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两大名点:姑嫂饼、子孙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老家双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204
颗粒名称: 双林两大名点:姑嫂饼、子孙糕
分类号: TS971
页数: 3
页码: 46-48
摘要: 在双林的传统小吃之中,有两大名点,那就是姑嫂饼和子孙糕。姑嫂饼,是双林的传统名点。它不但风味独特,而且映衬出双林淳厚的民风。在双林,有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清道光年间,双林镇闵家巷有一户姓马的人家,家庭和睦。有一天,马大娘的身体不舒服,不思饮食。
关键词: 美食 双林镇 糕点

内容

在双林的传统小吃之中,有两大名点,那就是姑嫂饼和子孙糕。
   姑嫂饼,是双林的传统名点。它不但风味独特,而且映衬出双林淳厚的民风。在双林,有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清道光年间,双林镇闵家巷有一户姓马的人家,家庭和睦。有一天,马大娘的身体不舒服,不思饮食。
  贤惠的媳妇知道双林人喜食甜饼,便动手做甜饼给娘吃。那年头,双林一带做饼有个风俗习惯,做饼时,将一口大碗翻过来,底朝天,甜饼就做在这大碗底部的凹层。这做法至今仍可在某些农家见到。媳妇用炒面粉等原料做甜饼时,当姑娘的调皮,乘其嫂不注意,不时偷偷地在甜饼中放上一小撮盐。
  甜饼制成后,马大娘一品尝,甜中带咸,味道独特,于是食欲大增,精神大振。问明缘由,才知是女儿调皮所致。这样,一传二、二传四,姑嫂俩这种做法就在双林镇流传开了。自此,双林人就将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甜饼取名为“姑嫂饼”。后经几代人的努力,成了这一带的传统特产。
   双林子孙糕问世于1905年,创始人是王双喜。王祖籍南京,生于茶食世家,他有一手制作茶食糕点的精湛技艺。他随家迁到双林后,见双林人爱吃米粉糕点,于是将南京传统茶食糕点的馅料和制作技艺用于米粉糕点的制作上,取名“子孙糕”,寓意子子孙孙步步高(糕)升。由于子孙糕的油、香、甜、糯,独具特色,他遂在长板桥设摊销售,子孙糕很快成为当地人喜爱的糕点。
   王双喜在同行中爱交朋友,与同在双林的“张万兴”糕团店店主张季安交情甚笃。他们俩常在一起喝酒交谈。王双喜做子孙糕时,允许张季安在旁观摩,对张的提问,也回答一二。时间一长,王双喜实际上已将子孙糕的选料和制作要领传给了张季安。后来王双喜因儿子离开双林,人力不济而停业。张季安于是效法制作子孙糕,并在选料、外形上做了许多改进,使之更加完美。双林其他糕点店也纷纷如法炮制,然而只有张季安店里出售的被公认为正宗的。
   双林子孙糕从王双喜始制,延续至今,已逐渐成为双林一带定亲、婚嫁、迎娶、寿庆、望蚕花、送端午汤、建房等礼仪的必用糕点。喜庆场合用的子孙糕,每块都要用胭脂红打上“囍”字。糕白字红,分外醒目。子孙糕的包装纸上,印着两个仙童,一个扛朵大荷花,一个捧只大盆子,两童之间是“和合二仙”四个大字,以示“和睦好合”“同心永结”“百年好合”。其上再覆盖一张印有“子孙糕”三个烫金大字的大红蜡光纸,红底金字,颇有气度。如以子孙糕为礼,既作主要茶点,又讨子孙满堂之彩头。由于子孙糕讨人欢心,后来又被人们用于造房、祝寿、孝敬长辈等。子孙糕作为送礼佳品,早先只能送给长辈,故而又名“大人糕”。后来,才在平辈和后辈之间互相赠送。在送给长辈时,因身份不同而送法各异。一板子孙糕平时划为十六块,按块计价出售。用子孙糕作寿礼,则要带个六字,如十六块、三十六块,或总的块数是六的倍数,如十二块、十八块。总之,多也好,少也罢,都离不开一个“六”字。倘若遇到不一般的大寿,如亲朋六十六大寿,则大都要送
  六十六块。这样,才显出送礼者之诚意,又有吉利之意,以示“六六顺风”。
   双林是稻麦共育的地方,所以双林的糕点也源远流长。据传,我国早在
  2000多年前已在吃糕了,《周礼·天官》中的“糗饵粉糍”就是米麦粉等制成的糕。周代不但有米糕,还有加进荤馅的糕。到汉代出现了枣糕,说明水果掺杂进了糕点。时至今日,仍有枣糕、枣粽。糕是有枣的,而枣是一种廉价的补品。到了隋唐,糕已制作得很精美,如紫云糕与水晶龙凤糕。南宋时,糕的品种繁多,不但有枣糕、豆糕、麦糕、乳糕,还有糖糕、蜜糕及重阳糕等。
  到了明清时代,则品种更多,如八珍糕、百果糕、雪花糕、玉带糕及茯苓松子糕等。双林的糕点不用人造色素和人造香精,采用红曲、玫瑰汁、青菜汁、鸡蛋黄、南瓜、豆沙、可可等染色,采用桂花、芝麻、松仁、薄荷等增香。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时那天要登高赏菊宴饮,还要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如今登高吃糕的习俗依然存在。在古代,糕平时都可制作,重阳糕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这是由于重阳时各种稻米都收割了,用来制糕,可以尝新;重阳日天明时以片糕置小儿额上(在小儿睡未醒时),祝小儿将来百事俱高。
  在宋代,重阳还把粉面蒸糕称为“食禄糕”,这是除了登高所望年年高之外,还盼“得禄”。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