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53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F302
页数: 12
页码: 282-293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12个1号文件的贯彻。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农村建设

内容

第一节惠农政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12个1号文件的贯彻。
  是使练市的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
  中共中央12个1号文件共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中央五个一号文件”是指从1982年到1986年。贯彻这五个1号文件,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使农民逐步从绵延数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贯彻中共中央1982年1月1日发出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于10月份练市地区全面实行了包产到户。学习贯彻中央1983年1月颁布的第二个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从理论上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从而进一步稳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传达贯彻中共中央1984年1月1日发出的《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1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使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1985年1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中央1号文件。中心内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1986年1月1日下发的《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
  1号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学习和传达贯彻第一阶段的“五个一号文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创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自此,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据统计,1978年人均收入为:练市129元,荃仁131元,洪塘131元,花林118元。1992年,人均分配分别为练市1521元、荃仁1142元、洪塘1245元、花林1358元。农村经济从原来“以粮为纲”的单一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同台竞争,原来长途贩运、弃农经商、“鸭司令”、“鸡大王”当作资本主义批判的对象,转眼成了炙手可热的“专业户”、“万元户”,开会披红戴花、上台领奖;乡镇企业成为经济发展最强大推动力,农民的观念更新,私营经济空前活跃,农业、农村、农民进入了未曾有过新局面。
  然而,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难题。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1997年至2003年,全国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练市镇也同全国一样,从1997年人均收入4015元,到2001年的4860元,年均增长不到5%,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陷入低增长期。“有饭吃,缺钱花”,“吃饱了饭,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度缩小后又进一步扩大。第二阶段的7个中央1号文件是指2004年至2010年,通过中央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惠农政策,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水平,改变了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使农民从温饱大步迈上了小康之路。
   新世纪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于2004年2月8日公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6个涉农的一号文件。通过传达贯彻,大大增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自此中共中央又连续发布了6个1号文件:贯彻2005年1月30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2月2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1月30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12月31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1年1月3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7个中央1号文件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掀开了的历史新篇章。
