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水利农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5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水利农机
分类号: F303.1
页数: 15
页码: 267-281
摘要: 练市镇地处湖州市东部平原,每遇洪涝,西部山区的水奔涌东下,形成灾害。历史上人们“集土障水,垒石挡蛟”建筑防洪堤埂以抗御洪水。多以民间自发修筑为主,官府兴办极少。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和1954年两次大水,特别是1954年,当时许多圩堤淹没,到处一片汪洋。一些外塘田普遍渗漏,俗称“蓑衣漏”,昼排夜淹。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农民互助合作,扶弱帮困,日夜车水排涝,抢时间插秧。“七月初三(农历)种早田”就是这一年的实情。大水过后的这年冬天,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修复损毁塘岸,加固加高圩堤,挖泥夯土改善渗漏土层。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水利农机

内容

第一节农田水利 练市镇地处湖州市东部平原,每遇洪涝,西部山区的水奔涌东下,形成灾害。历史上人们“集土障水,垒石挡蛟”建筑防洪堤埂以抗御洪水。多以民间自发修筑为主,官府兴办极少。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和1954年两次大水,特别是1954年,当时许多圩堤淹没,到处一片汪洋。一些外塘田普遍渗漏,俗称“蓑衣漏”,昼排夜淹。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农民互助合作,扶弱帮困,日夜车水排涝,抢时间插秧。“七月初三(农历)种早田”就是这一年的实情。大水过后的这年冬天,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修复损毁塘岸,加固加高圩堤,挖泥夯土改善渗漏土层。
  在机电排灌以前,不管旱水大水都靠人力车水排灌。农谚云:“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缩脚干还是脱手沉”。后面一句的意思是插秧以后拔脚就干,比插秧以后立即(脱手)沉在水里还不好,所以一种田就得车水(也称踏车)。车水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农活,水车(也称龙骨车)也是农家的一件大型农具。一般一只圩头里田亩最多的人家就得置有水车(也有几家合置一部水车的),称管车头,什么时候车旱水,什么时候车大水,那一只圩头先车,那一只圩头迟车,抽谁家的人出工车水,都由管车头的人说了算。管车头的人有一本车工簿,谁家出了工就记在车工簿上,到年终按田亩结算扯平。车水根据水位落差情况定人数,水位平时,二人一班,水位落差大时,三人一班,两班轮流,记转数换班,息人不停车。一般上午踏1200转,下午踏1800转。新中国成立前只有长港塍地主丁氏有1台铁牛牌柴油机带动水车,1949年(新华村)邵家角村购买1台大隆牌3匹马力柴油机带动水车。1954年新兴村购进1台8.8千瓦柴油机,以后柴油机逐年增加。1958年练市管理区在李家石桥、长港管理区在九里桥最早建起了2只机埠,当时没有通电,李家石桥机埠配了1台20匹马力柴油机。1959年11月吴兴县推广南浔公社鼓楼港灌区建设电力排灌与渠网化经验,各地开挖干、支、毛三级渠道。当时因单纯考虑节省土地,大多渠道沿地边、埂边开挖,弯弯曲曲,宽窄不等,排灌不畅。1962年5月新安江电进入练市地区,许多大队分灌区建起了机埠。但是当时没有经验,都是大灌区格局,把大批河港兜浜打坝拦在里面成了“内港”,排灌能力又不配套,碰到洪水突如其来,无法达到及时排灌的目的。而且打坝以后,农船无法进出,在当时运输主要依靠水路船运的情况下,带来了许多麻烦。以后逐步增加机埠,缩小灌区,建造闸水门,开通内港,提高排灌能力。
  1953年5月浙江省航运公司开辟杭申乙线以后,1958年12月运输线路全部从甲线(杭州—石门—嘉兴—上海)改为乙线(杭州—新市—练市—乌镇—苏州)。由于苏杭班、乌杭班等大型客轮卷起的巨浪惊涛拍岸,加上运输船队昼夜不息的往返交汇,两岸河滩严重损毁。1965~1966年,在杭申乙线(运河)的沿河两岸开始抛石护岸,经济上实行民办公助,政府每米拨25元,农民以工代资(每米5元),在练市、荃仁、洪塘损毁最严重的地段抛了一部分石头护岸。
