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练市镇志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236
颗粒名称: 第二卷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42
页码: 19-60
摘要: 练市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京杭运河杭申乙线中段。东经120°24°北纬30°42。东距嘉兴34公里,西北距湖州33公里,南距杭州55公里,北距苏州70公里。南邻石门,东靠乌镇,西傍双林,北接南浔。
关键词: 练市镇 自然环境

内容

第一章地理
  第一节地貌 练市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京杭运河杭申乙线中段。东经120°24°北纬30°42。东距嘉兴34公里,西北距湖州33公里,南距杭州55公里,北距苏州70公里。南邻石门,东靠乌镇,西傍双林,北接南浔。
  练市属水网平原,地势坦荡,平均海拔3.5米左右。区域面积124.3平方公里,建成镇区面积6.8平方公里。全镇耕地面积91792亩,其中标准农田74820亩。
   第二节土壤
   一土壤分析
   练市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母质为江、海、湖沉积物。
  自古以来由于堆土栽桑、围圩造田、挖河筑堤,形成田地交错高低悬殊的桑基圩田,呈现“平原不平”的人工地貌。圩田高程一般为3米~4米(吴淞零点,下同),旱地5米~7米。镇域整个地形略呈东南部高,西北东北较低。圩田都是层次发育良好的水稻土,耕种历史久远,土壤肥沃,生产率高。这种土壤由起源土壤受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既继承起源土壤的若干特性,又受其发育过程的影响而形成有特定发生层的土体构型,分渗育型、潴育型、脱潜潴育型、潜育型4个亚类。土壤呈棕、褐、黄褐、灰黄色,pH值5.6~7.5。是粮食生产重要土壤,其粮食产量占境内总产量的90%。
   旱地大部是宋代以来为栽桑堆积而成的堆叠土。
  全镇有堆叠土、黄斑田、堆叠泥田、青紫泥田、小粉田、青粉泥田等6个土属和粘质堆叠土、壤质堆叠土、青钾黄斑田、黄斑田、黏质堆叠泥田、腐心青紫泥田、青粉头小粉田、壤质堆叠泥田、青钾黄斑田、青粉泥田、青心黄斑田等11个土种。
   镇域六个土属土壤的主要耕作性状,肥力情况概述如下: 堆叠土土属多数旱地在剖面发育上除了耕作层表现熟化程度较高之外,形态上层次分化不明显,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水田。
  黄斑田土属剖面犁底层以下有明显的黄棕色斑纹层,土壤质地以重壤为主,具有耕性好、宜种范围广、作物起发等优点,保水保肥性能尚好,但肥力不够稳长,后期有时会出现脱力现象,是镇域内较好的一类,约占水田总面积20%左右。
   堆叠泥田土属这类土壤约占水田总面积的28%,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的加土田,普查时土层尚未明显分化,土壤孔隙大通透性好,养分转化较快,作物根系仲展广起发好,病害轻,青秀老健易出高产。但土层人为扰动大,有机质含量少,潜在肥力低,水肥容易流失。3~4年后土体逐渐沉实通透性变差,耕作层逐渐粘硬,如能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耕作,十多年后能发育成良好的水稻土壤。至20世纪90年代大多已形成明显的犁底层,耕性也已显著改善。
  青紫泥田土属质地较粘重,耕作层为粉砂质轻黏土(黏粒含量27.2%~28.2%),犁底层下有黏粒高达46%~49%的中黏土层,剖面以青灰色为主,该土属潜在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达4%以上。
  土壤蓄肥力较强,但通透性较差,土温较低影响潜在肥力的发挥。作物苗期起发较慢,但后力稳长老相好。这类土壤约占水田总面积的1.5%。
  小粉田土属是全镇分布最广的土属,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5%,土壤质地轻松,含有大量中、粗粉砂,大多为中壤土,上下质地比较均匀,呈偏微碱性,泡水时易停浆板结,平时较松散,适耕期长,耕性好,土温上升早,肥料易分解,上力快,但蓄肥保水性能较差,肥效不持久,易出现后期脱力早衰,影响千粒重及米质。
  青粉泥田土属剖面亦以青灰色为主,质地比青紫泥田轻,大多为重壤土,粉砂含量高,粘粒含量25%以下,所以耕性和作物起发性均比青紫泥田好。有机质含量较高,供肥性能优良,兼有青紫泥田和黄斑塥田二者之长,约占水田总面积的5.5%。
   二地质特征 万兴路与中吉路交叉口土壤勘察。采用静探与机械钻探相结合的勘探手段。共布置勘探孔52只,其中静探孔19只、孔深约20.0米左右,机钻孔33只、孔深20.0米~40.0米左右。
  2010年11月19日至12月2日,先后开动1台SY—1型15T静力触探仪和2台XY—1钻机进场施工。其中钻探采用泥浆护壁,迥旋钻进,敞开式活塞取土器取土样;静探采用双桥探头、LMC—D310型静探微机自动记录。
  依据野外钻探编录、土工试验成果和静力触探曲线资料,勘探孔勘探深度内地基土划分(13)个岩土工程层,其中⑦、⑧层细分为2个亚层,⑩层含1个夹层,共计16个岩土工程单元层。
   ①层杂填土:杂色,松散—稍密,湿,地表以旧房拆除后残留的建筑垃圾为主,含混凝土块、砖块等,下部为耕土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层厚0.90米~3.20米,全场地分布。
   ②层粉质黏土:灰—灰黄色,软可塑状,饱和,切面粗,粉质含量较高,含有大量的白云母细片。
  层厚0.20米~1.90米,层顶埋深0.90米~3.00米,全场地分布。
  ③层淤泥质黏土:灰色,流塑状,饱和,刀切面较滑,干强度中等,夹有少量的粉粒,局部含有少量的黑色有机质,高压缩性。层厚1.70米~5.80米,层顶埋深1.30米~3.90米,全场地分布。
  ④层黏土:黄色,硬塑状,刀切面光滑,有油脂光泽,韧性较高,干强度较高,含有大量的氧化物及结核。层厚2.00米~6.20米,层顶埋深4.30米~9.10米,全场地分布,系区域上“第一硬土层”。
