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3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种植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0
页码: 237-246
摘要: 练市地区旧时,大麦种植面积很少,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也很低。三熟制面积扩大后,大麦成熟时间早,有利于第二季早稻提早种植,对全年高产具有重要作用,大麦面积才迅速扩大。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种植

内容

第一节大小麦 练市地区旧时,大麦种植面积很少,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也很低。三熟制面积扩大后,大麦成熟时间早,有利于第二季早稻提早种植,对全年高产具有重要作用,大麦面积才迅速扩大。至包产到户前的1980年练市镇的大麦面积为6692亩,达到水田总面积的35.5%,单产450斤;荃仁大麦面积8457亩,占总面积40%,单产268斤;洪塘大麦面积7676亩,占总面积的36.7%,单产370斤;花林大麦面积5753亩,占总面积的33.7%,单产296斤。包产到户后,大麦面积继续保持不变,到1990年,
  4个乡镇的大麦面积达到27860亩。占总水田面积的36.5%。大麦连作稻成为练市粮食作物三熟制高产栽培的主要方式。随着单季稻的逐步推行,三熟制面积的减少,到2001年全镇基本取消了大麦的种植。大麦在练市的粮食生产历史过程中,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一度却又是一个重要角色。
  小麦生长时间长,成熟时间迟,所以在三熟制为主的时期,小麦只能作为晚稻秧田使用,所以种植面积很少,大麦不种以后,小麦的种植面积反而有所扩大。
  大、小麦品种旧时大麦品种单一,抗病性差,有二棱大麦(也称篦箕大麦)、六棱大麦(也称无芒六棱大麦)。20世纪五60年代以立夏黄无芒六棱大麦为主,这个品种产量虽高,但是碰到收割季节雨水多,赤霉病很容易暴发。二棱大麦抗赤霉病较好,以后又以种植二棱大麦为主。70年代引进耐肥、高产、抗病的早熟3号、沪麦4号、浙农大3号、浙农大6号、秀麦3号、花30等品种;小麦品种50年代以和尚头麦为主,但该品种易感赤霉病,六70年代改为矮粒多,80年代以浙麦2号、浙麦3号、扬麦3号、扬麦5号、扬麦4号、扬麦158、扬麦12、浙丰2号,目前正推广硬冬白和优质强筋小麦。随着品种的改良,大、小麦的产量也有了提高。
  耕作方式解放前后,麦塄都是狭塄宽沟,用鸭脚铁耙垦四耙泥,第一铁耙称开门耙,第二铁耙称里爪耙,第三铁耙称外爪耙,最后一铁耙称关门耙,拢成一条土塄,裁刀泥放在麦塄上面,然后用脚把泥踏实,用豆拐打潭播种或种上麦苗,利用面积很少,产量也很低。70年代初,学习参观江苏吴江、苏州等地经验,对春粮的耕作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麦塄改狭畦为阔畈,改浅沟为深沟,改点播、条播为散播,彻底改变原来粗耕粗作的习惯,阔麦塄先垦成几条三耙塄,上下泥块全部倒细,再合并耙平,泥块大小要求下面拳头大,上面煤球大,然后耙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龟背式畈面,药水浸种,种子催芽,磷肥拌子播种,下种以后斩籽入土,上面再散上一层盖子肥。一度时候为了增加利用面积,明沟又改成暗沟,即先用千部闸两条印子,用铁耙把熟泥整块提到田畈面上,沟底撬平,又在沟的下面(墒泥里)开一条小沟,再把熟泥搬回原处填平,埋在下面那条沟就成了暗沟,田中有水就自动从暗沟中流出。入冬前,麦苗长到4叶时,用木槌敲一次苗,以促使分孽,防止疯长,压实根部,抗寒保暖。80年代后期,又推广大麦免耕法。先把种子散播在白田畈上,再开沟撬泥,把撬起来的沟泥放在麦子上面,等干燥后敲细,作为复土盖子之用,可谓一举两得。
  肥水管理水网地带春花高产的最大威胁是渍害。当时提出“春花一条沟,从种管到收”,到了春天更加强调疏通沟渠,排除积水。在肥料的施用上,强调一个“早”字。大麦出苗就施一次壮苗肥,浇一次河泥,中间二次追肥,最后看苗施一次穗肥。
   防病治虫练市地区大、小麦的主要病虫害有赤霉病、黑穗病、黄花叶病和粘虫、芽虫等病虫害为主。