  1970年开始“农业学大寨”,大搞土地平整。搬埂并圩,填土改田。当时大队劳动力集到一个地方,人挑肩扛,人声鼎沸,往来不绝,挑灯夜战,场面十分壮观。运河沿岸的大队都把大多数工程放在加固加高大包围上,1974~1975形成高潮,使水利条件得于改善,抗洪能力得于加强。1983年前后,砌石护岸改成浆砌块石,把河滩削成斜坡,砌上石块再用水泥嵌缝。但是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上级每年下达的任务很少,进展缓慢。
  1983年包产到户后,一段时间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缺失,农民只种自家田,对集体公共事业不再关心,干部的指挥力下降。当时群众中有个顺口溜:“包产到户不靠你(指干部),袋里有钱不怕你,有了问题要找你,解决不了要骂你。”“拿起筷子吃肉,放下饭碗骂娘。”所以渠道的开挖和机埠维修等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出现了“机埠像亭子,渠道像笛子(千疮百孔),集体经济变垫资”的局面。
  1988年砌石护岸改成混合式,即砌石落底80厘米,收顶50厘米,砌石以后,外面再加15厘米一层混泥土,用震荡器震荡加密,每年水利部门下达的砌石护岸任务数量也逐步增多。
  1989年开始,村级小圩区做三面光渠道。即先按规定大小做好渠道,再用缩小5厘米的模板放在上面,中间灌入水泥,插入震荡器震密实。利用三年时间,到1992年止,基本完成了小圩区三面光渠道的改造任务。
  1997年开始大规模土地整理(标准化农田建设)工作。土地整理是中国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决策,是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制定的一项惠农政策。土地整理,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综合采用农业、水利、林业、生物和科技措施,实现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朱家兜村是练市镇第一个开展土地整理的村,1997年平整土地1209亩,次年建成全市唯一一家优质化蚕桑示范园区。此后列入平整土地的行政村数量逐年增加,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整理。经过十多年不间断努力,到2010年全镇整理土地面积达到96577亩,占应整理总面积的90.1%(见后附表)。这次整理土地一改以往依靠人挑肩扛的方式,而全都是依靠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操作,田、地、渠、路被整体推平,原来那种田中有地、地中有田、插花交叉、路弯渠曲、零头荒角、杂乱无序的场面被彻底改变。水田旱地重新分片划块,新修的三面光渠道用60型、70型、80型、95型的“U”字形水泥板配套,主排渠用1米高的五孔板铺设;排灌两用渠进出水设有1米长水泥管通到田里,水泥管口设有铁盖封闭,开关自如。道路平整宽阔,路边绿化,整齐笔直,可供大型机械通行。土地整理结合灌区改造,机埠维修整理,一并进行。
  到2010年底练市镇已经建造维修小型排灌机埠363座,水泵528套,电动机功率5784千瓦,国家补助资金413万元左右。小型水闸18座,其中已改成有螺旋式启闭水闸12座,国家补助资金36万元。2007年建造的钟家墩村钟新水闸排涝站1座,国家补助资金29万元左右。建造三面光排灌渠道643公里,国家补贴资金4501万元。国家的补助资金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1997年~1999年每亩补助450元(其中国家补助300元,镇补助150元),2000~2002年每亩补助700元(镇上不再补助),2003~2010年每亩补助1200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灌区资金缺口过大的,少量追补一点的情况也有。 练市镇历年土地整理面积情况
   表5-15单位:亩
   续表5-15-1
   注:①田地总面积是年报面积数;整理总面积是指市整理中心规划实际面积(包括原开荒大寨田和现在内港填平复
  耕面积)。②到2010年年底止,全镇补助资金7861万元,包括三面光渠道、道路绿化、机埠维修等各项资金在内。