  ⑤层粉质黏土:灰黄色,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状,刀切面较粗糙,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较低,粉质含量较高,含有大量的白云母细片。层厚2.40米~6.50米,层顶埋深8.20米~13.40米,全场地分布。
  ⑥层黏土:黄色,硬塑状,刀切面光滑,有油脂光泽,韧性高,干强度很高,含铁锰质结核及氧化物。层厚3.40米~7.80米,层顶埋深12.80米~16.50米,全场地分布。
  ⑦1亚层粉质黏土:浅黄色,软可塑状,刀切面稍滑,含有铁锰氧化物及结核,局部夹有少量的粉质,含有白云母细片,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层厚0.80米~3.70米,层顶埋深19.40米~22.50米,全场地分布。⑦-2层粉质黏土夹粉土:上部灰黄色为主,局部黄色,往下渐变为浅黄色至浅灰色,软塑状,饱和,刀切面很粗,摇振反应迅速,含有大量的白云母细片,局部完全相变为黄色粉土,含有铁锰质氧化物薄膜及少量其结核,干强度较低,韧性低。层厚0.10米~7.50米,层顶埋深19.00米~25.20米,全场地分布。
   ⑧-1亚层黏土:灰绿色,青灰色,硬塑状,饱和,刀切面光滑,有光泽,韧性较高,干强度较高。层厚2.20米~6.00米,层顶埋深25.50米~29.20米,仅局部分布。⑧-2亚层粉质黏土:浅黄色,灰黄色,软塑状为主,饱和,刀切面较粗,粉质含量相对较高,含有大量的白云母细片,干强度中等,韧性中低,局部呈层状,夹有薄层粉土。层厚3.00米~10.60米,层顶埋深29.40米~32.60米,全场地分布。
  ⑨层黏土:灰色,软塑状,饱和,刀切面较滑,稍有光泽,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含有少量的黑色有机质,层厚1.80米~10.60米,层顶埋深34.00米~38.70米,全场地分布。
   ⑩-1层粉质黏土:浅灰色,软塑状,饱和,刀切面较粗,粉质含量高,韧性较低,干强度中低,含有少量的云母细片,层厚1.80米~3.50米,层顶埋深40.40米~45.80米,分布不均匀。⑩-2夹层黏土:灰绿色,青灰色,硬塑状,饱和,刀切面光滑,有光泽,韧性较高,干强度中等。层厚2.00米~6.40米,层顶埋深37.40米~47.80米,局部分布。
  (11)层粉土:灰色,中密状,湿,刀切面较粗,含有大量的白云母细片,摇振反应迅速,局部夹有薄层粉质黏土,层厚2.20米~9.20米,层顶埋深40.30米~50.50米,全场地分布。
  (12)层砂质粉质黏土:灰白色,软可塑状,饱和,刀切面较粗,触摸有明显的砂质感,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局部夹有少量的粉细砂,层厚0.80米~9.20米,层顶埋深46.20米~53.30米,全场地分布。
  (13)层粉砂:灰色,灰白色,中密~密实状,饱和,切面很粗,局部相变为中粗砂或细砂,含有大量的白云母细片,中低压缩性,层厚1.70米~9.10米,层顶埋深51.20米~58.20米,全场地分布。
   据附近桥梁钻探资料可知,本区第四系松散层厚度约80.0米。
   三地下水 据钻探揭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①、②、③层内,渗透性弱,水量贫乏,水动态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影响,年变幅0.80米~1.20米左右;钻探其间局部潜水位与地表水位基本齐平,测得终孔地下水位埋深在0.40米~1.50米范围内。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11)、(13)层粉土及粉砂中,水动态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其中(11)层粉土富水性较贫乏,(13)层粉砂富水性一般,迳流缓慢,侧向补给为主,深井抽水为主要排泄方式,勘探时测得承压水位埋深在
  4.60米~4.80米左右。
  1950年土改前乌镇区辖(练市)户数人口土地统计表 (单位:户、人、亩) 表1-11950年乌镇区练市乡户数人口土地统计表表1-2(单位:户、人、亩)
  1950年乌镇区华明乡户数人口土地统计表表1-3(单位:户、人、亩)1950年乌镇区乌镇乡户数人口土地统计表 表1-4 (单位:户、人、亩)
  1950年乌镇区荃洪乡户数人口土地统计表 表1-5 (单位:户、人、亩)1950年乌镇区仁泽乡户数人口土地统计表 表1-6 (单位:户、人、亩) 建国初期土地调查1952年10月30日,据吴兴县练市区人口土地调查,对更动情况作出统计。
  现将当时辖区九乡一镇人口土地调查统计原始资料列表如下。
   练市区土地更动统计表 表1-7续表1-7
  1952年10月30日统计 练市区土地人口基础数字统计 表1-8 (1952年统计)续表1-8
  第三节水域 一水系 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太湖运河水系,京杭大运河自南而来,至镇中折向东去。纵观全镇,境内流程16.6公里,现平均宽度55米左右,河底高程-0.5米左右,1998年再次拓宽后,为4级航道,500吨货轮畅通无阻。
  运河为镇境水系中枢,两侧大小干支河道,纵横交错,脉络相通。大运河在水利上有吐纳江河,调节水利之利,遇涝承接西部山区各水过境,流入太湖,遇旱可引太湖水源补充河水之不足,故自隋朝开凿以来,兼有水运交通,泄洪灌溉,水产养殖之利。
   二河道 镇区主要河流 连云塘。东起东升桥,西至营房阁,流经连云桥。因河水如匹练,又名练溪,长1.7公里。
   九曲溪。在镇南,东起积水桥,西至酒厂前,长0.92公里。明嵇太史所开。溪形九曲,故名。
   境内主要河流可分市级河道、区级河道、镇级河道、镇级以下河道等。
  其中市级河道水域面积共计2581131平方米,容积共计1049.1949万立方米,河道总长度47718米。区级河道水域面积共计1321397平方米,容积共计457.8695万立方米,境内河道总长度34114米。镇级河道水域面积共计3.32平方千米,容积共计982.901万立方米,境内河道总长度118.231千米。镇以下级河道水域面积共计3.079平方千米,容积共计794.54万立方米,境内河道总长度142.413千米。
