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的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蜃蛟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2052
颗粒名称: 讲究的岁时习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12
页码: 207-218
摘要: 本文介绍蜃蛟村的人们也和其他各地一样,他们在日常生活都会遵循着一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最典型的是表现在一年里各个月令节气里的岁时习俗。
关键词: 蜃蛟村 岁时习俗 水土风情

内容

俗话说:习以为常,相沿成俗。蜃蛟村的人们也和其他各地一样,他们在日常生活都会遵循着一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最典型的是表现在一年里各个月令节气里的岁时习俗。
  岁时习俗
  【春节】
  狭义的春节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的本义应是“元旦”,即一年的第一日。在公历的1月1号被称为元旦后,农历的年初一以其正值立春前后,遂有“春之节日”的意义。广义的春节泛指年初一前后一段“过大年”的日子,最长的可从腊月初八(腊八)直到元宵,但蜃蛟村习惯上从正月初一起算,至初五,“出门人”开始启程上路,春节也基本结束。
  “开门炮”是欢度春节的第一个信号,它表示这家主人在新年的第一天依旧保持着披星戴月开门出工的勤劳习惯,因此第一声开门炮常常在子夜鸣响。鞭炮有驱邪贺瑞的意义,也暗示年景的“爆”发兴隆。新年里第一次见面的人们都相互拱手恭贺,而小辈遇到至亲的长者还要跪地叩拜,同辈之间则抱拳作揖,口诵吉词。这些礼仪统称“拜岁”(岁,音世)。这一天,人人都换上新衣或整洁干净的衣服,有些文化意识的家庭都会张贴大红春联,以示“万象更新”。
  初一的早餐必吃有象征意义的汤团。汤团书面语写作“汤圆”或“汤元”,取其“团团圆圆”或“恭贺元日”的暗喻。这是一种用水磨糯米粉做成的团子,以白糖、猪油、芝麻粉混合后作馅子,所以又称“猪油汤团”。当然,礼佛戒斋的人也可用黄豆粉加红糖作“素馅”,或改吃“浆斑圆子”,浆斑即是酒酿,取其“浆”与“涨”的谐音,暗喻“家业如潮涨”,圆子则是无馅的小汤圆。另有一种无馅的薄圆柱形的糯米小饼称“汤果”。这些糯米粉做的小点心都用水汤甜煮,取其“甜蜜”之意,唯有汤果也可咸吃。汤圆在整个春节期间将一以贯之地作为待客的主要点心。
  早饭后是本族的晚辈正式向直系血亲长辈“拜岁”请安的时间。新婚三年之内的儿媳妇,要端朱漆的木茶盘向五服之内的长辈挨家奉茶,俗语称为“泻茶”,奉茶多用红糖泡成,有的还泡上爆米花,暗示甜蜜与兴旺。向公婆奉茶则是新媳妇一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小辈孩童拜岁,长辈们就会拿出早已预备好的瓜子、核桃、柑桔、甘蔗和糖果之类招待,吃后还会让他们带些走,称盘手果,同时向未成年的晚辈分发拜岁钱。民间常将此称“压岁钱”,实为讹称。除数代同堂的大户人家外,拜岁的礼仪一般由妇女和孩子来执行,男人们一般到长辈处随意坐一会,寒暄一番则罢。