  实践证明:土地整理有诸多益处,可以将处于荒废状态的道路、沟渠、坟墓等开发成生产用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通过规整农田灌溉渠系,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及改良土壤等措施,能够提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调整土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能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归并零星地块,能够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创造条件;能够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大面积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由此可见,土地整理在练市镇以至全国新农村建设中,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功在当代,惠及子孙。
  1999年一场特大的洪灾,河道决堤,2万多亩农田汪洋一片,许多村庄房屋道路被淹(后有附件详细记载)。吸取了这个重大教训以后,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基本建设,争取国家资金补助,大力改造圩堤。到2010年,已建造标准圩堤179公里,争取国家补助资金358万元,建造砌石护岸102公里,争取国家资金补助2040万元左右。2005年以前全镇共计砌石护岸90040米,上级补助资金160元/米。2005后加大了补助的力度,由原来的160元/米,增加到250元/米。航道应急加固砌石护岸工程量也有明显的增加,其中2005年建设应急加固砌石护岸4600米、2007年2210米、2008年3850米、2009年1300米,2010年2150米。
  集体生产时期,由于化肥缺乏,罱河泥是积肥的一个重要来源。当年要求“每亩搞满一只小塘泥”的时候,罱水河泥简直撑破了河床。可是包产到户以后,罱河泥的人从少到无,长期看不到有人罱河泥了。20多年淤泥的积蓄沉淀,使河床抬升,水质下降,蓄水减少,抗洪能力降低。这种情况不仅在练市,在全国各地都一样。此事引起中央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先后到无锡做过专题调研,决定在太湖地区实施生态清淤。湖州市水利部门,于2006年就开始了对河道的清淤工程。
  河道清理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打坝抽干河水,用高压水泵冲涮河底淤泥,再用泥浆泵抽干,标准是能够穿套鞋在河底行走;第二种是用挖泥船抓斗清淤。到2010年12月为止练市镇已经完成河道清淤180.115公里,完成土石方253.317万立方米,国家投入补助资金1212.251万元(见后附表)通过河道清淤后,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加强,河网调蓄能力提高,水生态环境改善,逐步恢复了河道的基本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重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貌。
   练市镇历年河道清淤统计表 表5-16 注:河道清淤资金基本全部由上级政府拨款。第二节农具农机 一耕作用具 练市地区,粮桑并茂,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适合本地的生产工具,这里择要介绍: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传统的犁头,犁铧、犁壁为铁铸件,犁身都为木制,50年代犁梁改为铁制而称铁犁。
  50年代末,推广过双轮双铧犁,后因一牛牵不动,双牛很难协调,所以弃用。
  耙有平耙、滚耙两种,是水田浅层碎土和平田的农其。平耙由长方形木框组成,一般长180厘米、宽60厘米,在长框边各装15~20只相互错开的铁齿或耙刀,以切碎土块。滚耙是在木框中间与两长边平行装一木滚轴,轴上等距离穿20只竹片,竹片外露10厘米~15厘米,人站在耙的上面,挥鞭驱牛牵引。
  耖有铁、木耖两种。主要用于碎土和畚平田里泥块。木耖和铁耖形状相同,耖齿长约10厘米,齿为方形,铁钞较长,齿尖锋利,长约12厘米。
  铁耙是传统的翻垦农具,农民家家户户都有。由古代二齿镢发展而来。有二齿、四齿两种,中间装上竹柄,两齿均为尖齿,四齿有垦麦塄用的鸭脚铁耙,垦地用的散齿铁耙,垦烂水田用耙塄铁耙,撒猪羊垃圾用的尖齿铁耙。
  铁锹 (俗称扦步)。口薄,舌尖形,锋利,整体呈长方形,中间有梁,边略厚,装竹柄。是开沟、撬土、做滩常用工具。
  深沟撬种春粮时开深沟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种春粮时,为了降低水田地下水位,推广深沟撬开深沟。
