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縣志卷之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光绪乐清县志》 古籍
唯一号: 113220020230000526
颗粒名称: 樂清縣志卷之四
分类号: D035
页数: 1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清县志·卷四·规制》记载了乐清县在规划和实行规章制度方面的一些情况。在同治初年,广东的土匪入侵后,官兵和百姓提前撤离了有城池和无城池的地方。尽管有城池也未必可靠,但建立防御措施是迫切需要的,不能因为害怕而放弃。乐清县有两个海关,旧志只记载了黄华,遗漏了蒲岐,现在在此补充。此外,公署、仓储、坊表、街巷、市镇、邮站等的规章制度也是古人管理国家和乡野的遗愿,一一记载在其中,展示了乐清县的规章制度。
关键词: 乐清县 规制 同治初年

内容

規制
  同治初粵匪入犯官與兵民已先期避去有城與無
  城同似城無足恃然設險守國城在所急論防禦者
  不得因噎廢食矣樂城海關有二舊志祗載黃華不
  載蒲岐誠爲忽畧今補錄之至公署倉儲坊表街巷
  市鎮郵站等亦古人體國經野之遺意以次錄入而
  一邑之規制見焉
  城池
  隆慶志縣治舊以兩溪縈帶洪水時發不可城惟用 
  木栅唐天寶三年始築僅周一里高一丈二尺闊二
  丈四尺門四東曰登瀛南曰清遠西曰承流北曰祥雲(見萬厯府志)元廢明洪武
  六年以備倭議築乃因東西兩塔爲石城至溪仍用
  木栅濠周其外水陸各有門至二十年沿海列置衛
  所城又廢不用正德間邑令林有年始置六門以民
  壯守之南曰文明通濟東南曰鳴陽西南曰迎恩東北曰拱辰西北曰肅清嘉靖壬子
  倭大入黃巖以無城故於是王都御史忬知府龔秉
  德躬相地命知縣楊鑰城之畧如國初而純以石東
  西及塔山之址南拓之至於三橋高凡二丈四尺址
  厚二丈二尺其門三中鎮海東鳴陽西迎恩當溪爲洞爲水門
  面翼以四寨曰疊巖曰鯉池曰大巖頭曰花山守稍設矣嵗己卯又
  以一面未備將周城之而當稍撤民居民譁於時兵
  道郡縣環視莫之能奪乃卽山址摲其土爲之而山
  高城低下瞰若平地戊午己未倭連嵗至憑高幾入
  賴張參將鈇力戰以免於是同知尹尙孔被檄按行
  民居撤而城之南仍其舊東包小河北截翔雲山趾
  西距西溪凡爲門大六小四樓櫓悉備焉府志萬厯
  丙午復開翔雲門在縣治西後塞六年令黃仁榮周城
  共築敵臺一十四座二十一年推官王引麟增築四
  座
  國朝雍正四年令唐傳鉒捐俸一千二百五十七兩重築
  城垜一千六百四堵又建北門城橋有重修縣城記嘉慶元
  年八月颶風損壞令李珍詳修
  縣城周八里有奇城身外長一千四百七丈高二丈三
  尺裏長一千四百二丈高一丈八尺底闊一丈四尺
  頂寬九尺(府志)周九里三十步舊府志高二丈東西厚一丈三尺南北厚一丈今據嘉慶元年
  詳修文案北貼山無壕南附河東西附溪爲濠城樓六座
  門六東曰忠節南曰鎮海西曰迎恩北曰拱辰東南
  曰鳴陽西北曰肅清小門四曰東皋曰文筆曰簫臺
  曰倉橋水門南北洞橋而外又有東西城洞五一在東四在西今惟寶帶河水洞可通舟楫敵
  臺一十八座城垜一千七百二十堵(舊志)或曰東城包河是內濠也
  東溪中貫堪輿家亦以爲不利且東溪流最巨或决溢則害於城不若於其上流徙之出於城東城得大
  濠如西城而水災益澹兩溪環城甚吉也賀侯賁嘗采輿議庀財用具畚鍤將分功賦事以遷去不果云
  鮑按東溪於乾隆三十二年令林人櫆承郡守李琬命開浚支分勢殺城絕水災又置浚溪之夫以時洮
  汰而深之慮甚遠也今役夫日久懈怠宜嚴督洮汰永爲一邑之利 明侯一元城記夫有國家者厚下
  安宅深根固本莫大乎附民而慮危於安圖艱於易莫要乎詰兵長子之固不如晉陽附民也河陽壁壘
  一朝變色詰兵也故有無城而固有城設而不用禮義之爲于櫓强矣尊俎之以折衝遠矣雖然介冑易
  虎兕而袒裼則惴於蚊蝱春秋絕鄭虎牢以失險潰莒以城惡兵也者上守而賤戰者也設險守國重門
  待暴固古之制哉吾樂負山瀕海自昔無城國初因山爲險城其南偏其後也水齧之則城磐石衛以爲
  外城而邑之城遂廢永樂間倭宼至迺以師綴衛而潜師入邑於是又城後所以爲外城塞邑之南屯戍
   棋峙累葉晏然城之力也然家國之制常大治舟艦斥遠水寨宼來與决海上不以及城豈區區畫地守
  哉兵旣久戢船寨一切不治廑廑城守宼狎弗畏於是諸屯戌不復爲邑用而邑城始復議矣嘉靖壬子
  宼縱刼海上邑人騷然無藩籬之固邑侯楊君鑰日帥壯士暮夜號戎於郭外露居蓐食民保其慈宼畏
  其整邑以無事御史林公應箕過而嘉之旣而曰勞矣盍城諸乎城必周迺按故牒得前令歐陽君之議
  議如國初而稍斥其南以紓水患民便之而或虞其弗周也議久之不决於是大中丞王公忬提兵至曰
  因地之險仍古之制從民之便可弗務乎迺與守巡顧公問谷公嶠巡海李公文進曁郡伯龔公秉德倅
  黃侯釧何侯洛熊侯梅上下原隰周爰咨諏而我楊侯受以從事遂以某年某月經始明年某月吿成高
  若干丈尺袤若干丈尺帶環於南珥屬於東西東西之山旋繞而北嶔崟戌削若增而高溪流縈合若浚
  而深崇臺星列長橋虹跨稍食均故士不病分功得故財不匱章程立故役不淹百世之固於是乎在非
  夫羣公訏謨遠籌提衡於上我侯鞠躬徇國奔走於下曷臻斯之烈哉或曰詩有之城彼朔方則獫狁于
   襄蓋武之善經也今大中丞公修南仲之烈經畧海隅旣有備矣迺者偏師再捷俘斬無算方將馘累嵗
  之逋寇復國初之荒徼樓船守望汲汲乎舊章斯又何以然哉嗟乎夫前人之畫遠矣斯子囊築郢所以
  卑也且夫治盜賊之道與彝狄異彼彝狄者各居其國服畔不常命之曰荒斯有來則拒之去則弗追之
  議今亂海上者本吾民也乘武之偸顚寘於惡誘致海彝與之爲一乘潮出没伺便倐忽非有定壤可拒
  而去也譬〓之𤴯癰着於筋絡不决不除方且設間藏姦因糧資械於不逞之民以漁獵海上海上自浙及
  閩封疆遠者數千里民之聚落往往而有山厓水澨犬牙相入焉能悉以城塹虎落周衛之乎故以數千
  里列障而守之則不足以偏師獨克則有餘其勢然也兵固有以攻爲守者淮夷徐戎門庭之寇則魯公
  穀甲胄飭弓矢以除之豈可獨守南仲哉夫振梂窮乏得民之和逆折姦萌絕寇之資附下親上使民不
  復爲盜者司牧之任也有嘉折首莫不震疊且擊且降以安反側詰兵致果使盜復還爲民者秉鉞之權
  也吾觀大中丞公龍變豹蔚神算無方而兵憲公嚴翼以共服巡海公沈毅以大畧寇固不日而盡也而
   分守公保釐東土金相玉質郡公則寬宏簡重楊侯則寅畏小心彼蚩蚩之氓孰肯背袵席之安而卽金
  夷之慘去冠帶之國而從鱗介遊哉詩曰懷德惟寧宗子惟城矗矗乎高墉哉固有之而不恃矣國朝
  梁祉登南城樓詩登彼城上樓北望浮雲齊長江走天外疾風吹鼓鼙啾啾巢鳥嗚哀哀新婦啼自言幼
  少時隨母育深閨不識離別苦嬌歌白銅鞮十三學織錦十六始及笄嫁與薄倖兒從軍戌海西凱旋杳
  萬里游子久羈棲安得持箕帚前驅掃鯨鯤婦言婉以悲我心愴以淒丈夫事無成愧負糟糠妻 又城
  邊行城邊野草叢叢綠草深狐兔相驅逐里人附郭墾荒田掘地城下拾遺鏃寸鐵未灰壯士心血㾗凝
  碧猶在目云是卯長兩年間勁敵相持多殺戮食盡圍解兵始休枯骨飛霜埋陵谷天陰時聞金戈聲魂
  魄無依清夜哭塹深壘峻足跡稀至今無復城邊屋我來此地值暮春杜宇催歸喚行人正當回首愁欲
  絕及聽斯言倍愴神昔日項籍困垓下酒酣悲歌泣沾巾長平降卒四十萬朝思歸趙夕坑秦烏林風雨
  何寂寞馬陵山石穴嶙峋龍爭虎鬭長如此今古同一城邊塵鮑志此入藝文 增愼江文徵明高元
  登樂清城樓詩金城高出屋樓望旅魂消雙塔千年鎮諸山四面朝遠天稀楚雁流水接甌潮翹首西南
  望家鄉萬里遙 國朝陳舜咨山城秋曉行時在梅溪書院沐蕭山下雞亂鳴沐簫峯頭落殘星一點雨
  點松露清日車隔山翻不動東方欲明未肯明老僧清磬忽然發催起炊煙白滿城城頭山田千百疊九
  月有人荷鋤耕番𧄔儲旣實棉花秀似聞好語談豐亨村陰睡看子母牛黃葉牛背風颼颼稚子采薪歌不
  住直穿西溪入出去
  康熙志論曰城有爲用有不爲用亦顧其人何如耳
  樂邑出崇於外城附於下憑高望之瞭然在日雖授
  兵登陴無險可恃也然如嘉靖戊午己未間連遭倭
  患城幾不保獨賴張參將力戰獲免城猶足以爲用
  人也近嵗海寇駐師磐石樂副將張勇聞衛陷心驚
   膽落委而去之寇來一炬城遂不保士民熸焉有城
  而不爲用亦人也昔以人存今以人亡存亡之機決
  於人選將者可不愼哉
  寨城附
  磐石寨城 在縣西南五十里又西南至府城五十里卽明磐石
  衛治南至盤石巖頭海口一里西至館頭驛十里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
  和建周九里三十步計一千五百五十四丈高二丈
  厚一丈城內有山嘉靖乙丑重建增高三尺壕河一
  千六百二十八丈闊五丈深九尺門四東曰迎暉南曰鎮江西曰
  肅清北曰承恩西門內曰致有爽氣門樓角樓各四水門二吊橋四窩
  鋪七十二城垜一千七百九十
  國朝順治十八年奉遷城圯康熙九年展復重築寨城周
  六里長一千一丈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四尺垜一千
   堵樓四嘉慶元年被風詳報例入緩修巡檢王銳捐
  修同治十二年建礮臺二座一在西漳浦礮洞十四
  座一在東漳浦礮洞十六座安礮十六位營房三間
  建造官守備程夢熊管帶官樂清營千總陳國泰署樂清營千總蘇駿升署樂清營千總仇國華磐石營
  署守備方貽德守備王樹章戍兵五十名由樂清協標分遣光緒十一年因法人
  滋事於南門外天妃宫前築礮臺一座城高一丈八
  尺垜八十一堵周圍共九十丈二尺五寸臺分上中
  下三層上層營房三間又南首有土城東西九丈安
  朝天礮二位中層大礮房二座原安礮二位光緒十
  一年移一位安於龍灣礮臺又小礮房五座安礮五
  位營房六間下層大礮房五座安礮五位又正中安
  朝天礮一位建造官候補道湖南楊道洽監造官磐石巡檢司賴禮畊管帶官候補守備王
  熊標候補都司鄧邵勝候補副將章洪發五品軍功梁景輝戍兵五十名由磐石營分遣 明侯一元重
  修磐石城記夫介冑易虎兕而袒裼則𢡚〓於蚊蝱非以捍衛有亡哉傳曰甲不堅密與袒裼同然則高城
  深塹固三軍之甲冑也故條侯堅壁則七國坐敝莒城惡則三都以隳苟自固而不遑又何暇制敵哉故
  勝莫若守守莫若堅壁兵之大體然矣又况治彝之畧尤上守獫狁匪茹而城朔方古法則然哉磐石衛
  城肇自國初當洪武之二十年嵗在丁卯遣重臣行海上視要害置戍以備倭而在吾温則磐石爲尤要
  江道所從入郡門户也顧其城庳而不堅往聞永樂間倭常大入支邑特以疑兵綴城而城僅兢兢自守
  彝中歌之曰不畏磐石城所畏磐石兵蓋是時天下初集也上重於勞民城草草矣而士經百戰則有餘
  勇城以兵固有以也今兵則有間矣而城日圯乃者嘉靖戊午賊來直躒城向郡又躒郡向栝猶謂海曲
  有守乎於是郡中則大治兵鏖彝彝創而喙去患乃稍息顧前後諸公咸睨是城以爲不治則士終不固
  寇謀不折而卒未有能竟治之者以費鉅又以海幸無事民瘡痍慮無動爲大耳固未暇遠計也事則若
  有徯時則若有需積十有餘年而值今兵憲查公以推誠綏治循名責實暨厥僚屬咸底廉平諸將校分
  曹厲士水艦嚴兵常如寇至至輒迎擊於是膚功屢奏遠海晏如則斯城也宜若無復事矣乃查公不忘
  萬世之計陰雨未集而牖户是謀於是乎大治磐石之城撤故而新甃密石焉崇於故四之一厚且倍之
  以乙丑秋九月鳩工明年冬十一月竣事夫置城而惡使壯士不得匿形而蓄力是城不爲城也置衛以
  難賊賊來而不能禦賊過而不能尾是衛不衛爲也斯公之所謂責實也城修而衛壯矣名實相副百世
  之利也顧今東南之事尙有類是者夫國家立法定制至悉矣非有遺缺以俟後者也特在於振舉面補
  葺之振其緒使復張補其逸使復完要以不失其本如是而巳唐之府兵久而空籍則變而彍騎租庸調
  久而淆則變而兩稅皆非也蓋法有不舉而無不良名有不副而無不正今法使民出租兵出力兵有籍
   租有儲非乏也巳則民爲兵焉巳則有戊戌又有餉焉此兵不爲兵而農不爲農也夫羸卒可汰也餘丁
  可簡也敎肄彌文非其練可更也損兵之法過垂而難用可消息也士哺不時以租不入吏不時予有蠧
  之者可去也而籍兵不可虛置也租民不可重税也戍民不可久用也厭襏襫之勞樂芳餌之得吳之農
  越之兵越之氓閩之士其日久矣此亦城不爲城之類也如今當㝉一日聞公之政大畀之方叔召虎之
  任其所謂壯猷宣力者舍名實又奚以哉查公名絳甯國人
  大荆城 在縣東北九十里東至太平縣四十里北至黃巖縣六十里
  國朝康熙元年始築城設參將駐守雍正二年改遊擊乾隆二十年改都司
  𨽻温鎮城周一里有奇長二百八十七丈九尺高一
  丈四尺厚八尺垜三百八十
  風詳報例入緩修
  蒲寨城 在縣東北三十里瑞應鄉宋湻熙間建明
  洪武丁卯命信國公湯和相視要害加築城池置守
  置千户所隷𨽻磐石衛城周三里有奇計六百丈高二
  丈二尺厚二丈門四東曰海國西曰半壁南口東來
  北曰廣升門樓四吊橋四水門一後塞敵臺十二窩鋪二十四垜
  七百五十方輿紀要洪武二十年建𨽻磐石衛築城周三里有奇東渡海至楚門所八十里南
  至下堡海口五里嘉靖中爲禦倭要地
  國朝順治十八年奉遷城圯康熙九年展復修砌如故咸
  豐十二年粵匪逼近居民紳耆鳩金復修葺之更東
  門曰保釐西門曰安定南門曰蔚文北門曰鎮武
   公所在北門半街東首內有贊政㕔戒石亭崇禎癸未年圮 國朝順治間廢增
  演武㕔在南門外西首今廢增
  營房舊在南門外東面共三十五間自打銀橋至城下順治四年廢今改汛房於東半街增
  農政㕔
  在東門爲許朝旺立府學敎諭胡騰蛟有記今圮址在增
  後所新城 在縣東三里鮑志作舊後所城誤舊後所在磐石衛
  西南正統三年侍郎焦竑御史高峻奏徙永康鄉城
  周圍四百丈垜五百六十門樓四東曰新鎮西曰永安北曰清平南曰
  定樂窩鋪三十六吊橋四方輿紀要明成化五年自磐石衛城移置此仍𨽻磐石衛
  築城周二里有奇所南五里爲石馬海口東至蒲岐所三十里北至𥦰奧驛五十五里
  國朝康熙間總督滿保檄飭重修城高二丈厚八尺門四
  水門二今圮道光十八年本城董開禧與友鳴因𠸄〓
  夷騷擾後所逼近海濱出資重修光緒丁丑敎職董
  史良捐修明黃淮樂清白沙新城記洪惟我太祖高皇帝承天命握乾符以統御六合內治外
  攘具有成法海宇四裔聞風慕義悉心內附睠彼東南瀚海巨浸茫然與天接蕞爾之地隈處海關而以
  國名者曰日本卽古之倭奴也亦嘗上表稱臣稟奉正朔其聚落散處對馬一岐諸島㠘頗近我邊疆其
  人恃習波濤之險乘風信駕輕舠竊發寇邊雖莫我虞不可無攘斥之備於是命信國公湯和徙邊民跨
  海以居者俾附內地並海險要連築城堡集鎮戍以預防之於今六十年矣守臣習於因循怠心滋慢藏
  兵誨盜上貽聖慮於是臨軒授敕委户部侍郎焦竑監察御史高峻巡厯海道便宜經理樂清遠在東南
  海角縣治三面薄山東西二水夾縣市而出水暴溢湍悍不可爲城郭無以保障居民設有警則訛言相
  驚不遑甯處侍郎焦公御史高公偕巡按御史高公璽躬臨省視籌議備禦之方僉謂縣之南鄙稍折而
  東鄉曰白沙海口沙磧平衍無沮洳陷溺之險永樂中寇嘗泊舟登岸並海有山曰鳳凰山之麓地且寬
  廣宜置城守以遏其衝覆視允契於是定位大集夫匠斵石於山陶甓於野掄材於四邑旁及栝郡肇事
  於壬戌臘月初吉明年三月訖工城周以尺計四千四尺環之以壕爲門四東曰新鎮西曰永安北曰清
  平南曰定樂門之上建重屋以謹斥堠屋於雉環之間凡二十有八以嚴徼巡城內分畫街衢中建公廨
  列營於左右調發官兵居守旣落成老稚胥慶咸謂自今得安於袵席之上矣衆等造淮敝舍徵文勒石
  垂示將來淮惟國之大政制治保邦於承平之日唐虞三代率同此道易曰王公設險以保其國又曰重
  門擊析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是則城郭之固尤國政之先務也然而損益建置貴適時宜又必委任得宜
  斯事集而民不困春秋城某地必謹書之重其事也淮昔嘗承乏史職今雖臥疾邱園目睹盛事喜邦人
  之奠安不敢以衰憊辭筆以爲記俾後之人知成功爲不易嵗加繕治且使異日修國典者有所考也
  增國朝林大椿舊後所城辨府志云舊後所城在縣東三里早年閱而疑之蓋加舊字所以別於新今指
  此城爲舊則其新者果何在乎後讀黃少保白沙新城記知卽此爲新不待問也邑人至今猶呼縣東三
  里之城爲新城無異詞也及觀鮑志亦引府志此語又引隆慶志以證之云舊在磐石衛西南則益疑之
  磐石西南逼近海壖安有餘地可建一城而云舊城在此耶且旣指縣東三里爲舊城又鑿空指磐石西
