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种桑
分类号: S88
页数: 5
页码: 226-230
摘要: 种桑须先育苗。桑苗培育,过去一般采用实生苗。其培育顺序分桑椹(俗名桑果)采集、捣烂漂洗、桑子储藏、播种育苗、桑苗嫁接、培育管理。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种桑

内容

一桑苗培育
  种桑须先育苗。桑苗培育,过去一般采用实生苗。其培育顺序分桑椹(俗名桑果)采集、捣烂漂洗、桑子储藏、播种育苗、桑苗嫁接、培育管理。
  桑椹采集一般在5月下旬,待桑椹成熟时,选择色紫、粒大、饱满、鲜亮的桑果作种子。
  捣烂漂洗把采集来的鲜桑果捣烂,使果肉与桑子分离,再放到水里,捞去浮面的果肉和瘪籽,留下饱满色黄的桑子作种子。
  桑子储藏因为桑子播种有春播和夏播之分,如果夏播就是当年播种,而春播就要等到来年再播。
  桑子受潮就会发芽,所以必须精心储藏。当地农户一般将干燥的桑子用布包好,放在石灰甏里,用粘土或石腊封口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待来年播种。
  桑子播种桑苗春播一般在4月中下旬,夏播在6月份。春播用的是上年的桑子,而夏播可以用当年的桑子。播种有条播和散播,一般以条播为主。在沟里播种以后,再撒上一层草木灰,这样土质松、易出苗、生长快。
  培育桑苗未经嫁接的桑苗叫广秧,广秧长大以后是野桑。经过嫁接以后才能成为家桑。20世纪五60年代的桑苗培育,一般是当年播种,当年冬天或第二年春天移植放稀,长成较大的广秧,第三年春分后嫁接成家桑,当年冬天或次年春季移栽。此种桑苗株型大,适宜于高杆桑园的补植。60年代起,逐渐改为当年嫁接当年成苗的“火焙接”。即第一年4月下旬播种,当年育成广秧。第二年春分后,边排种,边嫁接,称“火焙接”,拔苗后留下的广秧直接嫁接,称“广接”。当年育成家桑,当年冬季就可以移植。这样可以缩短一年的培育期,且产量大大提高,嫁接的桑苗到秋季还可以采叶养蚕,但是采摘不能过度,否则桑苗质量会受到影响。这种当年育成的桑苗,枝型较小,适宜于成片桑地改造或低杆桑的补植。目前已经全部采用这种方法育苗。
   嫁接方法有插接、劈接、靥接、换接、上枝接、附地接、开口接、捏皮接、袋接等等。嫁接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袋接法得到普遍推广。
  袋接法就是把接穗削成斜面的前端,插入砧木切面捏开皮层和木质部分离的袋口中,使愈合成活,故称袋接。这种嫁接方法,操作简易,成活率高,适合于大面积育苗。袋接在春期砧木开始萌芽时进行,袋接的方法主要如下:接穗的采集与贮藏剪取接穗的时期,一般在嫁接前即树液流动前15~20天进行。用作嫁接的接穗必须品种优良,母株生长良好,枝条充实,冬芽饱满的无病虫害的一年生越冬枝条。采穗时期,还要根据当年的气温、桑树品种等灵活掌握。每嫁接1万株桑苗准备穗条75公斤~100公斤。接穗贮藏的场所温度应掌握在10℃以下,以5℃左右最好,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做到既能抑制桑芽萌发,又能保持穗条不失水过多,也不发生蒸热变质。
   袋接步骤 剪砧木扒开砧木根基周围的土壤,露出黄色根部,然后于根基下方,选择光滑、无侧根的部位,剪成45度的斜面,剪口要平滑,皮层不能破裂。
   削接穗 接穗一般用四刀削取。选饱满的芽作接芽,在接芽反面下方约1厘米处向下斜削略成弧形的斜面;再在先端及削面两侧各削一刀,使韧皮部和形成呈斜面露出;最后在接芽上方剪断成接穗头。
   插接穗 用手指捏开砧木剪口皮层呈口袋状,把穗削面对着砧木皮层插入袋口中,以插紧为度。
   壅土 接好接穗后,用湿润的细土壅紧嫁接部位,用力要均匀,防止穗头动摇或碰歪;然后用细土覆没穗头,呈馒头状。刚刚嫁接的桑最怕当天下雨,当天下雨就会大大影响成活率。培育管理嫁接苗生长到10厘米~13厘米高时,进行浅削积土、除草、施肥、培土。苗木长到33厘米高时再除草、施肥、松土。7月初开始“回头”,即摘去叶芯,以后不断把新生的叶芽摘掉,这样培育的桑苗条杆粗壮,长短一致,根系发达。
  1998年,练市镇朱家兜村建立起湖州市唯一一家优质化蚕桑示范园区。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桑树嫁接育苗技术规程》。该项技术利用袋接法在室内进行,并根据需要,可采取嫁接体制作后立即移栽和嫁接体产生愈伤组织后再移栽两种形式。这个新技术运用了工厂化生产方式,在嫁接史上是一个新的突破。朱家兜桑苗培育的第二种方法是“桑树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这种方法是利用桑苗摘芯嫩枝进行扦插育苗(直接从家桑上取枝扦插,无须嫁接)。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进行。经过扦插准备、插床准备、穗条采收与切制、插穗处理与扦插、扦插后管理等5个环节,30天左右即可移栽大田。
