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肥水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32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肥水管理
分类号: S511
页数: 1
页码: 219-220
摘要: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是粮食高产的基本条件。解放前肥料主要靠猪羊厩肥、豆饼、人粪尿、罱河泥、耙垃圾、做小塘泥等。肥料的缺乏,使水稻产量无法提高。
关键词: 练市镇 农业发展 肥水管理

内容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是粮食高产的基本条件。解放前肥料主要靠猪羊厩肥、豆饼、人粪尿、罱河泥、耙垃圾、做小塘泥等。肥料的缺乏,使水稻产量无法提高。
  解放后,政府开始进口一些化肥,但是供不应求,根本无法满足需要。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三熟制的普遍推广,肥料矛盾更加突出,增加肥料成了夺取高产的关键措施。生产队的积肥方法可以用千方百计来形容:耙垃圾,载废氨水、载咸鱼滷、载药渣、载人粪、拾鸡屎、罱河泥、搞小塘、花草绿肥、蚕豆绿肥、稻草还田、养萍、办畜牧场、肥料粮固定分配(工分粮按收成高低浮动,肥料粮固定不变,从政策上鼓励多养猪羊),碳酸氢氨拌泥深施;有的生产队还用羊垃圾到西部山区掉碳酸氢氨,用油票换化肥票等。化肥有硫酸氨、石灰氮、氨水、氯化氨、尿素、碳氨、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氯化钾、硫酸钾等。在施肥方法上,大力提倡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掌握足、早、补的原则。(一般二次追肥一次穗肥)但是因为肥料缺乏,早稻勉强可以自由支配,一些生产队到了晚稻已经无肥可施,望着黄水未脱的稻苗焦急等待公社里分一点化肥,立即买了施下去(有时公社的化肥按田亩只分几两甚至几钱)。到了70年代的末期,化肥形势开始好转,磷钾肥料搭配施用,提倡节氮、补钾、增磷,产量也有所提高。90年代推广复合肥料,并因田、因品种制宜的氮、磷、钾、微(微量元素)兼顾的配方施肥收到了省肥增产的效果。单季稻生长时间较长,一般施3次追肥,1次穗肥。
  水是农业的命脉。解放前靠人力车水排灌,所以田里的水舍不得放掉,形成长年漫灌的烂水田,有不少田称为“靠天田”。60年代初期,造机埠,挖水渠,实现了机电排灌渠系配套,70年代经过大面积平整土地,实现排灌分系,能够按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来调节水浆管理。
  1974年推广“丰产沟”,做到搁田回水,整体一致,干湿自由控制,收放自如,真正实现满水护苗,浅水发棵,够苗搁田,足水孕穗,活水增重,防止满灌漫灌或断水过早而影响产量,也为春花种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