  南爲舊城是有兩舊而容無一新也乃取隆慶志閱之始知明初於磐石設都指揮而輔以前後左右中
  五千户所千户官名秩視今之千總所則指其宫署而言猶云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也正統三年稱後千
  户所於白沙之西築城以處之人遂名其城曰後所然則隆慶志所云在磐石衛西南者乃指後千户所
  在磐石城內西南耳非謂其城也府志不知舊後所在磐石而云縣東三里之城卽新城乃以舊後所城
  聯綴成文巳不可通鮑志又不知磐石上有舊後所並無舊後所城隨筆抄錄全未核實幾於磐石西山
  黃華寨城在縣西南七都海岸舊名許公堡因兵許成章而名又名
  城崇禎五年巡撫喻思恂兵道許成章築城周一里
  長二百丈一尺高二丈厚一丈垜三百六十門四南
  有籌海樓下石額刻許公堡三字永嘉周應期題東曰
  鎮遠西曰神秘北曰拱安南曰籌海內有全甌砥柱額方輿紀要水寨在磐石衛東三十里東接大海
  大小門南枕港口乃温咽喉也又山寨在水寨東二里黃華之外爲下馬洋有黃華關汛守最切增湧
  幢小品嘗按沿海之中上等安奧可避四面颶風者凡二十三處其一爲黃華水寨 周應期許公堡記
  國家邊防之設而盡久安之計其道有二曰要與豫而巳要則扼險而守以一當百非是不足以制勝也
  豫則先時而圖以暇應卒非是不足以銷萌也若甌瀕海而國東溟之阻與夷共之盡地置戍擊柝待暴
  無處不䖍而黃華一鎮尤爲温郡要地島夷人犯必經之道嵗在壬申守者弗戒寇得間焉猖獗內及村
  落爲墟旣己藉韋君古生之力捍禦汛掃稍得休息矣當事者嘉其績擢君守備是地周視險阻策其長
   便請於前兵憲梅梁祉公築爲土堡蓋值物力方絀未敢遽然請城也癸酉冬石虹許公奉敕書備兵於
  甌以推誠治循名責實嚴督諸將校分曹屬士水陸盛兵常如寇至至輒迎擊有功於是膚功屢奏邊海
  晏如而又親履諸鎮相厥要害謂吾郡兵汛之防尤重東北東北之衝無踰黃華門户之鍵不嚴何有於
  堂奧則往事之失也遂陳牒撫臺請易土而石首捐俸入一百金爲之倡庶僚聞之踴躍趨助公悉舉而
  屬之韋君君固長才優於綜理而尤善體許公之意以財之縮也故土石之材因之甌海之區至有衝鯨
  波入虎穴而不辭者矣以民力之不可重用也故備插之力因諸裋褐之士分甘絕少至有犯霜露傷肌
  膚而不敢稱怨者矣而又躬親版築以勵倦勤時出私橐以資犒賚不出六月百堵具興僅費金五百有
  奇而屹然稱一巨鎮矣城成其高之以丈計者三文其厚之以尺計者十尺有五其所延袤而以里計者
  回跱隨山而增崇頫溟渤以下視其上有樓可以眺遠其下有機可以禦敵郡人望之莫不以爲鎖籥旣
  嚴震驚可免謳吟歌舞而祝公者咸倚爲袵席襁褓也海寇望之莫不以爲言言仡仡此中有人落膽折
   謀而讋公者且駭爲神力鬼工也總之許公以百姓爲心而韋君以許公之心爲心衆兵士又以韋君之
  心爲心故一呼而立應不日而吿成公之爲吾甌計者眞可謂據地之要得時之豫不傳舍其官而奠是
  邦於覆盂之安者矣工旣竣韋君礱石屬予記其事且問名焉期部民也從父兄子弟之後而席公之庇
  則請從父兄子弟之志而名公之城爲許公堡云而記其伊濯匪棘𣗥之跡如是也詩不云乎王命仲山甫
  城彼東方仲山甫徂齊式遄其歸今天子一日聞公功大畀之方叔召虎之任則斯城也又公之緒餘矣
  是役也大中丞喻公帷籌運量於上海防黃公司李賀公永樂二邑李公劉公相與協力勸相於下中堅
  何君三捷把總范君羽望申令董事皆致有勞績而考厥成者參戎趙公也並書之以志不朽至若近地
  效義士民張某等則名書於碑之陰賜進士出神江西布政使司前吏部郎中郡人周應期頓首拜撰時
  崇禎八年乙亥孟春月之吉
   民堡附
  堡隆慶志在東皋山下正德十六年令林有年廢七寶寺及古倉基爲之周二百丈民兵凡五百
  人有李顯記今廢
  鶚渚堡隆慶志在十五都後塘嘉靖間令歐陽震建 明侯一元城鶚頭記國家威福遠馭四裔爲守
  山海之邑或不備城郭吾樂之先嘗城矣以兩溪之水不時決齧至於槍纍儲胥闕如也中世有警始城
  後所置兵馬犄角旣形內地斯固其外海壖要害之處往往列障戍兵矣顧獨遺鶚頭鶚頭者其山下漸
  於海深流峭岸無沮洳以難之海有不靖卽鶚頭常先受兵嘉靖乙巳秋賊一夕登岸邑侯歐陽公先事
  調度伏兵戰大捷事具先君子記中其後賊來他處輒膠沮洳斬馘破舟者數矣而終不敢睨鶚頭第逡
  巡海中則以侯前日一戰奪其要路也侯深惟賊尙逋誅遊魂假息而民無藩籬之限戰勝餘威不足恃
  也乃復卽鶚頭城焉嵗丁未某月城成邑人侯一元曰休哉我侯爲樂樹百世之固往者賊紛紜時議者
   多言海防其大者不出三事一曰歛民入保毋令樵漁者爲賊餌禽者爲賊間焉二曰召募得賊者與贖
  錙金鹵獲以畀之則人自奮而戰其所三曰戍要害寇來則有所覘過則自顧而不敢深入是三者皆韙
  而侯大畧施行矣乃予本侯之功莫尙於爲民請賑其次自將拒險又其次乃今爲城當乙巳之嵗衡中
  國以南連省大祲吾樂中人之家羣行搏食法寢不行而有司請賑不得鄰境之糴交閉民安逃死乎由
  是閭閻日蹙賊衆日滋邑里之情畢爲賊得是有由來何獨漁樵之咎乎侯時下車未久洞晰斯害欲沃
  焦釡乃挺身獨爭監司得粟數千各以豆區賦民始全活來糴勸分大小悉定士之病者稍任負戈乃始
  料㨂習之於戎故曰用兵之道要在附民假令侯奉職自全畏於失上則必不能得粟百里之內人人自
  搖誰與制敵矣故吾以爲侯之上功兵久不用紈絝日媮平時旋抽之節亶爲容觀急則固其城加壘石
  焉嫺然亡爲民援之心侯援桴所鼓乃市子弟耳亡不手戟而戰者若何嘗敵侯乃躬率之海上止於兵
  衝賊艦咫尺軍聲相聞侯堅臥有條侯之膽身犯矢石有安平攻敵之志用是人人氣決不戰自倍然後
  香餌重賞可得而用矣故侯自將之以奮士捷矣侯又不恃戰而城是營是乃古昔修攘所貴王道所爲
  全也且守之道百於攻中國以全力守四裔寇賊坐而敝耳南仲朔方小范大順是其效也世之仕者當
  身爲務去不復顧以故一切爲媮以侯累勝之威可數嵗無事來年且報政行矣乃方厲士乘城爲千百
  世計嗟乎仁人之心豈不遠哉蓋善理人者如理身輕徭省賦不賜而民給中户自裕貧下不迫振其凶
  災爲民蓋藏元氣厚矣懸賞厲法三軍爲一用財則若流刈姦則若草譬藥瞑眩厥疾瘳矣疾病巳除元
  氣巳復補苴罅漏謹邪所自毋令復來六氣之沴違矣故數勝而亡者元氣薄也仁義而弱者藥不審也
  先笑而後號咷者少愈累之嗟乎夫治豈不艱哉侯謂予曰盍記諸以諗來者毋俾城壞予惟漢營平有
  云兵事當爲後法乃不嫌自伐其功予所以道侯終始縷縷者亦欲後之君子鏡於先難增修其故非以
  爲侯夸無庸匿諱爾侯名震字某西蜀人 府志周三百丈門六
  縣後堡隆慶志自知縣俞文榮接南面城於後三面卽山腰營之爲城寇至幾陷乃徙城於平地而縣
  後故城居民翼其兩旁以附於城爲縣後堡周圍三百丈門大小六
  壽甯堡隆慶志在十七都窰𥦰奧自嘉靖戊午倭連嵗至邑人知州朱守宣倡立城周五百丈門五曰迎
  曦臨清駐景來薰登龍
  永康堡隆慶志在三都竹㠘周四百丈門三河洞二嘉靖間居民劉昂劉玉劉旦劉秀等建
  福安堡隆慶志在十七都鑊前周圍四里門四水洞二嘉靖間居民連仲謹連哀等建
  甯安堡隆慶志在三都郭路嘉靖間居民金氏以倭患議建
  石梁堡在東外谷嘉靖己未倭大至邑人典儀吳宗祫倡爲石梁堡有石門梯磴無事則遊者增勝有
  事則天然之險鄉人緩急可以保焉見隆慶志山川
  壇廟
  侯志敘曰傳有之君子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理
  財之後受之以秩祀而甌俗尙鬼故或其祭是也其
  神非也其神是也其地非也咸別之入於叢祠焉亦
  偉矣夫前令潘公之撤岳祠也百怪〓蚭萬夫惴慄
  自丞尉以下扶服稽顙而首過蓋睨不敢動者久之
  公前導一呵則土木山崩槎擁而入於河矣終公之
  身尊榮壽康固神服其公哉而况於人乎將有修公
  之緒以附狄梁公之烈者其必有考於斯
  壇壝
   社稷壇 在縣西北白鶴寺之左宋時在西隅簫臺山
  趾令袁采重建明洪武三年合張具瞻移建於此十
  四年頒降圖式隆慶志壇制北向東西二丈五尺南北如之高三尺四出陛各三級壇下
  前九丈五尺東南西三面各五文瘞坎在壇西北繚以周垣由北門入神以石柱爲主長二尺五寸方一
  尺一寸剡其上形如鐘埋於壇南正中上露圓尖酉壇邊二尺五寸立神牌二以木爲之高二尺五寸闊
  四寸五分厚九分趺座高四寸五分闊八寸五分一書縣社之神居左一書縣稷之神居右祭用春秋仲
  月上戊日設平席於壇上祭畢藏主於庫
  社稷位前各帛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四豆四爵三共羊
  一豕一尊一祭日雞初鳴承祭官以下咸朝服齊集
  黎明贊引承祭官盥洗執事者各司其事承祭官至
  階前拜位立陪祭官文東武西各就拜位序立迎神承祭官升壇三
  上香復位行三跪九叩禮陪祭各宮各隨行禮奠帛初獻爵奠
  於中司祝至祝案前跪承祭官曁陪祭各官皆跪讀祝文曰惟神奠安九
  土粒食萬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農而蕃稼穡恭承守土肅展明禋時屆仲春仲秋敬修祀典庶丸丸
  松柏鞏磐石於無疆翼翼黍苗佐神倉於不匱尙饗讀畢詣 神位前跪安於
  案退祭官行三叩禮亞獻爵奠於左終獻爵奠於右
  均儀如初獻徹饌送神祭官行三跪九叩禮司祝奉
  祝司帛奉帛恭送瘞所承祭官轉立拜位西旁東面
  候帛祝過復位引至望瘞位禮成眾皆退
  先農壇 在城東門外
   國朝雍正四年欽奉
  上諭令地方守土之臣俱行耕藉禮五年邑令唐傳鉎初
  建先農壇置藉田四畝九分嘉慶二十一年令劉榮
  玠修鮑按會典壇高二尺五寸寬二丈五尺正房三間奉先農神牌高二尺四寸寬六寸座高五寸
  寬九寸五分東房貯祭器農具西房貯籍田租穀配房二間東備祭品西住農民南向大門牌坊一座四
  面繚垣隨壇藉田四畝五分耕牛黑色農具赤色耔種箱青色每嵗仲春亥日致祭正印官承祭文武官
  員各照品級隨班行禮祭畢行耕藉禮現邑正祀三間左右翼四間大門一間
  祭品祭儀同社稷壇祝文曰惟 神肇興稼穡立我蒸民頌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
  率育之功常陳時夏茲當東作咸服先疇洪惟 九五之尊嵗舉 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勞民謹奉
  彝章聿修祀事惟願五風十雨嘉祥恆沐神麻庶幾九穗雙歧上瑞頻書大有尙饗
   神祇壇卽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隅簫臺山趾隆慶志元附
  祭於社稷壇明洪武元年立山川壇於城西北風雲
  雷雨壇於城西南三年令張具瞻移建風雲雷雨壇
  於此而建山川壇於前郭六年始合祭山川於風雲
  雷雨壇十四年頒降禮制又以本縣城隍合祭
  國朝嘉慶二十一年令劉榮玠修隆慶志壇制坐子向午高二尺五寸方二丈五
  尺四圍共一十丈四出陛惟午陛五級子卯西皆三級燎壇在東南設神牌三以木爲之尺寸與社稷同
  一書風雲雷雨之神居中一書境內山川之神居左一書本縣城隍之神居右祭器三壇以祭社稷之明
  日致祭
  大清會典 神祗壇中設 風雲雷雨之位左設本境
   山川之位右設本境 城隍之位嵗以春秋伸月諏
  日致祭以帛七羊一豕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四豆四
  尊一罏一鐙二爵各三餘儀與祭社稷同
  廟祠
  神農廟
  在后所西門外雍正五年邑侯唐傳鉎奉 旨建嘉慶元年爲颶風所壞邑侯劉榮玠請 帑
  重建易三進爲一規模狭小旋又被風道光十四年耆民谷中雅捐建制如舊同治元年被粵匪拆毀光
  緒十三年敎授董史良捐建後五間正祀神農氏厲山氏后稷前五間增祀蒼頡帝左右六間後二間視
  舊建有加焉
  城隍廟 在縣治西隅舊在治東北明知縣張具瞻移建仙隱坊今在肅清門內乾
  隆四十三年貢生趙總銳等拓新重建嘉慶間監生
  趙士鋐徐佳圭等增建月臺寢廟及大門內左右二
  樓同治元年月臺爲粵逆所毀五年邑人捐建光緒
  三年儀門將圮諸司事倡捐重建大荆蒲岐磐石後所城內皆有城隍
  廟 城隍之祀莫詳其始集古錄李陽水記云城隍神祀典無之吳越有爾考蕪湖城隍廟建於史烏
  二年則三國巳有之北齊慕容嚴鎮郢城城中先有城隍神祠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有赤蛇繞
  牛口皆著於史唐宋後祀遍天下或賜廟額封爵明初縣城隍封鑒察司民顯佑伯秩四品洪武三年詔
  去封號止稱每縣城隍之神造木爲主毀塑像堂宇獸頭坐椅書案悉如官制 明初以祭山川之明日
  致祭儀同社稷祝文云惟神正直無私生民保障禦災悍患衆所瞻依某等欽奉上命忝職茲上今當仲
  春仲秋謹具牲醴用伸常祭尙享後以之令祭於風雲雷雨山川壇及厲祭則吿於廟而迎其主位於厲
  壇之上於是春秋不復專祭惟守上蒞任則備牲醴而合祭應祀神祗於廟中 又萬厯府志萬厯乙未
   知縣張子珵撥義倉田十畝供祭事 增按王敬哉冬夜箋記城隍之名見於易所謂城復於隍也又禮
  記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此爲祭城隍之始近日廟中楹聯多作賞善禍淫等語
  於城隍之義未合
  關帝廟 在縣西門內舊在白鶴寺西康熙二十年移
  建於此有田十畝今存其四爲香火之資嘉慶二十三年令劉榮玠
  修又關帝廟在城及鄉者 一東門內一文虹橋西 一新市 一文昌橋西 一水漲東山 一
  華城內 一盤石城北 一館頭 一坎川 一
  南閤 一雙峯 一車嶺 一大荆城內 增黃塘
  武廟在十三都周行亭周子元仝建 檉江關帝廟
  道光辛丑建 龍澤關帝廟道光戊戌建壬寅吳子
  幹吳相玉李明玉朱雲理重建 南浦關帝廟在十
  六都同治十年羅寶珍倡捐重建 蒲岐武廟初在
  南門外明建文四年諸指揮建 國朝康熙間圮乾
  隆戊辰移置城內街頭汛主李得升捐建 北閤關
   帝廟在二十二都又名鎮風廟武生李林蔚建
  文昌廟 在縣東隅 文廟之左明永樂十六年敎諭
  黃黼剏建文閣宏治八年推官周珙新之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訓導王沆重建道光四年邑令劉榮
  玠率貢生徐發春捐資改建爲廟
  附城外兩鄉文昌閣 一在南門外五洞橋東同治六年董史良陳瑞鴻捐建邑令黃敬熙精堪輿術雲
  此處建一文閣邑中文運當復興自經始以至落成瓴甓木石所需陳瑞鴻之力居多 一在虹橋 一
  在楊川 一在婁奧一在瑤奧水心 一在蒲岐城南嘉慶四年重建邑侯王大任重建蒲岐文閣記
  巳未冬予宰樂成邑諸生童炳蔚等謁予而言曰樂之東爲蒲岐城蒲岐之東有文昌閣北枕筆峯南臨
  琴嶺東環鳳翼西峙龍臺不可謂非形勝也顧斯閣傅自國初以來今僅存基址爾生等樂復舊觀各捐
   資鳩江重建又捐田佐膏火延師講學扶植寒俊願無貽山靈之羞人文之憾焉厥事將蕆請爲記之予
  欣然曰今天下道一風同海隅蒼生罔不沐浴聖澤予於諸生益信然矣聞之東壁爲圖書秘府蒲岐當
  此邑之東而斯閣又適當蒲岐之東復建於兹其爲文明之重煥也宜抑又聞之文昌神爲梓潼帝君帝
  君生於周卽詩所稱張仲孝友也詩不稱文而稱行而卒以文名神士先行誼而後文章予於諸生尤有
  厚期焉夫振興文敎者亦良有司責也予釋備以前自慚抱負登籍以後從事簿書來此又甫閱月相與
  讀法飲射者幾何而諸生於斯閣也有述往思來之志其亦務知大者遠者矣雖然敦行修文士各有志
  由一鄉以及一邑得如諸生之好義樂道將見人才振起不止一蒲岐而巳諸生不且爲桑梓間色喜哉
  予旣爲諸生言之遂援筆而爲之記 一在東山一在大芙蓉 一在小芙蓉 一在白象 一在玉
  甑峯 一在九都上陳 一在柳市水心 一在水漲 一在溪頭 一在石斗 一在南閤 一在大
  荆山 一在二十四都新芳舊有文閣巳圯近武生陳步青陳瑞華陳瑞麟捐建 一在二十四都暘谷
  奧同治九年貢生鮑錫清衛千鮑鎮清生員鮑葆艮監生鮑以衡就舊址重建 一在二十四都湖口嘉
  慶二十二年建光緒十年武生徐其清徐朝清監生徐國禎鄉耆徐嘉美重修 一在二十六都蔗湖村
  湖岸道光二十三年周伯煊督造咸豐三年水毀光緒五年武生干希桂重建 一在二十八都舟山頭
  下道光三年建同治元年爲毛逆焚燬十六年監生盛和鳴盛以銘重建 一在二十八都鐵場村道光
  八年建 一在大園村道光二十八年陳興福捐建一在大荆同治四年張桂萼捐建 一在奧里光
  緒辛未錢須旺周桂生捐建
  興文廟 在學署東側