  概括地说,学习贯彻第一阶段的5个中央1号文件是“松绑”,解决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问题,波澜壮阔的改革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也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气势磅礴的主旋律。第二阶段的7个中央1号文件的主要精神是“惠农”。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政策,使农业农村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2000年,练市镇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2008年10980元,2010年达到13120元。
   第二节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到用锄头铁耙耕作,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生产环境艰苦,生产内容单一,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发展步履缓慢而艰难。人称“露天工厂”的农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受到肥料、种子、技术的制约,产量一直徘徊不前。旧时农业一天到晚愁的是水,大水来了要排涝,旱水干了要灌水,车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60年代通了电,建造了机埠,解决了水的矛盾。六七十年代最大的矛盾是肥,粮桑争肥、稻麦争肥、早晚稻争肥。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肥料问题也解决了,特别是1982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得了充分发挥,农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但是农业生产的条件没有改变,农业劳动的艰苦程度依然如故。随着全国粮食的宽余,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1993年国家取消了合同定购任务,实行了30多年的粮本、粮票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农业产业结构也逐步进行了调整,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南一带的三熟制面积逐年减少,到2001年练市镇全部取消了大麦和早稻的种植,除了一部分油菜和小麦是二熟以外全部改成了单季稻,这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劳动的强度。1997年练市镇开始推广免耕直播,同时普遍实行药剂除草,晚稻机械收割面积也逐年扩大,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最艰苦的“三弯腰”劳动。20世纪末,国家开始了对农业大规模投入,以推动农业的发展。
   一农田补助 从1997年开始,有计划、分年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到2010年止,练市镇平整土地总面积96577.2395亩,占总面积的90.1%,补助资金7861万元,实现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为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的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2007年开始停收承包金,并禁止一切收费,确实公益事业建设需要筹集资金和劳务的,须按“一事一议”制度,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2006年开始河道清淤,到
  2010年为止,已经完成河道清淤180.115公里,国家补金1212.251万元。2006年开始,国家对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进行直补(具体见附表) 练市镇镇种粮大户直补明细 表5-1 单位:元 练市镇粮食生产直补明细 表5-20 单位:元续表5-20 练市镇养殖及农业机械补助明细 表5-21 单位:亩元 国家除了不断加大对农业进行补贴的力度以外,积极鼓励土地流转,发展各种专业大户,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开展对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二农业产业化
  2009年为止,全镇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家,其中省级2家(申浩兔业有限公司、天湖裘皮制品有限公司),市级5家(湖州马可狮派皮毛制品有限公司、浙江呈祥裘皮服装有限公司、湖州练市酒业有限公司、湖州三灵樱桃谷种鸭场、湖州练市方氏农庄),区级2家(湖州练市欣农禽业有限公司、湖州绿康禽业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
   三农业专业合作社 根据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要求,全镇已办起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市级2个(朱家兜蚕桑专业合作社、民安家禽专业合作社),区级2个(湖州练市金诚农机专业合作社、湖州市练市松源专业合作社),镇级8个(湖州练市莲墩湖羊专业合作社、湖州练市丰盛生猪专业合作社、湖州练市浩强兔业专业合作社、湖州练市正大畜禽专业合作社、湖州练市瑞丰养鸭专业合作社、湖州练市洪瑶蚕桑专业合作社、湖州练市联农植保专业合作社、湖州练市为民蚕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市场信息缺乏和买难卖难问题,而且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进一步实现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打下了基础,为农业打造“上接市场,下联农户”的产业链提供智力支持。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农业就是水稻和蚕桑,生产工具就是锄头铁耙,生产方式就是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就是自给自足的旧面貌。
   四农民电子信箱