  锄头也称刮子,口薄,新月形,有管子可装竹柄。常用于旱地削草、松土、培土、下种开穴(也称兜潭)、用于开垦荒地。有狭锄、三角锄、板锄等。
   山子(也称翻子)翻桑树、翻树用。
   犁头 踏耙 耖耙 鸭脚铁耙散齿铁耙耙塄铁耙尖齿铁耙扦步深沟撬锄头山子二耕作机械 电耕犁1966年练市公社莲墩大队首先购入4套电耕犁,配有双向犁及星形耙。以后一些大队陆续购入。70年代还配置鼠道犁(炮弹犁)在春花田开暗沟。当时因经常断电,又非常笨重,操作不方便,还发生触电事故,1980年后基本停用。
   拖拉机1972年新丰、新庄、水北大队各买进1台拖拉机,开始用拖拉机耕田,以后逐年增加。
  手扶拖拉机主要型号是工农12型和东风12(练市地区,工农12现已基本淘汰,都是东风12型为主)。当时手扶拖拉机还配了套耖,耙、单铧犁、双铧犁等,最后还是使用旋耕式最为方便实用,一直到现在。近几年购入大中型拖拉机的有江苏产的654型、48千瓦,554型,40.4千瓦;小型拖拉机有无锡产的东风12型、东风16型、CF—121(7.6千瓦)、CF151,江苏常州产和浙江永康产的S195型,小型号拖拉机大多都是8.8千瓦。
  机耕船1977年开始,又在拖拉机的基础上发展了机耕船。机耕船可以防陷,但是船体行进增加阻力,爬坡越田塍困难,后又被逐步淘汰。以后新丰等村又购进东风50中型拖拉机。但因当时圩头小,田块零乱,机器上下困难等原因,此后没有发展。
  2010年年底止,练市镇耕作机械共703台,6602千瓦。
   三栽培用具 秧凳木制传统农具,用于水田坐在凳上拔秧时用 耥也称耥耙,用于水田中耕除草。旧时单季晚稻,大株稀植,行间有
  23厘米~26厘米宽,10株一绷,结合施肥,耥在行间往返推拉,既除草也松土匀肥。实行机耕后,特别是密植程度提高后,耥耙无法放入行间,改用人工摸草耘田。
   四排灌用具和机械 戽斗 (也称绷桶)解放前,个体户大部分使用绷桶提水灌溉。俩人对站,用手握绳,协调操作,将水提倒在田里(或田外)。
  水车以动力分为人力、畜力、风力、水转4种,人力、水车又名“龙骨水车”。人力水车有脚踏、手摇两种。手摇水车又称拨车,形状较小,结构与脚踏水车相同,脚踏水车又有立车和坐车之分,其主体结构相同。畜力车、风力水车主体与人力车相似,传动部分与人力水车不同,转动轴经立、卧两齿轮传动,带动水车板叶运水。练市地区普遍使用坐车,坐车由车轴头、小轴头、车壳、车菲、和木、插梢、木杵、项凳、楞头、横木、跳板、绳索等组成。60年代建造机埠以后,水车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抽水机船 (也称机器船)船上装有内燃机和离心泵(型号为X195纸插式单缸四冲程内燃机),8.8千瓦机器,
  14进12出的水泵,单轴平衡,震动强烈,体积大。70年代改为S195,双轴平衡,体积减小,震动也温和许多,该 秧凳 耥耙 水车机型沿用至今。用皮带带动水泵,可以灌旱水也能排涝,在河中来去方便,很受农民欢迎,60年代初基本每个大队都有。随着机埠的普遍建造,排灌能力的配套,机器船也就逐步消失。
  水泵早期的机埠水泵以轴流泵为主,水泵与电动机分离,用皮带牵动水泵。1990年萧山水利机械厂生产出14英寸分体式水泵,电动机安装在水泵上,直接传动,节省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型号还需要二层枝架木,安装维修还比较麻烦;2001年该厂又生产出联体式水泵,这种型号的水泵,只要一层支架木,安装维修十分方便,近年来联体式水泵在更新改造中不断增加,到2008年止,14英寸水泵中分体式占85%,联体式占15%(12英寸~6英寸水泵都是联体式,
  14英寸以上的都是分体式)。目前使用的水泵有24寸的600ZLB—2,配30千瓦—8电动机;20寸的
  500ZLB—2,配18.5千瓦—8电动机;14寸的350ZLB—2.8,配18.5千瓦—4电动机;14寸350ZLB—2,配11千瓦—6电动机;14寸的350ZLB—3.5,配15千瓦—6电动机;12寸的300ZLD,配11千瓦—4电动机;10寸的250ZLD,配7.5千瓦—4电动机;8寸的200ZLD,配5.5千瓦—4电动机;6寸的150ZLD配3千瓦—2电动机。还有潜水泵、泥浆泵等。
  2010年止,练市镇机埠380只,排灌用具机械共计875台,6684千瓦。
   五植保器具和植保机械解放前农村没有植保器具。
  三面快主要用于挖稻根,灭越冬螟虫。为长20厘米左右匙形小刀,刀尖及两侧有锋刃,上装小木柄,使用时将三面快插入稻丛根部,沿根部旋转,将稻蒲头挖出烧毁。60年代停用。
  治虫灯夜间利用灯光诱集害虫,使虫扑入灯下水盆(水盆里滴少量的油)中死亡。60年代使用白炽灯,70年代使用黑光灯,后使用电热丝,现停止使用。