  天后宫 在城西簫臺山下乾隆五十年邑令丁僴捐
  銀一千兩剏建同治元年爲粵匪所毀職員洪興朝
  捐建又天后宮一在縣城西一總同治五年五月捐
  建 一在山川壇同治間洪興朝獨建月臺
   一在磐石順治三年大兵次磐石不得渡禱於神乃縛筏以濟統兵范紹祖因新其廟嘉慶十五年巡檢
  孟裕修 一在大荆城 一在黃華城 南浦天后宮道光五年江篤齋捐建 一在薄岐南門城口明
  景泰間建崇禎時圮國朝雍正間重建
  忠烈侯廟 在館頭康熙十年重建舊志神姓田名居邰唐乾符間王郢
  之亂僖宗詔十道兵討之田奉命行至象浦猝遇寇力戰死邦人哀其義烈爲祠祀之浙東觀察使劉漢
  宏表其事贈中丞大順二年刺史朱誕海上破賊神有陰助贈右驍衛將軍宋皇祐四年神又陰助破賊
  龔諲郡守劉述以聞新其廟曰忠烈海濱之人舟楫往來風濤起滅神實司之祀事甚䖍建炎紹興間皆
  重新之明洪武四年詔稱唐右驍衛將軍田公之神嵗以五月二十日本府致祭 神兗州人與賊戰時
  以子規啼早兵誤遂敗自後近山無子規啼者 鮑原宏謁廟詩横春渡頭象浦西將軍戰死鼓聲低只
  令恨殺子規鳥飛過空山不敢啼 又有忠烈行祠在湖邊村俗稱石罡廟
   旌忠廟 在瑞應鄉蒲岐城北門外祀宋侯畐畐通判海州李松壽之亂
  闔門死難寶祐二年詔祀於其鄉賜廟額元大德間縣尹馮福京重建明裔孫侯廷訓重建 國朝光
  緒間裔孫侯爵封捐修 增馮福京旌忠廟記畧有元統一區夏詔忠臣孝子之廟有司修理所以隆節
  義勵風俗也樂城舊有節毅侯廟嵗久傾敝大德甲辰父老相與葺而新之惟侯以忠貞遺烈貽福鄉民
  旱澇疾疫靡禱弗應祭法所謂以死勤事禦災捍患則祀之者也或曰廟宜於死之地不宜於生之鄉予
  以爲侯靈爽死生不二無在不在昔伍子胥生楚死吳而吳楚皆有子胥廟關雲長生河東死荆州而河
  東荆州皆有雲長廟可舉一而廢百耶予有感焉侯生於今百有餘年廟又幾五十年而邦人共事罔敢
  不恪是區區者誠實使之以是知侯之節著於人心者萬世一日也徼福雲乎哉因作迎神送神之詩使
  嵗時歌之
  楊眞君廟 在縣城外西山永嘉志楊府君諱精義相傳兄弟七人俱學道仙去
   西山楊府廟重置祀田記訓導邑人趙翼照撰文云生而聰明者没而爲神楊府神之廟食茲土也久
  自前明至 國朝餘三百年累顯靈蹟而西皋社衆祭有常期嵗以二月二十五日上壽第向無祀產哀
  財行事祭儀不備祭畢人散殿廷闃如今邑侯之蒞茲邑也公姓張諱福敏以翰林待詔宰瑞安轉樂清
  下車伊始卽以事神佑民爲念而尊禮楊府神尤至公自言前嵗八月渡江至中流颶風突𦊅作舟敗公人
  水恍惚見有人掖而出之得無恙是夜夢神人吿曰余楊府神比掖君者卽余也言巳不見公謁於廟見
  神貌與夢肖益奇其事欲光大其祀視廟梁有故心邑民鄭文玉捨田十三畝乃驚且疑曰廟有田若干
  而蕭條若此何也衆具以對公立召社首社首廩生張煌民人周樂朔等命申狀理之鄭文玉者邑西三
  塘人因邁無子於康熙時挈田入廟爲住持玉卒其妻再適鹽盤王某後子書升思冒其田雍正十二年
  升丈入之遂吞焉然玉在日恐身死田去預置版川列而藏之復鐫諸所營墓誌旁以故得悉取以題諸
  梁煌等承公命隨具狀並請懇西漈阬山田二畝充廟產公皆允行立召書升子墨臣賢祥瑞華詢以祸
   福三人屈服竟歸其田至是廟產旣贏祭之日牲肥酒濃樽爵感具神無怨恫嵗用泰甯驩呼之聲溢於
  衢路皆公賜也公之始入廟也輒議重新大宇以間於公事未暇卽舉今煌等慮嵗久無徵奸人復生覬
  覦則公之勞於是廟孰善其後爰屬照書其本末俾鐫諸石以垂永久其田與山餉號坐址具列碑陰復
  係以詩詩曰天柱之陽西岑之左神靈棲之是憑是妥惟神之靈匪侯匪王厥惟揚府神威孔彰自神之
  祠西民奉之曰明曰顯福芘無私神昔有田自文玉捐奸人攫之逾六十年張侯來臨明神是欽繄彼神
  蠧實傷公心公命啟余余復爾初毋俾奸慝爲明神狙命彼奸人毋卽爾刑爾不神畏而不愛身彼人無
  言吐其所吞我田旣返神悅人欣神其相公庇公以終穀我士女綏我困窮西民嘈嘈頌公之勞銘諸樂
  石永著西皋𦤎 咸豐四年十二月瞿逆據城廿四日忽有於東門起殺賊者衆遂呼殺賊賊盡事平問先
  殺賊者爲誰杳然不知時邑中奉神甚驗僉以陰爲助焉後運使慶公至彙其事請於
  朝封爲福佑眞君 府憲戴槃揚眞君廟記異哉樂清城之復也咸豐甲寅十二月土匪瞿逆倡亂𪊽聚縣城
   勢張甚大兵未集士民俯首帖耳莫敢攖其鋒忽一日閧然而起齊心殺賊渠魁授首羣匪千七百人殲
  焉城遂以復僉曰此楊府君之助也嗚呼異矣洵非神力不至此時余以剿辦事抵樂聞人言厯厯如繪
  爲作勘亂顯靈記上其事於大府請於
  朝乞加封號順輿情答靈貺也旣而部議飭查未覆至同
  治六年復請馬中丞題催始得 奏請准欽加福佑二字封典甫下余方 卸篆恭迎
  敕書吿於神 奉訖考神之受封飭廟自宋始蓋其著靈海區厯有年所故郡邑皆有廟
  國朝自嘉慶以來海匪不靖均賴神力轉危爲安迭資保障神之爲靈昭昭也而樂人平賊之事爲尤奇內無
  主謀外無兵力羣賊坐堂皇方謀襲郡城而乃一呼四應義聲震天地突起奪賊刀直前刺之殪賊惶遽
  不知所爲或跪授刃束手就戮無敢抗拒者至婦人䜿子咸能刃賊亂定後相顧愕貽率不解其何故謂
  非天奪之魄而神助吾民耶先是郡中有通賊者約同日起事先一日被獲瑞安逆黨其子忽作某神語
  白其父謀逆狀事遂洩永瑞之民亦皆以爲楊府君所使之人之禦災捍患有不可思議者膺封號崇祀
   典宜哉夫不煩兵力羣起而攻之蠢茲醜類一鼓蕩平使温台兩郡無攻勦饋餉之苦非獨神之大有造
  於樂實大有造於浙東也
  聖天子以神道設敎其卽此意也夫增
  附
  舊志叢祠有龍湫慈濟廟在雁山西谷禱雨輒應宋湻
  熙十一年令張友龍奏賜額元大德八年夏旱令馮福京投牒有黑白二蜃
  躍出密雲四布隨蜃至縣夜半大雨見隆慶志 龍神廟在雁山靈巖禱雨屢應嘉慶八年令
  鄒伊甯詳請就廟中致祭雁蕩山神 火神廟在協署前 馬王廟在小敎場
  土穀神廟卽永福廟在簫臺山下 平水王廟一在界㠘一在林家奧 瑞安
  志神諱凱字公武姓周氏世居臨海郡之横陽親捍水患邑長思其功立廟祀之唐封平水顯應公尋升
  王爵宋賜仁濟廟額元封太和冲聖帝明稱横山周公之神 增明宋濂平水王廟碑宋祥符初詔營玉
   清昭應宫取材於温之樂成使者以重遠不可致走禱於神忽風霆淩厲龍湫震盪巨石皆起大木斯㧞
  蔽江而下 忠靖王在九牛山 平陽志神姓温諱瓊温之平陽人生輒神異年二十六舉進
  士不第歎曰吾生不能致君澤民死當爲泰山神以除天下惡厲耳後劾召之家屢著靈響遂立祠祀之
  初封翊靈昭武將軍正佑侯宋季加封正福顯應威烈忠靖王 莊濟王廟俗稱三港廟一
  在西塔山下一在東安橋 瑞安志神姓陳字子良唐時人嘗操舟海上當嵗除尙在閩境鄉人同舟者
  皆思家神曰各宜閉目來曰可到夜但聞舟戛林木有聲達旦巳抵家巳殁而著靈海上宋端拱二年初
  封惠民侯後加王爵元至正二十二年加封莊濟二字以舊廟在三港故俗稱三港廟 晏公
  廟在磐石 神姓晏名戍仔江西清江鎮人 白馬廟在𥦰奧神姓崔名珏字子玉
  三帥廟在東皋山下同治間邑增生蔡篤光者民徐丙新募捐重建 朱子三帥祠記祠非祀惑
  也先王之制有功於民則祀之以示報也是故天地日月風雨雲雷岳瀆以至魚鳥毛甲之細必祭妖祥
   以詭民怪誔以疑俗是謂淫祠君子絕之余客樂成與諸友講道於東𦤎皋山麓夜寐夢一人黑面赤髮詰
  之云姓温在唐時與劉楊爲三友正月五日出游山下遇天曹使藥茶井水以毒民因取而飲之死民以
  不害祠焉余覺而感心氣日衰則神舍不甯若有鬼物往來其間且怪其事近誣及詢之故老而其傳巳
  久余特未之聞耳乃命邱李二君子因舊址新其宇俾神依焉余爲記之夫因民以厚神神食其報而民
  安之事鬼之道也若夫諂媚以徼福玩數而瀆禮非余志也乾道癸巳八月望後三日晦菴記 明嘉靖
  庚戌庠生徐世鑣跋之曰明鬼近墨是記乃出於考亭先生所謂因民厚神祀典式矣夫名賢託宿卽山
  川草木與有輝光矧茲講道開來地顧不重哉荒莽斷碑幾於湮没吾邑侯楊公始表章之崇儒秩祀邑
  之文獻有徵矣 龍母廟神黃塘下江江氏女吞石卵娠而產龍山有龍潭禱雨多應增上
  廟在白龍山宋咸湻進士連如琦建 明宣德舉人連稷重建 中廟在白龍山雙髻峯之右嘉靖鄉宦
  朱諫仝村民朱九貞陳甯二陳廷良建 下廟在龍潭村爲玉環人祈雨處林秉植建 靈康
   廟在白沙 隆慶志神卽後漢趙丙廟食臨海縣宋治平中縣大旱邑人管師亮詣詞禱雨輒應宣和
  間懸令秦規禱雨復驗以事上之封靈順顯應廣惠永福王賜額靈康
  鮑按府志載舊府志有磐谷廟在二都神王氏鮑宫主廟在三㠘瞿正宋王廟在白石蕭郎廟在湖霧了
  髻潭廟在黃塘蓮花巖潭廟百丈潭廟俱在漈頭迎正侯廟在永康鄉其事蹟姓氏無考今考此外各鄉
  祠廟尙多其神姓名雖不傳大率係厯代捍寇死難之士其血食於鄉也亦宜茲不具載
  張公祠 在白鶴寺後公名廌東晉時人隱丹霞山光緒十七年冬董事黃鼎瑞徐乃
  嘉洪濟淋徐慶霑等捐建
  王忠文祠 在九牛山下嘉靖間令潘潢改東嶽廟祀
  宋學士王十朋以朱文簡配後圮萬厯間兵巡道吳
  自新檄合黃仁榮改建按察司廢址去舊址數十步
   今亦廢
  國廟雍正丙午令唐傳鉎建梅溪書院附祀忠文於其中
  按九牛山下故址今復爲東嶽廟倘有賢令如潘君則忠文祠可再興也 何鏜王忠文祠記往予東游
  雁蕩山過長 原望梅溪先生故里不一舍而近見羣峯矗霄景仰前哲爲之彽徊不能去聞有祠在邑
  中冀一瞻拜及至西皋尋問其祠業圮廢矣乃溯流西歸惆然者久之嵗戊寅兵巡道祁門吳公移鎮甌
  郡檄縣重建先生專祠以風後人明年夏祠成吳公率屬與其邑人士釋奠祠下謹按宋史先生以粹學
  懿行對䇿紹興中高宗親擢爲第一人厯事高孝兩朝爲御史侍從務舉其職亮節讜論著在廊廟出守
  夔饒湖泉諸郡循良惠愛淪浹人心至斷橋遺愛而釋經撰著率皆闡道垂敎爲有宋一代殊絕人物朱
  子稱先生所稟純乎陽德剛明之氣故內外交修不遺餘力而光明正大疏暢洞達足以勝私起懦蓋深
  敬信於先生而嚴事之也先生固庶幾百世師與乃自宋乾道中奉勅建祠於郭路里第劉忠肅公請賜
   祭田後且湮廢者數百年至嘉靖初蒙宰樸溪潘公令樂成改建專祠給田編徭役稱備典矣踰三十年
  以築城閡格而毀隆慶間侍御湛堂胡公爲令遷建三官廟址不數年又圮今改創城東爲楹若干儀品
  咸秩蓋三徙而康先生之靈爲永永禋祀云 增林俊王忠文祠記宋龍圖閣學士忠文公故未有祠來
  嗣中微風響寥寂婺源潘君潢來令訪落舉廢於左原得邱壠焉中介得孫支焉遺像焉肅容瞻對星岳
  儼然曰鄉先生也謹按祭法章著典正淫祠以祀而書院之立祀田之割亦以時舉臺臣監司是之旣底
  役介陳生請記按公諱十朋字龜齡紹興丁丑第一鯁亮切直慨惟國勢顚隮匪人繼進雖孝宗銳志恢
  復竟搖國議因輪對因災異因北伐陳和議非是而以修德行政任賢討軍必復陵寢返二帝清中原爲
  巳任帝巳若用之矣乃論史浩八罪盡其黨史正志林安宅去之張浚靈壁虹縣宿州一月三捷天下引
  領焉符離少挫國是遂移思退用浚貶公去廟堂不復言用兵矣公知饒州盜先一夕遁知夔州民斷橋
  以留知湖州泉州所至人祀祝之公可必在此其不可必雖九廟精靈萬方膏血不能以獨伸也比再召
   爲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其光明正大洞達不可掩者晦菴先生嘗擬之諸葛杜顏韓范五君子
  公平生所至新數君子之祠巳隱附於此况梅溪講授流澤尙新忠節大閑來進型範諸君子旣皆有祠
  公英靈有不感會於東西俎豆間耶侯於是知政矣
  附祀田户額 王時阜户田十九畝五分一釐 王時清户田十九畝五分八釐
  三賢祠 在縣署南宋慶元元年建祀宋王十朋及錢堯鄉賈如規葉
  適三賢祠記士患不賢與無德賢有德矣進而至公卿之位則爲其事不至者世以爲有命焉夫賢有德
  豈必爲公卿哉孟子稱禹稷與顏回同道當其時蓋巳有流俗之論而孟子言之如此悲夫直以貧賤不
  如富貴此流俗之細爾猶不病德也至謂賢而賤終不如賢而貴有德而富尤過於有德而貧言賢有德
  者必將兼出於富貴而後止財流俗之爲害大矣故太子詹事龍圖閣學士王公十朋字龜齡温州樂清
  人秦檜死首開直道對策高宗寤擢上第孝宗初力請復仇不合連守外州自紹興至乾道公名節爲世
   第一士無不趨下風者有錢公堯卿字熙載賈公如規字元範公同邑士也與公親友而年輩稍前錢公
  孝悌醇行爲善如嗜欲賈公側怛長者惠貧恤孤皆不及仕然邑人高此二公雖天下獨知樂清有王公
  而邑人以爲此二公固亦其地之所有也烏得以有司之所別異而異三公者乎始邑旣祀王公於學又
  以爲學之再興錢公賈公嘗有力其倂祀賈而遺錢者吏失之也王公之子吏部郎聞詩乃言於州列祀
  三公以年之先後爲次予美司封所爲且俱習三家子孫故爲之論孟子大指爲記
  章恭毅祠 在東皋門外明宏治十五年建崇禎丙子
  令劉朝寶重建
  國朝道光丙午年邑令王世荃重建王瓚章恭毅祠記忠臣義士之仗大誼明
  大倫執正論直欲國本有定歸人志有定嚮披逆鱗而勿讋觸時忌而愈奮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嗚呼此
  恭毅章公之所以爲烈也公韓綸字大經吾温樂清人景泰中公在儀曹陳修德弭災十四事罔不痛切
   時病其一曰敦孝悌欲景帝朝兩宫以修問安之禮朝南內以敘同氣之情復儲位以推猶子之義忤旨
  逮繫被箠楚炮烙之刑慘酷萬狀天順改元始釋還職又特加陞進以旌其忠而公之名益著嗚呼英廟
  未始有缺德也親征遠漠志拯民殃而爲奸臣所誤駕留北庭景帝以監國卽眞固一時救亂之權宜乃
  倂儲位易之此天命輿情所不與者當時公卿百執事固先朝受祿之臣也顧饕富貴噤無一語趨和勸
  相恬不知恥獨公以五品部曹義激於中抗疏力諍開迷撤蔽起頽振靡國是旣搖而欲植神器巳欹而
  欲正天下之所徯賴者翕然興焉方公之以心殉國豈逆料親睹再洽之休哉公在官幾四十年凡朝政
  得失生靈疾苦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前後連數十疏而某獨論此者舉其大也公旣以節義爲天下望固
  守以往未嘗少貶以從時權奸憚之故爲左右侍郎十有八年皆處南國顯擠潛阻弗復改擢公益勵以
  裕終不自悔議者以公有汲長孺之贛直魯宗道之骨鯁庶爲確論古者以勞定國有功世敎類得血食
  於世况鄉國哉郡守鄧侯安濟旣祠公郡城宏治壬戌春掌縣事郡節推閩中何侯重器又作新廟於邑
   治之東以風厲天下忠義云 何白重建章恭毅祠記天地至神之氣蟺蜒磔裂融結爲川岳埏埴爲人
  文雁蕩磐礴卓地干霄表於東海天柱靈峯壁立萬仞鴻濛巳還越百億祀降神毓精篤生靈喆則恭毅
  章公實產厥趾洵有自哉公少崛起萬山中居身厲行正大剛方讀書自六經子史一目十行腹笥萬卷
  所師友必端士碩儒所論著必詘邪崇雅䇄然以身任萬世綱常之重正統己未成進士授南京主客司
  主事先是上皇北伐被留朔庭及鑾輿旣返居於南內景帝以郕邸龍飛御厯日久漸弛朝見南宮之禮
  遂至易儲廢后中外物情咸所不與唯相顧欷歔竊歎而巳時在庭諸舊臣噤同仗馬嘿若寒蟬固寵靡
  祿以言爲諱帝衷民彝於是乎幾斁矣時公爲儀制郎中與御史鐘公同論儲位事慷慨流涕遂發憤其
  疏請復中宮以正壼儀請復東宮以固宗社疏人上震怒下繫詔獄炮烙鍜鍊體無完膚連五日搒掠交
  下絕而復甦者數四尋以天變稍停刑得以不死勩呼當斯時也朝廷大變微公精忠勁節獨揭大義甘
  鉄鑕而若飴趣湯鑊而靡顧則朝綱幾於絕紐若公者疇非千古偉人一代鐵漢者耶雖然天心有在南
  內復辟天地以之載闢日月以之載朗人極以之復建萬古網常公以一身繫之顧不偉歟同時鍾廖二
  公相繼抗疏鍾斃於獄廖謫定羌時論以爲無忝殷之三仁何論宋之四諫及公出獄拜禮部右侍郎立
  朝偘偘不少挫衂前後讜論數十萬言類皆軍國大計巳而見忌於同列讒沮於奸邪尋奉諱乞歸計公
  在朝之日僅十之一二蓋巳煜赩乃爾使久於廟堂禆益世道當何如耶宏治壬戌郡司理何公署樂清
  縣事議建祠宇於治之東東皋山下春秋薦享去後臺察監司郡邑之長恪修祀事惟謹崇禎丙子旴江
  劉侯出宰樂邑謁拜祠下想像風烈曠世相感顧櫂桷日就傾圮且地近城闉基址湫隘侯割俸數十金
  慮材輦石乃於堂後特搆靈寢以妥英爽其前建享堂以爲有司對越之所廣拓前規則公之功等於創
  始不可誣也侯清眞悃愊豈弟慈祥循良之績冰蘖之標未易更僕而尤以揚厲先賢爲首務蘭陰孝廉
  葉公署敎樂成與侯此舉若符左契各爲疏文以吿邑之人士并詔恭毅公之後以倡盛舉洵千載一時
  也銘曰雁蕩神區嵭嵣嵽嵲鵬騫龍舞下飲溟渤靈光本啟皇古永閟地不愛寶鐘爲人傑節凜風霜忠
   貫日月大義大綱萬古昭揭英宗中祚於赫徂征六飛未返遮留朔庭社稷爲重郕王御極閏餘卽尊繋
  心萬國中宫俄移前星旋易師師朝列容容舊臣昌言正論誰爲披陳公也欷歔獨抱孤憤一疏籲天願
