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风情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蜃蛟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2047
颗粒名称: 一方水土-风情篇
分类号: K892.455
页数: 78
页码: 179-256
摘要: 《一方水土——风情篇》介绍了鄞西的风情习俗和传闻佚事。其中包括名胜古迹、风俗习惯、传闻佚事和田作特产等方面。文章中提到了东庙、三祠堂、四座桥等古迹,以及岁时习俗、婚丧寿庆等习俗,还有猜枚子等文化活动。同时,还有鄞西打虎记、后塘路的枪声等传闻佚事,以及稻花香里说点心等特产介绍。
关键词: 蜃蛟村 风情 水土

内容

独傲鄞西说东庙
  蜃蛟村的古迹,可数者有周氏宗祠二座,即老祠“馀庆堂”、新祠“崇本堂”,魏氏宗祠“大廉堂”,庵漕的“楼姑庵”和村东的“榠樝东庙”。东庙以其规制恢宏、暖阁精雕、格局严谨,曾为鄞西一大瞻观。
  称其榠樝东庙,是因为它是一座分祀的庙宇。最早的榠樝庙在沿山锡麓,又称祖庙。据闻性道康熙《鄞县志》载,祖庙在宋理宗开庆年间由闻江岸闻氏一世祖闻时政建。理宗的“开庆”年号只有一年,在公元1259年,距今已有760年了。其后,当地的信众又引榠樝祖庙的神祗分祀到两处,在梅溪的称南庙,而到蜃蛟的则称东庙。
  蜃蛟的榠樝东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当时庙中有一块碑记录了建造的过程,估计后来在天灾人祸中庙堂圯毁,清道光四年(1824),蛟川周氏二十八世的端桢、端楣兄弟俩又发起重建。竣工的时候,特别请了当时宁波的著名文人、进士董澜先生作文记其事。发起造庙者之一的周端楣先生,族内称为“峨山公”,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的墓就修在庵漕北岸,是蜃蛟周氏的三座“太公坟”之一。这座颇具气派的祖坟在“公社化”时代被拆,但人们还当记着他当年造庙的功德。
  蜃蛟的前人之所以要分祀榠樝庙的神祗,是因为那是一位宋代的孝子。孝子叫康用锡,为避土匪,带着母亲从外地定居到锡山脚下。他的母亲体弱多病,他就多方求药,后来打听到一种叫榠樝的果子,可以治他母亲的病。他跑了很多地方去找寻,最后在外郡找到了这种药果,母亲吃了后,病果然见好。他就向外郡的人家讨来了种子,亲自种植,以备母亲再病。有一年,当地发生了大瘟疫,他就把自己种植的榠樝分给邻里,吃了后,大家的病都痊愈了。就这样,康用锡一生向人们赐榠樝,得到他恩惠的人越来越多。等到他去世的时候,大家念着他的好处,在他的住处建造了庙宇来纪念她,这座祀庙就叫作榠樝庙,也就是后来的榠樝祖庙。
  独傲鄞西说东庙
  蜃蛟村的古迹,可数者有周氏宗祠二座,即老祠“馀庆堂”、新祠“崇本堂”,魏氏宗祠“大廉堂”,庵漕的“楼姑庵”和村东的“榠樝东庙”。东庙以其规制恢宏、暖阁精雕、格局严谨,曾为鄞西一大瞻观。
  称其榠樝东庙,是因为它是一座分祀的庙宇。最早的榠樝庙在沿山锡麓,又称祖庙。据闻性道康熙《鄞县志》载,祖庙在宋理宗开庆年间由闻江岸闻氏一世祖闻时政建。理宗的“开庆”年号只有一年,在公元1259年,距今已有760年了。其后,当地的信众又引榠樝祖庙的神祗分祀到两处,在梅溪的称南庙,而到蜃蛟的则称东庙。
  蜃蛟的榠樝东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当时庙中有一块碑记录了建造的过程,估计后来在天灾人祸中庙堂圯毁,清道光四年(1824),蛟川周氏二十八世的端桢、端楣兄弟俩又发起重建。竣工的时候,特别请了当时宁波的著名文人、进士董澜先生作文记其事。发起造庙者之一的周端楣先生,族内称为“峨山公”,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的墓就修在庵漕北岸,是蜃蛟周氏的三座“太公坟”之一。这座颇具气派的祖坟在“公社化”时代被拆,但人们还当记着他当年造庙的功德。
  蜃蛟的前人之所以要分祀榠樝庙的神祗,是因为那是一位宋代的孝子。孝子叫康用锡,为避土匪,带着母亲从外地定居到锡山脚下。他的母亲体弱多病,他就多方求药,后来打听到一种叫榠樝的果子,可以治他母亲的病。他跑了很多地方去找寻,最后在外郡找到了这种药果,母亲吃了后,病果然见好。他就向外郡的人家讨来了种子,亲自种植,以备母亲再病。有一年,当地发生了大瘟疫,他就把自己种植的榠樝分给邻里,吃了后,大家的病都痊愈了。就这样,康用锡一生向人们赐榠樝,得到他恩惠的人越来越多。等到他去世的时候,大家念着他的好处,在他的住处建造了庙宇来纪念她,这座祀庙就叫作榠樝庙,也就是后来的榠樝祖庙。
  榠樝东庙是一座前后两殿加两庑的庙堂建筑。临河樟树广场的北面,是面南而立的庙门前殿。前殿是平面呈“凹”字型的五开间建筑,只是那五开间不同于一般的民宅,它凸出的东面和西面的两间,虽然外观上是通过大门边的侧门出入的封闭空间,其实却各是一座带内庭天井的小殿,俗称龙王堂。东首的龙王堂,供奉着一位“药神”,是人们祈求健康的地方,神被的确切身份已经无从考证,大概是鲍盖一类的人物。西首的龙王堂,才是真正供奉龙王的地方,那是祈水的神殿。人健年丰,是当日农业社会最基本的主题。
  两座独立小殿的中间,是很有气势的三开间六扇庙门的正前殿。庙门三间与两小殿的屋脊连在一起,构成了十分气派的五开间带马头墙的重檐建筑,东西两间均有楼,唯正中一间两层通高。因为通高,不但使人一进庙门更有壮严的感觉,而且当赛会出神的时候,菩萨从中央正门出巡,头上不会有凡人驾临,这就显得格外尊严。四柱落地的庙门三开间,起三级石阶登上门檐,有一对石狮子威武迎宾,石狮的雕工极精致,正好呼应了庙桥北端仪门边上的一对石象。狮与象的装饰,令人联想到佛教中普贤和文殊的菩萨坐骑,这就使东庙多少带上了佛教信仰的意味。
  重檐下方正中,是一块书写工整的望景匾,上书“远眺望”三字,有诗的意境。下檐的檐唇上起券拱,雕花的月梁、牛腿、雀替栩栩如生,高大的门槛用凹槽插合在同样凝重的石柱础上,这才烘托出六扇庙门的壮重。六扇厚重的庙门各画一位门神,正中两扇分别是秦琼和尉迟敬德,东面两扇是魏征和徐茂公,而西面两扇则是程咬金和房玄龄。这六尊门神的题材出自隋唐演义,暗示了忠义的主题。六位门神的上方,才是本庙的正匾,朱金漆木雕的工艺,烘托出用颜体行书写就的粗壮的榜书,那是“榠樝东庙”四个大字。
  进庙北向是一座戏台,与别的地方不同,蜃蛟的戏台称为“台亭”,顾名思义它更像一座亭亭玉立的戏亭。台亭精雕细刻、花样繁复,有盘花成格的围边,上面是一个“鸡笼结顶”的藻井,除了装饰作用,它又是一个巨大的音罩。以前每年的正月十三神诞日,村里就要请戏班子上演戏曲娱神,实际上是村民自娱。台亭上挂一帧横匾十分有意思,上写三个字:“醉蓬莱”,给人一种陶醉仙境的意境。
  台亭凸现在庙殿的天井里,天井的两边是两层楼的厢房。厢房的挂面也有雕饰,与精雕戏刻的台亭在风格上相一致。从前殿到天井,石铺的地面下沉一级,使天井更加深邃,从天井两边上正殿却要上三级台阶,先上两级,然后是一个休息平台,平台之后再上一级。这种气势就像皇家的丹墀,给人以神圣感。整座正殿就建造在三级高的石台上,这使正殿比前殿更加高大恢宏。也是巨柱落地,也是券拱檐廊,也是雕花的牛脚、雀替,然而最精彩的却是供奉康孝子神像的暖阁,整个儿是宁波传统工艺的朱金木雕,在朱红的构件上,贴上金箔的花纹闪闪发光,犹其是暖阁的柱头,金龙盘旋,栩栩灵动,正可谓是活龙活现。正殿的屋身特别高大,每根柱子都有抱联楹对,栋梁上是巨幅的匾额,中间前后匾,分别写着“一果千古”和“孝感动天”,两侧的匾额则是“思安忘劳”和“恻隐之心”。匾额的内容,是对康孝子故事和品格的赞颂,也是一种道德倡导。更直接的价值观表现在正殿与两边厢房连接处的墙壁上,用窠辟大书分别书了“忠孝友信”四个字,它提出了一人在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忠君,孝亲,友朋,信众。这是和谐社会中每个人的为人守则。
  正因为如此,这座对于蜃蛟村民来说意义非凡的榠樝东庙,它是旧时周魏两姓的人伦所归,一里之众的精神所托。也即所谓“宗法制度”的表征和一地景色的标志。神庙的本质是社火,是凝聚不同血缘的信众在情感上取得认同的场所。社火是一种民间组织,宁波地区的社火,一般是庙下分堡,堡下分柱,柱下为户,也称为庙脚。榠樝东庙名下有蜃蛟、长青两乡的庙脚千余户,分为八个堡,可见香火之盛。
  榠樝东庙在民国时代曾是蜃蛟乡公所的所在地。1950年,鄞西的草席加工业组成“排席工会”,榠樝东庙为蜃蛟“排席工会”的作场,为生产之便,菩萨被请到了东面的龙王堂,虽然庙门前的那棵大树终于在此间枯死了,但村里还一直有人四时八节在此有香火供奉,大年夜也有不少人来此守夜。精美的暖阁和龙王堂里的神祗毁于1966年9月里,那一天,从宁波下来一帮红卫兵,砸了菩萨和暖阁,然后扬长而别。再以后,在1972年,蜃蛟公社要造公社的机关用房,把榠樝东庙彻底拆除,得到三亩八分的屋基地,在上面盖了三层楼的办公房。风光了148年的“西乡第一庙”榠樝东庙从此毁于一旦,只在老一代人们的心中留下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慎终追远三祠堂
  聚族而居的江南村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祠堂。祠堂既是一个家族立足形成的标志,也是旧时宗法制度的载体。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一个家族共同认定一个血缘的祖先,通过家族祭祀的方式加以强化,并以排行辈分形成家族内部的尊卑秩序和族长权威,从而使家族管理采取“宗族”与“法律”的双重标准。其中“宗族”的标准,是以族规为是非判断的原则框,通过家族元老议事、族长裁决的方式,决定家族的事务。因此,祭祀和议事裁决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而这两个环节都需要祠堂作为载体和场所。
  蜃蛟村旧时有三个祠堂,周姓的两个,魏姓的一个。村中虽有其他旁姓,因为没有建立祠堂,说明在这个村中没有正式形成家族,而只有家庭的方式存在。
  周姓在蜃蛟占绝大多数,故有新老两个祠堂。老祠堂称馀庆堂,在街桥北堍,朝南向倚桥而立。馀庆堂构建于清初,岁久倾倒,于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重建。馀庆堂的建筑格局不大,只有三间门面,称三楹。前后两进,因经中间的明堂只有一间门面见方,1950年创办供销社时,利用馀庆堂旧屋改建,将所有门面隔栅一律剔除,只留外墙和柱子,连内部明堂也盖上项瓦,只留一大天井用于采光,外侧设柜台卖棉布百货,内侧卖南货食品,一时也颇成气候。馀庆堂建筑最后于1982年彻底拆除,其地基改为民宅。
  周姓的新祠堂称崇本堂,村人俗称下祠堂。因为旧祠馀庆堂狭隘卑下,族人于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出公蓄礼银在下桥头北堍增建此祠。崇本堂的规制比馀庆堂恢宏,前宸和正宸均为五楹,也就是俗称的五间门面。前宸左右两楹伸出,与门阶平,中间三间推进有檐宸,面河设六扇大门,有大气势。左右两对大门的石台阶上设木栅,俗称“胡琴门”,正中一间无木栅,常年洞开。两进之间是明堂,左右两层厢房。第二进正宸于中三楹置设神龛,龛中设宗祏五级,安放族中男性神主。民国十九年(1930)冬,鉴于社会开放,男女平等意识增长,由族长和房长建议,于偏东偏西两楹添安全族女主,也设宗祏五级,与中间三楹一式。后又改为东三间祀男主,西两间祀女主。两旁又构筑平房六楹。崇本堂在解放后成为生产队集体资产,东厢房改为民兵队部,兼放杂物;西厢房楼上改为大队会计间,楼下放置杂物。正殿五楹成为粮食仓库,1958年起常年存放储备粮,以备战备荒。崇本堂的残存建筑今尚有数楹,以待重兴。
  魏家祠堂在临街市漕旁,又称魏文节公祠,祭祀南宋丞相魏杞。《宗谱》称:“公为宋南渡时人,名杞,字南夫,一字道弼。为魏氏始迁祖。中高宗十二年进士第,孝宗时任金国通问使,不丧国体,不辱君命,公庶几焉。以功历官至端明殿学士。”魏祠主供魏杞栗主,附祀历代云祏。堂有匾额“太廉”,相传语出宋孝宗“卿毋乃太廉”之句。然而《宋史·魏杞传》无此语,而唐德宗对卢杞有此语,或因同名误,或因同名移接。魏祠的格局与馀庆堂相同,均为三楹两进。公社化时办过大食堂,于1974年拆毁而改建供销社。
  各祠堂本为族中祭祀和议事之处,而周氏一族两祠,则各有分工。祭祀惯常在一年内有四日,分别为正月初一、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冬至。
  《宗谱》记载:“元旦给饼,崇本堂给每灶一双,未立灶与继子未经婚娶者不给。馀庆堂给绅耆饼,每人一双。以五十岁开始给发,逢十倍给。代长各给一双。绅士分文武两途,文从委任为始,武从少尉为始,递次倍给,但均以现任为限。学校毕业生以初级中学毕业开始,亦以次倍给。余剩白饼并祭糕,由宗长酌赏祠役。”从这条记载看,正月初一分吉饼,新祠堂按户发饼点卯,鼓励分户立灶,各门自强;老祠堂则尊奉老人,奖腋后秀,鼓励文化。分剩多余的吉饼,由族长设酒奖赏操办的人员。
  清明节遥祭祖墓,称为“春祀”。春祀行“庙祭”,全族在崇本堂中庭设高桌二张,同时在馀庆堂设碗菜四桌,两旁女祠同时拈香。先祭后土,再祭祖先,以循大例。
  冬至为“秋祀”,全族从同族长率各房耆老随班谒祖墓,当办的人事先备好耜头、扫帚,借以扫除,出发时以吹手、灯伞、对锣一路敲打,到芦葭桥祖墓前表纪培土。归来时转入馀庆堂上香参谒,以辞祖灵。
  周氏族中有《祭祀四条》规定:“元旦(正月初一)由七房轮流当办。五鼓后黎明之际,由值祀人先到新祠,摆列祭品。族长、房长率到祠者先望空行礼,次及祖宗,再到祠人,互相行礼。既毕,按灶给饼,其规则另详前旧规门。清明、中元、冬至也由七房轮流当办,前二节均于二日前举行之,冬至则为当日举行。其仪式均就宗祏之前鼓乐祭奠。族长、房长、干事均须参拜,既毕,享筵”。操作办法与程序要求都一一讲明,只要照着办即可。
  祠堂的另一个功能,是新媳妇拜见祖宗,称为“庙见礼”。庙,就是家庙,也就是宗祠。族人迎娶新妇,要在宗祏神主之前举烛焚香,新娘子以新的家族成员的身份,拜见祖宗。
  宗法制度虽然早已瓦解,但是敬祖尊长的家风,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一,也是家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今天,当我们面对已经毁圮的祠堂旧址时,当知敬祖尊长、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应当永远发扬光大。
