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天然舞台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唯一号: 112931020230000317
机构名称: 海曙区天然舞台
文件路径: 1129/01/object/PDF/112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771.pdf
地址: 开明街右营巷(今天一广场内西北侧)
起始时间: 民国17年(1928)

机构描述

天然舞台旧址在开明街右营巷(今天一广场内西北侧)。民国17年(1928)由甬人何志庚创建于和义路,22年(1933)迁至右营巷。观众席分楼上楼下,共有座位1320个,以视角佳、设备优著称,为宁波当时最大的剧场和专业演出场所。初时专演京剧,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表演艺术家如周信芳、童芷苓、金少山等曾先后在此登台演出。27年(1938),上海越剧明星筱丹桂在此献艺,蜚声甬城,遂改演越剧。40年代初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长期在此担任头牌小生,献演新戏《黄金和美人》、《弃官迎亲记》等,红遍甬城。35年(1946),戏商朱仁富重修天然舞台,邀毛佩卿来甬组班,担任舞台头牌小生,成立胜利剧团。后毛佩卿与名演员姚素贞、吴梅珍、史翠贞、白玉琴、林黛英、金香琴等先后搭档,长期在此演出。其中新戏《新董小宛》、《雪里小梅香》、《筱丹桂自杀记》等轰动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场团合一,后台组成“佩卿剧团”,前台由职工自行管理,前、后台以拆账方式联合经营。1951年配合抗美援朝,佩卿剧团上演新编历史剧《信陵公子》等,《信陵公子》连演连满82场,观众达10万人次,创造了20世纪宁波演出场所上座率最高纪录。1952年4月,佩卿剧团与新艺剧团合并,成立佩卿姐妹越剧团。1954年转为地方国营。同年由毛佩卿与温州市越剧团黄湘娟合演的折子戏《秦香莲·闯宫》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56—1965年,京剧、昆曲、越剧、沪剧等戏曲名家先后来此献艺。“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为红星剧院,除供开会、演出外,兼映电影。1979年恢复原名。1977年甬剧恢复演出后,先后在此上演《三篙恨》、《泪血樱花》、《半把剪刀》、《雷雨》、《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啼笑因缘》、《魂断蓝桥》等。间有外地戏剧、歌舞等表演团体演出。1984年因舞台和观众席陈旧而停业。1990年,市歌舞团在此设团部,作为过渡用房至1999年。2001年在建设天一广场时拆除。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志庚
相关
周信芳
相关
童芷苓
相关
金少山
相关
筱丹桂
相关
徐玉兰
相关
朱仁富
相关
毛佩卿
相关
姚素贞
相关
吴梅珍
相关
史翠贞
相关
白玉琴
相关
林黛英
相关
金香琴
相关
黄湘娟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