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美食:一杯孕育于天地之间的清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老家双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202
颗粒名称: 双林美食:一杯孕育于天地之间的清茶
分类号: TS971
页数: 2
页码: 44-45
摘要: 自古以来,杭嘉湖平原是美食家的天堂。唐代皮日休的“雨来莼菜流船骨,春后鲈鱼坠钓肥”,宋代苏轼的“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等诗句,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的文人墨客、达官权贵们仰慕江南美味的真情流露。
关键词: 美食 双林镇

内容

自古以来,杭嘉湖平原是美食家的天堂。唐代皮日休的“雨来莼菜流船骨,春后鲈鱼坠钓肥”,宋代苏轼的“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等诗句,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的文人墨客、达官权贵们仰慕江南美味的真情流露。作为位于杭嘉湖水乡中心的双林,历来是美食家十分向往的地方。古时,鳞次栉比的酒楼饭馆,在街头巷尾高高悬挂着酒旗,酒旗下猜拳喝酒的游人和方士天天品尝的是烂糊鳝丝、滑炒三鲜、清炒什锦、羊饺头面、水晶羊肉以及千张包子等美食。与这些可口可品的美味相得益彰的,还有双林子孙糕、双林姑嫂饼等传统糕点,以及与这些糕点有关的美食文化。
   双林美食,作为一种物质和文化的存在,必然与其他事物一样,有着其自身发展的脉络及渊源。当然,这些美食一定与双林的历史有关,与双林的物产有关,与双林的文化有关。
   那么,双林美食文化的根基又在哪里呢?早在20世纪中叶,考古人员就曾对双林的洪城遗址、花城遗址作过多次发掘,发现这两个遗址属于马家浜文化,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当时的生活器皿以红陶为主,还发现以牛、鹿、猪、鱼类为主的动物遗骸,有人类居住建筑的遗迹。这一切说明在6000多年前的南太湖流域一带的先民,已能够使用陶制品烹煮食物,已经进入了“陶烹阶级”。太湖地区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摇篮。
   几千年来,双林地区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培育出丰富的物质品类:鲜活鱼虾,四季瓜菜,五谷丰硕,六畜肥壮,为烹饪美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这块土地上,名厨辈出,饮食文化璀璨夺目,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吃为主题的传说、故事与民歌民谣以及生活习俗,这都说明了双林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那么,历史文化对双林美食的影响又在哪里呢?不妨从下厨的人和厨房的物来加以简要证明。吴越之地,自古以来,主厨房的是女人。“妇人之道,巽顺为常,无所必遂,其所职主在于家中馈食供祭而已。”所谓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指的也是女性。而今,妇女高举“停止烧饭,饿死那些老鼠”的牌子,将男人逼进厨房。从女人下厨到男人掌勺,用料、火候,男女当然有别,此为菜肴的人文之变迁。吴越之地古时的第一口固定炉灶用土石垒砌,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出现连眼灶、一面灶、柴草灶、子母灶、风箱灶,直到近代的老虎灶、煤炉灶,现代的煤气灶、柴草汽化灶、微波炉等。灶之不同,味之有异,此为变迁之一。其实,目前双林镇的农家菜,就是村妇用土灶烧就的怀旧菜肴,它更符合都市人所追求的返璞归真的口味。江南菜鲜美清爽的一个原因,就是太湖流域的人具有温顺谦和的性格,正所谓性之不同、味之有异,历来如此。比如双林的粽子、洗沙羊尾、子孙糕等特色小吃,都将精华部分包裹起来让人享用,这与双林人本分和不善张扬的性格是相一致的。当然,美食文化也同样反过来推动着吴越之地的文化发展,所以才有了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正月鳑,二月鲫,卖田卖地也要尝”的民谚和钱选《鱼乐图》的画卷。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