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4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渔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10
页码: 257-266
摘要: 练市镇地处水乡平原,纵横交叉的河港水道,是淡水鱼类生长繁育的良好水域。境内鱼类品种繁多,人们猎鱼方式也多种多样,戳鱼、网鱼、钓鱼、装鱼(倒笼)、扳鱼、饵鱼……,只要人勤手巧,锅中便有鲜鱼烹烩。90年代后,工业企业高速发展、家畜家禽规模化养殖,对水源污染逐年加重,河道淤积,水质污臭,许多小港浜兜变成了臭水沟,鱼类已经无法生存,水产资源严重衰褪。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内荡养殖逐步兴起,改变了原来外荡鱼类丰富,而内荡养殖较少的局面。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渔业

内容

练市镇地处水乡平原,纵横交叉的河港水道,是淡水鱼类生长繁育的良好水域。境内鱼类品种繁多,人们猎鱼方式也多种多样,戳鱼、网鱼、钓鱼、装鱼(倒笼)、扳鱼、饵鱼……,只要人勤手巧,锅中便有鲜鱼烹烩。90年代后,工业企业高速发展、家畜家禽规模化养殖,对水源污染逐年加重,河道淤积,水质污臭,许多小港浜兜变成了臭水沟,鱼类已经无法生存,水产资源严重衰褪。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内荡养殖逐步兴起,改变了原来外荡鱼类丰富,而内荡养殖较少的局面。
   第一节渔民 旧时渔民,祖祖辈辈常年漂泊在江湖河港上,以船为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头顶芦菲,脚踏平棋,晨星暮月,寒来暑往,穿梭在云中雾里,以捕鱼捉虾耥螺蛳为生。南宋诗人朱希真一首《好事近·渔父》的词,以浪漫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渔家生活的情趣:“短棹钓鱼船,江上晚烟笼碧。塞雁海鸥分路,占江天秋色。锦鳞泼剌满篮鱼,取酒价相敌。风顺片帆归去,有何人留得。”诗人笔下的渔家生活是如此潇洒自信,放浪不羁。但是,现实生活中,渔家生活艰辛劳苦,渔民地位卑微低下。
  常年经风沐雨,披霜冲雪在江枫渔火中,皮肤黝黑粗糙;终岁盘坐于船板之上,从事捕捞作业,双腿弯弓畸形。所以“渔船里阿姆”(渔家女人)往往是丑陋的代名字,渔家孩子大多不读书不识字。全国解放后,1953年实行民主改革,组织渔业协会,渔民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水上作业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中,连家渔船这个领域却是一个“死角”。建国10多年后,还是单家独户的分散作业,为了补上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课,1966年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水产部党组“关于加速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的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连家渔船的社会主义改造。练市镇贯彻中央文件时,主要任务有三条:一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渔船、渔网等生产资料折价归公,生产集体化,大寨式评分,按劳分配。二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改变单
  一经济,发展多种经营。除划给一定水域面积外,动员农村大队,以自愿互利的原则,协商划给一定土地面积,归水产大队集体耕种。三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生活基地,结束以船为家、水上漂泊的生活,实现陆上定居。这个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的大批判中,渔民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被当作资本主义批判时,进一步加大了力度。