  正國本疾雷震霆甯辭虀粉搒掠薦加潰膚濺血金鐵嬰身再甦再絕高廟式靈百神森列默贊餘生以
  明臣節讜論嘉謨於斯爲烈虞淵浴日載揭中天三忠鼎立琬琰青編公沮權奸大業未竟眷注日隆屢
  錫帝命奉身而退爲國典型生爲元卿殁爲列星崇祠䡾䡾公靈是憑莘莘俎豆明德唯馨東皋五雲高
  山仰止繼往開來以竢君子 增愼江文徵稽宗孟謁章恭毅祠詩喬木空山呌子規荒祠雲護侍郎碑
  擇宫揮詔徵遺草北閤停林讀舊詩廟貌遙同星岳峙臣心不受刼灰吹征輅擬致溪毛意瞻仰榱題動
  思遠
  附祀田户額 章世祿户田四十三畝七分九釐又黃謝字第四號山一分祠基坐縣城東三總黃字彡
  百三十四號地四畝四分五釐
   二賢祠 在迎恩門外明嘉靖間建祀邑令潘潢胡用賓侯一元記二賢
  祠者其先爲潘公祠公嘗有遺愛於斯嘉靖間邑大夫從民之欲祠公而未有碑隆慶間今胡侯來治民
  欣欣復見潘公焉居四載侯以召行民涕泣留之不能得迺曰自潘公去我我得朝暮羹牆潘公者以祠
  也今侯復去我矣盍相與主祠侯乎則又曰侯甚謙而不近名且其居常不忍以一絲粟煩民今上棟下
  宇勞民靡財非侯意矣盍卽潘祠奉之乎蓋周召耦王蕭曹規隨况潘公同德又同里哉於是奉而扁之
  爲二賢祠云外史氏曰余乃今知學道之能愛人也夫邑宰古百里侯也君民堂陛亦甚峻矣而古之人
  爲之則甚親豳之毓鄭之粲召南之樹益州之像桐鄉之烝嘗卽父母不加焉何哉孟子曰愛人者人恆
  愛之故易曰觀我生觀民也觀乎民之愛我兩吾之所以生其愛者從可知矣然而非學道則不能至焉
  夫道者何也人之生理也卽天之生物之心也故曰人者天地之心故學道則必愛人愛人則必愛於人
  理之自然也於是有衆咸造耆人輩相與言侯之政終長輩相與言侯之敎庠士輩又相與言災之清若
   勤若愼亹亹手有昧其言之也殆不勝書焉雖然召邑大夫賢有譽者多矣乃愛人獨前稱潘公今胡侯
  何哉斯殆學道之驗歟吾聞侯在家時獨從潘公游而潘公不妄與所與亦獨侯此其平居所謀於武城
  之誨者固豫矣故一旦北面而受官官則吾家也南面而蒞民民則吾子也夫理其家之財則焉得私其
  分銤以涅其身庀其家之事則焉得而不愼不勤育子之閔而玉之成屯又焉得而不厚其生正其德以
  成鳲鳩之均故政必捍於學學必根於道遡觀二賢之學皆自朱子又其先正也吾邑束皋之上至於今
  書院存焉書院東詩以標聖學賢祠西列以關王道三賢相授受後亢一揆吏治民風兹其永有興乎
  義烈祠 在楊公奧祀朱鮑叔廉及摉娘婉娘 黃綰義烈祠記畧吾此母紹氏世家爽
  清昔在宋末元兵下台州鮑氏有秋廉者卒宗族倡義兵結寨七十二據險揭旗温台之界曰台州雖降
  温州不願爲之氓元將怒用茅畬牟氏導殺嶺額人叔廉死之族無噍類僅遺君正子約巳方五嵗有家
  奴嚴故翁李宗善抱匿陰潢至夜靖舍後唐壇山藏叢棘中拾山果食之兵去方下長有室生五子再蕃
   鮑氏君正兄君任二女嫆娘婉娘絕色匿西坑山元將見秋謀之二女乃登高岸投下碎首破骨死按宋
  史德祐二年元伯顏兵至以帝及太后北去益王廣王渡江而南伯顏使范文虎追之楊亮節等負二王
  如温州至福建益王卽位文丞相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圖復趙氏叔廉事正其時也使當時在朝公卿四
  方守將大吏皆如叔廉及二女敬翁宗善之心宋之宗社其遂亡乎於乎叔廉之忠無媿夏之尋灌齊之
  田橫嚴李之義無愧趙之嬰曰漢之李善二女之烈無愧唐之竇氏女吾台之王貞婦也皆在窮鄉絕谷
  幽晦沉理不獲與尋灌等流芳青史何不幸歟祠中室祀叔廉東祀二女西祀嚴敬翁李宗善名曰義烈
  爲記庶流耀於無窮也
  蔣公祠 在白鶴寺後公名埴康熙間邑令事詳本傳光緒十七年冬董事黃鼎瑞徐
  乃嘉洪濟淋徐慶霑等捐建
  參將鐵崖張公祠 在城東隅鳴陽門內侯一元鐵崖張公祠記兵
   非戰之難守之難非守之難守瑕之難非守瑕之難守瑕而堅之難夫敵常攻瑕者也瑕而堅卽靡不堅
  是坐而折衝伐謀之道也始吾以參戎張公之守樂清一邑之功也今而後知其非一邑之功蓋一郡之
  功也奚直一郡是東南胥有庸焉何哉夫吾樂先無城也以其三面峭峯而旁脅大溪頃年以來倭寇漸
  迫於是乎城之而首議者難於民居怵於巨室則卽山腰城之若阱焉賊至俯之如走阪丸而建瓴水也
  故邑城之瑕者莫如吾樂嘉靖戊午三月丙子賊艦睥睨海上兵憲袁公與張公議曰是其在樂邑手張
  公則以兵馳赴邑未至賊巳斷道設伏張公乃分哨疏行搜得伏鎗其首以進賊懾不敢動旣入邑賊門
  至公旣擊郤之而居民畏賊卽相與羣走一邑盡摇張公逐得一婦拔劒若擊其背者三因傳令曰參將
  梟走者婦一頭矣民乃始定居五日賊復大集山至兩舍交和公下賊上勢岌岌也而居民以參將前令
  卽按堵不動坐而睨賊賊相顧業怪之矣於是賊有朱衣者二人以妖法來攻公前知其法三至三折之
  取二失吿天曰城之安危在此矢矣公射素精誠又至再發遂連斃朱衣者二人顧見一卒善射曰汝誰
   也曰黃仲卽銀牌獎之使人以矢從於是矢不虛發賊乃大奔方急時有角巾中矢仆者張公慮民動賊
  得氣卽足屛其屍葦翳之守陴卒莫知也巳乃聞之皆大服居三日賊以前死者其酋也志在必報集衆
  數千造筏聚艦將水陸倂力公曰是當伐之謀卽募士得賊筏者上賞於是一夜盡得賊筏賊愕遁去越
  月戊辰賊又來登白沙嶺張公先期設伏斬首殆盡賊於是不復窺樂清則轉宼甯村張公又馳入之一
  夕賊賙守者稍疲緣城大入至公帳下公起督士從闇中與賊鬬又大破走之自是張公所在賊不復至
  以氣奪也其後他參將及諸守土大夫按行樂邑公與賊戰處皆慄慄毛髮竦歎息向公曰嗟夫公大奇
  人哉是第可與人接杯酒歡耳而公以用兵於是張公可守土議更築城而民居之難巨室之怵猶故也
  於是郡二守尹公曰此如决癰不痛不除卽擇扡庶撤民居爲之惟公惟明民莫敢動別駕楊公邑侯俞
  公繼之分任勞來民乃大悅無何尹公以毀去農事方起役夫卽田蓋功未半而宼又至矣今嵗己未四
  月癸卯賊艦自石馬分兩道一攻東門一上西山張公旣擊東門之宼則又西冒矢石與角如曩東山時
   賊氣盛甚一酋執自旗麾賊飈至矢石雨下公乃使人乘樓銃礮潛發少選執旗者仆巖下又連仆數賊
  皆其酋也賊痛哭去狙伏狼戾卒不得公閒又三日乃遁嗣是賊至者公一破之白沙再破之海門賊遂
  望風屛跡當是時郡及他邑有賊皆欲得張公而公以士民涕泣遮留竟不得去者以樂城瑕也而公亦
  不忍去之曰吾身與是存亡頗聞往嵗及今他邑請不得公以爲恨而公功名亦以損嗟乎夫人之立功
  名者誰欲居危城之中履萬死一生之域哉獨不曰攻瑕則堅者瑕乎如令樂邑不守自餘堅城盡震矣
  故公身爲長城守瑕而堅使賊過堅城而折慮曰彼瑕也而猶無如之何使守城者憑堅城而思曰彼瑕
  也而賊猶無如之何俾賊無必攻人無不守非予所謂一郡之勳東南胥賴者乎今時制上首功而張公
  坐守危城勢不得踰城而馘賊敵衆力分又不得野戰以致果是以其伐不上聞然兵也者上守而賤戰
  者也故與其得一賊不若活一民而張公旣再活吾樂百萬民矣亦何必蹶張呈能免冑示勇而搴旗爲
  伐哉蓋盛德必百世祀吾樂士民尸祝之社稷之不亦宜乎 張公名鈇袁公名祖庚尹公名尙孔楊
   公名岳俞公名文榮而庠友始事者屠生世紳侯生一龍陳生桂芳惠芳趙生一淶周生汝吉梁生英郡
  而一龍佘弟惠芳婿也故余得具聞而詳記之是嵗四月庚午
  名宦祠 在大成殿櫺星門左
  宋焦千之 袁采
  元萬邦甯 李光
  明 袁英 張具瞻
  鄔珏 白文秀
  陳士舉 鮑原宏
  鄭涔鮑志入鄉賢 朱約
  林泰 鄭信
  周正 管璋
  宋臣 林鎡
  周傑 王僎
  葛覃 林有年
  潘潢 童久仁
  周于德 秦鼇
  朱潤 楊鑰
  賀賁 李鑾
  吳年 胡用賓
  黃仁榮 沈立義
   會應泰 宋光黼
  國朝 劉偉 王起龍
  陳大年 唐傳鉎
  鄉賢祠 在大成殿櫺星門右
  宋萬規 錢堯卿
  賈如規 劉祖向
  劉銓 劉鎮
  王十朋 連世瑜
  許世化 湯建
  翁敏之 周東
   侯畐 趙立夫
  陳求魯 王持垕
  林公一 劉黻
  元李孝光 趙次誠
  明朱希晦 趙新
  鄭夏 干原魯
  范霖 李倫
  陳鈍 章綸
  南昱 林遠
  張慶 鄭繹
   趙濮規 陳斐
  高友璣 李頌
  曾忞 陳璋
  章元梅 朱文簡
  李顯 侯一元
  張崇翰 金翮
  葉世德 張德明
  趙嗣薦 何白
  國朝史尊朱
  增按鄭涔台州太平人爲樂清訓導鮑志誤人鄉賢今改入名宦
   忠勇祠祀禦倭死事諸生鄔世顯鄉勇倪斐倪室倪戍等十五人 俞文榮忠勇祠記畧余適下車輒
  遘倭夷之變時之奮勇禦敵者在官則有秦煌魏履謙在士則有鄔世顯連應明皆後先遇害當事親爲
  祭葬揭之旌善亭非濫賞也續後蠻宼四出邑遭其毒鄉民倪斐倪室倪戍等率族屬與戰於虹橋之野
  死者十有五人余甚義之旨屈平作離騷國殤列人祀典爲遵斯義建祠於其鄉嵗時祭享以慰幽魂噫
  此雖草野之編氓乎實則朝廷之義士也用旌其善使人有所感發以克臻於郅隆之世或者其庶幾焉
  時在嘉靖三十八年嵗次己未知樂清縣事俞文榮拜撰
  義勇祠祀禦倭死事方輅
  忠義祠 在學宫內東偏雍正四年令唐傳鉎奉文建
  後圮同治年武生周倫光募建前進董史良獨建祀瑶
  奧陣亡把總徐欽元并諸兵并
   按府志有張文君祠在白鶴寺東今圮又有顏魯公祠在茗㠘鄉版塘魯公裔孫裕官温州子孫散處永
  樂故二邑皆有魯公祠附識於此
  節孝祠 在縣前西隅雍正四年令唐傳鉎奉文建嘉
  慶七年監生徐嘉珪等募捐重建同治元年爲粵匪
  所毀平陽職員王紹雲倡捐重建諸節烈婦女列名於碑
  孝女丁氏祠 在象浦事蹟見列女門
  增
  劉默公祠 爲令有惠政民感其德立祠湖潢山麓 國朝咸豐間改名劍峯觀孝廉蔡保東有碑記
  詞涉附會不錄
  高忠節世則公祠 高世則以南渡扈從功厯官節度使卒贈太師謚忠節後自温徙樂西盤
   谷再傳孫新七立祠村東山麓 高友璣祠田記君子有談吾大宗之祠世祀之田者或問之曰吾聞陵
  谷且有變遷胡高氏之利若是其久遠也君子曰有以哉彼始祖新七者謂吾創祠所以收族立田所以
  供祭傳之後世爲公物非子孫可得而私也如使子孫可得而私則將囂囂然裹囊者競入秉耒者趨赴
  圮蕩之弊立見矣安在其能久遠也哉故其詔子孫法曰凡吾族人無居兹祠異姓守之母耕兹田異姓
  佃之是故事舉於異姓而弊不生恩全於同姓而禮不廢其所以能久遠者此耳問者曰兹法也未之今
  見也其於禮意合焉君子曰若不觀夫禮乎禮有之不鬻祭器不衣祭服不伐邱木以爲宫室以是例之
  子孫雖貧無居不可以入祠室雖貧無食不可以窺祭田亦明矣此其爲法仰合禮意所謂師其意不襲
  其迹者豈無見哉問者曰然則高氏之子孫世守此法可乎君子曰奚爲而不可也前者後之鑒千古此
  人心則千古此禮法千古此禮法則千古此祠與田也抑豈獨高氏哉祖宗莫不有法焉有國者能守則
  永保其國有天下者能守則永保其天下顧嗣之者何如耳予以君子之言有足爲高氏子孫勸者故述
   之且鋟諸梓以示勸於不忘 黃漢甌乘補薛蕙高氏大宗祠記大宗祠者大中丞樂清高公祖考之祠
  也高氏之先出宋太尉諱瓊五世孫諱世則在建炎初爲行營副使扈從南渡以節度使判温州因家樂
  清實惟高氏始遷之祖祠之所爲名也祠作於節度使之孫諱新七後世祗承不墜及中丞會祖父華亭
  令諱某皇考贈光祿寺卿諱某追孝嗣事嵗治月飭益恢於初祠之創繼之槪也辨其昭穆嚴其附祧祭
  祀必時嘉事凶事必吿凡節度使之所自出無間於親疎遠邇祭而行事必皆至焉旣而合食必皆與焉
  上尊祖禰下親宗族祠之大倫也有譜以紀世次有家訓以志敎命有世祀之田以供粢盛牢醴有文字
  歌頌以章上世之美廣後人之思祠之雜制也舉祠之故考諸禮度之義鮮不合者可無待言矣蕙辱中
  丞公之命兹將何言惟曰章上世之美廣後人之思俾百世下之傳德襲訓無變於今詩曰孝子不匱永
  錫爾類中丞公之志庶在兹乎惟高氏繇一節度使而來蓋四百年名人累累不絕至中丞公復以重德
  顯於時家屬子性衆多不可數今夫世之氏族克世其家者或一二世或三四世微矣而高氏代序之悠  長也子孫之蕃庶昌大也匪上世垂慶之永其孰基之凡族之人始則合未則殊甚者戚孝單而恩弗通
  而高氏之族統之以昭穆綴之以燕會戚者致其愛疏者致其敬無不足者相卹也無不善者相觀而化
  也匪上世貽謀之善其敎致之吾聞原水之出者大則下流之受者宜廣先祖之施者厚則後嗣之承者
  宜篤其承必思孝祖禰孝祖禰必思修宗廟修宗廟必思睦宗族睦宗族必思敦禮義此高氏世世子孫
  所宜從事也而况於中丞公申之以不匱之志 外應登高氏大宗祠記朱應登白是爲東浙高氏之大
  宗祠也夫大宗以篤本廟以收族祭以揭欵曰以供事世以別序會以輯思兹其久遠矣夫高享之族蕃
  傳曰世濟其美保姓受氏世不絕祀范宣子所云死而不朽者也故族廣者親合親合者勢强勢强者財
  賦生財賦生而禮敎行矣語山者先崑崙其脉崇也祭先河而後海重其源也矧人乎哉粵自封建之制
  廢而宗法墮矣宗法墮而朝廷無世臣矣朝廷無世臣而流派衍支庶折忠義微矣是故論治有體曰惟
  立勢立勢有要曰惟萃渙萃渙有統先以屬恩屬恩有禮先以睦族睦族有本先以合宗合宗則異聯異
  聯則統尊統尊則嚮順嚮順則可使故宗法之立聖人所以厚天統也修人紀也定邦本也明世則也別
  生而分類秉禮而恢度也是以君子明尊親之節敘彝倫之典識大公之道正經國之體嚴嗣守之誠立
  肇修之凖恩可以溥世不弛於其遠義可以昭系不豐於其昵法可以繼往不沿於其習力可以宣孝不
  詭於其呢訓章𦙌祚也其胃彌以賢訂規則也其制彌以精紹先業也其德彌以恆徵世慶也其澤彌以昌
  是故君子者國之表也事之極也其道修於身其行尙於人祖宗作之子孫保之詩云猶有典刑言可繼
  也書云昭乃顯祖示能守也惠澤浸淫號流無窮毘國善家豈不韙歟大宗小宗之綱也繼別而始立廟
  而祀制服成以衰舉事而必咨有君道焉所以一衆志而定均節也乃今惟高氏行之君子曰高氏之祠
  體式備焉合族有祠時盥薦也祧祔有倫序昭穆也祀田有租給供饋也會計有人防侵没也亭臺池館
  之勝侈雄觀也名賢翰跡之富表文獻也嵗時伏臘靡弗至焉重本始也會享酬酢靡弗序焉燕毛髮也
  耄倪遐遠靡弗識焉禮遇數也憂喜慶弔靡弗繫焉情惓周也蓋自宋太尉公瓊之後從南渡來至高奧
   者自世則公始搆祠置田以倡大宗者自新七公始增葺而潤色者爲華亭大尹公拓地而繕財者爲贈
  光卿述菴公嘻高氏之系其久遠矣夫逮今我大中丞公文武忠孝克壯其猷用能敷聞於時以光顯於
  國家於是乃祗承前人之休載爲乘書以俾爲高氏之子孫者世守焉樹祖德昭聖典張國維尙風敎美
  之而述是言也
  高襄簡公祠 在盤谷高忠節公祠下國朝徐培金過高尙書祠詩
  扈駕勳臣後崇祠蹟尙留家聲傳戚畹宦業著田州蘋藻承先計圖書裕後謀南屛山下過環翠伫高樓
   蔡保東謁高襄簡祠詩巍峩華表傍祠堂環翠樓前古木蒼督府才高韓魏國虜營名重郭汾陽承先
  棨戟家聲舊裕後縑緗世澤長多少尙書紅杏在春風披拂幾時香
  義勇祠 在虹橋祀同治壬戌四月十七日與粵匪戰死四十五人碑入金石
  胡維寬杏莊人庠生
  鄭景由樸湖人
   林希壽卽功振玉環人 臧炳森蒲岐人
  林清姆蒲岐人 吳宗良蒲岐人
  黃兆榮樸湖人 張應泮南奧壇人
  陳火金岑架山人 林再祥湖邊人
  萬長發萬橋人 薛年光吳奧人
  薛年豪龍唇坑人 薛應琳潭頭人
  林丐温州羅浮人 趙總雙前垟人
  王慶虎黃良人 陳京水株樟人
  瞿金標虹橋人 陳迎雨郭路人
  陳家綿大林人 薛萬叠龍唇坑人
  薛應曹龍唇坑人 周伯賢縣城人卽振金
  翁鳳儀温州人卽阿四 萬昌池萬橋人
  董謹法瞿渡人 張公法匯頭人
  鄭希迎瞿渡人 朱世歸𥦰奧人
  周章海街頭人卽守譜 倪丕華瞿渡人
  林三進湖邊人 侯希芹侯宅人
  周水琳街頭人卽守茂 倪學升瞿渡人
  陳水姆白沙人 周深水街頭人卽守甘
  鄭阿媚瞿渡人 倪銀全瞿渡人
  吳國印埭下人 謝理華山田人
   公署
  縣治 隆慶志在翔雲山下北隅晉甯康二年建宋熙
  甯三年令劉握重建湻熙中令袁采修內有敕書樓元
  仍之至正十二年火十四年令宋彥𠖥建明成化十
  七年令徐頤復新之正堂三間額曰牧愛後堂三間額曰平政
  贊政㕔在正堂東公務所在正堂西架閣庫三間在堂西北龍亭庫
  在主簿衙前耳房一間在堂東戒石亭在露臺南有碑銘東西兩廡
  共一十四間儀門三間縣門鼓樓三間知縣衙十五間在後
  堂後縣丞衙舊在知縣衙西後移西廡西主簿衙舊在知縣衙西後移縣丞衙西典
  史衙在東廡東吏舍六間在西廡西倉廒十四間在頭門內東土地
   祠三間在頭門內西獄禁三間在土地祠西宣風亭在縣門前榜亭
  舊東西十六間在宣風亭東寅賓館在大西門旌善亭在縣門外東訓善亭
  在縣治大門外東偏申明亭在縣門外西
  國朝康熙四年令竇三聘重建按康熙志順治五年圮縣令僦居民間十二
  年始建大堂二十三年颶風壞儀門令徐化民重建