   市级河道 京杭运河水域面积1164461平方米,容积503.5831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16056米。
   含山塘水域面积326321平方米,容积127.8330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10627米,其中7235米与双林交界,3392米与善琏交界。
   练市塘水域面积286182平方米,容积111.0265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5118米。
   月明塘水域面积384157平方米,容积130.6097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6898米。
   双林塘水域面积420010平方米,容积176.1427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9019米,其中6743米与南浔镇交界。
   区级河道 息塘水域面积63690平方米,容积23.0603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2647米。其中1411米与嘉兴交界,1236米与南浔镇交界 竹子港水域面积339938平方米,容积115.5759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9991米。
   顾家塘水域面积364205平方米,容积148.8608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4574米。
   清风塘水域面积162481平方米,容积45.9125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6496米。
   洪基塘水域面积248324平方米,容积77.6139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6448米,其中597米与善琏交界。
   市南塘水域面积142759平方米,容积46.8461万立方米,境内河道长度3958米。
   练市镇水域汇总表 表1-9
  市级水域统计表
  表1-10 注:含山塘其中7235米与双林交界,3392米与善琏交界;双林塘其中6743米与南浔镇交界。区级水域统计表
  表1-11 注:息塘其中1411米与嘉兴交界,1236米与南浔镇交界;洪基塘其中597米与善琏交界。
   镇级水域统计表 表1-12续表1-12-1续表1-12-2 注:横塘港其中464米与南浔镇交界;香山港与南浔镇交界;泉港与南浔镇交界;新庙桥港其中685米与嘉兴交界;界境桥港其中2261米与嘉兴交界。
   三练市镇河道、机埠名录 (2010年止) 练市镇河道、机埠名录表 表1-13续表1-13-1续表1-13-2续表1-13-3续表1-13-4续表1-13-5续表1-13-6续表1-13-7续表1-13-8续表1-13-9续表1-13-10 注:原152号为李王堂西(长河兜村小港)机埠已拆除。第二章
  生物 第一节植物
   水稻有早稻、晚稻。早稻多为籼稻,晚稻多为粳稻。糯稻有早糯和中糯。
   麦类有大麦、小麦、荠麦、元麦。
   豆类有蚕豆、绿豆、赤豆、白扁豆、豌豆、豇豆、黄豆、刀豆。
   杂粮有玉米、小米、高粱。
   油料有油菜子、黄豆、葵花子、芝麻、花生、蓖麻子、棉花子。
   经济作物有菊花、棉花、菸叶、乌元参。
  菜类有卷心菜、大白菜、塌棵菜、黄芽菜、青菜、茭菜、菠菜、榨菜、蒿菜、苋菜、甜菜、荠菜、芹菜、花菜、雪菜、韭菜、瘤芥菜、马兰头、湖葱、洋葱、红萝卜、丁香胡萝卜、西红柿、茄子、山薯、芋艿、马铃薯、慈姑、红辣椒、甜椒、莴苣、茭白、苜蓿、竹笋、苔心菜、菱、包菜。
   瓜菜类有西瓜、南瓜、冬瓜、北瓜、黄瓜、丝瓜、脆瓜、黄金瓜、八轮瓜、酥香瓜、青皮绿肉瓜、雪梨瓜、葫芦、地蒲。
   果类有梅子、桃子、李子、白蒲枣、生梨、橘子、石榴、葡萄、杏子、枇杷、白果、文旦、麻团、宽皮橘、甘蔗、荸荠、金橘、莲藕。
   食用菌类有蘑菇、平菇、香菇、草菇、木耳。
  花草有牡丹花、海棠花、石腊花、绣球花、水仙花、迎春花、杜鹃花、紫薇花、月季花、桂花、仙人球、腊梅花、牵牛花、金钟花、玉兰花、桃花、蝴蝶花、鸡冠花、美人蕉、文竹、万年青、野菊花、太阳花、金丝荷叶、六月雪、南天竹、石菖蒲、茉莉花、白凤仙花、山茶花、桅子花、菊花、香叶草、芙蓉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玫瑰花、鱼腥草、马齿苋、灯笼草、芦根、蓬草、紫苏、藿香、薄荷、茅根、紫云英、大力子、半夏、车前草、扁畜草。
  树木有银杏树、黄杨树、白杨树、柳树、梧桐树、泡桐、檀树、棕榈树、柿子树、乌柏树、皂荚树、女贞树、桑树、榆树、槿树、楝树、柏树、松树、枫树、洋槐树、刺槐树、柞树、金柞树、构树、水杉树、栎树、麻栗树、椿树、广玉兰、法国梧桐、池杉、法国冬青、香樟树、石榴树、丝棉木。
   竹类有毛巾竹、燕笋竹、蒲鸡竹、青筋竹、芦竹、棕竹、箬竹、黄筋竹。
   第二节动物
   家畜有水牛、黄牛、马、山羊、猪、绵羊、湖羊、肉兔、狗、猫、毛兔。
   家禽有鸡、鸭、鹅、鸽、鹤鹑、飞鸭。
   水产有黑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鳊鱼、青鱼、黄鲇鱼、鲈鱼、鲏螃鱼、鲦鱼、鳝鱼、鲶鱼、鳜鱼、甲鱼、汪丁鱼、白鱼、鳗鲤、泥鳅、乌龟、河虾、龙虾、河蚌、田螺、螺蛳、蚬子、蟹。
  飞禽有麻雀、燕子、黄莺、鹁鸪、喜鹊、乌鸦、鹞鹰、野鸡、野鸭、大雁、斑鸠、翠鸟、鹦鹉、白头翁、猫头鹰、啄木鸟、十姐妹、红头子、绿头子。
   走兽有野猫、野兔、黄鼠狼、刺猬、猪獾、水獭、田鼠。
   昆虫类有蜜蜂、椿象、蜻蜓、蝴蝶、蚂蚁、蚕、蚊、蝇、螳、天牛、金龟子、蝉、螂、蟋蟀、蛾、蝗虫、蝼蛄。
   爬行动物有乌梢蛇、赤炼蛇、四脚蛇、水赤炼、迟慢蛇、水蛇、竹叶青蛇、蝮蛇、壁虎、蜥蜴。
   其他常见的小动物有青蛙、蟾蜍、姬蛙、蝙蝠、蜈蚣、蚂蟥、蚯蚓等。
   第三节特产