  手动喷雾器50年代主要使用552丙型压缩喷雾器,60年代大量使 用单管喷雾器,70年代使用背包式喷雾器,一直沿用至今。以前还有少量 喷粉器,练市地区使用较少。
  高压机动喷雾器配有小型汽油机,要有多人协同操作,压力大,扬程远,速度快,比较适合集生产时的大面积治虫,包产到户后,使用很少。目前有担架式植保机,背包式轻便机动喷雾器等。
  在全镇拥有机动喷雾器66台,计37千瓦。
  2010年止,练市镇拥有植保机械82台,共76千瓦。
  六收获(脱粒、打场)用具和机械 镰刀镰有稻镰(又称镰剑)、镰刀(又称大镰刀)之分。
  1958年前练市地区只有稻镰,稻镰由刻有锯齿的刀片和木柄组成,呈月牙形。镰刀刀口无锯齿,木柄比稻镰要长,目前手工割稻普遍使用镰刀。
  快速收割器1958年推广快速收割器。主体为木框架,内侧两边装有锯齿形刃割刀,框上方装有简单扶稻器和丁字形长木柄。70年代后多次引进铁制收割器,有装有分禾装置,但是使用很少,现已消失。
  乔千、横头用于烂水田晒稻(晾稻)工具。乔千由3根小竹扎成一束或用2根小竹扎成一束, 镰刀 喷雾器错开使用,由多束望直,分开撑在田里,上面架上一根竹杆,俗称横头。用榻车把割起的稻运到田边,倒挂在横头上,晒干后挑回家脱粒。
  榻车是割稻、养蚕和晾晒东西的多用工具,使用比较广泛。榻车由左右2片组成,上下各1根胳膊粗细的横档,又各自有1根相应大小的笃柱穿连,2片交错,笃柱中间用铁稍活联,可以灵活收放。割稻时放稻运稻,养蚕时放蚕匾饲蚕。
  稻床系竹木结构,有大小之分。大稻床较为沉重,一般放在家里作掼稻用,小稻床较轻快,放在稻桶或菱桶里在野外掼稻用。四周用木头做成长方形框架,横置毛竹制筋,竹筋间留有空隙,将稻摔打,使稻谷脱落。旧时家家户户都有稻床,后来打稻机普及后,稻床被淘汰。
  稻桶由3厘米左右木板做成上口大、底部小的的方桶,左、右、前方3面装有2米高、用小竹头撑起来的围帐(围帐一般用编织布、麻布片做成),用于稻麦等作物脱粒。使用打稻机以后,稻桶也闲置不用了。
  连枷数根60厘米~80厘米长木条或竹条中间穿上数根铁稍,做成板状,用一可以旋转的环轴装在长柄顶端,用连枷摔打晒干作物秸秆,使子粒脱落。适用于黄豆、蚕豆、断稻穗脱粒。练市地区使用很少。
  风车古又称为扇车。用于稻麦脱粒后扬扇清理杂物。木结构,身为圆鼓形大木箱,箱内装有4~6片薄木板做成的风扇叶,后部有粮食杂物出口,顶部有盛谷斗,谷物放入盛谷斗,从底部狭缝中徐徐漏入风车中,手摇风扇轮产生风力,将杂物从后部出口处吹出;谷粒落入车外盛器。后来逐步被排风扇所取代。
  谷筛、米筛、麻筛用竹篾编成圆形筛子,小的有直径60厘米~80厘米大小。谷筛的孔很大,用于清理稻谷中的杂物,人力运动谷筛,谷从筛孔中漏出,留下杂物。米筛孔小,用于米谷分离,人工旋集米筛,米从筛孔中漏出,留下谷粒。麻筛的孔最小,用于分离碎米杂质。
   谷物盛器主要有谷箩、笆斗、栲栳、麻袋、廪条、米囤、畚斗、匾等传统工具。
   脚踏打稻机、电动打稻机 (也称脱粒机)。脚踏打稻机属半机械农具。有单人、双人打稻机,结构基本相同。50年代引进使用。脚踏打稻机与掼稻比较,效率有所提高,但是非常费力,所以开始多是4人组成二班,互相轮换,后来又改成3人一班,以减轻体力。电力发展以后,打稻机上安装上马达(稻桶打稻机也一样),就是现在的电动打稻机,体力大大减轻,效率成倍提高,一直沿用到现在。目前全镇拥有电动打稻机3739台。
   联合收割机有苏州久保田产的PR0488半喂入收割机,26.1千瓦,久保田PRO久保田448、
  558(左图)PR0588半喂入收割机(右图),32.7千瓦~44千瓦,无锡产的洋马4LBZJ—140B半喂入收割机,32.4千瓦,全镇到目前为止,共有收割机24台,计1162.8马力。在水稻收割旺季,来自江苏、安徽、山东等外地收割机进入到境内为农户收割作业服务,一般每亩收取费用60元~80元。
   榻车 谷桶 风车 收割机2010年止,练市镇拥有收获用具机械共2579台,5760千瓦。
  七积肥施肥用具和机械 罱夹、木千篰均为传统工具。罱夹亦称泥篰,由两片篾编罱夹组成蚌壳形(后有用塑料绳织成的网篰)。两片罱夹交错各装长竹杆(称罱泥杆),夹起淤泥置于船中,河泥满仓后,运到岸边,或直接挑到田里,或用木扦篰将河泥铲到岸边的河泥塘里,再用粪桶挑到田里。木扦篰用木头凿成畚斗形直口勺,装有竹柄。
   粪桶、粪勺均用杉木箍成,现在改为塑料桶,仍广泛使用。
  机动吸泥船吸泥船装单泵,(吸泥泵)配套S195发动机。当时有不少大队都装配了吸泥船,但是真正用于吸泥的很少,在水路一条的情况下,大多作运输工具使用。
  八加工用具 木砻用全木制成,用于除去稻壳(亦称砻糠)。主要由上下两个木盘、横担、砻心轴、砻耳、间隙调节杆、篾箍、砻拐、砻凳部件组成。上下盘由内到外凿斜齿槽,上下盘啮合、旋转,使稻谷在滚动中脱去谷壳。因为效率低又伤米,所以自从有了皮砻和碾米机以后,木砻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石臼用于脱去糙米糠层(舂米)和春节时打年糕用。用整块大石凿出半球形的坑,大小有异。
