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田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田水利
分类号: F303.1
页数: 5
页码: 267-71
摘要: 练市镇地处湖州市东部平原,每遇洪涝,西部山区的水奔涌东下,形成灾害。历史上人们“集土障水,垒石挡蛟”建筑防洪堤埂以抗御洪水。多以民间自发修筑为主,官府兴办极少。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和1954年两次大水,特别是1954年,当时许多圩堤淹没,到处一片汪洋。一些外塘田普遍渗漏,俗称“蓑衣漏”,昼排夜淹。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农民互助合作,扶弱帮困,日夜车水排涝,抢时间插秧。“七月初三(农历)种早田”就是这一年的实情。大水过后的这年冬天,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修复损毁塘岸,加固加高圩堤,挖泥夯土改善渗漏土层。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农田水利

内容

练市镇地处湖州市东部平原,每遇洪涝,西部山区的水奔涌东下,形成灾害。历史上人们“集土障水,垒石挡蛟”建筑防洪堤埂以抗御洪水。多以民间自发修筑为主,官府兴办极少。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和1954年两次大水,特别是1954年,当时许多圩堤淹没,到处一片汪洋。一些外塘田普遍渗漏,俗称“蓑衣漏”,昼排夜淹。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农民互助合作,扶弱帮困,日夜车水排涝,抢时间插秧。“七月初三(农历)种早田”就是这一年的实情。大水过后的这年冬天,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修复损毁塘岸,加固加高圩堤,挖泥夯土改善渗漏土层。
  在机电排灌以前,不管旱水大水都靠人力车水排灌。农谚云:“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缩脚干还是脱手沉”。后面一句的意思是插秧以后拔脚就干,比插秧以后立即(脱手)沉在水里还不好,所以一种田就得车水(也称踏车)。车水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农活,水车(也称龙骨车)也是农家的一件大型农具。一般一只圩头里田亩最多的人家就得置有水车(也有几家合置一部水车的),称管车头,什么时候车旱水,什么时候车大水,那一只圩头先车,那一只圩头迟车,抽谁家的人出工车水,都由管车头的人说了算。管车头的人有一本车工簿,谁家出了工就记在车工簿上,到年终按田亩结算扯平。车水根据水位落差情况定人数,水位平时,二人一班,水位落差大时,三人一班,两班轮流,记转数换班,息人不停车。一般上午踏1200转,下午踏1800转。新中国成立前只有长港塍地主丁氏有1台铁牛牌柴油机带动水车,1949年(新华村)邵家角村购买1台大隆牌3匹马力柴油机带动水车。1954年新兴村购进1台8.8千瓦柴油机,以后柴油机逐年增加。1958年练市管理区在李家石桥、长港管理区在九里桥最早建起了2只机埠,当时没有通电,李家石桥机埠配了1台20匹马力柴油机。1959年11月吴兴县推广南浔公社鼓楼港灌区建设电力排灌与渠网化经验,各地开挖干、支、毛三级渠道。当时因单纯考虑节省土地,大多渠道沿地边、埂边开挖,弯弯曲曲,宽窄不等,排灌不畅。1962年5月新安江电进入练市地区,许多大队分灌区建起了机埠。但是当时没有经验,都是大灌区格局,把大批河港兜浜打坝拦在里面成了“内港”,排灌能力又不配套,碰到洪水突如其来,无法达到及时排灌的目的。而且打坝以后,农船无法进出,在当时运输主要依靠水路船运的情况下,带来了许多麻烦。以后逐步增加机埠,缩小灌区,建造闸水门,开通内港,提高排灌能力。
  1953年5月浙江省航运公司开辟杭申乙线以后,1958年12月运输线路全部从甲线(杭州—石门—嘉兴—上海)改为乙线(杭州—新市—练市—乌镇—苏州)。由于苏杭班、乌杭班等大型客轮卷起的巨浪惊涛拍岸,加上运输船队昼夜不息的往返交汇,两岸河滩严重损毁。1965~1966年,在杭申乙线(运河)的沿河两岸开始抛石护岸,经济上实行民办公助,政府每米拨25元,农民以工代资(每米5元),在练市、荃仁、洪塘损毁最严重的地段抛了一部分石头护岸。
  1970年开始“农业学大寨”,大搞土地平整。搬埂并圩,填土改田。当时大队劳动力集到一个地方,人挑肩扛,人声鼎沸,往来不绝,挑灯夜战,场面十分壮观。运河沿岸的大队都把大多数工程放在加固加高大包围上,1974~1975形成高潮,使水利条件得于改善,抗洪能力得于加强。1983年前后,砌石护岸改成浆砌块石,把河滩削成斜坡,砌上石块再用水泥嵌缝。但是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上级每年下达的任务很少,进展缓慢。
  1983年包产到户后,一段时间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缺失,农民只种自家田,对集体公共事业不再关心,干部的指挥力下降。当时群众中有个顺口溜:“包产到户不靠你(指干部),袋里有钱不怕你,有了问题要找你,解决不了要骂你。”“拿起筷子吃肉,放下饭碗骂娘。”所以渠道的开挖和机埠维修等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出现了“机埠像亭子,渠道像笛子(千疮百孔),集体经济变垫资”的局面。
  1988年砌石护岸改成混合式,即砌石落底80厘米,收顶50厘米,砌石以后,外面再加15厘米一层混泥土,用震荡器震荡加密,每年水利部门下达的砌石护岸任务数量也逐步增多。
  1989年开始,村级小圩区做三面光渠道。即先按规定大小做好渠道,再用缩小5厘米的模板放在上面,中间灌入水泥,插入震荡器震密实。利用三年时间,到1992年止,基本完成了小圩区三面光渠道的改造任务。