  蛟川河上四座桥
  水乡给人的印象,不仅仅是河流和濒水的大屋,常常是桥,桥才是水乡村落最有特色的景观。水乡的蜃蛟村,有一系列的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四方到蜃蛟来,未进村就先过桥。从建岙、大桥方向来,要过陆贵桥、翁姚桥;从仲夏李家过洋家畈来,要过张家桥庵边的张家桥;从前虞〓来,要过新桥河上的新桥;从黄古林来,要过石马塘桥。这些桥都是石砌的三眼桥,在鄞西平原,三眼桥算是比较大的桥梁。即使从林家〓来,也要过一条板桥。板桥虽简陋,但有很好的意境,让人想起温“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境。
  但是,穿蜃蛟村而过的蛟川河,在那条村河上的四座桥,才是最值得记忆的。这四座桥,至今还保存着的是一字排开的上桥头、下桥头、庙桥头,其实以前小菜场边还有一座风雨廊桥,叫街桥。
  蛟川河水的上游是鄞江的小溪港,那是南塘河沙港分流到西乡林村的支流,小溪港沿山麓一路流过,汇集了锡山东坡沟沟壑壑的溪水,到三星桥附近又分出一脉向东,到姚家进入桃浦河。桃浦河绕过湖汇山一折到上陈横港,再一折就进入蛟川。蛟川穿蜃蛟村,由西向东过村中的上桥头、下桥头、庙桥头这才到到万寿寺潭,汇入前虞〓而来的新桥河。新桥河上游是南塘河出鄞江镇后的第二条支流惠民港,从洞桥、孙王、过前虞〓流向石马塘港。就在蛟川汇入新桥河的地方,清初在这里有一座万寿寺,按其方位,约为俗称之“十四坟”的地方,以前其屋为田野中孤房,后成义冢,专厝孩童骸骨。义冢前身为古寺也尚未不可。汇水的三江口长期受流水的冲刷,形成一个深潭,因在寺前,就叫万寿寺潭。蛟川风貌平平,唯桥是瞻。
  津梁是古代交通联络必要的设施,因此在水乡平原尤为重视,大凡以前做善事,多以修桥、铺路、造凉亭,这是三个层次的善事,因为造桥不但工程巨大,而且本身有具有纪念性。所以桥之规制质量,也反映了一地的经济文化程度。
  先说上桥。上桥的正式名称为“蜃蛟弄桥”。以村名来命名桥,可见这座桥的地位应在各桥之首。这一地位是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这座桥在蜃蛟村主要的两个姓氏周氏和魏氏的宗祠之前,对这个村落来说,它最有代表性。上桥的北堍左边正好是周氏的老祠堂“馀庆堂”,而右边是魏氏的宗祠“魏文节公祠”。两祠相迎,别出规格。二是蛟川南北的两岸,分别是周魏两姓的聚居地,魏姓在南,周姓在北,两姓交流互通,皆赖乎此。三是处在村落的市场区,《蛟川周氏宗谱》说:“其地当市集繁盛处,每至四、九,以街道在川北,席市场在川南,熙来攘往者络绎不绝,甚且有贸易即在其上者。”这座桥梁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旧石栏上,镌有“嘉庆二十一年乙亥季秋重修”,也就是说,这座桥在1816年曾经重修过一次。修桥的时候,还在“乾嘉盛世”的末期,要到24年后才发生鸦片战争。民国二十年(1931)秋九月,周氏的32世亨潞亨淝和33世诗豪、诗溱、诗梁、诗韵六人发起修下桥,工程竣成后尚有余款,见上桥“堍石倾欹,参差不整”,也顺手把上桥作了一番修缮。这次修缮后已有近80年,桥貌依旧,功能如常,更令人领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之深意。
  次说下桥。下桥的正名叫“继濂桥”,俗称下桥头。这座桥的交通意义既在于沟通北岸周氏聚居地与对岸“十房头”,又是北岸居民出南岸田畈的要津。周氏的新祠堂“崇本堂”就在桥之北堍。这座桥为周氏27世“静山公”周志仁所建。周志仁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卒于乾隆十三年戊辰,故继濂桥应当建在这之间,据其年纪,可能在雍正末或乾隆初。这座桥以后也屡圯屡修。旧栏上有石镌“咸丰八年戊午八月重修”字样。民国二十年(1931),上面说到过的周氏亨潞、亨淝等六人发起,募巨资作彻底改造。桥成后,又请古林葑里的举人张琴题了桥栏,叫“继濂”。这两个字,取意天《宗谱·静山公传》,其解释说;“庶或有继濂溪而起者乎?拭目俟之”。即继承濂溪之意。濂溪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故乡。周敦颐(1017~1073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学识渊博,他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千古名句。后人赞其“为人则正而爱民,为政则廉而不枉,为文则简约而道大”,而且又是周姓同宗,鲁迅、周恩来均为周敦颐后裔。故静山公取其意而名之,其所寄寓,实应令后人反复思量。
  再说庙桥。庙桥只是俗名,其正名应叫“榠樝桥”,在孝子庙前。这座桥应与庙同时建成,榠樝东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道光四年(1824)周氏峨山公再建。故庙桥也当在乾隆时建成,或者道光也有重修。今日桥貌古朴苍老,青藤斑烂,已历时百八十年,也当称阅世有历了。
  最后说街桥,街桥也是俗名,实际上它的正名应当叫“集胜桥”。集胜桥最年轻,却最先夭折。民国十年(1921),为河西新拓小菜场,周氏的30世周逢英公(煐堂),退老家居。周逢英富有工程知识,他考虑到四、九集市时街道狭隘,不足以容许多人,所以倡议另拓小菜场于河西。农村民间有“摇会”集资的传统,他就先时纠合一会,叫“集胜会”,以旧时蜃兰迷信会作基本,再劝喻地方上殷实人家共同参与,共组织了十二柱,随即以会友主持其事,用会款作为开办费,构建此桥。这是一座木构的单孔风雨短廊桥,架在蛟川上流旁支,近魏文节公祠前门。桥下有支流形成河漕,集市时田庄船可以入内系船,并有暗水道从街之下与里中八景之一“荷池话雨”相通。
  遗址纪旧说古迹
  蜃蛟村
  作为千年古村,必会留下一些遗址遗迹。这些古迹虽然面貌无存,但是作为文化遗迹,记录下来,以留史于后人,以俟日后咨询。
  楼姑庵遗址
  蛟川在庙桥之前有一支流,向北转西形成一段断头漕嘴,因为原先其地曾有一座尼姑庵,故称庵漕。庵在漕的南岸,称“楼姑庵”。《周氏宗谱》说:“楼姑想系楼氏之姑,或君姑为楼氏者。庵为其守志之所。建于何人,筑于何年,时代远隔,无由稽核矣。……今其旧基垒垒荒冢,衰草斜阳,苍凉满目,有不胜今昔之感矣。”这是1931年的记录,它让人获得如下的信息:“楼姑”是当初住在这座庵里有一个叫楼姑的女人,或者被叫作楼姑的女尼,她可能是一位姓楼人家的婆婆,其本人并不姓楼;或者她自己就姓楼。不管如何,大家都称她为楼姑。庵是她守志不嫁、修行礼佛的地方。至于是谁造的庵、造于何时,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法考证。1931年时,这座庵已经早就倒坍,基址也早就成了荒冢垒垒的墓地。直到五十年代依旧如此,周氏的世鲁相先生从沈家门歇业回乡,曾在此开荒种菜,建过“地〓”(菜园)。七十年代建为乡中学,新中学校舍建成后,其地辟为草席公司。今其地建造了蛟龙禅寺,也可谓是佛地再兴。
  擂鼓地废墟
  这是蜃蛟村内一处颇有神秘色彩的废墟,在新屋堂前西面的卖柴弄西。1931年为周氏修谱的主笔张琴先生曾记其事,说“相传其间向有前厅后堂,高大阀阅一所。门外分列石擂鼓,称擂鼓墙门。毁欤圯欤,代远年湮,已不可问。只余遗址一区,断梗荒榛,令人发荆棘铜驼之叹。”所谓阀阅,就是有功勋的世家。也就是说,这地方传说曾经有前厅后堂的高大建筑,住着一户有功勋的世家大族。大门之外有一对大石鼓,称为石擂鼓,这正是世家大族的标志,没有功勋皇恩的百姓人家,再殷实也不能有此排场。但是查阅各时代的鄞县地方史志,却找不到这样一个大族世家的印迹。如果真的有,或许是老祖宗周鄂平反后,作为光禄大夫、知府的后人,才有资格建造这样的擂鼓墙门。擂鼓地长期空旷荒芜,面积足可容下一座大宅,几十年间只是一片瓦砾砖屑,说是“火烧墙基”,竟久未有人在此营造,实为一谜。张琴继续记道,“所谓擂鼓石,不知掩埋于何所。有谓康孝子庙前平列于左右者,即移自此处,恐亦后人拟议之辞,无真凭确据可证其实耳。”他说擂鼓石埋在地下某处,也有人说榠樝东庙门前的那对大石擂鼓就是从这里搬去的,但是这或许只是人们的猜想,因为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是更奇怪的是,据说这里原来中堂上曾经悬挂一块“甘露堂”的匾额,是宋代书法名家张即之的笔墨,清初被一个知县拿去私吞了。所以张琴说:“《十古迹》称甘露书为宋张即之真迹,即此中甘露堂之额。清初为某县令赚去。执是说也,是地也,其室于宋墟、于清墟者,然乎?否乎?”这当然是张琴先生的一个很大胆的探想,如果真是这样,擂鼓地是不是宋代的大宅,或者是不是明清的大宅,这只是一个永远的文化之谜。张琴先生见多识广,或许听到过哪一路比较有权威的传闻,不然仅凭道听途说,是不会轻易写文章的。
  万寿寺遗址
  寺大约建于明代,位于庙河塘边,与新桥河汇水处,因此旧时又称蛟川下游为万寿寺前河。查地方志未见记载,民间亦记忆淡然。寺废于清代,其地后聊盖三开间,以残壁围成明堂,作为义冢,俗称十四坟。
  三祖坟蜃蛟村周围原有三座古墓,一座在继濂桥南岸,与庙桥等距处,一座在庵漕埠头边上,再一座在下魏家,周氏族人称为“太公坟”。三座古墓均型制不凡,气度轩昂,三窗墓门,石砌拜台,有围栏。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在,后毁于生产建设,了无痕迹。故记录于下,以备查考。
  下桥头明宇公墓
  这是蜃蛟周氏今能考稽的最早的祖坟。明宇为周姓二十三世国明先生的字,国字辈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二月十三日,卒于清顺治五年戊戌三月二十九日,寿登九十三岁。周明宇先生为明末的诸生(秀才)。《宗谱》说:“墓当蛟川下流,面南向。一名樟树坟。自远望之,丰碑矗立,旁植古柏数章,自相庇荫,无樟树也。年届清明时节,裔了祭扫邱陇,来前罗拜者颇不乏人。盖支裔之繁盛,公之派实为全族之冠耳。”但是当时写《宗谱》的董澜先生考证说:“读《艺文苑·论说门》二十九世良烜公所撰《四代合祀考》本议单及表残二说,谓明宇断非国明公之字,疑是国明公之父,至今辄未定议。”也即是说,明宇公可能是国明公的父亲。大跃进之后,已因平整土地而毁圯。
  小魏家蛟池公墓
  蛟池是周氏二十五世行安先生别号,先生讳道为,安字辈人。宗谱记载“生于清顺治之末,殁于乾隆之初,寿至八十二岁。郡庠生,屡徵乡饮耆宾。”也就是说,他是一位秀才,被招入宁波府学读书,估计后来没有考进举人,到老年时常常被县官邀请为乡老得到“乡饮“的礼遇。《宗谱》又说:“墓之穴凡四,公据中之左,其中右为元配虞,继室赵偏左,姚偏右,复有继室丁,则附穴于右旁。堪舆家称其地曰金钩钓月,定为吉壤。……今其云礽繁盛,瓜瓞绵绵,实占全族三之一,或即为龙脉所钟,地之灵人之杰欤。”这段话的大意为,古墓一坟四穴,中间左边是蛟池公棺椁,右边是原配的虞夫人,他有三位继室妻子,赵夫人在左偏穴,姚夫人在右。另有丁夫人附墓在右边,那是另外一座小墓。风水先生说这地方边上有一条弯弯的河流,形如“金钩钓月”,是一处吉地。以后周姓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他的子孙,这样旺的人脉,大概与这座墓正好压在龙脉上有关。
  庵漕峨山公墓
  峨山为周氏二十八世端楣先生号,端字辈人。《宗谱》说:“墓当庵漕之北岸,面向漕,堪舆家所谓坐癸向丁兼子午。公生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四月十四日,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四月九日。附葬者,元配赵氏,继室马氏、俞氏,凡四穴。”此墓俗称“太公坟”,碑文俨然,有石拜台、石围栏,公社化时节,拆去封土,以其石椁坚厚,改为厕所石粪池,后又改为氨水池,今已不存。
  村中二池
  蜃蛟村中有两个内池,一在街市尾“增大门”前,一在荫墙门外。《宗谱·地方志·荷池》条曰:“此地当街道之右,魏祠之东北隅。南北约三丈,东西丈余,作长方形。四围石坎,底甚深,能蓄水丈许。向植菡萏,梅雨之后,莲叶接天有无穷之碧,荷花映日得别样之红。每当夕阳西下,风自南来,裴回(徘徊)其畔,一纳凉之佳境也。今以无人培养,日渐零落。读逢琦公五律,曰‘不见荷花发,只留一小池’,知其荒芜非一日矣。”
  荫墙门双池当与墙门同建,大约在清雍正年代前后。荫墙也即照壁,营造风格低矮简朴,全堂水磨青砖,无细致花饰,为晚明风格。西池在照壁之后,与东池之间有石路通下桥头。东池之东为朝西墙门,以其墙门面向双池,帮向西开。双池有很强的仪仗性,烘托荫墙门,使之更为气度。抗战初,日本飞机投炸弹,正好投入池中,所幸是一颗哑弹,未爆炸,只毁荫墙一角。双池后衰落成“烂池”,用于洗涤污物和马桶,这是初建者所不敢预想的。
  爱莲轩
  在有恒堂(桂花堂前)的西面卖柴弄,俗称“小松房”。为周氏29世良字辈的周俊林幼年成长和读书之所。俊林号登甫,咸丰元年(1851)取入府学,成为官费的郡庠生,俗称秀才。咸丰二年和五年,两次参加浙江乡试,咸丰六年(1856)丙辰岁试,补为增广生,成为举人,蜚声庠序。中年后淡于进取,不再考进士,居住在这里二十余年,向往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的境界,取敦颐《爱莲说》之意命名自己所居之轩。轩就是民居的中堂,俗称轩子间。周俊林一时枨触,有风雨敝庐之感。咏五言古诗十二首,最后一首说:“问花花无言,人在花中住”。
  半楼
  荫墙门外双池的西边,有一座面北三楹的小楼。开始时为周氏29世周良芬兄弟共有,良芬得一半,因雅称“半楼”。良芬号“澹斋主人”,半楼是他晚年休憩之所。澹斋主人生有三个儿子,得孙子十五人,晚年十分宽余满足,专门自撰一篇记事文,总结其人生所悟,说“所愿愈奢,所偿愈约;所操弥约,所推弥广。日中则昃,月盈则蚀,天地盈虚,与时消长。见道之语,今之世尚有其人欤?为之神往者久之。”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欲望越奢侈,得到的却越少;所做的越简明无私,声望却越广泛深远。这就像太阳越到正午,反而不甚明亮,月亮圆满了,就要消亏。天地之间的虚实盈亏,都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多起来又少下去,少下去又多起来。知道这些道理的人,现在还有吗?