   一上岸定居 荃仁公社渔业大队成立于1963年下半年,其成员大多是在1962年国家动员城镇居民下农村时,从双林镇、菱湖镇、石淙镇下来的渔业人员,将粮户关系落实在荃仁公社的大虹桥、里仁桥、铁店兜、竹子兜、前进村等生产队。渔民继续各自单独捕捞,只向生产队缴纳管理费,购买平价的粮食和食油。
  组织初期,地无寸土,没有办公地点,练市镇西栅茶馆作为议事场所。
   进行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时,荃仁公社渔业大队被吴兴县定为试点单位,先走一步。提早在1965年下半年,为扶持渔民实现陆上定居,从鲶鱼兜生产队划拨土地、县财政拨款建造砖木结构九路头平房40间,于1966年上半年完工。房屋完工后,一些渔民不习惯岸上生活,不肯上岸,房屋空置了两年多时间,直到1968年4月连家渔船改造进入高潮时,33户渔民才搬入新居,实现了陆上定居。同年对私有的渔船及渔具折价归公,实行评工记分,年终集体分红。为解决渔民的口粮自给,1966年,从原公社种子场接管水田70亩,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了原来不熟悉的农业生产中,一直种了8年田。1975年办起了运输队、生产发酵粉的食品厂、生产塑料包装袋的塑料编织厂。1982年包产到户,渔船渔具重新折价回归个人所有,企业也因效益不理想而停产歇业了。
  练市公社水产大队成立于1968年。原南浔镇捕捞大队因渔民过多,在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时,一地难于安排,就分散为几批人员到各地安置。1968年4月28日,28户渔民(含花林2户,洪塘1户)到练市公社,与原练市5户渔民,共33户组建成立了练市公社水产大队。建队初期,渔船停泊在东栅凤凰桥一带。洪塘、花林、练市3个公社的外港水域划归水产大队,作为生产基地。
  1969年下半年,从新联大队划拨施基郎给水产大队作为陆上定居点,初期搭建草棚1座(4间),作为仓库和社员集会场所。与此同时,对社员私有生产工具(船只、网具)进行折价登记,归集体所有,劳动力统一调配,工具统一使用,实行自报公议的大寨式评分,水产品全部由鱼行收购。1970年初由县物资局调拨33间水泥梁、柱结构的七路平房建筑材料建造渔民住房,至1971年上半年改建成九路平房36间,33户渔民陆续搬进了新居,实行了陆上定居。多余3间,1间作大队办公用房,2间作仓库兼会场。
  1970年,上级提出渔民口粮自给的要求,公社从练南大队划拨水田23亩,又接收原农业中学白地12亩,水产大队组织渔民,像农民一样种植水稻、春花和杂粮。口粮仍不足部分,由粮管所作农村返销粮补足。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发展多种经营,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1973年办起了编织厂,编织网片、再用手工加工成农用罱泥篰。1975年创办塑料编织厂,生产简易电器配件,1978年搞小型运输拖队,贩运砂、石等建筑材料。1980年开办併线厂,为纺织企业加捻、併线。
  1982年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的生产工具(船只和网具)重新折价回归社员个人所有。
  1985年,原来属集体所有的的社员住房也折价分给了个人。全村18间平房、48间楼房折价以后,按1969~1981年劳动工分编造方案分配给社员,社员所住房屋用现金找补平衡,所有权也随之转归个人所有。
   二二村合并
  1993年10月荃仁乡并入练市镇,但是两个水产村却一直各自为政,直到2002年4月22日,渔业村与水产村才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练市镇水产村,原渔业村和水产村,作为生产队核算单位依旧存在,村办公地点设在施基郎。