  2005年9月浙江省启动了“浙江百万农民信箱工程”,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集个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技服务、办公交流、信息集成等功能于一体的面向“三农”的公共服务平台。让农民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双向交流,快速、便捷地获得各类免费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构筑农民网上社会。农民只要有1台联接宽带的电脑,拿自已的身份证到镇农业服务中心免费办理一个实名注册登记,中心就会给于一个邮箱地址和密码(有些行政村也可以办理)申请人就可以进入农民信箱,检索到各种市场信息,技术资料,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也可以在网上推销或购买农副产品,既方便又快捷。练市镇到2010年止已经注册农民信箱的单位和个人有5255户。
   第三节农村面貌 千百年来,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就是分散、封闭、落后、贫穷、愚昧的代名词。“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这几句顺口溜,虽然带有几分调侃,但当时现实状况也确有几分真实。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百年耻辱;八年抗战,更使“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素称“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杭嘉湖地区的农村中,大部分农民也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新中国成立后,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起来的农民,豪情满怀,想建设起自己一个理想中的美好家园。但是紧接着出现的“五风”、“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使农村的发展几经曲折。改革开放以前,农民远行都靠水路一条,走远一点的亲戚也会摇一只船去,行动十分缓慢和不便;练市到湖州乘轮船要4~5个小时,办一点小事也要来回3天;到杭州、苏州的轮船要6~7个小时。一般的农村妇女从不远行,甚至没有进一次城市,一生奔波在灶头、棚头、田头的三点一线上,终老在家里、村里、地里的狭小天地里。农村的道路都是烂泥路,一经连续阴雨,路上泥泞不堪,一般没有大事不会出门。
  小孩子到邻家玩耍,自已做一双高跷,或者自己做一双木屐(用一块木板,木板下面的两头钉上木条,木板上面钉一双草鞋),或者拿来两块砖头,各系上一根绳子,拎着绳子走路。大人遇事下雨天出门,穿一双钉鞋,拿一把夏天抹上桐油的黄布伞。钉鞋的鞋底钉有铁钉,道路泥泞湿滑,钉鞋沉重坚硬,远路往往脚上起泡。后来有了胶鞋,出门方便多了。但是因为“方便”,雨天路上行人就多起来了,道路更加湿烂,泥水加深,雨鞋往往进水,所以又发展为高邦套鞋。80年代初期,农民家里有几双高邦套鞋、几块手表,还作为富裕起来的标志进行专门的统计。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农舍,断墙残壁的上面挂上几片稻草把,以遮风挡雨。困难时期,男婚女嫁的时候,想要造间新房,许多人家树当梁条竹当椽。当时有句顺口溜:“楝树梁条竹椽子,骗骗新娘子,害了后小子。”建国前后,一度时候农村缺医少药,稀有的几个土“郎中”(医生),靠的就是几根银针、一把挑痧刀、一张中药方子走天下。农民生了病,只能听天候命。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生儿育女不由已,有的农村妇女生了十多个孩子,但是养育成人的却很少,婴儿死亡率很高,生活困难的家庭怕养不活,生下来就一桶冷水把孩子溺了。村庄周围遍地露天茅坑,蚊蝇满地,臭气冲天。河道里的水虽然清澈,但是粪桶、马桶、小孩的尿布就在同一条河港里洗涮,卫生观念淡薄,平均寿命很低。农村孩子一般不读书不识字,能断文识字者绝少。早先家里点的都是烧灯草的油盏碟子,后来改用煤油灯,60年代才用上电灯。天黑上床睡觉,鸡鸣三遍起耕,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农村有句俗话:“脚踏砻糠火(火炉),夫妻对面坐,咸菜滚豆腐,皇帝老子不如我”。这就是旧时农村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观念。
  改革开放30年,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交通彻底改变了过去水(死)路一条的现场。1982年冬至1984年冬,练市镇铺设了通向19个行政村的水泥路,全长38公里,宽1.2米,改变了千百年来雨天行路难的旧貌。荃仁、洪塘、花林等也相继修筑了水泥路面。1987年春,练市镇利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机会,直接向省里争取到40万元资金,又在本镇筹集36万元,是年3月开始修筑通向桐乡的公路,1988年完工,并与杭申公路接通,结束了水(死)路一条的历史。同年2月14日练市—杭州班车开通。1989年湖盐公路全线通车,8月16日练市—湖州班车开通。2002年浔练公路开通。2008年申嘉(杭)湖高速公路开通,在新会村设立南浔南站,2009年练杭高速建成通车,在新丰村设立浙北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湖嘉乍铁路已在筹建之中。同年4条特高压线过境:向家坝~上海100万伏,淮南—上海80万伏,锦屏—苏南80万伏,葛洲坝—上海50万伏,涉及14个村,全长17公里,拆迁660多户,练市镇成为了特高压通道。
   —村庄整治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2001年湖州市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改水,2003年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练市镇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三改”(改厕、改水、改路)、“六化”(硬化、绿化、亮化、洁化、净化、美化)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当时以自然村为单位整治,补助标准根据村庄大小和整治效果,分1万元、2万元、3万元;以后又改为每人补助60元、80元、100元。经过七年努力,全镇41个行政村20245户、527个自然村,截至2007年底,合计整治村庄345个,占所有自然村的65%,整治人口53819人,占总人口的
  70%。