  闻江岸村
  石马塘闻氏有着近八百年历史,人文荟萃,名人辈出,遗留了众多的古迹、遗物、遗址,展示着闻氏望族的宿影,特留笔墨,以供后人了解探研。
  闻氏宗祠
  鄞西石马塘闻氏已有八百年历史,据家谱记载,已存的宗祠由承忠翁、谷香公率族人重新祠宇,仍其故址稍扩其规,历时二年,于咸丰十年(1860)建成。宗祠坐北面南,临河岸而建,祠前广场直逼马鞍埠头河岸,宽广的祠堂潭碧水涟涟,对岸绿原地野,视野一望无际,向南朓望江口塔山一览无余。整座宗祠呈正方形,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有男祠、女轩和附属房三大部分组成。
  男祠,前后二进,东西檐廊式看楼,中间宽敞的天井,四合院式的建筑,硬山顶。前进为门厅,五开间,五阶起步,配以高挑的马头墙、高耸的屋脊。屋脊二端饰有镰刀、桃子、桃花,系族分支旅居江苏陶都宜兴族人的馈赠品。
  女祠围墙外是宗祠的附属房,有祠堂看护人的用房、谷仓、消防水龙等。附属房东侧有条短弄与宗祠西墙的门道相连通,是平时出入宗祠的最主要通道。为保持祠堂安宁肃静,宗祠平时不太开祠堂门,族人议事开边大门,有贵宾上门或祭祖才开中大门。
  宗祠历经沧桑,开办过学校、大食堂、工厂,做过仓库。1966年“文革”之初,宗祠被“红卫兵”小将指点为“四旧”之物,属横扫之列,族人闻富章请泥工师
  傅用草结泥封抹花雕木刻,侥幸逃过一劫。
  2004年,族人闻富章率闻善法、闻恒甫、闻云土、闻兰生四位长者向村提出修缮宗祠。2006年由村书记周书芳牵头组织闻氏宗祠修缮小组,由闻富章负责,成员有闻金昌、闻志祥、闻和平、闻林宝、闻氏女婿赵良甫,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宗祠主体基本恢复原状,为便于通车,在祠前潭拓宽路面十米余,于当年修缮竣工,与上次民国十一年(1922)大修整整相隔84年。修缮后的闻氏宗祠于2008年被宁波市鄞州区公佈为文物保护点,2011年升格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0月修复女祠神龛;改拆卸式戏台为固定戏台。同年12月21日,时隔94年的晋主暨《鄞西石马塘闻氏家乘》首发式隆重举行,市、区、镇、村的相关领导、图书馆等单位800余人参加盛会。
  石马塘古村
  古村石马塘位于鄞州区古林镇西三公里。据宋《宝庆四明志》记载,“石马里”为鄞西桃源乡所辖的一里二村,即石马里、林村和黄姑村。闻氏始祖时政公于宋开庆元年(1259)率族迁居石马塘,已有750余年的历史。石马塘地处水乡泽国,南有虹桥港、新桥港,北有古林港、西洋港、后门港之水汇集成大水潭。《桃源乡志》载“古有马至此化为石”,是即石马出处。人们在河岸用石筑起防水堤岸,即为塘,“石马”与“塘”,即为石马塘。时政公在砌石的河岸最窄处造起一座二墩三孔的石梁平板桥,称“石马塘桥”。闻氏族人就分布在桥的东西几个自然村,桥的东边为东街(今仲一村)、西边为西街。
  石马塘港向西南通鄞江桥,向南通横涨,过坝入奉化江,顺潮水,上溯江口、奉化,下抵宁波、三江口;向东北,经古林,过石碶,达宁波濠河头;向西北,过集士港、翻越大西坝,入余姚江,上通余姚、曹娥、百官,下达宁波三江口,与奉化江汇合入甬江。四通八达的水系为繁荣石马塘的经济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闻氏家乘》载庭萱公《石塘晓市》诗云:“十日三期快所求,村多常见市人稠。诸般货杂晨方集,一哄声喧午未收。烟霭亭中邻佛殿,风腥桥外系渔舟。骅然错认将衙报,刺史羊公古庙留。”足以说明在几百年前已是商贸的集市地。
  东街河岸边有块“席行基”,专供集市卖买草席的场所,以席兴市,清朝中叶,石马塘已是草席集散地。据《家乘》记载,晚清期间,石马塘草席吞吐量已达几十万条,行销到全国各大商埠乃至出口国外。与之相配套的有专卖草席原料的“草行跟”、二家排席作坊和仓库。
  民国期间,有二家以蒸气机、柴油机作为动力的粮食加工的米厂、榨油坊、称为“酒栈”的制酒厂、“广益堂”药店、打金店、制鞋铺等商店。名扬宁波的“石马塘灰汁团”的产地就在此。1917年宁波电话公司在石马塘设立电话话务站,并设立邮筒,开办钱庄。外地的信件、邮寄、汇款,只须写上“鄞西石
  马塘”不十分完整的地址,便可抵达收件人之手。说明鄞西石马塘在外各地商埠有较高的知名度。
  19世纪末,石马塘已开办“追远初级小学”。元建普渡庵、清建水搁墩和泗水亭,亭内有关帝殿、财神堂,施茶碑。东街有明崇桢间修建的羊府庙、真武殿,还有在清乾隆六十年从西街拆移至东街的青阳观。众多的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的遊人和信徒,为古村的繁荣兴旺起到了助推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赖以生存的集市贸易的动力草席收购归供销社经营,石马塘的集市贸易成为无米之炊、无市可兴的尴尬局面,辉煌了几个世纪的石马塘晓市退出历史舞台。2013年3月,省级亲水河道示范点惠民工程在石马塘港两岸动工兴建,2015春建成,沿岸景观二十四处,石马塘成为人们游玩、赏景、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为一度落寞的石马塘注入了新的活力。
  石马塘桥
  《鄞西石马塘闻氏家乘》记载,时政公于宋开庆元年(1259)造跨越东街与西街的二墩三孔石梁平板桥——石马塘桥,桥的东堍紧逼羊府庙西墙,西堍直插泗水亭,桥全长14米、宽2.5米。由纵向三排长条石的桥板铺成桥面,二边由长条石设置的护栏,桥墩用整根石条叠砌,二头浑圆,既减水流阻力,又可减少船只碰撞。
  日伪时期,四明山麓诸村是抗日力量的游击区,石马塘的西部水路曾是通往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物资补给线。1941年农历十二月初二上半夜,二面保长闻在光把闻江岸征集的“派谷”(摊派的稻谷)装船经石马塘港送往“里路”(革命根据地)的交接地陆桂桥,由革命老区建岙的堡垒户挑往四明山根据地。日伪期间地下党员林一新(称为林大队)、严式轮(解放后第一任奉化县县长),在黄古林开办“古林补习中学”,常过往石马塘。严还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闻江岸居住过,接触社会头面人物,发展地下党员。当时游击队派员到石马塘“同和”米厂监管粮食加工,指派民伕,每人挑五斗米(折75斤)到樟村军需处。此事被伪军营长许许泽楣获知,派驻江口镇方桥的一个班伪军,抢去同和米厂德国产引擎一台,作为水上巡逻艇的动力。
  解放战争时期,严式轮常来蜃蛟、闻江岸、黄古林等地发展过党员。1949年解放前夕,石马塘桥东是国民党第六区的地方武装自卫队的驻地,在桥东堍的羊府庙墙角筑起碉堡,在桥上设置栅栏门,派兵把守,盘问、搜查过路行人,严密封锁水陆交通。桥的西面为第七区,以防共产党的人员进入六区活动。
  石马塘闻氏在明朝处于鼎盛时期。闻渊为弘治乙丑科(1505)进士,官终吏部尚书,赐太子太保。闻渊上下五代都为朝廷命官,其祖父璋,赠刑部尚书。伯父元奎,兵部主政。父元壁,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叔父元宸,锦衣卫指挥佥事。堂兄泽,江西布政参议大夫。堂兄泮,锦衣卫镇抚。弟洪,锦衣卫指挥。弟济,沿山县知县。其嫡系上下五代朝廷命官多达30人。
  石马塘桥又因闻渊而称“尚书桥”,屡有修缮,《鄞县通志》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在桥的北面栏板上刻有重修的年份;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家乘》的艺文卷《诰封奉政大夫庾梅闻先生六十寿叙》记,庾梅闻先生嗣以先世业贾,遂贾焉,鄞之西乡以草席为出口货之大宗,运销各埠者,岁以累万计,故乡之人营商者,多业此焉。先生遇里中善举,量力佽助,无吝色。去家半里许,有桥曰“石马塘桥”,地近市场,行人往来之要冲也!岁久失修,行圯矣。先生一日行经其处,蹙然曰:“是吾责也”。乃躬出巨资,鸠工庀材,为之重修。
  泗水亭
  石马塘桥西堍有幢七柱落地的三间水榭建筑,名曰“泗水亭”,亭北部为四柱落地(含正柱)的三间穿斗式梁架结构的小阁楼平屋,是泗水亭的亭屋;南面四柱(含正柱和一根童柱)是抬梁、穿斗混合式的梁架织构,组成过街楼式的亭子。亭屋深三檩,其中二檩为阁楼,脊檩下部分为亭屋的前门面,北面矮墙临河。
  亭屋西端一间的北挂面与坐东朝西的七间水搁墩房屋紧密相连相通,并成直角坐标式的两座房屋连在一起。两座房子的归属与建造时间皆同。泗水亭、水搁墩都是普渡庵的附属房,《宁波市佛教志》、《鄞县佛教志》载,普渡庵,县西南四十里石马塘,元(1271—1368)始建,又名石马庵。清朝僧法赞重修,并建水阁。
  泗水,意为四源并发。石马塘桥南有虹桥港、新桥港水流入石马塘港:石马塘桥北有吉林港、西洋港。四水汇聚成石马塘大水潭,四水涟漪,故曰“泗水亭”
  亭子的西边尽头立有一块嘉庆十八年(1813)的施茶碑,置有两只茶缸,一只菊花茶、一只清茶,在缸盖上放上几只带有竹柄的斜口的竹管筒饮具,供路人免费享用,有茶亭闻香之传。西边的亭屋上是关帝殿,下有财神堂。东边的亭屋备有灯笼,內备蜡烛、数根火柴,专为夜间行人应急之备,尚有为赤脚行路的穷人舍施草鞋,这些吊在柱子上的舍施品,谁需随取。夜间,桥头有“天灯”照明。
  普渡庵
  《宁波市佛教志》载,普渡庵,县西南四十里石马塘,元(1271——1368年)始建。又名石马庵。清朝僧法赞重修,并建水阁。《鄞县通志·政教志》,按民国二十三年(1934)六月调查录载:普渡庵属长青乡石马塘,住持云琴,男。元时建置,清时僧法赞重修,並建水搁,咸丰九年(1859)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住持云琴复修。整座庵堂由主建筑和附属房组成。
  庵的核心建筑是坐西面东的大雄宝殿。大殿的朝西后门外有座坐西面东的七间二楼建筑,中间设楼梯,供香客居宿等用房。大殿的北边有座坐北面南的五间二楼,与七间二楼呈直角状,是住持、僧人、护法、香宾等用房。大殿的檐廊北门可通往操场,是学子们的乐园,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0米。东濒港,西、北挨稻田,有竹篱笆围之。
  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城内百姓逃难到乡下,工厂外迁。宁波祝家有个老板带家小来普渡庵避难,把夹竹桃带到庵内培植,还养了一只克毒乌龟,能治白喉病。奉化陶岙老板把宁波卷烟厂搬到普渡庵,生产“金带牌”“燕子牌”“火车牌”白锡包卷烟,有生产工人三四十个,日冠投降后工厂回迁,改名为“联工烟厂”。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1950年9月古林区象南乡实行和平土改搞点,把三间亭屋、十间街面小屋分给无房屋居住的租户、贫民。1956年,建丰大乡陈乡长抽调供销合作社人员在普渡庵办起酒精厂,用黄壳郎果捣碎拌砻糠,经过发酵,用蒸馏土法提馏酒精。当时因缺乏燃料,大收棺材板,计重付款,盛行拆坟风,大雄宝殿被毁。次年进入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时代,因原料、燃料难以为继,酒精厂停办。1959年转办麻纺厂,困难时期倒闭。数年后王顺苗夫妇开办尼龙袜厂,1970年转为蜃蛟公社社办企业,1984年尼龙袜厂转制给虞某开办蔺草厂,1989年转给卢某,并拆除最后二座二楼,普渡庵最终被蚕食殆尽。
  鹤顶庵
  《鄞县通志·政教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六月调查资料显示,鹤顶庵属长青乡闻家,主持性道,男,临济派,清咸丰间(1851——1861年)毀于火,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民国八年(1919)住持性道重修。《家乘》的村居图中标有“鹤顶俺”的座落位置,庵南有张龙桥。庵、桥,位于前闻江岸村庄向北半里、后闻江岸村庄西半里的交叉点上。调查资料未有“鹤顶庵”庵名的记述。庵后的“庵基”大坟滩有两座明代“横拦土”式的古墓葬,有二副墓对,分别是:“庵顶静招山鹤舞,桥心清揢水龙唾。”、“张龙若有龙,鸣鹤真如鹤。”龙、鹤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两副墓对是桥名、庵名的佐征。
  一传“鸣鹤”说:庵是鹤的躯体,庵后的“庵基”大坟滩是鹤的尾巴,下面有许多鹅卵石是鹤的蛋,庵边的二只井是鹤的眼睛,庵边小桥上的二根石梁桥板是鹤的嘴。看看桥板铺得蛮平,桥上有人走过就会发出“咯咯”似鹤的鸣鸣声,叫声昼夜不断,烦煞和尚睏不熟,于是叫来石匠师傅在二根桥板上凿了七只麻雀洞眼,从此不再发出“咯咯”的鹤鸣声。
  二传“张龙”说:下三江的支流张马漕水清波平,有龙居潭,有妇人在潭边洗刷马桶,弄脏了河水。因龙是神圣的,于是腾空飞离张马漕,飞到下三江下游的一座二根石梁平板无名小桥的上空时回头张望,依依不舍向东飞去,腾入石马塘江庙后的龙潭安身。从此无名的小桥被称为“张龙桥”。桥边的鹤顶庵也就多了一个“张龙桥庵”的名。