  初一日的最大特点是让家中的器物“休息”一天,实则让主妇休息一日。因此这天不扫地、不杀牲、不乞火(向别人借火、点烟)、不动刀剪、不洗衣、不倒马桶、不打骂孩子。此日又要忌口,或叫“嘴巴做忌”,只可说吉词,不可“口无遮拦”,说不吉利的话,甚至谐音歧解的词语,如会联想到“死”、“输”、“光”之类的话语也忌说。至晚,未昏即眠,不点灯、不出门、谓之“太平夜”。
  从初二开始出客贺岁,亲戚互访,酒肴相庆,各诉年景,谓之做人客或走人客。一般先至亲、再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为重。邻里、同业、同事、师徒之间也开始互邀酒酢。初五为“财神日”,商家尤为看重,必得请财神后方可开门营业,称“开市”。所谓“请”财神,实是“祭”,此为“请客”之“请”。
  从初一早晨起,连续续三天是龙灯、马灯闹新春的日子。马灯又有四盏与八盏之别,均由八九岁、十来岁的孩子表演。用《马灯调》套唱吉词的四盏马灯,有一种肩扛的小云锣伴奏,这就增加了不少的节日气氛;八盏马灯则是一种化妆的队列舞,由八名古代武士装束的“马兵”和两名持旗的“将军”集体表演的一种类似傩舞的舞蹈,以种种队列的变化来表现升帐、点兵、布阵、交战、凯旋等舞蹈化的战事情节。白象桥八盏马灯成为著称。在春意盎然的节日里,龙灯和马灯敲敲打打挨户造访“拜年”,前导者手提写有灯会名号的灯笼登堂入室,口诵吉辞,分送一种相当于贺岁卡的灯票。主人或出钱财,或出年糕酬答志谢。遇有大的明堂(天井)或晒谷场,方能撒开阵势舞弄一番。龙灯和八盏马灯表演的时候,常常有跑狮子助声势,亦即舞狮表演。
  村里会在春节请一、两个戏班子连做数天春社戏,旧时多在榠樝东庙演出。其时邻村乡谊远近亲友或呼朋引类、或主邀客访,纷纷赶来看戏,摊贩也尾随而至,一番热闹。戏班子常为贺春闹场在正剧之前加演一二折子戏,称之为“春场”。
  春节另有“报春牛”习俗。旧时多为丐帮或堕民担任,解放后一般由拜岁的龙灯、马灯班子兼任。他们口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之类的吉祥词,并挨户送《春牛图》。这是一种木刻版印刷的简易年历,印工粗糙,纸质低劣,左右各印十二生肖图案,中有牧童短笛图,故称“春牛”,正文印本年廿四节气、三霉三伏、甬江潮汐等对农事非常实用的内容。作为农家、船家,能掌握这些自然寒暑、节令变化的知识,大体也就差不多了。
  春节活动过初五已近尾声,至初七、八基本告竣。
  【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元”既表示初、第一,又通“圆”。故元宵即为“第一(月圆)夜”。从“第一日”元旦至“第一夜”元宵,团圆、圆满、万事圆通的主题不但贯穿始终,而且至此达到高潮。十五为元宵夜,但元宵节的全过程则从正月十三直到十八前后。
  正月十三为“上灯夜”。旧时各户都会举灯在檐口廊下,这是元宵的序幕。
  十四夜“照爬虫”。这可能就是元宵上灯的最初形式。民间赶在春气萌动之前,再次清除阴暗角落的虫害,提灯照壁角反倒在夜间更为清晰,照毕后挂灯于门楣檐下,遂成“万家挑灯”的景观。人们选择月圆夜来完成这项工作,也是为了趁月色便于行动,最终衍化为一种习俗形式。此夜儿童手提灯火,照遍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旮旯,有的还手提小锣,边敲边吃喝:“嗬嗤、哒嗤,赶到茅山吃草籽”。