  施基郎是一个四面环水的独圩墩,东西长130米,宽67米,总面积13亩,地形较高,1999年特大洪水时,地面离水面尚有90厘米距离,人称风水宝地。据传说,旧时曾是一施姓大户居住在此,故称为施基郎。原来这个独圩墩与外界的通行靠1座八字形的木头桥,下面二组木桥柱,上面铺有三块木板,宽不足2市尺,只能单人通行。由于长年失修,人走在桥上左右摇晃,每到冬天雨露霜桥、雪积冰封之时,老年妇女有时爬行而过。1970年水产大队申请建造新桥,得到县主管部门批准,由县桥工队预制桥板,运到埠头,在原木桥旁建造了1座三垮度、二块桥板、单边栏杆的水泥桥,取名新渔民桥。后因桥面太狭,单边栏杆也不安全,有自行车连人带车跌入河中。1986年,村里投资5000元,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加宽桥面,增设为双边栏杆,摩托车、自行车都可以安全通行。2008年,又在旧桥东侧10米处新建1座公路桥,桥面宽4.5米,长18米,总投资23万元,镇上补助12.5万元。旧桥也同期拆除。新渔民桥的变迁,是渔民生活改善和变化的一个缩影。
   目前水产村共有132户人家,528人。专业从事捕捞作业的有62户,其余70户都转业为搞运输(15条船,4000吨)、经商、打工。
  渔民原来祖宗三代住在一条船上,小孩子从小跟随大人捕鱼捉虾,一般都是不读书、不识字的文盲,捕鱼技术靠父母言传身教,代代相传。陆上定居后,从小开始都入托入幼入学,所有孩子都读完初中义务教育,以后又继续进入高中、技校、大学深造。现在整个水产村已经有技校生5名,高中学生46名,大学生28名。
   三渔民生活
  1990年,根据祖孙三代同居一室,生活上存在许多不便这一实际情况,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凡祖宗三代户,孙辈年满18岁者,集体安排七路平房地基1间,由个人出资建造,为老年人所居。这一政策普遍受到欢迎,至2010年已建造13间房屋,归老年人居住。它的好处是:(1)无偿安排建房地基,老年人子女乐意投资建房,体现了爱心。(2)老年人有了自己名正言顺属于自己的新房,心里高兴。(3)避免了祖孙三代同居一屋,难免产生的代沟矛盾,新老三代都舒心。4.老年人居住在一起,可谈天说地,有共同语言,又能互相照应,子女放心。5.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质量有个比较,促进了儿女的孝心。
  2005年,湖嘉申(湖申乙线)线的航道使用权收归国有,涉及渔民7户(村里安排在那里装簖、捕捞,常年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渔民)。2008年东淙线(湖州东迁—桐乡宗央庙)航道的使用权收归国有,涉及渔民8户(同上)。总共涉及渔民15户,38人。国家视同向农民征地一样给渔民于补助:补助的标准是:(1)住家渔船每艘补5000元(一户一艘)。(2)址网每索3000元(规定每户为3索);网兜每只兜袋补3000元(按实装数补);转产补偿费每人13000元;办理38名养老保险,每人投保23000元(总共87.4万元),年满60周岁后,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保险金345元。第一次湖嘉申线补偿7户时,养老保险的钱全部拨到村里,保险的名额和政策作了明确公布,但是这笔钱是不是拿去保险却没有硬性规定,村里讨论结果是,全部按实有人口分给户上。第二次东宗线养老保险的钱,没有拨到村里,而是规定这笔钱必须保险到人,否则取消资格。结果村里按规定保险38人。但是事实上,目前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是60人,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最后决定:按照保险人数每月可以收到保险金400元,村里留一部分资金作为以后退休人员的预备金外,按现在60岁以上的实有人数分摊,每人每月可拿到200元养老金,2009年1月开始已经兑现。尽管这个政策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但是老人每月能拿到150元(现已增加到200元)的保险金,却是一件恒古未有的大喜事,他(她)们欢欣鼓舞,庆祝这个人到老年的意外之福。
  2002年两个水产村合并以后,村支部、村委会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修筑河岸,安装路灯、道路砂改油、建造婚丧专用场所、自来水管道改造、更换变压器、建造治安岗亭等投资近90万元。2003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卫生村,2004年被命名为区级文明村,2007年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2006~2008年连续3年被评为市级渔政渔港监督先进集体。第二节捕捞 “渔猎取薪,蒸而为食”是古代先民赖以生存之本,历朝历代传承下来。到了近代,淡水鱼捕捞方式主要有三类:钓子、网具、电捕。
