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后,南浔丝商群体崛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南豪门》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060
颗粒名称: 上海开埠后,南浔丝商群体崛起
分类号: I209.9
页数: 4
页码: 11-14
摘要: 南浔名门望族的脉气一直极旺盛,靠经营蚕丝业发家的富商群体到底有多庞大,宋、明代已难以辨考;清代时南浔居民已大多经营丝业,如邢家是从清初开始八代业丝的浮华世家。
关键词: 南浔镇 富商群体

内容

南浔名门望族的脉气一直极旺盛,靠经营蚕丝业发家的富商群体到底有多庞大,宋、明代已难以辨考;清代时南浔居民已大多经营丝业,如邢家是从清初开始八代业丝的浮华世家。
  那条名叫丝行埭的街上,所有的店铺、货架上,都满满地堆放着一捆捆、一包包、一绞绞的原料生丝。埭,即坝。称为埭的坝是大堤,是可以作为固若金汤的大堤。顾名思义,丝行埭是东方丝市的一条大堤!每天清晨,这街上就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与求售生丝的农民的激情相比,店内的伙计却冷静而镇定,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售丝者中声音最响亮、最尖锐的,大概要算那些妇女了。但伙计们却依然应付裕如,不管对方的吵闹和喧哗,始终保持着一种幽默,不时爆发出笑声来。一切都似乎进展得很顺利。不知不觉间,一个个协议达成了。生丝成交后,农民就满脸笑容地离开了热闹的街市,有 辑里丝荻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的 得主、广东籍沪商徐荣村的上了面馆,有的去了茶楼…… 这是清初南浔丝市盛况的生动写照。
  然而,到了公行制度时期(1757-1842),对外贸易只限于广州,著名的十三行更是记录了早期商人对外贸易的足迹。南浔丝商已不满足于丝行埭上坐商经营的现状了,尽管他们并不知道一两生丝由广行收购后转手卖给洋人能获利多少,但他们相信这利肯定很高。否则,广州人会不远千里来此开广行收购吗?可要把广行赚的那部分利拿回来也并不容易,你敢于海运生丝南下广州吗?“老南浔”回忆说,当年唐家兜的那家张源泰丝行,是后来成为“八牛”之一张佩森家的。
  他的祖上就是开辟南浔丝业海运的先驱。也有人说,“八牛”之一梅家开设的梅恒裕丝行,创始人梅鸿吉,幼年家贫,从其姑丈起业丝,早年也是坐漂洋船海运生丝到广州的。初次冒险时,张家只能用船装上数百包生丝,外用咸菜、香大头菜作掩护,同时备足粮食、腌肉和淡水,往返时装运干货海鱼(白银藏于鱼腹),没想到竟安然无恙,获了大利。这件事默默地改变着南浔丝商的观念和经营模式,虽然出海的途径很多,但一些“弄潮儿”却常从海宁乍浦港出发,进入杭州湾,南下广州,经公行之手或直接与洋商交易,辑里丝已外销印度、缅甸、埃及、 叙利亚等国。虽然有过惊涛、险滩、风暴的袭击,也有过海盗劫掠,但他们终究凭漂洋船开辟了一条“南浔——广州”的海运生丝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所谓近代史,就是跟上世界潮流,寻求和踏上现代化道路的历程。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在中华帝国的城垣上轰开了一个缺口,被震醒了的南浔人通过这个缺口,睁开朦胧的睡眼,去窥视外部精彩而无奈的世界。南浔几乎与上海同步,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创造出了卓然不绝的奇迹。他们接住了“上海开埠”这一时代抛来的“绣球”,在那场江南农村从经济上“包围”大上海的潮流中,凭借得天独厚的辑里丝,从家乡的青石板路走向大上海,与洋行做生意,不久就占领了欧洲市场,在中国出口丝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开埠的最初4年,南浔辑里丝在上海生丝出口中平均占55%。1847年,辑里丝占上海出口丝贸易总量的63.3%。据《广州海关十年(1882-1891)报告》:“直到1870年为止,从上海出口的丝完全是辑里丝。” 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875),南浔镇上崛起的丝商群体包含了太多的神秘,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小金狗”,以三种动物身躯之大小,比喻丝商财产之巨细也。
   《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湖州南浔的“四象八牛”》一书写道: “他们的财产究竟各有多少,民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象’指拥有财产百万两以上的豪富,50万至百万两者称为‘牛’,30万至50万两者称为‘狗’。
  在被称为‘象’的刘、张、庞、顾四家中,刘家财产达2000万两,张家1200万两,因而也有被尊称为‘狮’的。被称为‘牛’的有邢、周、邱、陈、金、张、梅、蒋八家。照此估算,他们的财产总额当在6000万至8000万两。这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因为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7000万两左右;1894年前,本国产业资本投资总额仅有6000万两。” 当然,南浔丝商群体的财产只是个概数,因为有谁会对外宣布自己的家产有多少呢?何况当时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初,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小金狗”的经营领域大为拓展,除丝业外,又向金融业及盐务、房地产等广泛投资。“四象”之首刘家的实业还走向了全国,除了丝业、典当、房地产,还投资船运、电力、铁路、茶叶等。“四象”之一的张家也延伸到其他产业,如绸缎店、当铺、钱庄和通运公司,还投资银行、置庄田、经营房地产等,至20世纪初,张家财产在上海富豪排列中名列第三,其中张石铭1921年前后就拥有上海滩价值500万的地产。“四象”之一顾家购买了当时上海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建造堆栈与洋商结纳,独占上海进出口货物的装运和打包业务。难怪有人说,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清末民初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上海还不能称为繁华鼎盛的年代,南浔已形成中西合璧的富商文化,深藏于高高的封火墙内的欧式洋楼,教堂与寺庙、道观并存,江南丝竹与交谊舞交融,法兰西玻璃、印象派地砖、意大利壁炉、英格兰自鸣钟、西班牙罗马柱……在这里演绎着现代海派的休闲时尚。要知道江南的豪门究竟富到什么程度,去看看南浔就明白了。这里不仅有着他们精心营造并遗存至今的“一是水二是丝三是书”的泱泱景观,也有着他们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经典秘诀,更有着“财富之镇”的崛起,对湖州、乃至中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传言:“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知识出处

江南豪门

《江南豪门》

出版者:文匯出版社

《江南豪门》是一部以清末民初南浔丝商世家望族百年沧桑为题材的历史故事。它以南浔丝商世家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他们的家族历史、商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家族曾经是江南地区的豪门望族,在清末民初的时期,他们通过丝商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家族产业。在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江南地区的社会变迁、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通过这个家族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佩森
相关人物
梅鸿吉
相关人物
托马斯·阿罗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广东
相关地名
徐荣村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