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渔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渔民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257-259
摘要: 旧时渔民,祖祖辈辈常年漂泊在江湖河港上,以船为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头顶芦菲,脚踏平棋,晨星暮月,寒来暑往,穿梭在云中雾里,以捕鱼捉虾耥螺蛳为生。南宋诗人朱希真一首《好事近·渔父》的词,以浪漫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渔家生活的情趣:“短棹钓鱼船,江上晚烟笼碧。塞雁海鸥分路,占江天秋色。锦鳞泼刺满篮鱼,取酒价相敌。风顺片帆归去,有何人留得。”诗人笔下的渔家生活是如此潇洒自信,放浪不羁。但是,现实生活中,渔家生活艰辛劳苦,渔民地位卑微低下。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渔民

内容

旧时渔民,祖祖辈辈常年漂泊在江湖河港上,以船为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头顶芦菲,脚踏平棋,晨星暮月,寒来暑往,穿梭在云中雾里,以捕鱼捉虾耥螺蛳为生。南宋诗人朱希真一首《好事近·渔父》的词,以浪漫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渔家生活的情趣:“短棹钓鱼船,江上晚烟笼碧。塞雁海鸥分路,占江天秋色。锦鳞泼刺满篮鱼,取酒价相敌。风顺片帆归去,有何人留得。”诗人笔下的渔家生活是如此潇洒自信,放浪不羁。但是,现实生活中,渔家生活艰辛劳苦,渔民地位卑微低下。
  常年经风沐雨,披霜冲雪在江枫渔火中,皮肤黝黑粗糙;终岁盘坐于船板之上,从事捕捞作业,双腿弯弓畸形。所以“渔船里阿姆”(渔家女人)往往是丑陋的代名字,渔家孩子大多不读书不识字。全国解放后,1953年实行民主改革,组织渔业协会,渔民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水上作业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中,连家渔船这个领域却是一个“死角”。建国10多年后,还是单家独户的分散作业,为了补上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课,1966年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水产部党组“关于加速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的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连家渔船的社会主义改造。练市镇贯彻中央文件时,主要任务有三条:一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渔船、渔网等生产资料折价归公,生产集体化,大寨式评分,按劳分配。二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改变单
  一经济,发展多种经营。除划给一定水域面积外,动员农村大队,以自愿互利的原则,协商划给一定土地面积,归水产大队集体耕种。三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生活基地,结束以船为家、水上漂泊的生活,实现陆上定居。这个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的大批判中,渔民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被当作资本主义批判时,进一步加大了力度。
   一上岸定居 荃仁公社渔业大队成立于1963年下半年,其成员大多是在1962年国家动员城镇居民下农村时,从双林镇、菱湖镇、石淙镇下来的渔业人员,将粮户关系落实在荃仁公社的大虹桥、里仁桥、铁店兜、竹子兜、前进村等生产队。渔民继续各自单独捕捞,只向生产队缴纳管理费,购买平价的粮食和食油。
  组织初期,地无寸土,没有办公地点,练市镇西栅茶馆作为议事场所。
   进行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时,荃仁公社渔业大队被吴兴县定为试点单位,先走一步。提早在1965年下半年,为扶持渔民实现陆上定居,从鲶鱼兜生产队划拨土地、县财政拨款建造砖木结构九路头平房40间,于1966年上半年完工。房屋完工后,一些渔民不习惯岸上生活,不肯上岸,房屋空置了两年多时间,直到1968年4月连家渔船改造进入高潮时,33户渔民才搬入新居,实现了陆上定居。同年对私有的渔船及渔具折价归公,实行评工记分,年终集体分红。为解决渔民的口粮自给,1966年,从原公社种子场接管水田70亩,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了原来不熟悉的农业生产中,一直种了8年田。1975年办起了运输队、生产发酵粉的食品厂、生产塑料包装袋的塑料编织厂。1982年包产到户,渔船渔具重新折价回归个人所有,企业也因效益不理想而停产歇业了。
  练市公社水产大队成立于1968年。原南浔镇捕捞大队因渔民过多,在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时,一地难于安排,就分散为几批人员到各地安置。1968年4月28日,28户渔民(含花林2户,洪塘1户)到练市公社,与原练市5户渔民,共33户组建成立了练市公社水产大队。建队初期,渔船停泊在东栅凤凰桥一带。洪塘、花林、练市3个公社的外港水域划归水产大队,作为生产基地。
  1969年下半年,从新联大队划拨施基郎给水产大队作为陆上定居点,初期搭建草棚1座(4间),作为仓库和社员集会场所。与此同时,对社员私有生产工具(船只、网具)进行折价登记,归集体所有,劳动力统一调配,工具统一使用,实行自报公议的大寨式评分,水产品全部由鱼行收购。1970年初由县物资局调拨33间水泥梁、柱结构的七路平房建筑材料建造渔民住房,至1971年上半年改建成九路平房36间,33户渔民陆续搬进了新居,实行了陆上定居。多余3间,1间作大队办公用房,2间作仓库兼会场。
