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光绪乐清县志》 古籍
唯一号: 113220020230000539
颗粒名称: 津梁
分类号: D035
页数: 5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温州地区的缆㠘渡,即清江渡,位于县东十六都。明嘉靖年间乡官朱氏父子改于山内十里,名金沙渡。乡人以路僻远复故地,岁支经费用银一两五钱,舟小江阔有覆溺之患。国朝乾隆十年居民吴昶教捐置巨艘,远近德之。
关键词: 乐清县 规制 津梁

内容

檉江渡 卽清江一名纜㠘渡在縣東十六都明嘉靖間鄉官
  朱氏父子改於山內十里曰金沙渡鄉人以路僻遠
  復故地嵗支經費銀一兩五錢舟小江闊有覆溺之患
  國朝乾隆十年居民吳昶敎捐置巨艘遠近德之昶敎捐田二十
  畝立吳濟渡户名爲渡夫口食及嵗修之資詳憲勒碑入志渡口臨波亭乾隆間谷維模建 明洪垣金
  沙渡記畧東鄉舊有檉岡渡當山外海口每遇風輒哮激中流篙子索錢往往罹溺朱公諫議易巨艘復
  往視謂必遷於山內光祿守宣吿令王汝襄氏度之其處南金雞山北沙步山去前渡近十里許江狹水
  緩成路二十餘里馬道八十餘丈光祿君曰此特先公小之爲仁者耳君子曰仁豈有大小哉公嘗筮仕
  於歙歙之遺愛至今存焉故遷渡之心卽其治歛之心治歙之心卽其爲守之心爲守之心卽經絢變理
  之心其
  仁一也
  石門渡 縣東百里石門潭去潭百步溪淺可涉遇春
  漲則令溪旁居民以竹筏濟之明章元儀石門渡詩萬樹和煙暝千山翠
  欲浮丹横春水渡人倚夕陽樓巖屋盤青蔓江沙起白鷗杖藜何處叟扶醉過溪頭鮑志此入藝文 增
  宋王忠文白巖遇水以小舟從石門渡勢危甚因書數語示圖南文卿時八月二日也歸途阻秋潦溪漲
  不可涉迂從石門渡未見心巳怯壯哉龍伯宮幽據雁山脅嚴如峙城壁南北本相接衆流欲朝宗天爲
  開岌嶪泓澄潭百尺臲卼舟一葉吾生何自輕內顧無可挾所賴二友生千里同負笈忠信儻可仗免作
  飛鳶帖來歸從剡溪山水頗涉獵石齧天台舟浪拍臨海楫可會如此境令我魂震懾連年作行客川塗
  但取捷不因風雨暴誰敢遠步屧茲渡雖云惡觀覽意亦愜謾賦石門篇添入剡遊篋 明何白石門夜
  泊詩春波瑟瑟平林夕隔水洞門纔咫尺長颷卷樹峽出雲素月流天江動石客帆殘夜近泉聲如此煙
  波倍繫情容易清秋歸路熟只愁明水惡塵纓
  東山渡 在十六都東渡江八十里抵太平縣江下通温嶺嘉慶八年居
  民黃家新創置渡船砌〓衜每渡一人給制錢三十文
  干家渡 在二十七都荆山下干國科創置
  水漲渡 在二十八都
  鮑按府志東鄉又有新渡在白溪港嘉慶間貢生鄭蘭築白溪塘遂免渡附識於此
  婁奧渡 在十六都增
  巖頭埠
  道光十六年玉環谷順奧衆捐築增
  横春渡在館頭江一名館頭渡自館頭至府城凡三十里 明尙書高襄
  簡置原址在橫春山麓後移建於北旋圯 國朝同治壬申裔孫一木一楨偕族人重建仍復原址隣村
   顏有助焉廩生倪鏡清有移建橫春渡記江船舊用帆每多覆溺明嘉靖
  間邑令俞文榮以海寇擄船得帆之利令悉去帆用
  棹渡者鮮溺遂仍而不改
  國朝順治十八年棄置界外渡久不行康熙八年展界兵
  憲許重華詳請部撫復開來往如故康熙志補入袁業泗横春渡
  詩盡舫春寒待曉光淡煙籠冰碧茫茫黃茅煙店雞號月紅葉山村犬吠霜到枕鐘聲催客夢眠沙鷗舃
  笑久忙爲官三載成何事嬴得新詩滿錦囊增元陳高泊館頭垺詩朝發芳林嶺夜依館頭泊厭茲跋
  涉勞懷哉西圍欒生理苦艱難歸耕嘆悠邈貧窶何足憂甘旨焉所託栖栖道路中素心負邱壑行年三
  十餘牙齒半摇落良由筋骨疲豈但質衰弱憂思耿不寐起視衆星白羣雞鳴江皋巳復戒行李明俞
  文滎渡江詩曉起乘船共渡江風波無定我心降中擊楫人誰似孤㠘長留塔一雙 何白雪後渡横
   春江詩是日大風幾覆舟長風劃波貝官裂浪裏危樯如没鶻雪閣山腰澹似雲日沉海氣昏如月丈夫
  七尺眞鴻毛乃爲海若爭波濤吾聞古人不弔溺如此之軀何足惜 又橫春渡曉發詩潮落空江木葉
  稀霏微水霧掠人飛雲扶海日眉間起暖氣先浮露濕衣 國朝胡維勳橫春夜渡贈徐韡堂前輩詩橫
  春江頭呼渡急江風凄凄江水黑新霜得勢穿破蓬暗中漸漬客衣濕是時先生亦在船咫尺不獲見顏
  色話間悤聆金玉音始知身在玉山側憶昨將爲元圃遊失道兔圍陷荆棘緃有別徑可幽探又入蠶叢