  村庄整治提升工程2008年开始的提升工程(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改变过来)改为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线)为重点,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六化”标准,并建立长效管理相配套。其中花林、新会、朱家兜、水口、白水河、车塔、莲墩、钟家墩等9个村通过了区、市两级部门的考核验收。2009年村庄整治提升村11个,车塔、莲墩、农兴、召林、大虹桥、慈姑桥、白水河、李家兜、柳堡、悦新、中心名列其中。2010村庄整治提升村10个,中心、悦新、金塔、朱家埭、松亭、横塘、农兴、西堡、凌家堰、严介圩。行政村经有关部门考核,属于市级优秀的奖励37.5万元,良好的参照优秀打8折奖励,及格的参照优秀打6折奖励。
  二村庄建设 全面小康村建设示范村从2004年开始。在以公路(湖盐公路、浔练公路)两侧的村庄整治提升为重点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了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小康示范村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的“八个化”要求。达到“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安居乐业,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标准。“湖州市‘全面小康村建设示范村’暨农村新社区考核验收办法”,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4个方面分细目考核:在物质文明建设上,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2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通行政村主干公路四级以上,村内主要道路宽3.5米以上,进户道路宽1.5米以上,道路硬化率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河道整治,符合国家标准,有完善的农村电气化、信息化网络。完成村庄建设规划,无违章建筑。土地利用率符合国家标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精神文明建设上:计划生育率达到
  100%,义务教育入学率100%,有较完善的商业网点,有达标的幼儿院,有医务室,有健身场地和公共活动绿地500平方米以上,有老年活动室(40平方米以上),有3000册以上的图书室。政治文明建设上: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村级组织班子团结、开拓进取、有较高威信。社会风气良好,3年内无重大刑事案件。生态文明建设上:村庄绿化覆盖率20%~25%以上。彻底消灭露天粪坑、推广和普及室内卫生设施,公共场所建有公厕。垃圾处理,做到保洁队伍齐备,保洁制度健全,环卫设施完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清洁能源利用普及率90%以上。申报的材料详实细致,考核严肃认真。2004年练市镇荃步村首开先河,成为第一个小康示范村以后,2005年水口村、练南村,2006年姚庄村,2007年庄家村,2008年钟家墩村,2009年朱家兜村,2010年慈姑桥村。相继成为小康示范村。这些村整体投入都在300万元~350万元左右,验收合格,省市奖励100万元~120万元,2009年提高到150万元。整个工程,村里一般都要投入很大一部分资金。
  新农村实验示范村建设始于2007年,总体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分列34个子项目,都有明确标准。城镇规划区内行政村、创建当年无实质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行政村不列入创建申报对象;创建当年尚未获得“全面小康示范村”称号的一般不列入创建申报对象。年初申报,次年初经过自查,无一票否决项目,且综合得分都在90分以上,向区新农办提出验收申请,区考核验收合格后,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者,由区上报推荐材料,由市级组织现场考核验收,然后由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审查合格,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农村实验示范村”。市奖励60万元,区奖励15万元。姚庄村于2007年成为练市镇第一个新农村实验示范村。2008年水口村,2009年练南村,相继进入新农村实验示范村行列。
  2010年,新农村实验示范村提升(更名)为美丽乡村,慈姑桥村成为练市镇第一个“美丽乡村”。
  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创建始于2010年,是南浔区委提出:加快推进“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示范村引领带动作用的要求。制定了《“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考核办法》,分成清丽水乡、幸福农民、和谐家园三大块27项考核内容,每个内容都有具体指标和分值。上一个年度12月,由乡镇提出下一年度创建名单,提出申请,报区“中国魅力水乡”建设办公室审核同意后,下发年度创建名单。当年11月底由申报创建单位自查,无一票否决项目的,向区“中国魅力水乡”建设办公室提出考核验收申请。12月上旬组织区级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考核验收、评分,然后报区领导小组审定,验收合格得分在90分以上,获得“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称号的,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授牌并按规定给予以奖代补。是年,练市镇慈姑桥村第一个获得南浔区“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称号。
