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阁老”推荐辑里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南豪门》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059
颗粒名称: 明代“三阁老”推荐辑里丝
分类号: I209.9
页数: 4
页码: 8-11
摘要: 关于南浔辑里丝的源流,我曾作过一番初步考证。相传螺祖是轩辕氏之妻,发明植桑养蚕,始传天下。浙江的湖州是中国最早的蚕桑丝绸产地之一,据考证,钱山漾文化遗址发掘的绢片、丝带和稻谷等,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而蚕丝发达的湖州,恐怕还以南浔辑里丝为最。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辑里村已几乎寻觅不到当年的踪影了,甚至连温阁老坟前那对石人石马也不见了。
关键词: 南浔镇 辑里村

内容

关于南浔辑里丝的源流,我曾作过一番初步考证。相传螺祖是轩辕氏之妻,发明植桑养蚕,始传天下。浙江的湖州是中国最早的蚕桑丝绸产地之一,据考证,钱山漾文化遗址发掘的绢片、丝带和稻谷等,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而蚕丝发达的湖州,恐怕还以南浔辑里丝为最。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辑里村已几乎寻觅不到当年的踪影了,甚至连温阁老坟前那对石人石马也不见了。
  但震亚兄(原浔中校长)却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辑里村的穿珠湾、西塘桥河水很清,他年青时摇船过桥,发现水流很急,只有把住舵顺流而下才能通过。否则,不是船撞,就是舟覆,十分危险。受震亚兄的启发,我又一次去辑里村,果然发现那里河水依然清澈,田野风光依旧。
  辑里村姓温的人很多,承他们告知,南浔辑里丝(又名辑里湖丝)之名,即以村名名焉。辑里原为淤溪俞塔村,又名七里村。
  清康熙年间温斐忱《朝列大夫长史公家传》写道:七里,元代已有村落。
  明代大学士温体仁的祖先于元末迁居于此。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至二十六年(1366)间,朱元璋的大将耿炳文守长兴,太原儒生温祥卿逃乱至长兴,受耿炳文推荐,献策于明太祖,佑耿炳文,居于长兴。其侄温琏(号清乐)“复由长兴迁乌程之七里”。
  还有比这记载更早一点的是,清顺治八年(1651)蔡弈深的《温文忠墓志铭》说:“讳亮者,复迁乌程之淤溪,再传百岁翁清乐公琏。”可见当时“七里”又称“淤溪”。明代,“七里”还与“俞塔”并称。淤溪为村东息塘在穿珠湾附近分流至村的一条支流,是以溪名村。清康熙以前,“淤溪”一度与南浔、马腰、乌镇并称为镇。淤溪镇即七里村,“有居民数百家,市廛栉比”。塘桥即西塘桥,在村西跨淤溪,则村用桥名。据《七里村志》记载,七里之称,缘于西至马腰、北距南浔皆七里,故而得名。
  据村上姓温的老人回忆,明崇祯年间温阁老雅化“七里”之名,故称“辑里”。这一称呼的雅化,意味着辑里丝已成为当时上流阶层眼中的珍宠。关于这“辑”字,我的文友嵇发根先生《苕边考辨集》一书写道:《说文解字》“东和,辑也”;《六书故》“合材为车咸相得,谓之辑”;《玉篇》“和也”;《正韶》“睦也”;《康熙字典》“又与集通”……总之,都是合起来的意思。这与三四颗茧子合一绪为细丝、十余颗茧子合一绪成“串五丝”等,是脉络相通的。温阁老改村名,应该说是与“七里丝”有关的,但温斐忱是温阁老的后裔,为何在他的《七里村志》却未提及此事?大概因为温体仁在朝时名声不好,故避而不谈?倒是南浔人范颖通的《研北居琐录》作了注解:“雪(息)荡、穿珠湾,俱在(南浔)镇旁,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所谓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 写到这里,我想起南浔的一句民谚“七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此谚说的是明末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南浔出了三位阁老,分别居住在浔溪、马腰、辑里三个地方,因相距七里(或作九里),故称“七里三阁老”。三阁老虽是同乡,且都任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但史界评价却判如天壤。最好的是朱国祯,史家称他“处逆境时,独能不阿,洁身引退。性直坦率,虽位至辅伯而家业肃然”,南浔故居犹如寻常百姓家。魏忠贤窃取大权时,朱国祯与其格格不入,遭排挤回归故里。回南浔后关心乡情民情,创议均田均役,提议修荻塘(古运河)。晚年著述有《皇明纪传》、《涌幢小品》、《大政记》等,其中《涌幢小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高度评价:“其是非不甚失真,在明季说部之中,尤为质实。”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涌幢小品》中称赞:“湖丝惟七里丝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织,用织帽缎,紫光可鉴,其地在南浔七里,故以名。”这是“七里丝”之名,最早见于史籍的记载。
  然而,另外二位阁老却颇不光彩。马腰的沈㴶,任翰林时为魏忠贤之弟子,入阁后密结魏阉,狼狈为奸,史书说其劣迹多多,但在明史中总算列入一般大臣传。而温体仁则贬入奸臣传了。崇祯朝内外交困,那亡国之君又多疑无常,频频换相,17年中竟换了50个内阁大臣。惟温在位最长,达8年之久。此人并非良臣,相反是“专务忮刻,陷灭异己”,“结缘于朝仕”,累遭弹劾,但崇祯却认为他最孤立,不结党,反而“责言者以慰体仁”——可谓昏君遇上了“好相”。
  但史书又多次说温“少有贪墨之事”,可见“好相”又并非“贪官”。查史料中,我惊奇地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温体仁在帝后前大肆宣扬南浔辑里丝,内宫及诸织造局,均选辑里丝为上品丝织原料,声誉遂大扬。”据传清王朝内务府规定,凡皇帝和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必须用辑里丝作为织造原料。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龙袍就是指名用辑里丝织的。《徐愚斋日记》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过生日,有人把南浔辑里丝作为礼品献上而获奖励。1910年,南浔辑里丝在南洋劝业会上有13个品牌分别获一、二等商勋及超等、优等奖;1911年,在意大利工业展览会上,南浔辑里丝各类产品均获金奖;1915年,南浔辑里丝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26年,南浔辑里丝在美国费城博览会上夺得多项大奖,其中“四象”之一顾氏、“八牛”之一周氏获一等奖。殊不知,这辑里丝的名牌效应竟和温阁老扯上了一点关系。看来奸臣有时也有好的一面,至少他推荐辑里丝是功不可没的。也许他的动机只是为了讨好皇帝,但歪打正着,客观上起到了提升辑里丝品牌知名度的作用。
  当然,南浔辑里丝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南浔人执著追求而写就的历史篇章。
  我记上那位同乡温阁老这一笔,只能是“钩沉”,决非“窃以为”,更不是为奸臣平反。我只想考证一下辑里丝的沿革,寻找出“财富之镇”的源头,以及南浔近代史上“四象八牛七十二小金狗”丝商群体的兴衰轨迹。

知识出处

江南豪门

《江南豪门》

出版者:文匯出版社

《江南豪门》是一部以清末民初南浔丝商世家望族百年沧桑为题材的历史故事。它以南浔丝商世家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他们的家族历史、商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家族曾经是江南地区的豪门望族,在清末民初的时期,他们通过丝商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家族产业。在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江南地区的社会变迁、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通过这个家族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温斐忱
相关人物
温体仁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温祥卿
相关人物
耿炳文
相关人物
温琏
相关人物
蔡弈深
相关人物
嵇发根
相关人物
范颖通
相关人物
朱国祯
相关人物
魏忠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
湖州
相关地名
辑里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