  一衣着类 土丝土丝有头蚕丝、二蚕丝两种。嘉湖一带东南西北四乡所出土丝西路为上,北路次之。本地土丝嘉湖两府向来每年办贡丝,进贡京师,一切祭祀奠帛之用。据《乌青镇志》记载,每年两府进贡土丝八千斤,价每斤九钱九分二厘白银。清末因兵燹,贡丝也奉旨减办一半,嘉府二千斤,民国成立后废止。缫土丝一直延至建国初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创办练市丝厂,缫丝由机械生产。
  绵兜绵兜有大环绵、小绵兜两种。以头蚕茧制成最佳,洁白似霜,十分柔韧。大环绵如弓形,俗称环拉绵兜;小绵兜农家煮茧自制,以同宫茧最好,穴茧次之。绵兜用以翻丝绵被、绵衣裤。推绵兜、翻丝绵农家至今仍在。
  绵绸绵绸有粗细两种。粗绵绸(俗称糙绵绸)出自农家用绸机织造,以次级土丝为原料,绵绸染色后做衣、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止。
   木棉布木棉布用野生木蚕茧制成后织造。
   黄草布以黄草心织布,色白如罗,柔软凉爽,质地略亚于葛,宜制作夏衣(见1992年版的《练市镇志》)。
   羊毛布用木棉羊毛纺之,织为布,可做袍服,产地杨家祠后。
   绢主要原料丝和丝吐头,绢可作筛笼,用于筛米粉、麦粉,还可制神袍。旧时屠村尤为著名(1992年版的《练市镇志》)。
  湖羊羔皮亦称小湖羊皮,即未乳幼羔宰剥而成的羔皮,即称小湖羊皮。它是胎毛制裘皮,具有毛色洁白,富有丝样光泽,皮板薄而软柔,毛稀粗短又紧贴皮板,抖动时毛不立,花纹如流水行云,呈自然波浪起伏,卷曲明显,朴而不散,形成奇特花纹,美观悦目,在绵羊羔皮中独具风格。鞣制成裘皮后,极为美观,畅销国内外,特别深受欧美消费者欢迎,称为中国的“软宝石”(1992年版的《练市镇志》)。
   芦花蒲鞋原料草柴、芦花,用手工推成。其特点柔软、经济、保暖,适合冷天穿(1992年版的《练市镇志》)。二经济类 茶菊又名白菊花、甘菊、杭菊、杭白菊、药菊,它既可作饮料,又可入药。其栽培历史已有四百余年。茶菊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把它称为“白色千叶玉玲珑”。茶菊有延年益寿之功能,《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上品。汉时泰山太守应劭著《风俗通义》云:“喝饮菊花滋液可以长寿。”(1992年版《练市镇志》)。另有野生菊花,俗称金菊花,朵儿小呈金黄,香气浓郁,生长于杂树林,河塘滩边,甘枯墩等地,旧时採摘后晒干,装入枕套,作菊花枕,有药疗作用。
  现除栽种传统的茶菊外,也将野菊花(金菊)人工栽培作饮品。
  烟片又名菸叶,明嘉靖年间开始种植,土壤最宜种植烟片的,有新华、新庄、莲墩3个行政村,所产烟片叶大、肥厚,新丰行政村次之。烟苗宜四月种植,夏至后采摘的烟片为伏烟(也称夏烟),立秋后采摘的烟片为秋烟。种植烟片和蚕桑生产有矛盾,烟片桑地间作,其桑叶蚕不能食,·所以,烟片已逐渐淘汰。
   络麻即黄麻,也称绿麻,主要产地广东、浙江、台湾。本地络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
  20世纪60年代广泛栽种,品种有台湾络麻、荚豆络麻、印度麻。其茎皮晒干后由供销部门代麻纺厂收购。茎皮韧皮纤维主要供制麻袋、地毯、麻布或造纸等。
   乌元参(药材)1937年,新华、新庄、莲墩等村一带农民,以邻近桐乡县引进种子开始种植。
  到四十年代,种植地区逐渐扩展到荃仁、洪塘、花林等乡。20世纪50年代练市地区乌元参产量超历史,供销社每年可购50多吨。现已停栽。
  苏子俗名卜子。苏子炒熟后香脆,可作饮品,农家常以芝麻、卜籽泡熏豆茶款待客人。苏子又是一种药材。苏子不用种植,村庄四缘荒废地、宅基瓦砾地都能生长。
   乌桕旧时将乌桕叶捣烂压皂用于染黑色织物;子可榨油提炼作机器油,又可作肥皂、蜡烛原料;掺入桐油抹木器。
  湖羊练市饲养湖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羊生在江南者为湖羊,畜之者多食于青草,枯则食以干桑叶,谓桑羊。”湖羊全身洁白,公母羊均无角,头狭长,鼻隆起,耳长且下垂,胸狭窄,四肢细长,脂尾多呈扁圆形,尾尖上翘。湖羊性温驯、胆小、喜暗舍安静,终年舍饲。湖羊繁殖力极强,在世界绵羊品种中占首位,一年可产羔2次,平均产羔率为2.3只。
  湖羊生长发育快,6个月龄的体重达成年羊的82%,周岁羊的体重可达成年羊的99%。湖羊性成熟早,公母羊均能四季配种。湖羊皮既可制革,可以制裘,湖羊毛可做地毯原料,质量好的湖羊毛可加工呢绒、毛线等产品。湖羊肉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湖羊一身都是宝,经济价值极高。
   三食用类
  红辣椒辣椒又称辣茄。练市种植红辣椒已有数百年历史。农家除留少量自己食用外,多数出售。
  1951年供销社收购350多吨,远销苏州、平望等地。70年代练市食品厂曾用辣椒作原料生产加工辣酱、辣椒粉,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湖州、德清、桐乡等地。
   蕉藕旱地作物,一般不用施肥。叶似芭蕉状,高1米以上,地下块状茎可食用,淀粉可制丝粉。
  六七十年代集体种植,初夏栽种,秋后收获,生产队集体运往原练市副食品厂加工丝粉。现已停栽。
   木瓜为野生,可采取做凉粉,生长于旧屋、古桥边,现少见,只凤凰桥上还有。
  红薯俗称番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种植较少,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起,扩种代粮。集体生产时期大量种植,藤蔓作饲料,块状茎长出幼苗后剪取扦插,藤蔓延仲后又可再剪取扦插一两次。红薯味甜,可蒸、煮、煨,淀粉也可加工丝粉,是一种高纤维粗粮,多食有益健康。
  香瓜又名甜瓜,练市有名,有黄金瓜、梨瓜、毛草青、蜜枣瓜、老太婆瓜。
  茭白水生植物,肉茎可作蔬菜,味鲜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家在田滩边辟一小块茭白荡栽种,须每年重新栽培,否则茭白变种成茭草,产量不高。现有种植户开辟水田大面积栽种。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运销外地。
  杜笋杜笋又称杜元笋,分迟、早两个品种,早笋清明前长出,迟笋立夏前后长出。本地乡村均有,杜笋比山笋鲜美。
  甜菜原产东北,可制糖;本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还种植,用作蔬菜,现已无。