  深莫測坐此疑案紛相纏𦆑累牘經年剖不析先生賦才軼等倫會向瑯環探秘笈近依潛澗作緇帷負劍
  之士如雲集洪鐘在簴性善鳴就云寸莛未可擊金緘一决武庫開滿艇和風動洋溢數典直擅歐劉前
  論文優入班揚室條條若理籰中絲皎皎如示掌上璧坐中諸客多丈人各捲舌鋒不更敵恢量凖擬容
  江河萬斛焉能數胷積聞名數載渴相思不意遭逢在今夕枯腸頃刻澆〓醁絕勝湻于醉一石昔聞制
  檄愈頭風今見劇談郤寒疾但愁傳至玉虛宫蛟龍驚起海波立
   横春內河渡 在縣治西六十里郡守李琬置今廢李琬
  碑記甌郡屬邑有五而樂清實爲水陸之衝蓋道甯杭而赴甌閩者必經由邑治以達於十二都之館頭
  然後臨江而問渡焉自樂城至館頭爲里六十一水可達是爲運河卽志所稱西河者也然其地無舟楫
  臨河待渡者率取辦於農家之舴艋小如葉狹如刀上雨旁風無所蔽障人坐水中而又招之或不時至
  需之者衆則有無未可知行旅受困其來舊矣予承乏郡政凡可以利民者皆次第舉行嵗辛巳紳士以
  造舟之事來商予日此義舉也上其事於總鎮段公觀察徐公得允行於是盧生康本謀之於衆得錢三
  百緡鳩工庀材造舟凡四皆高大深闊上可以容坐臥下可以實筐箱招徠舟子榜人爲之請於大憲取
  於帑鹽之滷羡以給稍食并嵗修之費每日各以二舟輪番上下俾無留滯又造四小舟并坐船一以備
  公事之不可緩者由是盈盈一水如泛江湖人歌利涉矣皆相率請日願有記鎮道二憲以屬予予惟行
  李之往來百貨之灌輸皆舟楫是賴關係匪輕欒邑昔無而今有剏始之功衆襄之義旣不可没而法立
   而弊生假公而覬利又不可不防其漸也於是紀其
  事如右 條規大座船一隻備大憲坐駕大義渡四
  隻每日雙去雙來循環不絕以便商旅趁渡小差船
  四隻備緩急差使立總埠三名大小船雙統令照管
  每日在埠查點客貨不許重載每隻渡船裝貨二十
  担客二十人客多減貨貨多減客船錢每客一人或
  貨一担凖取錢十文以資飯食如多取定行究治并
  將總埠責革總埠舵工共八名年各給工食六兩遇
  閏加五錢水手十八名年各給工食四兩遇閏加三
  錢三分共年給工食一百二十兩遇閏加百三十兩
  餘銀貯爲修造之資酌給工食於支領帑銀項下報
  銷大小船隻三年小修五年大修七年承造如遇異
  常颶風非救護所及查實酌修凡遇緊要公務許應
  付差船其緩急可附搭渡船者免取船錢不得專撥
  七里渡 在七都七里明陳一球創置路達府城
  磐石渡 在磐石城南門外路達府城又有磐石横渡路達永嘉龍灣
  按隆慶志西鄉又有合湖渡在白石廣十餘丈居民以筏航之多溺宋湻熙間趙武翼捐財建橋其上附
   識於此
  惠政橋 在縣治前二十步元至正間燬明洪武五年令鄔玉重建有碑 增︶宋王忠文惠政橋施水疏
  人惟惠政之懷度橋者有如歸市道多暍死之患得水者勝如捄焚創隙地之數椽汲甘泉之萬斛有資
  好事共結善因分金溪不涸之流爲樂邑無窮之施利霑居室奚煩鑿并而得泉澤及路人不必望梅而
  止渴
  寶帶橋在儒林坊 隆慶志舊有吳家橋在東七八步宋令王傅以橋北居民塞縣治前乃以橋址易
  民居增創大橋接前郭路名市心橋於是縣治始見石馬印山紹興丁丑王忠文遂擢第元至正丙午重
  建改今名近以築城淤塞寶帶河漸與西溪不通科第不及往時議者欲於西城開鑿水洞使西溪之水
  復環於前舟楫旣通風水亦利矣
  平橋在潛昭坊北宋尙書趙立夫建
   前郭橋在潛昭坊南御史陳亶重建 以上俱縣治南
  姜公橋在澄清坊宋合姜光建 黃訦重修姜公橋記樂成爲邑負山瀕海東西兩溪左右翼治其委
  甚遠入於東海居民介乎其旁鱗集櫛比舊有橋以接通衢湻熙己亥傾於洪濤令尹袁公重修復壞於
  湻熙丁未幾二十年渡以畧杓行者惴焉公來宰是邦力自撙節百廢具興迺視舊址斥而廣之尉商碩
  贊其議爲橋五間雄壯碩偉往來憧憧如行康莊雖陰雨晦㝠不吾蹶驚飈怒濤不吾怖經始於嘉泰壬
  戌之良月成於明年之孟夏爲錢二百萬歛不及民而用度足役不違時而工力備邑父老取公姓鐫於
  橋以示無窮之思詩所謂愷悌君子公其有焉
  太平橋元東溪周信孫建時稱爲孫公橋後誤爲孫家橋明洪武初邑丞白文秀重建又名白公橋
  國朝道光二十八年縣城徐錫南奉祖命重建砌以石欄因橋枕太平坊更今名邑侯密公得軒有碑見
  金石志同治十年運同銜徐乃文卽錫奉母朱氏又建
   望萊橋一名港橋 在縣城東五總 國朝光緒元年翰林院待詔徐樹聲奉母林氏重建
  雲浦橋卽浦邊橋
  狀元橋在狀元坊北
  登瀛橋一名濟臺寺橋在東小河上
