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49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人口
分类号: C922.55
页数: 49
页码: 98-146
摘要: 2000年,全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镇组织了346名普查员,化了7个多月时间,登记项目为49项。普查标准时间,划在11月1日0时,全镇总人口为72424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并注明有工作和无工作的项目。户口在本镇外出一年以上的有15615人。
关键词: 菱湖镇 人口统计

内容

第一节人口变迁
  一、历代人口
  良渚文化时期早已有先民进入饭稻羹渔时代。
  汉唐以前,菱湖已有居民聚居生息繁衍。唐宝历中(826),湖州刺史崔元亮筑凌波塘、秀溪桥,塘东形成集市;而此时菱湖已是唐代闻名远近的“水市”,菱湖人口约2000口。
  宋室南渡,赵氏王族秀安僖王裔居菱湖(今镇区北桥浜赵家弄),“第宅广衍,门多食客”(清光绪《菱湖镇志》);朱熹从祖朱弁又“赐田五顷”,封于竹墩(《竹溪朱氏家谱》);菱湖市镇繁华,“絸丝之利最天下,而才双之士冠一州”,“罢镇将而存巡检寨”,“设四栅,设监当税务之所”(清光绪《菱湖镇志》),人口约4000余口。
  明洪武初,菱湖士林金氏、前邱冯氏首富“籍家抄没充军”,全镇约500家、2000余口被强制迁徙安徽等地。明代菱湖辖归安县十五区、十六区、十七区部分,从二十二都至二十八都52个里,至万历年间,居民约5200余户,人口约26000余口,菱湖“万家烟火”、“民居稠密,人口众多”,号“归安雄镇”、“东南巨都”(《清光绪《菱湖镇志》)。
  清康熙十七年(1678),确行保甲法,照粮起丁赋役;乾隆时居民约5000数百户。清同治初,经太平天国湖州保卫战后,居民约存4000余户,近20000口(清同治《湖州府志》)。
  清光绪二年(1876)编查保甲、户口细数。菱湖镇人口为1884户、6656口(光绪《归安县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户口调查计:东栅约700户、3500余人;西栅约600户、3000余人;北栅约600户、3000余人;南栅618户、2926人(其中:男1659人,女1267人)。全镇合计2510户,12420人。
  民国17年(1928),菱湖镇及附近各村庄编为第五区。
  民国23年(1934),第五区有9镇、55乡、5053邻。总户数:55607户,总人口:106760人,其中:船户64户、206人;寺庙:127户、153人;公共场所:156户、3808人。男:61768人,女:44992人。
  民国29年(1940),菱湖镇有9924人,其中:男6145人、女3779人。下昂镇8673人,其中:男4589人,女4084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1946)4月撤并乡镇时人口统计:菱湖镇有2627户,11139人。
  据民国36年(1947)6月统计资料记载:菱湖镇:2122户、10045人,其中:男5685人、女4360人。
  溪东乡:3109户、10986人,其中:男5788人、女5198人。
  溪西乡:2099户、8341人,其中:男4126人、女4215人。
  昂东乡:1673户、6344人,其中:男3531人、女2813人。
  下昂镇:1787户、6521人,其中:男3659人、女2862人。
  思长乡:3181户、12451人,其中:男6722人、女5729人。
  民国36年(1947)12月“乡镇保甲户口”统计:菱湖镇:15保,171甲,2122户,10304人,男5750,女4554。
  思长乡:12保,184甲,3181户,12787人,男6938,女5849。
  下昂镇:11保,128甲,1787户,6564人,男3646,女2918。
  昂东乡:8保,106甲,1673户,6454人,男3552,女2902。
  溪东乡:13保,240甲,3109户,11824人,男6382,女5442。
  溪西乡:10保,146甲,2099户,8248人,男4375,女3873。
  二、解放后人口流动
  1949年4月28日菱湖解放后,仍以原15个保为基础,10月上级决定:“废除保甲制度,城市成立公安派出所及居民委员会,农村建立村行政委员会及村农协组织。”菱湖镇建立两个行政村和1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为10198人。
  1950年5月在划乡建乡时,将南浜、新墩两个行政村分别划给菱山乡和新城乡,有330户、1314人。同月20日,菱湖派出所成立时,有13个居民会,142个行政小组共3358户、9726人,到该年12月底有8771人(县机关迁湖州)。
  1951年4月29日,湖州市与吴兴县分置,吴兴县机关迁回菱湖镇,菱湖丝厂、菱湖化学厂恢复生产,人口开始骤增,从8771人增加到10097人。
  1952年11月,菱湖派出所对全镇人口进行了调查统计:辽宁籍1人、山东籍21人、四川籍12人、河南籍14人、河北籍9人、湖南籍18人、湖北籍64人、江西籍32人、江苏籍808人、安徽籍327人、福建籍17人、北京籍5人、天津籍7人、上海籍21人、南京籍35人、浙江籍8648人,合计10831人。其中居民10039人(男5204人,女4835人。)并在此次户口整顿中,将13个居民会中的第四居民会分别划给第三、第五、第六居民会,剩12个居民会。在1953年第一次普选工作中,将12个居民会划成11个选区,为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打下基础。
  据1953年11月统计记载:全镇有2449户,12102人,其中:男6652人、女5450人。分居民8418人(男4444人、女3974人),机关团体学校1751人(男1392人、女359人),工厂1225人(男354人、女871人),水上人口708人(男463人、女245人)。
  1954年4月20日,据菱湖镇委调查统计:菱湖镇人口为12073人,其中:县、镇机关、工厂企业1834人;建筑、海员、教育等工会695人;私营工商业职工1237人;工商业主(包括手工业主、摊贩主)1070人;居民7237人。该年12月31日,菱湖派出所人口统计2431户,11017人,其中:男5731人、女5286人;水上户口;274户,1000人,其中:男732人、女268人。
  1955年全镇居民2415户,11549人,其中:男5794人、女5755人;水上户口:274户,1082人,其中:男770人、女312人(增加157人,减少75人,实际多82人)。全镇人口合计:2689户、12631人,其中:男6564人、女6067人。四项变更:迁入1007人,迁出756人,出生238人,死亡38人。
  1956年底全镇2631户,12631人,其中:男6564人,女6067人。迁出870人,迁入1614人,出生192人,死亡47人。
  1958年10月,菱湖人民公社成立后,开始大跃进,大办钢铁,从农村调来大批劳动力,建立集体户口。据1959年3月统计记载:全镇人口骤增至25110人。
  当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批农民工回农村,至年底全镇总人口为15951人。
  1962年根据上级提出“精兵简政,减少城镇人口”的指示,全年减少城镇人口2045人,其中:迁本省农村的有141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542人;集体所有制人员201人;学校学生37人;职工家属及居民622人和其他人员10人。
  1984年,德国籍华人邹福佑退休后回菱湖镇南栅居民会(东林弄3号)居住。
  1986年,根据省人民政府〔85〕97号文件精神,为适应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有利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于11月17日撤销溪西乡建制,划归菱湖镇管辖。
  溪西乡农业人口25706人,非农户口421人,合并后全镇总人口为4143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227人。