  咸猪头春节前用鲜猪头腌制,过年拜利市祀神用,食用特香。还有腌肉、腌蹄膀。
  熏豆每年9月下旬农家烘熏豆,烘熏豆的方法,将青毛豆肉煮成半熟,撒上少许盐拌匀倒入筛子里,架在火缸上烘干,即是熏豆,熏豆呈青翠色,其味清香可口。1949年,练市地区年产熏豆约100多吨,销往上海、杭州、苏州等地。1949年,因发展蚕桑,黄豆种植面积减少,烘熏豆的数量也随之减少。第三章气候
  第一节气候变化
  气候学上以一年中5天的平均气温≤10℃为冬季,平均气温≥22℃为夏季,界于10℃~22℃之间的为春、秋季,以此标准划分:练市冬季最长,平均有132天,秋季最短,仅63天,春季79天,夏季91天。
  练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南北暖寒气流的交替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冷、热、干、湿变化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春季平均进入春季时间为3月31日,终末为6月17日。春季是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度季节,冷暖空气交替频繁,风向多变,天气时冷时热,阴雨天气较多,一般4~6天有一次冷空气过程。
  常有冷空气南下。强冷空气24小时降温可达10℃以上。气候变化快,冷暖变化大,常有春雷、倒春寒和晚霜,并出现雷雨或阴雨连绵日子。影响早稻育秧、春花丰产及春叶(桑)产量。
  夏季一般是6月18日开始,9月16日结束。有梅雨、伏早两个气候时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梅雨期,季内气温高,雨量集中。初夏,冷暖空气交汇,常造成连续阴雨,时值梅子成熟之际,故称“梅雨”。此时湿度高,粮食衣服易霉变,故亦称霉雨。一般是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
  梅雨期平均约22天,梅雨量平均200毫米左右,年际变化较大。出梅后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热天气,气温高,日照足,蒸发量大,为伏早期,日照强烈,天气炎热。除台风和雷阵雨外,经常出现连续二三十天不下透雨的伏旱现象。8月下旬至9月中旬,气温逐渐转凉,时有台风影响,常出现大风暴雨。
  秋季一般从9月17日开始,至11月18日结束。是四季中最短一季,正常年份受稳定的小高压控制,天气比较稳定。少数年份受北方冷空气侵袭,降温快而明显,出现秋季低温,形成“寒露风”,影响晚稻扬花结实,亦有极少的迟台风与冷空气相汇,造成较大的降水,形成秋雨连绵的现象。
  冬季一般从11月中旬开始,于次年3月下旬止,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季。冬季受极地大陆高压影响,盛行西北风,空气寒冷干燥,也是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时期。前期多干冷天气,有寒潮影响,出现霜冻或暴冷;中期天气严寒,常见冰冻;后期是阴天最多时期,天气阴冷,温度回升缓慢。
  气温,据55年(1956~2010年)气温资料记载:历年平均气温16.08℃。7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1966年8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39℃。1969年2月6,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1.7℃。1961~2010年平均日照1937.2小时。1956~2010年平均无霜期246.7天左右。
  降水,据55年(1956~2010年)降水资料记载:历年平均降水量1274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780.6毫米,最低年降水量762毫米。1956~2010年平均降雨143天(包括零星小雨)。其中1966年、1971年失考。
  风象,据27年(1956~1982)气象资料记载:全年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春夏季以东南风为主,秋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历年平均风速3.0米/秒,夏季受台风影响,最大风速可达20米/秒。19562010年练市镇年平均气温、降水量、雨日天数、日照小时一览表表2-1续表2-1
  1956~2010年练市镇日最大降水量出现日期一览表表2-2续表2-2
  1956~2010年练市镇无霜期天数统计表表2-3续表2-3续表2-3
  1956~2010年练市镇高温、低温、降水量、气温、雨日、日照情况一览表表2-4续表2-4续表2-4
  第二节自然灾害纪要
  一水灾
  东晋太宁元年(323)五月,大水。太和六年(371)六月,大水,民饥。
   齐永明九年(491),大水,民饥。
   北宋元丰六年(1083)正月大雨至六月,田不播种,庐舍飘荡,民弃田卖牛,散走乞食。
   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水坏田庐,积潦至九月,禾稼皆腐。
   元至正二年(1342)大水,田禾淹没,大风驾太湖水汹涌而来,民庐顷刻倒荡,名曰湖翻。
   明永乐九年(1411)七月,霪雨没田。
   景泰元年(1450)夏,淫潦,大饥。
   成化六年(1470)正月,大水,无麦。
   成化十八年(1482)夏,淫雨连月,田畴成浸,斗米百钱。
   弘治四年(1491),自正月至五月,淫雨伤禾,民饥。
   弘治五年(1492),五月大水,民多留移,大疫。
   正德四年(1509),七月七日,骤雨如注,至十月不停,禾烂,民大饥。
   正德五年(1510),大水,石米二两。大疫。
   万历十五年(1587),夏五月至秋七月淫雨不止,江湖泛滥,田园崩裂,禾稼漂没,禾麦俱伤。
  十月米价七钱一石,次年贵至一两七钱,疫死者众。
   万历二十四年(1596)七月八日,雨如水注,数日夜不停,庐舍倾倒,圩岸倾颓,皆成巨浸。