  瑞雲橋在忠節門內
  塔頭橋在忠節門內
  彰義橋在東五總石柱巷口
  雲門橋在東一總倉前
  利涉橋在東三總玉虛堂前邑貢生洪一清洪以鈞奉母徐氏命創建 以上俱縣治東
  西清橋在寶帶河西水洞
   平橋在運糧河西南 以上俱縣治西
  塋外橋在拱辰門外里民趙性聰建
  三元橋在東堡三元宫前
  靈瑞橋在九牛山前
  文峯橋在東山前
  裴園橋在靈瑞橋南
  祠堂橋在章恭毅祠前
  鳴陽橋在嗚陽門外 以上俱縣城東外隅
  泰運橋在金溪屠忠遜屠玉英建
  宣化橋在西溪上流屠忠遜建
   簫臺橋一名郭公橋
  倉橋以舊縣倉名
  迎恩橋在西皋驛路 宋王梅溪有迎恩施水疏
  花山橋在山川壇
  梅溪橋在梅溪書院下
  下馬橋在石龜頭下 以上俱縣城西外隅
  文昌橋在鎮海門外
  按隆慶志有瑶田橋在潭頭金溪橋在白鶴寺清遠橋通鎮海門今俱圮 增鮑附識有八接橋此在府
  城與樂邑無步
  沙角橋在沙角 
  西河橋在竹㠘
  下塘橋在竹㠘
  廣濟橋在竹㠘城北 清道光間
  馬應義仝陳邦瑞募建
  大官橋在縣東二十里
  小官橋在縣東二十里
  永康橋在大林 清道光乙酉年建
  惠民橋在大林東 清道光間馬應義陳邦瑞募建
  章奧橋在章奧小平山前
  賈奧橋在賈奧有三橋其一監生葉忠鑑修
  金家橋在郭路
  貌橋
  虹橋一名新市橋 開禱乙丑季冬重建 清雍正乙卯重建 鮑志新市橋虹橋作二橋誤
  同安橋一名洞橋明隆慶間建
  鎮安橋一名新市高橋 宋嘉定間建 國朝光緒辛巳職員吳國銓國學生瞿慶榜吳正豐捐修
  文星橋清嘉慶丁丑監生陳立鳳庠生吳英莪倪慶國倡建
  紫沙橋近虹橋
  錦沙橋近虹橋
  塔橋通新市
  文昌橋在蒲岐東門外近有文昌閣故名
  打銀橋在蒲岐南門外通下堡
   山門橋在蒲岐北門外候氏建清嘉慶己巳重修
  振風橋在蒲岐東外嘉慶甲戌童其旋捐建光緒元年鄉飲賓葉廷芳重修
  萬橋宋萬規建 以上俱十四都 萬規萬橋記造事之初以豐財爲難財可爲也而患無其志將善其
  始必思有以善其終終以不困雖大必成無確然不拔之志則浮議交謫一動於中則大事去矣是故涉
  滄海者先虞其險不可以屆其遠登泰山者先憂其危不可以造其高是豈忘高遠哉無高遠之志不拔
  之誠樂於須臾而忽於持久故耳吾於茲橋之謀始也患力之未濟思有同志者偕成旣不可得越三年
  而謀獨成方靖其趾未踰嵗月以洪湍奔突而顚仆者幾半再越三年更募海民運石以址之民方憚其
  險而不應募者數月會海乏鮮食瀕海民無以爲生翕然相率就工日不下百餘艘凡兩月積五千餘運
  遂築成東西兩灘上下一百尋截江三千丈方秋雨大集山溜湓湧復衝壞其灘衆皆日勞而無成亦愚
  甚矣吾亦不憚勞復增石以固之加二十餘艘厥址固矣乃累橫石爲四柱其形銳而大一柱之廣縱二
   尋橫一尋有半其三尋有奇埋灘淤之下出灘之上者裁二尋有半上跨木爲梁其柱疏以立其間迂而
  闊以石不能跨故也經始於嵗之丁卯訖工癸酉之春凡費錢三百有餘萬而橋成 范霖重建萬橋記
  宋東平萬先生規始剏橋以利厥濟人遂以其氏名之厯嵗滋久風雨嚙蝕波濤春射柱石圮而梁木頽
  千户侯魏公迪常於訓練之暇週覽形勝懼是橋之圮往來者病涉乃鳩工掄材鼎而新之出帑藏以爲
  之資復擇戎士之可任者温普盛潘覺勝李普觀氏協心專力募財以裨不週杵其木以實厥址累石爲
  柱屑以銅鐵枕臥中流銳其首以破激湍上則環石爲梁中通類圭竇五跨五竇復鱗次其石以接通衢
  兩旁繚以石闌其長五十有六尋廣居十九之一經始於宣德癸丑而落成於正統辛酉凡九閱寒暑工
  視昔無慮十蓰議者請以魏易萬魏公曰不可我之新建橋將申東平之志
  侯志論曰甚哉名實之急也天橋之功魏埓於萬而
  魏讓之名焉非以東平之志在利民而不在名耶是
   實之效也然而至今行是橋者徒知萬而不知魏又
  非以橋名故耶是名之效也雖然君子實而巳矣二
  子之功夫誰得而掩之哉
  下新橋在下新
  長山二橋在琴山前卽鎖山順流二橋
  感祝橋在感祝山前 清道光甲辰貢生趙殿鼇趙廷蘭國學生臧正光等倡捐建 以上俱十五都
  鎮川橋在仰後謝趙邦倡建
  單板橋
  連橋宋紹聖間重建
  烏石大橋宋大觀間建
   横山橋在横山前 以上俱十六都
  鎮社橋在社山吳氏築
  清遠橋在壽甯堡東城外明知州朱守宣建
  界㠘橋在界㠘
  懷恩橋卽鑊前橋連東泉建
  横塘橋在大芙蓉林孟期建