  钓子类分铁钓和竹钓两种。铁钓是由铁丝经特殊加工而成铁钩,有的铁钩上还生有倒齿,鱼吞食以后,很难挣脱。铁钓又分小钓和大钓。小钓有装上蚯蚓为饵的,也有装上小鱼虾为饵的,只要诱得鱼儿上钩,就成猎物。大钓有悬空钓和滚钓。滚钓渔钩锋利,在一根总线上系有许多短线,短线上又系有渔钩,河港中横放总线,两边划船前行扯动总线,锋利的渔钩触到潜伏在河底的鱼儿就被钩住(一般都是大鱼);悬空钓即在河的两边各插一竹杆,将渔钩线拴在河中总线上,河面上又装有竹节当浮子,使钓钩悬于半水中,竹杆上装有响铃,鱼从渔钩边游过,水流带动渔钩,钓子一钩住了鱼,就越扎越深,鱼的挣扎,会使周围的钓子也来“帮忙”。
  鱼儿只能俯首就擒。
  竹撑钓由毛竹的丫枝削制而成。分为麦钓和饼钓两种。麦钓以小麦为诱饵,小麦蒸熟处理后,钓子两头弯到一处,直接插在麦粒上,鱼一咬麦粒,竹钓就自动撑开,鱼就无处可逃,这种方法钓的多是鲫鱼之类的小鱼。饼钓以糠饼为诱饵,采集蒿草茎干晒成半干,剪成1厘米的圈,把糠饼切成条状,塞进蒿草茎圈里,然后把竹钓二头弯到一处,插入圈里,鱼一咬糠饼,茎圈就断,竹钓自动撑开。这种方法钓的都是鲤鱼、草鱼之类大鱼,钓子也比麦钓大许多。
  网具有车笼式址网、牵塘网、撬网、丝网、撒网、罱网、拖网、扒网、耥网、划网、扳网、网簖、满港网、蟹网、卵台网、跳台网、蟹罡网、虾笼。
   车笼式址网是33厘米间方的方形笼状渔网,横着安装在河道底上,网上多处开有倒网口,鱼虾只进不出。
   牵塘网又称拉网,用渔网拦住一只塘或一段河港,牵网捕鱼。
   撬网亦称三角网,一般用于撬水草捕鱼。
  丝网亦称“的笃船”,先在河港中横布数条丝网,然后用脚(也有用手的)颠动一块中间垫有横木的平棋,在船板的上两头撞击,发出响亮的“的笃”声,鱼群受到惊吓,就到处乱窜乱撞,有鱼撞入网中被网扣住,渔人就收网抓鱼。
  撒网亦称“扎网船”,渔网是上尖下宽的喇叭形状,底部间隔穿有一圈铅条,渔人将网撒成一个大圆圈,落入河中,将鱼圈住,然后慢慢拉网捉鱼。
   罱网是在寒冷的冬天,鱼儿不大活动的季节,用罱篰在河底盲目挟鱼的一种捉鱼方法。
   拖网是在船的一边或两边,拖挂两个底部镶有铁片的网兜,摇船前行,网住鱼虾。
  扒网亦称扒螺丝船,小竹杆根部装一个撑开似畚斗状的网兜,再用另一根小竹的稍头装一块竹片,称为扒杆,网兜装在河中,扒杆从河岸往网兜的方向一下一下的拉动,使螺丝滚入网兜中。
   耥网亦称耥螺蛳,耥网与扒网一样用一竹杆装有畚斗状网兜的推网,网兜放在船头前面,边摇船边推着网兜向前,将螺蛳推入网中。
   划网是在春天鱼儿交配繁殖的季节,撒网捕鱼的一种方法。
  扳网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安装一个四角间方的渔网,用四根小竹,两根一对,交叉将四个网角拴住,在小竹的交叉点上再系一根杠杆竹,将网沉入河底,间息一段时间,扳起一网。有句俗语:十网九网空,一网就成功。网簖是渔网从河底一直装出水面,挂在竹子上面,两头开有倒网口,鱼类只能游进不能游出。
  满港网亦称大网。将整条河道全部装网,一个岸边装有绞车,人力控制渔网起落,一个岸边用毛竹系住网纲绳,起网时毛竹自动将渔网托起。有时能网住几十斤大鱼,这种方法只在发洪水期间,水混流急时较为有效。
  蟹网亦称牵蟹网,高1.5米,下面穿上有洞眼的铅片沉入河底,上面穿有木浮子或塑料浮子,使网直立在河中。当河蟹顺流而下触网以后,就攀沿在网上,渔人在一边筑有缓坡似的蟹埠,隔10分钟时间将蟹网的一头围到蟹埠头,拉出水面,河蟹即成笼中之物。
   孝(产卵)台网是鱼类交配产卵期间捕鱼的一种方法。
  跳台网在鱼簖的上游斜插数块用白漆涂好的毛竹片,竹片板的边上装一个渔网,鲌鱼、鲢鱼游到簖边,发现一个白色的东西,就会在慌乱中跃出水面,跳进布下的渔网中。
  蟹罡网即是小扳网,50厘米间方四角网,用小竹头撑开网角,小竹头中间系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有浮子浮在水面上,网中放有青蛙肉或蛤蟆肉等渔饵,四角系上砖块沉入河底,隔一段时间拉一次网(一般一次放上几十个蟹罡网,逐个轮流拉网),捕足网中之蟹。
  虾笼亦称倒笼。由两节装有倒剌的圆形竹笼组成,呈八字形,底部装有竹笼盖子可以随意打开,盖里插一条蚯蚓,引诱鱼虾进入笼中捕食。鱼一进入笼子,就很难再逃出来。这种笼子在青苗田期间最好用,倒笼放在有水流的缺口,泥鳅、鳝鱼、虾顺流而下觅食,进入笼中被擒。