  赤霉病(俗称红头麦)是镇内大、小麦最常发生的疾病,其发病程度与大、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阴雨日多则发病严重。1964、
  1965、1973、1975年为重发年份。大流行的1973年损失产量40%~50%,一般年份小麦重于大麦。五60年代结合防治。
  麦类黑穗病在解放前后发病较高,小麦散黑穗、大麦坚黑穗是本地区重点。该病系种子带病菌孢子传播。60年代推广冷浸日晒、石灰水浸种、拔除田间病穗。7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等农药防治。80年代推广福美霜、多菌灵等药剂浸种,以后得到控制。在大麦齐穗后10天内,遇日平均气温13℃以上和连阴雨3天以上就对大麦进行防治;小麦在始花期一般日平均气温15℃以上,连阴雨较多的年景,在始花期普遍防治一次,后连续有阴雨天气,在第一次施药后5~6天再治一次。
  黄花叶病系土壤带菌,70年代起,水田大麦三熟制增多,经数年连作,至70年代中期已普遍发生。罹此病者根系萎缩植株枯黄,严重者减产60%甚至整片枯黄绝收。以后改用抗病品种,采用种子消毒(用1%~2%石灰水浸种48小时),逐年轮作,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生机等方法降低发病率。
  粘虫为害麦类始于60年代。该虫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和假死性特点,三龄以后食量大增,严重时,可把植物叶子全部吃光。可用糖醋敌百虫液诱杀成虫,也可以用糖醋草把诱集成虫采卵,尔后消灭。
  芽虫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总的体型小巧玲珑,似刚发出的嫩芽,加上蚜虫喜欢吸嫩芽的汁液,曰“蚜”虫,别名又有瓜蚜、腻虫或蜜虫。芽虫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的大害虫。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用甲铵磷、氧化乐果、三唑酮、吡虫啉农药或天敌瓢虫、蚜狮、草蛉等防治。
  随着三熟制的普及,麦田杂草为害不断加重,看麦娘、雀舌草、繁缕、碎米荠、茼草、蓼、稻槎菜、猪殃殃、一年蓬、曲鼠草等,其中以看麦娘为害最重。看麦娘俗称鱼肚肠草,这种草攀附在麦杆上生长,不仅与麦子争阳光争空间,而且遇到刮风下雨,成倍增重而使麦子倒伏,造成“麦倒全完”的后果。防治方法是合理轮作,精选种子和中耕除草。化学防治方法使用绿麦隆、二甲四氯、丁西和草苷磷。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正常建立,粮食承包大户的增加,小麦种子的优化,产量的提高,这几年的小麦种植面积反而有所增加。
   第二节油菜 油菜是练市镇境内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历史上农家自己种植,自已到油厂加工榨油,自已食用,所以自古就有种植的习惯。但是种植方法落后,产量低下。解放前,虽然也在水田里以狭塄阔沟的方式种植油菜,但因水利问题没有解决,基本上都是“靠天田”,当时大多数油菜都种在旱地上。三年困难时期,食油极度紧张,国家配给食油票每人每月七钱。60年代末,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人们对于食油需求提高,加上春花三熟制面积的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加。1978~1990年,国家对油菜子收购价格多次调整,油菜子与粮食比价上升,农民种油菜积极性提高,油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1979~1992年,4个乡镇的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列表。
   四个乡镇的油菜种植面积和菜子产量列表 表5-12单位:亩、斤、吨21世纪开始,食油品种开发供应越来越多。如:葵花油、菜子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棕榈油、大豆油、米糠油、核桃油、葡萄子油、芝麻油等等,应有尽有。单一的自榨菜子油和自种自食的原始经济已经不能适应人门生活的需要,大部分农户都到自选商场掏钱购买其他品种食油,农户自已加工的菜子油只作为食油的一种搭配食用。加上种植油菜用工较大,因此油菜的种植面积开始不断下降。2000年全镇种植面积34000亩,总产5004吨;2008年种植面积下降到15481亩,总产2400吨,10年时间面积和总产都下降了一半以上。