  1999年10月13日,湖州市人民政府〔99〕132号,关于市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第七条:撤销新溪乡、下昂镇建制,将其并入菱湖镇。下昂镇有6584户,24592人;新溪乡4058户,15458人;菱湖镇区13595户,45466人。合计:24237户,85516人。
  2000年,全镇11个居民会(包括下昂居民会)和60个行政村,有24532户、84837人。其中:男42451人,女42386人;非农业人口为26919人。
  2001年8月,全镇将60个行政村合并为28个行政村,年总人口为:总户数24394户,其中:非农户6293户,农业户18101户;总人数83263人,其中:男41664人、女41599人。
  2002年,全镇总户数24318户,其中:非农户6519户,农业户17799户;总人数82678人,其中:男41298人、女41380人。
  2003年,全镇总户数24198户,其中:非农户6512户,农业户17686户;总人数81716人,其中:男40779人、女40937人。
  2004年,全镇总户数24126户,其中:非农户9232户,25397人;农业户14894户,55654人;总人数81051人,其中:男40417人,女40634人。
  2005年,全镇总户数24094户,总人数80342人,其中:农业户14892户,农业人口55182人;非农户9202户,非农户人口25160人(男12431人,女12729人)。全镇百岁老人有北栅社区朱桂珠(女,103岁),南商林村丁法珠(女,100岁)。
  1949年~2005年菱湖镇历年人口统计单位:人
  第二节人口普查
  民国35年(1946)4月,菱湖镇开展人口普查,有2627户,11139人,包括南浜、船𦪕、马家墩、俞家埭及赵家湾在内,划成15个保。
  建国后,1953年7月1日,全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项目6个: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文化程度。菱湖镇普查了2641户,12043人,其中:男6677人,女5366人。
  1964年7月1日,全国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分为9个项目普查(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民族、工作单位、婚姻状况、常住户口所在地)。
  1982年7月1日,全国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列为五种人进行普查登记,普查项目为19项,按人填报的项目13项;按户填报的项目6项。三社一镇共普查77857人,其中:常住本地户口在本地77373人;常住本地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地186人;人住本地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16人;人住本地户口待定281人;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1人。其次: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口385人。
  1990年7月1日,全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分菱湖、下昂、新溪三地同时进行,其重点是流动人口,尤其是水上的流动人口,人的登记项目有15项,户项目6项,共21项,突出的重点是本辖区内外出人口所从事的职业状况。由于成绩突出,镇被湖州市评为先进集体,分管副镇长李玲琳荣获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
  2000年,全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镇组织了346名普查员,化了7个多月时间,登记项目为49项。普查标准时间,划在11月1日0时,全镇总人口为72424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并注明有工作和无工作的项目。
  户口在本镇外出一年以上的有15615人。此次普查,成绩明显,菱湖镇被授予全国人口普查先进单位,并有九位同志荣获浙江省人口普查先进个人。
  详见附表1-5。
  五次人口普查中,按户口状况分的人口数
  1964年第二次人口年龄普查统计
  1982年第三次人口年龄普查统计
  注:1965年12月,三山、山塘、三溪、吕庄、杨港、许联、朱群村从青山、云巢公社划入下昂公社。
  1990年第四次人口年龄普查统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人口数
  第三节民族
  菱湖镇以汉族人口为主,其他民族人口甚少,据1953年人口普查,全镇仅有回、满两个少数民族(3人);1964年人口普查有蒙古、满族两个(各1人);1982年人口普查时仍只有回、满两个民族共3人。1984年起,来自湘、滇、黔、川、桂等省区的少数民族,以女性为主,结伴涌入湖州地区,以婚嫁形式落实本镇农村。1990年人口普查就有蒙古、回、苗、满、白、土家、傣、畲、彝、壮、布依、傈僳、拉祜、土、毛南等15个民族190人(包括原溪西乡在内)。200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数增加到305人,21个民族(包括原新溪乡、下昂镇在内)。
  1953年以来几个主要年份全镇各族人口变动
  1964年菱湖镇人口及民族统计
  注:①此表系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出生、死亡1-6月(6月30日止)。
   ②摘自市档案馆,县统计局资料。
  第四节姓氏
  一、吴兴郡望
  历代江表大郡数吴兴郡。自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孙皓下诏立郡后,吴兴郡出现诸多世居的显贵望族。据新《湖州市志》引清王相笺注的《百家姓考略》,以吴兴郡为郡望姓氏的有沈、尤、施、水、姚、明、钮、闻等。在菱湖的吴兴郡望则有:沈、尤、姚、施。
  沈氏
  “吴兴沈氏”,又称“乌程沈氏”。唐初前以武康沈氏为中心,唐中期后以竹墩沈氏为中心,遂有“天下沈氏出竹墩”之说。沈本姬姓,帝喾之后。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封于汝境之墟为沈侯,后汝南平舆县北沈亭为沈国,是为沈氏发祥地。周定公四年(前603),沈国被灭,子孙以国为姓。沈信阳为沈嘉之子,于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奔吴;沈杞于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入越居今杭州;二十六世沈扶济于周烈王二年(前374)迁菰城(湖州),实为湖州沈氏始祖;二十七世沈世蕃迁防风氏山中(今德清封山、禹山),沈氏子孙在吴兴一带开始繁衍,全国沈氏居吴越者最多。三十九世沈戎(公元26年)汉光武帝封为海昬侯,不就,徙乌程余不乡(今武康),一般认为吴兴(乌程)沈氏始迁祖。四十世沈丰长子沈景(汉元和初河间相)一脉为武康(余不乡)沈氏;次子沈高(汉安平王相)一脉为竹溪(竹墩)沈氏。从汉初到唐初的600年间,吴兴(乌程)沈氏见史传者158人,其中38人有正传,120人附传,另有皇后3人,皇妃5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至清末沈氏名人423人中,竹墩沈氏80人,占近五分之一;《辞源》收录沈氏名人39人中,竹墩沈氏17人,约占一半。《辞海》收录沈氏名人56人中,吴兴竹墩及渊源的有47人,占了十分之九,如沈寿、沈尹默等。菱湖(竹墩)沈氏历代进士148人,举人212人,尚书以下职官718人,其中状元1人(沈晦)、榜眼2人(沈遘、沈树本)、会元2人(沈三曾、沈涵)。