  十五元宵夜,家家举灯庆祝。小学有时也会组织灯会在村子里游行。有的人家举的灯还讲究花样,如连环灯、走马灯都做得工巧精细,但大多数都悬提兔灯,暗喻“玉兔伴月宫”,或以地上的兔灯与天上的“玉兔东升”相呼应。热闹时还放焰火,俗称“放盒子”,焰火分两大类,一曰“钻天”一曰“旋地”,前者直飞夜空,爆开如花;后者呼啸旋转,满地生辉。火树银花,天地交映。旧时此夜女孩穿耳裹足,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并扶乩,以卜成人后的智愚和婚姻,称“迎屙缸姑娘”。相传紫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见容于李妻,每役于秽事,于此日悲愤而死,奉为紫姑,民间讹为“厕姑”,宁波话即为“屙缸姑娘”。
  蜃蛟村“上灯”兴吃芦穄汤果,芦穄即高粱的方言名;至元宵夜则吃汤圆,故汤团亦名“元宵”。
  元宵节期至十八前后基本结束,故有“七落猪羊八落灯,九落做戏文。”因此正月十八称为“落灯”或“倒灯”。
  【立春】
  这是一年中廿四节气之首,如遇正月初一正好立春,则称“重春”。旧时立春当日各家以艾草和米粉作春盘、春饼,饮春酒,谓之“接春”或“闹春”。相传春卷即由此来。此日忌打碎碗盏,以祈太平。
  【清明】
  清明为廿四节气之一,蜃蛟村尤重清明,是因为此日为祭祖扫墓之日,故游子多归故里扫墓,俗称“上坟”,一是到祖坟前祭拜,二是清除墓上及周边的杂草、丛木,修缮被风雨驳损的墓基、墓椁,并在墓上垒以新土,最后烧些纸钱、经文。清明前后三日都可上坟,但三年内外的新坟必要正清明。届时陌间路上,行人络绎。旧时蜃蛟人的坟墓多在湖汇山、芝山一带,扫墓归来,多采戴初放的“柴百绛”花(野杜鹃花)。各家门窗插杨柳枝,小孩头戴柳圈,名为“思青”,青谐和音“亲”,故俗谚有“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上坟的节令食品为青金团和麻糍,此二物是以一种有清香的植物“青”或“艾叶”去筋后和糯米粉制成,也有用”韧鼻头”叶,均有特殊的芳香,甚为可口。另有一种祭物称黑饭,即以“乌沙米饭”树叶泡汁,和入糯米煮成饭,待冷后压成糕饼状,蘸糖,有异香,让人充分领略春的芬芳。这一天除墓祭外,必举行家祭,称“清明羹饭”。
  【立夏】
  立夏是夏季开始的节气。村民以为,人尤其是孩子最易长身体的时期是在春天的“毛笋时”里,这时候人就象自然界万物一样,逢春向荣,拔节成长。因此在春终夏来的时候,首先要秤一下体重。家庭、学校都会在那天挂起一杆大秤用来“秤人”。成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过秤,孩童则坐入箩筐或四脚朝天的凳子,吊在秤钩上称体重。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则称“消肉”。
  夏天是人体能量消耗较大的季节,又因炎热得不到好的睡眠,因此许多人为厌食、乏力和消瘦,民间称之为“疰夏”。因此在立夏的当天,用五色丝线编成细彩带挂在脖子和手腕上,可以防止“疰夏”,称戴“疰夏绳”,女孩子还可扎在发辫上,称“疰夏头绳”。这种习俗强调了五行均衡的意识。这一天,小孩子忌坐石阶和地栿(门槛),以为这样会招致夏季的脚骨酸痛,万一坐了,则须连坐七道方可解魇。
