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縣志卷之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康熙乐清县志》 古籍
唯一号: 113220020230000348
颗粒名称: 樂清縣志卷之一
分类号: K295.5
页数: 47
摘要: 本卷涵盖了清代康熙年间乐清县的地理、天文、历史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 地方志 乐清县 康熙年间

内容

星野
  甞聞古人察星土以辨災祥兆於上徵於下微矣
  太史公天官書畧而不詳後世言甘石者紀以十
  二辰區以十二國大較然也两浙在州域實隸揚
  州乃吳地書於到江越山分於隔岸則越界於吳
  温郡壤係東甌而樂其北属邑則甌又界於越地
  濱海隅而欲不爽於分野占星之説非智精觀察
  其孰能與於斯今述舊聞書其可纪者列於篇
  樂清温支邑古於越國楊州之地分野為斗午須女之
  間天官北宫光武其宿南斗牽牛婺女初斗九度终女四度為星纪為丑其分野吳越揚州又云斗在
  雲漢間當淮海下流為吴分牛去南河浸遠為越分
  占斗主吳越月蝕灾晕見犢習字起兵歲星有福水
  土吉為天梁星龍尾南斗天漢之津梁也宋史星不明其占廣宫室鑿山陵為權星
  北斗七星四為 亦曰魁苐四星為權主徐揚州為司命下星魁下六星两两相北者名
  曰三台下星主荆揚色青為疾亦為兵黄潤為德白為喪黑為憂為天市苐六星宋志
  為熒惑位南方主楊荆交州又曰主楚吴越以南星经出則兵興為璣衡苐六星
  諱書志主揚州侯以五已日丁已為吴郡會稽
  天人豈有異哉
  隆晷星星隆晷德而或者疑以星纪北而吳越南是
  以天有方體也 唐一行以雲漢兩戒區分星土星
  纪得雲漢下流吳越為南纪之终斯近之矣夫以州
  有國國有郡郡有邑也不其微哉然以方德星少微
  東海之旱六月之霜匹士庶女之所感召則鉅矣而
  可忽諸
  附農占
  夫分野所以占也國之大本在農故附焉
  雨占
  戊午庚申甲子期但将此曰定天機此日有
  雨终須有此曰無雨两月餘
  月占
  月仰照雨绵
  绵月掛弓晝夜風霞占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
  里
  虹占
  虹掛東一埸空虹掛西水瀰瀰
  風占
  六月西南天皎潔臘月西南天落雪
  疆域
  詩曰無此疆爾界又曰正域彼四方王者以天下
  為家何分疆域哉封建廢而郡縣碁置星羅幅帽
  廣矣視昔之保釐分陜有加矣樂自東𣈆始分畫
  縣治東西南朔土地之寬隘與夫京省隣封往来
  之遐邇以示諸斯雖賢大夫不能越境而操其鸞
  刃也為志之
  縣在府城東北壤接於台東西百七十里南北一百九
  十五里東至海一十里沿海至湖霧一百二十里今
  為太平縣界西至柚溪桐嶺六十里為永嘉縣界南
  至海五里北至接莆嶺六十里亦永嘉界東扺黄岩
  縣界一百一十里又二十里達其治西扺永嘉縣界
  六十里又六十里達其治南扺大海洋北極仙居縣
  界一百九十里自縣治至省城一千里盛京四千
  八百一十里
  形勝附
  邑治前臨巨海後擁群山九牛文峰蟠其左簫臺西岑
  踞其右若两臂然南五里餘小山中峙正當海口頂
  平而四圍名曰印與為邑之案諸山自南而東列置
  烽堠以控接盤石蒲岐防遏海道其山川宏麗盖他
  邑鲜儷而
  昔之好事者又掇其奇勝為八詠曰雲門
  福地盖竹洞天雙瀑飛泉簫臺夜月白鶴
  晨鐘紫芝磬東塔雲烟西岑松雪
  関隘附
  樂城濒海之區自邑治五里至白沙海海横亘三百餘
  里居縣之東沿方山婁篡蒲岐鏵鍬大小崧自江岩
  蔡篡跳頭以抵湖霧均懸海側而蒲岐尤為隘 縣
  南五里為石馬南岸縣之西南為塩盤地團岐頭至
  黄華由黄華曹田洋田過天妃宫為盤石皆通海海
  環其外居民土田錯其中最為險要盤石為郡門户
  明洪武二十年命信國公湯和相視要害築城置衛
  兼置黄華石馬蒲岐三營復置蒲岐城沼海一帶立
  烽堠如碁布捍衛固矣天順七年復分盤石後所移
  建新城為縣東蔽扼白沙之衝形勢又備矣今
  皇清視邉海本重地廢者舉之缺者朔之大荆更設重
  鎮自芙蓉小寨以北抵盤山咸属焉
  盤石營
  在茗嶼鄉離邑六十里扼甄江口寨一曰黄華
  寨烽堠八曰沙頭曰地團曰岐頭曰曹田曰池
  嶴曰洋田曰天妃曰山嘴
  蒲岐所寨
  在瑞應鄉去縣三十里東北接江岩西联白沙海南望海門烽堠六曰華鍬曰下湾曰小
  崧曰大崧曰梅篡曰江岩自蒲岐而西烽堠七曰婁粤曰方山曰白沙嶺曰白沙山曰南岸曰海口曰塩