  1970年,上级提出渔民口粮自给的要求,公社从练南大队划拨水田23亩,又接收原农业中学白地12亩,水产大队组织渔民,像农民一样种植水稻、春花和杂粮。口粮仍不足部分,由粮管所作农村返销粮补足。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发展多种经营,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1973年办起了编织厂,编织网片、再用手工加工成农用罱泥篰。1975年创办塑料编织厂,生产简易电器配件,1978年搞小型运输拖队,贩运砂、石等建筑材料。1980年开办併线厂,为纺织企业加捻、侪线。
  1982年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的生产工具(船只和网具)重新折价回归社员个人所有。
  1985年,原来属集体所有的的社员住房也折价分给了个人。全村18间平房、48间楼房折价以后,按1969~1981年劳动工分编造方案分配给社员,社员所住房屋用现金找补平衡,所有权也随之转归个人所有。
   二二村合并
  1993年10月荃仁乡并入练市镇,但是两个水产村却一直各自为政,直到2002年4月22日,渔业村与水产村才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练市镇水产村,原渔业村和水产村,作为生产队核算单位依旧存在,村办公地点设在施基郎。
  施基郎是一个四面环水的独圩墩,东西长130米,宽67米,总面积13亩,地形较高,1999年特大洪水时,地面离水面尚有90厘米距离,人称风水宝地。据传说,旧时曾是一施姓大户居住在此,故称为施基郎。原来这个独圩墩与外界的通行靠1座八字形的木头桥,下面二组木桥柱,上面铺有三块木板,宽不足2市尺,只能单人通行。由于长年失修,人走在桥上左右摇晃,每到冬天雨露霜桥、雪积冰封之时,老年妇女有时爬行而过。1970年水产大队申请建造新桥,得到县主管部门批准,由县桥工队预制桥板,运到埠头,在原木桥旁建造了1座三垮度、二块桥板、单边栏杆的水泥桥,取名新渔民桥。后因桥面太狭,单边栏杆也不安全,有自行车连人带车跌入河中。1986年,村里投资5000元,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加宽桥面,增设为双边栏杆,摩托车、自行车都可以安全通行。2008年,又在旧桥东侧10米处新建1座公路桥,桥面宽4.5米,长18米,总投资23万元,镇上补助12.5万元。旧桥也同期拆除。新渔民桥的变迁,是渔民生活改善和变化的一个缩影。
  目前水产村共有132户人家,528人。专业从事捕捞作业的有62户,其余70户都转业为搞运输(15条船,4000吨)、经商、打工。
  渔民原来祖宗三代住在一条船上,小孩子从小跟随大人捕鱼捉虾,一般都是不读书、不识字的文盲,捕鱼技术靠父母言传身教,代代相传。陆上定居后,从小开始都入托入幼入学,所有孩子都读完初中义务教育,以后又继续进入高中、技校、大学深造。现在整个水产村已经有技校生5名,高中学生46名,大学生28名。
   三渔民生活
  1990年,根据祖孙三代同居一室,生活上存在许多不便这一实际情况,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凡祖宗三代户,孙辈年满18岁者,集体安排七路平房地基1间,由个人出资建造,为老年人所居。这一政策普遍受到欢迎,至2010年已建造13间房屋,归老年人居住。它的好处是:(1)无偿安排建房地基,老年人子女乐意投资建房,体现了爱心。(2)老年人有了自己名正言顺属于自己的新房,心里高兴。(3)避免了祖孙三代同居一屋,难免产生的代沟矛盾,新老三代都舒心。4.老年人居住在一起,可谈天说地,有共同语言,又能互相照应,子女放心。5.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质量有个比较,促进了儿女的孝心。
  2005年,湖嘉申(湖申乙线)线的航道使用权收归国有,涉及渔民7户(村里安排在那里装簖、捕捞,常年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渔民)。2008年东淙线(湖州东迁一桐乡宗央庙)航道的使用权收归国有,涉及渔民8户(同上)。总共涉及渔民15户,38人。国家视同向农民征地一样给渔民于补助:补助的标准是:(1)住家渔船每艘补5000元(一户一艘)。(2)址网每索3000元(规定每户为3索);网兜每只兜袋补3000元(按实装数补);转产补偿费每人13000元;办理38名养老保险,每人投保23000元(总共87.4万元),年满60周岁后,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保险金345元。第一次湖嘉申线补偿7户时,养老保险的钱全部拨到村里,保险的名额和政策作了明确公布,但是这笔钱是不是拿去保险却没有硬性规定,村里讨论结果是,全部按实有人口分给户上。第二次东宗线养老保险的钱,没有拨到村里,而是规定这笔钱必须保险到人,否则取消资格。结果村里按规定保险38人。但是事实上,目前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是60人,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最后决定:按照保险人数每月可以收到保险金400元,村里留一部分资金作为以后退休人员的预备金外,按现在60岁以上的实有人数分摊,每人每月可拿到200元养老金,2009年1月开始已经兑现。尽管这个政策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但是老人每月能拿到150元(现已增加到200元)的保险金,却是一件恒古未有的大喜事,他(她)们欢欣鼓舞,庆祝这个人到老年的意外之福。
  2002年两个水产村合并以后,村支部、村委会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修筑河岸,安装路灯、道路砂改油、建造婚丧专用场所、自来水管道改造、更换变压器、建造治安岗亭等投资近90万元。2003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卫生村,2004年被命名为区级文明村,2007年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2006~2008年连续3年被评为市级渔政渔港监督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