   万历三十六年(1608)四五月间,大雨五十昼夜,庐舍俱倾。万历《崇德县志》称“盖二百年来未有之灾也”。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十三日起,大雨七昼夜,水溢淹禾,舟行高岸,民不聊生。米价涌贵,涨至二两余。
  崇祯十五年(1642),大风雨,大饥,人食草木,路殍相望。
  清顺治八年(1651),自春至夏,淫雨大水,麦豆浸死,斗米五钱。
  康熙九年(1670),大雨连月,田尽淹,漂庐舍。
  康熙十五年(1676)夏,大雨水,田禾没,民庐坏,冬大饥。
  康熙二十二年(1683),自正月至四月恒雨,无麦。
  康熙三十年(1691)六月,大水,平地水深3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八月,淫雨为灾。
  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淫雨伤麦,五月大水,田禾淹尽。
  雍正四年(1726)八月至十月,恒雨,大水。濒河民庐俯可拾鱼,村人驾船以割稻头。
  乾隆二十年(1755)秋,淫雨淹禾。麦石二两五钱;米石银三两二钱。
  道光三年(1823),淫雨,自三月至五月不止,平地水深数尺,禾苗淹没房屋倒塌,民多溺死,大饥。
  道光二十九年(1849),大水,田禾淹没无存,民大饥,甚于道光三年,米石钱五千六百,翌年春饥,米石六千。
  同治二年(1863),海水溢,河水皆咸。
  光绪元年(1875)五月水,六月、七月早,八月复水,田禾减收。
  光绪四年(1878)九月荃十月,恒阴久雨,晚稻霉烂。
  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二十四日晨,大雨连阴数旬,至十月初十日放晴,田禾尽没,能割者仅十之一二,每石米价涨到四千文。
  宣统元年(1909),梅雨为灾,大水,田稻淹没。七月又大疫。
  宣统二年(1910)五月,久雨。
  宣统三年(1911)五月、六月久雨,闰六月十六日夜九时,大风,至十七日晚上止。七月初阴雨积日,田禾被淹者十之三四。
  民国元年(1912)9月,大水。
  民国4年(1915)10月,大水。
  民国8年(1919)秋,淫雨为灾,田禾尽没。
  民国16年(1927),水灾,石淙乡之151庄,受灾约五成有半,善琏乡之55庄、56庄,练市乡之51庄,灾约七成。
  民国20年(1931),黄梅期61天,每石米贵至18元。
  民国28年(1939),倒做黄梅,大水。
  民国34年(1945)5月,大水,秋又大水。
  1954年,特大涝灾,全年降雨量1719毫米,5月2日至8月1日,连绵阴雨92天。镇政府组织居民、职工下乡,帮助农民车水排涝,永昌庙、南窑年别圩头受淹。次年,梅雨大而集中,造成严重洪涝灾害,6月25日,7月2日、7月6日三次暴雨,水位猛涨晚稻秧田及部分早稻田严重受淹。
  1999年6月25日~7月2日,镇域遇百年来未有特大涝灾,西部山水大量东泻,北排受阻,外河水位猛涨,均超过1949年以来最高水位30厘米左右,涨水最猛时每小时达3厘米,为历史罕见。
   二旱灾
  北宋建隆二年(961),自五月不雨,至于七月。宝元元年(1038)八月,大旱,饥馑疾疫,死者殆半。
   南宋绍兴四年(1134),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
   乾道七年(1171),春旱至于夏秋。
   淳熙十四年(1187),旱。
   开禧元年(1205)夏,不雨百余日。
   开禧三年(1207)夏秋,大旱。
   嘉定八年(1215)夏,五月大热,草木枯死,种不入土者十之七八,春旱至于八月,饥渴死者众。
   元至元二年(1336),自春至八月不雨,民大饥。
   民景泰二年(1451)夏,旱。道谨相望。
   景泰六年(1455),自三月不雨至于六月,石门旱,斗米百钱,饥,7876民饿死者甚众。
   天顺元年(1457),大旱,运河竭。
   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大旱,禾稼尽槁,河底龟坼。
   嘉靖二十三年(1544)夏秋,大旱,无禾,民大饥。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民大饥。
   嘉靖二十六年(1547)七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二十日始雨,自夏至冬,水源干涸。
   嘉靖三十二年(1553),旱。
   万历十七年(1589)夏,大旱,运河龟坼,野无青草,民咽糟糠,茹树皮,卖妻食子,饿殍载道,疫死者无算。
   万历三十三年(1605),大旱。
   万历三十四年(1606)夏,大旱,伤稼。
   万历四十八年(1620)夏,旱,民饥。
   天启五年(1625)夏秋,大旱,禾尽槁。
   崇祯十六年(1643)六月,大旱,田禾尽枯。
   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不雨,至十一月十五日乃雨,河底起尘,晚禾枯槁,道谨相望。
   顺治九年(1652),自五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溪流绝,井泉竭,运河见底,苗尽搞。
   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大旱。
   康熙元年(1662),大旱。
   康熙十年(1671),自五月至九月不雨,大旱大热,草木枯槁,人多渴死。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大旱,水田坼。
   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亢旱,秋无收,岁饥。
   康熙十八年(1679),大旱,无收。
   康熙三十二年(1693)五月、六月,大旱,田不获插。
   康熙四十六年(1707)夏,大旱,河港皆涸,米谷涌贵,岁饥。
   康熙五十九年(1720)夏,大旱,饥死者枕藉。
   康熙六十年(1721)夏秋,俱大旱,河底龟坼,至八月始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夏,亢旱。
   雍正元年(1723)夏,继上年大早,大饥。
   乾隆三年(1738)旱,无菽麦。
   乾隆十三年(1748)夏,大旱,米价腾贵。
   乾隆十六年(1751)夏,大旱,石米白金三两。