  成州橋在大芙蓉 清嘉慶九年職員林孟剛募捐建
  萬緣橋在大芙蓉北
  利川橋在芙蓉溪
  攸福橋在芙蓉溪
   往康橋在芙蓉溪
  有莊橋在芙蓉溪以上四橋均係周濟清陳銘周鳳飛周邦井捐建 以上俱十七都
  行春橋在能仁寺錦溪 林元棟行春橋詩芳樹連綿隔錦溪綠陰深處駕虹霓游人蠟屐頻來往時
  帶殘紅過水西
  星橋在淨名寺前傍視橋下空明如星故名
  瑞宋橋在能
  仁寺西殿橋在小芙蓉包永財捐建 以上俱十八都
  洪橋在樟樹下村
  金浦橋在樟樹下村
  新城塘橋在塘東上下各一
   小奧橋 以上俱十九都
  甸奧橋通倪奧
  崇義橋吳巚建
  驛頭橋
  福星橋在白箬嶺下 清嘉慶戊寅吕國龍重建
  高步橋在謝公嶺下 清嘉慶庚午重建
  合興橋在花臺 以上俱二十都
  梘頭橋一名萬年橋在北閤 清咸豐三年橋爲大水衝壞今改用木
  鎮東橋在北閤一名黃橋
  通輿橋一名文河橋
   西湖橋在南閤 明章恭糓建 以上倶廿二都
  協興橋在二十四都車嶺下咸豐間建
  卷洞橋在二十五都石壇通太平
  自然橋在大荆
  聚寶橋在大荆
  大安橋在大荆
  荆山橋在大荆敎場頭 清道光元年楊加望倡建
  和尙橋通北港 以上俱二十七都
  蒲溪橋在二十七都一名新溪橋一名中溪橋久圯 國朝道光十年孟基隆朱伯賢等捐建增陳
  遇春橋記大荆樂清之附郭也溪有三日蒲溪曰新溪日中溪水由雁山十八溪匯合石門潭而出湍激
   迅悍人多病涉是甯台之接壞實行旅之通使也嘗駕木橋於溪上屢興屢比有時圯而不能興艱險殆
  難言狀若易木爲石二橋並舉闕一不可且橋下築基磐固厥工巨焉非大有力者不能成事此難之又
  難也蒲橋長計二十六丈六尺闊九尺五寸新橋長計二十一丈六尺闊如之中橋長計十一丈一尺闊
  亦如之蒲橋距新橋四十五丈新橋距中橋五十丈向無官道不可不兼營也復於橋畔建屋五間使長
  途跋涉晨昏得以暫息其待人也亦以周焉道光丁酉里人孟基隆朱伯賢二君各捐八百兩爲倡居是
  地者或助以金助以粟助以傭工僅購蒲橋十分之七而橋上石板尙未得具將何以處新中二橋乎而
  事又不可以中止戊戌春聞余自括蒼歸赴郡商於余適余前一月兆夢有九人造念室一人中坐左右
  列坐各四人其事也爲橋而來囑余募衆成之但未明言築橋之處所余顏異之而姑置於不意不數月
  有客來助錢六百緡問其姓名不答也再三話之則曰我自平邑來書平邑民人可耳余不能不深異其
  事從此聞風遐邇不獨甌人自相勸助節四明寓甌者無不樂輸共醵金六千兩有奇由是三橋次第吿
  竣一似有橋卽有神以主之豈偶然事哉孟子曰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此就北方而言北方流
  水湍急沙土無堅性宜木而不宜石必待嵗杪之修築若南方用石一勞永逸非若徒杠輿梁之不勝其
  擾也孟朱二君經營四載心力倶疲爲人也非爲巳也其見義勇爲有如此乃今而後過是橋者莫不日
  昔以木今以石於萬斯年並受其福余因記其創建之由倂捐助姓氏及購材工作需費若干數均勒於
  石 前明章恭毅有贈修蒲溪橋道人詩雁蕩高哉凌雲漢兮上聳層巒疊嶂千峯萬壑崔巍崒嵂之重
  山下流淵泉支派長溪曲澗湓溢泛漲之狂瀾衆水合流兮泙湃匯山口推開兩嵒兮對距石門關中涵
  大潭深莫測淵如碧海盈兩間時有神龍出没兮蜿蜒蟄潭底旱嵗行雲施雨布澤沽人寰潭水下流江
  洋兮廣蒲溪之崖岸奔湍走石通海兮盪水漲之長灘吁嗟行人兮南來北往温台路經過滿溪兮如涉
  溱洧何其難或深厲淺揭乘輿病涉兮幾人没溺長吁嗟或傴僂提擕浮沉得失兮幾人驚恐愁改顏美
  哉好善兮道人作廬居此側到處募緣兮造橋創宇任往還遥見徒扛輿梁如長虹之駕滄海兮嗟爾行
   人過橋如履坦途輕且儇又見虛堂靜院如仙洞之桃源兮嗟爾行人寄宿若赴居室清且閑美哉道人
  兮菴居此地行好事永久濟人利物賑民艱吁暿世有在位君子積善富人推此心兮政平訟理散財發
  粟不患不得蘇惸鰥不患不得蘇惸鰥 讀此詩足見此溪不可一日無橋也自道人修橋後未得其人
  以道人之心爲心致湍激迅悍片石無存而橋之名亦埋没故人并不知此溪有橋也兹孟朱二君建橋
  營屋適符道人作廬居此側之意可謂前後古今心心相印道人旣逃於世尙不忘世倂逃於名終不佚
  名恭毅公表而出之不獨於道人名其名並以示後世之立德立功者勸遇春自註
  按隆慶志東鄉有解廊橋文光橋俱十四都下降橋林家橋隄門橋福崇橋長橋俱十五都下村橋孝善