   一油菜品种 解放前后油菜以白菜型为主,三月黄、长梗白等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早熟、耐湿、耐寒和适应性强等特点,但是均易感染菌核病,每亩单产只有70—80斤。1956年,从四川引进抗病高产甘蓝型品种胜利油菜,主要为胜利92、甘油3号等品种。该品种枝多夹密,抗病耐肥,产量可比老品种高30%以上。但是生长期比老品种长,一般要在5月下旬开始成熟,对于三熟制早稻的种植季节带来较大矛盾,所以面积一时难于扩大。到70年代初,有些生产队为了抢夺早稻插种时间而再次改种老品种,使菌核病严重回升。1978年开始引进甘蓝型92—13系,92—758系、浙双72、浙优8号,这些品种,熟期比胜利92型油菜早,又高产一二成,每亩产量可达200—250斤左右,所以面积得于迅速扩大。
  从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及国际上对低芥酸优质食用油需求的增加,全面推广“双低双高”油菜品种。沪油15、沪油17、浙双72、浙双758、浙油18新品种得到逐步普及。
  所谓双低双高,就是低芥酸、低硫甙、产量高、出油率高。油酸人体易于吸收且能降低人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易在血管璧上沉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血管疾病),但并不影响血液的高密度脂蛋白(它是防止血管硬化的保护因素之一)的浓度,双低油菜中的油酸含量达60%,因而被称为“最健康的油”,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预防保健作用。
   二栽培技术 稻田种油菜,是水田旱用,泥土含水量要低,农谚有云:“烂田种菜,下不长根,上不长叶,春不发棵,“来年一朵花,三亩田打一车。”所以在靠人力车水的年代,在耕作上多为小塄阔沟,打潭种菜。60年代末,实现机电排灌,有条件改为阔塄深沟,密植程度也大大提高。70年代因为水利的进
  一步改善,逐步推广“稻板油菜种植法”:油菜田不再翻耕,只是在稻畈田上开沟种菜,然后撬沟盖土压根,这个方法已经基本在全镇范围内得到普遍推广。以后又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二铁耙合拢的“扒塄种植法”,每塄种两行,亩栽6000苗左右。还有一些地方,在中、晚稻收割后,畈田不翻耕,直接播种,沟泥挖起覆盖在上面的栽培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因为季节上矛盾而产量不稳定。
   三秧苗培育
  50年代初,密播小秧,大多是高脚、弯脚、长柄弱苗。60年代学习上海南汇经验,改变传统习惯,培育稀播壮秧。当时称为“三六矮壮秧”,即6寸高、6张叶、6毫米粗。油菜播种时间一般在9月中旬前后,利用中秋蚕叶采摘后的桑地和花白地,进行一次浅层翻耕或者用锄头深削一次地,达到表面土质疏松,并撒上一次磷肥打底,每亩播一斤种子,播后施一次猪人粪或者草木灰盖子肥,一亩秧地一般可种6亩大田。油菜出苗后,进行间苗,并打一次快刀或双草净药水除草。菜秧长到二叶一芯时,最后进行拔草、定苗,一寸间方留一枝秧苗,俗称:一只火柴盒子能够穿过。经过这样的匀苗,枝枝油菜都可以种植。近年来在二叶一芯期喷施一次多效素,使秧苗矮杆粗壮,追肥要注意早、勤、少,施多了会造成拥挤瘦长,移栽前一星期施一次起身肥(亦称陪嫁肥)。
   四肥培管理 春花施肥突出一个“早”字。油菜种植时要用磷钾肥拌化肥撒在秧沟里,使一扎根就吸收到肥料。