   鱼簖是用综绳(现用尼龙绳)将竹片编成簾子,拦插在河流中拦捕鱼虾的苇栅或竹栅。
   起渔窠是在河道容易集鱼的地方,堆放上树枝,水面盖有水草或水上植物,让鱼安居在鱼窠里。
  到起鱼窠前,再定期投放一些鱼饵,引诱鱼儿更加集中。一般在天气寒冷时候,渔儿不大活动的季节,渔民会“起渔窠,起鱼窠”的在河港里叫喊,渔窠主人与渔家谈好价钱,一般六四至对半分成。渔窠主人多一点。渔家就用铁链网围住渔窠,将树枝全部扒到岸上,渔家用罱篰全部罱一遍,然后就收起围网,将网中之鱼全部收完以后,就与渔窠的主人当场分成。地段好、且规模大的渔窠一次可以捕到几百斤鱼,一般的渔窠所获不多。
  摆擂台在春季鱼儿交配的季节,选择一个合适河岸,用三支毛竹搭一个小平台,上铺一块木板,渔人用二个雌雄鲤鱼,在鱼的楞鳍上系一根麻线,挂在一根竹杆两头,让雌雄鲤鱼不断在水平面游动,引来鲤鱼交配,渔人用渔叉守在上面,等引来的鲤鱼游到适当位置,就用渔叉戳鱼上岸。
  灌桥畔用渔网将石桥堍围住,用石灰水灌入桥畔里,将鱼赶到网中,围而捕之。此系有害作业,已被淘汰。
  照春鱼每年春天,水暖花开时节,栖息底层越冬鱼儿开始游向上层水域,到浅水层找食,且活动迟钝,渔人划一小船,船头点有照向水域的渔灯,一手拿鱼叉一手划浆,沿着无水草河岸前行,看到鱼儿,就用渔叉戳之,十有八九成功。
  墨鸦鸟亦称鸬鹚、鱼鹰。栖息河川、湖沼和海滨,善潜水、捕食鱼类,经训练后是捕鱼高手,本地称为赶墨鸦。渔家在墨鸦的颈部系一根线,墨鸦在水底抓到鱼后,吞到颈部却进不到肚中,渔人把墨鸦吞到颈部的鱼全部捏出。60年代政府禁捕,现在墨雅已经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除了渔民捕捞以外,农民亦有多种捕渔方法。
  戳鱼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渔叉,平时春季鱼类交配产卵期间戳孵子鱼,夏秋天戳嚎鱼,春夏戳甲鱼、孵子黑鱼等。引鱼是在水位上涨期间,通外河的车沟里用炒焦的米糠、麸皮打引,炒过的米糠、麸皮香味很浓,每天晚上在水沟里撒上一些,引得鱼儿来吃食。几天以后,在早晨天亮前,突然用网将出口处拦住,然后填土将水舀干,有时这种方法收获颇丰。
  张泥鳅钓在清明前后,烂水田耙塄沟里放泥鳅钓。一般都是农村小孩子的用莲管棒(干枯)剪成33厘米长,中间系上一根线,用竹洗帚篾丝剪成的两头尖、1厘米左右长的篾丝,线的一头将篾丝中间系牢,把切成2厘米~3厘米长的蚯蚓肚子里插入篾丝,篾丝一头剌破蚯蚓皮,露在外面,一头藏在里面,钓子放入有水的塄沟里,莲管棒浮在水面上,钓子沉入水里,泥鳅吞食后,上面有根棒浮着,无法再钻入泥里,而是带着钓子到处游动,装钓人一看就知道那一管钓子有鳅上勾了,就可收鱼入篓。
  张鳝鱼钓鳝鱼钓与泥鳅钓一样,所不同的是泥鳅钓用洗帚篾丝作钓子,而鳝鱼钓用的是铁钩,泥鳅钓放在水面上,而鳝鱼钓插在田塍边或地滩边。钓鱼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妇幼皆知的息后语,李白在《行路难》中更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白日边”的佳句。
  钓具有海杆钓、台杆钓、手杆钓、抛杆钓。钓鱼方式有河钓、溪钓、海钓、潭钓、夜钓、冰钓、渔塘钓、水库钓。浮珠有七星浮、笃浮。渔饵有荤饵、素饵、臭饵、香饵。渔杆短到一两米,长到十五六米,渔钩从10~0号(号码越大渔钩越小)。购置一套渔俱、渔服,最便宜的几百元,贵的几千元、几万元。现在的钓鱼已经成了身价和实力的象征,不少白领、有钱人甚至各级干部,都有钓鱼的爱好者。到处都有钓鱼协会和各种钓鱼比赛,小到县市、大到全国乃至世界。钓鱼从初始的经济性,逐渐演变成了娱乐性、竟技性。
  钓白鱼(翘嘴白鲦)在9~10月份採菱时,用一根短杆渔钓,钓子上用一根磨亮的黄铜丝弯成数圈,中间留一小孔,钓子套进铜丝孔里,不装渔饵,上下抽动,一只手在离水面处弹动手指,水里发出“叭叭叭”声音;铜丝在水里闪闪发亮,白鱼误以为是小虾小鱼在游动,就张开大嘴抢食,误吞鱼钩,泼喇入篓,成为佳肴。
  放蚕花(虾米)旧时水田都常年灌水,到了9~10月份,蕴草里有许多小虾米。人们在缺洞口揿一张瓦片,瓦片上面留一指深的水向外河流淌,利用田里的水位与外河水位的落差,下面放一淘箩,水向下流的时候,蚕花(小虾米)全部流到了淘箩里。晚上在下面点亮一盏小油灯,蚕花(小虾米)喜光,就不断地放下来,放到的虾米,或带鲜炒着吃,或给鸡鸭当饲料,吃不了的晒干,以后放汤作佐料。