  盤俱隸樂清營
  大荊營
  在山門鄉去縣一百里路當衝要新設以控水漲湖霧寨一曰芙蓉寨烽堠八曰西店曰蔡嶴
  曰樸頭曰跳嶺曰筋竹曰鷄冠曰白若曰北港
  土壤附
  成周以九式定賦山陬與海澨不同下隰與髙原亦異
  樂邑惟附郭田肥瘠相半自白沙以東沿江如竹嶼
  蒲岐大小崧則海濱廣斥之地塘洋三江一带桑田
  變為滄海彌望皆蛟宫鼉穴矣自石馬而西濒海如
  塩盤地團曹田諸處土廣人稀塘埭弗固洪潮泛濫
  将有黄茅白菅之憂雁山北至盤山皆山田溪漲沙
  塞水旱無定緞拮据经營或半分鹿豕之餘粒者
  各都異村中間豈無饒沃之區可以服穑而有秋然
  究無上中下三則之分此則前人定賦之誤也
  坊里附
  在城曰隅在野曰鄉鄉内有都都内有啚又各有
  坊卷保社市鎮之属本縣凡二隅五鄉二十八都
  東隅
  舊八亩今五亩
  西隅
  舊八亩今五亩
  永康鄉
  負縣郭半居山谷
  半為平田凡四都
  一都
  舊五亩今三亩
  二都
  舊五亩今一亩
  三都
  舊六亩今三亩
  四都
  舊四亩今一亩
  長安郷
  在縣南多平田
  少山谷凡四都
  五都
  舊五亩今二亩
  六都
  舊七亩今一亩
  七都
  舊三亩今一亩
  八都
  舊九亩今亩
  茗嶼鄉
  在縣西南半居山谷
  半居平田凡四都
  九都
  舊五亩今二亩
  十都
  舊大亩今三亩
  十一都
  舊三亩今二亩
  十二都
  舊六亩今二亩半
  瑞應郷
  在縣東多手田少山谷凡四都
  十三都
  舊五亩今三亩
  十四都
  舊八亩今五亩
  十五都
  舊七亩今四亩
  十六
  都舊五亩今一亩五分
  山門鄉
  在縣東北多山谷
  少平田凡十二都
  十七都
  舊五亩今三亩
  十八都
  舊三亩今一亩
  十九都
  舊三亩今一亩
  二十都
  舊二亩今一亩
  二十一都
  舊一亩今一亩
  二十二都
  舊一亩今半亩
  二十三都
  舊二亩今半亩
  二十四都
  舊三亩今一亩
  二十五都
  舊一亩今一亩
  二十六都
  舊一亩今半亩
  二十七都
  舊一亩今半亩
  二十八都
  無亩
  康熙二十年编審
  設儒亩六亩僧一亩客户二亩半
  按本邑原有三十一都并玉環鄉三十
  四都明成化十二年割六都分属太平縣
  市鎮街巷
  石馬鎮舘頭鎮柳市新市蒲岐市窑曩市
  草橋市大荆市水漲市
  縣前街
  在縣治前
  澄清坊
  以察院司名
  景福坊登雲坊鎮福
  坊
  千秋坊太平坊開元坊尚德坊
  內有小巷
  状元坊
  以王忠文名
  已上俱街東
  仙隱坊宣化坊善慶坊登
  賢坊崇政坊集賢坊簫臺坊
  以山名
  迎和坊
  崇禮坊倫魁坊步蟾坊
  隆儒坊
  在儒
  梯雲街儒林街
  在寳带南以儒學
  火
  在儒林街東北
  宜春
  坊新豐坊永興坊興仁坊
  俱儒林街西已上並在隅
  塔頭
  街
  友悌坊
  六都
  柳市街
  八都
  白石街
  在九都已上在西鄉
  黄塘街
  十三都
  新市街
  十四都
  新芳街
  二十四都純石一百丈陳氏篊
  北閤街
  南閤街
  街旁遍植桂花路通永嘉巳上俱在東鄉
  石馬街路
  自石馬橋至三鳳鄉
  岐頭官路
  在白沙嶺東沼沙角扺萬橋太守穿陳建
  海口塘路
  在大芙蓉林盖期建并建橫塘橋一
  康莊馬路
  自東芝嶂橋起至湖上篡
  溪頭
  皇清順治初邑令王起龍新築
  山川
  自昔建邦設都必擇形勝之地以為風氣所挲安
  人而聚衆久長錫福坤輿之助居多吾樂岩邑也
  髙峰環拱碧水潆洄論者謂鐘秀於鴈蕩彂奇於
  龍湫凡邐通分合成一邑之勝莫非可作是觀噫
  嘻人民巳非山川無異曷按名而考之乎
  縣後山
  一名翔雲峰厯台之仙居及永嘉南溪西壮皆
  髙山大谷望縣後雜沓若翔雲然縣治建於山
  麓
  東溪山
  縣治東壯折居縣左
  九牛山
  山有九大石逺望若牛山頂又名大夫山鵰鹰
  嘴又名謝公山以靈運甞遊
  東塔山
  縣治東聳立與西塔相對陰陽家目為魁峰邑令葛逢以
  大尖山石始遷於此
  文峯
  即東塔峯形如文筆宋绍興二十六年十月五色雲見其上明年王
  十朋廷對苐一
  打鐘巖
  在九牛山两岩相叠擊之铿然
  西塔山
  一名馬院山在縣治西端
  秀與東塔山對立下瞰阡百室屋如魚鳞然盖一邑山川之氣悉聚于此
  天柱峯
  在西塔山屹立
  如柱
  梅花洞
  在西塔右壁立如門岩缝中有樟楓二木下則異根上則連理
