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川河上四座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蜃蛟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2050
颗粒名称: 蛟川河上四座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本文介绍水乡的桥是水乡村落的特色景观,其中在蜃蛟村有一系列的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桥包括陆贵桥、张家桥、新桥和四座桥头等,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故事。其中,上桥和下桥是蜃蛟村最具代表性的桥梁,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庙桥和街桥也各有特色。这篇文章介绍了这些桥梁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水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蜃蛟村 蛟川河 四座桥

内容

水乡给人的印象,不仅仅是河流和濒水的大屋,常常是桥,桥才是水乡村落最有特色的景观。水乡的蜃蛟村,有一系列的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四方到蜃蛟来,未进村就先过桥。从建岙、大桥方向来,要过陆贵桥、翁姚桥;从仲夏李家过洋家畈来,要过张家桥庵边的张家桥;从前虞〓来,要过新桥河上的新桥;从黄古林来,要过石马塘桥。这些桥都是石砌的三眼桥,在鄞西平原,三眼桥算是比较大的桥梁。即使从林家〓来,也要过一条板桥。板桥虽简陋,但有很好的意境,让人想起温“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境。
  但是,穿蜃蛟村而过的蛟川河,在那条村河上的四座桥,才是最值得记忆的。这四座桥,至今还保存着的是一字排开的上桥头、下桥头、庙桥头,其实以前小菜场边还有一座风雨廊桥,叫街桥。
  蛟川河水的上游是鄞江的小溪港,那是南塘河沙港分流到西乡林村的支流,小溪港沿山麓一路流过,汇集了锡山东坡沟沟壑壑的溪水,到三星桥附近又分出一脉向东,到姚家进入桃浦河。桃浦河绕过湖汇山一折到上陈横港,再一折就进入蛟川。蛟川穿蜃蛟村,由西向东过村中的上桥头、下桥头、庙桥头这才到到万寿寺潭,汇入前虞〓而来的新桥河。新桥河上游是南塘河出鄞江镇后的第二条支流惠民港,从洞桥、孙王、过前虞〓流向石马塘港。就在蛟川汇入新桥河的地方,清初在这里有一座万寿寺,按其方位,约为俗称之“十四坟”的地方,以前其屋为田野中孤房,后成义冢,专厝孩童骸骨。义冢前身为古寺也尚未不可。汇水的三江口长期受流水的冲刷,形成一个深潭,因在寺前,就叫万寿寺潭。蛟川风貌平平,唯桥是瞻。
  津梁是古代交通联络必要的设施,因此在水乡平原尤为重视,大凡以前做善事,多以修桥、铺路、造凉亭,这是三个层次的善事,因为造桥不但工程巨大,而且本身有具有纪念性。所以桥之规制质量,也反映了一地的经济文化程度。
  先说上桥。上桥的正式名称为“蜃蛟弄桥”。以村名来命名桥,可见这座桥的地位应在各桥之首。这一地位是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这座桥在蜃蛟村主要的两个姓氏周氏和魏氏的宗祠之前,对这个村落来说,它最有代表性。上桥的北堍左边正好是周氏的老祠堂“馀庆堂”,而右边是魏氏的宗祠“魏文节公祠”。两祠相迎,别出规格。二是蛟川南北的两岸,分别是周魏两姓的聚居地,魏姓在南,周姓在北,两姓交流互通,皆赖乎此。三是处在村落的市场区,《蛟川周氏宗谱》说:“其地当市集繁盛处,每至四、九,以街道在川北,席市场在川南,熙来攘往者络绎不绝,甚且有贸易即在其上者。”这座桥梁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旧石栏上,镌有“嘉庆二十一年乙亥季秋重修”,也就是说,这座桥在1816年曾经重修过一次。修桥的时候,还在“乾嘉盛世”的末期,要到24年后才发生鸦片战争。民国二十年(1931)秋九月,周氏的32世亨潞亨淝和33世诗豪、诗溱、诗梁、诗韵六人发起修下桥,工程竣成后尚有余款,见上桥“堍石倾欹,参差不整”,也顺手把上桥作了一番修缮。这次修缮后已有近80年,桥貌依旧,功能如常,更令人领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之深意。
  次说下桥。下桥的正名叫“继濂桥”,俗称下桥头。这座桥的交通意义既在于沟通北岸周氏聚居地与对岸“十房头”,又是北岸居民出南岸田畈的要津。周氏的新祠堂“崇本堂”就在桥之北堍。这座桥为周氏27世“静山公”周志仁所建。周志仁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卒于乾隆十三年戊辰,故继濂桥应当建在这之间,据其年纪,可能在雍正末或乾隆初。这座桥以后也屡圯屡修。旧栏上有石镌“咸丰八年戊午八月重修”字样。民国二十年(1931),上面说到过的周氏亨潞、亨淝等六人发起,募巨资作彻底改造。桥成后,又请古林葑里的举人张琴题了桥栏,叫“继濂”。这两个字,取意天《宗谱·静山公传》,其解释说;“庶或有继濂溪而起者乎?拭目俟之”。即继承濂溪之意。濂溪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乡。周敦颐(1017~1073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学识渊博,他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千古名句。后人赞其“为人则正而爱民,为政则廉而不枉,为文则简约而道大”,而且又是周姓同宗,鲁迅、周恩来均为周敦颐后裔。故静山公取其意而名之,其所寄寓,实应令后人反复思量。
  再说庙桥。庙桥只是俗名,其正名应叫“榠樝桥”,在孝子庙前。这座桥应与庙同时建成,榠樝东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道光四年(1824)周氏峨山公再建。故庙桥也当在乾隆时建成,或者道光也有重修。今日桥貌古朴苍老,青藤斑烂,已历时百八十年,也当称阅世有历了。
  最后说街桥,街桥也是俗名,实际上它的正名应当叫“集胜桥”。集胜桥最年轻,却最先夭折。民国十年(1921),为河西新拓小菜场,周氏的30世周逢英公(煐堂),退老家居。周逢英富有工程知识,他考虑到四、九集市时街道狭隘,不足以容许多人,所以倡议另拓小菜场于河西。农村民间有“摇会”集资的传统,他就先时纠合一会,叫“集胜会”,以旧时蜃兰迷信会作基本,再劝喻地方上殷实人家共同参与,共组织了十二柱,随即以会友主持其事,用会款作为开办费,构建此桥。这是一座木构的单孔风雨短廊桥,架在蛟川上流旁支,近魏文节公祠前门。桥下有支流形成河漕,集市时田庄船可以入内系船,并有暗水道从街之下与里中八景之一“荷池话雨”相通。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

相关地名

蜃蛟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