  舀塘旧时每畈田里都开有小塘,到了最炎热的夏季,田里的水面温度很高,容易将鱼烫死,而小塘里因为水深而温度相对较低,泥鳅、鳝鱼就会游到小塘里躲避。舀塘就成了捉鱼最简便的方法。一般先在小塘里用脚搅动一下,如果塘里翻出许多泡泡,说明塘里有鱼(泥鳅),就结伴戽塘(舀塘),在粪桶的两头系上绳索(一头拴在粪桶耳朵上)各执一绳,两人协调运动将水汲入田间,舀干后将躲入烂泥里的泥鳅全部挖出来。在冬季,水田全部干枯,而渠道里还有
  一些薄水,泥鳅会逃入渠道躲避。此时翻垦渠道(水泥渠道就没有泥鳅了),容易得到鳅鳝。
  垦麦塄时,田面已干,泥鳅钻入田泥深处,只要带有一篓,垦田中随时可以拾到泥鳅,增加餐桌美味。
  钓鳝鱼用一长铁丝弯成一钩,钩上装一条蚯蚓作饵,选择河滩、地埂、田塍,放入鳝鱼洞中,鳝鱼馋而咬钩,渔人拉鳝出洞,即成笼中之物。还有在田塍上摸鳝鱼、统鳝鱼,冬天有人用深沟撬掘鳝鱼等。
   提笼罩抓鱼编一竹笼,两头相通,下大上小,在水田中见鱼立即罩住,用手在笼中摸鱼即成。
  鳜鱼笼用竹篾编成鸡摊篓大小、两头都装有倒翅的渔笼,两头再搏上杨树根须,放在水流的桥畔边,鳜鱼钻入篓里以后,就再也游不出来了,鳜喜欢集群活动,有时笼里钻进一群,能倒出一大堆来。
   摸鲈鲤清明前后,鲈鲤产子在河埠的石畔上,表面光滑,用指一掐,会“啪”的一响。
  产子的鲈鲤一直守在旁边,防止其他鱼类吃掉鱼子,看到损害自己的幼子就会过来撕咬,只要一根手指不断掐子,一根手指张开以待,等鲈鲤张开大口咬住手指时,迅速掐住嘴巴,就将鲈鲤抓住了。
  鲈鲤窠用两张瓦片对合一处,用绳子绑住,一头用一只草鞋(也可用蒲鞋)将口封住,再生一长绳抛在河滩深处或河埠边,鲈鲤会钻入里面产子或穴居,到时慢慢拉起来,里面就有鲈鲤。打甲鱼(鳖)。这是一项技术活,只要用脚在渔塘里搅动一下,就知道那里有甲鱼,一个猛子钻到水下就把甲鱼抓起来,一抓一个着。还有一些人知道这里有甲鱼,就用渔叉守着,甲鱼过一段时间,必须钻出水面透气,等甲鱼在水里往上窜时,刚出水面的一瞬那,用枪戳住。
  照泥鳅鳝鱼用木板做成长方形开口罩子,顶上盖一张瓦片,下面点一盏灯,五面皆封住,只留一个口子,火光向前(也可用手电筒),到晚上一手提灯,一手拿只提桶和桑剪(也有用专门制作的竹剪)在水田里见到泥鳅、鳝鱼,就用剪子剪入桶中。
  摸河蚌螺蛳夏天一般在水流较急、底无砖石的河道里,用脚先在河底踏住了河蚌以后,再钻到水里摸起来。冬天用六齿钉耙在河道里扒蚌。旧时螺蛳很多,用手捡拾,比比皆是,困难人家也作填肚充饥之物。
  药鱼是用簾子临时拦断一段河浜,用鱼藤精、巴豆等鱼药洒入河中,将鱼类全部药死。有人把这方法称为火烧河底,使所有鱼类遭受灭顶之灾,遭人谴责,现已禁止使用。还有用羊头网打虾,用钓子、用小缸张甲鱼(鳖)用渔枪戳蟹等等方法。
  电捕始于1973年,水产大队渔民用柴油机带动发电机,发出的电流为交流电,以捕捉底层鱼为主,用柴油机带动电动机,串联电容及二级管,发出的电流为直流电,称引电,以捕捉水草内的鱼类为主。电捕产量很高,但对渔业资源破坏性很大,1979年上级水产部门通知禁止电力捕鱼,大型电捕基本停止。但是一些懂电器知识的人,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仍在装配和出售逆变器等电捕工具。
  因小型电捕工具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肩背式宜在水田里捕足泥鳅、鳝鱼、蛇,因而电捕禁而不止。
  但因使用不当,时有伤亡。
   第三节养殖 养鱼可分内塘养殖和外河养殖两种,境内水产养殖历史上较短 一外河养殖 练市辖区内,外河水域面积8957亩(1985年郊区水产局统计),京杭运河杭申乙线、湖嘉申线、东宗线主要航道贯穿其中,其余河流均是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支流,河面宽度大多在30米~50米之间,有的河段不足20米,支流上且多浜兜。20世纪六七八十年代,河道两岸,农村社员划分地段放养水草,作为湖羊冬季饲料,河道中间只留一条狭小船路,河底淤泥在冬春季节罱小塘泥而清除,因此水体较清。从90年代起,外河水草逐年减少,而水葫芦生长逐年茂盛。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家畜家禽养殖大户的兴起,外河水域的水质污染开始日趋严重。