  橋雙源橋俱十七都劉家橋在二十七都今俱圯外有浪垠橋徐都橋仁澗橋鎮甯橋永甯橋在玉環
  成化十二分𨽻大平
  補入
  永樂橋宋政和癸巳周景燧建在十三都黃塘
  順安橋在十三都仰后村同治三年謝趙邦捐建
  利濟橋在十四都西洙國學生李國喬捐建
  新河橋在十五都
  老橋在十五都
  樟樹橋在十五都
  牛橋在十五都
  林宣橋隆慶志作林家橋鮑志載巳圯光緒間重修
  仙人橋在十六都西塘道光間建
  十板橋在鄴奧十六都
   通濟橋在十七都瞿渡道光二十八年建同治間趙佐清倡捐重修
  華陽橋
  新河橋在鏵鍬
  文光橋在十五都
  下降橋在十五都
  孝善橋 以上三橋鮑志載巳圮今重建
  陡門橋俗名兩耳陡橋鮑志載巳圮光緒間重修
  永壽橋在茶堂村光緒八年董光宗張玉寶捐建
  憲運橋在西門村道光十年翁恭馨等捐建
  章義樓橋光緒元年接佛寺僧大根建
  三星橋在大橫浦前咸豐元年葉欽茂羅國茂何可滿捐建
  西奧橋在捲硐村西光緒十三年陳德昌捐建
  三界橋在半嶺村東至黃巖南至太平西北屬本邑未知何時建
  文虹橋一名胡公橋 明天啟丙寅令胡良臣建其高畧與城齊層級以上中廣而坦旁有石闌遊者
  憇焉時有耆民李廷芳梁爲願捐資助建
  仙人橋在懸浦河又東有洞橋
  文明橋明崇禎壬午僧善緣募化建堪輿家以爲不利未成而圮後復建易名燈心橋
  芝嶂橋在黃奧山頭光緒十一年圮縣城徐乃來後所畫鳳鏘捐建
  鳳灣橋在後所城外五顯廟前光緒十三年圮十五年董史良修
  南草垟二橋一縣城朱應珠建一後所董開禧建
   後所城外橋西南北各一
  抝橋近白鶴廟
  支公橋在白沙南光緒十年圮後所董史良重修
  三鳳鄉橋一名白鶴橋
  南塘村橋縣城陳鴻翔建
  白沙橋在縣東七里
  徐家橋在新河監生徐佳圭創建二橋
  開河橋在南草垟新河口 國朝光緒六年縣城徐遇清建
  安瀾橋在南草垟新河中段 國朝光緒六年縣城朱明新建
  利濟橋在南草垟新河下段 國朝光緒六年西斜林尙仁建
   湖上橋在瓦窰𥦰河
  躍溪橋在湖上奧 國朝嘉慶九年國學生周景望西巖寺僧碧忝募建
  宋家庄橋以村名橋
  蓋竹橋通蓋竹
  石馬橋楊樛同妻吳氏建
  望浦橋在石馬 國朝同治辛未邑人徐乃文重修
  萬奧橋明李碩建 國朝光緒四年邑人徐錫濤重修
  添仙橋在縣西十里宋法燈寺僧助建 國朝康熙壬辰邑侯陳大年重建 咸豐六年州同徐乃文
  男慶奎奉祖父增生徐誌祖父貢生一森重建
  峽門橋通柳市宋趙師濟乾道間造 明嘉靖丙寅趙元秀趙元拔元潮重建 國朝同治甲戌洪興
   朝奉祖母陳氏母施氏重修
  湖潢橋在湖潢山頭宋崇甯二年僧惠登同林益陳招建
  蘇奧橋在蘇奧明嘉靖七年建 國朝乾隆三一年庠生陳用平助建同治十年重建
  呂奧橋陳通同妻黃十一娘施財造橋一所李世李華母林氏助建 國朝道光癸未重建
  潘店橋一名平山橋
  橫徑橋今改爲横鏡橋在橫徑山東劉公河口
  河奧橋宋崇甯二年劉十娘仝孫何慶建 國朝光緒二年衛千陳毓元重修 以上俱一都
  寺嶺橋俗名吃飯橋潘百九捨財助建
  永清橋在寺嶺 國朝同治元年山塘鄭奇修重建
  三塘橋在三塘明天啟壬戌王姓重建 國朝光緒十三年重修
   支奧橋在支奧宋政和二年壬辰法燈院僧道祥勸綠弟子支詢同陳趙倪諸姓建 國朝同治庚午
  監盤樟奧兩地王楊支薛諸姓重建
  雲門橋在支奧東一里明萬厯丙申雲門寺道人法海捨財建
  南山橋在鹽盤明萬厯壬寅王廷芳建
  中央橋在鹽盤 以上俱二都
  象山大橋採訪冊作象峯橋宋紹興十七年温州龍典官道士林日釗募建 國朝嘉慶十七年象
  山鄭氏重建
  安豐橋明崇禎庚辰王氏重建
  蘇郎橋在高垟宋崇甯四年建 清道光己酉門前衆等重建
  霓垟橋清嘉慶丁巳高垟貢生林興運國學生林興進霓垟國學生趙際會仝建
   霓瀆河橋在霓垟 國朝乾隆十九年陳氏春源四世孫可超建鮑志誤爲陳友雷 同治辛未翁
  垟庠生陳作舟重建
  鮑公橋在霓垟今改名春和橋 清康熙庚子趙昇玉同弟昇如重建 道光壬寅趙氏衆重建
  横霓橋在横霓俗名萬里橋宋慶厯三年戊辰鼎建
  湯奧橋在湯奧路頭石 國朝嘉慶丙寅石氏重建
  花浹橋在花浹
  西峯橋在山前河今改爲金雞橋 明崇禎十三年重建 清光緒庚辰馬氏重建
  山前馬橋宋元祐七年壬甲馬氏衆建造 清嘉慶八年重建
