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小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大小麦
分类号: F307.1
页数: 3
页码: 237-239
摘要: 练市地区旧时,大麦种植面积很少,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也很低。三熟制面积扩大后,大麦成熟时间早,有利于第二季早稻提早种植,对全年高产具有重要作用,大麦面积才迅速扩大。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大小麦

内容

练市地区旧时,大麦种植面积很少,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也很低。三熟制面积扩大后,大麦成熟时间早,有利于第二季早稻提早种植,对全年高产具有重要作用,大麦面积才迅速扩大。至包产到户前的1980年练市镇的大麦面积为6692亩,达到水田总面积的35.5%,单产450斤;荃仁大麦面积8457亩,占总面积40%,单产268斤;洪塘大麦面积7676亩,占总面积的36.7%,单产370斤;花林大麦面积5753亩,占总面积的33.7%,单产296斤。包产到户后,大麦面积继续保持不变,到1990年,
  4个乡镇的大麦面积达到27860亩。占总水田面积的36.5%。大麦连作稻成为练市粮食作物三熟制高产栽培的主要方式。随着单季稻的逐步推行,三熟制面积的减少,到2001年全镇基本取消了大麦的种植。大麦在练市的粮食生产历史过程中,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一度却又是一个重要角色。
  小麦生长时间长,成熟时间迟,所以在三熟制为主的时期,小麦只能作为晚稻秧田使用,所以种植面积很少,大麦不种以后,小麦的种植面积反而有所扩大。
  大、小麦品种旧时大麦品种单一,抗病性差,有二棱大麦(也称篦箕大麦)、六棱大麦(也称无芒六棱大麦)。20世纪五60年代以立夏黄无芒六棱大麦为主,这个品种产量虽高,但是碰到收割季节雨水多,赤霉病很容易暴发。二棱大麦抗赤霉病较好,以后又以种植二棱大麦为主。70年代引进耐肥、高产、抗病的早熟3号、沪麦4号、浙农大3号、浙农大6号、秀麦3号、花30等品种;小麦品种50年代以和尚头麦为主,但该品种易感赤霉病,六70年代改为矮粒多,80年代以浙麦2号、浙麦3号、扬麦3号、扬麦5号、扬麦4号、扬麦158、扬麦12、浙丰2号,目前正推广硬冬白和优质强筋小麦。随着品种的改良,大、小麦的产量也有了提高。
  耕作方式解放前后,麦塄都是狭塄宽沟,用鸭脚铁耙垦四耙泥,第一铁耙称开门耙,第二铁耙称里爪耙,第三铁耙称外爪耙,最后一铁耙称关门耙,拢成一条土塄,裁刀泥放在麦塄上面,然后用脚把泥踏实,用豆拐打潭播种或种上麦苗,利用面积很少,产量也很低。70年代初,学习参观江苏吴江、苏州等地经验,对春粮的耕作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麦塄改狭畦为阔畈,改浅沟为深沟,改点播、条播为散播,彻底改变原来粗耕粗作的习惯,阔麦塄先垦成几条三耙塄,上下泥块全部倒细,再合并耙平,泥块大小要求下面拳头大,上面煤球大,然后耙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龟背式畈面,药水浸种,种子催芽,磷肥拌子播种,下种以后斩籽入土,上面再散上一层盖子肥。一度时候为了增加利用面积,明沟又改成暗沟,即先用千部闸两条印子,用铁耙把熟泥整块提到田畈面上,沟底撬平,又在沟的下面(墒泥里)开一条小沟,再把熟泥搬回原处填平,埋在下面那条沟就成了暗沟,田中有水就自动从暗沟中流出。入冬前,麦苗长到4叶时,用木槌敲一次苗,以促使分孽,防止疯长,压实根部,抗寒保暖。80年代后期,又推广大麦免耕法。先把种子散播在白田畈上,再开沟撬泥,把撬起来的沟泥放在麦子上面,等干燥后敲细,作为复土盖子之用,可谓一举两得。
  肥水管理水网地带春花高产的最大威胁是渍害。当时提出“春花一条沟,从种管到收”,到了春天更加强调疏通沟渠,排除积水。在肥料的施用上,强调一个“早”字。大麦出苗就施一次壮苗肥,浇一次河泥,中间二次追肥,最后看苗施一次穗肥。
   防病治虫练市地区大、小麦的主要病虫害有赤霉病、黑穗病、黄花叶病和粘虫、芽虫等病虫害为主。
  赤霉病(俗称红头麦)是镇内大、小麦最常发生的疾病,其发病程度与大、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阴雨日多则发病严重。1964、
  1965、1973、1975年为重发年份。大流行的1973年损失产量40%~50%,一般年份小麦重于大麦。五60年代结合防治。
  麦类黑穗病在解放前后发病较高,小麦散黑穗、大麦坚黑穗是本地区重点。该病系种子带病菌孢子传播。60年代推广冷浸日晒、石灰水浸种、拔除田间病穗。7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等农药防治。80年代推广福美霜、多菌灵等药剂浸种,以后得到控制。在大麦齐穗后10天内,遇日平均气温13℃以上和连阴雨3天以上就对大麦进行防治;小麦在始花期一般日平均气温15℃以上,连阴雨较多的年景,在始花期普遍防治一次,后连续有阴雨天气,在第一次施药后5~6天再治一次。
  黄花叶病系土壤带菌,70年代起,水田大麦三熟制增多,经数年连作,至70年代中期已普遍发生。罹此病者根系萎缩植株枯黄,严重者减产60%甚至整片枯黄绝收。以后改用抗病品种,采用种子消毒(用1%~2%石灰水浸种48小时),逐年轮作,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生机等方法降低发病率。
  粘虫为害麦类始于60年代。该虫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和假死性特点,三龄以后食量大增,严重时,可把植物叶子全部吃光。可用糖醋敌百虫液诱杀成虫,也可以用糖醋草把诱集成虫采卵,尔后消灭。
  芽虫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总的体型小巧玲珑,似刚发出的嫩芽,加上蚜虫喜欢吸嫩芽的汁液,曰“蚜”虫,别名又有瓜蚜、腻虫或蜜虫。芽虫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的大害虫。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用甲铵磷、氧化乐果、三唑酮、吡虫啉农药或天敌瓢虫、蚜狮、草蛉等防治。
  随着三熟制的普及,麦田杂草为害不断加重,看麦娘、雀舌草、繁缕、碎米荠、茼草、蓼、稻槎菜、猪殃殃、一年蓬、曲鼠草等,其中以看麦娘为害最重。看麦娘俗称鱼肚肠草,这种草攀附在麦杆上生长,不仅与麦子争阳光争空间,而且遇到刮风下雨,成倍增重而使麦子倒伏,造成“麦倒全完”的后果。防治方法是合理轮作,精选种子和中耕除草。化学防治方法使用绿麦隆、二甲四氯、丁西和草苷磷。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正常建立,粮食承包大户的增加,小麦种子的优化,产量的提高,这几年的小麦种植面积反而有所增加。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