   乾隆二十一年(1756)五月,旱,民食榆皮,甚有抢攘者,疫疠盛行。嘉庆十八年(1813)夏,大早,河尽涸。
   嘉庆十九年(1814)夏秋,大旱,河皆涸,大疫大饥,饿殍载道。
   咸丰六年(1856),自五月不雨,至于八月,大早河涸,地生白毛。
   同治十二年(1873)夏旱,河水几涸,冬始雨,多雪大寒。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早,每石米价涨到六千文。
   民国23年(1934),黄梅无雨,夏酷暑,干早,市河水涸可行人,居民饮用水取之于环桥漾、白庙漾。
  1953年春早,夏秋继续干旱,镇上职工、居民,下乡帮助农民车水抗旱。7月25日至8月15日,连续高温22天,8月26日极端气温达41.5℃。
  1966年7月31日~8月10日,连续9天高温,其中8月6日极端气温达39℃。
  1971年6月27日~7月7日,连续高温10天,部分早稻逼熟减产。
  1978年大旱,6月26日至7月10日连续高温15天。
  1987年高温,部分早稻减产。
  1988年高温,部分早稻减产。
   三虫灾
  北宋天禧元年(1017)二月,蝗蝻复生,多去岁蛰者,民饥。
   熙宁元年(1068),蝗。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蝗害稼,民饥。
   庆元三年(1197)秋,蝗。
   开禧三年(1207),早,蝗,群飞蔽天。
   元天顺元年(1328)七月,蝗。
   正德元年(1506),蝗蔽天,稻如剪。
   嘉靖八年(1529)六月,大蝗,蔽天遮日,止于芦竹,食叶殆尽,夏蝗秋螟。
   嘉靖十八年(1539)夏,飞蝗蔽日,虫蟊害稼,有全亩禾苗不吐花而干缩者。
   嘉靖十九年(1540),飞蝗蔽日,伤稼大半。
   嘉靖二十四年(1545),蝗,民大饥。
   万历六年(1578)秋,蟊害稼。冬木生介虫。
   崇祯六年(1633),伤稼。
   崇祯十一年(1638)夏,早蝗。
   崇祯十二年(1639)夏,六月,飞蝗蔽天。
   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旱。六月二十九日飞蝗自西北而来,障目蔽天,食禾几尽,民以杂草树皮为食。
   清康熙九年(1670)七月,大旱,蝗。
   康熙十年(1671),自五月至七月,旱蝗异常。
   康熙十一年(1672)闰七月,天忽雨虫,飞食米穗,有声如雷,田禾俱尽。
   雍正九年(1731)秋,蟊伤稼。次秋,蟊伤稼。
   乾隆三十年(1765)秋,蟊伤稼。
   乾隆五十年(1785),旱,蝗蝻生,岁大饥。
   嘉庆八年(1803)秋,螟。咸丰六年(1856)五月,大旱,蟊伤稼,蝗蔽天,高低田均灾。
   光绪二年(1876),夏蝗,冬大雪连旬,冰坚经月不解,鸟兽冻死。
   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三日,大风,秋有蝗入境。
   民国14年(1925)秋,螟为害。
   民国18年(1829),螟虫为灾。
  1950年夏、秋,螟虫突发,镇上职工、居民,晚上帮助农民点灯诱杀螟蛾。
   四风灾冰雹低温
  唐天复三年(903)月,大雪,平地三尺,其气如烟,其味苦。
  南宋绍兴五年(1135),六月,大风雨雹,大如荔枝实,坏舟覆屋。闰月溯月雹雪,十月丁未夜,秀洲大风电风雹。十一月,秀洲大雨雹。十二月,又雹。嘉兴雨雹。
   元至顺元年(1330)闰七月,嘉兴府境内大雨烈风,崇德尤甚,坏民田。民饥。
   明景泰元年(1450)正月,大雪二旬,间有黑花,凝积丈许,乌雀几尽。
   景泰五年(1454)二月,大雪四十日,压覆居民,渚港冰结,舟楫不通。
   成化十二年(1476)冬,恒寒,水泽腹坚,冰坚逾月,湖港徒行,舟楫不通。
   弘治十四年(1501)十一月,恒寒,冰坚半月,河荡皆可徒行。
   正德四年(1509)十一月,恒寒,坚冰。
   嘉靖十四年(1535)十月八日,大雷雨雹。
   嘉靖四十三年(1564),大雹。八月狂风终日,拔木扬沙。十一、十二月雷电大风。
   隆庆二年(1568)元旦,大风扬沙,白昼晦冥。四月大雹。
   万历十五年(1587)夏秋,龙风骤作,发屋拔木,皮吹烈,如刀刮然,田禾淹没。七月终,飓风大作,环数百里,一望成湖。
   万历二十九年(1601)六月,寒,大雪。
   万历三十年(1602)正月十四日,河冻,不通三日。
   万历三十一年(1603)三月十四日,大风,雨雹。
   天启六年(1626)七月初一日,大风拔木,淫雨如注,室庐俱损,两昼夜方息。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十四日,大雪之二十七日止。
   崇祯元年(1628)七月二十三日,飓风拔木,大风雨成灾。
   崇祯六年(1633)六月二十五日,烈风发屋拔木,覆舟无数。
   清顺治二年(1645)七月十四日,大风雨,水溢,一日一夜水满五尺。
   顺治六年(1649)二月十九日,大雷雹。
   顺治十四年(1657)六月,大风,民居多坏。
   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一月,大雪,河道冻绝。
   康熙三十五年(1696)七月二十三日,飓风大作,坏庐舍,伤人畜。
   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十九日,大雷雨雹,损菜菽,三月大雨雹。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大雨雹,六月三日雷雨,昼晦,飓风大作,摄去人舟无算。六月大雪。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二月晦日,大风雪雨雹。
   雍正十一年(1733)月,雨雹,伤麦及桑。
   乾隆三十九年(1744)六月,大风雨,坏室庐无算。
   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十八日,飓风大雷雨,伤烟豆棉花。乾隆五十四年(1789),飓风。夏大雨雹,伤麦。
   乾隆五十五年(1790),大雪,饥。
   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大雪一昼夜,堆积盈尺。
   嘉庆元年(1796)正月,大风雪,寒甚,冰凝不解。