  栽后一星期施一次猪人粪或者有机肥料,重施腊肥,看苗适施花肥。年前进行一次中耕,即碎土、压根、除草(俗称排沟)。五病虫防治 油菜主要的病虫害是芽虫、菜青虫,菌核病、毒素病。旧时对油菜病虫害基本不防治,60年代开始施用乐果和敌百虫等防治芽虫和菜青虫。70年代开始因大量种植感病的早熟油菜,菌核病逐年加重。菌核病俗称烂蒲头,严重田块损失50%~60%。药剂防治措施主要在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一次多津灵或甲基托布津。除此以外还有多种预防措施:种子盐水选种,除去菌核,土地轮作,品种更换等。毒素病亦称病毒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芽虫传播,发病从叶子开始,所以又称花叶病,最后导致整枝油菜早衰死亡。除了常规的种子处理、土地轮作、撬沟培土外,还可以在初花期摘除茎干黄叶,切断传播途径。药剂治虫主要是敌敌畏、敌杀死、速灭丁,防病药水主要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六适时收割 油菜荚角容易开裂,不能等全部老化干枯再拔,特别是胜利油菜,在角果70%枇杷黄时,或连根拔起,或用大镰刀割起,放在田面上晒干,然后用手工脱粒,俗称“揉菜子”。1978年胜利油菜的收获改传统摊晒方法为油菜打堆后熟。这样可以使三熟制早稻提早插秧,对于油菜子增加了一个后熟的过程,还可以提高出油率,所以很快为农民所接受。在三熟制广泛种植的年代里,几乎所有的苷蓝型油菜都进行打堆处理。
   第三节蚕豆 蚕豆原产里海南部至非洲北部,公元1世纪时始由欧洲传入练市。蚕豆又名胡豆、南豆、马齿豆、竖豆、仙豆、寒豆、湾豆、罗汉豆(罗泛豆)、夏豆。蚕豆为长日照作物,有些类型和品种呈中间型,适应性广。喜温暖湿润气候和pH6.2~8的粘壤土。幼苗只耐-4℃低温。各生育期的最适温度为:发芽期9℃
  12℃,营养生长期14℃~16℃,生殖生长期16℃~20℃。气温过低过高均影响正常传粉和结荚。需水量较大,种子发芽时需吸收相当于自重100%~120%的水分。土壤过湿易生立枯病和锈病。在开花期对气温和水分的敏感常是蚕豆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蚕豆在境内的田头地角、房前屋后、河滩水渠、路边荒地、树下桑边、水田(冬旱田)旱地到处都可以种植。蚕豆在10月中旬到11月初下种,练市以开沟或用豆拐打潭播种为多,与黄豆一样自身长有根瘤菌,除了需要锄草削地外,一般不施肥、不喷药、不管理,下种以后就有收获,是标准的绿色食物。蚕豆不宜连作,但可以套作、间作;既可以收子,又可作绿肥;既可作畜牧饲料(包刮豆梗),又可以当菜桌上美肴。在三年困难时期,正是老百姓充饥度荒的重要食品。目前嫩蚕豆、蚕豆板、发芽蚕豆、油沸兰花豆、蚕豆淀粉制成的粉丝,都是美味可口的时令菜肴。60年代,粮食统购统销时1斤干蚕豆可折1.2斤原粮,当时种植最为广泛,不管桑地白地,到处都套种蚕豆。旧时蚕豆品种,都自留自用,普遍粒小皮厚,以后引进太仓蚕豆,粒大皮薄,细沙嫩肉。近年的新品种有慈溪大白蚕、上虞田鸡青、临夏大蚕豆等。
   第四节黄豆 黄豆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的。
  黄豆也是五谷之一,水稻、大豆、小麦、大麦、粟是中国文明社会赖以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可见,黄豆的栽培已经源远流长。黄豆品种繁多,总共有100多种,从颜色上分有黄豆、青豆、黑豆、褐豆四种类型,从生长季节上分,有早熟、中熟、迟熟,播种也有迟早之分,大棚反季种植,
  一年四季都有,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下种为宜;黄豆适宜浅播,用锄头开潭(坑)下种,然后封潭(坑)盖土。
  由于黄豆枝形不同,稀密也根据情况而定,一般1.5~2万株苗左右。黄豆病害主要有孢囊线虫、根腐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蚜虫等。练市镇对于黄豆的管理,历来比较粗放,一般下种后,只抓助地除草,秧苗长大封行后,就等待收获了,中途一般不治虫、不防病,所以产量一直不高,2010年,练市镇黄豆种植面积10318亩,总产量2269.96吨。嫩黄豆(俗称满豆)可以当蔬菜吃、烘干的称为熏豆,配上苏子、芝麻等佐料泡茶称为熏豆茶,是练市土特产,老黄豆可以榨油和做成各种豆制品。
   第五节杂粮 练市镇境内杂粮品种繁多,历史悠久。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和秘鲁,16世纪传入练市镇,至今有400余年的栽培历史。玉米又称粟米、粟蒲茹、包谷、包芦、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稀麦、玉豆、六谷、芦黍、珍珠米、红颜麦、薏米包。早玉米6月、7月份收获,迟玉米10~11月份收获。据资料介绍,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比精米、精面高4~10倍。还含有大量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除,对于减肥非常有利。所以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市场上嫩玉米交易火爆。