  立夏的节令食品是茶叶蛋,又称“立夏蛋”。此时新茶已经上市,老茶叶多变质失味,正好用于煮蛋。茶叶有平肝、去火的药理作用,有利于防止“疰夏”。茶叶蛋有时不用茶叶而改用胡桃壳来煮,煮成的“茶叶蛋”色泽和脆度均比茶叶煮来好。茶叶蛋有时也放五香作料,煮到中途要击碎蛋壳,让卤汁渗入,这样蛋皮上会煮上漂亮的冰凌状。吃茶叶蛋要蘸盐和绍酒拌成的作料。民间又以倭豆肉煮糯米饭作节令小吃,又要吃“脚骨笋”,以新上市的乌笋切成二三寸长,不剖开,红烧而成,吃时要拣两根同样粗细的一起吃,以为能“脚骨健”,即身体健康。还兴吃软菜,又称“君踏”,以后吃后皮肤光滑如软菜,不生痱子。
  此日手巧的姑娘媳妇往往用五彩丝线织成蛋套,正好放入一只白汆蛋或染红的鸭蛋,挂在帐门或孩子的胸前。豪华的蛋套用珠子、八面光穿成,闪烁七彩。孩子们则往往以蛋作戏,相互抵蛋,以此赛蛋壳硬度,以碎为败,称为“拄蛋”。母亲们则往往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在咬蛋时一针捷穿。也有为家猫穿耳朵、扎红头绳的。
  【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瑞阳,蜃蛟称“彤红”(音东五)。与全国一样,端午起源于对古楚三闾大夫屈原的纪念,因此吃粽子蔚然成俗。蜃蛟的粽子与鄞西一带一样,以碱水泡涨的纯糯米,或杂以江豆,再用毛竹的箬壳包裹,故粽子的个头比其他地方以芦苇叶的包裹的要大。
  端午最具特色的是挂菖蒲和喝雄黄酒。菖蒲是一种水边生长的植物,如野茭白,有异香,能驱虫。村人将菖蒲叶扎成剑形,手巧的少女少妇则将菖蒲根刻成人形,涂上雄黄,挂在门楣、窗棂、床梁等通风处,以避邪和驱蚊蝇秽气。也有插艾的,称艾旗,或在旗下挂一个大蒜头。艾草芳香,也有驱虫作用,故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这一天让姑娘们大显身手的事情是制作香袋,香袋制作各式纷呈,有虎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以及各种多面体形状,精致的香袋用绸缎、织锦缎等丝织品织成,棱边和图案镶以珠子、珍珠、八面光之类的饰物,香袋内包充以檀香、芸香,挂在孩子们的胸前或床架、摇篮上,不但五彩夺目,而且香气绕梁。此日午时要喝雄黄烧酒以解百毒。先将雄黄用烧酒(白酒)调化,渗入切细的菖蒲根,放在太阳光下晒上片刻,其后每人啜一口,再将余下的喷洒在屋角、门后及地上等蛇虫出没之处,以为避邪、驱虫;最后将雄黄酒渣或在墙上倒画一“蛇”字,或在孩子的脑门上仿虎纹画上一个“王”字,以示驱邪。雄黄、香料可以在村街的中药铺“天德堂”买到,有时药店也送。于是,整个端午处处可闻檀香、芸香、蒲香、艾香、雄黄香、酒香、粽香,堪称“香节”。女婿们多于此日备“端午担”礼送岳翁,少者四色,多者八色,鱼要成双,鹅颈须涂成红色,且最好一路鸣叫,越叫越发。各家于中饭多设家祭,称“端午羹饭”。
  端午的另一个习俗与古代的五行黄白观念有关。一是“镇五毒”。是日除了给孩子额头虎纹“王”以外,有的人家还会穿虎纹衣,缝制老虎枕头和布老虎,以假百兽之王来镇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这“五毒”。并在屋宇张贴“端午老虎”,即以民间雕版印成的“孩虎图”作为驱邪的符号。“端午老虎”图大约四五寸见方,印有一虎一孩或一虎多孩,也有二虎一孩和二虎多孩,在这里,孩子和老虎是和谐的,合一的。另外也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口救父”之类颂扬少年英雄的“孩虎故事”。