  簫臺山
  一名
  玉簫峯凢三峯髙统相傳王子喑吹笙之所宋李建
  中有詩玉簘峯下仙君宅千樹岩花百春當日會
  稽王內史如何不見竹間人邑令周邠詩簇簇峯
  巒擁四围神仙舊隱嘆今非溪中不見金沙影山外
  空驚白鹤飛石上瀑泉空照眼竹間嵐氣冷
  侵衣玉簫聲断人何處千古烟雲鎖翠微
  棋盤巖
  在簫臺山泡髙處有大岩畫棋局云有仙人弈
  其上今岩上有草四墩色常不攺意其坐處云
  招賢岩
  在簫臺山下
  三光岩
  清望岩
  俱在簫臺山
  覆盤岩
  在簫臺山之西
  丹霞山
  舊名白鶴山山色多丹本名赤岩唐天寳攺今
  名初噜張文君煉丹于此太守王羲之訪之文
  君遁入竹不獲見而去郡守張又新詩白鹤山邊
  秋復春張文宅畔少風塵欲驅五馬尋真隱誰是當
  初入竹人
  金溪石
  在丹霞山下世傳張文君煉丹以餘藥
  擲溪中溪石作金星又雙瀑潭北石
  崖有巨人跡上書金溪石三大字隱隱可觀
  西澄山
  縣西五里平處可坐十餘人西南北三面蒼崖
  峭立環若翠屏東面軒豁如門大海在前朝望
  日出其觀甚傳
  黄羊岩
  北連覆盤西睤白石直挿霄漢舊傳黄羊二其下
  盖竹山
  其上
  有盖竹洞天
  楊八洞
  在盖竹上奇峯恠石峻峭幽深舊八
  洞今止三洞可通曰透天曰透海曰
  龍舌附宋林一龍記初徔浣沙溪入登龍見大海海
  門諸山行十餘里乃至岩石散峙或如列屛或如樹
  碑或如厦屋或如城壁最外一大石側下有穴斜入
  多蛹福易君達號為寳光長耀洞天元令馬福京記
  聞有八洞今見其六其三洞林深疑有恠人然罕到
  有三所可以臨〓余甞望為石崖時前罄折而入数
  步西出始見天日地亦平曠此為苐一洞内有奇峯
  数霞所謂人不敢入之洞多在此也行半里許崖谷
  峭立萬仞逰者側身仰窥一線之天此為苐二洞行
  数十步得寬閑之埜半石半土道士耕鑿其中粟麥
  麻豆花竹鷄犬生意悠然本壤中崖起巨石中空可
  坐数十人崖間片石橫出如龍舌西枕溪潭此為苐
  三洞洞巅貞武祠環視皆山髙入雲漢向使東穴閉
  以拳石與天台武陵之桃源何以異哉余生茲土
  思桃源而不得觏不意其在七八里間山髙徑塞麻
  粟安在狐虎是居伊可慕也六可惜也復為之誌
  石馬山
  又名南岸山山凡三脊橫五六里為
  縣案山山上設臺山下海口又有臺
  印與山
  正當
  水口形如覆釜四傍無附為縣印山山下海口原設營
  鳳凰山
  縣治東形如展翅山下石壁有
  洞泉自岩下清美可飲
  白沙東山
  形如伏虎原設墩臺
  朝陽洞
  在後所北門外巳
  上並近縣郭山
  白沙嶺
  縣東十里餘有関有墩臺
  姥嶺
  東十五嶺
  劣林嶺
  東二十五里嶺背有堂
  龍穴嶺
  两山相對延袤十里
  侯家山鹗頭山南浦山
  三崗山
  屏風山
  長山
  髙崧山
  石埭山
  一名石帆有大石丈
  餘廣七尺舊名石帆卿以此
  磨石山
  西山
  横嶼山
  金字峰
  筆架峯
  文筆峯
  筆架南文峯西王十朋所居之地
  玉簫峯
  縣東三十里張文君吹簫
  逰此
  龍門山
  縣東三都
  白龍山
  白龍所潜其山自雁蕩来有龍噴水青雲菴禅師超章所
  創并記
  龜山
  山有烽堠
  鹿跡岩
  相傳張文君乘白鹿逰此鹿跡尚存
  笙岩山
  左原山
  縣東北三十五里群山環繞田可二千餘亩民
  居其中有四景附王十朋詩一梅溪曰我
  向梅溪山上家㡬省清淺浸橫斜手木巳随人老
  髻萧踈對雪花二尊湖曰水晶绿缐滿湖中遥
  與吳江氣象同我輩他年厭遊宦思歸應不待秋風
  三左嶺曰北望我盧山最稠南通蕭寺境逾幽白雲
  夜向原中宿㡬度随人到嶺頭小鴈蕩曰歸鴈行
  飛集澗阿不贪江海稻粱多峯頭一鴈雖云少飲啄
  猶堪避綱羅
  烏石山
  有嶺
  橫山
  俱瑞應鄉
  黄塘山
  縣東四十五里
  群山左右環合
  林木陰翳两溪沿洄出孝義橋號佳山水
  俗傳郭璞初擬立縣秤土而輊不果云
  窰篡山
  有嶺
  其山绝髙海艦望以為準
  康熙元年設城立營今廢
  大崧山
  小崧山
  二山俱設墩臺
  芙蓉山
  西南三孝岩石並高三四
  尺森然如芙蓉红赤相映
  小黄山
  白搴山
  竹舆山宴嶴山下堡山藍嶼山石榛山
  蔡篡山鷄冠山
  俱在縣東南大半設墩臺
  玉環山茅峴諸山
  分属
  太平且奉徙今不載
  三坑嶺
  左嶺
  黄檀嶺
  俱去縣二十五里
  小溪嶺
  接蒲嶺
  車嶺
  俱通楠溪
  丹步嶺
  又名四十九盤有詩鳥道纡回七七
  盤嵐封霧鎖㡬拳巒誰言謝守耽山水錯誤丹芳老不省