  1959年春,大公社时期,练市境内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外荡养鱼。当年总投入资金约10万元,在公社范围内抽调有一定捕捞经历的人和一些连家渔船的渔民,还从双林镇捕捞大队调入渔民5户,从绍兴聘请做簖技工2名,组建起练市公社外河养鱼场,场内共有职工38人,在桐乡、南浔、双林交界的河口筑起栏鱼竹簖,常年派船看守维护,围成一个大包围圈。从菱湖购买草鱼、青鱼、白鲢、花鲢鱼苗放养,日常在河内巡逻查看,加强管理。早春和秋、冬季节选择鱼群较集中的水域进行牵捕,所获鱼类全部交供销社统一收购和销售。职工实行工资制,一般人员月薪25元,技工32元。1961年6月,大公社分为小公社后,养殖场随之解体,职工全部返回原籍。
  1964~1968年荃仁公社渔业大队在福乐渡桥塘、前洪塘、荃步、杨开庙水域实施过圈养;1969~
  1974年练市公社水产大队在市南塘、朱塘港也实施过圈养,但是都因效益不理想而中止。
  1971~1984年期间,每年5月由水产局组织,每个水产大队派出一个劳动力(1985年起由渔政站负责派员),到上海崇明岛、本省宁波、温州等地采捞蟹苗,放入外河。1971~1973年期间崇明岛无偿采捞的蟹苗多,分配到蟹苗也多,每年150多斤放入外河,每斤蟹苗有8万多只,小如芝麻。1975年河港里的河蟹到处乱爬,农田里、渠道沟中、河边洞穴里、水草上随处可见,一个水产大队仅秋季捕蟹超过万斤。统一卖给供销社调运湖州销售。1974年后,蟹苗产地渔民自捞后作为商品出售,各地淡水地区争相采购,价格飙升,资源紧张,蟹苗放养量逐年减少,至1983年放养量已经不足20斤。
  秋季的捕捞量亦随着放养量的减少而下降。1993年停止了幼蟹在外河的放养,本地产河蟹也随之消失。
   二内塘养殖 在历史上一直很少,有些生产队填断一只小浜兜或几亩渔塘搞点养殖,大都只放鱼苗无人管理,到年终把渔塘水抽干了,不管大鱼小鱼,捉起来全部分掉,产量效益都不大考虑。近在咫尺的菱湖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内塘养鱼大大高于粮食生产的效益,为了引进内塘养鱼的技术,练市乡于1981年从石淙乡聘请了一名渔业辅导员,指导全乡的内塘养殖。但是由于没有编制,报酬不高,两年后,本人主动辞职回乡。1986年花林乡利用种子场的土地搞水产养殖。其中6亩小鱼塘,27.5亩成鱼塘,雇工4人,加上1名脱产干部负责,5个人专门从事渔塘养殖。是年成鱼塘亩产达到2400斤,取得了较高的产量,1990年后承包给个人经营。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正常建立,加上近年来土地平整工作的全面展开,大部分村里都有一部分未分配到户的土地,承包给了一些养殖大户和种植大户。因此许多土地都集中在一些承包大户手中,上百亩几十亩的大户比比皆是。境内搞水产养殖的承包大户除了部分本地人外,许多来自菱湖、江苏,年承包租金最低的每亩140元,最高的700元。据原来在上海地区搞养殖的人反映,那里的租金比这里要高,但是那里的道路畅通,汽车可开到田头,渔塘都是用水泥板砌好的标准塘,所以饲料运输,鱼产品交易都很方便,无形中提高了经济效益。这里承包金虽然较低,但是道路不畅,有时因汽车无法进入,产品交易受到影响。近年来上海地区大规模的建设,土地被大量征用,所以从上海过来的养殖户较多。这几年水产养殖除了家鱼饲养外,特种水产亦有了很大发展。洪塘乡车塔村郑爱松于1989年用4亩田在室外养鳖6000只,2001年又建造起
  1500平方米的室内温室养鳖场,养鳖6万只。2003年又在鳖塘里套养5万只乌龟,龟、鳖在沙坑中生蛋后,自己用孵箱繁殖幼鳖幼龟。是年有稚鳖15000只,稚龟35000只。2005年10月,又成立了湖州练市松源龟鳖专业合作社,已经吸收13户为正式社员,为了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优,又开办了一家龟、鳖饲料供应门市部,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所需饲料,在养殖过程中提供技术服务,还帮助养殖户推销商品鳖等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010年12月郑爱松荡内饲养量5万只。个人年销售
  300多万元,合作社年销售500多万元,为散户销售5000多万元。成为练市镇第一家特种水产的专业合作社。