  镇区沈氏分支:沈天源(八十六世)于明嘉靖从竹墩迁入;沈尔珪于清康熙从武康迁入;沈静轩于明成化从竹墩迁入;沈贵于明万历从湖城迁入;沈源洙于明崇桢从苓山村迁入;沈家声于清乾隆从荻港迁入;沈廷桂于清康熙从武康迁入;沈云飞于明嘉靖从河界路村迁入;沈士桢于清康熙从竹墩迁入;镇区沈氏均源自吴兴沈氏。沈氏宗祠在姚家墩、河界路村及苓山村,沈氏大宗祠则在竹墩村。
  源于菱湖竹墩的古今沈氏有成就者630人以上。而且吴兴沈氏子孙遍布国内外,近年寻根访祖者络绎不绝。2002年10月,韩国丰山沈氏大宗会到竹墩寻根,韩国沈氏始祖沈满升则是竹墩沈氏,于北宋末年前往高丽经商,因战乱滞留,官至尚书奉卿、太子詹事,子孙繁衍,现韩国有25万沈氏后裔、朝鲜有4万沈氏子孙,在竹墩建立了寻根碑;明末清初沈光文在台湾,开创了文化教育,成为“台湾文献始祖”,“台湾三百年之伟人”。舟山沈家门、平阳、海宁、杭州、北京等地沈氏以竹墩沈氏为其祖而寻根。民国期间经商著名者中有沈联芳、沈云斋等。
  沈氏为菱湖镇第一大姓,2000年全镇沈姓11021人。
  尤氏
  系出沈氏。五代王审知称闽王,国人姓沈者避“审”音,去水为尤。宋有尚书尤袤。郡望吴兴。
  2000年,全镇尤姓25人。
  施氏
  系出姬姓,鲁惠公施父之后。五代孙施伯,以高祖字为氏。施之常为孔子弟子。施延,沛国蕲州人,汉任鸿胪卿,遭诬遇害,其子三人迁居埭溪上强村;唐代著名道家施肩吾居埭溪;因施延居此,故名施渚镇。宋庆元元年(1195),参军宋义伦,字五全由前埠迁居菱湖。施凤仪,字秀范,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施观保,字渭滨,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施荣绶,字紫佩,光绪二年(1876)岁贡,永康教谕。施姓为吴兴郡望族,2000年为全镇第十大姓,有1752人。
  姚氏
  姚氏源自协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东夷部落夷牟。夷牟族人在颛顼时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范县南,古称姚墟),改姓妫,其玄孙舜。舜接帝位后,次子方均因居姚墟,遂姓姚,子孙遍布中原。汉以后迁徙江南,汉青州刺史姚恢避王莽乱而过江定居武康。菱湖姚氏始祖为姚察,字伯审,号育德,南朝陈吏部尚书,入隋授秘书丞,封吴国元公,居湖州。生三子:思廉、思善、思行。姚思善居长兴,三十六世姚始封,字思峰,入赘菱湖南商林村;三十九世姚双桥于明万历年间迁居菱湖镇区,并有支脉居下昂。明末清初,余姚姚继野迁居菱湖镇。姚氏宗祠在南商林及姚家墩。菱湖姚氏历代进士5人、举人9人、职官13人。
  菱湖姚氏名望大者有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举人诏试第一(会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嘉庆四年(1799)状元。
  姚丙成,字在镕,清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十三年(1808)进士,工部主事。
  姚洪淦,字涤源,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戊戌变法时参加保国会。
  姚醒吾(1897-1988),原名宝森。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湖州中心县委交通站。后参加长征。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衔。
  姚时晓(1909-2002),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姚姓为吴兴郡望,2000年,全镇第六大姓,2934人。
  二、历史著姓
  宋嘉泰《吴兴志》列今湖州境内著姓4个:沈、丘(邱)、姚、钮;今《湖州市志》(新)补10个:钱、陈、朱、茅、臧、潘、凌、闵、蔡、王,并附:欧阳氏;则今湖州境内著姓有15个。
  根据清光绪《菱湖镇志》的记载和人口普查实际,除菱湖“吴兴郡望族”的沈、姚、施、尤姓氏外,著名大姓有费、杨、吴、王、陈、朱、张、徐、褚、钱、章、陆、李、冯、周、赵、孙、丁、邱、潘、宋、蒋、倪、谢、唐、任、谈、邵、莫、钮、闵、卞、蔡、汪、毛、严、凌、茅、庞、贾、岳、毕、卜、俞、金、卢等46个,菱湖郡望著姓50个。
  费氏
  菱湖费氏源于鲁大夫季文有功,封食邑费,以费为姓。项羽兵起,费氏避乱于食邑。汉司马费汛字仲虑,后任梁相,费氏遂兴盛,尊为费氏始祖。二十六传费复昌,字文端,为宋学士,于宋末居归安射村,南宋后成望族。费复昌之九世孙费伯初于明成化间迁居菱湖镇;而费复昌之十七世孙费永澜,字洪源,则于清初由射村迁居菱湖镇,宗祠在石街。射村之费氏,后又分支迁居下昂及田上村。费复昌另有子孙于元初迁居吴江,明初费祖鉴迁居菱湖镇,宗祠在卞家坟侧。
  费聚,明洪武三年(1370)封平凉侯。子费璿举官;孙费宏累有武功。俱徙居五河。
  菱湖费氏明代举人1人,职官4人;清代进士3人(其中武进士1人)、举人13人(其中武举人2人)、职官17人。民国时期,费氏从中医众多,有费梓青、费杏嵩、费寿增、费祖谋、费伯雄等。从商者有费珊卿等。
  2000年,费姓7163人,全镇第二大姓。
  杨氏
  杨氏源起周武王分封儿子姬叔虞于杨地(今山西洪洞)为食邑,后建晋国。
  几经变迁,晋武公于公元前678年把杨地封给孙子突作为食邑,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五个儿子,肸为晋国大夫,他的儿子伯石时任晋国大将,俩人将杨地治理得丰衣足食,并改姬姓为杨姓,杨伯石即为杨氏始祖。后来晋国内讧,杨伯石被晋顷公抄家杀死,杨氏子孙逃至陕西华山仙谷隐居。晋被秦灭,杨氏族人在华阳居住,始祖杨食我,郡望弘农(今山西洪洞),繁衍生息,遍布全国。二十
  五史中杨氏列传的有560多人,其呼王称帝的有15人。菱湖杨氏相传是关西夫子第三支龟山的十二世孙杨东白,于元末自姚江迁石冢长汀村,其十一世孙杨永庆、杨永昌于清乾隆初迁居菱湖镇。另有杨钦元明末清初从湖州迁入。其子孙清末又从菱湖迁入湖州。宗祠在北栅姚家墩西侧。
  清时,杨辅相、杨祖烈为举人。杨氏经营丝庄著名的有杨吉瑞设杨万丰丝庄;杨信之在上海开设延昌恒丝厂,并任江浙皖丝茧总公所首届总董,秘密支持中部同盟会;清末外交官杨诚之;同盟会骨干杨谱笙,民国初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民国外交官杨光泩,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烈士;美国著名编辑、书评家杨蕾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美中文化基金会主席、百人会创始人之一的杨雪兰。
  2000年,杨姓5053人,全镇第三大姓。
  吴氏
  菱湖吴氏系延陵吴氏后裔,源出姬姓,郡望延陵(今苏州)。古公亶父在陕西岐山建周,被商王纣封为西伯侯。古公亶父病殁,泰伯、仲雍让贤于三弟季历,出奔南方,居于今无锡、苏州、常熟虞山一带。季历之子姬昌灭商,建周;周武王姬发封仲雍之孙周章(濮婪)为吴国国君。后周章弃姬姓,改姓吴,史称延陵吴氏(延陵郡,今苏州一带)。战国时吴为“战国七雄”;后被越国所灭,王族及臣民避难隐居洞庭之武山,并陆续分布在今苏浙皖环太湖一带,易吴姓为濮姓。宋南渡后恢复吴姓。菱湖吴氏,主要有:前丘(今射中、前邱村)吴氏,素以西吴、南吴之苗裔后人自居,奉南朝梁吴均(469-520)为乌程吴氏祖(居今安吉),吴均后裔吴冯居查家簖村古洋里,唐时和皎然常诗酬倡和。其子孙迁居射村,又从射村迁山阴;吴越钱镠时(926-931)吴顼避兵,又从山阴迁回射村。宋初迁严州淳安里云村。元时十五世吴桂屏又迁回前邱。前邱吴氏明清时成为著名大姓,宗祠在前邱村。另一脉吴祥六于元末从洞庭山迁居菱湖,宗祠在南栅。还有一脉吴伯尉于清初由安徽休宁迁居菱湖,属吴灭后散居太湖沿岸的同宗后裔,宗祠在姚家墩。吴姓世代名人辈出,在二十五史中列传者有324名。宋明清时期,前丘吴氏有进士15人、举人23人,其中吴光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探花,曾出使安南;吴氏各级职官36人。镇区吴氏清朝时进士8人、举人19人,其中武进士1人、武举人2人,各级职官22人。清末民初,有创办湖州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的吴匡;记载慈禧、光绪帝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出逃的《庚子西狩丛谈》作者吴永;曾任国民党总统府秘书长的吴鼎昌;画家吴藻雪;语言学家吴宗济;著名作家吴承淦,笔名肖也牧。