  馬鞍嶺
  在鷹山
  筋竹嶺
  清江嶺白篛嶺西店嶺白楓嶺謝公嶺
  在鷹
  山東谷
  佛嶺
  有岩佛像
  飛泉嶺鄭家嶺
  在新驛路
  大荆山
  大毬小毬山爕嶺
  黄岩縣界
  甸嶺
  永嘉界
  烏根嶺艦山嶺
  黄岩界有許忠簡詩
  界牌嶺
  在南閤通永嘉邑人章元梅所開離縣一百十里
  鴈蕩山
  縣東九十里岩峦奇恠凡数百里谷邃峯叠行
  不能徧分東西谷列十八寺宋太平興國元年
  僧全了遊荆門遇天竺僧言汝缘在浙當得名山有
  諾詎羅尊者道埸數適當興詰其所曰地以花名山
  以鳥名中有龍湫宴坐此尊者棲錫䖏也二年歸問
  村曰芙蓉山曰鴈蕩因感悟结廬名芙蓉庵四年僧
  神朗继居近谷曰安禅谷天聖九年僧文吉又居山之東曰碧霄菴蹟始盡頭其峯凡百有
  二曰連珠曰靈犀曰獅子曰山冠曰石表曰立戟曰
  羽人曰射梁曰含珠曰含翠曰朝陽曰芝草曰二仙
  曰招賢曰寳冠曰寳簪曰石鏡曰鳳凰曰香爐曰伏
  虎曰天冠曰獅子曰五雲曰雙穴並去縣七十五里曰常雲
  一名靈府山常有雲霧登者至山則為澄霽有邑令
  張子雲詩仙府靈壇莫漫登綵雲香霧晝常蒸君能
  到此消塵慮隱豹垂天点為澄曰紫極四棲鳳曰華陽曰戴仁曰戲
  龍曰群鳳曰回鸾曰石龜曰朝陽曰瓊臺曰石笋四
  卧龍曰凌霞曰瑞鹿曰抱兒曰獅子曰石牌一名紫微曰
  剪刀曰玉女曰卓華曰天樂曰晏坐並玄縣八十里已上凡四十七
  峯俱西谷曰雙鸞曰寳印曰美闕曰小卓華曰獨秀曰重
  樓曰茶爐曰石指曰天柱詩曰怪石崔巍上接天雲籠雨洒自年年峯頭誰瞰
  三千界侯鴈驚回萬仞前曰展旗曰招賢曰獅子曰伏龜曰厲齒
  曰石牌曰天冠曰縂角曰童子曰金𪔂曰遵花曰迎
  陽曰石燕下有小石屏曰碧霄点名逍遥嶠曰淩雲曰朝天曰
  五雲曰雙穴下有連霄嶂曰索駞曰戲獅曰犀角曰香爐
  曰雙鸾曰倚天曰鳳凰曰超雲曰丹笙曰象牙曰玉
  蟾蜍曰芝草曰虎蹲曰龜子曰藥杵曰架梅曰朝陽
  曰佛掌曰鼓槌曰覆船曰捲螺曰缽盂曰三賢並去縣八
  十五里凡四十九峯峯俱東谷石佛曰獅子曰雙峰曰石碑曰雙
  鸞曰藥杵俱南閤其谷十曰西外谷去縣七十五里西谷東谷
  水簾新月安禅會賢已上四谷在東谷内東外谷南閤北閤谷
  亦謂之村俱在東外谷其洞八曰石梁洞在東外谷嘉靖己未倭至邑人典儀吴宗
  衿就洞口築堡城数十步琢
  石為門梯磴而上倍覺壮麗
  石佛洞
  在南閤大杓山下積石穹窿中
  通若竇路徔竇入曲折数里二峭石垂天而立若樹
  判圭門中天影如牽一缐壁半石室大逾厦屋中列
  石像如金仙者三厓旁小石碑題曰
  邑令葛逢率僧法成義超同瞻佛像
  道松洞洞可容二百人
  天聪洞龍逰洞羅漢洞
  在靈峯
  新月洞碧霄洞
  詩曰碧霄古洞淨無塵香裊危崖㡬度
  春虎遶前溪猿遶樹绿蘿翠竹是芳隣
  石洞
  一名仙洞在東
  外谷山腰天陰如聞鷄犬聲
  其岩三十曰梅雨曰天柱
  西外谷
  曰白
  雨曰火焰曰童子曰文英曰寳陀俱西谷曰觀音曰索
  篇曰注會曰石相曰楞嚴曰神跡曰文會曰棲真曰
  神王曰石臍曰修道曰赤石曰騰波曰侍郞曰中子
  俱東谷曰散水曰隱仙曰石佛俗傳老僧岩有寺有詩面壁空山不計春獨留
  天姥閲風塵須彌四九黄金相化作頭陀百丈身
  曰僊岩
  俱東谷
  曰讀書
  恭毅公讀
  書處
  曰纱帽曰幞頭曰曝書
  俱南閤
  石門山
  在西外谷两山對立
  板
  藏山仙岩峯
  有石室洞天
  仙甑峯
  俱東外谷
  百岡山
  在雁山北
  北屏山仙亭山
  有仙橋丹灶石棋杆王梅溪記子晋遺路
  壮洋山南閣山
  俱東外谷章恭毅所居有八景鴈湖古刹馬屿書
  堂仙岩落月石柱擎天壮產春耕西湖晚釣桃林
  牧笛柳巷漁燈已上並縣東諸山
  附侯論曰夫鴈山可不謂巨麗哉雖然國所重於山
  川社稷者以民也故曰山川民所取財用也非是不
  祀而社稷水旱則變置倘財用不聞民勞是聞其
  如山何哉爰酌于丘里之言以為雁山供億議
  議曰往余甞逰台之石梁云輿人窃言盍相與鑿此
  梁而折之乎而前兵憲查公亦甞歎雁山天柱可當
  熾炭煅之付之否人知笑其言而不知其語之悲也
  其大東南箕之義欤余聞之山中人云歲己亥戎院
  某公至山山外為推一牛待之久而不出脯巳敗矣
  已而輏軒驟至不及屠則巒生牛而進之又甞聞某
  公山厨一問猪肚肚〓生出豕牢事多類此也或曰
  有是乎昔康侯以職事望衡不登今仁使君亦且掃
  軌鴈山則奚若曰唯唯否否吾聞臺沼民力囿民土
  也民猶樂之又况名山天所奠乎幸在道側得為使
  君時觀游莭勞佚山川其舍諸是在執事者而巳窃
  見前使君重踝民則盡謝陪遊獨身自往不知使