  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建设从2008年开始,市、区建立专项扶持资金,从土地流转中奖励,从加快“一村一品”产业培育中增加集体收入,从开展中介组织、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中奖励,从土地开发和农村宅基地复垦中提成,从积极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中增收,从规范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开源节流。各种措施综合并用,推动集体经济薄弱村脱贫。2008年至2010年,列入脱贫村的有4个:达井村、车塔村、白水河村、北堡村。脱贫补助资金30万元,其中市补25万、区补5万元。
   三村庄变化 经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村庄整治提升”、“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实验示范村”、“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创建”、“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建设”6个层次的创建活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改变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面貌,美化了村庄,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开创了新的局面。
  道路硬化凡创建合格村的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通行政村的主干道达到四级公路以上标准,通自然村道路宽3.5米,通户道路宽1.5米,新增道路及进户硬化150公里。2005年开通了农村2条线路的班车。
  农村改水练市镇境内有练市自来水厂、洪塘自来水厂、花林自来水厂3家,供水人口11万人(包括外来人口)。截至2010年底,全镇共有19030户安装了自来水,占总户数的94%。
  卫生改厕村庄整治以来到2010年底,拆除露天茅坑4200多只,彻底根治了千百年来,农村到处都是露天茅坑这个不卫生的旧俗。农户家中基本都安装了无害化卫生间,全镇农村建造公共厕所
  35只,卫生厕所逐步普及。
   路灯亮化在村的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电灯,方便村民出行和安全。
   村庄绿化在道路河道及农户房前屋后种花种树。全镇农村绿化率已达到28%以上。
  河道净化2006年开始河道清淤工程。截至2010年年底,共完成河道清淤180.115公里,完成砌石护岸42.15公里。2005年开始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池,截至2010年年底至建成4只,并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池160只。全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35%。通过河道整治,河水清澈,河岸整齐,环境优美,再现了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风貌。
  环境美化经过房前屋后集中整治,拆除危房、危墙,粉刷外墙,2010年年底止,农村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共建造垃圾收集房46座,垃圾箱3700只,落实保洁员、清运员长期进行垃圾收集处理,经镇垃圾中转站压缩中转至长超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达到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要求。
  还建造人工湿地185只、沼气厌氧52只、阿科蔓1只(都是村级较小的污水处理池)。第四节农民生活 农民在现代汉语字典上解释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中国农民却要复杂得多。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了“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出现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这种户籍藩篱制,使“农业户口”者,即便在外从事非农业工作数十年,只要身份没有变更,仍然会给你定性为农民。所以户口成为界定农民与非农民的不可逾越的铁丝网。户籍制度不统一的情况下实际我们所指的农民就是“农业户口”者。从现在人们的认识程度看,现阶段在中国如果给“农民”一词下个定义,那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农民在社会成员的构成中是一个最为弱势的群体。如果出一个车祸,一起死了两个人,一个是城镇居民,一个是农村农民,农民的赔偿要比居民少一半,如果居民可以赔偿10万元,而农民只能赔偿5万元。在同一个工厂里劳动,农民工干最艰苦最繁重的活,可是工资往往只有正式工的一半(近几年开始逐步趋向靠拢)有些农民工编了个顺口溜:“干活是大头,吃苦在前头,报酬拿零头。”历史上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默默耕耘在黑土地上,从来没有什么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障。中国有句古话:“人老不值钿,树老值千钿。”农民人到老年,无力农事,手无分文,坐吃闲饭,给本来青黄不济的家庭增加负担,老人自艾自怨,子女诮呵不尊,患病无力求医。农民的老年凄苦是一个普遍现象。有时并不是子女不孝,而是孝顺也需要物质基础为前提,农民的晚年生活只用“艰难”二字如何了得。红楼梦里好了歌中有一段唱道“世人多道神仙好,只因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些话用在农民身上似乎更加贴切。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扶持逐年加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月开始,全国对60周岁以上没有退休工资的老年人,不分城镇和农村每人每月补助养老金60元,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一视同仁。
  2010年12月止,全镇60岁以上人数17160人,每人每月补助60元,全年政府补贴养老金1235.52万元,参加比率达100%。不足60岁的人,从2011年开始,必须自己缴纳一定金额,年满60岁时才能领取养老金,自己不缴纳金额,将取消无偿补助。缴纳的金额有不同档次,以后领取养老金的数量也就不同。例如1950年出生的老人2010年是59岁:一次性缴纳200元,到2011年,每月可领取养老金62.70元;一次性缴纳400元,到2011年,每月可领取养老金64.2元;一次性缴纳600元,到