  1972“农业学大寨”,庵后的鸣鹤尾巴庵基坟滩被挑平改成大寨地,坟堆等石材被抬到前闻江岸祠堂边,当作大队五间排席加工场的建房材料,那块“张龙却有龙”的上联石即在东边的墙角上,下联石被反砌在墙体里。另一对“庵顶静招山鹤舞,桥心清揢水龙唾”被一户农家作为门的墩子的基石,嵌彻在墙体里。
  人们虽然未见兴风降雨的神龙,但是龙的踪迹依然可循,“车干河”时,龙潭口就会显露出水面。每到盛夏双抢期间,稻田用水急增,旧时大型的提水农具水车日夜不停地向河里提水,灌溉农田,河面水位急降,会把河水车干,称为“车干河”,车干河是旱灾的代名祠。说也奇怪,那腾龙安身的石马塘港羊府庙后的龙潭,即使河水断流,而潭水始终不干。有年车干河,石马塘农民抗旱,用抽水机抽龙潭的水灌田,潭水始终不干。人们说,龙潭通东海龙宫,不会干涸。
  神奇的庵就有神奇的主持,性道师父是位颇有武功的神奇僧人。据传,大师站在门槛上,四个后生用尽平生之力推不下门槛;能隔河把小孩丢到对岸,稳稳站住,不伤毫毛;他的轻功绝佳,能在竹制的“白篮”边上行走。一代大师,20世纪70年代乘鹤去西天佛国。
  鹤顶庵曾是共产党地下活动的秘密聚会点,烈士闻纪友曾秘密召集水章夫、闻阿根、闻铭海、李阿元、张嘉法在庵内商定参加革命。于1945年8月20日投奔四支队,加入革命队伍,四支队于当年10月北撤到苏北。
  2007年南起前闻江岸经张龙桥、乌桕树下、唐家,北至龙三村的龙三公路建成,北可达凤岙横街镇诸村。至于那庵边的二根平板小桥张龙桥已被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所替代。
  尚书第
  20世纪末,里人、宁波文化名人周时奋会同天一阁的洪可尧先生来闻江岸寻尚书第故址,在《落寞江村》一文中有关尚书第故址的描述如下。
  洪先生决心要找到尚书第的故址,我们就向闻江岸村的深处走去。沿河的马头墙大屋伊然成局,石砌的河坎边埠头階石首尾相贯。我们在石埠头边上碰到一位闻氏后人,他也不知何处尚书第。谈话中说到老墙门里有一处叫“天门堂前”,这个“天”字用得突兀,怀疑与天官有关。
  于是过去细察,只见地基上三整堂屋和两庑的石砌阶沿、磉盘、石板都是典型的明代大户风格,布局的规制尺度也非闻渊这般地位不可,只是巨大的阶石台盘大多爆裂,可以判断是当初的一场大火后的遗迹。村人深有感叹说“不是你们来考证,我们根本不知道有如此典故。”天门堂前随着这把火而永远消形匿迹,门前河道上石埠斑驳,冻水如止。四百多年前这里应当是朦穜连樯,官轿接杠,灯影酒觞,杯箸交杂。
  讲究的岁时习俗
  俗话说:习以为常,相沿成俗。蜃蛟村的人们也和其他各地一样,他们在日常生活都会遵循着一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最典型的是表现在一年里各个月令节气里的岁时习俗。
  岁时习俗
  【春节】
  狭义的春节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的本义应是“元旦”,即一年的第一日。在公历的1月1号被称为元旦后,农历的年初一以其正值立春前后,遂有“春之节日”的意义。广义的春节泛指年初一前后一段“过大年”的日子,最长的可从腊月初八(腊八)直到元宵,但蜃蛟村习惯上从正月初一起算,至初五,“出门人”开始启程上路,春节也基本结束。
  “开门炮”是欢度春节的第一个信号,它表示这家主人在新年的第一天依旧保持着披星戴月开门出工的勤劳习惯,因此第一声开门炮常常在子夜鸣响。鞭炮有驱邪贺瑞的意义,也暗示年景的“爆”发兴隆。新年里第一次见面的人们都相互拱手恭贺,而小辈遇到至亲的长者还要跪地叩拜,同辈之间则抱拳作揖,口诵吉词。这些礼仪统称“拜岁”(岁,音世)。这一天,人人都换上新衣或整洁干净的衣服,有些文化意识的家庭都会张贴大红春联,以示“万象更新”。
  初一的早餐必吃有象征意义的汤团。汤团书面语写作“汤圆”或“汤元”,取其“团团圆圆”或“恭贺元日”的暗喻。这是一种用水磨糯米粉做成的团子,以白糖、猪油、芝麻粉混合后作馅子,所以又称“猪油汤团”。当然,礼佛戒斋的人也可用黄豆粉加红糖作“素馅”,或改吃“浆斑圆子”,浆斑即是酒酿,取其“浆”与“涨”的谐音,暗喻“家业如潮涨”,圆子则是无馅的小汤圆。
  另有一种无馅的薄圆柱形的糯米小饼称“汤果”。这些糯米粉做的小点心都用水汤甜煮,取其“甜蜜”之意,唯有汤果也可咸吃。汤圆在整个春节期间将一以贯之地作为待客的主要点心。
  早饭后是本族的晚辈正式向直系血亲长辈“拜岁”请安的时间。新婚三年之内的儿媳妇,要端朱漆的木茶盘向五服之内的长辈挨家奉茶,俗语称为“泻茶”,奉茶多用红糖泡成,有的还泡上爆米花,暗示甜蜜与兴旺。向公婆奉茶则是新媳妇一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小辈孩童拜岁,长辈们就会拿出早已预备好的瓜子、核桃、柑桔、甘蔗和糖果之类招待,吃后还会让他们带些走,称盘手果,同时向未成年的晚辈分发拜岁钱。民间常将此称“压岁钱”,实为讹称。除数代同堂的大户人家外,拜岁的礼仪一般由妇女和孩子来执行,男人们一般到长辈处随意坐一会,寒暄一番则罢。
  初一日的最大特点是让家中的器物“休息”一天,实则让主妇休息一日。因此这天不扫地、不杀牲、不乞火(向别人借火、点烟)、不动刀剪、不洗衣、不倒马桶、不打骂孩子。此日又要忌口,或叫“嘴巴做忌”,只可说吉词,不可“口无遮拦”,说不吉利的话,甚至谐音歧解的词语,如会联想到“死”、“输”、“光”之类的话语也忌说。至晚,未昏即眠,不点灯、不出门、谓之“太平夜”。
  从初二开始出客贺岁,亲戚互访,酒肴相庆,各诉年景,谓之做人客或走人客。一般先至亲、再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为重。邻里、同业、同事、师徒之间也开始互邀酒酢。初五为“财神日”,商家尤为看重,必得请财神后方可开门营业,称“开市”。所谓“请”财神,实是“祭”,此为“请客”之“请”。
  从初一早晨起,连续续三天是龙灯、马灯闹新春的日子。马灯又有四盏与八盏之别,均由八九岁、十来岁的孩子表演。用《马灯调》套唱吉词的四盏马灯,有一种肩扛的小云锣伴奏,这就增加了不少的节日气氛;八盏马灯则是一种化妆的队列舞,由八名古代武士装束的“马兵”和两名持旗的“将军”集体表演的一种类似傩舞的舞蹈,以种种队列的变化来表现升帐、点兵、布阵、交战、凯旋等舞蹈化的战事情节。白象桥八盏马灯成为著称。在春意盎然的节日里,龙灯和马灯敲敲打打挨户造访“拜年”,前导者手提写有灯会名号的灯笼登堂入室,口诵吉辞,分送一种相当于贺岁卡的灯票。主人或出钱财,或出年糕酬答志谢。遇有大的明堂(天井)或晒谷场,方能撒开阵势舞弄一番。龙灯和八盏马灯表演的时候,常常有跑狮子助声势,亦即舞狮表演。
  村里会在春节请一、两个戏班子连做数天春社戏,旧时多在榠樝东庙演出。其时邻村乡谊远近亲友或呼朋引类、或主邀客访,纷纷赶来看戏,摊贩也尾随而至,一番热闹。戏班子常为贺春闹场在正剧之前加演一二折子戏,称之为“春场”。
  春节另有“报春牛”习俗。旧时多为丐帮或堕民担任,解放后一般由拜岁的龙灯、马灯班子兼任。他们口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之类的吉祥词,并挨户送《春牛图》。这是一种木刻版印刷的简易年历,印工粗糙,纸质低劣,左右各印十二生肖图案,中有牧童短笛图,故称“春牛”,正文印本年廿四节气、三霉三伏、甬江潮汐等对农事非常实用的内容。作为农家、船家,能掌握这些自然寒暑、节令变化的知识,大体也就差不多了。
  春节活动过初五已近尾声,至初七、八基本告竣。
  【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元”既表示初、第一,又通“圆”。故元宵即为“第一(月圆)夜”。从“第一日”元旦至“第一夜”元宵,团圆、圆满、万事圆通的主题不但贯穿始终,而且至此达到高潮。十五为元宵夜,但元宵节的全过程则从正月十三直到十八前后。
  正月十三为“上灯夜”。旧时各户都会举灯在檐口廊下,这是元宵的序幕。
  十四夜“照爬虫”。这可能就是元宵上灯的最初形式。民间赶在春气萌动之前,再次清除阴暗角落的虫害,提灯照壁角反倒在夜间更为清晰,照毕后挂灯于门楣檐下,遂成“万家挑灯”的景观。人们选择月圆夜来完成这项工作,也是为了趁月色便于行动,最终衍化为一种习俗形式。此夜儿童手提灯火,照遍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旮旯,有的还手提小锣,边敲边吃喝:“嗬嗤、哒嗤,赶到茅山吃草籽”。
  十五元宵夜,家家举灯庆祝。小学有时也会组织灯会在村子里游行。有的人家举的灯还讲究花样,如连环灯、走马灯都做得工巧精细,但大多数都悬提兔灯,暗喻“玉兔伴月宫”,或以地上的兔灯与天上的“玉兔东升”相呼应。热闹时还放焰火,俗称“放盒子”,焰火分两大类,一曰“钻天”一曰“旋地”,前者直飞夜空,爆开如花;后者呼啸旋转,满地生辉。火树银花,天地交映。旧时此夜女孩穿耳裹足,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并扶乩,以卜成人后的智愚和婚姻,称“迎屙缸姑娘”。相传紫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见容于李妻,每役于秽事,于此日悲愤而死,奉为紫姑,民间讹为“厕姑”,宁波话即为“屙缸姑娘”。
  蜃蛟村“上灯”兴吃芦穄汤果,芦穄即高粱的方言名;至元宵夜则吃汤圆,故汤团亦名“元宵”。
  元宵节期至十八前后基本结束,故有“七落猪羊八落灯,九落做戏文。”因此正月十八称为“落灯”或“倒灯”。
  【立春】
  这是一年中廿四节气之首,如遇正月初一正好立春,则称“重春”。旧时立春当日各家以艾草和米粉作春盘、春饼,饮春酒,谓之“接春”或“闹春”。相传春卷即由此来。此日忌打碎碗盏,以祈太平。
  【清明】
  清明为廿四节气之一,蜃蛟村尤重清明,是因为此日为祭祖扫墓之日,故游子多归故里扫墓,俗称“上坟”,一是到祖坟前祭拜,二是清除墓上及周边的杂草、丛木,修缮被风雨驳损的墓基、墓椁,并在墓上垒以新土,最后烧些纸钱、经文。清明前后三日都可上坟,但三年内外的新坟必要正清明。届时陌间路上,行人络绎。旧时蜃蛟人的坟墓多在湖汇山、芝山一带,扫墓归来,多采戴初放的“柴百绛”花(野杜鹃花)。各家门窗插杨柳枝,小孩头戴柳圈,名为“思青”,青谐和音“亲”,故俗谚有“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上坟的节令食品为青金团和麻糍,此二物是以一种有清香的植物“青”或“艾叶”去筋后和糯米粉制成,也有用”韧鼻头”叶,均有特殊的芳香,甚为可口。另有一种祭物称黑饭,即以“乌沙米饭”树叶泡汁,和入糯米煮成饭,待冷后压成糕饼状,蘸糖,有异香,让人充分领略春的芬芳。这一天除墓祭外,必举行家祭,称“清明羹饭”。
  【立夏】
  立夏是夏季开始的节气。村民以为,人尤其是孩子最易长身体的时期是在春天的“毛笋时”里,这时候人就象自然界万物一样,逢春向荣,拔节成长。因此在春终夏来的时候,首先要秤一下体重。家庭、学校都会在那天挂起一杆大秤用来“秤人”。成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过秤,孩童则坐入箩筐或四脚朝天的凳子,吊在秤钩上称体重。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则称“消肉”。
  夏天是人体能量消耗较大的季节,又因炎热得不到好的睡眠,因此许多人为厌食、乏力和消瘦,民间称之为“疰夏”。因此在立夏的当天,用五色丝线编成细彩带挂在脖子和手腕上,可以防止“疰夏”,称戴“疰夏绳”,女孩子还可扎在发辫上,称“疰夏头绳”。这种习俗强调了五行均衡的意识。这一天,小孩子忌坐石阶和地栿(门槛),以为这样会招致夏季的脚骨酸痛,万一坐了,则须连坐七道方可解魇。
  立夏的节令食品是茶叶蛋,又称“立夏蛋”。此时新茶已经上市,老茶叶多变质失味,正好用于煮蛋。茶叶有平肝、去火的药理作用,有利于防止“疰夏”。茶叶蛋有时不用茶叶而改用胡桃壳来煮,煮成的“茶叶蛋”色泽和脆度均比茶叶煮来好。茶叶蛋有时也放五香作料,煮到中途要击碎蛋壳,让卤汁渗入,这样蛋皮上会煮上漂亮的冰凌状。吃茶叶蛋要蘸盐和绍酒拌成的作料。民间又以倭豆肉煮糯米饭作节令小吃,又要吃“脚骨笋”,以新上市的乌笋切成二三寸长,不剖开,红烧而成,吃时要拣两根同样粗细的一起吃,以为能“脚骨健”,即身体健康。还兴吃软菜,又称“君踏”,以后吃后皮肤光滑如软菜,不生痱子。
  此日手巧的姑娘媳妇往往用五彩丝线织成蛋套,正好放入一只白汆蛋或染红的鸭蛋,挂在帐门或孩子的胸前。豪华的蛋套用珠子、八面光穿成,闪烁七彩。孩子们则往往以蛋作戏,相互抵蛋,以此赛蛋壳硬度,以碎为败,称为“拄蛋”。母亲们则往往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在咬蛋时一针捷穿。也有为家猫穿耳朵、扎红头绳的。
  【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瑞阳,蜃蛟称“彤红”(音东五)。与全国一样,端午起源于对古楚三闾大夫屈原的纪念,因此吃粽子蔚然成俗。蜃蛟的粽子与鄞西一带一样,以碱水泡涨的纯糯米,或杂以江豆,再用毛竹的箬壳包裹,故粽子的个头比其他地方以芦苇叶的包裹的要大。