  車既過陪乘復来欲損更益也持廉却飽罪其饔人
  不知饔人巳飽百姓巳飢也夫有司以下奉上勢有
  必至止之為難窃以揚湯不若息薪還婦莫如束缊
  今仍以供億責諸僧而有司勿與知焉則病民之源
  塞矣其便有八夫山必有寺寺必有僧僧必有田囙
  田制役則不费一也如鷹山之水莫如龍湫則能仁
  主之峯莫如天柱則靈岩主之洞莫如羅漢則靈峯
  主之不離其所則不勞二也山有僧飯雅與避稱有
  于為之風無懷州之侈三也裁用有餘僧得取以自
  潤漸致饒樂可以旁给四方遊客四也輶軒所如更
  得寬舒而無纠绐五也琳宫競飾為山生色六也國
  容不入山吏民晏如七也耕鑿焚修租税之外期不
  復事僧徒益勸八也盖輓粟黄睡不如募民塞下異
  時樂清黄岩分主鴈山民持轾齊仰给他所費数十
  倍雖曰一時之勞而久之則绳之斷木水之穿石也
  豈若委之常住即其素業囙而事之哉抑斯議也亦
  有初矣宋時孔道正由鴈山鴈山之肆皆僧主之具
  永嘉譜可稽也顧人情安故吏道競時誠得憲牌大
  書置之山口勅㫀人吏式古
  制以求民瘼其永有瘳乎
  馮篡山
  縣西五里
  章篡山
  一名雙峯
  支篡山
  縣西十里
  薛家山何嶴山
  峽門山
  界埭山蒲姥山龍攻山
  舊傳有龍為雷
  所擊奔藏此山
  横山
  劉公谷
  在湖潢山两崖間有巨石踞潭上宋劉默為邑令有惠政
  甞遊憩于此民因而志之石上篆劉公谷
  湖潢山
  有李縣尹光墓石崖如劍截相傳晋阮放居其下
  湧泉山
  有李中丞顯墓已上並縣西十五六里俱永康郷
  霓山都市山
  黄華山蒲壇山岐頭山
  三嶼山
  状如筆架
  沙角山
  長山
  縣西三十里一名象山状如象鼻遠引其南為蚓嶼蝗嶼蟾嶼廟嶼察嶼諸山相去一二里許
  若培塿然又有大港山小港山
  政洪山獅子山
  其南有扈嶼山
  五星斗山
  山頂列五峯泉源混混
  白岩頭山覆船山
  一名鳳凰山巳上在縣西長安鄉
  沙粤山
  縣西十里
  赤岩洞沙粤嶺密溪嶺佛厨岩
  白石山
  縣西三十里唐天寳改名五色山髙千餘丈周
  回二百三十步纯石無土木乃十二真君所居
  之地名白石洞天宋太平興國中真華觀道士李少
  和澄神辟穀披荆榛駆妖魅虎狼而居焉岩下有徑
  為謝公行田之所岩壑深窈两溪分出中抱孤嶼西
  鄉號佳山水云唐郡守張又新詩曰白石巖前湖水
  春湖邉蹊徑有清塵欲追謝守行田意今古同憂是長人
  白石洞
  峯岩拔萃髙入霄漢四無障翳
  石色如玉一名玉甑峯自麓而上一徑百折繞出峰
  巅椚雍旁循側徑而下橫入一罅如面之有口入口
  中佇立外望海山如堆粟然天曙日出若红爐鑄丸身在雲霄俯瞰萬象
  引玉洞應天洞
  拔萃峰
  即玉甑绝頂有東西塔後廢隆慶元年重建東塔
  藏真塢
  十二真君
  昇仙之所
  百丈岩霹靂岩蓮花石
  俱在白石山上有大人足跡産千里
  光草服之明目
  石夫人
  在東漈溪南山下
  白石嶺倪篡嶺孤嶼山
  在湖頭
  白塔山
  云名象山
  石船山
  山腹有石若丹
  名山
  在下庠山髙海艋望
  以為準
  茗嶼山
  枕田間因以名村
  金山
  白鷺嶼寅嶼髙
  嶴山
  有髙尚書墓
  靈府山
  在象浦
  赤水山
  盤嶼山
  濱海其下為盤
  石衛謝康樂行田登海口盤嶼詩羈苦孰云慰觀海
  藉朝風莫辨洪波極誰知大壑東依稀采菱歌彷彿
  舍顰容邀遊碧沙渚避衍丹山峯
  五小山
  正嶼山
  重石山
  斗牛山
  皆鄉之小山
  橫春山
  在舘頭状若牛扼巳上俱西若嶼鄉
  栗木嶺斗
  嶺下庠嶺屠衆嶺阪塘嶺
  通象浦
  童嶺
  縣北六十里通
  楠溪已上並縣西迤南迤北諸山
  論曰東南名山川首推永嘉郡而郡之最莫如樂之
  層巒叠嶂競秀爭奇縣治群峯環繞文筆左棕丹霞
  右映東則有鴈蕩山色羅數十百峯恭漢凌霄虧閉
  日月西則有白石山其峯曰玉甑團圍二十餘里神
  工鬼斧天然洞壑誠偉觀也士君子宦轍所经便道
  臨眺節勞逸而舒旅懷自不可少是在司牧者有以
  善其策而不至重困民生則幾矣
  東溪
  在縣治東發源諸山與楠溪接境凡四十餘里懸
  崖而下常有雲氣又名雲溪南出行三里為縣東
  溪至望莱橋下與鄭都溪合為浦又折而西出
  瓦密河與西溪合流為運河至印嶼陡門入海
  鄭都
  溪
  出東塔山
  西溪
  在縣治西發源自白鹤寺山頂石橋諸
  山懸崖而下為雙瀑潭折而南過迎恩
  橋下至瓦窑河口與東溪合流為運河入海
  浣沙溪
  自盖竹山發源流入運河
  梅溪
  在花
  源自西而東至萬橋入海
  黄塘雙溪
  照膽溪
