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传统藏书楼绝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南豪门》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073
颗粒名称: 近代传统藏书楼绝唱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7
页码: 51-57
摘要: 那种古老传统模式的专藏不用、重藏轻用的封建藏书楼已丧失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可以说嘉业堂代表了中国封建藏书楼的终结,其藏书的聚散兴衰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 嘉业堂 藏书楼

内容

嘉业堂藏书楼园林中有一荷花池,四周堆叠的太湖石假山形似腾飞的龙、奔驰的马、报晓的鸡、顽皮的猴等十二生肖。一朵朵荷花在田田碧叶的映衬下向阳绽开,白的似素云,红的如彩霞,清风送来缕缕幽香……这一切似乎都在竭力赋予一种生命与感情、人与自然的融合,让我不禁想起同乡文友国擎、景华《垂虹熙南浔》一书中的一段话:《国语·齐》说:“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左传》也说过:“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而《文选·东京赋》中不是有那句“荷天下之重任,匪怠皇以宁静”吗?哦,我明白了。
  植荷,示意来者当肩承国家之重任,天下才兴旺也! 步入荷池中“明瑟”亭小坐,环顾池两边各有亭一座,即“障红”和“浣碧”。明瑟,《水经注·济水》有“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且对鱼鸟,水才明瑟”句。浣碧,意指洗美玉也。何谓障红?漳水有清、浊两河,合汇于大名县。红,可作“工”解。此时,忽闻虎啸声起。循声过去,只见一群游客聚在那块约两米多高的太湖石前,争相上前对石上一小孔吹气。吹着,便有虎啸声传出。石上镌阮元篆书“啸石”两字,其下复有张廷济(叔末)题句。阮元,是清乾隆年间进士,体仁大学士,曾任两浙总督。此石原为阮元故物,置在西湖中间三墩之一的阮公墩上,后被人偷卖给南浔朱宏茂植于述园。刘承干造此园时,朱氏又卖给刘家。
  书楼的设计很新颖,根据藏书的特殊需求在形制、材料等方面作了变通,为中西合璧的回廊式两层建筑,看似简单,却藏巧于拙,玄虚莫测。进得门去,只见一个占地两亩的四方天井,主体由前轴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各六间组成,楼上楼下共有书库52间,书架上堆满尘封的故事。所有的楼、堂、斋、室都陈列着大理石屏风、书桌、天台几和香妃榻等红木家具,一派清代厅堂的风格。
  边走边看,我不觉来到正对进门处的嘉业厅。抬头看,“钦若嘉业”九龙金匾高高悬着,是清宣统皇帝溥仪所赐。据说那上面的字是溥仪的老师陆润庠所写。但匾上没落款,题于何年不详。如是陆润庠捉笔,应是辛亥革命后至1919年间。“钦若嘉业”是汉碑《华山碑》上的一句话。原文:“君到,钦若嘉业,遵而成之。”1917年,溥仪又复赐“抗心希古”九龙金匾。“抗心希古”,出典是嵇康《幽愤诗》里的一句。
  嵇康长得很帅,当了魏宗室的女婿后,反对司马昭改魏称帝,屡召不赴。
  他完全不理会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厌恶官场仕途,追求一种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的人生境界。他把庄子哲学人间化,因此也诗化了,很有道理。
  嵇康长期隐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阳,后来到了洛阳城外竟开了个铁匠铺,与他的好友、文学家向秀一起打铁。正这么叮叮当当地打铁时,忽然来了一列华贵的车队,为首的是朝廷宠信的钟会。但嵇康却不理会。
  他抡锤,向秀拉风箱,旁若无人。
  钟会很尴尬,只能悻悻回去。
  然而,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这样的事情,不幸在他和好友山涛之间发生。当时朝廷要山涛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的官职,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但嵇康却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还写过另一封绝交信给吕巽。但仅为此,他被捕了。
  理由很简单:他是不孝者的同党。
  一个“不孝者的同党”,该如何处罚! 这时候,司马昭所宠信的钟会求见,说:嵇康是条卧龙,不能为你服务,就不必留他。司马昭便下令把他杀了。杀他的时候,3000多名太学生发起营救。史称他为第一位学生运动领袖。