  端午最具特色的是挂菖蒲和喝雄黄酒。菖蒲是一种水边生长的植物,如野茭白,有异香,能驱虫。村人将菖蒲叶扎成剑形,手巧的少女少妇则将菖蒲根刻成人形,涂上雄黄,挂在门楣、窗棂、床梁等通风处,以避邪和驱蚊蝇秽气。也有插艾的,称艾旗,或在旗下挂一个大蒜头。艾草芳香,也有驱虫作用,故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这一天让姑娘们大显身手的事情是制作香袋,香袋制作各式纷呈,有虎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以及各种多面体形状,精致的香袋用绸缎、织锦缎等丝织品织成,棱边和图案镶以珠子、珍珠、八面光之类的饰物,香袋内包充以檀香、芸香,挂在孩子们的胸前或床架、摇篮上,不但五彩夺目,而且香气绕梁。此日午时要喝雄黄烧酒以解百毒。先将雄黄用烧酒(白酒)调化,渗入切细的菖蒲根,放在太阳光下晒上片刻,其后每人啜一口,再将余下的喷洒在屋角、门后及地上等蛇虫出没之处,以为避邪、驱虫;最后将雄黄酒渣或在墙上倒画一“蛇”字,或在孩子的脑门上仿虎纹画上一个“王”字,以示驱邪。雄黄、香料可以在村街的中药铺“天德堂”买到,有时药店也送。于是,整个端午处处可闻檀香、芸香、蒲香、艾香、雄黄香、酒香、粽香,堪称“香节”。女婿们多于此日备“端午担”礼送岳翁,少者四色,多者八色,鱼要成双,鹅颈须涂成红色,且最好一路鸣叫,越叫越发。各家于中饭多设家祭,称“端午羹饭”。
  端午的另一个习俗与古代的五行黄白观念有关。一是“镇五毒”。是日除了给孩子额头虎纹“王”以外,有的人家还会穿虎纹衣,缝制老虎枕头和布老虎,以假百兽之王来镇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这“五毒”。并在屋宇张贴“端午老虎”,即以民间雕版印成的“孩虎图”作为驱邪的符号。“端午老虎”图大约四五寸见方,印有一虎一孩或一虎多孩,也有二虎一孩和二虎多孩,在这里,孩子和老虎是和谐的,合一的。另外也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口救父”之类颂扬少年英雄的“孩虎故事”。
  【六月六】
  民谚“六月六,黄狗猫汰浴。”六月初六日,村人会将所养狗、猫抱至河中洗毛,谓之避跳蚤;也为孩童洗澡,意为孩子能如小狗小猫一样易长好养,无病无灾。此日又为刚学步的孩子“割脚绷”,由属虎的人持刀砍断放在地栿(门槛)上的草绳,然后扶孩子开步跨过门槛,同时由一个属龙的人在孩子的身后吹火管,意为割去孩子脚下的绊索,以后虎步龙吟,稳健迈步。此日是书香门第“曝书日”,所谓“曝”,只是将书放在屋檐下,用太阳的反射光阴晒藏书。
  【火神诞】
  六月廿三日,传为火神生日。妇女在此日多有不吃饭、不饮茶、不食一切受烟火的红色食物,通常只以瓜果代食,谓之“火神素”,又称为吃“饿菜”。
  【立秋】
  立秋为廿四节气中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蜃蛟俗语称“高秋”。民间以为自此日起寒气渐重,有萧杀之象,侵害身体,故自此日起不得再在露天彻夜乘凉,必得在子夜前入屋安寝。夏天的瓜果入秋后也被认为有“毒气”,故殷富识理人家也自此日不再吃夏果,包括“秋茄”之类的蔬菜。此日有“祓秋”仪式,以西瓜、薄脆饼(一种松脆的麻饼)等祭神,并将薄脆饼、罗卜籽、蓼面在小石臼中捣碎,服其细末。罗卜籽、蓼面有清火解毒的药理作用,用以驱除夏季积于人体内的暑气、暑毒,调节身体,顺利进入秋季。
  【七夕】
  七月初七传为银河两岸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牛朗为耕作神,而织女为纺织神、智慧女神。故此日女孩子可用虔诚的祈祷,向织女乞求智慧与灵巧。民间遂称此日为“乞巧日”。这天晚上,女子陈列瓜果于月下,借月色引线穿针,以能穿过并穿得快者为“得巧”;女孩子仰望星空,认准织星,口念:“七巧扁担稻桶星,念过七遍会聪明”,一口气连念七遍,民间以为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天人感应,向织女乞得灵巧。所谓“七巧扁担”是指牛郎星,一条线上三颗星,传说中间亮者为牛郎,两边各一颗为用箩筐装着的两个孩子,牛郎用七巧扁担来挑;“稻桶星”指织女星,共五颗,边上最亮者传为织女,另四颗排成棱形,传为织机四脚。因该棱形不规则,又象梯形,俗称“稻桶形”。也传说如姑娘相约到茄子丛中卧地贴耳,能听得锵锵的声音,那是织女来临,视为“得巧”。
  相传织女以槿树汁洗发,因此这天妇女会采摘槿树叶揉汁加水洗头,以期头发乌黑飘柔,因此“七夕”又称“汰头节”。此日,男子有吃“童子鸡”的习俗,其时正值新鸡娘上市,论只出售,以陶罐放在镬中炖,烧完三夹红稻草即可,一人一鸡,连汤喝完,谓之大补。
  【中元】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蜃蛟村人称为“七月半”,传为“鬼节”。旧时迷信之说,以为此日过后,阎王要将所有的野鬼统一收监,民间有怕孤魂野鬼到阴曹胡告恶状,故于此日野祭。多数人家于是日做“七月半羹饭”,以祛灾祈福。以前还做佛事,称放焰口。七月初一放“开门焰口”,中元放“七月半焰口”,至三十夜放“关门焰口”。有的请僧侣拜忏醮祭,做“盂兰盆会”。中元节的心理背景尤为复杂,因旧时社会多动荡,百姓死于天灾人祸者屡见不鲜,更有流民客死,士卒阵亡,不得敛葬。民间多有体恤之心,故于中元祭奠,以焰口、佛事、水灯,野祭超渡亡灵。
  【地藏日】
  七月三十传为地藏菩萨生诞,地藏菩萨平时闭目不开,唯此日人间遍地插香方才开眼。黄昏后,有的人家在地栿或屋檐滴水下上香三柱,蜡烛一对,以净茶供祀,祈求布施法水,供毕用此水洗目,传说可得以眼目清亮且不染红眼病(角膜炎)。入夜,各家儿童沿石板缝或泥地遍插香火,称“地藏香”或“插地香”。此夜禁忌在地上倒水、便溺、跨地香行走。次日晨,儿童多拔香梗,拔多者视为聪明灵巧。插地香除了宗教意义之外,其实用意义在于,凡插香的天井、晒场、路边等户外空地,原是夏日纳凉之处,旧时无电扇空调,故平民多有彻夜露宿者。至此日,盛暑已过,秋意渐浓,夜气多寒,因此当此夜遍插地香后,已无空地可支榻铺席,于是该年纳凉终于此夜。
  【灶诞日】
  八月初三传为灶神生日。以前村里有人家以新早米(早秈米)磨粉,参以红稻草(早稻草)灰汁,蒸成灰汁团,掏新上市的芋艿做菜祭灶神,谓之“尝新”,亦称“开芋艿门”。
  【中秋】
  蜃蛟与宁波各地一样,在八月十六过中秋,但不称中秋而称“八月十六”。中秋吃月饼。如千层酥,中间用水晶(蜜饯)、果仁等为馅,尤以苔菜馅为特色。也有人家买广式月饼,称“广月”。此时新鸭肥嫩,芋艿新掏,于是“芋艿鸭”为时令佳肴,多侍宾佐宴。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传统之数以九为阳极,这一天正逢日、月双九,即为阳之重。时逢秋高气爽,殷实人家置重阳酒以酢宾客,旨在酬谊结缘;亲戚相互馈送酒肴,尤其是新女婿送岳家为多,称为挑“重阳担”,尚有裹重阳粽、吃重阳糕之俗,谓糕与“高”音谐,寓意登高。1989年开始,国家把每年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倡导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德。
  【冬至】
  冬至起为正式入冬。冬至前夜称“冬至夜”,出嫁的女儿须回夫家;睡前须洗脚,以为可防冻疮、开裂;民间以为此夜梦兆最灵,次晨必相互传梦、解梦。蜃蛟村人重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小年夜”。其时地气高燥,有厝于寺庙、宗祠的棺木多择此日入墓穴,俗称为“冬至进穴”。其时农事既毕,人心所向多注重来年的收成,因此冬至节令食品为吃“浆斑汤果”和“番薯糊辣”,取其“涨”和“翻(身)”的谐音。村人多信“冬至进补”。此夜灶膛、炉心不能断火,须有经烧的柴根、煤饼之类文火过夜,以祈来年“红火”。旧俗冬至祭神及先祖,各家设家祭称“冬至羹饭”。
  【祭灶】
  十二月廿三为“祭灶夜”,亦称“送灶神”。民间以为此夜“灶君菩萨”(灶神)升天述职,故要备纸马、纸船供其升天。旧时有“祭灶”仪式,在灶梁头设香案,供净茶一盅,再供特制的“祭灶果”。祭灶果为五谷加工成的什锦糖果,多用糯米、花生、芝麻、黄豆粉、芋艿之类揉以饴糖做成,花色繁多,深得孩子钟爱。常见的祭灶果有:
  红球:加红色的膨化芋艿粉球,敷以糖霜;
  白球:如红球,不加色;
  油果:油炸膨化糯米条;
  麻枣:油炸膨化的芝麻糯米球;
  寸金糖:条状花生糖,长寸许;
  黑脚骨糖:条状黑芝麻糖;
  白脚骨糖:条状白芝麻糖;
  黑交切:黑芝麻糖切片;
  白交切:白芝麻糖切片;
  冻米糖:爆米花糖;
  黑炀酥:黑芝麻粉酥糖;
  豆酥糖:黄豆粉饴糖
  藕丝糖:白芝麻饴糖卷。
  祭毕,将旧的灶神画像与纸马、纸船一起烧掉,称“送灶”,意为送灶神上天。至除夕夜再贴新的灶神像,称“接灶”。
  【谢年】
  岁终祀神,可选岁末某日,又称“送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既谢当年,又祈来年,故又称“祝福”。谢年前先要大扫除,俗称“掸尘”;祭器均用水冲刷;主祭的男主人须沐浴更衣,且剃好过年头。祭祀由男性操办,妇女仅作帮手。
  祭祀的摆设,富庶人家多在中堂合供两张八仙桌(横排),放“鑞制五事”祭器(即烛台二、玻套二、香炉一),供案后置靠椅一至三把,椅背挂神祗纸,书“南朝一切圣众”,有的再加“文武财神”。神祗纸两上角夹香各一股,香间悬纸元宝一串。供品有全鸡、全鹅、利市(猪头)、刀肉、鲤鱼等“五牲”,加整迭年糕,有的也用“七牲”。供品寓意全福、发财、年年高升、年年有余,均以朱漆祭盘放置。鲤鱼须眼贴红纸。此外再放盐、酒、豆腐、葱等“四盘调和”。一般人家祭品以刀肉、红糖、生麸、桂圆,谐音“玉堂富贵”,再加盐、茶、酒,但必放鲤鱼。置酒12杯,遇闰月13杯,酒壶1把。天色放暗,点燃香烛,主祭人三跪五叩三上香,屏声静息,心祈降福,称“闷声大发财”。祭毕,割下各色祭品一小块掷上屋瓦,谓“请瓦上将军”。而后全家合享谢年饭。是夜,乡间兴喝汁水年糕汤,以兆油水多、年年高。商铺谢年,必用烤麸、黄豆芽(如意菜),暗喻“富”、“旺”,万事如意。
  【除夕】
  农历年末俗称“三十年夜”,如这年十二月月小只有廿九天,则称“廿九夜”。度岁末又称“过年”。过年前几日,除掸尘、洗衣涤被和理发外,家家做年糕、磨汤果粉,以裹汤团。买鱼斫肉,采办年货。农家杀年猪,宰鸡鹅,以备辞旧迎新。小康之家易门神、贴春联,或于内室门楣贴“宜春”、“和合”之类的吉符,谷仓贴写有“青龙吉仓”的青龙纸。
  “年夜饭”是过年时最隆重的节目。此夜必须家人团聚,除在家过年的远道客人(如上海亲眷)外,各家互不邀请,是纯粹的家宴。此前先做过年羹饭祭祖,祭毕,合家开宴,故又称“团圆饭”。这是家庭中最欢乐和谐的晚餐,虽然菜肴无定式,但燉老酒、生暖锅,杯箸交觥之中感叹当年之辛苦,祈求来岁风调雨顺。席间,长辈挟菜给孩子,并以吉利话鼓励,讨新岁彩头。这一餐唯全鱼不可动筷,留至新岁,其所寓意为“岁岁有余”。
  年夜饭后长辈给孩子分发“压岁钱”,此钱当夜要压于枕下,以期好梦。主妇则将次日需动刀的食物切好,然后进行全年最后一次的扫地。这次扫地须从外往里扫,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扫毕的垃圾须倒在自家的火缸里,以免“漏财”。扫地毕则洗净扫帚,柄上挂扎元宝年糕,以敬“扫帚公公”和“扫帚婆婆”。再以米筛盛酒肴搁凳上,在卧室祀“床公床婆”,祈小孩终岁平安。农家还会在田头祀“地孔大王”,并祀牛栏、猪圈、鸡笼各神,以求“六畜兴旺”。传说灶神于是夜返回人间到各家点卯,故媳妇均须在夫家过年。此夜各家水缸都要挑满;米缸要盛满米,并置元宝年糕、如意年糕和鱼、肉、饭各一碗于米缸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各家点灯,殷富人家高烧明烛,从日落点至次日日出,谓之“接光”。在一切准备安排完毕后,燃放“关门炮”,宣布这一年的日子由此喜气洋洋地结束。信佛妇女会在此夜坐待晓至,或径至到榠樝东庙守岁,谓之“坐夜”,并于次日清晨“烧头香”。
  热闹的婚丧寿庆
  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的宁波地区完婚的全过程大体有提亲、过帖、发送、婚庆、回门等程序。
  提亲讲究门当户对,由双方父母看中,挽亲朋好友,或长者去说媒,也有媒婆说合,如牵线搭桥成功就要过帖。
  媒人把女方的“生日八字”帖子交与男方,男方拿了帖子到寺庙抽签问卜,求个好签;也有请算命先生推排“八字”合得来否;也有把八字帖子压在灶头的灶神菩萨面前,未发生不顺心之事,三日内家里太太平平,如果合帖吉利,就要发送。
  发送前男女双方商议聘礼,根据男女双方的家庭经济状况决定聘礼多少。一般的聘礼有绸缎衣料,金银首饰,糕饼食品,聘金,按议定的“红绿书纸”彩单发送,数额大少相差悬殊,但成担的老酒是必不可少的,生囡别称生“老酒甏”。发送就是男方按聘礼的彩单筹集完毕后择个吉利之日把聘礼送往女方,并把经过不同方式选定的完婚日期的帖子由媒人交于女方。