  出大龍湫其清如镜
  白溪
  自靈
  峯山側出
  孔折溪
  在北閤村出
  婆溪
  其水一自石門潭出一自荆潭出滙流水涨入海
  新溪大溪
  二溪俱自蕩頂北折而東至石門溪渡入海
  寳帶河
  在縣
  儒學後東西接于两溪
  運粮河
  在前郭
  瓦窑河
  在縣治西南
  西
  河
  即運河西南至館頭其支流旁通永康長安若與三鄉
  舊城河
  縣治東通象白沙河
  浦河
  在茗嶼鄉已上俱舊河
  上洋泱河
  南岸河
  自南而北至石馬陡門入海
  章嶴河白浦河三與河長林河丁字河
  在洋田
  密溪河
  西與白石支河合流巳上並縣西
  西山下河
  至竹與隄門入海
  上河頭河東河青嶼河
  至竹與隄門入海
  南岸河
  至竹與隄
  門入海巳上俱永康鄉
  仙洋河
  上里河髙橋前河後洋河
  髙舟洋河瞿渡河新市河前洋河周
  家篡河
  東行至華锹陡門入海
  嶼門新河
  西行至下保
  隄門入海
  塘路河
  李家篡河邬篡河大湾前河化墩河大白
  小白墓河
  二河與大河合流至巉頭陡門入海
  信篡河張家浹河
  已上
  俱瑞應鄉
  蜜篡河西山新河
  水接大龍灘俱山門鄉明洪武新開二十七河
  沐簫泉
  縣治西舊傳王子晋滌簫處後人于崖
  石上刻沐簫泉三字其泉流出西溪
  西滁泉
  詳見西滁山
  源遠泉
  出梅溪
  散水
  在南閣峭厓千尺泉水迸崖而下其下潭廣八九亩
  每風雨漳涨有獸如牛隨流入海居人往往見之
  筋竹澗
  有謝靈運詩
  经行峽
  在鴈
  山僧貫休為諾詎羅賛云鴈蕩经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故峽以名
  雙瀑潭
  縣治西水自西山懸崖分流望如雙玉虹然下滙為潭潭空洞不可測諸名公有詩
  錢池潭
  在赤水山
  頭漈潭
  在東浃
  連珠潭
  在白石
  百丈潭
  縣西四十里極深不
  測每山頂雲霧起須㬰風雨洪武乙亥六月不雨至
  于七月縣丞髙升泰率二僧齋宿城隍廟甲午昧爽
  禱于潭所有蜃浮出状如琴絃色紫赤衆莫識也二
  僧鉢盛之以歸翌曰乙未雨丙申丁酉又大雨河流
  盈溢是歲大有年
  蓮花石潭
  在縣西北五十里抵永嘉界髙下凡七潭其两旁岩若蓮花故
  名宋乾道庚寅僧忠禮入山禱雨于髙崖見一潭四
  旁草木皆無枝葉潭深暗可畏不敢近遂下苐二潭
  下忽隱隐如雷聲甫投牒即雲霧四塞須臾雷光数
  丈自潭底飛出继以大風霹靂僧驚膽落亟走不敢
  面頋云潭下有老媪居焉每視草偃知龍出入
  白龍潭
  在白龍山每歲旱邑人皆禱此潭
  丫髻潭
  在黄塘山绝頂岩髙湧起如髻有泉一缕自岩
  頂懸厓迸下峻極不可至至山腰有岩竇焉潴
  水尺許即潭也
  黄壇潭
  十三都
  上道潭西龍潭大龍湫潭
  小龍湫潭照膽潭
  俱在鹏山附元陳剛照瞻潭詩
  亭亭紫峰下深淺石面則泓渟
  尋丈間溶漾光五色逰魚懸古
  飛鳥度空碧千載此山中回首寸心慄
  石門潭
  在鹏山十八灘
  水所滙也两崖如門產大鲤旁有石穴深黑不見底
  龍所居也溪流故時循山入海一日大雷雨山忽崩
  陷如門厓相傳其下有謝媪者飼一犬甚勤媪起梳
  頭犬即啣其梳数四巳而走媪怒冒大雨追之適至
  山則謝之垣屋人畜皆沒矣獨媪與犬存
  南閤龍潭
  凡三曰湖南版藏石佛歲旱禱雨即應
  放生潭
  在新芳陳氏祠前
  倪嶴潭
  縣南三十里在海中倪嶴山頂有水如線懸崖而下
  山半有罅纔三四尺山下即海洋海水混濁中一泓獨澄
  傳龍所往来宋乾道間旱僧十数人過
  海請水時盛暑僧徒渴甚輒登山掬水飲之忽
  大風船發覆僧匿山中三日風定始得渡還
  榉川
  在縣西栁市至盤石入海
  赤水川
  亦名港
  芙蓉川
  六名港
  北港川
  出自
  膺山頂九折諸溪下與諸水合流南入于江
  龍灘
  縣東百里水源由沸頭溪而下直抵石門潭舊
  常有龍故名
  十八灘
  在龍灘東
  来斯灘
  在北閤仙溪相傳有神人驅石之事
  七星池
  在縣東隅
  放生池
  在縣七寳寺前後改迎恩橋南至瓦蜜河口原禁漁捕今弛其禁
  宻溪池
  在九都
  萬澤池
  在十四都
  蓮池
  在十七都上沿
  放生池
  在大荆
  至正間刻干天錫数字於石上
  三黄井
  縣治東北山上發源楠溪懸厓而下是為大
  黄井髙二百丈非捫崖不可上潭水深黑
  竦膘其西有小三黄井亦三潭差小而深碧
  隱士採地黄以此水試之浮為天黄沉為地黄
  為人黃故名
