席受到全国人民的敬重,因而以“万岁”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改革开放后,“万岁”的口号和个人崇拜一起成为历史口号。
  螺丝钉精神源自雷锋日记,“我要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这句话象征无私奉献、忠贞坚守、默默无闻等最美好的品质。这种精神曾是一代人的理想。
  票证解放初,实施计划经济,因物品缺乏,求大于供,所以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按户籍人口,分配粮票、食油票、布票、糖票、香烟票、火柴票、肥皂票、绒线票、日用品票、副食品票(蛋、水产品、肉等)及化纤票、工业品票(自行车、手表、热水瓶、收音机等),农业生产如化肥票、柴油票、农药票等。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商品供应的充足,这些票证都成为历史遗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居民粮油票中止发放。
  知青1968年,毛泽东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赴边疆屯垦运动的热潮。“知青”因而又称“下放青年”。1979年起,大量“知青”通过各种途径返回城镇,此即“回城”。
  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国家需要人才,大专院校招收学生,经推荐、政审,从在职职工、知青和部队录取一批大专学生,称工农兵大学生。
  招工指标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和集体企事业单位增加人员,必须有招工指标。即使本单位职工死亡自然减员、父母提前退休子女顶职、军队转复退伍官兵就业、知青上调,均上级批准纳入招工指标,才可成为正式职工,于是“生老病死”有保障,有了“铁饭碗”。20世纪90年代末,企业均可自主招工,签订合同。
  但又产生企业主可辞退员工的“炒鱿鱼”和员工可自行选择单位而无需企业主同意的所谓“跳槽”。
  下岗工人20世纪90年代末,大批国营、集体企业转制(经营性质所有制转变,即国有资产、集体资产转为个体资产)、破产、拍卖、兼併,造成职工失去工作岗位,称下岗工人。下岗工人的待遇,有的一次性买断工龄而经济补偿,有的转入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医疗保险,国家对低收入人群又作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对下岗工人再就业,政府进行业务培训并给予优先照顾。
  工分解放初,农村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实行劳动生产记工分,全劳力每天为10个工分,半劳力为每天5个工分,以后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主要方法有底分死记、底分活评、定额记工、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等。后流于形式,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便普遍存在,按劳分配原则无法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分都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工记分方法逐渐废止。
  倒爷倒爷分两种:一种受到群众痛恨——在价格“双轨制”时代,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悬殊差价牟取暴利,即是政府打击的投机倒把者;另一种,只要贩卖的是市场稀少的物品,也被称为倒爷。
  大锅饭原国有企业的各工种、单位不按市场方式经营,待遇不与利益挂钩,无论盈亏,大家吃国家的,好像在国家的“大锅”里吃饭一样。大锅饭是平均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个人吃集体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地方吃中央的大锅饭。
  大集体“文革”结束后,知青大批返城,造成1979年、1980年的失业高峰。
  于是中央政策规定“谁家孩子谁抱走”,父母在哪个单位,这个单位就安排子女的工作,但又不能立刻成为国企职工,企业便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形成厂办大集体,20世纪90年代改制或破产。
  农转非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规定,农指农业;非指非农业生产,即享受国库粮供应。而人事系统农转非工作是帮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贫困边远地区、艰苦岗位工作的职工和乡镇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解决户口困难,目的是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到艰苦岗位工作。一旦户口农转非即指可以“吃商品粮”。21世纪初,农村兴旺,有人认为当农民有好处,户口便迁往农村为“非转农”。
  万元户改革开放初期,极少数农民通过各种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得名为“万元户”。20世纪80年代,农村或城市,万元户属高收入人群。
  21世纪初,城市居民月收入万元已不能作为中产阶级。
  工资区1956年,依据各地自然条件、物价和生活不平、工资状况,适当照顾重点发展地区和艰苦地区,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实行工资制度改革。以一类地为基准,每高一类,工资标准增加3%(如浙江属二类地区、安徽属三类地区、北京属六类地区、上海属八类地区、广东属十类地区、青海属十一类地区),直至1993年止。
  单位结婚证明2003年10月1日,新《婚姻登记条例》实行,结婚不再需要单位或居民会出具婚姻状况证明,婚检也从原来的强制性要求,变为自愿行为。
  结婚和离婚也都手续简化,尤其是离婚,无需单位工会、居民会或法庭反复调解说服。过去婚姻遭遇第三者,有组织撑腰、全民监督、领导教育、工会帮助;新条例实施后,单位、工会、居民会、公安派出所基本不再干预。
  喇叭裤20世纪80年代,群众衣服仍为蓝色、灰色中山装,妇女也是清一色长裤或长裙。当香港喇叭裤进入内地后,心理叛逆的青少年便立即喜爱,并招摇过市。结果受到舆论反对,认为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虽然曾风靡一阵,便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各款色品牌服装入市,20世纪90年代时,喇叭裤也成了过时服装。
  BP机寻呼小姐20世纪90年代,BP机风行,俗语为“拷机”。随着手机的普及,2001年,BP机逐渐退出市场,而大批寻呼台随着倒闭,曾经薪水丰厚、嗓音甜美的寻呼小姐(即话务员)也成了“下岗女工”。
  雪花膏蛤油20世纪80年代以前,年轻女性常用雪花膏护肤品,浓郁的香味曾是女性仅有的吸引男子注意的秘密武器。而一般男女职工群众的护肤品,则是9分钱的小贝壳内装填的蛤蜊油,无香味、油腻腻,防冻润手脸的效果却顶好。20世纪90年代始,各种品牌护肤品、化妆品上市,雪花膏和蛤蜊油很快就难觅踪影了。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