  高梁,又称蜀黍、芦稷或芦粟,本地叫萝萁粟,由于杆子高,吸肥量大,穗大粒多,磨成粉可以做馍馍当饭吃,在三年困难时期大量种植。但对于桑树影响特别大,近年来已经很少有人种植。
  白扁豆,也称羊眼豆,有黑白之分,一般嫩时采摘下来当小菜炒着吃,均为农家传统种植品种。清学者查学礼一首诗写得十分形象:“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绿豆、赤豆,色如其名。都有耐旱耐脊的特点,适应性强。绿豆播种期长生长期短,赤豆适宜套种,都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四季豆,俗称刀豆,名符其实,一年四季可以连续种植多次,一般乘嫩时当蔬菜吃。
   豌豆(俗名含豆)是越冬作物,花有紫色白色之分,紫花为早熟品种,白花为迟熟品种。
   豇豆也有迟早之分,早熟称早豇豆,迟熟称秋露豇,色紫红。
  蕃薯,又称山薯、红薯、地瓜。清咸丰以后,温州、台州客民至长兴、安吉、德清等租山开荒,种植蕃薯,之后在平原也逐步传播种植。蕃薯耐肥、耐脊,容易种植,俗称“甘薯半年粮”。但是蕃薯适宜沙质土壤,练市的黏土过于肥沃,旺长薯藤而薯块不大,所以只在田头地角和小块土地栽种,大片土地栽种的不多。
  南瓜,又称蕃瓜。其有个型大、产量高、便于储藏的特点。嫩时当小菜吃,老时当副粮用。其有解毒、助消化、治疗糖尿病等作用,困难时期,农民作为粮食曾广泛种植,近年来只作小菜之用,一些人家在房前屋后、河滩地头,种植几枝。
  芋艿,有旱芋艿和水芋艿之分,旱芋艿种在旱地里,水芋艿种在水田里,又有紫梗和白梗之分,紫梗味香,白梗味淡,多作菜肴用,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侵犯中国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继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胜利。中秋这一天,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半夜里倭寇偷袭,将戚家军围困在山上,断其粮草。数天后,士兵们在找食物时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继光说:“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叫它‘遇难’吧。”一天夜晚,戚家军饱餐“遇难”后奋勇突围,将倭寇全歼在睡梦中。此后,东南沿海人民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吃糖烧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难和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时间一长,“遇难”便渐渐变为了“芋艿”。
  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馍馍蛋。马铃薯世界各地都有生产,故乡来自秘鲁。联合国于2007年10月18日正式推出“2008国际土豆年”活动。此项活动,将突出土豆在提高食品安全和减少贫困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马铃薯在中国种植时间还只有100多年,栽培的方法是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一年可以连续种植数次,境内主要作为蔬菜食用。其他还有荞麦、燕麦等。
   第六节经济作物历史上,境内的主要经济作物有菊花、菸叶、棉花、乌元参、络麻等。
  菊花是中国主要的药材之一,有野菊和家菊之分,其中家菊清肝明目,野菊祛毒散火,甘苦微寒,清热解毒,对眼睛劳损、头痛、高血压等均有一定效用。境内菊花种植有几百年历史,蒸晒过的干菊花远销国外。