   朱家兜优质化蚕桑园区的建立,改变了原来境内桑苗主要靠海宁、桐乡供应的历史,大大提高和加快了桑苗培育的质量和速度。
   二品种改良 据《湖州市志》记载:远古境内“桑土即蚕”,土产桑树。北宋时,州境民间普遍使用桑树嫁接技术,以更换、优化桑树品种。土生野桑与引进鲁桑等培养为嫁接桑(家桑),逐渐形成优良桑树种群——湖桑。
   据《练溪文献》记载:一百多年前,练市栽桑以荷叶桑、黄头桑、戴竹青为上。
  桑树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凡未经嫁接的桑树统称野桑。野桑叶尖、皮薄、津液少、叶面粗糙,产量很低。练市蚕桑源远流长,很早以前就学会了桑树嫁接技术,凡经过嫁接的桑树称家桑,家桑叶圆而大,津多而甘,性柔、条脆,统称湖桑。经过嫁接的湖桑分属乔木和灌木两类。火桑属乔木,而其他湖桑则属灌木。湖桑品种十分繁多,解放前主要有青桑、荷叶桑、扯皮桑、火桑等。火桑一般栽种在河边、塘边、屋边、地头,很少成片桑。因为火桑产叶期比一般湖桑早七八天,树形高、寿命长、单枝产叶量较高,一般先期采摘,用于喂养小蚕。但火桑亩产量低,忌伐条,易老化。70年代以前占总量的5%~8%,70年代以后逐步消失了。
  解放前的桑园,一般都是稀植、高杆、大桑,即亩栽250枝左右,一般三腰六拳四年育成。即栽种后,连续三年春伐,第四年开始夏伐(剪叶)。桑树的拳高离地1.5米~1.7米,树龄30~40年,最长可达百年以上,桑拳大如人头,斑驳苍老。其特点是发芽早,成叶早,但桑树参差不齐,几代同堂,产叶量不高。
  解放后,成片桑地的品种主要有桐乡青、荷叶白、湖桑197等桑树。1957年以后,栽种逐渐加密,拳高1.2米左右,成桑时间提前,树龄一般在20年左右,产叶量也有所提高。但是桑树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是很不适应。特别是化肥的分配与蚕茧的销售量掛钩(0.5公斤蚕茧可购买0.5公斤化肥),蚕桑好,售茧多,化肥分配就多,部分化肥可以用在水稻上,粮食也就增产。所以发展蚕桑不仅增加经济收入,还能发展粮食生产。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在大力批判资本主义,经济收入除了蚕桑以外几乎毫无来源,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蚕桑生产有更大幅度的提高。原来在老桑地上死一枝老桑,补种一枝幼桑,这种修修补补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桑叶产量,通过探索,干脆把老桑树全部翻掉,从零开始,成片种上新桑,效益更好,其时称为改桑。新改桑园每亩密度提高到1000~1200枝,离地半尺开拳,所以称为无干密植桑。这种改桑栽培法,当年秋季就能出叶,第二、第三年桑叶产量达到高峰,快速提高了桑叶产量。从1972年到1975年期间,改桑形成高潮。当时的练市公社金塔大队改桑声势大、行动快,成为嘉兴地区改桑典型,影响极大,闻名省内外,外地来参观人员络绎不绝,连湖南等外省地区也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在金塔大队带头下,很短的时间内,练市公社的改桑面积达到15%以上。
   无杆密植桑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桑叶产量,但是衰败快,泥叶多、成本高、寿命短。1978年开始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矮改中——就是把无杆密植桑翻掉一半,有的甚至翻掉2/3,每亩留桑400枝上下,拳高提高到1米左右,这样的桑地既保留了旧桑园的传统优势,又加快了提高桑叶产量的速度,延长了桑树寿命和产叶量。
  原荃仁公社在蚕桑生产上一直比较先进,无论育桑养蚕都领先于其他乡镇。1998年在朱家兜村结合农田改造,引进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目前正在引种新一代“强桑1号”、“金十”、“果桑大10”等最新品种。练市镇依托朱家兜村大量优质桑苗,于2001年开始,结合本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每年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成了品种优良、土地平整、连片种植、沟渠配套、能排能灌、稀密合理(每亩栽桑620枝左右),高低适中(拳高0.8米上下)的现代化桑园。加上群众积极自改,到2007年全镇已有11041亩改造完成,占20112亩桑地总面积的54.9%。