  【六月六】
  民谚“六月六,黄狗猫汰浴。”六月初六日,村人会将所养狗、猫抱至河中洗毛,谓之避跳蚤;也为孩童洗澡,意为孩子能如小狗小猫一样易长好养,无病无灾。此日又为刚学步的孩子“割脚绷”,由属虎的人持刀砍断放在地栿(门槛)上的草绳,然后扶孩子开步跨过门槛,同时由一个属龙的人在孩子的身后吹火管,意为割去孩子脚下的绊索,以后虎步龙吟,稳健迈步。此日是书香门第“曝书日”,所谓“曝”,只是将书放在屋檐下,用太阳的反射光阴晒藏书。
  【火神诞】
  六月廿三日,传为火神生日。妇女在此日多有不吃饭、不饮茶、不食一切受烟火的红色食物,通常只以瓜果代食,谓之“火神素”,又称为吃“饿菜”。
  【立秋】
  立秋为廿四节气中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蜃蛟俗语称“高秋”。民间以为自此日起寒气渐重,有萧杀之象,侵害身体,故自此日起不得再在露天彻夜乘凉,必得在子夜前入屋安寝。夏天的瓜果入秋后也被认为有“毒气”,故殷富识理人家也自此日不再吃夏果,包括“秋茄”之类的蔬菜。此日有“祓秋”仪式,以西瓜、薄脆饼(一种松脆的麻饼)等祭神,并将薄脆饼、罗卜籽、蓼面在小石臼中捣碎,服其细末。罗卜籽、蓼面有清火解毒的药理作用,用以驱除夏季积于人体内的暑气、暑毒,调节身体,顺利进入秋季。
  【七夕】
  七月初七传为银河两岸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牛朗为耕作神,而织女为纺织神、智慧女神。故此日女孩子可用虔诚的祈祷,向织女乞求智慧与灵巧。民间遂称此日为“乞巧日”。这天晚上,女子陈列瓜果于月下,借月色引线穿针,以能穿过并穿得快者为“得巧”;女孩子仰望星空,认准织星,口念:“七巧扁担稻桶星,念过七遍会聪明”,一口气连念七遍,民间以为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天人感应,向织女乞得灵巧。所谓“七巧扁担”是指牛郎星,一条线上三颗星,传说中间亮者为牛郎,两边各一颗为用箩筐装着的两个孩子,牛郎用七巧扁担来挑;“稻桶星”指织女星,共五颗,边上最亮者传为织女,另四颗排成棱形,传为织机四脚。因该棱形不规则,又象梯形,俗称“稻桶形”。也传说如姑娘相约到茄子丛中卧地贴耳,能听得锵锵的声音,那是织女来临,视为“得巧”。
  相传织女以槿树汁洗发,因此这天妇女会采摘槿树叶揉汁加水洗头,以期头发乌黑飘柔,因此“七夕”又称“汰头节”。此日,男子有吃“童子鸡”的习俗,其时正值新鸡娘上市,论只出售,以陶罐放在镬中炖,烧完三夹红稻草即可,一人一鸡,连汤喝完,谓之大补。
  【中元】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蜃蛟村人称为“七月半”,传为“鬼节”。旧时迷信之说,以为此日过后,阎王要将所有的野鬼统一收监,民间有怕孤魂野鬼到阴曹胡告恶状,故于此日野祭。多数人家于是日做“七月半羹饭”,以祛灾祈福。以前还做佛事,称放焰口。七月初一放“开门焰口”,中元放“七月半焰口”,至三十夜放“关门焰口”。有的请僧侣拜忏醮祭,做“盂兰盆会”。中元节的心理背景尤为复杂,因旧时社会多动荡,百姓死于天灾人祸者屡见不鲜,更有流民客死,士卒阵亡,不得敛葬。民间多有体恤之心,故于中元祭奠,以焰口、佛事、水灯,野祭超渡亡灵。
  【地藏日】
