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尺”量出的家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南豪门》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063
颗粒名称: “一把尺”量出的家业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18-21
摘要: 而今,站在南浔古镇那镌刻着岁月痕迹的石桥上,眺望悠悠长流的碧水,耳畔仿佛隐约传来那丝市的熙攘声。刘镛发迹的话题引我沉思,给我启迪。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创业者,个中的精英无一不是从艰难困苦中闯出来的。刘镛曾训诫其子女说:“汝于钱财出入,寸宜宽,尺宜紧。寸不宽,则所得者分,而必为众怨之的;尺不紧,则所失者寸,而即为启侮之由。谚云:贪小失大。又云:无思无算第一穷,常言均有至理,汝其毋忽。”有人曾概括地说,刘镛年轻时开始与“一把尺”打交道,最后靠这“一把尺”量出了偌大家业。这真是人生哲学的格言警句。
关键词: 刘氏家族 刘镛发迹

内容

我曾参与编写《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湖州南浔的“四象八牛”》一书,沈梦月女士曾给我看过《南浔刘氏墓志铭》、《刘通奉家传》、《南浔刘氏支谱》等刘氏家族史料,我从中看到的是刘氏创业的坎坷艰难,仿佛字里行间浸透着血汗与泪水。
  刘镛(1826—1899),名介康,字冠军,一字贯经,浙江湖州南浔人。刘氏祖籍上虞,据说是大败以“平均”、“冲天”为称号的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之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的后代。刘巨容十六世孙刘子荣佐朱元璋打天下,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为明太祖青睐,封官授爵,刘氏开始中兴。清康熙时,二十四世祖尚贤公始迁南浔,居住在泰安桥边的丝行埭。至刘镛已是二十九代后人。其祖父、父亲及叔伯都是丝行雇工。刘镛15岁时,就到南浔一家绵绸布庄学生意。学徒先做佣人,洗衣、烧饭、劈柴、挑水、打杂、领孩子、倒夜壶,一天忙到晚,夜里只能睡在低得直不起腰的小阁楼上。吃饭只能在师傅们之后,抢着扒几口,往往吃到的是剩菜冷饭,有时才吃几口,那边一喊,你就得丢下饭碗去干活。当时,绵绸布庄比一般行业相对好些,学徒拜师后,如同药材店、茶食店等称先生一样,是属于“长衫班”的。刘镛从一年杂工、二年帮工、三年后做“下手”能够拿起一把尺丈量绵绸、布匹起,开始丈量着自己未来的路。但他辛苦一天却只得十文点心钱,即使像他师傅,年收入也不过百缗(一千文为一缗,百缗为一分银)。因此,他早有心机想“跳槽”,改学丝业。三年后,年仅17岁的刘镛由叔祖达泉公介绍,到谈德昌丝行当伙计,待遇比绵绸布庄已高出很多,年酬洋银10元,年底老板因他勤快能干还奖励洋银6元。
  在谈德昌丝行4年里,由于刘镛聪明好学,已悟出了丝行经营之奥秘。那时的欧洲各国已经意识到上海开埠的真正价值,特别钟情南浔的辑里丝,纷纷到上海落脚,年出口达到八九万包,其中得利之丰,岂能不让刘镛怦然心动?他要闯出自己的事业,就必须摆脱受雇打工的束缚。
  那年除夕夜,窗外鞭炮声声,星光格外灿烂。
  在谈德昌丝行老板的家里,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四全”(全鸡、全鸭、全鱼、全蹄),“六冷盆”(爆鱼、白斩鸡、盐水虾、白肚、芹菜、酱肉),“八热炒”(炒鱼块、全家福、茹菇炒鸡、冬笋炒肉丝、糖醋排骨、韭菜炒蛋、素三鲜、生煎肉饼),外加一盆元宝蛋、一只丝粉菠菜蛋球大暖锅等。谈老板请伙计们吃年夜饭,喝酒、猜拳、行令,热闹非凡。
  此时,刘镛端起酒杯,说:“谈老板,承蒙照顾,我敬您一杯!” “干杯!”谈老板红光满面,一饮而尽。
  “谈老板,我真是对不起您啊!”刘镛又端起酒杯,“来,再敬您一杯!” “干杯!”谈老板脸露惊讶,问道:“此话啥意思?我不懂!” “实不相瞒,”刘镛坦然地表明,“谈老板,我虽心存感激,但为了养家活口,多挣点钱,只好另谋出路了。” “什么?你不想在我这里做啦?”谈老板心里虽有些不悦,但嘴上还是说得很漂亮:“不行!不行!我无论如何要你留下来!或者请你再考虑一下,尽量留下来怎么样?工钱么,可以商量……” “不不不!我主意已定,只好说声告辞了!”刘镛又端起满满的酒杯,毕恭毕敬地说:“谈老板,我再敬您一杯!” “来!干杯!” 话已公开挑明,谈老板也无话可说了。