  嘉慶元年風災令祝雯彬詳修二十五年令劉榮玠
  重修同治四年邑令舒時煜以舊署爲粵逆所燬按
  畝派捐着湖勇勒收重建治㕔曰親民堂後爲二堂
  顏曰以情二堂後爲內衙有後堂後樓書房左右廂房共二十六間親民
  堂左爲耳房庫三間西向財賦藏焉耳房庫之南爲架閣
   庫冊籍藏焉親民堂之前爲露臺爲甬道爲戒石亭
  翼以兩廡東十間西七間吏人錄事之所也又前爲儀門五間
  儀門外東有贊政廳一間西向典史宅由此出入㕔南爲土地祠
  六間西向儀門外西有倉廒八間東向倉廒之西有監獄監獄
  之北有西倉又前爲大門三間宋周邠縣㕔記畧天下不患治之難而患
  任之非其材不患材之難而患擇之無其術今朝廷重近民之官而舊有舉令之法實圖治之先務擇人
  之要術也然昔之爲邑則蹈故故事簡而力舒今之爲縣則循新故事繁而力勞豈獨能否之不均抑亦
  時也宰字之官先後相續自雍熙前不可得而知端拱以來庶可詳其姓氏來者以序觀之驗於民物爲
  政其猶示諸掌乎 袁采縣樓記樂清縣治有樓二外樓揭縣額建大鼓以一吏民之視聽內樓以藏勅
  書及案牘之備檢索者外樓以熙甯癸丑令葛君逢建距湻熙戊戌一百四嵗梁桷整固如昔惟蓋瓦闒
   損榱檻弊腐內樓以熙甯戊申令劉君握建較外樓不遠而撓側過者跼慄懼將壓焉邑人曰葛長官攝
  邑事適有木筏漂遺海浦葛取以建惠政橋及外樓其材良故久不蠧內樓之材取邑所產易蠧而速壞
  壞而葺屢矣終不支余始至訝縣宇之弊而二樓尤甚以外樓之功力馬易屬主簿田君更覆飾如新建
  撤其西壁代以軒檻則簫臺白鶴二峯相對若拱揖公餘與同僚登焉民之休戚好惡耳目可接乃榜其
  室曰省俗是嵗之暮始修內樓次年上元落成大書勅訓刻置其中其北爲同僚宴坐之所榜曰內觀使
  登樓者覩勅訓思自省焉旁列大櫝以藏吏案余謂繕葺之不易如此創建之初尤費經畫豈可使葛劉
  之名湮没不傳拂塵三歎詳其嵗月以示後來二樓之額皆前令王君傳所立時爲紹興辛酉王之政至
  今人誦之不置而額未盡損有請易之不敢從鼓樓之款勒蓋祥符壬子令丁君巽所創其志隱然好古
  君子有可觀者舊有壺漏紹興辛巳令徐君森命龍泉季南容製以鐵不可用遺器猶存此雖細事皆關
  邑政敢不屢書
   敎諭署 在文廟東康熙志敎諭陳灝金栻重修乾隆
  四十九年敎諭范釴修嘉慶十八年敎諭董鑑修
   訓導署 在文廟西康熙志舊在泮池東訓導孔尙遂
  重建久廢後移此訓導樓洵宏建三間圮訓導王沆
  捐建英聚堂并書屋三間有英聚堂記乾隆四十九
  年訓導項陛勳修嘉慶二十三年訓導宋經畬捐修
  縣丞署 舊在縣署西廡寇燬康熙十六年縣丞王樞
  捐造在城西二十三年邑令徐化民重建於親民堂
   之西乾隆四十四年移駐大荆縣丞李華建署五十
  六年修嘉慶三年縣丞黃景先修二十二年縣丞劉
  朝爕修同治元年爲粵匪所燬未建
  典史署 在縣署東廡寇燬康熙九年典史居廣重建
  典史王賓拓之二十三年邑令徐化民重葺嘉慶十
  六年典史馮珏修同治元年爲粵逆所燬未建典史
  現在城隍廟東邊耳房
  長林場鹽課司署 宋署原名樂清場在縣治東塔山
  下政和初創元設司令司丞監辦鹽課明洪武元年
  以軍伍之有功及疾傷者爲之尋以竈户鹽額多者
   爲之二十五年始設官署隆慶志在塔頭㕔事門各三間架閣庫一間鹽倉十
  五間大使舍三間㕑房二間 正場在三里鹽倉七間官舍三間㕑房一間 子場在瑞應鄉蒲岐㕔一
  間鹽倉十七間官舍三間㕑房一間因海漲淹没移在縣西長林村大
  橋北岸改今名後遷翁垟塔山寺後乾隆元年重建
  道光三年鹽大使朱錫齡捐修今圮沙頭鹽廒光緒十
  六年鹽大使和廷彪以廉銀從廒前另建三間爲官
  㕔
  磐石巡檢司署 在磐石乾隆三十四年裁郡司獄改
  設巡檢是年三月建署五十六年修嘉慶十六年巡
  檢孟裕修道光二年巡檢孫應翺修
   武職公署
  協鎮樂清副將署 在縣城西南隅康熙九年副將雷
  孚言始建署道光二年副將景豫修
  標都司僉書署 在縣城東隅乾隆五十三年都司
  劉廷儀修嘉慶元年都司盛國泰修同治元年爲身匪所燬有民房
  磐石營都司署 在磐石城西門內 國朝康熙九年
  游擊祖應善建道光二年都司王宗淦修增三韓祖應善盤
  石大營記嘗讀易至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未嘗不三復斯言而於磐石則有得矣蓋磐石雖僻壤乎東則
  連丹山赤水南則接括蒼寶婺外而閩吳魚鹽蔗靛艨艟絡繹固東甌之門户而兩浙之咽喉也故三山
   十八門以來潮汐澎湃爲寇敵出没之藪先是防禦舊有厥城以控制其中我 國朝統一寰宇靡不懾
  服獨於浙閩沿海鯢波鯨浪蹂躪我邊垂庚子冬 聖懷東顧諸大臣咸以遷界爲杜齎盜糧於是衛城
  亦邱墟矣果然跳躍無所施接踵納欵者比至數年始得稍甯越己酉我 皇上以普天率士爲念遣內
  大臣巡閱邊海僉以磐石地當衝險爲浙東樞紐必仍設一旅居重馭輕以扼其要而於王公設險之義
  無背矣庚戌春余自三湘七澤奉命來兹覽夫海上三山十八門諸形厯厯如在掌股間用實惕然懼悚
  然省曰苟不盡厥職守國之謂何爰率僚屬協力贊襄厲兵秣馬烽燧聲援招徠墾闢築鑿繕備靡不具
  舉朝夕圖治以上報 天子嗟乎仳離之後問其民則曰散之四方矣問其田疇則曰草萊問其廬舍則
  曰瓦礫荆榛衰草一似乎目目之世其誰能堪此至詰其兵戎自赤水者什之五自寶婺來者什之三自
  嚴陵來者什之一且以殘黎猶豫觀望不前空曰曠野是兵民秦越視也其又誰能堪此大抵職思其居
  任威者三任德者五其徠我民乎貢賦維均而糧於焉儲矣其簡我卒乎訓練維方而札於焉穿矣其以
   蒐我乘乎水草維時而牧於焉蕃矣余拮據不暇遑問我處雖然自公退食甯無休息之所捐資建大門
  五楹堂宇五楹及川堂私室凡此不事丹堊不事修飾惟簡畧質樸以蔽風雨及儀門兩廊則又非旦夕
  所能猝致也以是知守成者難而創始者尤難余不才非敢侈談聊以誌之貞珉待同志云爾
  大荆營都司署 在大荆城內卽嶺店驛舊址康熙元
  年建嘉慶二十五年都司廣德修道光三年復修增
  廣雁蕩山志阮元出山宿大荆營詩堠旗遥見大荆營麥隴茶田取次平斤竹澗邊新驛路石門潭下小
  方城沙邊細石籃輿穩渡口迴風畫角清今日郵籤促塵鞅何時重與細經行 茶話軒詩集陳舜咨悤
  悤行送何雲溪英赴大荆幕簫峯之下與君遇結夏君何不少住悤悤便入蓮花去大荆百里石磴盤念
  君一席似我寒主人風雅奈冷官燕子歸去衆花殘四月嫩寒客衣單黽勉讀書更加餐有夢儻到梅溪
  間爲因清風託羽翰
   大芙蓉守備署 在芙蓉村今廢
  廢署附
  察院行署 在縣治東隅澄清坊隆慶志舊爲按察分司嘉靖初改建正堂
  後堂儀門外門各三間耳房左右各一間東西廡各八間㕑房三間
  布政分司行署 在東隅姜公橋北隆慶志舊在九牛山下嘉靖間知縣
  賀賁改建於此正堂後堂儀門各三間規製同察院康熙志 國朝康熙元年令季鳳翔重修
  按察分司行署 在東隅姜公橋北隆慶志與布政分司相並舊司改爲
  察院而別建於紫芝山下後知縣賀賁遷此規製亦同 按察院布按分司三署遺址今建校士館
  天富北監場鹽課司 在白沙隆慶志舊在玉環鄉洪武間遷此㕔三間軒簷
   港倉十二間白沙倉八間智字圃倉三間峽門倉十間 外有稅課局在東隅狀元坊北河泊所在石馬
  印㠘俱知縣潘潢奏省印記存本縣按康熙三十九年北監場倂入長林場
  館頭巡檢司 在館頭隆慶志元建洪武二十年徙岐頭有廳堂門樓各三間官舍三
  間吏舍二間弓兵房三十間城垣周圍百四十丈後復舊址官吏就住民舍
  北監巡檢司 在窑奧隆慶志元建玉環鄉北監洪武間徙蔡奧後徙白沙又徙鶚頭
  㕔堂門樓各三間兩廊十間官吏舍各三間弓兵房十間城垣周圍百四十丈嘉靖末徙窑奧堡中 每
  司弓兵一百名 外有蒲岐巡檢司後徙亭頭
  磐石衛指揮 在茗㠘鄉磐石城隆慶志又有經厯司 鎮撫司 左千户
  所在衛東 右千户所在衛西 中千户所左前街
  東南偏 前千户所在衛東南按 察分司 軍器
  局 旌纛廟城隍廟俱在城
   後所千户 在永康鄉新城隆慶志又有禦司 旗纛廟 城隍廟在城
  蒲岐所行户 在瑞應鄉蒲岐城東街隆慶志又有旗纛廟在城
  醫學 在城隍廟西隆慶志舊在縣治前元設敎諭領醫生寓三皇廟側爲署洪武初置
  惠民藥局設官領醫十七年始設學以本局爲署
  陰陽學 在城隍廟東隆慶志洪武十七年設寓三皇廟側永樂元年訓術張正申
  改福生堂爲署在景福坊後徙此 外有僧會司在白鶴寺西北道會司在紫芝觀北俱洪武十五年設
  今圮 按隆慶志又有接官亭二東曰登雲 西曰濟川
  附
  隅都申明亭隆慶志洪武六年建每亭三間在縣東西隅二所在鄉每都各一所凡遇民間爭鬬
  詞訟里老拘入亭中剖理二都申明亭在支奧嶺邊今廢存
   隅都旌善亭 隆慶志洪武八年建與上申明亭並凡民間孝子順孫義夫節婦旌表者書之此亭
   婺源潘滋旌善亭記子游爲武城宰子問人曰有澹臺滅明者夫澹臺不由逕不至室豈恤人之知不
  知乎然而一受知於子游聞之聖人自是不澹臺者澹臺矣他日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因莞爾以喜於
  是武城澹臺者何啻百也子游一對力也吾弟潢解元爲樂清令期年蒞事於杭得省子問之曰女得人
  焉爾乎舉錢堯卿以下數十人以對明年爲旌善亭因東嶽祠故址遷自縣門外東角悉書其人與覈于
  石以勸旣成以書來請敎子笑曰製錦乃能如是則復之曰官以令爲名令善也作以表民旌之大也夫
  有子游固當存武城也
  訓善亭隆慶志縣門外原有旌善申明二亭嘉靖間邑令潘又建訓善亭勒諭訓民 曰嗚呼古今
  之人同一天性然在古人民質直後世人民反覆在古民俗湻樸後世風俗澆漓豈人性有時而薄天地
  生人有時而變哉嘗觀古昔盛時敎法明備天子公卿躬行於上言行政事皆可師法以萬乘之尊下
   庶民親相吿語或登進在廷或作書播吿如父兄之於子弟唱切懇到至再至三而又黨有庠術有序閭
  有胥族有師當時羣黎百姓習見正事聞正言人民安得不直風俗安得不湻後世棄德禮而任政刑畧
  民風而急公利薄視吾民直謂不足以興敎化凡朝夕所與令於民者簿書賦税之外幾無別事民生其
  間醉生夢死蓋有自少至老不見先王之法行不聞先王之法言者雖有良心之生習染風移終能自振
  者鮮矣官長自爲秀才時巳常嘆息此事及來此邑每遇民間劇訟憫其無知間引古訓從容譬喻亦往
  往有奮從者益信天理之在人心未嘗絕亡猶可爲善爰與二三父老議闢侵地建亭縣側摭拾古今嘉
  言善行切於民風土俗可以爲訓者分爲二日大書亭壁使百姓往觀焉其一曰敦本人之所以爲人與
  禽獸並生而異類者其本不在智力而在性義不在聲華而在廉恥不在功利而在紀網本不修身不立
  徇生逐欲惟温飽是務名雖爲入而有生之理絕滅久矣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通生故訓敦本其二
  日厚俗君陳曰惟民生厚因物有遷蓋人莫不厚於其親也或以私愛遷孝莫不厚於其鄰也或以私忿
   遷仁莫不厚於其身也或以私欲遷行於是乃有挾巳蔑物乘人之危幸人之災肆爲殘忍行而不顧者
  嗚呼天地生物而厚於人人乃可自處於薄乎故訓厚俗官長初此訓殊增赧顏使吾德若足以興斯民
  之行不必假言爲敎使吾言若足以動斯民之聽不必遠引古人然官長取古聖君貴人以訓吾民非使
  徒勞爾民亦非取餉觀聽爾民試相與體念北意惕過而誦之夕潛而思之必有惕然興起善心而砥行
  爲君子者興仁興讓必從此始或以爲吾輩何人敢望聖賢高論吾鄉何俗能追隆古高風則其自絕與
  絕人甚矣甚非官長所望於爾民垂訓於爾民之意也
  鄉約所 隆慶志隆慶三年胡侯用賓立隅都俱卽字擇人以爲之長而宣之禁令焉民蹶然有興矣
  邑令胡用賓鄉約示約長朔望率保甲人等會約所宣明聖諭眞實舉行仍立善惡文簿每會書某人
  善據某事某人惡據某事善者直書不善者姑浮紙粘書俟再三不悛送縣究治庶善勸惡懲民風歸厚
  成禮義之鄉矣
   白沙河頭路亭同治元年爲粵匪所毀後王國相修光緒十五年與十六年屢被颶風所
  毀董史良出資重修
  塘頭路亭光緒八年耆民陳孔壬捐建 
   校士館附
  校士館 在姜公橋北察院布政按察三署舊址 國
  朝道光四年十一月鄭遇春倡捐剏建大門三門儀門五間大堂
  五間官㕔三間號舍二十間書房廚房共一十一間道光二十年增生蔡夢魚
  庠生周應科重修同治元年爲粵匪所毀二年選貢
  徐德元重建光緒十三年夏又 官㕔東西置兩廊
  并頭門外湊造三間爲送考接考避雨之所董事廪
  生徐乃嘉國學生洪興運捐建附邑侯葉萬楷通詳請建校士館文據
  舉人張錦鴻貢生張元洙等呈稱樂邑嵗科兩試縣署扃門童生自運坐具不勝其艱童生鄭遇春首倡
  捐銀三百兩續後合邑公捐議創校士館以備童子縣試原議建於明倫堂前緣基址狹窄難建號舍高
   則礙於學宮闊則妨於文閣現因考試會同合邑紳士議擇城中東河匯官地甚屬寬敞伏乞恩賜示淮
  以便造作據此查東河匯地方在縣署東姜公橋北澄清坊舊有察院暨布按兩司公署三所屋宇久坍
  僅成白地弔核大丈鱗冊內開天字二百零二號官地一分九釐七毫九絲二忽察院基天字二百零三
  號官地四畝九分五釐按察司基天字二百零四號官地四畝九分五釐四毫一絲七忽布政司某以上
  三號毘連共官地一十畝一分二毫九忽今據舉貢生員等請以該地起建校士館實屬合邑公舉卑縣
  親往查勘各公署基址四圍倶係碎石湊砌犖确參差各有牆脚似應倂成一片以便造起當於十月初
  四日祀土將牆脚平治隨帶弓手三號合倂丈量積得二千五百七十一步三分四釐五毫實丈得地一
  十畝七分一釐三毫九絲四忽東至二百零五號民地西至河沿路南至路北至城腳闡字號餘地四面
  臨空基址宏敞以之起造校士館寬綽有餘且以空間之官基爲一邑嵗科兩考童生角試之地仍屬在
  官不致久而廢棄似可俯如所請以愜士情理合備文詳請察核批示立案至此項工程由童生鄭遇春
   首倡地方衿士互相勸捐不由地方官吏經理俟工
  程吿竣查明各衿士捐數立碑於校士館內以彰樂
  樂善好施右申 督撫
  學藩道府憲在案
   街市城內有街又有坊明制每坊向例各置運長里甲輪年應役與鄉都同在廂坊者曰坊長在鄉
  都者曰里長
  縣前街在縣治前上叚俗謂上半街 梯雲街在縣治前下叚俗謂下半街
  濟待街在望萊橋東 儒林街在寶帶橋南以儒學名又東北舊有
  火衕 以上俱大街 東街在儒學北
  西街在迎恩門內 通井街在西門外以井名
  澄清坊以按察分司名卽雲門福地
  景福坊在澄清坊南內有景福井
  登雲坊 鎮福坊以道院名
  千秋坊舊有皁角廟 太平坊在孫家橋
  開元坊 尙德坊內有新巷 以上倶大街東
   仙隱坊以張文君名 宣化坊在仙隱坊內以尼院名
  善慶坊右有節孝祠 登賢坊
  崇政坊 集賢坊以多士名
  簫臺坊以山名 迎和坊
  崇禮坊以上俱大街西 隆儒坊舊名臥龍在儒林街東
  宜春坊 新豐坊
  永興坊 興仁坊以上俱儒林街西
  湖邊街在十三都 黃塘街在十三都
  蒲岐街在十四都 新市街在十四都卽虹橋
  芙蓉街在十七都 𥦰奧街在十七都
   白溪街在十九都 北閤街在二十二都
  南閤街在二十二都長三百餘丈街旁遍植桂花亦名桂花街路通永嘉
  新芳街在二十四都長一百丈陳氏築 龍頭街在二十五都
  石壇街在二十五都 蔗湖街在二十六都
  大荆街在二十七都 水漲街在二十八都以上俱東鄉
  塔頭街在六都 地團街在六都
  柳市街在八都 白石街在九都
  白象街在十二都 磐石街在十二都以上俱西鄉
  市期
  新市三八日市湖邊一六日市芙蓉二七日市白溪
   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九日市大荆三六九日市白
  石三月初十日市按隆慶志西鄉有柳市舊傳按日立市今第存其址名爲市基壇云
  又東鄉有萬橋市蒲岐市𥦰奧市水漲市今俱廢
  縣城巷名增
  雲門巷卽新倉巷在縣署東 雙箭巷在新倉巷前兩巷相近直射故名
  千秋巷卽皁角巷因樹名又名土地廟巷 太平巷在孫家橋西橋今改名太平橋
  開元巷前代有開元寺因名 擔水巷
  縣學巷 油車巷在姜公橋東
  文筆巷 中和巷趙中和樓因名
  箭衟巷一名箭㕔巷 舉人巷
   城隍廟巷在縣署西 廣善巷在節孝祠邊
  簫臺巷外有簫臺橋 崇正巷
  集賢巷 倉橋巷外有倉橋
  甯和巷 崇禮巷又名元壇廟巷
  攔詩巷相傳施姓居此置花園攔人作詩佳者卽招飲
  土地廟巷在下垟角又名龍眼寺巷 九曲灣巷
  鎮附
  石馬鎮在縣南五里 館頭鎮在縣西五十里
  按隆慶志外有楚門鎮在玉環鄉 温嶺鎮在温嶺
  俱成化十二年𨽻太平又有樂清鎮在縣南四十