  2000年,菱湖吴姓4904人,全镇第四大姓。
  王氏
  王氏发源地为河南淇县,郡望太原,而王氏之源有三说:
  一说殷商纣王残暴处死直谏的大臣比干,比干的儿子翼逃往朝歌西南云蒙山林,周武王推翻商朝,祭拜比干墓,赐翼于王姓,从此子孙繁衍为王氏。
  又一说,出于姬姓,周朝周灵王太子晋,又称王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死后,其子宗敬被任命为司徒,因出自王施,便称为王家,祖根河南洛阳,其后子孙皆以王姓。太原王氏、琅玡王氏,都是王子晋后裔。
  另一说,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建陈国。后陈国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出走,被昌王封为大夫,食邑于田,改姓田。以后田和执掌齐国王权;秦灭齐,齐王田健被废后安置在共县;项羽反秦时,田健孙子田安被封为济北王;刘邦建汉,田安失了济北王权,子孙被人称作济北王家,于是改姓王。王莽的本族即是田安王氏后人。
  菱湖王氏主要一脉属太原王氏后裔,来自河南新安。新安始祖为唐秘阁校阅王希羽,其后代王宗祥,字诚斋,明末由安徽休宁县迁居菱湖,为菱湖王氏始祖,宗祠在孙家廊市;另一脉由王祖业,字起生,明洪武初由河南迁居菱湖,宗祠在南栅。王祖业生五子,长子王潮,出赘戚家,从戚姓;次子王洪出赘董家,从董姓;三子王洽仍姓王;四子王渭出赘昆陵杜姓;五子王濬出赘潘家,以潘姓;至清光绪年间,此脉潘姓最盛,王、戚尚余一二家,余董、杜已不可考。
  二十五史中王氏列传1500多人。菱湖王氏自王以衔中状元后,东栅建状元厅,家族鼎盛。明代进士1人、举人1人、职官3人;清代进士4人、举人9人、职官10人。民国时期,王以宣出任江苏镇江电台台长;抗日国魂社副社长的王洗等。王子惠,名医;王哲清,医药研发专家。
  2000年,菱湖王姓3009人,全镇第五大姓。
  丘(邱)氏
  出于姜姓,姜太公封在营邱,支子以地为邱氏,郡望在河南郡(今洛阳市东北)。吴兴丘氏始于汉代丘后。汉平帝时,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属,时王莽篡位,遂留江东,定居乌程。丘腾起兵反王莽,官至东汉大司马,后也归隐乌程。丘(邱)氏在吴兴名人辈出,遂成郡望。菱湖邱氏则于明中叶迁居。菱湖邱氏名人不多。
  2000年,全镇邱姓881人。
  钮氏
  春秋后期,钮宣义之祖、父业“钮柄”,制作剑钮、剑柄,成为“百工之长”。钮宣义之女为吴王第八宫王后,官从卫骑都尉。吴王夫差封其食邑吴兴,赐“钮”姓。其郡望地为吴兴花林,世称“花林钮氏”、“吴兴钮氏”。宋末,钮梅山迁江苏吴江后,明代嘉靖末(1566),其后裔钮召棠由江苏震泽迁回归安射村定居,又成“吴兴钮氏”支祖。钮氏历史名人众多,三国·吴景帝有钮皇后,南朝陈武帝章皇后本姓钮;清道光十八年(1838)湖州钮氏出状元钮福保,现代有实业家钮介臣。菱湖钮氏闻达者无。
  2000年,菱湖钮姓219人。
  朱氏
  郡望在沛郡(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系出颛顼,出自曹姓。周武王封曹挟于邾,晏公得姓,仪父晋爵,子孙去邑为朱氏。唐天祐中(906),安徽歙州刺史陶雅初克婺源,请于朝,命朱环领兵三千驻守,官制置茶院,定居婺源长春乡黄墩。遂为婺源朱氏始祖。七世朱弁(1106-1187),进士,使金不屈,官至奉议大夫,赐田吴兴。退隐归安竹墩,创设书院。其从孙朱熹仕浙到访讲学,题匾额“长春书院”。朱弁死后葬杭州,其子朱郑、朱栐定居竹墩。朱熹次子朱埜监新市犒赏酒库,为新市朱氏始祖;季子朱在之子朱钰任长兴县令,家居白溪,为长兴朱氏始祖。朱埜之孙朱潜任乌程县令;朱潜之长子朱槐任湖州提领,朱槐之次子朱炀迁荻溪,为荻溪朱氏始祖;朱潜之次子朱柟迁浔溪,为南浔朱氏始祖。朱槐长子朱炜之长子朱万六迁归安竹溪,次子朱万七迁句容行者。朱万七之子朱永嘉,字思凯,于明洪武间(1380)又由句容迁居菱湖。清顺治初(1645),朱震寰由安徽婺源迁居菱湖;乾隆三十年(1765),朱振声由安徽休宁县朱村迁居菱湖;乾隆五十二年(1787)朱文灿由荻港迁入菱湖;明宣德间(1430)朱嵚、朱𪨧从竹墩迁朱家坝。清咸丰间,因避战乱,竹墩朱氏大批迁入后庄、朱家坝。菱湖朱氏奉朱潜为始祖,家庙祭礼朱弁和朱熹。清乾隆四年(1739),朝廷正式册封全国三大朱氏家庙:安徽婺源、福建武夷建安、归安竹墩;菱湖朱氏宗祠在南栅,但家庙则在竹墩。
  朱氏代有名人,菱湖朱氏历史上有进士11人、举人14人,担任各类职官45人。民国时期有诗人朱渭深、实业家朱五楼、教育家朱笑迷、名中医朱恩培、朱济生。
  2000年,朱姓2099人,菱湖镇第八大姓。
  张氏
  系出黄帝子少昊的第五个儿子挥,由黄帝赐姓张,发源地濮阳,郡望清河(今河北),子孙分布极广。二十五史中张姓列传1200多人,为全国大姓。宋皇南迁,张姓始迁入菱湖。明洪武间自余杭迁居菱湖镇,此脉始祖为张祖和,后裔张翀,明正德(1516)举人、张居敬明万历(1589)进士、张廷标清康熙(1702)举人,贡生张亮、张翎。
  2000年,张姓1984人,全镇第九大姓。
  钱氏
  系出篯氏,彭祖姓篯名铿,支子去竹为钱氏。郡望在鼓城郡(今江苏徐州)。
  汉谏议大夫钱林定居乌程梓山(今长兴),代有名人,钱广、钱九陇、钱起、钱选、钱念劬、钱玄同、钱壮飞、钱江、钱仲联、钱三强等。菱湖钱氏闻达者少。
  2000年,钱姓1619人,全镇十三大姓。
  陈氏
  出自妫姓,舜之后裔。周武王时,妫完奔齐,以封国陈为氏。陈氏始祖陈胡公,发源地河南淮阳,郡望颍川。汉冲帝永嘉元年(145)南迁;晋室东渡,陈世达任长城县(今长兴县)令,遂定居下箬寺。梁太平二年(557),陈霸先代梁建立陈朝(557-589),历五帝,陈氏成为望族。隋灭陈后,陈氏族人外迁。菱湖下昂陈仕良擅长中医妇科,唐末至宋初闻名。其子孙从医,成为中医世家。宋建炎时陈沂时尤精,世称“陈木扇”。其后裔清末至现代,陈氏女科名医为陈伯良、陈清荷、陈望之、陈立功。东林陈氏后裔闻达者有陈其美(英士)、陈果夫、陈立夫等。
  2000年,陈姓2758人,全镇第七大姓。
  茅氏
  郡望在东海郡(山东郯城北)。系出姬姓,周公支子封于茅,其后以国为氏。
  明初,茅氏从北方流徙乌程,从埭溪至菱湖,居住地世称茅家圩塘茅家庄。然后迁入今练市花林。代有仕宦,著名的茅坤家族遂为湖州著姓。茅坤世居之茅家庄,则由茅坤赠予同科进士孙铨,清《菱湖镇志》记载:“明孙屏石溪庄在东栅外,旧系茅鹿门先生所赠,……至今行人道经其间,仍指目为茅家庄。”
  2000年,茅姓107人。
  潘氏
  源自周武王封文王姬昌孙伯季食邑于潘邑(今河南固始),成为伯爵国。春秋时楚犯潘,士民以国为姓,郡望蒙阳郡(今河南荥阳东北)。秦末汉初,潘姓族人从江淮地区向四周省区迁徙,并产生大量名人。西晋永嘉中(310),潘综迁居吴兴,后裔潘逢辰徙安徽婺源桃溪,其后代潘天颜又于明正德间迁回归安,居菱湖镇。潘煌,清乾隆六十年(1795)武举人。清末,潘霅生开设丝行经商;现代有潘公展,国民党中央常委、上海市参议会议长等;潘蕴璋,抗日革命烈士。
  2000年,潘姓790人。
  凌氏
  郡望在河间郡(今河北献县东南)。出于姬姓,卫公子康叔仕于周,为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凌氏二十六世凌唐佐为湖州凌氏始祖,北宋末随宋高宗南渡,自河南新安迁安吉铜山乡南北庄。元末,凌氏族人分散居住双林、练溪、德清等地;明中叶,晟舍凌氏遂为大姓。清初,双林凌氏族人迁居菱湖。
  2000年,菱湖凌姓108人。
  闵氏
  郡望在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南)。出于姬姓,鲁公族闵马封于闵乡,族人因以为氏。宋室南迁,闵姓族人流徙江南。
  2000年,菱湖闵姓190人。
  蔡氏
  郡望在济阳郡(今山东定陶西北)。出于姬姓,周文王子叔度封蔡,其后以国为氏。秦汉后分别迁徙各地。现代有名医蔡志湘。
  2000年,菱湖蔡姓159人。
  孙氏
  菱湖孙氏源流有二:
  一源出自妫姓,舜帝后裔。周武王封妫湛于陈,陈国传至陈厉王时有大夫陈完,因避陈国宫庭争斗出走齐国,受封于田。陈完六世孙田书,仕齐国大夫,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即山东青州麻子乡,古为乐安国,孙氏郡望地。田书的孙子孙武,齐乱时逃到吴国,任吴国将军,助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为强国。其子孙遂散布于三吴地域。
  二源出自周康叔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卫侯姬和护卫周平王迁都洛阳建东周有功,又受赐戚邑(今河南濮阳),赐号卫武公。其次子惠孙留守卫国;其孙姬耳开发戚邑。公孙姬耳和子公孙武仲决定门族定姓为孙,这就是濮阳孙氏。
  江左之孙氏则是后裔,富阳孙坚为惠孙之六十二代裔。三国前,孙策占江东,孙氏遂强盛,三吴之地成为吴国立基之地。
  二十五史中,孙氏列传的有280多人。
  唐时武略上将军孙万登,乃孙武三十二世孙,居安徽休宁黎阳乡唐田审坑,曾建天王堂,祀李天王,有碑记。后碑断,子孙自称为断碑孙。孙万登之四子孙彦的三世孙得中,由休宁迁余姚通德乡。孙得中之子孙奭登宋太宗至道元年(995)“九经及第”状元,历任礼部尚书。元末战乱,二十二世孙永昌,字怡善,自余姚通德乡迁居菱湖,遂为菱湖孙氏始祖,称景三府君。宗祠在游濯潭街(即油车潭东侧今电影院)。
  菱湖孙氏明代进士2人、举人2人、职官4人;清代进士9人、举人40人、职官47人;曾有榜眼2人:清康熙九年(1670)孙在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孙辰东;会元2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孙见龙、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孙辰东。明末清初,尤以清康乾时期,孙氏繁盛显赫,家族繁衍,菱湖镇近一半房地产为孙氏掌控,镇最繁华的街道名为上孙家廊、下孙家廊。经抗日战争后,家族衰落。1927年中共吴兴中心县委书记孙景贤;民国间名医孙景初、孙进文。
  2000年,菱湖孙姓1037人,全镇第二十三大姓。
  唐氏
  相传舜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地(今山西翼城西),族遂以唐为姓,丹朱为唐氏始祖。唐氏发源地河南方成,郡望晋阳。宋南渡唐氏之始为唐尧封,绍兴中官拜侍御史,子五人,皆登进士。长子唐仲仁,宋建炎进士,生文盛,文盛生原得,原得生仁章,仁章生乐善,乐善生瑶。唐瑶,字文麟,明嘉靖间赘于菱湖沈氏,至三世而复姓唐,因此菱湖镇唐氏始祖为唐瑶,宗祠在赵家弄。
  菱湖唐氏清代有唐枚、唐人龙、唐文熙3人为举人,其中武举人1人。清后叶,唐氏家族创设唐泰兴丝行、唐广丰丝行,成为著名大丝行。清末,唐伯耆在上海参加同盟会和南社,创办市北公学,后任上海湖社社长;民国初,唐雪湘(沈筠)创办振秀女子学校;女诗人唐冠玉;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永昌。
  2000年,菱湖唐姓445人。
  陆氏
  陆氏源自战国齐宣王少子田通,因战功卓著,封为大将军,赐地陆(今山东乐陵);而平原般县陆乡原为夏朝陆终受封之地。田通系齐国田完裔,本妫姓,帝舜有虞氏之后。田通决定以邑为氏,改田姓为陆姓,其子达即为陆姓始祖,郡望山东初河南。开始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三国时徙居江南,世代发展,形成望族。传至三十二世陆邱,时任南朝梁临川王长史黄门侍郎,徙居吴兴,为吴兴支祖。再三十二世陆明于明初迁居石冢村;陆肇迁居渔塘村;陆梓迁居厚林村。
  陆明六世孙陆启于明中期迁菱湖镇;陆樟裔孙陆鸿英,号敏庵,于清初迁菱湖镇。
  宗祠在南栅原鲁家园(今一中)。
  菱湖陆氏三支源出一脉。清末道光期间,首任南京盐司道的陆仰先涉足丝商,开设的陆鼎茂丝行在光绪初规模超过了最早最大的杨万丰丝行。
  菱湖陆氏明时有进士陆纶,举人陆永思;清时举人陆勤集、陆勤棻、陆钟狱、陆积昌,武举人陆凤翥。
  2000年,陆姓1549人,全镇第十五大姓。
  毛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建周,大封诸侯,九弟姬明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建伯爵国,并任周司空,人称毛伯姬明。毛氏族姓遂定,世代繁衍生息。郡望为河南西河。春秋时期开始由中原河南向江南迁徙。又有一说,周文王封八子叔郑于毛(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其后以国为氏。菱湖毛氏出自东林山村,黄东桥无子,领养毛爱桥,不改姓,毛爱桥之子毛凤林于清康熙间迁居菱湖。
  菱湖毛氏清有进士毛谟,举人毛斌、毛元颢、毛寿崧、毛赓飏。
  2000年,毛姓136人。
  宋氏
  周成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封诸侯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子孙以国为氏。郡望京兆。后宋国被齐国所灭,宋氏由商丘及中原,向四周地区迁徙,遂成大族。二十五史中列传130多人。始迁菱湖之宋氏始祖无从查考。清初则有宋世显家族繁衍发展。
  菱湖宋氏清代进士宋邦荣,举人宋之燮、宋应麟2人,职官4人。
  2000年,宋姓777人。
  庞氏
  庞氏姬姓,源自周文王子毕高的后代封于庞,子孙以地名为姓氏。元末,庞朴子庞锡寿居湖城,其七世孙庞铨于明正德间迁居菱湖。宗祠在镇之西乡。
  明万历末(约1620),庞太元,字尚古,编写最早的《菱湖志》(佚);庞佐元,清雍正元年(1723)武举人、二年(1724)武进士;庞学棠,笔名于友,《中国日报》副总编、《群言》主编,中国现代名记者,享受国务院津贴、博士生导师。
  2000年,庞姓90人。
  任氏
  任氏起源有四说,主要为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受封于任(今河北任县),以国为姓,郡望乐安(河南郑州)。另尚有:伏羲氏凤姓,太皥后代封于任国(今山东济宁),以国为氏;南方少数民族姓氏;元代王信之子宣,因避难改姓任。菱湖任氏则由世居越郡肖山县城南的楚国大夫任不齐后裔任元亮,字宏,于明万历间迁居菱湖,宗祠在姚家墩。
  菱湖任氏清代举人有任笈、任嘉培、任鲲池。现代有任鸿隽,民国初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最早提出“科学救国”口号,19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社首届社长,曾任四川大学校长,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上海图书馆馆长。
  2000年,任姓415人。
  邵氏
  邵氏源说一是周代昭公奭的后代,封于邵地(河南济源),郡望博陵。另为周文王的儿子季载的后代,均在中原地区。菱湖邵氏起自湖州。余姚人邵景祥,字萃兹,明洪武间任湖州教授,其子邵永胜,字落止,邑禀生,迁居菱湖镇,宗祠在南栅。
  菱湖邵氏明代有进士邵铎,清代举人有邵谨、邵保初。
  民国35年(1946),湖州邵氏聚居地邵家墩之邵淦清等迁居菱湖镇,其子邵瑞庆教授于2004年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副院长,交通部学科带头人,获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邵姓265人。
  严氏
  严氏源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庄王之后,本姓庄,以谥为氏。东汉时为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为严氏;魏晋之际有的恢复庄姓,故庄、严二姓并延。明洪武初,严道城自江苏嘉定迁居石塚村,为严氏杜林支脉,其四世孙严祖宁迁居菱湖镇遂为菱湖严氏。
  菱湖严氏清代举人严以宽等4人,其中武举人严斌、严斓、严廷鹭3人,职官1人。
  2000年,严姓112人。
  章氏
  章氏源自春秋齐国吕尚被封鄣国(今山东诸城,又说在平阴县),公元前664年为齐国所灭,子孙遂去邑旁为章氏。菱湖章氏由绍兴迁入姚家墩后,明中后叶居章湾村;清乾隆间,章为璝从荻港章三省堂迁入菱湖肖山弄;另一支章小乔,清初从余姚迁居菱湖,宗祠在珊瑚坝。