  女方收到聘礼和日子包头后筹办嫁妆。请高明的裁缝师傅做一年四季的嫁衣裳请弹花匠弹被胎,缝棉被到制鞋店定制绣花鞋请小木师傅拷眠床梳妆台,板箱箧夹等木器;请箍桶匠上门赶制饭搭桶、五套桶、提桶、脚桶、五更桶……;请蠟匠上门浇制铜火熜、锡瓶饭盂、寿字台、香炉等。嫁妆的种类烦多,数额无底。有钱的大户人家讲究风光体面,嫁妆就多;平民之家只备必不可少的日用品随嫁,相差悬殊。
  一般婚前一天发嫁妆,男方派人到女方搬嫁妆,用船装到夫家,由夫家亲戚搬到新郎房间摆设陈列。
  出嫁前新娘要洗澡,在浴盆内放入含有芳香油的植物,意味去邪的同时又让皮肤光滑鲜鲜嫩。开面,用棉纱线在脸上绞去汗毛,修剪眉毛,使脸面光滑。上朝前要哭娘,一种感情上的表示。中午宴请亲戚朋友、新郎陪客吃喜酒。下午等男方轿子一到,轿门朝外停妥要进行“搜轿”,新娘兄弟一手持红烛,一手持镜子在轿内照一照,以示驱邪。请福气好的长辈女性喂上轿板,接着新娘上轿,新娘必须脚不沾地到夫家,得有女方的兄弟把新娘子从楼上抱到轿内坐定,换上绣花鞋,换回旧鞋,脚踏带有火种的火熜,在抱新娘的过程中不能碰着娘家一切物件,最后由阿舅亲戚送轿,有四人轿或八人大轿抬到夫家。
  迎亲前,夫家张灯结彩布布置喜堂,成亲前一夜由一位福气好的妇女,取二十四双筷子系上红线,放在新郎的席下,暗示人旺,並有一位双亲健在的男孩与新郎伴夜,请小孩吃包子、花生、鸡蛋,寓意“包生儿子”。还要请小孩在尿瓶内撤上一泡童子尿,称为“伴郎”做“挈出尿瓶”。
  在庆婚当天的五更进行“享先”,大户人家用全副猪羊“福礼”果品在轩子间供祭“天地君亲师”,祭祀神祖。
  轿子一到,有亲戚迎亲拦轿门,喜闹一番后由伴娘陪同亲娘脚踏红毡条步入喜堂进行“拜堂”,新郎、新娘首先向祖宗神像进香烛,新郎新娘喜系红彩带就位对立,由司仪唱班,由一位学童宣读祝文,然后一拜天地三鞠躬,二拜高堂三鞠躬,三夫妻对拜,由陪郎手捧花烛引道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从喜堂到洞房的路上用五只麻袋铺地,前后接替,新娘步步踏着麻袋步入洞房,寓意代代相传。新郎新娘坐在床沿,共吃汤团。尔后新娘依次拜见长辈,敬茶,长辈送上红纸包的见面礼。
  傍晚喜吃“贺郎酒”,新娘要向亲朋好友斟酒。还有娘家兄弟辈到新郎家做阿舅的风俗,在吃点心和宴席上有“弄送阿舅”的习俗。席后大阿舅要到新房小坐,向新娘叮嘱几句,然后到公婆房内拜谒公婆,说上几句谦逊的话,辞行。
  洞房花烛夜是结婚最热闹的时刻,亲朋族人三天无大小,就是一个“闹”字,多无禁忌,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出难题,百般挑逗戏闹新郎新娘,引起哄堂大笑,使大家感到十分高兴、刺激,有越闹越发的讲法。在闹洞房时也会偶而出现某些尴尬局面,新郎新娘应冷静克制,靠智慧巧答应对,切不可使大家难堪,有时也请有信望的长辈出来打圆场。闹房结束时主人请大家喝酒吃夜点心收场。
  第二天,新郎新娘随带“包头”,乘船回门拜见双亲,与娘家的伯叔兄弟姐妹见礼,有时女方的家人也会故意“弄送”新郎,中午吃回门宴。饭后小坐,下午吃好点心后返回夫家。
  爱热闹的宾客在上船的河埠头早已摆好二三十根长凳架成“仙桥”,叫新娘“行仙桥”,新娘在新郎的搀扶下走上仙桥,后拆前搭直行到家中。爱玩的人在轩子的灯钩或横梁挂上一根棉纱线,线的一头系上一只悬空的包子,包子的高度略低于新娘的身高,线的另一头被人拉着,叫新娘子口叼包子。当新娘抬头伸颈张嘴叼包子时,包子被拉高。当新娘踮起脚跟叼包子时,包子又被拉高。新娘弹跳起来也叼不着包子,来回折腾新娘,最后拉包子的人假装失手,包子终被新娘叼着。还有一种玩法是叫新娘摸泥鳅,特别是冬天更要捉弄新娘。老酒埕内盛上水,放入一根泥鳅,新娘捋起袖子,把洁白的嫩手插入酒埕内摸活溜溜的泥鳅谈何容易,需要动点脑筋。有的新娘心里早有准备,在家人、邻里的传授下,已掌握了技巧,很快抓住了泥鳅。有的心里没有事先准备,不一定能很快摸上,时间久了,好心人会指点新娘技巧,最终把泥鳅摸上来。此外在三日之内在家人的陪同下登门拜访族亲,免得以后在路上碰见不理不睬,有失礼仪,有事也可窜门联络。
  婚庆的项目繁多,鄞县西乡各家各户因家庭状况不同婚嫁的习俗也有很大的区别。
  寿庆习俗
  做寿是中国社会一种百事孝为先的慈孝文化的表现,多从50岁起步做寿,以后逢十必做,习惯上寿庆是逢九的生日或生日前做,四十九、五十九……,直至百岁。
  旧时只有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殷实人家才会做寿,穷人渡日艰难是做不起的,俗话说“穷做亲,富做生”。做生实际上是寿庆,过去有“请吃酒,挜拜生”之说。寿期将至,子女筹划准备,亲朋好友勤于打探,忙于湊合促成。
  祝寿的贺礼一般送长寿面、寿桃、寿烛、也有送银钱的。
  寿堂设在轩子间,张灯结彩,点燃“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大红寿烛一对,点上“寿”字形的特制寿香一盘。寿堂上方悬挂金色“寿”字或“福禄寿”三星图,两旁挂亲朋好友、受业弟子的题写的寿联诗寿幛。今摘录贺寿诗二首。
  谷香公八旬寿诗
  矍铄年华八十春,醉仙丰骨鹤精神。
  儿孙团聚庭前福,杖履逍遥物外身。
  老去俭勤垂法则,壮游辛苦历风尘。
  焚香事事苍天告,知是羲皇最上人。
  翰嶂公暨德配虞孺人五十双寿诗
  海外琼枝并蒂花,寿添大衍醉流霞。
  晋时周顗声名盛,汉代梁鸿伉俪嘉。
  砌下蓝田多碧玉,室中宝鼎尽丹砂。
  共悬弧帨秋河畔,夜听吹笙度月槎。
  寿星步入中堂,先祭神拜祖,然后“寿星”接受同辈亲朋的贺寿。同辈人向寿星贺寿时两相面对作揖,两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弯稍前倾互相敬礼。下辈按血缘关系先近后远依次跪拜祝寿。跪拜毕,寿星向小辈分赠银钱。
  礼毕开宴,寿宴多用全鸡全鱼等,必用传统的猪肉、白糖、麸、桂圆和寿桃,寓意“玉堂富贵”,福气好,“长寿面”是对寿星的祝愿,是不可少的。席后向左邻右舍分寿面、金团、油包等进行结缘。
  鄞西地区还有对亡父母也盛行做阴寿,亦即冥寿,阴寿逢十做,请僧尼念经焚烧纸钱,为亡灵超度,轮回转世,分油包结缘,做到百岁止,称为满百。
  丧葬习俗
  鄞西地区旧时丧葬贫富差别悬殊,家境富裕之家做“寿材”造寿坟,贫困人临时抱佛脚家做土坟,草结棺材,更有甚者草席裹尸土葬;入殓、出丧的仪式和规模也有极大的区别,殷实人家出殡用八人大轿,贫困之家用“独龙杠”出丧。
  殷实人家上了年纪就要做寿材,做寿坟,称“寿域”。请风水先生选地择吉日吉地建造二穴连体墓,墓碑的姓名和寿域用红漆涂红,到进穴后再涂成黑字。
  人老死之前都有送终的习惯,对即将逝死的老人要给于临终关爱,全家亲人陪伴老人,让老人看上最后一眼,特别是儿孙在外,老人会有极强的精神支撑着等待最亲情的人到来,一见面就会立即安祥瞑目而逝,这是尽最大的孝心。当老人要闭目时,儿子立即把老人护正坐起,喂上几口事先准备的桂圆汤。焚香烛,烧纸钱。
  老人逝世后,儿子手拿面盆,女婿撑伞,向河里丢入几枚硬币买水。用新毛巾、热水为亡者揩身,也有请丧事操办人浇身的,梳理头发,修剪手指、脚指,并用纸包好待入殓时放入棺材。并换上事先请裁缝师父做好的寿衣,将亡者扶坐在椅子上,由亡者儿子护送到灵堂,女婿撑伞遮日。灵堂设在轩子间或堂前间,堂里面在二根长凳上架上几块硬板或一扇门板,铺上草席,在板的西头放上二张瓦片用来搁亡者的头部,然后把亡者摊在板头上,在脸上盖上白布的盖面白,在板头上搭好帐檐,在脚后点上昼夜不灭的灯心草菜油灯盏。在板头前面摆上二张八仙桌,桌子的两边放上几根长凳,桌子的前面摆上一副玻璃套的烛台,中间放上香炉,分别点燃香和白蜡烛。桌上供上各色糕点菜肴,请僧尼或念佛婆婆颂经念佛超渡亡灵,晚上要有亲人在灵堂内陪夜守灵。
  灵堂设好后,一边派人报丧,一边请人破白。报丧的人腋下倒挟一把伞柄朝前的雨伞,路上急走不与行人打招呼直奔目的地,把伞朝下放置在门口以示报丧,在门口招呼亲戚出来简告情况及入殓时间即走,接到报丧的亲朋需摔碎一只碗盏,以示“百病消散”。破白的人为披麻戴孝的家族赶制麻衣、蒲鞋、高高帽、草冠、白帽头、麻花、孝兜等。
  报丧后,亲朋即刻会按时前来奔丧“吊唁”,祭拜亡者,送上挽幛挽联、纸钱、锡箔、“重被”,并慰问家属。请人把奔丧者的赠祭品一一登录。
  次日,按甬江涨潮至宁波三江口时开始入殓。亡者的儿子、孙子,侄子、侄孙身穿白色孝服,头戴带有草冠的高高帽,脚穿蒲鞋;女儿、姪女、媳妇头戴麻花,身披麻衣,脚穿麻鞋;其余亲朋头戴白帽头。所有送别的人集中在灵堂举行入殓仪式。丧事操办人先鸣锣放炮,把棺材抬入灵堂放置在草垫上,把材盖反放搁在两根长凳上,上铺兜尸被一条。在棺内放入草木灰或“石灰包”,也有放入木炭的,有祛湿吸潮的作用,铺上材席,在材的西头放上头架,在东头放入脚架。入殓开始,再次鸣锣放炮,全体肃立,默哀向亡者跪拜,向遗体告别。由长子捧头,小子捧脚,侄子抱腰,其它人相扶,把亡者与兜尸被缓缓放置在棺内。司仪人员边报遗单边往棺内放置物件,先放入亡者浴身时剪下的指甲包、生前掉落的牙齿,放入亡者生前所欢喜的物件作为陪葬品。然后按亡者的血缘亲疏人所送殓的重被等依次报单入殓,并由一人拿“升”执“斗”,佯装向棺内倒“黄金”“白银”,各量三次礼毕,盖棺前让亲人看上最后一眼,此时此刻亲人都会涕泪交泗,嚎哭不止。司仪人扛起材盖扣在棺木上,把材盖和棺木的凹漕口对接,然后把两头宽中间窄的“元宝梢”塞入凹漕口,用长凳板敲进元宝梢。此时亲人围住棺材不断用双手抚摸材盖,捶胸蹬足,悲痛欲绝哭丧不止,是亲人最揪心的时刻,连旁观者也会悲哀而流泪。
  第三天早晨出丧前举行出殡仪式,送丧的人一大早赶来送材。三响炮过,单声破锣匀敲九下,紧接敲锣四下,合称十三几锣后,四个抬材人把盖着红被面或红毡条的灵柩抬到空地搁在二根长凳上,有人把垫在材下的草垫拖到路边焚烧“拖祭包”,先举行出殡仪式,众位家属亲朋穿戴皆同入殓时一模一样,只是晚辈手中各拿一根“孝子棒”。长子在前,手捧带有茶盘的神主牌,女婿打伞把神主牌摆放在材头的祭桌上。参加祭祀的人按亲疏关系分排列队,亲在前,疏在后,按照司仪人的吆喝进行跪拜仪式,进行“醮杠”等一整套模式。
  仪式过后出殡向墓葬地进发,纸幡在前引路,出殡队伍次序照旧。过村遇桥,沿途敲锣放炮,撒纸钱。过桥时要孝子背过桥,在桥上放置二根长凳,灵柩搁在长凳上,孝子从灵柩下钻过就算背过桥。
  灵柩入墓穴前,先拜过土地菩萨和山神,做坟头羹饭。丧事操办人员揭开寿域的盖板,点燃芝麻秆烘暖墓穴,在墓底四角摆放四块砖,左右间距一致,前后间距相等,然后用二根绳索缓缓吊入墓穴中,材的四角左右等距,前后等同,盖上盖板,封上石灰,覆土墓顶。亲人手牵手在墓的周围顺转三圈,倒转三圈,并把亡者的名和寿域涂黑,把孝子棒置于墓侧。葬毕点燃草堆,焚烧高高帽、草冠、蒲鞋,送葬的人跨越火堆熏几下,返回。
  办丧事的酒席有的称为办“斋饭”,也有称“羹饭”的,从移尸中堂后操办膳食,膳食的档次高低不一,家境富裕的相对说办得好些贫困家庭或“痛丧”,就办得差些。
  丧葬以后就要为亡者超渡“做七”“做百日”“做周年”。从死者的亡日算起,到第七日为“头七”,再隔七天为“二七”,依此累推到第七个“七七”时为“断七”,七头到此终止。每个七头做祭奠羹饭,请人念佛超渡亡灵,以“五七”为重,死者在“望乡台”哭哀哀,有不吃家乡饭之说,由女婿操办祭奠。直至死后的一百天,做“百日祭”。以后每隔一年做周年。第一年为“一周年”,依此类推做到三周年止。
  本地区还为亡者做阴寿的习惯,称为做“十头”,一般“十头”从亡者实足五十岁的生日做十头。做十头也是一种祭祀形式,请人念经,做羹饭,烧纸钱、锡箔。以后每隔十年做六十、七十直至百岁,称为“满百”。乡间流传百岁后轮回转世了,祭祀到此终止。
  最忆童年是儿歌
  和每个村子一样,蜃蛟村孩子的童年也是伴着儿歌长大的。儿歌是孩子接触的最原始好是最有趣的诗歌,这里有有词语联想、有生活气息、有押韵合辙、有风趣调侃,是一套活生生的儿童语言审美教材。蜃蛟村的每一个孩子,几乎都是从“点点虫虫飞”开始训练,这是培养孩子的手势形象与口诵节奏一致的最原始的启蒙教材。“打荞麦”是两人的互动游戏,“踢踢扳扳”是群童的组合游戏,“点点窝窝”又是孩子机灵的训练。掌握儿歌越多的孩子,会受到更多孩子的羡慕和钦佩,因此儿歌常常是学前孩子聪明智慧的基本功。下面记录几首蜃蛟地区典型的儿歌,作为一种文化纪念。
  其咕解
  其咕解,其咕解,/大师傅,解大树,/小师傅,解小树,/咪咪师傅解剁柱;/师傅也,吃饭嘞,/啥个饭?糯米饭。/啥个筷?毛竹筷。/啥个羹?/苋菜马兰转转浆。
  马啷啷
  啷啷啷,骑马到松江。/松江老虎叫,小囡哈哈笑。
  马来嘞
  马来嘞,轿来嘞,/张家嫂嫂抬来嘞。/马勿来,轿勿来,/张家嫂嫂娶勿来。
  蚂蚁蚂蚁来哪
  蚂蚁蚂蚁来哪,/砧板薄刀背来,/前门后门关来,/阿爹阿娘讴来,/蚂蚁蚂蚁来哪——
  踢踢扳扳
  踢踢扳扳,扳过南山;/南山北斗,至尊卖牛;/牛蹄马脚,失落蹄子佝一只。
  打荞麦
  一捋麦、两捋麦,三捋打荞麦。/噼噼啪,噼噼啪,/荞麦打一斗,快快做馒头。/馒头做一百,快快请菩萨。/保佑癞头生头发。/老婆看见会笑煞,/丈姆看见勿认得。
  摇橹摆