  七月三十传为地藏菩萨生诞,地藏菩萨平时闭目不开,唯此日人间遍地插香方才开眼。黄昏后,有的人家在地栿或屋檐滴水下上香三柱,蜡烛一对,以净茶供祀,祈求布施法水,供毕用此水洗目,传说可得以眼目清亮且不染红眼病(角膜炎)。入夜,各家儿童沿石板缝或泥地遍插香火,称“地藏香”或“插地香”。此夜禁忌在地上倒水、便溺、跨地香行走。次日晨,儿童多拔香梗,拔多者视为聪明灵巧。插地香除了宗教意义之外,其实用意义在于,凡插香的天井、晒场、路边等户外空地,原是夏日纳凉之处,旧时无电扇空调,故平民多有彻夜露宿者。至此日,盛暑已过,秋意渐浓,夜气多寒,因此当此夜遍插地香后,已无空地可支榻铺席,于是该年纳凉终于此夜。
  【灶诞日】
  八月初三传为灶神生日。以前村里有人家以新早米(早秈米)磨粉,参以红稻草(早稻草)灰汁,蒸成灰汁团,掏新上市的芋艿做菜祭灶神,谓之“尝新”,亦称“开芋艿门”。
  【中秋】
  蜃蛟与宁波各地一样,在八月十六过中秋,但不称中秋而称“八月十六”。中秋吃月饼。如千层酥,中间用水晶(蜜饯)、果仁等为馅,尤以苔菜馅为特色。也有人家买广式月饼,称“广月”。此时新鸭肥嫩,芋艿新掏,于是“芋艿鸭”为时令佳肴,多侍宾佐宴。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传统之数以九为阳极,这一天正逢日、月双九,即为阳之重。时逢秋高气爽,殷实人家置重阳酒以酢宾客,旨在酬谊结缘;亲戚相互馈送酒肴,尤其是新女婿送岳家为多,称为挑“重阳担”,尚有裹重阳粽、吃重阳糕之俗,谓糕与“高”音谐,寓意登高。1989年开始,国家把每年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倡导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德。
  【冬至】
  冬至起为正式入冬。冬至前夜称“冬至夜”,出嫁的女儿须回夫家;睡前须洗脚,以为可防冻疮、开裂;民间以为此夜梦兆最灵,次晨必相互传梦、解梦。蜃蛟村人重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小年夜”。其时地气高燥,有厝于寺庙、宗祠的棺木多择此日入墓穴,俗称为“冬至进穴”。其时农事既毕,人心所向多注重来年的收成,因此冬至节令食品为吃“浆斑汤果”和“番薯糊辣”,取其“涨”和“翻(身)”的谐音。村人多信“冬至进补”。此夜灶膛、炉心不能断火,须有经烧的柴根、煤饼之类文火过夜,以祈来年“红火”。旧俗冬至祭神及先祖,各家设家祭称“冬至羹饭”。
  【祭灶】
  十二月廿三为“祭灶夜”,亦称“送灶神”。民间以为此夜“灶君菩萨”(灶神)升天述职,故要备纸马、纸船供其升天。旧时有“祭灶”仪式,在灶梁头设香案,供净茶一盅,再供特制的“祭灶果”。祭灶果为五谷加工成的什锦糖果,多用糯米、花生、芝麻、黄豆粉、芋艿之类揉以饴糖做成,花色繁多,深得孩子钟爱。常见的祭灶果有:
  红球:加红色的膨化芋艿粉球,敷以糖霜;
  白球:如红球,不加色;
  油果:油炸膨化糯米条;
  麻枣:油炸膨化的芝麻糯米球;
  寸金糖:条状花生糖,长寸许;
  黑脚骨糖:条状黑芝麻糖;
  白脚骨糖:条状白芝麻糖;
  黑交切:黑芝麻糖切片;
  白交切:白芝麻糖切片;
  冻米糖:爆米花糖;
  黑炀酥:黑芝麻粉酥糖;
  豆酥糖:黄豆粉饴糖
  藕丝糖:白芝麻饴糖卷。
  祭毕,将旧的灶神画像与纸马、纸船一起烧掉,称“送灶”,意为送灶神上天。至除夕夜再贴新的灶神像,称“接灶”。
  【谢年】