   三培育管理 桑地管理历来为农家所重视,田头地边,无处不桑,一年四季管理不懈。人民政府历来重视蚕桑生产,鼓励农民种桑养蚕。50年代就提出粮、桑、畜并举的农业生产方针。每年冬天发动农民挑田泥,上河泥,埋猪羊肥,垦过冬地,缺枝补植。在政策上也鼓励蚕桑生产发展:培育专业桑园,可减少粮食征购任务,售茧数量与化肥分配褂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培桑育桑的积极性。
  农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五六十年代春天要修桑刮蟥,绊桑整枝,开沟平地,削草施肥。特别春天寸草尺根,要勤于削地,古话说:有草无草,清明前削三草(遍)。近年来许多农户施用草苷磷等化学农药除草,长年不再垦地、削地了。肥培管理更为重要,一般一年施肥3至4次:3月份施春肥,占总肥量的25%(一般25公斤~30公斤尿素,最好分两次施下),春伐以后,6月初施一次夏肥,占总肥量的50%左右,俗称“谢桑肥”,一般50公斤尿素(最好分两次施下);7月、8月份再施一到二次秋肥,占总肥量的25%左右,一般25公斤左右尿素。每次除了氮肥外再配上30%左右的磷、钾肥。秋肥不宜过多,多了桑树容易疯长,影响来年产叶。施肥方法一般是桑树边上开一个潭,浇上猪人粪或撤上化肥。近年来一些农户乘土地潮润时把化肥直接撒在桑地里,让其自然溶化。这种施肥方法,肥料容易自然流失。桑树春伐以后,会从桑拳上长出许多新枝来。6月底7月初需要匀桑,俗称匀二(夏)叶。匀二(夏)叶要留粗去弱,留条合理,留条太多则桑条细小纷杂,留条太少,则第二年桑叶减少。匀二(夏)叶时间正值夏蚕饲养期间,匀出来的二(夏)叶,正好给夏蚕吃。从60年代开始的桑树剪梢也是桑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在11月和下年2月,把枝梢剪去,剪掉自身整条长度的1/3。通过剪梢可以使养分集中、枝条充实、冬芽饱满,避免嫩梢冻枯,提高春季发芽率,促进新梢芽的增长,提高产量。并且桑稍上是病菌和虫卵较集中的地方,剪梢可防除病虫害。据调查,剪梢后的春叶产量比不剪梢的可增产10%左右。目前农户剪桑稍比较自觉。
   四防病治虫 桑树病害主要有癃病、桑赤锈病、桑膏药病和黄花型矮缩病等桑病。桑树癃病,通过桑树津液传播,在伐条时很容易传染,所以一发现癃病就连树拔掉,以断绝传染源。1990年发生过一次桑赤锈病,主要采用农药“粉锈宁”防治。
  桑树虫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50~60年代,主要是桑蟥为主,所以一到冬天农闲时,一些老年就到桑地刮蟥,农家都备有“蟥耙”。还有六月捏头蟥,七月捏二蟥。头蟥留一,二蟥便有百。有些年份,蟥虫多时,人工敲桑树,蟥虫掉到地上用竹丝扫帚扫。农药主要是鱼藤精,工具用自制的竹管吸入药液再喷到桑树上,效率极为低下。逐步使用单管喷雾器,背包喷雾器以后,效率大大提高。
  1963年左右,基本消灭桑蟥,代之而来的是毛虫、野蚕、刺毛、桑尺蠖,虫害主要发生在秋季。
  当时的主要农药有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敌百虫等。
  1981年开始随着秋季养蚕次数增多,除了四大嘴食性害虫(毛虫、野蚕、刺毛、桑尺蠖)以外,逐步发生并严重暴发了桑蓟马、红蛛蜘等刺吸性害虫。针对虫情变化,除了以上常用农药以外,又增加了双效灵、扑虱灵等农药。
  1992年夏秋季,东墩等村突然暴发了桑粉虱(属刺吸式害虫)。虫情自东向西迅速漫延。这种虫不断吸枯桑树新梢嫩叶,还大量排出黑色排泄物,导致桑叶发黑,严重污染了桑叶。采摘桑叶时,哪怕采叶人穿上塑料雨衣也会全身发黑。此虫如此大面积爆发,实属历史罕见,后经省市有关专家实地会诊,采用扑虱灵类农药防治,才取得了明显效果。以后几年全面发动群众,实行冬季重防,夏秋重治,使用灭多威农药进行了针对性防治。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到1997年,该虫害逐步减少,不再成为重防治对象了。
  1998年,湖州市推行中秋分两次饲养(早中秋和晚中秋),因而造成养蚕与治虫的矛盾,结果中秋五龄期间桑螟大暴发。不仅桑树嫩梢桑叶被吃完,而且采摘来的桑叶上都是桑螟,饲在地铺里的桑螟到处乱爬,老蚕室四壁缝隙里、电灯开关内、灯头上到处褂满桑螟,当年蚕茧产量亦受到影响。为此1998~2003年期间,秋季以治桑螟为重点,农药多用杀螟粉为主。
  2004年以来,夏秋治虫以野蚕、桑尺蠖、毛虫、桑螟、刺毛等常规大嘴虫为主,兼治双粉虱、桑蓟马、红蛛蜘等刺吸性害虫为辅。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