  步 湖頭鎮在橋邊故址猶存 樊子鎮 象沛鎮
  在茗㠘鄉 新溪鎮在瑞應鄉 雲門鎮在山門鄉
  俱見志餘附識於此
  坊表
  尙書明高友璣立 大廷尉明大理卿陳璋立
  登雲明舉人趙宗佐立 登龍明舉人郭攀立
  文魁明舉人徐衍立 世進士明章綸章元應章朝鳳立
  進士題名厯科進士立 聯科明進士鄭繹立
  雙鳳初名志學坊十五嵗舉人侯廷誡立後以兄廷訓第進士改今名
  登賢明舉人何正立 內臺總憲明大理寺卿前都御史李顯立
  毓秀明舉人屠積屠巨立 廌繡明御史陳亶立
  步青雲明舉人周紀立 進士明李諤立
  接武明舉人陳輔立 天官大夫明陳鈍立
  世恩明朝列大夫朱希晦同知朱嵩等立 都僉明都事徐光祖立
  登雲明舉人鮑珙立 登科明舉人徐鋌立 按鋌後爲國子學錄登
  科坊易名國學師 賓賢施義祖立在檉江
  攀龍舉人連稷立在嶨前 會魁章綸立
  尙書章綸立 京兆應天通判章元會立
  文英章元懋立 攀龍舉人干昌祖立在蔗湖
  賓賢舉人鮑椿立 奕世大夫鮑壇鮑原宏鮑恩立
  青雲鮑恩立 進士章元應立
  大方伯章元應立 奎光舉人陳陬立
  桂林舉人王祚立在鏵鍬 三鳳鄉陳陬陳斐陳增立在白沙
   恩光章元梅立 登雲朱文簡立
  科貢濟美鮑珙鮑恩鮑寵鮑謨鮑一朋立在楊公奧
  世大夫舉人章九思立 應宿朱元誥立
  賓賢明林宗元立在鄔家奧 世臣進士章朝鳳立在南閤
  五牧朱文簡朱諫朱元誥朱守槐朱守宣立 光祿朱守宣立在𥦰奧
  世恩敎授張慶貤封張鳴珂同知張存鉅立 奕世簪纓明舉人侯搢進士侯廷訓侯一
  元侯應賓等立在蒲岐 藩師敎授王法立在蒲岐
  鮑志又有林順顓坊表觀李隨題跋是墓表非坊表今移入冢墓門 以上俱東鄉
  掄魁林公一立在南沙奧 進士宋鄭肖熊立
  松溪里宋進士陳求魯立在萬奧 聯桂宋進士翁安之翁巖壽立在柳市
   世恩鄭肖熊鄭貴中鄭貴權鄭驥等立在八都 世美南昇立
  進士明南昱立俱在岐頭 進士陳懋立在趙家衕
  儀鳳明舉人陳懋立 進士高友璣立
  賓光贈尙書高沔立 都憲高友璣立
  賓賢高友訓立 以上四坊俱在高奧舊志誤爲館頭
  尙書高友璣立在高奧舊志失載 以上俱西鄉 丹桂明舉人王賓立
  孝善孝子連世瑜立在嶨前 明朱諫重建孝善坊記宋孝子連世瑜母死肖其像事之甚謹世瑜卒妻
  方氏復事之如世瑜在日有司上其事旌表之卽其里樹孝善門初孝子居横山名下馬洋以銜命使者
  所駐也後子孫遷於南十里名新市門從宗祊乃樹其地旣又遷於新市北十里今鶴峯顧宗祊盛矣門
  未及樹下孫非若是恝也旌善之典在有司故事遺茫漫不經意奚以激勸宏治甲寅冬提學伯通吳公
   按邑連之子孫宗策者率族入白其事吳方以學行勵多士卽令於邑長日是所以敦風俗爾有司毋怠
  忽連年執縣篆者更代不一事竟緩壬戌節推何公鼎領憲檄來蒞縣詢諸故老得孝子事閡其隊也無
  以彰前修垂後法令吏舉其案又不欲賦諸民懼其費之不充也乃召連子孫計之咸曰前是數年家巳
  具二石表矣復擇地以積其址所少者瓦甓榱桷梁棧丹堊之類耳何曰費旣不廣可以不賦於民而辦
  乃卜以初冬加舊扁於新門樹於族居南面孝子祠堂側先期宗策過諫請記因出宋相劉蒙川蔽所筆
  三大字元秘書監李五峯孝光所作記字逆勁俊逸類晉人文之峻潔類南豐二公聞於宋元也舊矣去
  今數百年詞翰流入間者雖鄉里亦罕見焉惟連兼有之斯足多也蓋孝子大行鄉後進不敢自愛其力
  焉爾連之子孫居今鶴峯者數百址皆孝子後孝子墓在横山祠在鶴峯新立門之側
  孝子明朱元旻立在𥦰奧
  父子行孝坊 國朝爲連銓菴與子連王光立在十四都仙垟
   義民坊咸豐四年瞿逆滋事義民殺賊克復樂城鹺使慶題奏奉
  旨建坊在縣署前東首郡增生蔡書董司其事
  節孝坊附
  貞烈明錢氏女立在縣前直街 隆慶志列潛昭坊下
  貞節周希玉妻蔣氏 國朝乾隆間立在欄詩巷 徐元度妻王氏乾隆間立在石柱坊 周謹妾唐氏
  乾隆間立在迎恩門內 史文標母顧氏立在九曲巷 徐公勉妻鄭氏嘉慶十年立在尙德巷 按徐
  元度列女門作元慶
  貞孝周時珪妻趙氏嘉慶十八年立在半街
  貞節趙翼珍妻鄭氏 趙翼灝妻林氏嘉慶二十四年立在忠節門內 徐起瑞母王氏立在雲浦巷
  徐應昭妻葉氏道光間立在望萊橋下 趙存鍾妻周氏道光間立在望萊橋 洪道盛妻周氏道光十
   八年立在望萊橋 下蔡世源妻徐氏媳時琛妻徐氏仝立在東門外河邊 以上俱縣城
  貞孝朱恩妻王氏立在白沙
  貞節明楊彥母余氏立在水漲 朱梓材妻侯氏國朝雍正九年立 朱允邦妻金氏雍正九年立
  二坊在𥦰奧 按允邦列女門作尹邦
  貞烈徐敬和妻王氏乾隆十三年立在杏灣
  貞節連君彩妻朱氏乾隆間立在鑊前 徐庚臣妻倪氏乾隆間立在馬奧 趙汝遐妻林氏嘉慶十年
  立在瞿渡 朱廷奎妻吳氏嘉慶十二年立在上陶
  節義林統母葉氏立在鄔家垟倪天宏妾孫氏立在虹橋
  貞節劉錫阜妻馬氏 劉希琛妻倪氏立在竹㠘 以上東鄉
  採訪冊又有一門二節坊崔氏立在蒲岐未詳夫係何名附識於比
   四年令宋喆詳修西倉未竟二十一年令劉榮玠始
  成之凡六十間是時東倉盡圮劉侯重建東倉四十
  七間又建縣門倉八間在大門內西額貯穀共四萬五千
  七百九十三石八斗七升二合六勺
  義倉凡四所一在縣望來橋一在館頭一在𥦰奧一在嶺店驛今俱廢按省府志又有廣豐倉
  五所一倉二倉五倉在磐石蒲岐後所等處其三倉四倉在別縣
  附玉環大有倉二所萬橋二十三間大荆五間舍一間乾隆三年奉文
  建額貯陞米二千七百九十六石零皆代徵同治
  大荆糧署 國朝同治元年爲粤匪所燬四年被閤
  倉儲
  常平倉原名預備倉元大德有留濟倉三間在西隅簫臺山下後廢以其地爲風雲雷雨壇隆慶
  志明洪武二十四年始置在邑西隅宣化院內貯穀
  凡六百二十二石四斗正統五年奉勘重建凡三處
  一在邑東隅宗晦書院故址 一在簫臺山麓元留濟倉故址 一卽宣化門內後俱廢惟
  縣門內倉廒一十四間在頭門內東偏僅存縣門倉剏於何時舊志失載嘉靖初潘侯
  潢加意積貯每聽訟先使原吿入穀一斗被吿五升穀入始聽之費輕信洽邑人競赴於是倉儲山積至
  五年江南大荒人相食縣民賴以存活然父老頗以鄭侯復不訾省而屑越其穀往往爲富者繼焉民相
  與追德潘侯而傷其澤之斬也
  國朝康熙十年令出一駽建倉六間仍在縣門內雍正五年添
   建一十八間每間貯穀六百石後又增建間數卽今之西常平倉乾隆間又建
  東常平倉在雲門福地故址俗名新倉嘉慶四年
  上諭據劉權之奏倉穀地方官向本地派買及社倉官爲
  經理弊端百出特此通諭各省督撫嗣後將買補倉
  穀飭所屬在鄰縣按時價公平採買不許向本地派
  買將胥吏等串通舞弊積習嚴行查禁至社倉仍聽
  本地殷户選擇謹厚者自行辦理不必官吏經手以
  杜弊竇而裕民食欽此十四年邑令宋喆詳稱樂邑西鄰永嘉南鄰玉環北接黃
  太水陸交衝採運甚易反援舟楫不通之例派買里民每石銀五錢五分胥吏四出滋擾邑西林興運林
  啟鳳鄭逢源石成全鄭瑞燽鄭蘭等赴府道呈按蒙 道憲飭永嘉訊究胥吏嚴爲禁止嘉慶十
   李林蔚捐建
  大荆倉同治元年爲粵匪所燬縣丞饒有仁仝紳薰張
  桂萼捐建
  裕民倉爲虹橋社倉邑紳蔡保衡奉縣諭捐辦葉茂蘩
  出資創建在接待寺東廂
  䘏政
  仁壽院 在縣東北石塘奧口宋名居養院在治西迎恩橋下宣和間廢元延
  祐間置孤老院在石塘奧溪西明洪武二年改名養濟院七年從本府收養以其址爲邑厲壇後重建於
  塘奧凡民之有篤廢殘疾煢獨鰥寡不能自給者每名月給米三斗柴三十斤夏苧布冬棉布各一匹病
  則差醫調治 國朝康熙三年重建司李嵆宗孟易今名見隆慶志舊志
  育嬰堂 從府收養本邑無 國朝光緒十三年奉府憲檄董事蔡保衡改東門舊質庫爲之 二十八
  都大横浦村衆撥新築塘田百餘畝入育嬰堂 二
  十八都盛家堂村衆撥新築塘田百餘畝入育嬰堂
  惠民局 明成化十七年立局城隍廟右今廢隆慶志自宋有
  之以製藥餌惠民之有疾者
  義塜宋崇甯中令州縣以常平錢置漏澤園紹興間又置菴募僧主管給棺并絮紙葬之本縣舊置在東
   塔山下改遷七寶院左紹熙間立義塜元因之明洪武三年令近郭空闊原田皆設義塜本縣二處後漸
  侵奪正德十四年令葛覃始擇依山之地凡三十區區各二十畝以爲塜隆慶五年令胡用賓丈量覈實
   石塘奧一處計六畝八分七釐九毫一絲七忽東至馬家山腳西至大路南至張家地北至徐家地
  湖上奧一處計三十四畝六分四釐五毫東至湖柱菴西至流水坑南至大路北至野猪巖山腳 一在
  十三都小溪下園洋官山腳舊爲豪家所奪亦勘正并山以還民 一在二十二都東林堂基 一在十
  四都下保原係普照菴基嘉靖十八年間因爭訟追奪入官改爲社學而以菴後山爲義塜一在
  東三總丁步頭計七畝五分 一在西四總牛池頭
  計九畝一分 一在湖上奧雍正七年徐景行置地
  一畝二分 增湖上奧義塜碑刻漏澤園三大字左刻萬厯四十四年丙辰李夏月義民凌口
  立十六字右刻本村西隅湖上奧義塜計丈二十七畝九分十七字一在牛池頭高阜
   計一十三畝 一在萬宅村道光四年林君爵置界
  字號山計五分 又三都寨山東麓有義塜一區自
  芳林嶺至河沿陡門西約二里許舊有漏澤園三字
  石碑現居民多盜墾宜重禁以妥朽骨 又一都大
  奧底山壇一片皆舊義塜地極寬闊屢有奸民冒報
  佔墾乾隆十三年邑令何勘明示禁十九年邑令宋
  二十三年邑令黃復示禁三十九年又有奸民冒報
  三十餘畝借充公爲名奉府行縣查文士民徐學講
  徐亦紃等呈請勘留蒙邑侯徐勘詳嚴究永禁開墾
  在案節錄徐邑侯示大奧底山壇無論巳葬有墳及未葬空地並附近義塜巳陞餉地未陞餉地總
   應留爲貧民義塜一槪禁止開墾於四至竪石爲界
  以杜侵佔倘有喪良貪利之徒仍敢藉詞冒報有碍
  塜地定行嚴拏重究斷不寬貸東西
  南俱至山腳北至八都帝市字號地
  附宫山隆慶志雁湖山在南閤深谷嘗有錮其利者里人吳氏訟之官判令世世與鄉民樵採
  光緒十七年惲邑侯遐齡因舊時近城義塜埋葬巳
  無餘地捐廉諭令蔡保衡買得洪字山地一十七號
  在白鶴寺後四面俱立惲置爲界以便無主營葬
  附義祠
  查冥祠在西門外山川壇下協鎮姚武成建同治元
  年被粵匪拆毀劉書年重建
  孤魂祠在大荆光緒十年重建
   忽諸祠在黃華西山下同治三年鄭琛建捨田以資
  香火向在亡都鄭義祭户完納
  孤魂祠在河奧山下咸豐間車頭孫一林建
  又一所在獅子山頭光緒十六年吳融輝奉父吳濟
  山命建
  遙聽烏夢回山館一聞鷄無那尙平婚嫁累何時五嶽共攀躋
  嶺店驛 在大荆 國朝雍正六年歸窑奧驛兼管後
  裁今爲大荆營隆慶志元名大荆驛明初改名嶺店驛丞吳德重建嘉靖間復創立新司
  一所公館一所驛轎大二乘小十乘 增吳擴出雁山至嶺店驛題壁孤雲飄泊竟忘還採藥棲眞雁蕩
  山曳杖偶隨流水出白沙荒驛又人間
  玉環驛 在縣治西馬院山下去西皋驛五十步額設馬二
  騾三驢五明洪武十二年并入西皋驛十三年革去馬匹食鳥户備轎遞送
  按隆慶志又有新市驛在新市見接待院註 又有
  芙蓉驛在芙蓉村見夢溪筆談 白溪驛卽嶺店驛
  舊名見沈括遊記附識於此
  鋪舍隆慶志洪武初建鋪舍凡一十七處二十年拆置沿海衛所增設十八處成化十二年分小毬
  至蘆殊共八鋪隷𨽻太平縣後又增設新城嶺店二鋪并舊共二十九鋪每鋪㕔三間郵亭大門各一間屋
  右側屋共四間 國朝賦役全書樂清衝要十九鋪縣前添仙至館頭五處新城白沙至盤山十三處久
  有偏僻四鋪長林湖霧長江浦江長林鋪在六都塔頭 府志樂清縣二路以縣前總鋪爲最要西行自
  添仙至館頭通府城永嘉縣界又自石船分路至磐石衛前東行自白沙至盤山北通黃巖縣界又自蒲
  岐所前分路至湖霧東北通太平縣界 總鋪在縣前 西路添仙鋪湖潢鋪俱在一都 塘下鋪在十
  都 石船鋪館頭鋪俱在十二都以上鋪兵各五名 東路新城鋪在總鋪東 白沙鋪大林鋪俱在三
  都 新市鋪在十四都 烏石鋪在十七都以上鋪兵各五名 纜㠘鋪在十七都鋪兵四名 石榛鋪
  在十八都鋪兵五名 檉江鋪在十九都 黃山鋪驛頭鋪俱在二十都 嶺店驛前鋪大荆鋪俱在二
  十七都以上鋪兵各四名 盤山鋪在 十五都鋪兵五名 蒲岐所前鋪在十四都鋪兵五名 長山
  鋪在十五都鋪兵一名 湖霧鋪在二十八都鋪兵二名 又云舊府志自蒲岐所前東經長山又東有
   三江屛峯二鋪俱十六都有蔡奧跳頭二鋪俱十八都有小岡鋪係十九都有小黃山鋪係二十都凡六
  鋪以至湖霧路皆僻遠並廢按府志二十二鋪嗣因郵遞稽遲并爲十三鋪
  總鋪在縣治前鋪兵十四名東行出鳴陽門至竹㠘三十里西行出迎恩門又分二路一至沙奧二十里
  一至萬奧十里 東路竹嶼鋪在十三都鋪兵七名十里至虹橋又東南十里至蒲岐
  虹橋鋪卽新市鋪在十四都鋪兵十一名三十里至芙蓉 芙蓉鋪郎纜㠘鋪在十七都
  鋪兵十一名二十里至白溪 白溪鋪在十九都鋪兵八名十五里至大荆東里 大荆東
  里鋪在二十七都鋪兵九名二十里至石壇 石壇鋪在二十五都鋪兵六名二十里至黃
  巖巖前鋪 西路沙與鋪在十都鋪兵八名三十里至館頭 館頭鋪在十二都
  鋪兵十二名水路三十里至館頭 又僻路蒲岐鋪在十四都鋪兵二名十里至
  鍬渡頭 鏵鍬渡頭鋪在十五都鋪兵二名水路三十里至玉環 周山頭鋪在二
   十八都鋪兵二名十五里至湖霧太平界 萬奧鋪在一都鋪兵二名三十里至長林場 以上鋪
  司兵共九十四名嵗領工食銀五百四十四兩
  館舍
  府公館 在縣治西正廳三間側屋大門共九間明嘉靖戊午以其
  址抵還城基因廢
  寅賓館 在縣治大門內西偏今圮
  雁山公館 在能仁寺一左二右今圮
  路亭附
  梅奧路亭道光二十三年謝理泮倡建
  北山路亭道光戊申僧受慧建
  海關温州海關四樂清有二
  黃華關去府城八十五里在黃華水寨東其地有黃華山因名海防考倭犯黃華必由邳山大麂山及
  黃大奧而入黃華關迫臨海口汛守爲最要黃華關外爲下馬洋明嘉靖三十二年參將湯克寬追賊於
  是洋 增國朝林啟亨詩聖朝德澤深海隅盡歌舞不欲廢邊防普天開甯宇勝國中葉時倭躪在南土
  委靡武備弛糜爛民生苦狐鼠引𧲣豺狼恣食供修脯俞戚播英名浙閩勒銅柱殱賊下馬洋湯軍猛如虎
  此堡許公築崇墉澉江浦相地立嚴關甌江扼門户迄今二百年捍禦得安堵不意昇平久防海失規矩
  東海起愁雲西風吹毒雨漰湃波濤中蛟螭挾商艣舞爪又張牙血刃兼膏斧剽掠勢莫攖蒼皇立爲虜
  泥首乞殘生贖金恣索取勒限稍或違帛束左右股渾身灌脂膏焚炙青煙縷呼號聲通天賊掌軒渠舞
  可憐謀養生竟罹魚泣釡似此逞披猖官軍失威武天幸丙辰秋颶風狂瀾鼓賊舟盡覆溺浮胔蔽江滸
  誰知羽翼多閩海留別部網漏吞舟魚軍書猶旁午嗟予迂腐儒聞風毛髮䜿無具請長纓食粟了無補
   偶來一登臨洪波遠吞吐南望江天遥帆檣差可數願乞屠龍劍長風樹旗鼓揮手戮鯨鯢斬馘投水府
  籌海有圖編防禦勿違古 孫衣言登黃華關二首虎衛關門壯龍蟠島㠘平山形䧺壓海潮氣濕連城
  白日黿鼉出高風鴈鶩聲巍巍湯信國威望此崢嶸 舊日夷洲賊諸軍駐習流萬艘爭一隘左臂護東
  甌蛟鱷今猶虐欃槍夜未收登高兼望遠浩蕩易爲愁
  蒲岐關縣東北三十里本在蒲岐後因客貨往來多在府城東門轉於府城東門立稅局而蒲岐徒有
  虛名 按蒲岐關鮑志失載
  關署在蒲岐南門城口卽天后宫處前係設黃華今移於此增
   津梁
  檉江渡 卽清江一名纜㠘渡在縣東十六都明嘉靖間鄉官
  朱氏父子改於山內十里曰金沙渡鄉人以路僻遠
  復故地嵗支經費銀一兩五錢舟小江闊有覆溺之患
  國朝乾隆十年居民吳昶敎捐置巨艘遠近德之昶敎捐田二十
  畝立吳濟渡户名爲渡夫口食及嵗修之資詳憲勒碑入志渡口臨波亭乾隆間谷維模建 明洪垣金
  沙渡記畧東鄉舊有檉岡渡當山外海口每遇風輒哮激中流篙子索錢往往罹溺朱公諫議易巨艘復
  往視謂必遷於山內光祿守宣吿令王汝襄氏度之其處南金雞山北沙步山去前渡近十里許江狹水
  緩成路二十餘里馬道八十餘丈光祿君曰此特先公小之爲仁者耳君子曰仁豈有大小哉公嘗筮仕
  於歙歙之遺愛至今存焉故遷渡之心卽其治歛之心治歙之心卽其爲守之心爲守之心卽經絢變理
  之心其
  仁一也
  石門渡 縣東百里石門潭去潭百步溪淺可涉遇春
  漲則令溪旁居民以竹筏濟之明章元儀石門渡詩萬樹和煙暝千山翠
  欲浮丹横春水渡人倚夕陽樓巖屋盤青蔓江沙起白鷗杖藜何處叟扶醉過溪頭鮑志此入藝文 增
  宋王忠文白巖遇水以小舟從石門渡勢危甚因書數語示圖南文卿時八月二日也歸途阻秋潦溪漲
  不可涉迂從石門渡未見心巳怯壯哉龍伯宮幽據雁山脅嚴如峙城壁南北本相接衆流欲朝宗天爲
  開岌嶪泓澄潭百尺臲卼舟一葉吾生何自輕內顧無可挾所賴二友生千里同負笈忠信儻可仗免作