  境内以1斗、3斗、5斗臼为多,外形有方圆两种,配有石槌(俗称臼槌),可一人舂,也可二人对着舂。开始将糙米倒入臼内,用臼槌连续夯击,至米白为止,工效很低。60年代被皮砻和碾米机所取代。现在偶然用于打年糕,有的地方年糕也用机器挤压了,石臼已成为古玩界的藏品。
  石磨(俗称磨子)。用坚硬石头凿成圆形盘状体,分上下两盘,上下交合面均凿有斜纹磨槽,下盘有磨心轴,上盘有投料洞,使用时拉动磨杖,使上盘旋转,并陆续投料,即可将米、麦、豆等磨成粉。60年代开始,已经被磨粉机所取代。
  九养蚕缫丝工具 蚕台木台。木制丁字形木架,横档中间连接处,可左右转动能折叠,结构多层,(一般7~9层为多)每层可存放蚕匾一只。
  饲蚕凳俗称旋台架子,木制品,为养蚕专用工具,凳面宽短,中间有圆孔,插入十字形木架,放置蚕匾,便于旋转饲蚕,至今仍使用。
  双梯亦称梯登。木制铁制均有,供登高作业之用。由二面规格相同的梯子连成,下宽上窄,梯的顶端用插销活联,使用时将下部拉开,成人字形即可上梯,一般以5~7档为多,也有9档11档 小砻 磨粉 石臼 蚕篇蚕台的高梯。旧时多育高桑,梯子多为剪桑叶之用。
  丝车是境内集煮茧、抽丝、扬翻、烘干、定型于一体的传统缫丝工具,由煮茧灶、抽丝绪头、翻丝轴、传动槌、踏板、烘盆等几部分组成。缫丝时,先煮茧理出丝头,穿过聚丝孔,绕上翻丝轴,用脚踏动旋转,将丝从茧子抽出,绕于轴上,下面用炭火盆烘干,边抽丝、边绕、边烘、使其定型,到一定数量卸下,称为一车丝(一般25市两左右)。
  人工缫丝劳动强度大,需手脚并用,全神贯注,煮烤受热,条件艰苦。
  一整天只能加工20市斤左右的茧子。由于鲜茧很快出蛾(蚕蛾钻出茧壳,就不能缫丝),故旧时有“抢丝夺麦”之谚。自推行机立缫以后,缫丝质量、数量大大提高,土法缫丝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织机为境内传统的织布工具。也可以织绢、绸。木制,分机身架、牵经轴、筘、梭子、提综杆、卷布轴、踏板等部分组成。织布时用脚踏动提综,使之不断上下相互交错,并同时将梭子来回抛接而布纬线,用手拉动筘,使经线理直、碰紧,如此往返,逐渐放经、逐渐布纬、逐渐卷轴收布。70年代前境内还有织机,现在已经基本消失。
  纺车境内传统的纺纱工具,户户皆有。纺车为木制,由车架子、车头、锭子纺轮、等组成。纺纱时,右手摇动纺轮,由纺轮上的线带动锭子旋转,左手捏住棉条慢慢抽拉,纺出棉纱,待到一定长度,右手略将纺轮倒回,使棉纱绕到纡子上。
  纺纱时必须两手有节奏地协调进行。随着机械化纺纱的发展,原始的纺纱自然就被淘汰。
   十加工机械 砻谷机利用皮轮碾米,碎米率低,质量好。特别籼稻米易碎,皮砻加工的米折高5%左右。早稻不再种植以后,皮砻使用已经很少。
  碾米机60年代开始机埠上普遍安装了立式碾米机,当时的型号一般为2号米机,配10千瓦电动机,现在仍在使用;近年来一些个体户购买永康产的88型碾米机,配13千瓦~15千瓦电动机,碾米和粉碎谷糠一次完成;松阳产的联合米机,配15千瓦~17千瓦电动机,既可以米和糠的加工一次完成,也可以只碾米,不粉碎谷糠。到现在为止全镇拥有粮食加工机械243台。
   磨粉机有产自永康、松阳的230型配3千瓦~4千瓦电动机,350型配7.5千瓦~11千瓦电动机,目前全镇共有51台。
   饲料粉碎机有松阳、余杭产的450型,配17千瓦电动机,建德、余杭产的400型,配10千瓦~
  13千瓦电动机,平湖、嘉兴产的4020型,配7.5千瓦~11千瓦电动机,全镇140台,畜粪处理设备1台,2008年合计141台,共1820千瓦。
   水磨豆浆机永康产的250型,配3千瓦~4千瓦电动机,2009年共有17台。
  榨油机解放前多用木制油车,以牛为动力,解放初相沿。70年代,练市公社办了一个小油厂,年生产能力100吨左右,1987年转产化工。以后,在这个油厂工作过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有些熟悉榨油技术的人,自己购买榨油机办起了民运油厂,为农户加工菜油。目前全镇拥有油料加工机21台,办起了大大小小油厂21家,最大的油厂,年加工油菜子250吨~300吨。
   还有青饮饲料打浆机、制面机、水磨机等。
   缫丝 纺纱2010年止,练市镇加工机械260台,共计3551千瓦。
   十一运载工具和运输机械 扁担竹质为多,亦有木质,配有麻绳、络索、竹夹。境内常用运输工具之一,扁担又称稻冲,还有羊角扁担及冲杠并常配“笃子”。供人挑物疲劳时歇息时借力。
   土箕、草篰、箩筐用竹编制。为传统家用农具,现仍使用。
   农船境内传统运输工具。解放前后多为木制船,用橹摇。60年代后,多用水泥船,以1吨、3吨、5吨为多。
   手推独轮车山区运输工具。木制车轮,车架组成。一般可搬运100公斤。平原地区很少使用。
