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绫绢:如格桑花灿烂绽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老家双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200
颗粒名称: 双林绫绢:如格桑花灿烂绽放
分类号: TS146.55
页数: 2
页码: 41-42
摘要: 双林在桑蚕业的发展中,除了丝绸之外,还创造了另一种丝绸业奇葩,即双林绫绢。这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在距今47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湖州钱山漾就有了世界上最精美的丝织绢片。绢片的原料是家蚕丝,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8根,和现在的绢织物基本相同。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
关键词: 丝织物 双林镇

内容

双林在桑蚕业的发展中,除了丝绸之外,还创造了另一种丝绸业奇葩,即双林绫绢。这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在距今47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湖州钱山漾就有了世界上最精美的丝织绢片。绢片的原料是家蚕丝,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8根,和现在的绢织物基本相同。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三国时,双林地属东吴,就有“吴绫蜀锦”之称。东晋时,双林已盛产绫绢。晋太元六年(381),王献之任吴兴太守时,就用双林生产的绢书写。当时,绢称为练(洁白的熟绢)。《双林镇志》载“按香祖笔记,梁武帝小名阿练,固改练为绢”。南朝时,双林绫绢生产粗具规模,大批绫绢由广州销往林邑(越南)、扶南(柬埔寨)、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十多个国家。从唐代起,双林绫绢被列为贡品,并销往日本等地。唐时,双林织绫技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能巧妙地运用不同斜纹编织使花纹如隐似现。南宋时,双林的纱绢闻名于世,双林镇“有绢庄十座,在普光桥东门每晨入市,肩相摩也”。染绢的皂坊集中在耕坞桥一带,漂洗皂绢,染黑了桥下的清水,“墨浪湖”由此得名。双林镇因而有了“浪墨”这一雅号。明代,朝廷奏本专用双林倪绫。关于倪绫,双林还流传《倪家滩与倪绫》的故事,讲的是清朝末年,镇西倪家滩村的倪梅英,精心织出的“双龙绫”被称为“倪绫”。这种绫轻如朝雾、薄如蝉翼,绫面双龙突起,光彩夺目。传说皇帝曾用它写过圣旨,因而倪绫风靡一时,世擅其名。
   倪家祖居双林镇东栅,织双龙绫是倪家祖传绝技。倪家以其织绫秘诀,立下家规:传媳不传女。清末年间,倪家只生女梅英,她姿容清秀,聪明伶俐。幼时,母织绫,她总在旁问这问那。父母极为宠爱她。他们见无子嗣后,无媳织绫,恐倪家一手绝技就此失传,便苦心传授于她。女儿勤奋好学,几年后,便“雏凤清于老凤声”了。梅英成年后,嫁到西栅倪家滩。这村人多田少,家家养蚕,户户织绫。可他们所织之绫粗糙,卖不起价,费工费本,生产艰辛。梅英耳闻目睹这一切,心想:应该让大家织出好绫来多赚钱,过舒坦的日子。于是她毅然违背家训,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大家。这样,倪绫的织技便在倪家滩传开了,并很快遍及里庄、雉头村等村庄。虽然随着历史的演变,现在倪家滩村已没有人家织绫了,但作为倪绫原产地的倪家滩,还在人们心目中留有较深的印象。
   《双林镇志》记载:“按镇之绫,以东庄倪氏所织者为佳品,为倪绫。盖奏本面用绫有二龙,唯倪姓所织龙睛突起有光,他姓不及也。”明隆庆万历以来,“机声雅轧,晓夜不休,古风可溯”,“机杼之家,相沿此业,巧变百出”,“客商之集牟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来往不绝”。清时,双林已成为江南丝织品的主要集散中心。绫绢以双林包头绢最有名,号称“通行天下”。
  1919年至1921年,单双林一带就有织绫机2000多台,年产绫绢40多万米,时有《双溪棹歌》咏其盛况:“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光似黄昏。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通四方。” 不仅如此,双林绫绢还促进了我国的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双林的御服“鸟眼服”在我国的服饰文化中写上了光辉灿烂的一笔。现在,绫绢还被广泛用来做风筝、绢扇、绢花、宫灯、屏风等工艺美术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对绫绢作为服饰和装饰材料有很细致的描写。直至现在,双林和我国一些地区还在婚嫁等喜庆场合用红绫、彩绢,以渲染快乐、吉祥、和谐的气氛,使之在精神与情感的交流中起着最佳媒介作用。绫绢文化已深深地积淀在群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之中。
   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际,中国丝绸业因外国人造丝织品的倾销和自身育蚕制丝技术的陈旧落后,一落千丈。曾显赫一时的丝绸业市镇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就这样急剧衰落了。对此,茅盾在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多角关系》以及散文《桑树》《香市》《陌生人》《人造丝》等作品中都对这一状况作了极为形象的描述。
   出生于双林镇的莫觞清,还成了茅盾《子夜》主人公的原型。传统丝绸业显然正在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但双林绫绢毕竟如耐旱耐热的格桑花,仍顽强地开放在丝绸之路的源头。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