  飛鳶帖來歸從剡溪山水頗涉獵石齧天台舟浪拍臨海楫可會如此境令我魂震懾連年作行客川塗
  但取捷不因風雨暴誰敢遠步屧茲渡雖云惡觀覽意亦愜謾賦石門篇添入剡遊篋 明何白石門夜
  泊詩春波瑟瑟平林夕隔水洞門纔咫尺長颷卷樹峽出雲素月流天江動石客帆殘夜近泉聲如此煙
  波倍繫情容易清秋歸路熟只愁明水惡塵纓
  東山渡 在十六都東渡江八十里抵太平縣江下通温嶺嘉慶八年居
  民黃家新創置渡船砌〓衜每渡一人給制錢三十文
  干家渡 在二十七都荆山下干國科創置
  水漲渡 在二十八都
  鮑按府志東鄉又有新渡在白溪港嘉慶間貢生鄭蘭築白溪塘遂免渡附識於此
  婁奧渡 在十六都增
  巖頭埠
  道光十六年玉環谷順奧衆捐築增
  横春渡在館頭江一名館頭渡自館頭至府城凡三十里 明尙書高襄
  簡置原址在橫春山麓後移建於北旋圯 國朝同治壬申裔孫一木一楨偕族人重建仍復原址隣村
   顏有助焉廩生倪鏡清有移建橫春渡記江船舊用帆每多覆溺明嘉靖
  間邑令俞文榮以海寇擄船得帆之利令悉去帆用
  棹渡者鮮溺遂仍而不改
  國朝順治十八年棄置界外渡久不行康熙八年展界兵
  憲許重華詳請部撫復開來往如故康熙志補入袁業泗横春渡
  詩盡舫春寒待曉光淡煙籠冰碧茫茫黃茅煙店雞號月紅葉山村犬吠霜到枕鐘聲催客夢眠沙鷗舃
  笑久忙爲官三載成何事嬴得新詩滿錦囊增元陳高泊館頭垺詩朝發芳林嶺夜依館頭泊厭茲跋
  涉勞懷哉西圍欒生理苦艱難歸耕嘆悠邈貧窶何足憂甘旨焉所託栖栖道路中素心負邱壑行年三
  十餘牙齒半摇落良由筋骨疲豈但質衰弱憂思耿不寐起視衆星白羣雞鳴江皋巳復戒行李明俞
  文滎渡江詩曉起乘船共渡江風波無定我心降中擊楫人誰似孤㠘長留塔一雙 何白雪後渡横
   春江詩是日大風幾覆舟長風劃波貝官裂浪裏危樯如没鶻雪閣山腰澹似雲日沉海氣昏如月丈夫
  七尺眞鴻毛乃爲海若爭波濤吾聞古人不弔溺如此之軀何足惜 又橫春渡曉發詩潮落空江木葉
  稀霏微水霧掠人飛雲扶海日眉間起暖氣先浮露濕衣 國朝胡維勳橫春夜渡贈徐韡堂前輩詩橫
  春江頭呼渡急江風凄凄江水黑新霜得勢穿破蓬暗中漸漬客衣濕是時先生亦在船咫尺不獲見顏
  色話間悤聆金玉音始知身在玉山側憶昨將爲元圃遊失道兔圍陷荆棘緃有別徑可幽探又入蠶叢
  深莫測坐此疑案紛相纏𦆑累牘經年剖不析先生賦才軼等倫會向瑯環探秘笈近依潛澗作緇帷負劍
  之士如雲集洪鐘在簴性善鳴就云寸莛未可擊金緘一决武庫開滿艇和風動洋溢數典直擅歐劉前
  論文優入班揚室條條若理籰中絲皎皎如示掌上璧坐中諸客多丈人各捲舌鋒不更敵恢量凖擬容
  江河萬斛焉能數胷積聞名數載渴相思不意遭逢在今夕枯腸頃刻澆〓醁絕勝湻于醉一石昔聞制
  檄愈頭風今見劇談郤寒疾但愁傳至玉虛宫蛟龍驚起海波立
   横春內河渡 在縣治西六十里郡守李琬置今廢李琬
  碑記甌郡屬邑有五而樂清實爲水陸之衝蓋道甯杭而赴甌閩者必經由邑治以達於十二都之館頭
  然後臨江而問渡焉自樂城至館頭爲里六十一水可達是爲運河卽志所稱西河者也然其地無舟楫
  臨河待渡者率取辦於農家之舴艋小如葉狹如刀上雨旁風無所蔽障人坐水中而又招之或不時至
  需之者衆則有無未可知行旅受困其來舊矣予承乏郡政凡可以利民者皆次第舉行嵗辛巳紳士以
  造舟之事來商予日此義舉也上其事於總鎮段公觀察徐公得允行於是盧生康本謀之於衆得錢三
  百緡鳩工庀材造舟凡四皆高大深闊上可以容坐臥下可以實筐箱招徠舟子榜人爲之請於大憲取
  於帑鹽之滷羡以給稍食并嵗修之費每日各以二舟輪番上下俾無留滯又造四小舟并坐船一以備
  公事之不可緩者由是盈盈一水如泛江湖人歌利涉矣皆相率請日願有記鎮道二憲以屬予予惟行
  李之往來百貨之灌輸皆舟楫是賴關係匪輕欒邑昔無而今有剏始之功衆襄之義旣不可没而法立
   而弊生假公而覬利又不可不防其漸也於是紀其
  事如右 條規大座船一隻備大憲坐駕大義渡四
  隻每日雙去雙來循環不絕以便商旅趁渡小差船
  四隻備緩急差使立總埠三名大小船雙統令照管
  每日在埠查點客貨不許重載每隻渡船裝貨二十
  担客二十人客多減貨貨多減客船錢每客一人或
  貨一担凖取錢十文以資飯食如多取定行究治并
  將總埠責革總埠舵工共八名年各給工食六兩遇
  閏加五錢水手十八名年各給工食四兩遇閏加三
  錢三分共年給工食一百二十兩遇閏加百三十兩
  餘銀貯爲修造之資酌給工食於支領帑銀項下報
  銷大小船隻三年小修五年大修七年承造如遇異
  常颶風非救護所及查實酌修凡遇緊要公務許應
  付差船其緩急可附搭渡船者免取船錢不得專撥
  七里渡 在七都七里明陳一球創置路達府城
  磐石渡 在磐石城南門外路達府城又有磐石横渡路達永嘉龍灣
  按隆慶志西鄉又有合湖渡在白石廣十餘丈居民以筏航之多溺宋湻熙間趙武翼捐財建橋其上附
   識於此
  惠政橋 在縣治前二十步元至正間燬明洪武五年令鄔玉重建有碑 增︶宋王忠文惠政橋施水疏
  人惟惠政之懷度橋者有如歸市道多暍死之患得水者勝如捄焚創隙地之數椽汲甘泉之萬斛有資
  好事共結善因分金溪不涸之流爲樂邑無窮之施利霑居室奚煩鑿并而得泉澤及路人不必望梅而
  止渴
  寶帶橋在儒林坊 隆慶志舊有吳家橋在東七八步宋令王傅以橋北居民塞縣治前乃以橋址易
  民居增創大橋接前郭路名市心橋於是縣治始見石馬印山紹興丁丑王忠文遂擢第元至正丙午重
  建改今名近以築城淤塞寶帶河漸與西溪不通科第不及往時議者欲於西城開鑿水洞使西溪之水
  復環於前舟楫旣通風水亦利矣
  平橋在潛昭坊北宋尙書趙立夫建
   前郭橋在潛昭坊南御史陳亶重建 以上俱縣治南
  姜公橋在澄清坊宋合姜光建 黃訦重修姜公橋記樂成爲邑負山瀕海東西兩溪左右翼治其委
  甚遠入於東海居民介乎其旁鱗集櫛比舊有橋以接通衢湻熙己亥傾於洪濤令尹袁公重修復壞於
  湻熙丁未幾二十年渡以畧杓行者惴焉公來宰是邦力自撙節百廢具興迺視舊址斥而廣之尉商碩
  贊其議爲橋五間雄壯碩偉往來憧憧如行康莊雖陰雨晦㝠不吾蹶驚飈怒濤不吾怖經始於嘉泰壬
  戌之良月成於明年之孟夏爲錢二百萬歛不及民而用度足役不違時而工力備邑父老取公姓鐫於
  橋以示無窮之思詩所謂愷悌君子公其有焉
  太平橋元東溪周信孫建時稱爲孫公橋後誤爲孫家橋明洪武初邑丞白文秀重建又名白公橋
  國朝道光二十八年縣城徐錫南奉祖命重建砌以石欄因橋枕太平坊更今名邑侯密公得軒有碑見
  金石志同治十年運同銜徐乃文卽錫奉母朱氏又建
   望萊橋一名港橋 在縣城東五總 國朝光緒元年翰林院待詔徐樹聲奉母林氏重建
  雲浦橋卽浦邊橋
  狀元橋在狀元坊北
  登瀛橋一名濟臺寺橋在東小河上
  瑞雲橋在忠節門內
  塔頭橋在忠節門內
  彰義橋在東五總石柱巷口
  雲門橋在東一總倉前
  利涉橋在東三總玉虛堂前邑貢生洪一清洪以鈞奉母徐氏命創建 以上俱縣治東
  西清橋在寶帶河西水洞
   平橋在運糧河西南 以上俱縣治西
  塋外橋在拱辰門外里民趙性聰建
  三元橋在東堡三元宫前
  靈瑞橋在九牛山前
  文峯橋在東山前
  裴園橋在靈瑞橋南
  祠堂橋在章恭毅祠前
  鳴陽橋在嗚陽門外 以上俱縣城東外隅
  泰運橋在金溪屠忠遜屠玉英建
  宣化橋在西溪上流屠忠遜建
   簫臺橋一名郭公橋
  倉橋以舊縣倉名
  迎恩橋在西皋驛路 宋王梅溪有迎恩施水疏
  花山橋在山川壇
  梅溪橋在梅溪書院下
  下馬橋在石龜頭下 以上俱縣城西外隅
  文昌橋在鎮海門外
  按隆慶志有瑶田橋在潭頭金溪橋在白鶴寺清遠橋通鎮海門今俱圮 增鮑附識有八接橋此在府
  城與樂邑無步
  沙角橋在沙角 
  西河橋在竹㠘
  下塘橋在竹㠘
  廣濟橋在竹㠘城北 清道光間
  馬應義仝陳邦瑞募建
  大官橋在縣東二十里
  小官橋在縣東二十里
  永康橋在大林 清道光乙酉年建
  惠民橋在大林東 清道光間馬應義陳邦瑞募建
  章奧橋在章奧小平山前
  賈奧橋在賈奧有三橋其一監生葉忠鑑修
  金家橋在郭路
  貌橋
  虹橋一名新市橋 開禱乙丑季冬重建 清雍正乙卯重建 鮑志新市橋虹橋作二橋誤
  同安橋一名洞橋明隆慶間建
  鎮安橋一名新市高橋 宋嘉定間建 國朝光緒辛巳職員吳國銓國學生瞿慶榜吳正豐捐修
  文星橋清嘉慶丁丑監生陳立鳳庠生吳英莪倪慶國倡建
  紫沙橋近虹橋
  錦沙橋近虹橋
  塔橋通新市
  文昌橋在蒲岐東門外近有文昌閣故名
  打銀橋在蒲岐南門外通下堡
   山門橋在蒲岐北門外候氏建清嘉慶己巳重修
  振風橋在蒲岐東外嘉慶甲戌童其旋捐建光緒元年鄉飲賓葉廷芳重修
  萬橋宋萬規建 以上俱十四都 萬規萬橋記造事之初以豐財爲難財可爲也而患無其志將善其
  始必思有以善其終終以不困雖大必成無確然不拔之志則浮議交謫一動於中則大事去矣是故涉
  滄海者先虞其險不可以屆其遠登泰山者先憂其危不可以造其高是豈忘高遠哉無高遠之志不拔
  之誠樂於須臾而忽於持久故耳吾於茲橋之謀始也患力之未濟思有同志者偕成旣不可得越三年
  而謀獨成方靖其趾未踰嵗月以洪湍奔突而顚仆者幾半再越三年更募海民運石以址之民方憚其
  險而不應募者數月會海乏鮮食瀕海民無以爲生翕然相率就工日不下百餘艘凡兩月積五千餘運
  遂築成東西兩灘上下一百尋截江三千丈方秋雨大集山溜湓湧復衝壞其灘衆皆日勞而無成亦愚
  甚矣吾亦不憚勞復增石以固之加二十餘艘厥址固矣乃累橫石爲四柱其形銳而大一柱之廣縱二
   尋橫一尋有半其三尋有奇埋灘淤之下出灘之上者裁二尋有半上跨木爲梁其柱疏以立其間迂而
  闊以石不能跨故也經始於嵗之丁卯訖工癸酉之春凡費錢三百有餘萬而橋成 范霖重建萬橋記
  宋東平萬先生規始剏橋以利厥濟人遂以其氏名之厯嵗滋久風雨嚙蝕波濤春射柱石圮而梁木頽
  千户侯魏公迪常於訓練之暇週覽形勝懼是橋之圮往來者病涉乃鳩工掄材鼎而新之出帑藏以爲
  之資復擇戎士之可任者温普盛潘覺勝李普觀氏協心專力募財以裨不週杵其木以實厥址累石爲
  柱屑以銅鐵枕臥中流銳其首以破激湍上則環石爲梁中通類圭竇五跨五竇復鱗次其石以接通衢
  兩旁繚以石闌其長五十有六尋廣居十九之一經始於宣德癸丑而落成於正統辛酉凡九閱寒暑工
  視昔無慮十蓰議者請以魏易萬魏公曰不可我之新建橋將申東平之志
  侯志論曰甚哉名實之急也天橋之功魏埓於萬而
  魏讓之名焉非以東平之志在利民而不在名耶是
   實之效也然而至今行是橋者徒知萬而不知魏又
  非以橋名故耶是名之效也雖然君子實而巳矣二
  子之功夫誰得而掩之哉
  下新橋在下新
  長山二橋在琴山前卽鎖山順流二橋
  感祝橋在感祝山前 清道光甲辰貢生趙殿鼇趙廷蘭國學生臧正光等倡捐建 以上俱十五都
  鎮川橋在仰後謝趙邦倡建
  單板橋
  連橋宋紹聖間重建
  烏石大橋宋大觀間建
   横山橋在横山前 以上俱十六都
  鎮社橋在社山吳氏築
  清遠橋在壽甯堡東城外明知州朱守宣建
  界㠘橋在界㠘
  懷恩橋卽鑊前橋連東泉建
  横塘橋在大芙蓉林孟期建
  成州橋在大芙蓉 清嘉慶九年職員林孟剛募捐建
  萬緣橋在大芙蓉北
  利川橋在芙蓉溪
  攸福橋在芙蓉溪
   往康橋在芙蓉溪
  有莊橋在芙蓉溪以上四橋均係周濟清陳銘周鳳飛周邦井捐建 以上俱十七都
  行春橋在能仁寺錦溪 林元棟行春橋詩芳樹連綿隔錦溪綠陰深處駕虹霓游人蠟屐頻來往時
  帶殘紅過水西
  星橋在淨名寺前傍視橋下空明如星故名
  瑞宋橋在能
  仁寺西殿橋在小芙蓉包永財捐建 以上俱十八都
  洪橋在樟樹下村
  金浦橋在樟樹下村
  新城塘橋在塘東上下各一
   小奧橋 以上俱十九都
  甸奧橋通倪奧
  崇義橋吳巚建
  驛頭橋
  福星橋在白箬嶺下 清嘉慶戊寅吕國龍重建
  高步橋在謝公嶺下 清嘉慶庚午重建
  合興橋在花臺 以上俱二十都
  梘頭橋一名萬年橋在北閤 清咸豐三年橋爲大水衝壞今改用木
  鎮東橋在北閤一名黃橋
  通輿橋一名文河橋
   西湖橋在南閤 明章恭糓建 以上倶廿二都
  協興橋在二十四都車嶺下咸豐間建
  卷洞橋在二十五都石壇通太平
  自然橋在大荆
  聚寶橋在大荆
  大安橋在大荆
  荆山橋在大荆敎場頭 清道光元年楊加望倡建
  和尙橋通北港 以上俱二十七都
  蒲溪橋在二十七都一名新溪橋一名中溪橋久圯 國朝道光十年孟基隆朱伯賢等捐建增陳
  遇春橋記大荆樂清之附郭也溪有三日蒲溪曰新溪日中溪水由雁山十八溪匯合石門潭而出湍激
   迅悍人多病涉是甯台之接壞實行旅之通使也嘗駕木橋於溪上屢興屢比有時圯而不能興艱險殆
  難言狀若易木爲石二橋並舉闕一不可且橋下築基磐固厥工巨焉非大有力者不能成事此難之又
  難也蒲橋長計二十六丈六尺闊九尺五寸新橋長計二十一丈六尺闊如之中橋長計十一丈一尺闊
  亦如之蒲橋距新橋四十五丈新橋距中橋五十丈向無官道不可不兼營也復於橋畔建屋五間使長
  途跋涉晨昏得以暫息其待人也亦以周焉道光丁酉里人孟基隆朱伯賢二君各捐八百兩爲倡居是
  地者或助以金助以粟助以傭工僅購蒲橋十分之七而橋上石板尙未得具將何以處新中二橋乎而
  事又不可以中止戊戌春聞余自括蒼歸赴郡商於余適余前一月兆夢有九人造念室一人中坐左右
  列坐各四人其事也爲橋而來囑余募衆成之但未明言築橋之處所余顏異之而姑置於不意不數月
  有客來助錢六百緡問其姓名不答也再三話之則曰我自平邑來書平邑民人可耳余不能不深異其
  事從此聞風遐邇不獨甌人自相勸助節四明寓甌者無不樂輸共醵金六千兩有奇由是三橋次第吿
  竣一似有橋卽有神以主之豈偶然事哉孟子曰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此就北方而言北方流
  水湍急沙土無堅性宜木而不宜石必待嵗杪之修築若南方用石一勞永逸非若徒杠輿梁之不勝其
  擾也孟朱二君經營四載心力倶疲爲人也非爲巳也其見義勇爲有如此乃今而後過是橋者莫不日
  昔以木今以石於萬斯年並受其福余因記其創建之由倂捐助姓氏及購材工作需費若干數均勒於
  石 前明章恭毅有贈修蒲溪橋道人詩雁蕩高哉凌雲漢兮上聳層巒疊嶂千峯萬壑崔巍崒嵂之重
  山下流淵泉支派長溪曲澗湓溢泛漲之狂瀾衆水合流兮泙湃匯山口推開兩嵒兮對距石門關中涵
  大潭深莫測淵如碧海盈兩間時有神龍出没兮蜿蜒蟄潭底旱嵗行雲施雨布澤沽人寰潭水下流江
  洋兮廣蒲溪之崖岸奔湍走石通海兮盪水漲之長灘吁嗟行人兮南來北往温台路經過滿溪兮如涉
  溱洧何其難或深厲淺揭乘輿病涉兮幾人没溺長吁嗟或傴僂提擕浮沉得失兮幾人驚恐愁改顏美
  哉好善兮道人作廬居此側到處募緣兮造橋創宇任往還遥見徒扛輿梁如長虹之駕滄海兮嗟爾行
   人過橋如履坦途輕且儇又見虛堂靜院如仙洞之桃源兮嗟爾行人寄宿若赴居室清且閑美哉道人
  兮菴居此地行好事永久濟人利物賑民艱吁暿世有在位君子積善富人推此心兮政平訟理散財發
  粟不患不得蘇惸鰥不患不得蘇惸鰥 讀此詩足見此溪不可一日無橋也自道人修橋後未得其人
  以道人之心爲心致湍激迅悍片石無存而橋之名亦埋没故人并不知此溪有橋也兹孟朱二君建橋
  營屋適符道人作廬居此側之意可謂前後古今心心相印道人旣逃於世尙不忘世倂逃於名終不佚
  名恭毅公表而出之不獨於道人名其名並以示後世之立德立功者勸遇春自註
  按隆慶志東鄉有解廊橋文光橋俱十四都下降橋林家橋隄門橋福崇橋長橋俱十五都下村橋孝善
  橋雙源橋俱十七都劉家橋在二十七都今俱圯外有浪垠橋徐都橋仁澗橋鎮甯橋永甯橋在玉環
  成化十二分𨽻大平
  補入
  永樂橋宋政和癸巳周景燧建在十三都黃塘
  順安橋在十三都仰后村同治三年謝趙邦捐建
  利濟橋在十四都西洙國學生李國喬捐建
  新河橋在十五都
  老橋在十五都
  樟樹橋在十五都
  牛橋在十五都
  林宣橋隆慶志作林家橋鮑志載巳圯光緒間重修
  仙人橋在十六都西塘道光間建
  十板橋在鄴奧十六都
   通濟橋在十七都瞿渡道光二十八年建同治間趙佐清倡捐重修
  華陽橋
  新河橋在鏵鍬
  文光橋在十五都
  下降橋在十五都
  孝善橋 以上三橋鮑志載巳圮今重建
  陡門橋俗名兩耳陡橋鮑志載巳圮光緒間重修
  永壽橋在茶堂村光緒八年董光宗張玉寶捐建
  憲運橋在西門村道光十年翁恭馨等捐建
  章義樓橋光緒元年接佛寺僧大根建
  三星橋在大橫浦前咸豐元年葉欽茂羅國茂何可滿捐建