   双轮胶轮车、三轮车解放后发展,逐步代替独轮车。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双轮胶车和三轮车作为短途运输工具。
   挂桨机动船70年代开始使用,常有NG—73型8.8千瓦农用机挂桨船,近年来多为NG—73型挂浆机,配S195柴油机。2010年水产村拥有挂机船62只,农村中挂浆船已基本淘汰。以前使用的GJ—75、配套动力机为F165(4.4千瓦)与F175(5.1千瓦)柴油机的现在也已经没有了。
   运输拖拉机用于短途运输。手扶拖拉机配7C—1型1吨挂车,80年代逐步改成机械式自卸挂车。中型拖拉机挂车均装有汽动装置,大部分为自卸式挂车。1985年开始引进方向盘式小型拖拉机,全镇共有19台167.6千瓦,变型农用拖拉机108台214.6千瓦。
   专业运输电瓶车专业用于短途运输和乡村载客。车内安装5台6×12蓄电池,载重600公斤,
  2010年全镇拥有85台。还有商店自备车45台。第二种为小型专业运输电瓶车,车上安装3台6×12蓄电池,载重300公斤。
  2010年止,练市镇运输机械476台,共计8001千瓦。
  十二其他机械 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推土机8台,计823千瓦;挖掘机19台,计646千瓦;装载机1台,计143千瓦。共计28台,1612千瓦。
   渔业机械,增氧机125台,计5223千瓦。
   高速乘坐式插秧机 SPU-68C型,配10.5马力(7.7千瓦),全镇共有2台。
   其他农业机械还有排风扇,家庭水泵等2835台,7621千瓦。
  2004年开始国家对购买农业机械实行了补助政策,具体补助列表如下附表: 扁担、担绳练市镇2004~2010年农机补助表 表5-17 十三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
  2007年1月练市金诚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地址位于横塘村。社员从成立时的7人已发展到目前的57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9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台,手扶拖拉机4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7台,高速插秧机2台,植保机械14台。总资产190余万元。合作社带头人江金成于1999年与新丰村村民合股购买了第1台洋马Ce-1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后,通过几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收割机的各项性能和维修保养技术。2004年浙江省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后,在他的带领下,又有6位农民先后购买了久保田PRO-488联合收割机。江金成不仅带领他们开展跨区作业,而且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维修服务,深受同伴的信任。2006年,7台收割机为外地和本地农户提供了12000多亩的收割作业服务。第二年,在农机管理部门的鼓励下,筹建并成立了合作社。几年来,金诚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总共从事收割业务23000多亩,种植业务2400亩,治虫等植保业务1200亩。劳务收入179万元,自已拥有土地628亩,提供商品粮690800斤。这个专业合作社代表了新型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的方向,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附件1:练市镇水利农机管理站机构沿革
  1958年春,为适应社会发展,练市镇、练市、荃仁、洪塘、水口等,相继成立大公社抽水机站。
  1960年,吴兴县委县政府下达文件,关于在县级各乡镇建立小型排灌机埠的要求,同年,练市公社,荃仁公社,洪塘公社,水口公社等都建立第一批小型排灌机埠。
  1961年,石双线3500伏电压线接通,双林变电所开始向周边公社输电。练市公社,荃仁公社,洪塘公社,水口公社的机埠陆续投入运行。
  1963年7月7日,吴兴县委下达关于在各公社成立公社抽水机站的文件。同年练市公社,荃仁公社,洪塘公社,水口公社等相继成立抽水机站。
  各公社抽水机站成立之初,成员仅有二三人。主要负责全公社机电管理维修技术辅导并协助各村建设机埠等。随着农业农村形势发展要求,抽水机站从几人到逐步增加车工、电工等专业技术人员,开设小型修理车间,开展农机水泵修理业务等。