  菱湖章氏明嘉靖间,章逢吉任洧州教谕。章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
  清后叶,章氏族人大多经营丝庄。民国间,章荣初为实业家,曾投资建设新菱湖,奠定了菱湖镇现代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的基础。章志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政协上海市常委、香港上海实业公司董事长。章志英,民建江苏省委常委、南京航空学院教务。章志鸣,中国激光学会秘书长、世界激光光谱会议执委、复旦大学教授;章志贤,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2000年,章姓1579人,全镇第十四大姓。
  卞氏
  卞姓源于姬、曹、栾三姓。相传,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66年)之弟叔振铎后代有曹支子,以卞为食邑;晋悼公御戎栾纠之卞;战国时期有鲁勇士卞庄子之居楚采玉的卞和。此三姓演变为卞氏,都以山东为发祥地。至六朝时,济阴郡之卞氏兴盛,郡望济阴。卞统之六子登宰辅,世称六龙。卞粹遇害,其子卞壶以尚书为晋之高官,定居江宁,为江南卞氏始祖。元时江宁上元县庠生卞梁在乡荐时策讥执政,谪充湖州路经历,赘埭溪胡氏,居崇礼乡清溪(今前丘一带),为吴兴卞氏始祖。子孙繁衍,分居于菱湖、乌镇、南浔、长兴、德清、余姚等地。卞梁之九世孙卞汝彬,字弘均,号敬川,明成化初(约1466年),从清溪之史舍村迁居菱湖镇。宗祠在南栅。
  卞如彬之十一世卞士佳、十二世卞镆、十三世卞家柱,分别在康熙十二年(1673)、二十三年(1684)和雍正二年(1724)均为岁贡;十四世卞岳,字廷坚,清乾隆六年(1741)举人,十三年(1748)进士;十六世卞斌,字叔均,清嘉庆三年(1798)举人,六年(1801)进士,官光禄寺少卿,离任返镇,发起创办龙湖书院;其族弟卞榕,字成甫,清道光元年(1821)举人,改名卞抚,十二年(1832)进士,官广西六川知府。十八世卞祖球,字夔鸣,号序东,清咸丰初(约1852)在小西栅开设春和酱园。十九世卞建屏,字嘉孙,号韵初,晚清秀才,后主持春华酱园。二十世卞兴志,字顺儿,号尚斋,1916年出任春华酱园经理。后开设瑞丰米行(合股)、德源春木行(合股)、春华酱园、上海竹行、长丰丝绸公司、临时救济时疫医院;曾任吴兴县第五区自治委员、菱湖镇慈善总会长、酱酒业同业公会主席、米行公会主席、商会执委,解放后为吴兴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71年病逝,终年77岁。卞克,四川烹饪协会副会长、菜根香集团董事长。
  2000年,卞姓167人。
  徐氏
  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今江苏西北、安徽东北),周初建徐国,子孙以国为氏。另一脉为周朝东夷徐戎(今江苏泗洪)首领徐偃王的部族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徐为氏,郡望东海。菱湖徐氏系南州高士徐孺支脉,二十五世徐宗舜任唐节度使,徙于洛阳。三十一世徐国亮,宋宝庆进士,官浙江行省左丞。葬菰山。子道隆,任兵部尚书,会同文天祥起兵,战死于安吉桥。子徐琰寓归安崇新里,为湖州始祖。次子徐隍迁居德清大麻村。明万历间,四十二世徐敦善从大麻迁千金,旋由千金迁菱湖。徐甫源,清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任刑部主事;徐元,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举人;徐醇瑞,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任四川南部知县。徐森玉(1881-1971)文物鉴定家、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代院长。解放初筹办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1960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被周恩来誉为“真正的国宝”。子徐伯郊、女徐文绮。
  2000年,徐姓1732人,全镇第十一大姓。
  李氏
  系嬴姓,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世代承袭大理司寇。商纣朝政腐败,大理司寇理徵力谏被杀,其妻契和娟携子理利贞逃亡至伊侯之墟(今河南伊川),以树木野果充饥。
  逃亡至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以农耕为生,为谢树木果子救命之恩,改理为李,李利贞则为李姓第一人。郡望陇西。二世李昌祖为周朝陈国大夫。十一世孙李耳于鹿邑诞生,创立道家学说,即为老子。九世孙李崇任陇西太守,迁甘肃陇西,成为陇西望族。后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李姓遂为国姓。李氏名人在二十五史中列传的有1800多人。近代名人则更多。宋室南迁,李氏遍布江南。宋末,李氏迁徙长兴李家巷。明初,李氏迁居菱湖。清咸丰间,长兴李家巷又有一支脉迁入菱湖河界路卖柴路,以摇船为业,李凤池为船帮老大。李氏宗祠在卖柴路。革命烈士李泉生,长超部队创始人。李玉堂,曾任菱湖镇副镇长兼人武部长;李玲琳,副镇长。李百冠,浙农大副教授。李丹,钱江晚报总编。
  2000年,李姓1443人,全镇第十六大姓。
  倪氏
  夏有小邾娄国,邾武公封次子于郳(今山东滕州东南),周武王封为郳国,子孙以国为氏,为古青州郡望。春秋晚期被楚所灭,后裔避仇改姓倪。北宋尚书倪思退隐后居射村倪施埭(今任司埭),子孙居此。倪益龄,清雍正十年(1732)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倪文炳,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菱湖倪姓有二脉,一为倪思后裔,明中叶,倪凤云由北星田村迁居菱湖镇;一为倪位庵清初从绍兴迁居湖州。三世倪启元游幕湖州,定居菱湖。倪天视,上海大学副教授。倪毓青,广东五邑大学化工系教授、研究员。倪丙章,北京市卫生工程局,高工。倪丙业,台湾淡江大学资讯中心秘书,曾为国民革命军上校。倪丙修,上海第三毛纺织厂副总工程师。倪丙荣,北京石油学院教授,《惠民凹陷两部隆起地带地层不整合研究》获1980年华东石油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石油部和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倪丙赤,甘肃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1984年)获甘肃省优秀工程一等奖,《兰州亚欧商厦》(1992年)获甘肃省优秀工程一等奖,1992年建设部劳动部模范、甘肃省劳动模范。倪力,美国联讯和项纳惠公司高工。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高工。民国名医倪启丰。影视演员倪雪华。
  2000年,全镇倪姓561人。
  谢氏
  系出炎帝后裔,周宣王封其舅申伯于申(今河南南阳宛城),建申国,都城谢邑,于是申伯迁古邑谢(河南唐河县南),因此为氏。战国时被楚灭,谢氏四迁。
  汉时,谢氏在东南的会稽郡、山阴、下邳、九江等地发展;晋时,陈郡的阳夏谢氏(今河南太康)为望族,陈留、颍川为郡望。族人谢安、谢玄、谢石等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并成为吴兴谢氏始祖,居长兴。二十五史中立传者130多人。菱湖谢氏于唐宋之交,从长兴迁入。民国时期,谢光华创办菱湖志成女子学校。谢丽娟,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任上海市副市长、政协上海市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0年,谢姓527人。
  蒋氏