  黃家橋卽下奧橋 清乾隆己卯本里黃次勳捐建
  山根橋在盤谷河 宋陳潘同妻吳一娘建 國朝嘉慶辛未王周氏重建
   二條橋在相公灘卽慕嶼橋明崇禎五年建
  南鳳橋在鳳嶼河俗名矮凳橋一名頭條橋 國朝嘉慶辛未泮垟鄭景詩重建
  三條橋在相公灘東南卽鳳嶼橋 國朝嘉慶二十三年泮洋村重建
  大安橋卽黃瀆橋 宋嘉泰元年鼎建信女伍貞一娘捨財建鄭東邦捨板重建 國朝縣丞鄭奇斌
  子貢生昌阜助銀重建
  林施橋一名黃瀆朱橋 國朝乾隆六年重建 光緒六年重建
  仰槐橋俗名四房橋 明萬厯甲辰王仰槐建 清道光丁酉重建
  棚橋在棚頭本名鎮東橋 清乾隆甲申荷盛鄭盛亨盛三同建 咸豐八年戊午來孫鄭掄元捐建
  矮櫈橋在相公灘北 以上倶五都
  端平橋卽丁橋
   高橋一名高義橋 清乾隆庚辰張天育男次睿孫安上重建東隅周雲同妻虞氏施板三根張主文助
  建 光緒三年沙灣李明訓山根陳立身陳德佩陳恩榮仝建
  河西橋宋紹興十九年戊午徐氏建 清康熙己卯重建
  翁垟二橋前後各一
  九房橋在翁垟明萬厯乙酉本里陳氏捨財財重建 崇禎辛巳陳世岑重建
  甯昌橋在翁垟塔山寺前 清咸豐辛酉方景星陳承植陳方榮陳嘉珍建
  塔山橋明萬厯十九年本里汪用捨財建侄廷錫廷鎧孫如珂仲恩助建
  後橋明弘治元年建
  聚星橋俗名上橋宋太平興國元年蔣光兒妻林十娘男趙新陳祿妻林五娘仝造 清嘉慶十四年
  陳德賢重建
  朝宗橋在塔山河
  鹽院橋卽翁垟眞橋 宋崇甯戊戌王氏建
  熙春橋在翁垟塘下 明萬厯七年虞德晟建
  熊踞橋在地團 明萬厯丙子葉秉熙建 國朝咸豐丁巳重建
  葉橋本名八華橋在地團 明萬厯丁未葉氏原建信士葉號葉橫葉諫欽助建
  臥龍橋在地團王亮建 清光緒丙子翁垟陳步森重建
  金店橋在劉公河
  新橋通長林 明宏治七年陳義官重建 萬厯乙酉省祭官倪英爕重建
  三雲橋南三雲建
  殿後橋清康熙己卯重建
   鳴鳳橋在岐頭明萬厯丙子朱問男太學生子受建 清雍正十一年陳賾重建
  樊家橋一名望岐頭
  鎮東橋在岐頭朱問建
  長林橋在長林河 清乾隆庚寅倪氏重建
  永善橋在河堡前 清道光戊子地團葉紀兩建
  積穀橋在河堡岐頭南文佳文標文儉良生契若耀乾際鄉同重建
  蓬山橋在寺前 清嘉慶七年余氏重建
  迴瀾橋在寺前
  四板橋近寺前 宋崇甯元年壬午勸緣僧子龔記 永昌鄉榮田保辜李并妻吳六娘捨錢建興此
  石橋一所
   下倉橋 以上俱六都
  東安橋在胡家垟 清嘉慶壬戌重建 道光十四年南應坤重建
  萬橋在黃華河 明萬厯乙巳周誻賜仝妻張氏建 清乾隆間周香重建
  永甯橋在黃華 明萬厯戊申張士任建
  永康橋卽龍首橋 宋嘉定十一年丁丑建 明天啟壬戌張士靄重建
  振興橋在黃華 明嘉靖甲子張氏衆建族叟張霸募捐重建
  凝瑞橋在黃華永甯河口 明萬厯末年建
  隄門橋在七里 相傳郡城梁鳳藻建
  曹田橋在曹田一作永安橋明萬厯丙子本村重建
  馬衟橋近曹田一作永昌橋 宋元符間造 清咸豐二年募緣重建曹田陳氏紹仁趾紹熙成五
   助建
  五星橋在五星斗俗名西洋橋 清道光十年南山前重建倪邦光助建
  百岱橋陳緯妻高氏陳經妻高氏重建僧景需仝募緣陳景仁助建陳繩陳紹趙鐺陳福趙廉助建
  清乾隆三十二年陳氏捐資重修
  金家橋在金家奧
  沈家橋
  西奧橋在七都西奧 清乾隆六年本里陳選欽捐建道光二十二年南應坤重建
  太平橋
  林監橋
  吳家橋
   下堡橋 以上俱七都
  包宅橋卽柳市後垟橋 宋政和元年建造仍助先妻章三娘張玩妻倪十九娘男亮直造石橋一所
  本村趙留耕劉霞川西各捨銀助建
  趙莊橋俗名擔水橋 清同治辛未重建
  東安橋卽東頭橋 明萬厯二十七年本都劉治激㵿澈盈盄卓昂重建
  西安橋卽西頭橋 宋元符元年僧宗廣同勸緣應神祿張世安張衛樊四亨李京募財建造石匠王
  祿生
  坊橋通上金垟
  龍首橋一名火燒橋在柳市胡琨建 明宏治元年八都劉雅包泰同重建
  陳渡橋俗名七間橋 宋開禧三年陳渡建 清康熙壬午五都陳餘生林士法名萬興募緣重建
   鷺絲橋在三義河後垟心 明嘉靖己丑薛臨濟重建
  南安橋在柳市三里本里劉亨漢宗同建
  冷阿橋在柳市西垟 宋政和元年樊道人建
  新河在新橋村
  長安橋在東仁宕前 清道光三十年庠生鄭灝弟昌興重建 光緒丁亥重修