  1984年练市供销社收购菊花2704担,1985年以后,由于某种原因菊花价格偏低,种植菊花面积减少。菸叶,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已经开始种植。农民种植菸叶,晒干、去筋后,加食油刨成烟丝,俗称板烟,用烟管点燃吸食(也有用水烟袋吸食的)。三年困难时期,烟片曾贵如黄金,但是到60年代后期,香烟大量销售,吸杜烟的人愈来愈少。加上种植菸叶与蚕桑生产矛盾(菸叶的气味会毒死蚕宝宝),集体生产期间禁止种植,现在练市镇域内已经基本绝迹。
  棉花,有很长的种植历史。抗战前,农民普遍种棉,并自纺自织后因机械化纺纱织布的发展,质地柔软、光泽鲜艳、花色繁多的化纤织物大量上市,杜布逐渐被淘汰。目前虽然还有部分农户少有种植,但是只作棉花胎的原料之用。
  乌元参,在民国时期,从桐乡引进,开始逐步推广种植,1950年后,乌元参产量达到高峰,练市区供销社年收购一千多担。后来因病害加重,产量下降,加上粮食紧张,乌元参种植逐年下降,60年代被淘汰。
   络麻,民国初年开始种植,当时农户以搓绳自用为主,以后国家大量收购,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据1952年10月12日《练市区拾月上半月简报》载:“全区络麻地2500亩,每亩400斤,总产达一万余担”。以后一度时候络麻还加工成白麻:即剥去麻梗,把鲜麻皮浸在河港里一段时间,烂掉皮肉,洗净晒干,纤维象真丝一样洁白光亮。后来因蚕桑生产发展,桑树占领了整个旱地面积,络麻也就失去了生存余地。
   包产到户后,经济作物大量增加。瓜果蔬菜、根茎芽菌:品种繁多,水田旱地,小棚大棚,一年四季,陆续不绝。具体地讲,可分12类。
   瓜类南瓜、冬瓜、丝瓜、黄瓜、瓠瓜(俗称扁蒲)、菜瓜、西瓜、甜瓜。
   白菜类大白菜、小白菜、胶菜、黄芽菜。青菜、长梗白、矮脚白、塌菜、苔心菜、腌菜等。
   甘蓝类花椰菜(俗称花菜)、包心菜、卷心菜、包菜(分平头型、圆头型、尖头型)、洋白菜等。
   芥菜类瘤芥菜、雪里蕻、榨菜、大头菜等。
   茄果类番茄、茄子、辣椒等。
  根菜类萝卜(又名莱菔,古名紫菘,有红萝卜、白萝卜之分)、胡萝卜(俗名大钱萝卜,又名丁香萝卜)、百合(又名野百合、喇叭筒、山百合、药百合、家百合、蒜脑薯、百合蒜、夜合花)。
   绿叶菜类菠菜(又名赤根菜)、芹菜(有旱芹、水芹2种)、莴苣(俗名莴苣笋)、苋菜(俗名汉菜,有青、紫2种)、木耳菜、空心菜。
   葱菜类韭菜、洋葱、葱(香葱)、蒜(大蒜)、香菜、姜(老姜)等。
   水生类茭白(又名茭笋)、慈菇(又名茨菰)、荸荠(又名凫茨、地力)、莼菜(俗名水莲叶)、藕、莲心。
   豆芽类绿豆芽、黄豆芽。
   多年生蔬菜竹笋(有冬笋、春笋、鞭笋)、椿芽(俗名香椿头)、金针菜(又名黄花菜)。
   菌类蔬菜平菇、蘑菇、草菇、香菇、猴头菇、金针菇、凤尾菇等。第七节花卉苗木 花卉是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发展条件一般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进入到追求精神享受阶段的一种需求。所以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花卉只有公园里才能看到的欣赏品,只有少数人家房前屋后和窗台上“养在深闺未人识”的“稀客”。正真成为大众需求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练市镇首先搞花卉生产的是练南村的王雪妹。她于1997年,在练市镇自来水厂租用土地办起了盆景为主的花卉生产基地,除了向市场销售外,主要是把培育好的花卉盆景出租给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放在这些单位里供观赏。随着季节变化,更换应时的新品种;有些绿色盆景用长了,出现萎蔫时,再搬回基地培养,给租用单位换上新盆。这样租用单位只要按月支付租金,花卉盆景就可以常换常新,办公室也可以常年不断地欣赏到新花新景。王雪妹经营一段时间后,人去了湖州,花卉基地也就停办了。1998年,一个崇福人到庄家村办起了湖州练市温馨花木场,地址位于庄家村桥西堍南侧,至今已经3次更换主人。现任法人代表徐雅英,经营方式主要也是出租花卉盆景为主,同时也对外销售。花木场里搭建了大棚,棚里棚外育有大大小小50多种花卉苗木盆景。