  系姬姓,周公季子伯龄封于蒋(今河南固始县);春秋时,子涵于河南淮滨为蒋姓第一人,子孙以国为氏。郡望乐安。春秋后叶被楚国所灭。族人迁山东、湖南、贵州、宜兴、奉化。明永乐初(约1410),蒋祖显由德清迁居菱湖。宗祠设混堂弄。蒋瑶,明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次年进士,后任工部尚书。民国名医蒋济深。
  2000年,蒋姓579人。
  卜氏
  古人用火灼龟甲推测吉凶,殷周时代有卜人,以此为业。晋国卜偃、秦国卜徒父、鲁国卜楚丘,都是负责占卜的官,后代便以卜为姓。卜祖杰元末从江苏迁菱湖。四世卜汝梁,明万历七年(1579)举人,十一年(1583)进士,官山西副使。
  2000年,卜姓8人。
  谈氏
  殷商帝乙长子微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谈为氏。另有一说,周官郯子衩封于齐,再入汴,为郯国。郯与谈古通称。宋室南渡有三宗:无锡锡山为都虞宗、上海为神仙宗、德清为司城宗,谈益,奉迁四公为德清始祖。谈益十八世孙谈嘉源自德清迁菱湖,时明初。谈时行,清雍正十年(1732)举人。宗祠在姚家墩。
  2000年,谈姓326人。
  毕氏
  系姬姓,周文王十五子高封于毕国(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后人以国为姓。另有一说,夏姓出连氏改姓毕。清初,毕祖鉴由钱塘县迁入菱湖。四世毕我忱,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永康教谕。
  2000年,毕姓9人。
  岳氏
  传说尧舜部落首领四岳的后代。菱湖岳氏系出岳飞后裔。清康熙间,名医岳昌源从嘉兴迁入菱湖。七世岳麟书,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宗祠在岳家浜。民国时期,岳赞尧曾任菱湖镇抗日民主政府镇长。2000年,岳姓12人。
  莫氏
  相传颛顼造鄚城,后去邑为莫,以地名为氏。唐时菱湖已有莫氏族人。宋时为著姓,聚居莫家浜。莫俦,宋政和二年(1112)状元。莫鼐,宋时官洗马。民国间,莫氏家族习中医,莫宝卿等。
  2000年,莫姓251人。
  冯氏
  冯氏一说,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姬姓)后代;又一说,春秋时郑国大夫简子封于冯城(今河南荥阳城西),子孙以食邑为姓,郡望始平。郑亡后,冯姓族人流徙各地。明清时,“秀溪冯”为著姓,冯氏集中镇区、新溪和前邱。明洪武初,前丘冯璋为“没籍查抄流放”的大户。抗战后,冯千乘整理大量地方史资料。
  2000年,冯姓1399人,全镇第十七大姓。
  赵氏
  系嬴姓,先祖伯益。传至九代季旺,因随周武王打败商纣立功,其子孟增封官卿士。后造父任御官,管理车舆战马。曾为周穆王驾车西巡狩猎;徐国偃王谋反时,助周穆王大败徐偃子,因赐造父以赵城(今山西洪洞),遂有赵氏,郡望天水(甘肃)。后赵籍建立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五代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二十五史中,赵姓列传者570多人。宋室南迁临安,秀安僖王裔居菱湖北桥,今有赵家弄。赵氏故茔在下昂,俗呼赵家坟,附近有赵孟頫曾居住的浮霞墩、桃花庄、莲花庄。菱湖有“赵孟頫居,在(镇)西北,第宅广衍,门多食客”(清《菱湖镇志》)。近现代菱湖赵氏闻达者不多。
  2000年,赵姓1053人,为全镇第二十一大姓。
  丁氏
  周武王时有丁方侯,乃丁姓之始。丁氏发源地今山东淄博,郡望济阳。战国时齐国仍死后,封为丁公。其先祖姓姜,炎帝后裔。丁公子孙遂以丁为姓。战国后向江苏、安徽、河南迁移。三国时期,丁氏向浙江、江西、湖北发展。丁澄,明永乐九年(1411)举人,官通政参议。丁瑄,明景泰七年(1456)举人;丁浚,明万历十三年(1585)进士,官河东运使。丁氏聚居丁家荡村,世代务农。
  2000年,丁姓912人。
  贾氏
  周康王封唐叔虞子公明(求)于贾(今山西襄汾),为贾伯,其后被灭,遂为贾氏,故此氏出于姬姓。郡望武威。先秦时,除山西外,已有迁至河南、山东,河南尤多。宋时,贾收退仕后,从河南迁至菱湖射村宝溪隐居,与苏轼常有交往;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贾收从孙贾安石中状元。贾氏子孙繁衍。
  2000年,贾姓21人。
  汪氏
  传说防风氏古又称汪芒氏,今汪姓为其后。春秋时鲁国公子已封于汪邑(今山东蒙阴),以食邑为汪姓,逐步形成望族,郡望平阳。宋以后名人辈出。南宋时迁入菱湖。汪鲤翔,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诸暨教谕,晚年迁居织里。清末民初,汪氏大批外出经商务工。现新加坡有支脉兴旺,其族中子弟有入文莱国王室为婿。
  2000年,汪姓150人。
  周氏
  周氏来源众多,一系黄帝时周昌之后裔;一系商代太史周任之后人;一系他姓或避讳或赐姓而成。周末秦初,周赧王■孤建封地(今河南汝州),为周氏始祖,郡望汝南。菱湖周氏随宋室南迁而转徙定居,世居田上村,清时居镇上的地址为后称之周家白地。周王锡,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任天台训导。现代有名医周新民。
  2000年,周姓1386人,全镇第十八大姓。
  褚氏
  周代有褚地(今洛阳县南),居者以地为姓。明清时,褚姓大多以船为家、捕鱼为生,居无定所。菱湖褚姓源于江苏淮扬地区渔民后裔。褚根宝,曾任菱湖镇镇长。褚阿堂(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0年,褚姓1650人,全镇第十二大姓。
  俞氏
  相传黄帝有臣俞拊,为此姓之始,子孙繁衍。明中叶,俞氏从湖州迁入。
  2000年,俞姓1127人,全镇第十九大姓。
  金氏
  相传少昊金天氏之后。公认金氏源于西汉匈奴王休屠太子日碑随昆邪王归汉,武帝以休屠专事供奉金人祭天,赐姓金,从此子孙繁衍。郡望为彭城(今陕西西安)。另一源为民初,满族皇室爱新觉罗氏子孙多有改姓金者。明清时金姓居于镇区和石冢。明洪武初,镇郊士林村富户金钿,以广赀被逮,籍没家产,株连九族流放。金星,湖州市国税局局长。金月信,曾任中共菱湖镇委书记。
  2000年,金姓1079人,全镇第二十大姓。
  卢氏
  系姜子牙后裔。春秋时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为齐国大夫高溪,帮助齐桓公复位,封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子孙遂以邑名为姓。春秋末年,卢氏向今河北、河南迁徙。秦朝博士卢敖子孙家居涿水上游,时称范阳郡(今河北涿县),成为望族,天下卢氏多以“范阳堂”自居。宋室南迁后,卢氏族人迁入菱湖卢家庄繁衍。解放初,东阳义乌卢氏迁入。菱湖卢家庄之卢财生经商办丝厂。卢子阳,美国大学终身教授。
  2000年,卢姓1052人,全镇第二十二大姓。
  1990年菱湖镇区姓氏(248姓)
  (续上表)
  (续上表)
  注:此表根据菱湖派出所户口在册人员统计。
  2000年菱湖镇姓氏(299姓)
  (续上表)
  注:此表系菱湖区公安分局证照中心提供。
  第五节人口控制
  一、自然生育
  解放前,人口生育自然。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据本镇对育龄妇女生育状况的调查:生育7胎以上有54人,10胎以上有14人,其中有一施氏女性产了16胎,仅存活2人。
  解放初期,国家鼓励生育,奖励“光荣妈妈”。据1952年育龄妇女生育状况普查,生育年龄妇女有5291人,已生育3431人,其中:生育3胎以上有1275人,占已生育的33%。据统计:1949年至1955年7年间,菱湖镇(镇区)增加1833人(其中:出生1274人、死亡502人、净增772人),平均每年增加261.85人,占总人口的2.41%。
  二、计划生育
  1956~1962年根据县人委指示:开展避孕工作计划的实施。按县下发(56)号文件《关于开展避孕工作的计划的通知》,开始在城镇干部、职工、居民中宣传避孕节育知识。1957年根据中央卫生部通知,放宽节育手术的限制,规定凡无手术禁忌者,即可申请手术,并适当放宽人工流产和绝育手续的条件。计划生育工作,只作一般的号召,1962年最高出生率占44.49‰以上。
