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祖望传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唯一号: 112935020230001059
作品名称: 全祖望传略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338.pdf
责任者: 金儒宗
张志国
戴松岳
鲁刚
徐剑飞
陈焕文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
主题词: 杂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全祖望(1705—1755) 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祖籍洞桥乡沙港口村人。生于县城月湖边桂井巷。四岁就塾,资禀甚悟,在父亲指导下读经子诸书,便能粗解章句。八岁时已能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等史书。年十四,从里正董国正老先生读书于三余草堂,董认为其是“俊人”,今后必有“大成”。是年,补博士弟子。谒学宫,看到乡贤名宦祠中有谢三宾、张杰的神主,愤然说道:“这些人是反复卖国的乱贼,怎能让他们玷污宫墙!”遂把它们打碎,十六岁时应乡试,把自己写的古文去谒见学者查慎行,深为查器重。他又到范氏天一阁、谢氏天赐阁、陈氏云在楼等处搜阅秘本,丰富自己知识。年二十,出游杭州,与杭世骏、厉鹗等名士相交游,学识逐渐广博。雍正七年(1729),督学王兰生选全祖望充贡。次年入京师,他上札子给古文大家方苞,对方苞所著《丧礼或问》提出不同意见,方苞大为惊异,全祖望遂声誉日著。十年(1732)中顺天乡试,内阁学士、大学者李绂看到他的卷子后,深为赞叹,认为全祖望是王应麟、黄震之后的一大人才。乾隆元年(1736),全祖望中进士,入庶常馆,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和李绂共借《永乐大典》,每日必读20 卷,还把其中珍贵的书抄下来。如著名的宋元四明六志之一《宝庆四明志》,宋版已绝迹,《永乐大典》编入,全祖望从中抄出,使是书得以流传后世。全祖望读抄《大典》时间不长,所抄卷帙虽不多,但引起了学者对“大典”的重视,开创了清代辑佚学的先河。时张廷玉当国,与李绂交恶,而全祖望又与李绂最为契合,故张廷玉并恶于全祖望。乾隆二年(1737),庶常馆散,全祖望被置于最下等,归班以知县候选。全祖望深为不乐,遂归里家居。随后父母相继亡故,他也绝意仕进。此时他的生计也成问题,有时竟至于饔飧不继。而他好学之志弥坚,清廉之风不改,奋读史书,广收遗闻,表彰忠义,著作日富。并重登天一阁,检点金石碑贴,编成《天一阁碑目》,并亲为作记。乾隆七年(1742),与邑人蒋拭之、陈汝登等结为“真率社”,得唱和诗300余首,删定后定名为《句余唱和集》。十三年(1748),去绍兴主讲嶯山书院,因不满郡守对其失礼,拂然辞归,一意著述。贫困且学力深,以至在十五年(1750)时患了一场大病,病重至昏厥。十七年(1752),往广东主讲端溪书院。因旧病复发,次年归里。十九年(1754),移居扬州养病,病中仍孜孜著作,校《水经注》,续补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是年冬回鄞。乾隆二十年(1755),儿子全昭德病殁,全祖望悲恸过度,且自身亦贫病交加,遂于是年七月卒。死后无钱营葬,家人出其“双韭山房”藏书万卷,才易得200两银购备葬具。墓在宁波海曙祖关山。全祖望学识极为渊博,于典籍无不贯穿,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兼有,得到当时大学者阮元等人的极高评价,后人曾称其为“万宝全书”。他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并对浙东地方文献刻意收集。其著述极为丰富,达三十五部,流传至今的仍有二十余种,且大多为用力极深的学术著作。如《七校水经注》、《困学纪闻三笺》、《汉书地理志稽疑》、《经史问答》等。其《甬上族望表》、《续甬上耆旧传》、《清甬上耆旧诗》是研究宁波地方史的极好资料。他写了大量的碑铭传记、诗歌,收集在《鲒埼亭集》《鲒埼亭集外编》《鲒埼亭诗集》中。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儒宗
责任者
张志国
责任者
戴松岳
责任者
鲁刚
责任者
徐剑飞
责任者
陈焕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