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唯一号: 112931020230000772
机构名称: 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433.pdf
前置机构: 宁波市广济街小学
起始时间: 1964年

机构描述

原名宁波市广济街小学,创办于1964年,首任校长为王尚美。校舍占地6.3亩,建筑面积2568平方米,校舍落成后,是年秋季开学。并确定分别从镇明中心小学、偃月街小学、大梁街小学、白水巷小学、灵塔中心小学等学校抽调二一六年级共11班学生到广济街小学(由于学校校舍尚未竣工,故这11班学生暂时留在原校上课)。同时学校首次公开对外招收一年级新生4班(也先暂借大梁街小学等其他学校上课)。这样,广济街小学初始的办学规模为15个班。次年2月,学校校舍全部竣工落成,暂借外校上课的15个班700多名学生搬入新校舍,广济街小学正式开校,当时学校有21名专任教师。 1971年,宁波市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广济街小学按街道辖区与大梁街小学、平桥小学、县学小学(民办)等4所小学组成县学学区。1972年,因宁波市学校布局调整,柳汀街小学、灵塔中心小学、县学小学部分班级相继并入,学校规模扩大。1976年,宁波市要求部分小学“戴帽”办初中班,广济街小学办了两班初中班,初一时在广济街小学上课,初二时由于教师无法胜任教学化学、物理等初中课程,所以学生移至宁波九中上课。原来带班教师也跟到九中上班,部分初中课程则由九中教师帮助执教,到该两班初二毕业(当时初中、高中均为二年制)后,几位带班教师仍回原校。同年,学校还试办“少体班”,并组建成立“广济小红花艺术团”,开展文体特色教育,在宁波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1978年,宁波市撤销以街道辖区划分的学校,广济街小学仍回归隶属于镇明学区,同时,学校被确定为宁波地区首批重点小学。1980年,学校被定为宁波市第一所对外开放学校,先后迎送、接待来自欧、亚、美、澳等世界各国几十批次的来访外宾及港澳地区代表团。1984年,成立“广济学区”,广济街小学更名为“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下辖9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弱智特殊学校。是年,创办“文艺班”,首批招生30名,至此,学校办学规模为19班(18个普通班、1个文艺班),有48名专任教师,近千名学生。 1988年,为适应学校文艺特色教育的需要,由宁波市政府、市教委、市外办、区文教局共同拨款,筹建“文艺楼”,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1990年,文艺楼竣工落成,组建“宁波市红领巾艺术学校”,附设于广济中心小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广济中心小学办学规模扩至24班(广济中心小学18班、红领巾艺术学校6班),1200多名学生。1994年,香港爱国同胞孔爱菊女士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另建校舍,将宁波市红领巾艺术学校迁出,独立运行,易名为“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 1997年,经多方争取,由美籍华人陈绍华先生提议,美国FNT基金会捐赠人民币500万元,市、区两级政府拨款300万元,对校舍进行改扩建。1999年8月,改扩建的新校舍竣工落成,学校(包括设在原大梁街小学的分部)共占地12.6亩,总建筑面积11319平方米,办学规模增至31个教学班,有74名专任教师,1500多名在校学生。并附设哲英书画学校。由于学校地处宁波市中心地段。场地狭小难以发展,经海曙区教育局审核批准,于2003年在联丰世纪苑设立实验校区供试“一校两址”集团化办学模式。FNT基金会再次捐助120万元人民币用于实验校区的设施购置。至2007年,实验校区规模达到23班,并取得较为成熟的“一校两址、平行管理”的办学经验。至此,广济中心小学的办学规模增至48个班(广济街校区25班)。 2006年,根据宁波市的整体规划,市政府将广济街北侧,市老年大学西侧近10亩地划拨给学校,并由区政府拨款8900万元扩建文体中心。2012年正式投入试用。同时,宁波偃月街小学并入广济中心小学,学校办学规模扩大至53个教学班。2014年8月,学校办学规模调整至51班,2154名学生,129名专任教师。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尚美
相关
陈绍华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