  陳蕩橋今改爲迎帶橋 清乾隆壬午尙家垟黃氏重建黃子臣男庠生元圭黃景泉黃景琳助建
  白巖橋卽祥瑞橋 宋嘉泰元年南滋仝男克科建 國朝道光乙未周景桂仝男嗣淇重建同治
  十二年本里翁氏合族重修
  錦帶橋在樓下福泉寺前 明嘉靖庚戌本都趙坡同族倡建本都胡惠胡裔仝男金斌助建
  打鐵橋在樓下村 明嘉靖庚戌冬趙坡等重建
   樓下橋卽福泉橋 清嘉慶二年本里陳文軒同侄尙禎𦔳建陳尙微弟尙泳侄秀棣助錢五千同治
  甲戌本里庠生陳文瀾倡捐重修 按文軒舊志誤作文井
  五婆橋在金家奧前 宋元祐庚申曹川胡憲會林子林孟旭孟霈鼎建 明嘉靖三年鄭賜重建
  清道光十六年貢生鄭奇楠重建
  甯社橋在獅子山頭 清道光九年己丑東岸村陳氏重建
  東慶橋清道光二年癸未葉氏鼎建鄭有三陳芹彬張卓光卓岳助建 咸豐二年陳琳重建
  西慶橋國朝嘉慶己巳葉位南葉祥光建道光乙酉葉兆槐葉永華仝重建
  尙士橋在尙家垟陳宅 清光緒丙子合社重建
  煥昌橋在西金東南殿邊 清康熙癸巳徐煥昌建
  西金橋在西金 清同治八年本村徐氏重修
   尙郎橋
  堂沿周橋又名龍首橋 明萬厯四十五年周氏重建
  林宅橋
  橫帶橋在橫带河 明萬厯四十二年重建 清道光戊午重建同治乙丑職員鄭炤貢生黃樹霖重建
  昇仙橋在仙垟
  刹社橋卽察奧橋 清嘉慶己未薛佳春重修 同治三年董事翁聲書林秀鳳男方濯例贈同知吳
  鄭衡男玉環助建
  山下橋通河頭路
  殿東橋在横帶橋廟東 清同治丙寅重建本村林施氏男時雍迎春助建
   㠘奧橋
  蔣家橋明萬曆己卯本里蔡商重建
  上來橋 以上俱八都
  白石橋在白石溪口卽通仙橋 明崇禎己卯重建
  鳳凰橋 宋元祐庚午重建 明萬厯丁丑下庄黃祥捨建
  磁石橋在霓奧河口 清同治八年本都鄭瑞臣等捐建
  凰奧橋在凰奧河頭又名東一橋 清道光七年丁亥重建
  合湖橋通密溪 宋開禧乙丑靜慧院僧仲參募緣重建 錢雲捨銀五兩 錢文鎰男庠生青選萬
  選同侄瀛選捨銀三十兩 大賓錢國光捨銀十兩錢孝廉五世孫旻燁 十都戴顒同妻林氏助建
  陳東蓋 韓助五十千 僧懷哲募到五十千
   支鳶飛李子蒙各助二十千嗣法女道士張德華各助二十千
  李四四娘朱五七娘各助八十千林思信妻詹氏助二十千
  魏彤同弟大節各助三十千孫文亨孫承影各助十五千
  進士劉迅同弟選侄實天錫等助五十千進士黃順同弟惟良侄叔望助百五十千
  進士黃範養晦各助五十千進士黃珍周泰各助三十千
  進士毛進同侄壽南助七十千進士錢秉直同弟易直助五十千
  進士錢萬春同弟文子等助一百千迪功郎致仕包耳同侄履信雷煥等各助三十千
  通判 州宋晉之助二十千知江陰軍事王耕助二十千
  知台州軍事王 助二十千江東轉運判官王聞禮助五十千
  勸緣朝散郎賜緋魚袋致仕宋晉之江西轉運判官趙選助六十千
   勸緣奉議郎行太學博士錢文子勸緣文林郎知樂清縣事姜衮
  勸緣宣敎郎太常博士錢易直勸緣奉直大夫知温州事趙夢涵
  勸緣朝奉大夫知温州事錢仲彪
  汪信橋在東浹溪口 明萬曆己未汪信橋重建以上俱九都
  沙㠘大橋在驛路宋湻熙十一年趙伯藥建 清道光十六年庠生黃汝楫修 舊北刻周九八
  娘男黃裳娃湻陳尹妻賈氏丹邱潘三十 石匠胡紹宜人扈氏王延祖趙氏助夫楊廿九郎陳氏十娘
  夫韶三郎 南刻魏彤大節助考十三郎母陳十一娘生界幹僧行淵惟善林允成陳紹妻徐氏陳廣茹
  淵陳 二娘潘二娘朱六娘孫大恭姚氏朱廿九娘助夫陳三四郎生界 中刻彭城錢介之助彭城錢
  朝俊助緣
  胡家橋在沙奧東 宋元祐庚午建
   正印橋在驛路南通管㠘北通白石
  下印橋在湖頭北
  上金垟橋通湖頭
  湖頭橋宋大觀二年宋世隆陳賢珏同建 明西隅趙欽怡母梁氏修 清順治三年前垟林氏重修
  道光十六年黃王杰黃友謨倡修陳統學捐建 咸豐三年黃友安修 光緒二年錢修富鄭高富倡修
  陳琅黃孝昌捐建
  西宋橋在西宋河後改名安國橋 明徵士施松麓重建 清道光庚寅施氏重建太學生南應科助
  板一條
  慶旺橋在西宋河 清嘉慶十三年湖頭黃氏衆泮垟鄭李氏縣城蔡伯龍湖頭后葉鄭氏李奧監生
  陳璉南沙奧蔣南氏同修
   溝旁橋在藩家垟東南今爲安瀾橋 清咸豐三年增生倪兆禧重建
  中央橋在藩家垟村 清光緒 年生員倪鶴翔重修
  廣要橋在橋下村卽由仁橋 清同治八年施氏重建
  甯豐橋在塘上 清咸豐李氏重修
  塘上橋在塘上