   嘉庆五年(1800)正月十六日,大雪,平地三尺余。
   嘉庆二十年(1815)二月初旬,大热,雷电,大雪。
   嘉庆二十三(1818)五月,大雨雹。
   道光二年(1822)正月,大雪经旬。
   道光七年(1827)十二月,大雪,雷。
   道光二十一(1841)十二月二十九日,雨雪,大如木棉花,门外深五六尺,街道雍塞,停市数日,压屋宇,伤人甚多,菜麦苗俱伤。
   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十七日,大雪,至除夕始止,深可一丈,河道皆冻,冰厚尺余。
   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二日,大风拔树。
   同治九年(1870)四月十三日,大风毁屋。
   光绪十八年(1892)冬,大寒,河港冰冻尺许。
   民国5年(1916)12月,大寒,河渠皆水,舟楫俱断者十天。
  1949年7月24日至25日,台风,暴雨成灾。
  1956年8月1日至3日,台风,9月23日~25日,台风过境,24日暴雨。
  1962年1月,结冰25天。
  1962年9月4日至7日,第8号台风过境。9月5日暴雨。
  1963年9月10~14日,第14号台风过境,暴雨,9月12日降雨量251.1毫米,部分晚稻倒伏。
  1964年2月,寒,2月17~20日连续大雪4天,积雪深126毫米。
  1969年1月29日,大雪、惊雷,2月6日极端最低温度零下11.7℃,19~26日降雪,压断电线,积雪17天。
  1989年8月、9月,皆有7级左右台风。
  1990年9月,台风,最大风力7级。
   五地震
  北宋庆历二年(1042)十一月丁酉夜秀州地震,有声自西北起,如雷。
   庆历八年(1048)十一月,有声如雷。
   皇祜二年(1050)十一月丁酉夜,地震,声自西北起。
   明成化十年(1474),地震。
   弘治十八年(1505)十月九日,地震,地生白毛;居民房屋撼动,次日地生白毛;屋瓦皆鸣。
   嘉靖七年(1528)九月,地震。
   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二十三日,地震,顷刻止。
   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十五日,地震,震级为4.25,房屋摇动如范,河水撞击,鱼皆跃起。
   嘉靖四十四年(1565)六月,地震。
   万历十二年(1584)二月二十四日,地震,震级4级,震声如雷。
   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一月九日,地震。
   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一月,地震。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地震。
   天启三年(1623)二月十日,地震,地生白毛。
   清顺治九年(1652)三月二十四日,地震,自北而南,屋宇摇动。
   康熙六年(1667),地震。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地生白毛,长尺余;次日地又震。
   雍正八年(1730)一月六日,地震,震级四级。
   雍正十三年(1735)七月二十日已刻,地震,有声如雷,自西而东,镇中位置在湖州东南,震级3.5级。
   乾隆十七年(1752)五月十七日,石门地震,震中在上海长江口,震级五级。
   乾隆二十年(1755)十二月,地震,屋瓦鸣。
   乾隆二十六年(1761)三月十一日,地震,有声。
   道光十九年(1839)十月十二日,地微震震。
   咸丰元年(1851)夏,地微震,震中在湖州东,震级3.5级。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六日,地震。
   咸丰三年(1853)三月初七夜,地皆大震,房屋震撼有声,自是连日小震,月余始息。
   咸丰八年(1858)秋,地震,震中在嘉兴附近,震级3.5级。
   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十九日,地震。
   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月二十一日酉刻,地震,屋瓦皆鸣。
   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十时,地震。
   民国2年(1913)4月3日,地震。
   民国6年(1917)1月24日辰刻,地震。
   民国7年(1918)2月12日未刻,地震。
  1971年12月30日,地震,震中位置在长江口。
  1974年4月22日,地震,震中在江苏溧阳市,练市有震感。
  1979年7月9日,地震,震中在江苏溧阳附近,练市有震感。
   六天象
  2009年7月22日发生日全食天象。
   日全食持续时间5分51.7秒。
   食分1.077初方08:22:20食既09:35:03食甚09:37:59生光09:40:55复圆11:00:22其间时有大雨,可透过云层看到日全食天象

知识出处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上》

练市镇志以辨证唯物主义为准则,实事求是记述练市镇的历史和现状,旨在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先人业绩和现代成就,记录资料,为后人续志提供依据。载录时限,上溯事物之发端,下限至2010年12月。图片资料延伸至2012年6月。载录地域为今练市镇范围,兼及原属乌镇区、练市区和大公社所辖区域中之今练市镇区域。与市、县、区有关联的事也作简述。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丛录和后记组成,专志分24卷。辅以图、表、照片。文体采用记叙式,一般不作评述。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重点记述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练市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