  1977年各公社站都相继改名为水电农机管理站。并增设了农机维修厂。
  1984年,包产到户开展不久,水电农机站一分为二,拆分为农电站和机电站。农电站后划分为乡镇供电所,机电站后演变为水利农机管理站,专门从事水利农机业务。
  1993年撤乡并镇(荃仁乡并归练市镇),1994年4月荃仁乡水利农机管理站划入练市镇水利农机管理站。合并后共有人员8人。
  2000年花林乡,洪塘乡并入练市镇,同年花林乡水利农机管理站,洪塘乡水利农机管理站划入练市镇水利农机管理站。合并后共有10人,其中助理工程师3人。2003年1月练市镇农技服务站、水利农机服务站、畜牧兽医站合并为练市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6年更名为练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乡镇农机站站长任职表 表5-18附件3:练市镇“6·30”特大洪水
  1999年6月30日,练市镇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称
  6·30”特大洪水)。7月1日凌晨2点的最高水位达到了5.12米,超过警戒水位1.37米。持续时间之长,雨量之集中,历史罕见。形成洪灾总共有三个强降雨过程,总降雨量742毫米。第一次6月7日~12日降雨量为180毫米。第二次降雨,6月15日~17日,降雨量为100毫米,由于两次长时间的降雨,土地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也造成了外港水位猛涨。第三次降雨量6月23日开始,直至7月2日。持续时间比前两次更长,雨量更集中,这次总降雨量达到了462毫米,练市镇区全部淹没,万兴路当时被淹水位达0.6米深,全镇告急。洪塘镇上的10万伏变电所及李家兜、白水河、彭家河、蔡家桥、钟家墩、慈菇桥、徐家角、南汇、大虹桥,柳堡,召林等
  10多个村决堤,2万多亩水稻被洪水淹没;损坏房屋24149间,面积60312平方米,倒塌274间;淹没鱼塘1100亩;转移人口1977人,受灾土地47437亩。洪塘电影院门前被淹水深达到1.2米。特别是洪塘的10万伏变电所和境内大多企业被淹,造成了219家企业全部停电停工停产;损坏村级公路40公里,损坏堤防300公里,损坏变压器4只,电水泵16只,造成了长达一个星期的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
  从6月20日开始练市镇已全面进入了抗洪抢险战斗,镇委镇政府专门组织了主要有民兵和共青团参加的3个抢险应急小分队,共计450名人员;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村为单位,专门组织了村抗洪抢险应急小分队,各自为战,日夜坚守在抗洪第一线,群众纷纷拿着工具自觉参加抗洪抢险,有的群众连续几天几夜坚守在抗洪一线工地上,当防汛物资紧张时,都自觉拿出家里的编织袋,木桩,和门板来进行堵缺口,填圩堤。这次洪涝灾害全镇共调用防汛物资编织袋120万只,毛竹木桩2万多支,调用移动水泵1000多台。党委政府科学调度,确保重点,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首位,号召群众,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坚定严防死守的信心,精心组织,妥善安排灾后各项工作。电力部门抢修受淹的电力设施,自来水厂确保供水安全,交管站努力保证公路畅通,水机站联系排涝水泵配件,派出所加强社会治安,医院送去消毒药物,工商、财税、保险、工办人员深入企业了解灾情,帮助克服困难,学校及时做好复课工作,宣传、广电及时宣传干部群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大灾激发了人们的大爱,练市的所有企事业单位、个人自发向赈灾办公室捐赈,一部分外地领导也以个人名义也向家乡伸出援助之手;短短10多天时间内收到捐赠款122863元。全镇人民再接再厉迅速修复水毁工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亲帮亲邻帮邻,借田育秧,旱地育秧,使受淹田所需秧苗及时播好。全镇农业、工业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镇1.6亿元的技改项目,灾后也进入正常施工。
   “6·30”洪灾,给人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也创造了一笔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