  趙鎮橋一名趙家洞橋 宋慶元己未幹僧悤泰促悟仝幹趙雄建立
  仙垟橋 在仙垟一名周包橋 明嘉靖十八年本都捐資重建 清咸豐四年周三衆重建
  諧登橋在蟾河堡西本都施景南重建
  盧莊橋在盧莊河 清道光己丑柳市村何丹鳳重建 同治癸酉智廣村國學生陳文隆重建
  智廣橋在十都三里智廣寺前 明萬厯己卯本村黃沛妻吳氏建僧本惠徒慈文高助建 清同治
   丙寅僧妙識徒榮瓚募建
  起鳳橋卽水没殿橋黃配侯建
  黃施橋黃施二姓同建
  丁橋
  東來橋在西斜葉翌林建
  馬峯橋在馬山 清乾隆丁亥趙珍間黃 喜仝重建
  景清橋卽下庠橋 宋元符三年李氏祖奉安同寺僧子高建 嘉定十七年甲申重建進士李惟妻
  孫三娘進士鄭師道李棣 欽賜壽官李詥李倘幹緣景清院僧得文仝助建
  景西橋 在屠奧卽殿前橋宋湻祐十二年壬子景清院僧應璿同進士李光大募建 按稱進士當
  是鄉進士
  屠奧橋卽車奧橋
  下莊橋通白石
  馬家橋通下印
  通津橋一名廿里橋 清嘉慶二十二年生員林向榮余宰新倡修
  寶固橋 以上俱十都
  李博橋通白象 大清道光丁未黃友法重修
  東垟田橋在丁字河口女弟子劉氏三娘施財五貫助造石橋
  白塔大橋在驛路 宋慶厯乙酉劉十五孺人同何八孺人建立 宣和六年孫師古師錫重修
  乾道丙戌圯紹熙壬子重修
  香山橋通石船 清道光十年本村林氏衆等重建
  商量橋
  八仙橋
  新城橋在新城
  永慶橋卽小港山前撟 清道光十年建
  山東后橋清同治丙寅建 陳元受仝妻王氏吳門林氏助建
  大港橋清康熙丁亥大港孫氏重建山西吳子功妻林氏助建
  雙廟橋通磐石又名西河橋 清道光十一年重建
  花幕撟一名象橋在大港花幕垟 清道光二十三年合社重建大港吳勳同妻林氏助建
  馬喊橋 在塘下東北清 康熙戊寅重修
  塘下橋在塘下一名安波橋 明天啟壬戌十都施欽哲重建 崇禎庚辰郡庠生施衡捐貲重修
  清同治甲戌蟾河堡施氏衆重建李氏同信女劉阿學助建
  落馬橋
  振蓮橋在蓮池頭二所一名東文華宋元符三年建 清光緒元年重建 一名西文筆清道光丙午
  重建 以上俱十一都
  萬橋在萬橋河
  横河二橋東西各一 西橋宋湻熙八年建石佐仍捨錢二十貫助建 東橋一名直落橋宋開禧
  二年建 清嘉慶十二年各社重建縣城屠道青男
  龍置捐銀拾兩劉文喜高恩仝弟助建首事湯文法
  戴良鳳
  洞橋近館頭 明節婦高爽妻胡氏建
  油車橋通磐石
   十里橋舊一橋生員鄭晉之改爲東安西安二橋
  倉下橋郭良推宅捨中間板一條
  吳橋在重石村東首 明萬厯癸未鄭鳳重建
  洞橋以橋名村
  對角橋舊志作戴家橋誤 清道光丙申林施氏重建
  白鷺㠘橋東西各一 西橋首同幹汪森夌閏興鄔舉尹興智用錢八十貫 宋嘉定七年重建
  旺林橋清乾隆三年本里捐建
  官庄橋在高奧更名旺人橋 清黃如榮重建
  永清橋在高奧更名瑞橋清咸豐辛酉重建
  鄧公橋太守鄧淮建後爲洪水所壞僧 愷募緣重建今圮
  新橋
  通永嘉 明天啟五年南灣郭氏重建 清同治壬戌永人爲防粤匪斷其橋明年永嘉徐培金重
  建
  下渡橋柯曾鋐捨財重建 清同治壬戌遭粤匪截斷甲子張氏捐建
  騰蛟橋舊志作滕鑑橋
  朱上庄橋在横河西又名鄧客橋 宋慶元庚申鄧永壽建
  磐石洞橋在城內凡四橋東永康西永安南永甯北永樂
  鎭海橋在磐石東門外
  丹失橋俗名擔水橋在磐石北門外 明萬厯丙戌磐石衛武德將軍黄華關把總劉丹仝妻郭氏捨
  銀十兩信女雷氏十五娘捨板一條張浦陳鯨劉餘慶胡賜傳滕鄭溱陳漢助財重建 以上俱十二都
  按隆慶志西鄉有法燈橋在二都八華橋在六都陳渡橋在八都西胡橋磁石橋在十都今俱圯 又有
  陡門橋林監橋吳家橋下堡檐在〓都府志有沙甫橋在六都附〓於此

知识出处

光绪乐清县志

《光绪乐清县志》

本志书创修于光绪十二年(1886),是由邑贡生陈珅(厚石)编辑成邑里、规制、学校、田赋、兵制、职官、人物、选举、经籍、金石、灾祥、寇警、方外、杂志共十四门,几乎为道光《乐清县志》翻版。后陈珅卒。二十七年(1901),重新由陈莛(咏香)、倪毅(楚湄)续行参订校勘。1912年,由黄式苏、高谊校补刊行,仅人事记至清末民初。

阅读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