  景福井
  在東隅
  官井
  在察院内
  甘泉井
  在縣東偏
  姜
  一名沙井姜公橋西
  翔雲井
  宣化寺後
  義井
  在簘臺山下
  花山井
  在壇在
  西臯井
  西塔山下
  湖山井
  在治西湖上嶴
  孝感井
  本名大井在原有王十朋詩
  并記見藝文
  黄塘古井
  十三都
  白石井
  九都
  石船井
  十一都
  重石井
  十二都
  東山井
  在一都味極甘
  竹嶼大井
  相傳郭璞所開
  聖江大井
  在樟樹下
  南閤古井
  以石為欄
  白石湖
  一名合湖自諸山澗分為東西两溪出五六里許合而為湖
  樸湖
  自小溪卜出孝義橋
  至新市由朴湖陡門入海
  鴈湖
  在雁蕩山頂方十里半為蒻林水草鴈多集之
  蔗湖
  在山門郷
  館頭江
  西自永嘉蜃江東下盤石白沙
  萬橋江
  亦名港
  聖江
  一名清江港
  白沙海
  去縣東南橫亘三百餘里其東為白沙赤水蒲
  岐清江北港轉至玉環而止其西為石馬章嶴
  岐頭黄花盤石館頭至象浦而止南望海之外則有
  青嶼倪嶴東望海之外則有玉環鷄籠洋海居縣東
  至岐頭折而南波濤洶湧凡海艦西
  入郡城至此必艤舟謂之轉岐云
  論曰𤨔樂皆山山下出泉沼為溪流為河滙為潭鑿
  而為池為井散而為灘為湖以扺于江于海水之派
  衍者什伯也欲知一方勝概其於山之外亦盍觀流
  水之為物
  津梁附
  惠政橋
  在縣治前上有亭元至正間寇燬洪
  武五年知縣邬玉重建今亭廢橋存
  寳帶橋
  在儒
  林坊舊有吳家橋宋令王傅以橋北居民蔽縣治前
  乃以橋址易民居增創大橋接前郭路名市心橋於
  是縣治始見石馬印山绍興丁丑王十朋遂擢苐元
  至正丙午重建改今名後以築城淤塞寳带河漸與
  西溪不通科苐不及往時議者於西城開鑿水洞不
  宜復行填壅使两溪之水環之于前舟楫既通風水
  亦利矣
  塋外橋
  在北城橋外居民趙性聪建
  姜公橋
  姜縣令建有三山黄說記附記曰樂成為邑
  負山濒海東西两溪左右翼治其甚遠入於
  東海其發源凡五十又四注而不舍汙漫浩蕩渺乎
  無涯居民介乎其旁鳞集楖比舊有橋以接通衢淳
  熙已亥傾於洪濤令尹袁公重修復壊於淳熙之丁
  未公二十年渡以畧杓行者惴焉夏秋之交時雨暴
  漲非惟病涉而國諱薦修水旱祈禱皆係焉公来宰
  是邦力自撙莭百廢俱興迺視舊址斥而廣之尉商
  君碩賛其議為橋五間雄壮掀偉往来憧憧如行康
  並雖陰雨晦冥不吾蹶驚颷怒濤不吾怖经始於嘉
  泰壬戌之良月成於明年之孟夏為錢二百萬歛不
  及民而用度足役不違時而工力備邑父老取公姓
  镌其橋以示無窮之思詩所謂愷
  悌君子公其有焉公諱光四明人
  孫家橋
  在太平坊洪武八年丞白
  文秀重建亦名白公橋
  望莱橋
  一名港橋
  浦邉橋
  港橋下
  瑶田橋
  在潭頭
  靈瑞橋
  九牛山下
  文峰橋登瀛橋
  在東
  小河上
  瑞雲橋
  鳴陽橋
  已上並縣治東
  金溪橋
  今廢
  宣化橋
  西溪
  上流
  簫臺橋
  一名郭公檎
  倉橋
  以舊縣倉名
  迎恩橋
  西臯山下
  下馬橋
  巳上並縣治西
  前郭橋
  潜昭坊側御史陳亶重建
  清遠橋
  平橋
  尚書趙立夫建
  胡公橋
  在縣治西南又名文虹橋明天啟丙寅年縣令
  胡良臣建初胡公同縣丞林喬春相視地形係
  東西两河合流水勢一望莫砥擬欲置橋扦擇未决
  奏関帝附人頭異植拿此處因以定址橋成其髙畧
  與城齊層级以上中廣而坦旁有石欄遊者憩
  息焉時有耆民李廷芳梁為願捐資皆助建
  文昌橋
  在鎮海門外
  文明橋
  在文昌橋東明崇禎壬午僧善缘
  募化建造堪輿家以此水為九曲
  文星不宜截外未成即圯今以木横亘其上
  芝嶂橋
  又名西坑橋
  白沙橋
  縣東七里
  抑橋
  近廟
  三鳳鄉橋
  白鹤廟前
  沙角橋
  小官大官橋
  俱在三都
  西河橋
  下塘橋
  俱竹嶼
  金家橋賈篡橋解家橋
  巳上並永康鄉
  雙橋
  東三十里
  解郎橋廟橋孝義橋新市橋
  虹橋新橋髙橋鄔家橋石埭橋陳
  家橋
  通朴湖
  萬橋
  縣東二十五里以宋萬規建名有志見藝文
  附范霖橋記畧宋東平萬先生規始朔橋以利厥濟
  人遂以其氏名之厯歲滋久風雨啮蝕波濤舂射柱
  石圯而梁木頹于户侯魏公迪常於訓練之暇週覽
  形勝懼是橋之圯往来者病涉乃鳩工掄材𪔂而新
  之出帑藏以為之資復擇戎土之可任者温普盛潘