  2011年,每月可领取养老金65.7元;一次性缴纳800元,到2011年,每月可领取养老金67.2元;一次性缴纳1000元,到2011年,每月可领取养老金68.8元;一次性缴纳1200元,到2011年,每月可领取养老金70.2元;一次性缴纳1400元,到2011年,每月可领取养老金71.8元;一次性缴纳1600元,到2011年,每月可领取养老金73.2元。这是缴纳的额度大小与领取养育老金多少的不同档次,还有缴纳年限不同与领取养老金的差别的档次。例如1950年出生的59岁老人,自愿以:200元的档次一次性缴满14年,共2800元,到2011年,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11.87元;400元档次,一次性缴满14年,共5600元,到2011年可领取133.45元。以此类推,到1600元最后一个档次,一次性缴纳
  22400元,2011年可领取养老金263.38元。同时随着年龄的减少,每减少一岁,缴费增加一年,缴到年满60周岁,可领取不同数量的养老金。从理论上讲,从18岁开始就可以缴纳养老金了,但是一般情况下,45岁左右的人才开始缴纳。练市镇60岁以下18669人自愿缴纳了养老金,2010年共计收缴养老金金额2062万元,参加比率98%。以后,分年度缴纳到60周岁为止,就可以领取按规定的养老金了。
   一农村合作医疗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简称“六二六”指示)。
  迅速在全国农村办起了合作医疗。从1965年冬开始,每个大队选择一名“赤脚医生”,是年10月到次年1月集中到练市镇耶稣教堂进行3个月的技术培训,由上级医院派出医术高明的医生讲课,然后回大队建立卫生室,为农民治病打针。1967~1968年连续两年到善琏集中组织3个月的再培训,湖州市级医院还经常组织一些专项讲座。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使一些“赤脚医生”的医术很快得到了提高,当时许多村里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1969年,练市公社在练南东毛桥建造了“六二六”卫生院,公社实行了合作医疗,从村里抽调医术较高的“赤脚医生”到卫生院当医生。
  报酬回生产队拿工分,卫生院给于一定的补贴。农民在卫生院看病不付钱,每人每年从下面收费2元,且收支做到基本平衡。在此期间练市地区各乡都陆续办起了合作医疗。1977~1978年在南浔小莲庄创办赤脚医生大学,为基层赤脚医生的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1982年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因为收缴费用发生困难,于1983年停办了合作医疗,卫生院实行自负盈亏,对外照常营业。1986年湖州市卫生局派人到练市镇协商,撤销原练市乡卫生院,医务人员併入练市医院。是年10月26日,合併工作全部完成。1998年10月,原荃仁乡卫生院併入练市医院,1999年11月原洪塘和花林乡卫生院并入练市医院,所有医务人员也同时全部併入练市医院。1992年开始实行大病统筹。2000年每人每年收缴
  10元村集体交2元,镇财政按参保人员投入2元。报销比例:1000元以内自负,1001元~2000元报销30%,2001元~3000元报销40%,3001元~4000元报销50%,4001元~5000元报销60%。5000元以上者由镇统一报区合作医疗办公室审批,享受大病补偿报销待遇。当时报销面较小,农民大多不愿参加。2005年实行新型合作医疗,每人每年出资25元,三级财政补助25元(其中镇财政按当年参加人数出资5元,市、区财政各出10元)。门诊报销10%。至2009年农民每人每年承担65元(参保人员必须占总人口的97%以上),政府补助115元(其中:中央财政4元,省财政24元,市财政43.5元,区财政22元,镇财政21.5元),人均筹资标准180元。资金的分配原则为:71.1%(每人128元)用于大病统筹合作医疗的报销;全部资金的25%(每人45元)用于乡镇小额型合作医疗报销;全部资金的3.9%用于合作医疗困难救助。农民到区内医院门诊看病报销25%,大病合作医疗报销起报线,区内医院1500元,区外医院2500元。起报线:1万元报销55%,1万元~5万元报销65%,5万元以上报销70%。
  2010年,每人每年承担80元,政府补贴160元(其中中央、省、市承担92.50元/人,区、镇各半分担,补助资金67.50元/人),共计240元。随着筹资增加,农民参保人员享受补偿也有大幅上升:①门诊报销从2009年的25%提高到国家基本药品内西药30%,中药(包括中医诊疗)36%,其他药品25%。②住院报销比例,区内医院2010年继续实行零起报,在扣除自负部分后分段报销。具体为0~1000元部分由2009年的25%提高到30%;1001元~1500元部分从2009年的25%上升至60%;
  1501元~10000元部分,由2009年报销55%上升至60%,1万元以上部分报销65%,5万元以上报销
  70%。③普通床位费首次纳入报销范围(日费用40元以下全额报销2009年未纳入报销范围)。④将植入性材料纳入报销范围(其中国产按总费用40%,进口与合资按总费用的20%报销;区内医院再上浮20%)。⑤彩超、CT的检查费由2009年的限报10%增加到按总费用60%报销。⑥最高报销从2009年的5万元增加到8万元,大额医药费支出的困难群众还可以申请大病救助。全镇占总人口的99%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还全面推行参保农民刷卡报销。二九年制义务教育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停收学杂费(小学生每人100元,初中生每人130元),2008年春季停收了书本费。2005年启动爱心营养餐工程和教育券补贴。爱心营养餐补助不分中小学生,每人每个学期补助100元,教育券根据情况不同对困难学生进行补助,烈军属子女,低保户子女补助略高一点,这个项目从2005年开始,2007年底取消。
   三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从1992~2002年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可以自愿参加生活补助。凡60岁以上老人,每人一次性缴费
  3000元,次月即可领取150元生活补助金。不足60周岁的缴费标准因征地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1992~