  岁终祀神,可选岁末某日,又称“送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既谢当年,又祈来年,故又称“祝福”。谢年前先要大扫除,俗称“掸尘”;祭器均用水冲刷;主祭的男主人须沐浴更衣,且剃好过年头。祭祀由男性操办,妇女仅作帮手。
  祭祀的摆设,富庶人家多在中堂合供两张八仙桌(横排),放“鑞制五事”祭器(即烛台二、玻套二、香炉一),供案后置靠椅一至三把,椅背挂神祗纸,书“南朝一切圣众”,有的再加“文武财神”。神祗纸两上角夹香各一股,香间悬纸元宝一串。供品有全鸡、全鹅、利市(猪头)、刀肉、鲤鱼等“五牲”,加整迭年糕,有的也用“七牲”。供品寓意全福、发财、年年高升、年年有余,均以朱漆祭盘放置。鲤鱼须眼贴红纸。此外再放盐、酒、豆腐、葱等“四盘调和”。一般人家祭品以刀肉、红糖、生麸、桂圆,谐音“玉堂富贵”,再加盐、茶、酒,但必放鲤鱼。置酒12杯,遇闰月13杯,酒壶1把。天色放暗,点燃香烛,主祭人三跪五叩三上香,屏声静息,心祈降福,称“闷声大发财”。祭毕,割下各色祭品一小块掷上屋瓦,谓“请瓦上将军”。而后全家合享谢年饭。是夜,乡间兴喝汁水年糕汤,以兆油水多、年年高。商铺谢年,必用烤麸、黄豆芽(如意菜),暗喻“富”、“旺”,万事如意。
  【除夕】
  农历年末俗称“三十年夜”,如这年十二月月小只有廿九天,则称“廿九夜”。度岁末又称“过年”。过年前几日,除掸尘、洗衣涤被和理发外,家家做年糕、磨汤果粉,以裹汤团。买鱼斫肉,采办年货。农家杀年猪,宰鸡鹅,以备辞旧迎新。小康之家易门神、贴春联,或于内室门楣贴“宜春”、“和合”之类的吉符,谷仓贴写有“青龙吉仓”的青龙纸。
  “年夜饭”是过年时最隆重的节目。此夜必须家人团聚,除在家过年的远道客人(如上海亲眷)外,各家互不邀请,是纯粹的家宴。此前先做过年羹饭祭祖,祭毕,合家开宴,故又称“团圆饭”。这是家庭中最欢乐和谐的晚餐,虽然菜肴无定式,但燉老酒、生暖锅,杯箸交觥之中感叹当年之辛苦,祈求来岁风调雨顺。席间,长辈挟菜给孩子,并以吉利话鼓励,讨新岁彩头。这一餐唯全鱼不可动筷,留至新岁,其所寓意为“岁岁有余”。
  年夜饭后长辈给孩子分发“压岁钱”,此钱当夜要压于枕下,以期好梦。主妇则将次日需动刀的食物切好,然后进行全年最后一次的扫地。这次扫地须从外往里扫,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扫毕的垃圾须倒在自家的火缸里,以免“漏财”。扫地毕则洗净扫帚,柄上挂扎元宝年糕,以敬“扫帚公公”和“扫帚婆婆”。再以米筛盛酒肴搁凳上,在卧室祀“床公床婆”,祈小孩终岁平安。农家还会在田头祀“地孔大王”,并祀牛栏、猪圈、鸡笼各神,以求“六畜兴旺”。传说灶神于是夜返回人间到各家点卯,故媳妇均须在夫家过年。此夜各家水缸都要挑满;米缸要盛满米,并置元宝年糕、如意年糕和鱼、肉、饭各一碗于米缸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各家点灯,殷富人家高烧明烛,从日落点至次日日出,谓之“接光”。在一切准备安排完毕后,燃放“关门炮”,宣布这一年的日子由此喜气洋洋地结束。信佛妇女会在此夜坐待晓至,或径至到榠樝东庙守岁,谓之“坐夜”,并于次日清晨“烧头香”。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

相关地名

蜃蛟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