  《幽愤诗》写于狱中,诗中说自己早孤,靠兄长与母亲教育,不听话也不尊重先生,好老子、庄周学说,攻击孔子。“爰及冠带,任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嵇康的这种性格与生活方式葬送了他的生命,仅活了40岁。临刑前目观日移,索琴弹之。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一曲《广陵散》是生命的绝响。这是何等的悲壮和苍凉,足够中国的文化人思考好几个世纪。据说他游洛西时,暮宿华阳亭,引琴闲弹,是夜有人闻琴声而至,授此曲。如此一释,溥仪的居心不是昭然若揭吗?可见刘承干以“遗老”自居,对清朝末代皇帝五体投地,感激涕零,不是没有思想渊源的。当然,旧臣不事新主,而用心拯救文化遗产,也不失其道义也!…… 前进东侧为“宋四史斋”,由吴昌硕篆额。前进西侧为“诗萃室”,曾放着一本由刘安澜与刘承干合编的《国朝诗萃》。当时《国朝诗萃》正本由刘安澜所编,刘承干编的是续本。楼上正厅称“希古楼”,匾额系郑孝胥所题。两侧为“求恕斋”、“黎光阁”。楼下走廊左右壁间嵌有文徴明的《两桥记》和《辞金记》两块书碑,行书直写,笔迹流丽隽逸,苍润秀雅。
  我想起南浔同乡、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曾称誉嘉业堂藏书楼是20世纪初的“摩登”,觉得此话很有哲理。细细咀嚼这“摩登”一词,本是当时上海滩上的一个时髦用语,现在用来概括嘉业堂的建筑特点,总结它保护设施的优势,倒也是十分贴切的。藏书楼四周有一道碧水环绕,起到了防火的“断层”作用。每个书库均装有玻璃、铁皮两层窗户,珍藏之书盛于书柜中,柜内复衬夹板,也是防潮的措施。泄水的管子砌在廊柱中间,出口处又临近室外阴沟处。令人惊奇的还有房屋采用砖木结构,但走廊的立柱、横梁均为钢筋水泥混凝土浇制。楼下的地坪用砖窑烧制的青方砖铺就,而且间间不同。方砖之下,又用瓦钵铺垫,瓦钵下铺一尺多厚的细沙,故地下潮气无法上升。就连室外的大天井,也用水泥浇成方块,不仅采光通风,而且可供晒书之用。当时还专设消防室,配有震旦灭火机。“其设备周至,公家图书馆对之有愧色矣”(张岑《南浔刘氏嘉业堂观书记》)。但是,光凭这些保护设施还远远不够,因为水、火、虫子、战争、时间等等,都是它的“克星”。
  由于刘承干处于动荡不安的时代,加上家道中落,日本军队的入侵又打碎了南浔优美宁静的生态,抗战前其镇库之宝宋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刻本中的珍本《鹤山先生大全》、《窦氏联珠集》、《永乐大典》残本、《宋会要》稿本及《明实录》抄本等皆已易主。但大批古籍的流失是在抗战爆发之后。1937年“八·一三”上海事变,11月日军占领南浔,嘉业堂危在旦夕。刘承干将大批珍贵书籍陆续运往上海。刘承干流散之藏书,除部分被私家购去外,大部分归北京、大连、上海等地各类图书馆入藏,其中卖给中央图书馆的那批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经“文献保存同志会”郑振铎、徐森玉、叶恭绰等人设法,将那批书运到香港,谁知不久香港沦陷,这批书与他们为中央图书馆抢救的其他大宗珍籍,被日本人劫往东京,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追回。
  我在惋惜刘承干藏书散失的同时,更为郑振铎、徐森玉等努力保护嘉业堂的藏书而感到欣慰。书楼始成之日,刘承干为此记文,诫其子孙不得损毁失散。谁知刘氏却自聚自散,真是殊为可叹!书楼的衰败固然有主人的责任,更主要的却是历史的必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大乱之时,也是从封建走向共和的转型之期,随着封建帝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的瓦解和崩溃,传统藏书楼自然难逃衰败的命运。这位中国近代最晚的藏书家所面对的正好是现代图书馆的兴起,新科技和现代印刷术的广泛应用这样一种新格局。那种古老传统模式的专藏不用、重藏轻用的封建藏书楼已丧失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可以说嘉业堂代表了中国封建藏书楼的终结,其藏书的聚散兴衰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知识出处

江南豪门

《江南豪门》

出版者:文匯出版社

《江南豪门》是一部以清末民初南浔丝商世家望族百年沧桑为题材的历史故事。它以南浔丝商世家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他们的家族历史、商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家族曾经是江南地区的豪门望族,在清末民初的时期,他们通过丝商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家族产业。在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江南地区的社会变迁、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通过这个家族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廷济
相关人物
刘承干
相关人物
朱宏茂
相关人物
溥仪
相关人物
陆润庠
相关人物
刘安澜
相关人物
郑振铎
相关人物
徐森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焦作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大连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垂虹熙南浔》
相关作品
《国朝诗萃》
相关作品
《广陵散》
相关作品
《两桥记》
相关作品
《辞金记》
相关作品
《窦氏联珠集》
相关作品
《永乐大典》
相关作品
《宋会要》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