发财树,幸福树,绿萝、棕竹、金山竹、龟背竹、富贵竹、仙客来、文竹、武竹、七彩竹叶、鸭脚木、巴西木、荷兰铁、象皮树、澳洲杉、玉杉、榕树、参榕、孔雀竹叶、也门青、龙须铁、金钱树、针葵、浦葵、散尾葵、夏威夷、椰子、君子兰、金边兰、青叶吊兰、蟹爪兰、虎皮兰、九瓶兰、兰花、丹尼斯、萝荟、常春藤、滴水观音、金虎球、小天使、朱蕉、朱顶红、红包铁、青苹果、菊花、茶花、杜鹃花、秋海棠、西瓜皮椒草、花叶芋、合果芋、花叶竹芋、斑马肖芋、冷水花、广东万年青,铁线蕨等。练市地区的花卉还远不止这些,还有牡丹、桃花、梨花、梅花、桂花、金桔、荷花、芍药、茉莉花、代代花、昙花、令箭荷、忍冬、蜀葵、海芋、千日红、夜夜红、鸡冠花、石竹、天竺葵、含羞草、锦葵、凌宵、金盏花、马蹄莲、葱莲、麦门冬、南天竹、美国凌霄、紫花地丁、蒲公英、玫瑰花、鱼腥草、马齿苋、灯笼草、芦根、紫苏、藿香、薄荷、茅根、紫英云、大力子、半夏、剑麻、康乃馨、石榴花、大丽花、首乌、垂叶榕、鹤望兰、蝴蝶兰、太阳花、绣球花、玫瑰、月季、凤仙花、木芙蓉、迎春花、牵牛花、栀子、六月雪、万年青、薄荷、车前草、扁畜草、水仙等等。
  2009年练市镇车塔村,自然人潘德潮、潘应潮、郑有才和车塔村合资办起了湖州华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厂化生产百合花和郁金香鲜切花。并建立了浙江大学鲜切花研究基地,总经理郑有才,总投资356万元,租用土地258亩,已搭建双层大棚67亩,每亩大棚的成本在14000元左右。
  公司通过省进出口公司进口荷兰香水百合和郁金香种球,种球栽种以后可以连续剪两次花,第一次剪花后,休眠12周,老桩上可以继续长出新芽,第二次剪花以后,就必须栽种更新。肥料使用进口的水形性复合肥,用管子直接输送到花木根部,根据需要,科学合理施肥。还建有2吨锅炉1只,冬天晚上送暖,保证温度适宜,生产的产品销往上海、杭州、金华、宁波、温州和江苏各大城市。由于练市与各大城市距离较近,境内又有申嘉湖高速和申嘉杭高速公路相通,交通便捷,短时间内即可以送达目的地,给运输和保鲜带来优势。
   苗木:房前屋后、滩头河边种植树木,是历史习惯。有句古话:前松后朴,打船造屋。但是,真正绿化造林,成片种植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练市、荃仁、洪塘、花林各乡镇政府按照湖州市统一规定,配备了一名林业辅导员,负责指导所属乡镇的植树造林工作。
  随着城市和乡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公路的快速发展,新区绿化、路旁植树需要量大增,培育苗木有利可图。1998年湖州莹冠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红星在新丰村杜家埭购买和租用土地50亩,培育香樟、雪松、银杏、广玉兰、白玉兰、枇杷、桃子、葡萄、李子等树苗。2006年又在练南、长港租地185亩,种植红叶日楠、桂花等树苗,准备5年以后出售。2000年练市镇邵永坚、杨子宝、茅墀堪(2年后退出)等3人到荃步村长河兜租用45亩土地,培育香樟、雪松、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合欢、桂花等树苗。一度时间,不少农户在自己土地上繁育树苗,村里5亩10亩成片培育者并不罕见。但是近年来苗木市场迅速饱和,价格严重下降,有的人家甚至把树苗拔掉当柴烧。
  2008年,湖州市组织力量对绿化造林进行实地普查,对桑地、林带、公路、机耕路、四旁植树,凡属于乔木者都进行实地查看,统计造册。是年全镇绿化总面积29642亩(含桑地),其中有林地6838亩(不含桑地),森林复盖率16.1%,林木绿化率17.3%。
  2009年冬~2010年春,练市镇开展第四批沿海防护林建设。投入资金90万元,在湖盐公路沿线为主的朱家兜村、荃步村、白水河村、召林村、练南村、柳堡村、李家兜村、车塔村、大虹桥村、蔡家桥村、新华村、莲墩村等12个村,对园区内主干路在保留原有柏树等灌木基础上全面补种或套种乔木,对2003年后,主干路已种植香樟等乔木树种的进行全面补植,对园区内支路全面种植水杉。植树长度161公里,种植香樟31139枝,水杉50452枝,桑园510亩。
  于2010年3月全面完成任务,并通过区、市、省林业部门的验收合格。沿海防护林建成以后,可以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田小气候,降低或减轻自然灾害。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