  覺勝李普觀氏協心專力募財以裨不週杵其木以
  實厥址累石為柱屑以銅鐵枕卧中流锐其首以破
  湍激上則琢石為梁中通類圭竇五跨五竇復鳞次
  其石以接通衢兩旁潦以石闌其長五十有六尋廣
  居十九之一经始於宣德癸丑而落成於正统辛酉
  凡九閱寒暑
  視昔無慮十蓰議者請以魏易
  萬魏公曰不可我之新建橋将申東平之志
  附侠論曰甚哉名實之急也夫橋之功魏倍於萬而
  魏讓之名焉非以東平之志在利民而不在名耶是
  實之效也然而至今行是橋者徒知萬而不知魏又
  非以橋名故耶是名之效也雖然君子實而巳矣二
  子之功夫誰
  得而掩之哉
  文光橋
  一名馬郎
  蔣家橋
  打銀橋
  二橋在十四都
  感祝橋山門
  橋下降橋林家橋陡門橋順流橋鎖山橋
  通長山
  福崇橋長橋新橋塔橋
  通新市俱十五都
  連橋髙橋烏石橋
  巳上十六都在瑞應鄉
  下村橋學前橋
  通界
  孝善橋界與橋
  一名雙源
  清逺橋
  在蜜集知州守宣建縣東四
  十五里
  橫塘橋
  在大芙蓉林孟期建
  甸篡橋崇義橋
  吳嶽建
  驛頭
  橋自然橋劉家橋
  石門外
  和尚橋
  三十七都
  西湖橋
  在南
  閤章恭毅綸建縣東百里巳上並在山門鄉
  湖上橋
  縣西三里
  盖竹橋石馬橋萬粤橋
  李碩建
  添仙橋
  縣西十里
  峽門橋湖潢橋橫径橋河篡橋
  一都
  法燈
  橋潘店橋中央橋南山橋
  巳上二都俱永康郷
  三條橋
  長山橋安豐橋丁橋大安橋
  巳上俱都
  新橋
  金店橋朝宗橋真橋葉橋塔橋
  通隄門頭
  百花
  橋下倉橋翁洋前橋
  巳上俱六都
  林監橋百岱橋
  通吳家橋
  曹田橋沈家橋太平橋下堡橋長林
  橋
  巳上俱七都
  桞氏橋
  亦名後洋
  趙在橋東頭橋
  通柳市
  西頭
  橋嶼篡橋陳渡橋山下橋察篡橋尚郞
  橋横帶橋
  通陳蕩橋
  昇仙橋毛橋西金橋合湖
  橋
  通嶴溪
  西湖橋
  通白石
  下荘橋通仙橋王言橋
  孤嶼橋沙嶼橋
  通磁石橋
  湖頭橋
  通白石
  寳固橋馬冢
  橋趙鎮橋廣要橋蔣家橋景清橋
  通下庠
  景西橋
  香山橋
  橋大港橋白塔橋十里橋
  舊一生員鄭晉之等改為二
  雙廟橋吳橋新橋登公橋
  太守鄧淮建後為洪
  水壞僧徐愷重建今
  復圯俱十二都
  巳上並茗嶼鄉
  聖江渡
  在十六都嘉靖間朱諫改于山内十里
  曰金沙渡鄉人以路不便復還聖江
  石門渡
  去石門潭百步溪淺可步
  遇暴涨則以竹筏濟之
  横春渡
  又名館頭江江船有帆每多覆溺其後邑侯俞
  公文榮以海寇掳船反得帆之利乃令悉去帆
  存橹于是渡者鲜溺人甚便之有渡江詩曉起乘船
  共渡江風波無定客心降中川擊楫人誰似孤嶼長
  留塔一雙清順治十八年棄置界外渡久不行康
  熙八年展界兵憲許重華詳請部撫復開往来如故
  論曰夫江河利涉相其逺近以為民便通津之地或
  改而新或復而舊擇利而行也橫春渡為樂要津久
  矣遷徙後崎嶇山谷間六七十里至起罩而濟江道
  阻且長勞疲巳甚許公循觀形勢再三為民詳復洵
  久逺之利也噫興利莫如善因公之事在因公之功
  逾於創矣
  十六都大烏石村家世業農父慎卿早逝母連氏清
  矢志撫有孤兒得以成立愿造大渡舡一隻以惠
  行旅今廷云克成母志乾隆十年間造舟濟渡并捐
  田二十亩另立吳濟渡户名為渡夫口食及歲修舡
  隻之資呈請勒碑入誌以昭永逺乾隆十二年三月
  初七日詳奉各憲批允入誌徔此人無覆溺之患舟
  有葺建之資千古常有而廷雲
  母子之名亦與之不朽矣

知识出处

康熙乐清县志

《康熙乐清县志》

康熙年间,设馆修志,适逢“三藩之乱”,事遂中辍。乱平后,乐清知县延聘林允辑、鲍易等次第增加修成《乐清县志》八卷,康熙二十四年(1685)梓行,本志涵盖了多个主题和方面,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官职、人物、艺术、技艺、宗教信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化民
责任者
吳讓木
责任者
劉漢彪
责任者
林允
责任者
鲍易
责任者
李棟
责任者
徐日生
责任者
梁祉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乐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