  1999年征地的,每人缴费5000元,1999年5月18日~2002年征地的,个人缴费8000元,年满60周岁以后领取补助金150元,2010年已经增加到265元,全镇自愿参加生活补助的共有2933人。这个项目2002年以后已经取消。从2003年开始,根据2003年湖政发(2003)12号文件精神,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年满18周岁以上,每人缴纳23000元保障金(从征用土地款中留出资金)。男年满60周岁、女55周岁以后,每月可拿到养老金220元。随着时间推移,养老金每年有所增加,到2010年,每人每月已经增加到345元。2010年全镇已经有1162人(含水产村渔民
  38人)实行了养老保险。凡土地全部被征用的生产队,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每人补助13000元。
  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国家从1997年开始在城乡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的最低标准是:城镇每人每年1143.80元,农村321元,是年全镇发放低保金140690.24元,到2004年城镇居民的低保金全部由民政部门负担,农村居民由民政局与乡镇各半负担,是年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的低保金上升到1223.72元,全镇85人。农村居民的低保金每人每年554.16元,全镇920人。2005年,不分城镇农村,调整为民政部门负担60%,乡镇负担40%。2007年开始低保户又增加了一个物价补贴。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的低保标准1100.32元加物价补贴211.25元,两项相加,实际补贴标准为1312.07元,共124人。农村居民补贴标准为597.82,加物价补助126.75元,两项相加实际补贴标准为724.57元。共826人。敬老院每人每年补贴1882.19元,共73人。全镇总共补贴资金为767640元。2009年城镇居民低保和物价补贴相加2130元共122人,农村1157.93元共829人,敬老院2551.29元,共79人。补贴总额达到1320132元。从2010年开始资金全部由国家负担。2008年全镇共有各种残疾人(肢体、精神、视力、听力、语言、智力)1237人,纳入低保182人(包括单低46人),还有一些残疾人得到居家安养18人、托养9人、重度残疾补助、民政福利企业上班等扶持。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城镇60岁以上低保户实行举家服务,每人每月65元,低收入户32.50元,内容包括理发、家政、快餐三项,以有价票证形式发放到人,2011年扩大到农村。2003年开始对低保户实行危房改造,是年改造17户,271900元,2004年6户,2005年22户,2006年15户,2007年,21户,2008年45户,2009年31户,2010年19户。总共补助资金217.1万元。2008年、2009年低收入农民年满70周岁的315人,实施生活补助制度,每月给于50元的生活补贴(2010年该项目被取消)。低收入农户接通自来水的入户成本费等个人出资部分,由区镇两级1∶1负担。低收入户必须100%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个人自负部分由区镇分担,有线电视初装费、和月租费全免。低收入户发生重大疾病的,在正常报销的基础上,再列入“困难补助”范围。80年代以后,各乡镇逐步建立敬老院,原荃仁乡敬老院建造于1986年5月占地面积17.5亩(包括蔬菜基地),建筑面积1229平方米。原练市乡敬老院建造于1990年,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原洪塘乡敬老院建造于1996年3月,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345平方米,原花林乡敬老院建造于1996年7月,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295平方米。三次撤乡并镇,各乡敬老院(1995年荃仁,2000年洪塘、花林)相继併入练市镇敬老院。由于人员增加,于2007年11月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扩建,面积扩大到15亩,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分二期建造,第
  一期工程投入700万元,新建休养楼4800平方米,2008年搬入新楼,2009年命名为练市镇福利中心,现有五保老人80人,其中残疾人20人。2001年3月,在白水河建造了练市陵园,占地47.3亩,工程投入120余万元(土地不包括在内),建造各类坟墓2616只,到2010年12月31日,已经安葬2026余只骨灰盒。
   五农民生活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为农民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一般农户都有1名到数名成员在企业工作,农业生产只是在做工之余的附带劳动,使农民的生活逐步有了提高,尽管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还有距离,但是纵向比还是在不断地得到改善。这从家用电器的购置上可见一斑:70年代农民追求的“三大件”是手表、缝纫机,电风扇;80年代追求的“三大件”是空调、彩电、洗衣机;90年代追求的“三大件”是:冰箱、电脑、摩托车;21世纪追求的是“两小”:一辆小汽车、一幢小别墅(大部分人家想买一套城镇住房)。目前农民绝大多数都使用了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2008年实行家电下乡补助。政府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行先进示范和低收入保护的政策,不断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1962年农民人均分配:练市公社91.9元,荃仁公社79.4元,洪塘86.2元,水口76.9元。1971年农民人均分配:练市公社125元,荃仁公社130元,洪塘公社127元,水口公社127元。1980年农民人均分配:练市公社150.24元,荃仁公社146.32元,洪塘公社158.36元,水口公社122.64元。1992年人均分配:练市镇1521元,荃仁乡1142元,洪塘乡1245元,花林乡1358元。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2008年10980元。2010年13120元。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