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驱使古人书——历史学家全祖望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唯一号: 112935020230001058
作品名称: 风骚驱使古人书——历史学家全祖望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338.pdf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
主题词: 杂著-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他的一生,是不是一个悲剧?幼时被誉为神童,垂髫之年中了秀才,然后又中举人、进士,入翰林院。方苞、李绂等名人对他青眼相加,于是,他年纪轻轻就名满京华。在翰林院的考核中,有人从中作祟,他被置为末等。他一气之下就回了家乡。从此,他在家著书立说或为衣食奔波。家境每况愈下,有时候甚至断粮。他自嘲,明三百年世宦之贫,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女儿早夭,儿子也先他而去,他极少人伦之乐。51岁时,他终于去跟他传记中的主人公们会面了。没有银钱下葬,最后,妻子卖掉了万卷藏书,才让他入土为安。 可是,他又是幸运的。他生前,没遭文字狱的大劫,除了那句“为我讨贼清乾坤”招惹了一点小小的风波外。好友杭世骏扣压了他的《鲒埼亭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客观上保护了他。三百多年后,他家乡的学者评价他“以乡邦文献这样狭小领域的研究而跻身于全国大家之列,在学术史上绝无仅有”。“史学大柱”、“布衣太史”、“班马之后第一人”、“浙东学术的最后一块丰碑”……他的学术著作和史学精神,是浙东文化的瑰宝,后人采撷不尽。 成,是因为性格;败,是因为性格;贫困潦倒,是因为性格;名垂青史,也是因为性格。 我常常想,全祖望,这位别号谢山的人怎么会有如此耿介狂狷的性格?这是不是可以上溯到他的祖上,可以关联到他所处的这方地域?全家系南宋宗室两朝戚畹,但却耻于“女壮门楣”,拒不做官。他的曾祖、祖父、父亲,是明朝的遗民,身怀亡国之痛,拒不做清朝的官。他的族母,就是抗清志士张煌言的女儿。到他这一代,距离明亡已经六十多年。他私淑黄宗羲,从《明夷待访录》那种进步的史观来说,他不再纠结于“华夷之辨”,但是,内心深处,那种民族意识却是一颗茁壮的种子。而且,浙东这块人文渊薮之地,自南宋以来,就是才俊辈出,楼钥、王应麟、淳熙四先生、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这些大家治学的严谨和对故国的忠义,深深地感染着他。 从表面来看,他在仕途铩羽而归是因为他和李绂交好,因而得罪了李绂的政敌——权贵张廷玉。可是,实质上,还是因为他性格中的某些东西。有谁,会像他,在清王朝文网罗织的情况下还要为明朝的忠臣义士树碑立传?又有谁,刚出道时就敢于向大家方苞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还有谁,敢于批评自己崇敬的老师黄宗羲,说他后期的文章玉石相杂?在绍兴蕺山书院讲学,他因太守杜甲偶有失礼愤然而归,最后诸生重资来请他也绝不再去。而彼时,他家里都快断炊了。他的性格,迟早要把他推向仕途的反面。 仕途受挫,他潜心于研究。他续修黄宗羲父子的《宋元学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又将答弟子董秉纯、蒋学镛、卢镐等所问经史疑义录为《经史问答》10卷,撰《鲒埼亭集》38卷。阮元说:“尝谓学、史才、词料三者得一足传,而祖望兼之。”虽贫病交加,他仍是著述不辍。他如此爱惜自己的羽毛,绝不写一些不该写、不该留的应酬之作。“儒者之为文也,其养之当如婴儿,其卫之当如处女。”他说。他毫无功利地写晚明浙东人物传记,搜集遗闻轶事。他数次去扬州凭吊史可法衣冠冢,最后写了荡气回肠的《梅山岭记》。他又去燕子矶金山寺寻找张煌言当年的题词。一个管道复的后人,携带他父亲的残稿来售,索白银四两。眼看日已近午,家中尚无米下锅,又哪有四两白银?正当他忧心之际,恰有杭州来客送来友人龚明水的书信和馈赠的白银,刚好四两。他二话不说就将这四两白银给了管道复的后人。他还特地托去台湾任职的张湄搜求沈光文的遗著,从而作《沈太仆传》。对于李香君这样的青楼女子,他大加褒奖。但是,他并不狭隘。他敢于指出明崇祯帝的不是,同时对收复台湾的姚启圣充满敬意。 他著《鲒埼亭集》,颇有司马迁的风格,文采卓然,许多人物碑记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散文,笔法腾挪多姿,寥寥数笔,人物形象如在眼前。有人说他的文章不合度。著名学者陈平原却指出,他大气、芜杂,那就是史家之文和文人之文的区别。文人之文重法度,讲究严谨、精致。可全祖望在文中臧否人物,纵横古今,酣畅淋漓,棱角毕露,真正是“风骚驱使古人书”。他所记录的这些忠诚耿介之士,就是浙东的精魂所在。他所收集的乡邦文献和遗民逸事,填补了正史的空白。他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践行他的学术理念“经世致用”。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