  西奧橋在捲硐村西光緒十三年陳德昌捐建
  三界橋在半嶺村東至黃巖南至太平西北屬本邑未知何時建
  文虹橋一名胡公橋 明天啟丙寅令胡良臣建其高畧與城齊層級以上中廣而坦旁有石闌遊者
  憇焉時有耆民李廷芳梁爲願捐資助建
  仙人橋在懸浦河又東有洞橋
  文明橋明崇禎壬午僧善緣募化建堪輿家以爲不利未成而圮後復建易名燈心橋
  芝嶂橋在黃奧山頭光緒十一年圮縣城徐乃來後所畫鳳鏘捐建
  鳳灣橋在後所城外五顯廟前光緒十三年圮十五年董史良修
  南草垟二橋一縣城朱應珠建一後所董開禧建
   後所城外橋西南北各一
  抝橋近白鶴廟
  支公橋在白沙南光緒十年圮後所董史良重修
  三鳳鄉橋一名白鶴橋
  南塘村橋縣城陳鴻翔建
  白沙橋在縣東七里
  徐家橋在新河監生徐佳圭創建二橋
  開河橋在南草垟新河口 國朝光緒六年縣城徐遇清建
  安瀾橋在南草垟新河中段 國朝光緒六年縣城朱明新建
  利濟橋在南草垟新河下段 國朝光緒六年西斜林尙仁建
   湖上橋在瓦窰𥦰河
  躍溪橋在湖上奧 國朝嘉慶九年國學生周景望西巖寺僧碧忝募建
  宋家庄橋以村名橋
  蓋竹橋通蓋竹
  石馬橋楊樛同妻吳氏建
  望浦橋在石馬 國朝同治辛未邑人徐乃文重修
  萬奧橋明李碩建 國朝光緒四年邑人徐錫濤重修
  添仙橋在縣西十里宋法燈寺僧助建 國朝康熙壬辰邑侯陳大年重建 咸豐六年州同徐乃文
  男慶奎奉祖父增生徐誌祖父貢生一森重建
  峽門橋通柳市宋趙師濟乾道間造 明嘉靖丙寅趙元秀趙元拔元潮重建 國朝同治甲戌洪興
   朝奉祖母陳氏母施氏重修
  湖潢橋在湖潢山頭宋崇甯二年僧惠登同林益陳招建
  蘇奧橋在蘇奧明嘉靖七年建 國朝乾隆三一年庠生陳用平助建同治十年重建
  呂奧橋陳通同妻黃十一娘施財造橋一所李世李華母林氏助建 國朝道光癸未重建
  潘店橋一名平山橋
  橫徑橋今改爲横鏡橋在橫徑山東劉公河口
  河奧橋宋崇甯二年劉十娘仝孫何慶建 國朝光緒二年衛千陳毓元重修 以上俱一都
  寺嶺橋俗名吃飯橋潘百九捨財助建
  永清橋在寺嶺 國朝同治元年山塘鄭奇修重建
  三塘橋在三塘明天啟壬戌王姓重建 國朝光緒十三年重修
   支奧橋在支奧宋政和二年壬辰法燈院僧道祥勸綠弟子支詢同陳趙倪諸姓建 國朝同治庚午
  監盤樟奧兩地王楊支薛諸姓重建
  雲門橋在支奧東一里明萬厯丙申雲門寺道人法海捨財建
  南山橋在鹽盤明萬厯壬寅王廷芳建
  中央橋在鹽盤 以上俱二都
  象山大橋採訪冊作象峯橋宋紹興十七年温州龍典官道士林日釗募建 國朝嘉慶十七年象
  山鄭氏重建
  安豐橋明崇禎庚辰王氏重建
  蘇郎橋在高垟宋崇甯四年建 清道光己酉門前衆等重建
  霓垟橋清嘉慶丁巳高垟貢生林興運國學生林興進霓垟國學生趙際會仝建
   霓瀆河橋在霓垟 國朝乾隆十九年陳氏春源四世孫可超建鮑志誤爲陳友雷 同治辛未翁
  垟庠生陳作舟重建
  鮑公橋在霓垟今改名春和橋 清康熙庚子趙昇玉同弟昇如重建 道光壬寅趙氏衆重建
  横霓橋在横霓俗名萬里橋宋慶厯三年戊辰鼎建
  湯奧橋在湯奧路頭石 國朝嘉慶丙寅石氏重建
  花浹橋在花浹
  西峯橋在山前河今改爲金雞橋 明崇禎十三年重建 清光緒庚辰馬氏重建
  山前馬橋宋元祐七年壬甲馬氏衆建造 清嘉慶八年重建
  黃家橋卽下奧橋 清乾隆己卯本里黃次勳捐建
  山根橋在盤谷河 宋陳潘同妻吳一娘建 國朝嘉慶辛未王周氏重建
   二條橋在相公灘卽慕嶼橋明崇禎五年建
  南鳳橋在鳳嶼河俗名矮凳橋一名頭條橋 國朝嘉慶辛未泮垟鄭景詩重建
  三條橋在相公灘東南卽鳳嶼橋 國朝嘉慶二十三年泮洋村重建
  大安橋卽黃瀆橋 宋嘉泰元年鼎建信女伍貞一娘捨財建鄭東邦捨板重建 國朝縣丞鄭奇斌
  子貢生昌阜助銀重建
  林施橋一名黃瀆朱橋 國朝乾隆六年重建 光緒六年重建
  仰槐橋俗名四房橋 明萬厯甲辰王仰槐建 清道光丁酉重建
  棚橋在棚頭本名鎮東橋 清乾隆甲申荷盛鄭盛亨盛三同建 咸豐八年戊午來孫鄭掄元捐建
  矮櫈橋在相公灘北 以上倶五都
  端平橋卽丁橋
   高橋一名高義橋 清乾隆庚辰張天育男次睿孫安上重建東隅周雲同妻虞氏施板三根張主文助
  建 光緒三年沙灣李明訓山根陳立身陳德佩陳恩榮仝建
  河西橋宋紹興十九年戊午徐氏建 清康熙己卯重建
  翁垟二橋前後各一
  九房橋在翁垟明萬厯乙酉本里陳氏捨財財重建 崇禎辛巳陳世岑重建
  甯昌橋在翁垟塔山寺前 清咸豐辛酉方景星陳承植陳方榮陳嘉珍建
  塔山橋明萬厯十九年本里汪用捨財建侄廷錫廷鎧孫如珂仲恩助建
  後橋明弘治元年建
  聚星橋俗名上橋宋太平興國元年蔣光兒妻林十娘男趙新陳祿妻林五娘仝造 清嘉慶十四年
  陳德賢重建
  朝宗橋在塔山河
  鹽院橋卽翁垟眞橋 宋崇甯戊戌王氏建
  熙春橋在翁垟塘下 明萬厯七年虞德晟建
  熊踞橋在地團 明萬厯丙子葉秉熙建 國朝咸豐丁巳重建
  葉橋本名八華橋在地團 明萬厯丁未葉氏原建信士葉號葉橫葉諫欽助建
  臥龍橋在地團王亮建 清光緒丙子翁垟陳步森重建
  金店橋在劉公河
  新橋通長林 明宏治七年陳義官重建 萬厯乙酉省祭官倪英爕重建
  三雲橋南三雲建
  殿後橋清康熙己卯重建
   鳴鳳橋在岐頭明萬厯丙子朱問男太學生子受建 清雍正十一年陳賾重建
  樊家橋一名望岐頭
  鎮東橋在岐頭朱問建
  長林橋在長林河 清乾隆庚寅倪氏重建
  永善橋在河堡前 清道光戊子地團葉紀兩建
  積穀橋在河堡岐頭南文佳文標文儉良生契若耀乾際鄉同重建
  蓬山橋在寺前 清嘉慶七年余氏重建
  迴瀾橋在寺前
  四板橋近寺前 宋崇甯元年壬午勸緣僧子龔記 永昌鄉榮田保辜李并妻吳六娘捨錢建興此
  石橋一所
   下倉橋 以上俱六都
  東安橋在胡家垟 清嘉慶壬戌重建 道光十四年南應坤重建
  萬橋在黃華河 明萬厯乙巳周誻賜仝妻張氏建 清乾隆間周香重建
  永甯橋在黃華 明萬厯戊申張士任建
  永康橋卽龍首橋 宋嘉定十一年丁丑建 明天啟壬戌張士靄重建
  振興橋在黃華 明嘉靖甲子張氏衆建族叟張霸募捐重建
  凝瑞橋在黃華永甯河口 明萬厯末年建
  隄門橋在七里 相傳郡城梁鳳藻建
  曹田橋在曹田一作永安橋明萬厯丙子本村重建
  馬衟橋近曹田一作永昌橋 宋元符間造 清咸豐二年募緣重建曹田陳氏紹仁趾紹熙成五
   助建
  五星橋在五星斗俗名西洋橋 清道光十年南山前重建倪邦光助建
  百岱橋陳緯妻高氏陳經妻高氏重建僧景需仝募緣陳景仁助建陳繩陳紹趙鐺陳福趙廉助建
  清乾隆三十二年陳氏捐資重修
  金家橋在金家奧
  沈家橋
  西奧橋在七都西奧 清乾隆六年本里陳選欽捐建道光二十二年南應坤重建
  太平橋
  林監橋
  吳家橋
   下堡橋 以上俱七都
  包宅橋卽柳市後垟橋 宋政和元年建造仍助先妻章三娘張玩妻倪十九娘男亮直造石橋一所
  本村趙留耕劉霞川西各捨銀助建
  趙莊橋俗名擔水橋 清同治辛未重建
  東安橋卽東頭橋 明萬厯二十七年本都劉治激㵿澈盈盄卓昂重建
  西安橋卽西頭橋 宋元符元年僧宗廣同勸緣應神祿張世安張衛樊四亨李京募財建造石匠王
  祿生
  坊橋通上金垟
  龍首橋一名火燒橋在柳市胡琨建 明宏治元年八都劉雅包泰同重建
  陳渡橋俗名七間橋 宋開禧三年陳渡建 清康熙壬午五都陳餘生林士法名萬興募緣重建
   鷺絲橋在三義河後垟心 明嘉靖己丑薛臨濟重建
  南安橋在柳市三里本里劉亨漢宗同建
  冷阿橋在柳市西垟 宋政和元年樊道人建
  新河在新橋村
  長安橋在東仁宕前 清道光三十年庠生鄭灝弟昌興重建 光緒丁亥重修
  陳蕩橋今改爲迎帶橋 清乾隆壬午尙家垟黃氏重建黃子臣男庠生元圭黃景泉黃景琳助建
  白巖橋卽祥瑞橋 宋嘉泰元年南滋仝男克科建 國朝道光乙未周景桂仝男嗣淇重建同治
  十二年本里翁氏合族重修
  錦帶橋在樓下福泉寺前 明嘉靖庚戌本都趙坡同族倡建本都胡惠胡裔仝男金斌助建
  打鐵橋在樓下村 明嘉靖庚戌冬趙坡等重建
   樓下橋卽福泉橋 清嘉慶二年本里陳文軒同侄尙禎𦔳建陳尙微弟尙泳侄秀棣助錢五千同治
  甲戌本里庠生陳文瀾倡捐重修 按文軒舊志誤作文井
  五婆橋在金家奧前 宋元祐庚申曹川胡憲會林子林孟旭孟霈鼎建 明嘉靖三年鄭賜重建
  清道光十六年貢生鄭奇楠重建
  甯社橋在獅子山頭 清道光九年己丑東岸村陳氏重建
  東慶橋清道光二年癸未葉氏鼎建鄭有三陳芹彬張卓光卓岳助建 咸豐二年陳琳重建
  西慶橋國朝嘉慶己巳葉位南葉祥光建道光乙酉葉兆槐葉永華仝重建
  尙士橋在尙家垟陳宅 清光緒丙子合社重建
  煥昌橋在西金東南殿邊 清康熙癸巳徐煥昌建
  西金橋在西金 清同治八年本村徐氏重修
   尙郎橋
  堂沿周橋又名龍首橋 明萬厯四十五年周氏重建
  林宅橋
  橫帶橋在橫带河 明萬厯四十二年重建 清道光戊午重建同治乙丑職員鄭炤貢生黃樹霖重建
  昇仙橋在仙垟
  刹社橋卽察奧橋 清嘉慶己未薛佳春重修 同治三年董事翁聲書林秀鳳男方濯例贈同知吳
  鄭衡男玉環助建
  山下橋通河頭路
  殿東橋在横帶橋廟東 清同治丙寅重建本村林施氏男時雍迎春助建
   㠘奧橋
  蔣家橋明萬曆己卯本里蔡商重建
  上來橋 以上俱八都
  白石橋在白石溪口卽通仙橋 明崇禎己卯重建
  鳳凰橋 宋元祐庚午重建 明萬厯丁丑下庄黃祥捨建
  磁石橋在霓奧河口 清同治八年本都鄭瑞臣等捐建
  凰奧橋在凰奧河頭又名東一橋 清道光七年丁亥重建
  合湖橋通密溪 宋開禧乙丑靜慧院僧仲參募緣重建 錢雲捨銀五兩 錢文鎰男庠生青選萬
  選同侄瀛選捨銀三十兩 大賓錢國光捨銀十兩錢孝廉五世孫旻燁 十都戴顒同妻林氏助建
  陳東蓋 韓助五十千 僧懷哲募到五十千
   支鳶飛李子蒙各助二十千嗣法女道士張德華各助二十千
  李四四娘朱五七娘各助八十千林思信妻詹氏助二十千
  魏彤同弟大節各助三十千孫文亨孫承影各助十五千
  進士劉迅同弟選侄實天錫等助五十千進士黃順同弟惟良侄叔望助百五十千
  進士黃範養晦各助五十千進士黃珍周泰各助三十千
  進士毛進同侄壽南助七十千進士錢秉直同弟易直助五十千
  進士錢萬春同弟文子等助一百千迪功郎致仕包耳同侄履信雷煥等各助三十千
  通判 州宋晉之助二十千知江陰軍事王耕助二十千
  知台州軍事王 助二十千江東轉運判官王聞禮助五十千
  勸緣朝散郎賜緋魚袋致仕宋晉之江西轉運判官趙選助六十千
   勸緣奉議郎行太學博士錢文子勸緣文林郎知樂清縣事姜衮
  勸緣宣敎郎太常博士錢易直勸緣奉直大夫知温州事趙夢涵
  勸緣朝奉大夫知温州事錢仲彪
  汪信橋在東浹溪口 明萬曆己未汪信橋重建以上俱九都
  沙㠘大橋在驛路宋湻熙十一年趙伯藥建 清道光十六年庠生黃汝楫修 舊北刻周九八
  娘男黃裳娃湻陳尹妻賈氏丹邱潘三十 石匠胡紹宜人扈氏王延祖趙氏助夫楊廿九郎陳氏十娘
  夫韶三郎 南刻魏彤大節助考十三郎母陳十一娘生界幹僧行淵惟善林允成陳紹妻徐氏陳廣茹
  淵陳 二娘潘二娘朱六娘孫大恭姚氏朱廿九娘助夫陳三四郎生界 中刻彭城錢介之助彭城錢
  朝俊助緣
  胡家橋在沙奧東 宋元祐庚午建
   正印橋在驛路南通管㠘北通白石
  下印橋在湖頭北
  上金垟橋通湖頭
  湖頭橋宋大觀二年宋世隆陳賢珏同建 明西隅趙欽怡母梁氏修 清順治三年前垟林氏重修
  道光十六年黃王杰黃友謨倡修陳統學捐建 咸豐三年黃友安修 光緒二年錢修富鄭高富倡修
  陳琅黃孝昌捐建
  西宋橋在西宋河後改名安國橋 明徵士施松麓重建 清道光庚寅施氏重建太學生南應科助
  板一條
  慶旺橋在西宋河 清嘉慶十三年湖頭黃氏衆泮垟鄭李氏縣城蔡伯龍湖頭后葉鄭氏李奧監生
  陳璉南沙奧蔣南氏同修
   溝旁橋在藩家垟東南今爲安瀾橋 清咸豐三年增生倪兆禧重建
  中央橋在藩家垟村 清光緒 年生員倪鶴翔重修
  廣要橋在橋下村卽由仁橋 清同治八年施氏重建
  甯豐橋在塘上 清咸豐李氏重修
  塘上橋在塘上
  趙鎮橋一名趙家洞橋 宋慶元己未幹僧悤泰促悟仝幹趙雄建立
  仙垟橋 在仙垟一名周包橋 明嘉靖十八年本都捐資重建 清咸豐四年周三衆重建
  諧登橋在蟾河堡西本都施景南重建
  盧莊橋在盧莊河 清道光己丑柳市村何丹鳳重建 同治癸酉智廣村國學生陳文隆重建
  智廣橋在十都三里智廣寺前 明萬厯己卯本村黃沛妻吳氏建僧本惠徒慈文高助建 清同治
   丙寅僧妙識徒榮瓚募建
  起鳳橋卽水没殿橋黃配侯建
  黃施橋黃施二姓同建
  丁橋
  東來橋在西斜葉翌林建
  馬峯橋在馬山 清乾隆丁亥趙珍間黃 喜仝重建
  景清橋卽下庠橋 宋元符三年李氏祖奉安同寺僧子高建 嘉定十七年甲申重建進士李惟妻
  孫三娘進士鄭師道李棣 欽賜壽官李詥李倘幹緣景清院僧得文仝助建
  景西橋 在屠奧卽殿前橋宋湻祐十二年壬子景清院僧應璿同進士李光大募建 按稱進士當
  是鄉進士
  屠奧橋卽車奧橋
  下莊橋通白石
  馬家橋通下印
  通津橋一名廿里橋 清嘉慶二十二年生員林向榮余宰新倡修
  寶固橋 以上俱十都
  李博橋通白象 大清道光丁未黃友法重修
  東垟田橋在丁字河口女弟子劉氏三娘施財五貫助造石橋
  白塔大橋在驛路 宋慶厯乙酉劉十五孺人同何八孺人建立 宣和六年孫師古師錫重修
  乾道丙戌圯紹熙壬子重修
  香山橋通石船 清道光十年本村林氏衆等重建
  商量橋
  八仙橋
  新城橋在新城
  永慶橋卽小港山前撟 清道光十年建
  山東后橋清同治丙寅建 陳元受仝妻王氏吳門林氏助建
  大港橋清康熙丁亥大港孫氏重建山西吳子功妻林氏助建
  雙廟橋通磐石又名西河橋 清道光十一年重建
  花幕撟一名象橋在大港花幕垟 清道光二十三年合社重建大港吳勳同妻林氏助建
  馬喊橋 在塘下東北清 康熙戊寅重修
  塘下橋在塘下一名安波橋 明天啟壬戌十都施欽哲重建 崇禎庚辰郡庠生施衡捐貲重修
  清同治甲戌蟾河堡施氏衆重建李氏同信女劉阿學助建
  落馬橋
  振蓮橋在蓮池頭二所一名東文華宋元符三年建 清光緒元年重建 一名西文筆清道光丙午
  重建 以上俱十一都
  萬橋在萬橋河
  横河二橋東西各一 西橋宋湻熙八年建石佐仍捨錢二十貫助建 東橋一名直落橋宋開禧
  二年建 清嘉慶十二年各社重建縣城屠道青男
  龍置捐銀拾兩劉文喜高恩仝弟助建首事湯文法
  戴良鳳
  洞橋近館頭 明節婦高爽妻胡氏建
  油車橋通磐石
  十里橋舊一橋生員鄭晉之改爲東安西安二橋
  倉下橋郭良推宅捨中間板一條
  吳橋在重石村東首 明萬厯癸未鄭鳳重建
  洞橋以橋名村
  對角橋舊志作戴家橋誤 清道光丙申林施氏重建
  白鷺㠘橋東西各一 西橋首同幹汪森夌閏興鄔舉尹興智用錢八十貫 宋嘉定七年重建
  旺林橋清乾隆三年本里捐建
  官庄橋在高奧更名旺人橋 清黃如榮重建
  永清橋在高奧更名瑞橋清咸豐辛酉重建
  鄧公橋太守鄧淮建後爲洪水所壞僧 愷募緣重建今圮
  新橋
  通永嘉 明天啟五年南灣郭氏重建 清同治壬戌永人爲防粤匪斷其橋明年永嘉徐培金重
  建
  下渡橋柯曾鋐捨財重建 清同治壬戌遭粤匪截斷甲子張氏捐建
  騰蛟橋舊志作滕鑑橋
  朱上庄橋在横河西又名鄧客橋 宋慶元庚申鄧永壽建
  磐石洞橋在城內凡四橋東永康西永安南永甯北永樂
  鎭海橋在磐石東門外
  丹失橋俗名擔水橋在磐石北門外 明萬厯丙戌磐石衛武德將軍黄華關把總劉丹仝妻郭氏捨
  銀十兩信女雷氏十五娘捨板一條張浦陳鯨劉餘慶胡賜傳滕鄭溱陳漢助財重建 以上俱十二都
  按隆慶志西鄉有法燈橋在二都八華橋在六都陳渡橋在八都西胡橋磁石橋在十都今俱圯 又有
  陡門橋林監橋吳家橋下堡檐在〓都府志有沙甫橋在六都附〓於此

知识出处

光绪乐清县志

《光绪乐清县志》

本志书创修于光绪十二年(1886),是由邑贡生陈珅(厚石)编辑成邑里、规制、学校、田赋、兵制、职官、人物、选举、经籍、金石、灾祥、寇警、方外、杂志共十四门,几乎为道光《乐清县志》翻版。后陈珅卒。二十七年(1901),重新由陈莛(咏香)、倪毅(楚湄)续行参订校勘。1912年,由黄式苏、高谊校补刊行,仅人事记至清末民初。

阅读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