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崛起的“浔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好个新世界南浔邱氏百年往事》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010
颗粒名称: 战火中崛起的“浔商”
分类号: F752.8
页数: 7
页码: 18—24
摘要: 丝绸、茶叶、瓷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三大商品,其中以丝绸最为著名,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即以其命名。而在我国近代生丝外贸中,湖丝一直是出口大宗,最好的蚕丝产自浙江湖州一个名叫南浔的小镇。
关键词: 邱氏 家族史 对外贸易

内容

丝绸、茶叶、瓷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三大商品,其中以丝绸最为著名,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即以其命名。而在我国近代生丝外贸中,湖丝一直是出口大宗,最好的蚕丝产自浙江湖州一个名叫南浔的小镇。
   邱家发家致富的源头——辑里丝 “浔沪丝路”图上海外滩等待出口的生丝晚清南浔首富、邱家姻亲“刘三东家”刘镛这个地方盛产一种叫“辑里丝”的土丝,因其具有“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的特点,而被称为“丝中极品”,明清两代已成为皇家贡品,蜚声四海,衣被天下。清代的内务府就规定:皇帝的龙袍和皇后的凤衣必须要用南浔所产的辑里湖丝织造。每当土丝上市时节,苏州、杭州两织造局也专门来浔收购蚕丝。清康雍年间郑元庆《湖录》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小满之日必有新丝出,谚云小满见新丝。”每年四月小满,缫丝车动,家家户户缫成丝,远近商客纷纷来到南浔镇上进行生丝贸易。
   总体而言,从明末至清末上海开埠之前,南浔辑里丝主要还是内销,少量也由广州海路出口。主要途径是通过本地广帮收购,南浔镇上就专门设有“广行”,以招接广东客商贩丝出洋。当时的广州是清政府官方指定的贸易港口,所买货物以江浙丝货为重点。那时,清廷对丝货禁限极严,只允许特权商人进行有限贸易,尤其是禁销头蚕湖丝。由于巨大利润的诱惑,私商走私辗转贩运头蚕丝者日众,其数量也相当可观。他们从湖州贩丝后,驾“漂洋船”冒险运到广州和香港,私卖给外商。与此同时,南浔本地人也开始从事此项贸易,南浔丝商梅月槎、张佩绅的祖上就冒险开过“漂洋船”,装运辑里湖丝至广州售与洋商出口。
   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实行“五口通商”。1843年,上海开埠后迅速取代广州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中心,进而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以上海为口岸,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为主的倒三角的生丝贸易区域,而南浔正是这个三角区域中产量最大的一个中心。当时一批南浔丝商以上海开埠为契机,利用塘运河的地缘和辑里湖丝的业缘优势,贩丝沪上,白手起家,直接与洋商发生贸易关系。由此,从南浔到上海的生丝出口路线——“浔沪丝路”形成。
   相较于广州而言,随着“浔沪丝路”的开通,湖丝贸易的运输成本大大下降(大约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生丝售价下跌,从而外销量大幅增加,因此辑里湖丝很快就占据了欧洲市场。有资料统计:从1844年到1847年的4年中,出口欧洲市场的中国生丝的总数为58773包(每包约80斤),其中辑里丝约有32365包,平均每年出口8089包,占上海生丝出口总数的55.1%,每包价格银210两至480两。从1844年到1847年,仅4年时间,南浔出口生丝从2896包迅速增长到13426包,其速度之快、所占比例之高令人瞠目。
   大利所在,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南浔,乃至湖州及周边一带都出现了一股贩丝热。当时的分工相当明确,丝商们在南浔设“坐庄”,负责向当地农民收购生丝。据统计,南浔镇上全盛时期有实力的丝行不下三四十家。在上海设“行庄”,专门将生丝卖给外商出口。葛元熙的《沪游杂记》中记载了光绪二年(1876)上海
  75家丝行丝栈的名称与地点,其中十之七八为南浔人所开设,几乎垄断了上海的蚕丝贸易。所以,南浔和南浔商人掌握了中国蚕丝贸易的话语权,一跃成为全球蚕丝贸易的交易中心。
   这些丝商“以低价向农民购丝,以高价售之于上海洋行。一转手,巨富可以立致。……于是小富者一跃为中富,中富者一跃为巨富,一时崛起者甚众”。温丰《南浔丝市行》有生动的描述:“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如此的场景岂有不富的道理?很快,南浔镇成了江南富商大户汇聚之地。文献上描述:“计南浔一镇,以丝商起家者,何止数百户,举其著者,竟有‘四象、八牯牛、七十二只焦黄狗’之称焉。”乍一听,很多人会一头雾水,什么“象”“牛”“狗”?其实,象、牛、狗是南浔人的形象比喻,是以动物身躯的大小形容当地富户财富的多少,象最大,牛次之,狗最小,用之替代豪富、巨富和大富之家。据统计,南浔的富户足有七八十家之多,所世界文化遗产地——南浔古镇,也是近代中国最富有的一个镇(高兴明摄)以南浔民间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之谚,足以证明其密度之高。
   这个富商群体就是“浔商”。他们究竟拥有多少财富?历来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象”指拥有财产100万两白银以上的豪富,
  50万两白银以上的称为“牛”,30万两白银以上的称为“狗”(另一说是:500万两以上为“象”,100万两以上为“牛”,30万—50万两为“狗”)。有人做过估算,全盛时期南浔商人群体的财产总额达
  7000万两白银之巨,与晚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体相当(19世纪
  90年代初,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7000万两白银左右;1894年前,本国产业资本投资总额仅有6000万两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无疑,“浔商”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这个群体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这一富豪阶层一经崛起,便对湖州乃至中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一个镇的财富与一个国家相提并论,南浔可真是牛气冲天,而邱家就是“象”“牛”“狗”通吃的家族。
   小小的蚕宝宝怕是做梦也不曾想到,它吃进去的桑叶、吐出来的白丝,却纺织出了精美绝伦的绸缎和绸缎般富有光彩、似诗如画、如梦似幻的一个传奇古镇!

知识出处

好个新世界南浔邱氏百年往事

《好个新世界南浔邱氏百年往事》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好个新世界南浔邱氏百年往事》是《浔根丛书·第四辑》之一,由陆剑编著,2017年12月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内容是关于南浔“八牛”之一邱家的家族史料专著,南浔邱氏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海岸和近海工程学家邱大洪为本书题词,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先生为本书作序推荐。本书既是南浔邱家的家族史又是创业史,从家族创业视角反映南浔深厚的历史文化、见证南浔古往今来的风起云涌,是了解南浔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本书史料翔实、行文清通,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