  1997年开始大规模土地整理(标准化农田建设)工作。土地整理是中国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决策,是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制定的一项惠农政策。土地整理,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综合采用农业、水利、林业、生物和科技措施,实现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朱家兜村是练市镇第一个开展土地整理的村,1997年平整土地1209亩,次年建成全市唯一一家优质化蚕桑示范园区。此后列入平整土地的行政村数量逐年增加,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整理。经过十多年不间断努力,到2010年全镇整理土地面积达到96577亩,占应整理总面积的90.1%(见后附表)。这次整理土地一改以往依靠人挑肩扛的方式,而全都是依靠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操作,田、地、渠、路被整体推平,原来那种田中有地、地中有田、插花交叉、路弯渠曲、零头荒角、杂乱无序的场面被彻底改变。水田旱地重新分片划块,新修的三面光渠道用60型、70型、80型、95型的“U”字形水泥板配套,主排渠用1米高的五孔板铺设;排灌两用渠进出水设有1米长水泥管通到田里,水泥管口设有铁盖封闭,开关自如。道路平整宽阔,路边绿化,整齐笔直,可供大型机械通行。土地整理结合灌区改造,机埠维修整理,一并进行。
  到2010年底练市镇已经建造维修小型排灌机埠363座,水泵528套,电动机功率5784千瓦,国家补助资金413万元左右。小型水闸18座,其中已改成有螺旋式启闭水闸12座,国家补助资金36万元。2007年建造的钟家墩村钟新水闸排涝站1座,国家补助资金29万元左右。建造三面光排灌渠道643公里,国家补贴资金4501万元。国家的补助资金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1997年~1999年每亩补助450元(其中国家补助300元,镇补助150元),2000~2002年每亩补助700元(镇上不再补助),2003~2010年每亩补助1200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灌区资金缺口过大的,少量追补一点的情况也有。练市镇历年土地整理面积情况 表5-15单位:亩续表5-15-1 注:①田地总面积是年报面积数;整理总面积是指市整理中心规划实际面积(包括原开荒大寨田和现在内港填平复耕面积)。②到2010年年底止,全镇补助资金7861万元,包括三面光渠道、道路绿化、机埠维修等各项资金在内。实践证明:土地整理有诸多益处,可以将处于荒废状态的道路、沟渠、坟墓等开发成生产用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通过规整农田灌溉渠系,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及改良土壤等措施,能够提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调整土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能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归并零星地块,能够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创造条件;能够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大面积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由此可见,土地整理在练市镇以至全国新农村建设中,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功在当代,惠及子孙。
  1999年一场特大的洪灾,河道决堤,2万多亩农田汪洋一片,许多村庄房屋道路被淹(后有附件详细记载)。吸取了这个重大教训以后,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基本建设,争取国家资金补助,大力改造圩堤。到2010年,已建造标准圩堤179公里,争取国家补助资金358万元,建造砌石护岸102公里,争取国家资金补助2040万元左右。2005年以前全镇共计砌石护岸90040米,上级补助资金160元/米。2005后加大了补助的力度,由原来的160元/米,增加到250元/米。航道应急加固砌石护岸工程量也有明显的增加,其中2005年建设应急加固砌石护岸4600米、2007年2210米、2008年3850米、2009年1300米,2010年2150米。
  集体生产时期,由于化肥缺乏,罱河泥是积肥的一个重要来源。当年要求“每亩搞满一只小塘泥”的时候,罱水河泥简直撑破了河床。可是包产到户以后,罱河泥的人从少到无,长期看不到有人罱河泥了。20多年淤泥的积蓄沉淀,使河床抬升,水质下降,蓄水减少,抗洪能力降低。这种情况不仅在练市,在全国各地都一样。此事引起中央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先后到无锡做过专题调研,决定在太湖地区实施生态清淤。湖州市水利部门,于2006年就开始了对河道的清淤工程。
  河道清理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打坝抽干河水,用高压水泵冲涮河底淤泥,再用泥浆泵抽干,标准是能够穿套鞋在河底行走;第二种是用挖泥船抓斗清淤。到2010年12月为止练市镇已经完成河道清淤180.115公里,完成土石方253.317万立方米,国家投入补助资金1212.251万元(见后附表)通过河道清淤后,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加强,河网调蓄能力提高,水生态环境改善,逐步恢复了河道的基本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重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貌。
  练市镇历年河道清淤统计表 表5-16
  注:河道清淤资金基本全部由上级政府拨款。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