  2010年全镇有外港(机埠内)渔塘909亩,内塘(老渔塘)912亩,稻田(稻田挖塘)养鱼9975亩,共计11796亩。其中,饲养青虾3650亩,鲫鱼1252亩,鳊、鲤、草、青、鲢、鳙等家鱼3804亩,河蟹720亩、鲈鱼270亩,黑鱼680亩,鳜鱼250亩,鲌鱼220亩,鳖680亩,汪丁(黄颡鱼)
  90亩,卢氏沼虾85亩,白对虾95亩,温室养鳖48户6580平方米。稚鳖150万只,稚龟5.2万只。养殖淡水鱼总产量达到2406吨。其中家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鳅、颡、鮊、鳝、镢、鲈、鳢)1423吨,虾类(虾、蟹)613吨,贝类(蚌、螺)25吨,其他类(龟、鳖、蛙)345吨。外河捕捞产量35吨。
   第四节渔政 湖州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南浔分站,办公地点设在练市镇万兴路123号,前身是从练市渔政站演变而来的。1982年的时候,绍兴来了一批电捕、药虾的渔船,停泊在两省(江、浙)三市(湖州、嘉兴、吴江)四乡(乌镇、洪塘、桃源、横街)的交界的乌镇西栅。他们白天休息,晚上电捕、药虾,捕后即离。练市的资源受到损害,可是又没有权利越界处理,在无奈之中,于1983年下半年,练市水产村和荃仁渔业村商量决定,两村抽调5名人员,安排1只挂机船,在自己的水域内巡逻检查,发现外来船只就驱赶出境。
  1984年4月湖州市郊区水产局下文,设立湖州市郊区渔政管理委员会(渔政处)练市区渔政站,管辖练市、洪塘、花林、荃仁、含山、善琏、石淙7个乡镇的外河水域。建站初期,没有办公地点,借用座落在万寿桥西堍原属练市派出所办公楼后院西侧二间五路平房作办公室、兼外地职工宿舍。巡逻船仍用原挂机船。
  1985年下半年,借用原练市派出所废弃的消防艇,经整修后,作为渔政检查船。1987年下半年,从嘉兴造船厂订购8米钢质汽艇一艘,编号为浙湖735号。1989年1月1日改名为湖州市渔政处练市渔政站。同年使用自有积累资金,在万兴路西段北侧征地1.30亩,建造三间三层(中间四层)平顶办公楼,建筑面积346平方米,总投资15万元。当时渔政站职工6名,临时工1名。
  2000年1月湖州市渔政处下文,撤销练市、南浔、双林渔政站,建立湖州市渔政处南浔渔政站,办公地点设在原练市站原址,职工增加到12人。外河管辖范围除原石淙划归菱湖站,其余按原三站不变。2001年春渔政检查艇更新为5人摩托快艇。2004年1月,将菱湖渔政站与南浔渔政站进行撤并,改名为湖州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南浔分站。管理范围扩大到南浔镇、南浔经济技术开发区、练市镇、双林镇、菱湖镇、旧馆镇、和孚镇、千金镇、石淙镇、善琏镇水域,职工11人。
  渔政管理站的工作职责是:(1)贯彻执行渔业法律法规和规章;(2)负责辖区内的渔政渔船执法检查工作,打击电、毒、炸鱼、无证捕捞、渔船无证航行等违法违规行为;(3)协调处理渔事纠纷,维护渔业生产秩序;(4)负责辖区内渔业生产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渔船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避免渔船死亡事故,对重大渔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5)负责辖区内的渔水域环境监管工作,协助查处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处理对渔业污染事故;(6)对水产养殖中的渔药使用监督管理以及水产养殖过程中违法用药的行政处罚的实施;(7)协助做好辖区内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工作;(8)开展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查处非法捕捞国家保护水产野生动物行为;(9)做好辖区内渔业船舶的监督检验工作,凡从事外河捕捞专业人员和兼业人员都必须办理渔业捕捞许可证、渔类船舶证书和船员证书,交纳一定的渔业资源费方可合法作业。1988年境内从事外河捕捞的专业渔民125人、兼业渔民46人,到2010年,区域范围扩大,境内从事外河捕捞的专业渔民63户,兼业渔民40户。渔政站收缴的资源费,一部分统一购买鱼苗投放到区域内的外河中,进行渔业资源的人工增殖放流。 南浔区域内历年放养鱼苗数
   表5-14单位:寸、万尾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