  好大胆的刘镛又一次炒了老板的“鱿鱼”。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六月,刘镛东凑西借,筹集到2000银元,与同乡邢赓星、张聿屏合伙开起了丝行。刘镛在创业的历程中,既没有南霸天似的横行霸道,也没有黄世仁般的欺男骗女,正因为他讲究信誉,恪守商德,与邢合伙业丝近20年,都由他“一手出纳,比析肆,发梳眉列,无所遮蒙,人以为难”。更难能可贵的是邢赓星死后,刘氏的家业已远远超过邢家,但他不忘邢家的恩德,仍亲理出纳,邢家只是坐享其成;斥资析产时,刘镛也毫无私心。刘镛的良好商德主要得益于伯舅王父的熏陶。后来,刘记丝行几乎遍布南浔镇,而且家家门庭若市,刘镛仍亲自验丝、掌秤,王父就常在旁边观看,并劝告说:“经商者要目光远大,乡民辛苦累月,万万不可占其便宜。欺人就是欺己!”这些深切告诫,刘镛晚年回忆时,仍感动得流泪。
  吃苦耐劳、灵活果断是刘镛经营成功的另一秘诀。他常常天不亮就起身,忙到半夜还不得休息。咸丰元年(1851),刚刚死了父亲的刘镛跨入26岁的门槛,此时另一合伙人张聿屏突然撤资离去。一气一急,他病倒了。次年九月,刘镛完全背离了土地为他规定的传统主题,独自到上海滩闯事业,这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到同治元年(1862),刘镛靠经营辑里丝发迹,家产已十分雄厚,不仅捐了蓝翎光禄寺署正,且看好在上海购地建屋。也就是这一年,曾国藩在上海招商运盐,刘镛就不失时机地投了盐业,不久又开设典当,继而涉足商界其他领域。同治二年(1863),刘镛38岁时,曾受到浙江巡抚左宗棠的委托,乘船赴浙江严州(今建德、桐庐、淳安),去办理那里的盐茶等商务。那时左宗棠的“楚军”虽已打败了太平军,但境内仍很不平静。刘镛路过富阳时,双方打得正急,枪弹密如雨点,别人都主张调转船头逃回去,但他下令把棉被浸入水,覆盖在船上,总算侥幸过了此关。到达严州时,谁知战后尸骨遍野,一片狼藉。刘镛赶紧把经商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施衣给药,掩埋尸体。归途中他突发疟疾,再加上乘船去上海劳顿不堪,结果大病数月,差点儿丧命……可见刘镛创业不仅艰难,而且充满坎坷、风险。到了晚年,他的家产已高达2000万两。
  “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在浙江,只有杭州的胡光墉、宁波的叶澄衷可与他相比。
  而今,站在南浔古镇那镌刻着岁月痕迹的石桥上,眺望悠悠长流的碧水,耳畔仿佛隐约传来那丝市的熙攘声。刘镛发迹的话题引我沉思,给我启迪。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创业者,个中的精英无一不是从艰难困苦中闯出来的。刘镛曾训诫其子女说:“汝于钱财出入,寸宜宽,尺宜紧。寸不宽,则所得者分,而必为众怨之的;尺不紧,则所失者寸,而即为启侮之由。谚云:贪小失大。又云:无思无算第一穷,常言均有至理,汝其毋忽。”有人曾概括地说,刘镛年轻时开始与“一把尺”打交道,最后靠这“一把尺”量出了偌大家业。这真是人生哲学的格言警句。

知识出处

江南豪门

《江南豪门》

出版者:文匯出版社

《江南豪门》是一部以清末民初南浔丝商世家望族百年沧桑为题材的历史故事。它以南浔丝商世家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他们的家族历史、商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家族曾经是江南地区的豪门望族,在清末民初的时期,他们通过丝商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家族产业。在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江南地区的社会变迁、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通过这个家族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梦月
相关人物
刘巨容
相关人物
刘子荣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邢赓星
相关人物
张聿屏
相关人物
曾国藩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胡光墉
相关人物
叶澄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
严州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