  1963~1970年1964年2月,根据吴兴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指示,成立菱湖镇计划生育委员会,由镇长吴培松任主任委员,妇联雁牧沙和菱湖医院院长田正明为副主任,委员有菱湖丝厂、菱湖化学厂、镇工会、镇团委和居民会领导等9人参加,并设立办公室,与爱卫委办公室合并办公,办公室主任张培根(兼)、副主任丁维扬负责具体工作,并从单位抽调了11名工作人员(镇卫生院妇产士孙静宜、王引南、溪西卫生院孙美琳、环卫所费镜健、沈雪芬,还向社会招收工作人员毕玉宝、陈学琴、丁桂英等)。同时,在全镇六大系统160多个单位,成立49个计划生育指导小组,由237人组成。1964年2月,按照省政府颁发的《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根据“先城市,后农村,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精神,先在第三选区、菱湖环卫所和女工比较集中的菱湖丝厂进行试点。经过试点,第三选区1963年出生22人,1964年出生6人,1964年比1963年下降三倍多,避孕率达到95%以上;环卫所1963年出生6人,1964年只生育1人,出生率下降了五倍,避孕率已达到95%;菱湖丝厂避孕与绝育总人数602人,避孕率达到77%,1963年出生272人,1964年出生216人,1964年比1963年下降56人。
  1970年新溪公社根据吴兴县在水口公社制定《“四五”时期人口规划和1971年的生育计划》进行试点的经验,提出“十年一预测,五年一规划,一年一落实,半年一调整,季季有检查,每月一访问,队队有计划,对对有档案,人人有措施”的做法。1972年5月,嘉兴地委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后,参观新溪公社,在全区推行制定人口计划经验。1973年3月,中央卫生部《计划生育工作简报》通报吴兴县新溪公社经验,充分肯定这一做法。
  1971~1980年全面推行“晚、稀、少”生育政策,提倡“一个不少,两个正好”。1975年在落实“五五”人口规划时,全镇2278对育龄夫妇基本实行计划生育和落实各种节育措施,有524个男女青年订了晚婚规划,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工流产率下降,“晚、稀、少”附合率90%,四年来没有出生第三胎。1975年菱湖镇被授予全省“计生工作先进集体”。1977年,菱湖镇、新溪公社均已完成县关于在“五五”期间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在3‰以以下,计划生育率要求达到90%以上,晚婚率要求达到95%以上。
  1978年10月,新溪公社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被授予全国先进集体;沈金莲为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指定为出席全国会议的代表(后因其他原因会议推迟到1988年召开,沈已调离,由新溪乡党委书记沈泉林出席全国会议)。
  1981~1990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公开信”、国务院11号文件和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试行草案)》及市计划生育若干政策的规定,计划生育工作重点从“晚、稀、少”转到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大力提倡晚婚、推行晚育,积极推行“以一孩放环、二孩结扎”为主的综合性避孕节育措施,规定结婚前要进行健康检查。1984年12月,湖州市郊区被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确定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试点县,菱湖镇和新溪乡被列为重点单位。1985年,菱湖镇被授予“浙江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和“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1987年成立计划生育协调小组,协助计生办管好流动人口。1988年成立镇“计划生育协会”,下设宣传、技术、福利、协调组、理事会,会员有1349人,协会理事257人;新溪会员有4581名,1987年和1988年被评为“三无一好”乡,新溪卫生院妇保医生骆信囡1983年5月出席省计划生育先进代表会议。
  1990年,根据新的《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精神和市府3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州市区计划生育若干政策的规定的通知》。订立《计划生育守则》十条,并在9月22日由镇政府与各个行政村、居民会和单位签订《1990年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各级工作责任制。
  1991~2000年计划生育与树立婚育新风、创文明家庭,结合知情选择,生殖保健,参与人口计划,少生快富。人口计划指标665人,实际出生608人;计划生育指标98.5%,实际完成99.4%;结婚407人,晚婚率指标60%,实际完成64.37%;放环数4495人,放环率指标70%,实际完成67.04%;结扎数140人,结扎率指标80%,实际完成117.6%;流引数250人,流引率指标3.7%,实际完成2.67%;独生子女养老保险指标8.5万元,实际完成11.5万元。育龄妇女数11647人,计生合同签订率:责任合同70%,完成70.18%;不再生育合同70%,完成75.2%;节育晚婚合同70%,完成99.1%。同年,菱湖镇、下昂乡、新溪乡均被湖州市计生会授予“计划生育达标单位”。1994年8月10日,湖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菱湖、下昂计划生育服务站,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1997年菱湖镇计划生育协会,被浙江省计生委授予“一流计划生育协会”。
  1999年10月行政区域调整后,全镇人口85854人,其中育龄妇女23486人,占27.4%。落实10名计生干部,调整计生领导小组、宣传协作组、流动人口管理协调小组等组织,实行“一票否决”。人口计划指标完成较好:全年出生607人,其中计划外出生4人,计划生育率为98.9%;已婚育龄妇女20295人,已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有19260人,综合避孕率达94.9%;计划外怀孕率控制在1.78%,其中引产占补救措施的2.6%;群众对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满意程度,经自查达到95%以上。
  2001~2005年2003年全镇计划生育率97.67%;计划外怀孕率1.52%;女性初婚人数304人;育龄妇女22291人;已婚育龄妇女19188人;已有一孩13550人;独生子女领证7271人,独生子女领证率37.89%;采取各种避孕方法育龄妇女18247人;综合避孕率95.10%。本年施行节育手术1039例(人次);放环405人;男性绝育1人、女性绝育20人、人流引产286人。
  2005年全镇计划生育率为98.9%;计划外怀孕率0.96%;女性初婚253人;育龄妇女21734人;已婚育龄妇女18010人;已有一孩13087人;独生子女领证8248人。采取各种避孕方法育龄妇女17198人;综合避孕率98.28%;本年施行节育手术841例(人次);放环259人,女扎24人,人流引产261人。
  附:现境内计划生育工作,历年来受到全国、省、地市奖励和表彰如下:
  人口、出生、死亡情况统计
  (续上表)
  注:由菱湖派出所户籍资料汇总。
  1981年生育状况
  菱湖镇计划生育数据
  注:由镇计生办提供。
  菱湖镇1990年和2000年计划生育各项指标执行情况
  注:此表根据菱湖分区和菱湖镇计生委提供。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