  摇橹摆,摆橹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来该纺棉花,舅舅来该摘枇杷。/枇杷树里一朵花,舅姆带之走人家。/还话人家不泻茶,咯烙咯烙辱人家。
  橡皮筋歌
  小皮球,水上游,马兰花开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七,廿八廿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十六,四十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十六,五十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十六,六十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十六,七十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十六,八十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十六,九十七,九八九九一百另一。
  搓搓夜麻将
  搓搓夜麻将,三块六角洋,买只水牛娘。
  抽中心,打白片抽中心,打白片,/本来要打千千万万记,现在功夫来不及,马马虎虎打三记,。/一、二、三。/山里有只老虎,老虎要咬人,关在笼子里。/笼子坏脱,老虎逃脱。/逃到北京,买包糖精,/吃之变成活狲精。
  点点窝窝
  点点窝窝,猫儿做窠,/青布蓝布,捏着算数,
  荷花荷花几时开荷花荷花几时开,/明朝开,/明朝勿开后日开,/后日勿开白白开。
  十二月子字歌
  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上坟坐桥子,四月种田下秧子;/五月白糖蘸粽子,六月朝天扇扇子;/七月老三驮银子,八月月饼嵌馅子;/九月金柑夹桔子,十月吊红伴柿子;/十一月嘀嘀嗒嗒落雪子,十二月凉亭冻煞叫花子。
  月夕歌
  初三初四鹅毛月。/十一、十二,吃饭匆迟。/十五十六正团圆。/十七十八爬沙挖,/十九坐等守,/廿曰睁睁,月亮起更。/廿三廿四,月亮四更始。/廿五廿六,月亮等头煮饭熟。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胶开捣臼。/三九四九,滴水勿流。/五九四十五,床头把唔唔。/六九五十四,笆头出嫩刺。/七九六十三,破衣两头掼。/八九七十二,黄狗瘫阴地。/九九八十一,飞爬一齐出。
  夏九九歌
  一九二九,出脚凸手。/三九四九,汗出淌流。/五九六九,扇勿离手。/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翻夹里。/九九八十一,树头落秋叶。。
  皮鞋
  一双皮鞋美国货,两元洋钱买来哦,/三日穿过就要破,四穿凉棚洞眼多。/吾看罪过勿罪过,落去还要重买过。/切忌勿买美国货,百样东西撮烂屙。/究竟要买啥个货,实实在在中国货。
  兑糖
  东杨西杨里明堂,后门迈出竹笆塘。/桥头桥面土地堂,落雨落雪水明堂。/甜甜辣辣生姜糖,冷冷阴阴薄荷糖。/三角尖尖粽子糖,佝几佝几牛皮糖。/滚得使圆弹子糖,粘咀疙瘩冻米糖。/上海物事奶油糖,手里好捏棒头糖。/不如我,起积开胃麦芽糖。
  货郎担
  货郎担,叮嘣担,叮呤哐啷一大担。/东弯弯,西弯弯,一弯弯到姜茅山。/姜茅尼姑讴其吃夜饭,/啥下饭?苋菜管,盐茄糊,肚皮吃得胀鼓鼓。/后门口头去跍跍,生出一个小尼姑。/跟登一脚头,踢到江桥头,/江桥摇摇动,弯转灰街弄;/灰街白洋洋,弯转大校场;/大校场么么,弯转卖席桥;/卖席卖江东,弯转状元弄。/状元铜钿多又多,宁使买青果;/青果两头尖,宁使买荸荠;/荸荠扁窄窄,宁使买甘蔗;/甘蔗节打节,宁使买广橘;/广橘青杏杏,宁使买金孟;/金孟嵌牙齿,宁使买桃子;/桃子半边红,宁使买吊红;/吊红大舌头,宁使买梨头;/梨头一根柄,宁使买水菱;/水菱像元宝,磉块磉年糕,/年糕店里灶君菩萨翻顶倒。
  小热昏卖糖
  犯关犯关真犯关,民国革命造了反。/宣统皇帝坐牢监,正宫娘娘担监饭。/文武百官摆小摊,包龙图会卖橄榄。/小小黄鳝吞老鸭,红皮老鼠拖小猫。/苍蝇飞过太白山,蛳螺移到镇海关。/世上新闻交交关,且听我来说一番。
  火萤团
  火萤团。团呀团,隔壁人家做金团。/金团破,好日过,田鸡拉四划几划几做外婆。/外婆也,你有几个囡?我有五个囡。/第一囡,淘淘米,依路喂小鸡;/第二囡,斫斫柴,依路拗花戴;/第三囡,拔拔草,稻草堆里翻顶倒;/第四囡,倒尿瓶,尿瓶口里抲蜻蜓;/第五囡,浆衣裳。衣裳弄得满弄堂。/五个囡,吃饭来,吃饭桌凳脚掰开。
  咯咯嗡,雪里蕻
  咯咯嗡,雪里蕻,大大娘子要老公。/老公长,会打墙,/老公矮,会抲蟹。/老公大,会挑箩;/老公小,会打鸟。/呒没老公顶心焦。
  癞头皮,撑江船
  癞头皮,撑江船,一撑撑到江边沿,/撮一破铜钿。/买枝竹,砌间屋,娶一老婆享享福。/生出儿子像罗卜,酱油温温咋好吃。
  月亮菩萨弯弯上
  月亮菩萨弯弯上,弯到小姑进后堂。/后堂空,拜相公,/相公念经,念出《书经》/书经打坝,打出格巴。/格巴耘田。耘出黄鳝。/黄鳝尾巴打枪,打出麻将;/麻将啄谷,啄出阿福。/阿福抬轿,抬出阿瑶。/阿瑶撮屙,撮出外婆。/外婆纺花,纺出南瓜。/南瓜沿藤,屋山尖头开门,/搭根矮使看戏文。/文——坟头敦;/敦——灯楼上;/上——上阶沿;/沿——盐肉林;/林——灵桥门;/门——门后背;/后——后塘街;/街——阶沿下;/下——下馄饨;/饨——屯蛳螺;/螺——捋碗盏;/盏——斩肉饼;/饼——冰其淋;/淋——林先生。/生头木脚,脚底烫煞。/杀鸡过饭,饭碗倒翻。/翻来覆去,气出喷天。/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癞头元挑块心。
  点点虫虫飞
  点点虫虫飞,抲只麻将剥剥皮,/要吃吃眼去,否吃嘟飞去,/飞到高高山头吃白米。
  囡囡宝
  囡囡宝,你要啥人抱?/我要姆妈抱,姆妈做裤做袄袄。囡囡宝,你要啥人抱?/我要阿爸抱,阿爸出门赚元宝。/囡囡宝,你要啥人抱?/我要阿娘抱,阿娘背骨伛勿倒。/囡囡宝,你要啥人抱?/我要阿爷抱,阿爷胡须捋捋困安觉。/囡囡宝,你要啥人抱?/我要阿哥抱,阿哥读书做文章。/囡囡宝,你要啥人抱?/我要阿姐抱,阿姐堂前坐花轿。/囡囡宝,你要啥人抱?/囡囡呒人抱,自家吃糕糕。
  盘龙谣
  第一龙,第二穷,/第三考官骑白马,/第四四金刚,/第五五大炮,/第六落油锅,/第七七姊妹,/第八百子炮,/第九九龙王,/第十十乌龟
  一粒星
  一粒星,格仑登;/两粒星,挂油瓶。/油瓶满,挂竹管;/竹管漏,炒倭豆。/倭豆香,加生姜;/生姜辣,抲水獭。/水獭乌,抲鹁鸪;/鹁鸪雄,抲金虫。/金虫矮,抲毛蟹;/毛蟹八只脚,抲来请老伯。
  大大之校
  大大之校,先生打我,/我奈勿怕,奔出师母讨饶。
  清明戴杨柳
  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清明戴朵花,下世有嬷嬷;/清明戴扁柏,下世有阿伯;/清明戴蛋壳,下世有饭吃。
  明堂底下猜枚子
  其实明堂在墙门里最实惠的用途便是休闲纳凉,宁波老话说:“明堂底下乘风凉”。夏天的傍晚,先用井水将明堂的石板泼湿降温,晚饭后摆开藤椅竹榻、或者竹椅板凳,一家老少露天纳凉。这时候,抬头可见河汉分明,马头墙把富有特色的轮廓凝重地嵌镶在天弯里;微风中有幽幽的夜花香气,催发人们辽远的遐想。这时候,时讯、朝报、新闻、老故都开始以“呒亮头话”的方式摆起了龙门阵,而故事、童谣、谚语则在这里成为一种特殊的“墙门文化”开始传播。“派账算辈份”,把家族历史一次次的重复,让孩子们在无形中追溯了家族的发展线索。面对夜空的那种无主题的闲聊,宁波人称为“聊天”,或者叫“聊天八只脚”,像八脚的螃蟹一样,聊天的话题爬到哪里算到哪里。
  经典的明堂启蒙故事是“老虎精”,这是宁波人作为善恶正邪的人生教育最初的形象教本,“老虎精”的故事一代代地在墙门的明堂里流承。这种明堂故事甚至可以讲到《三国》和《水浒》,但是“老话”中的经验之谈认为,“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以为《三国》让人越读越奸,而《水浒》则是越读越“罡”。罡,方言中有头脑简单、傻乎乎的意思。明堂也是童谣传播的主要场所,经典的童谣《外婆桥》是代代相传的,此外如《火萤团》《月亮菩萨》之类,有数十套之多。这是十分有意思的场景,夜晚的明堂里,一帮子小喽罗或卧藤椅,或躺门板草席,数着星星,口中抑扬顿挫地吟唱着方言童谣,在极富节奏和歌唱性的念白中,传播的却是墙门文化的开蒙知识。
  让我们来重温几首有意思的童谣,比如十足宁波味的《货郎担》,其中的后半段是这样唱的:
  ……
  格顿一脚头,踢到江桥头,
  江桥摇摇动,弯转灰街弄;
  灰街白洋洋,弯转大教场;
  大教场迢迢,弯转卖席桥;
  卖席卖江东,弯转状元弄。
  状元铜钿多又多,宁使买青果;(青果即橄榄)
  青果两头尖,宁使买荸荠;
  荸荠扁乍乍,宁使买甘蔗;
  甘蔗节打节,宁使买广桔;
  广桔青杏杏,宁使买金孟;(金孟即石榴)
  金孟嵌牙齿,宁使买桃子;
  桃子半边红,宁使买吊红;(吊红,柿子的一种)
  吊红大舌头,宁使买梨头;
  梨头一根柄,宁使买水菱;
  水菱像元宝,搡块搡年糕,
  年糕店里灶君菩萨翻丁倒。(丁倒,即斤斗)
  在这里,宁波江东地方的街巷地名和常见的水果特点贯穿其间,在一种朗朗上口的歌谣中,让孩子接受了某些信息与判断。以前住在老墙门里的孩子很少会到城里到处闲逛,他们常常通过这样的歌谣先在概念里认识和获得某些知识。像这样的歌谣,需要有情趣、有意义,寓教于乐。又如上面说到的城里地名,在另一首童谣里更有意思,它把数目字带头或者数字谐音的老地名,编成了一首从一到十的歌谣,其中的陆与六、百与八、日与十在宁波方言中读音相同:
  一字牌楼二进庙,
  三法卿,四府前,
  五台寺,陆殿桥,
  七塔寺,百丈街,
  九曲巷弄日新街。
  “猜枚子”是乘凉时的智力游戏,这些方言谜语其实很有启智的作用。有许多启蒙式的谜语,往往成为经典,比如:
  “天里一枚针,跌落呒处寻”——打的是雨;
  “天里一块豆腐,跌落闹(踩)糊”——打的是雪;
  “后门口头一株菜,落雨落雪会朵开”——打的是伞;
  “后门口头一只缸,团团圈圈生疔疮”——打的是鼓。
  这种虚拟以“天里”或者“后门口头”为发生地的谜语,给孩子们以亲切的感觉。它强调了身边的亲近性,母题都是天文地理鸡毛蒜皮的常识。当然这些只是基本的,枚子的智慧还可以步步加强。比如有些描述生活中的物谜,常常通过“脑筋急转弯”的方式,给人以幽默:
  远看是脚桶,近看是面桶,
  再看看是脚桶面桶。
  这是借用了方言“桶”与“动”的同音,故意引导孩子们去思考日常用品中的脚桶(洗脚盆)和面桶(脸盆),其实谜面说的是“远看是脚动,近看是面动,再看看是脚动面动”,谜底是猫洗脸。音同字不同。
  谜语培养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对常见事物的形象特征和给人的主要印象给予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有些谜面听起来很俗,一旦猜到或者告之以谜底,就会豁然开朗。比如:
  “一张小眠床,困一百个和尚”——自来火(火柴)
  “长长弄堂,弯转火缸”——旱烟管
  “绿绿被头,黑黑枕头,一只手伸到外头”——倭豆芽
  “日里席机头,夜里活狲头”——席筋车
  “要用用用,勿用宕咚”——门扭
  再进一步的谜语是“字枚”,也就是打字的谜语。这是让识字的孩子猜的谜语,从前读书的孩子不多,大多都是老墙门里的子弟,因此字谜在很多时候成为墙门文化的专利品。学习猜字谜一般先从拆字合字开始。比如拆字谜:
  三战吕布刘关张,水漫金山白娘娘;
  七省巡按小方卿,洛阳才子文必正。
  打的是一个“激”字,从四个典故里把“氵”、“白”、“方”、“夂”提取出来,合成一个新的字。既是掌故的传承,又是文字的识别,可谓一石两鸟。这种用谜语形式的拆字合字游戏,随着时代的发展常常会创造出新的内容:
  蒋介石损兵折将,何应钦无可奈何;
  白崇禧去头挖心,李宗仁抛子逃命。
  这是临解放时的墙门字谜,把当时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形势和四大政治巨头的狼狈形态给予了形象的描绘,同时在四句谜面中各拆到“艹”、“亻”、“口”、“木”,合成一个“葆”字。
  再文雅的谜语则在成人的聊天中游戏。比如:“春雨绵绵妻独宿”,从“春”字去“日”去“夫”而成“一”。这些“枚子”已经属于灯谜,各有各的谜格,大多只是有文化的成人相互砥励切磋的话题。
  明堂乘风凉的时候,最文雅的活动就是“对课”,或者叫做“对对子”,这是从旧学蒙读中的对课延伸出来的内容,基本上只有老墙门人家才有这般传统。“对课”是作诗的预备,但是“对课”具有独立的欣赏性。宁波方言中有人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对偶词,比如“乌脚鸡”对“绿头鸭”,“火热冷饭”对“石硬耐糕”,(耐,宁波话中是柔软),但是墙门里明堂底下乘风凉时的对课,启蒙的教材常常是戏曲《送花楼会》里秋香送茶时的那些名对:
  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东山寺和尚,坐南朝北吃西瓜。
  雪塑观音,一片冰心难救苦,
  雨打罗汉,两行眼泪假慈悲。
  猫伏墙头风吹猫,毛动猫勿动,
  鹰停树梢日照鹰,影移鹰不移。
  ……
  明堂文化的传承中,老者占据着优势。在这种优闲的时候,老人们可以从容地展示自己的才识和阅历,可以主动地引导话题、评说价值,因此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承,授受之间,已经确定了知识与价值的流向。可以这么说,明堂聊天是宁波儿童的第二课堂,但是,明堂只有老墙门里才有,不住在墙门里的人只在另一些地方汇集,那就是“桥头文化”、“河埠头文化”或者“剃头店文化”,但是这些地方聊天的“节目主持人”不论从格调还是从经历而言,一般说来是不能与墙门里的老者相比的,因此墙门人家与厂人家从一开始起,就形成了文化的差异性。
  但是老者总是保守的,因此“墙门文化”一般都比“桥头文化”保守小心而缺少生气。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反映在一个“对课”的故事里,它鲜明地表达了宁波墙门文化的保守性。
  故事假托清代镇海的一位神童,说能出口成章,因此在七岁头上到宁波的学台来考童子生。学官见了稀奇,说我先出几个课题让你对,看看你对得上对不上。学官就以孩子年龄、籍贯出题。
  学官说:“镇海县孩童七岁”;孩子对答:“大清国天子万年”。
  那孩子貌不惊人却出口成章,使学官吃了一惊,学官再以孩子衣着出题:
  学官说:“小童生蓝衫拖地”;孩子对答:“大老爷红顶朝天”。
  学官不再惊讶而有些疑惑,他还是以孩子身上的事出题。孩子是父亲背着来到考场的,于是学官出题道:“以父作马”;
  孩子对答:“望子成龙”。
  应该说,这三课对得严谨而富有灵气,故事却到此一转。学官让孩子回家了,只说明年再来考。衙役不解,悄悄问学官:“为什么不让神童考试?”学官神秘地说:“你看着,这孩子活不到明年。”故事最后说,不幸被学官言中。
  故事的讲述者一定会补上这样的说法:那孩子一是太露,二是口气太大,学官只用平常事出题,孩子却处处以大对小。这就是不祥的预兆。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但是说法的背后,却是宁波老一辈的一种观念:保守、中庸、谦和、含而不露,以养天年。
  明堂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的作用决不能小看。
  一种民间的机智,表现在猜谜语上。谜语俗称枚子,“枚子枚子,两头缚之,喷碰响之。”
  1、猜天物
  (1)天里一枚针,跌落呒处寻。(雨)
  (2)天里一块豆腐,跌落踏糊。(雪)
  (3)青石板,白铜钉,打花鼓,甩流星。(天、星、雷、电)
  (4)此僧未曾入娘胎,昨夜天宫降下来,暂借我家宿一夜,明朝日出上天台。(雪和尚)
  2、猜用场
  (1)后门口头一株菜、落雨落雪会朵开。(伞)
  (2)后门口头一只缸、团团圈圈生疔疮。(锣鼓)
  (3)长长弄堂,弯转火缸。(烟管)
  (4)一张小眠床,困一百个小和尚。(火柴)
  3、猜吃场
  (1)黑黑枕头,绿绿被头,一只手伸嘞外头。(倭豆芽)
  (2)生一碗、熟一碗。不吃一碗,吃了也一碗。(蛳螺)
  (3)阿爹麻皮,阿娘红脸,生出儿子白脸。(花生)
  (4)白白一潮鹅,咕咚赶下河;朱(嘴)家门口过,杜(肚)家坐一坐。(汤团)
  4、猜工具
  (1)日里朴朴拜,夜里吊过夜。(锄头)
  (2)四角方方,落在长江,四脚吊起,眼泪汪汪。(扳罾网)
  (3)这位姑娘本姓毛,嫁给小小竹家郎;乌江水里去洗澡,白沙滩里做文章。(毛笔)
  (4)四角方方一丘田,勿种稻保种荸荠。(算盘)
  5、猜劳作
  (1)日里席机头,夜里活狲头。(打筋车)
  (1)高高山,低低山,鲤鱼翻过白沙滩。(织布)
  (2)该位姑娘本姓卢,脚踏麻线走江湖;人人说我吃饱肚,我带干粮饿自肚。(鸬鹚叼鱼)
  (3)四角方方一座城,两个将军管头门;却等号炮一声响,两个将军比输赢。(稻桶打稻)
  (4)兴葱葱,矮蓬蓬,漒漒屁股嫁老公。(拔秧)
  6、猜家用品
  (1)细篾细畅笆,当中一株海棠花。(灯笼)
  (2)两只白水牛,牵拢碰一头。(纸窗)
  (3)头像青果,一间屋里亲勿过。(油灯)
  (4)上圆下方,下圆上方,外圆里方,里圆外方。(箩、筷、铜钱、膏药)
  (5)暗洞洞,亮洞洞,十八将军抬勿动。(井)
  7、猜人体
  (1)一只葫芦七只眼,一只洞眼会吃饭。(头)
  (2)十埭田塍八条沟,十张瓦片盖横头。(手)
  (3)看看看勿出,摸摸摸嘞出,若是摸勿出,魂灵要吓出。(脉搏)
  (4)后门口头一株树,解一局,短一局。(粪便)
  (5)两只葫芦一样长,老娘做酒白洋洋,文武百官都吃过,皇帝也当三年粮。(乳房)
  8、猜动物
  (1)老公公,牙须翘耸耸,活着没血气,死去满身红。(虾)
  (2)小小一对客,历路讲苏白;屯在泥土里,离地七八尺。(燕子)
  (3)半天里一只寨,寨里一只蟹。(蜘蛛)
  (4)天里一爿鲞,跌落喂喂响。(老鹰)
  9、谐音组合谜
  (1)是树剖勿来板,是竹劈勿来篾,是油点勿来灯,是绳打勿来结。(茄树、蜡烛、酱油、田塍)
  (2)浸勿湿,晒勿燥,煮勿熟,炒勿热,盐勿咸,漒勿白。(扫帚、锡瓶、生姜、冷饭、蛋、乌贼)
  (3)高高斗、低低斗,冷冷斗,热热斗。(棋杆斗、畚斗、拗斗、熨斗)
  10、猜地名
  头发丝吊铜锣——段塘(断、堂)。
  蛇手摸鱼——石碶(射去)
  瞎子跌落棒——栎社(立查)
  抬轿呒杠——鄞江桥(人杠轿)
  河鲫鱼烤葱——五乡碶(鱼香气)
  生病人走路——五乡碶(一路“唔唔”响去)
  牛入菜地——陈埠头(剩部头,剩下菜部头,即陈婆渡)
  酒埕使排筲——蜃蛟弄(俗称陈小龙,谐声“埕筲笼”)
  鞝鞋店火着——梅墟(煤楦)
  11、猜字谜
  独木口中栽,非杏也非呆,若作困字猜,勿是好肚才。(束)
  十女同耕半亩田。(妻)
  春雨绵绵妻独宿。(一)
  三滴水,撇一撇;三只麻雀歇一歇。其咕解,其咕解,解出一个掰脚大。(溪)
  三人同日去看花,百友原来同一家,禾火灶人相对坐,夕阳桥下一双瓜。(春夏秋冬)
  三战吕布刘关张,水漫金山白娘娘,七省巡按小方卿,洛阳才子文必正。(激)
  蒋介石损兵折将,何应钦无可奈何,白崇禧斩头挖心,李宗仁抛子逃命。(葆)
  鄞西打虎记
  周时奋 闻富章
  1950年十二月十九日的清晨。纷纷扬扬的一夜大雪,在天地间留下白茫茫的一片。闻江岸的村民丁庆曾睡眼醒松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积雪去自己家的茅厕,那茅厕就在河边大杨树下自己的草间边上,当时大概是清晨四、五点钟的光景。被昨夜的风雪吹开的草间朝东的两扇大门,正好对着他坐坑的茅厕,他抬起头朝洞开的大门里望去。这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草间里正横卧着一头庞然大物。
  按一般的分析,农村里这样大的动物大多应当是邻家走失的牛,可是他越看越不像,那东西毛茸茸的,两只绿莹莹的眼睛正与他对峙着。他下意识地想到了老虎。老虎,他不禁大吃了一惊,这地方怎么会有老虎?他再定神仔细地看了看,确定那真是一只大老虎。所幸那只老虎还没想到把他与它的早餐联系起来,只是匍匐在干草堆里发愣。
  当时的丁庆曾神志还算清醒,他立刻拉起裤子舍命地跑开了。他在逃跑的途中定了定神,想到了村里的民兵。当时政府正组织村里开展土改,作为力量上的配合,开展土改的村里都组织起民兵。民兵们都集中睡在作为“民兵间”的大屋里,以备突发事件。丁庆曾边跑边喊地向民兵间跑去。
  据后来人们对雪地里留下的老虎脚印的分析,那只老虎应该从锡山的方向而来,大雪掩没了它熟悉的山道,它迷了路,懵懵懂懂地下了山。它经过西杨小洞桥,路过石马塘,走进了闻江岸。又饿又累的老虎路过八房头的时候,在一座房子的大门上留下了两道深深的牙齿印。估计当时它曾经想进入那间民宅,因为咬不开大门,就去了丁庆曾家的草间。
  当丁庆曾向被叫醒的民兵们讲述了他的奇遇后,民兵们一时也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老虎。他们小心翼翼地顺着雪地上祭盘大的脚印来到草间,确信老虎还在草间里。当时人们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都认为老虎是吃人的猛兽,打死老虎当然是为民治害的英雄行为,所以民兵们都认为要打。但如何打,这是需要胆量和智慧的,于是他们就告诉了村里的复员军人水章夫。
  水章夫毕竟是动过枪的人,胆子大。他叫人搬来梯子,搁在老虎藏身的草间墙外,然后轻脚轻手爬上了屋顶。他掀开几块瓦片,从屋顶露出来的破洞里看下去,老虎就躺在稻草垛里歇歇,没有发威的迹象。水章夫想,只要有一支枪,估计要打死老虎不成问题。但是闻江岸虽然建立了民兵组织,却没有发到武器。当时临近的村子只有张马的民兵有武器。水章夫立刻从屋顶上下来,跑到张马去借了一支步枪和十来发子弹。
  水章夫再回到村里后,就径直走向有老虎的草间。他顺着梯子又爬到屋顶。这时候,老虎已经从原来躺着的地方爬上了温暖的稻草堆,正好躺到了屋顶被揿开瓦片的破洞底下。水章夫估计了一下人虎间的距离,大概也只有一尺多的光景。他沉着地住步枪的枪膛里压了三颗子弹,轻轻地把枪头伸进破洞,然后对着老虎的脑袋连开了三枪。
  谁知这三枪并未伤到老虎的要害,受伤的老虎突然虎威大发,纵身向破洞扑来。老虎的脚底下是软绵绵的稻草,四脚用力一蹬,却深深地陷到了草垛里。水章夫趁机又往枪膛里填装了三发子弹,就趁老虎再次向上窜扑的时候,瞄准老虎的头部又连发了三枪。这三枪过后,老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被突然击毙,而是在屋子里暴跳,把满屋子搅得尘土飞扬,看不清老虎到底是不是被击中。在一片混沌的尘雾里,水章夫只看到老虎的两只闪着绿光的眼睛,就像两盏昏暗的电灯泡。水章夫也顾不得老虎是死是活,又瞄准那两只眼睛连开了三枪,终于听到老虎无力的喘息声,估计是击中了要害。
  这时候,大概已经是早晨的六点来钟,天色已经大亮。水章夫大着胆子从房顶上下来,提着上了膛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向草间里走了进去。屋子里已经没有什么响动,几个胆大的民兵也随之跟了进去。他们看到满地都是血,那只老虎已经没有了气息,静静地伏在地上。水章夫终于舒了一口气,老虎确实已经死了。
  赶来看热闹的村民听到水章夫已经打死了老虎都非常兴奋,他们七手八脚地赶上前来想搬动老虎。有人提出要秤秤老虎的份量,就找来了两杆大秤,可是老虎太重,两杆秤竟然无法秤出它的重量。大家毛估估,总有四五百斤重。
  这时候,全村人都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赶来,把草间围得水泄不通。于是有人建议把死老虎抬到祠堂的戏台上去,便于大家观赏。于是众人抬的抬、扛的扛,把老虎抬到了闻氏宗祠。人们在戏台上摆了两张八仙桌,老虎就陈列在八仙桌上,打虎英雄水章夫还骑在虎背上拍了一张照片。
  闻江岸打死老虎的消息不迳而走,四乡八村的人们都纷纷前来观看。有的赶路,有的坐船,还带上了妇女、孩子。大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河面上船只橹轴相撞,载人的船只竟然塞满了河港,小小的闻江岸村闹翻了天,一时成了鄞西最热闹的地方。人们一批走,一批来,都睁着惊讶的眼睛盯着戏台上的老虎。俗话说:老虎虽死威不倒,那只被打死的老虎果真还瞪着铜铃似的双眼,威风凛凛地趴在戏台上,额头上“王”字的花纹清晰可辩,钢丝似的白色胡须足可盈尺,一条长长的尾巴神气活现的拖在后面。当时没有动物园,人们只在图画里见过老虎,当他们看到真正的庞然大物时,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虎威,无不惊叹感慨。
  老虎在闻氏宗祠的戏台上整整陈列了三天。三天后,村里的民兵摇着船把老虎送往宁波,要到城里的体育场去展览。当他们在濠河头船埠靠岸时,看热闹的宁波市民都蜂涌赶来,把河岸塞得密不透风。宁波市公安局不得不派出一个班的武警赶来维持秩序,一到现场还不足以招架,又赶来了一个排的战士。老虎从田庄船搬到岸上后,问题又出来了,这么大的老虎怎么运输?管事的人从环卫处调来了两匹马拉的垃圾车,这才把老虎装到车上。双马拉辕,拉车的马一前一后,一匹主拉,一匹助拉。后面的那匹马离老虎太近,一回头看到了这头百兽之王,竟然吓瘫在地上不肯起来。最后只得由一匹马慢慢拉向体育场。装老虎的车拉过的沿途,观者如云,商号里的店员都放弃了生意跑出来观看。
  原本打算将老虎放到体育场的看台上展出,谁知压坍了垫底的乒乓台子,无奈的管事人只得用绳子把老虎吊在树上供人观赏。晌午时分,来了两个杀猪屠,开始剥老虎皮。当他们剥到虎头时,意外地发现有八颗子弹竟然都嵌在老虎的头骨里,没有一颗穿入头颅。只有一颗子弹从老虎的面颊里穿入,再从胸脯穿出,那才是致命的一枪。
  据回来的人说,剥了皮的老虎,按猪肉价钱的一倍价卖给了解放军宁波警备司令部,而水章夫至今还保存着那张骑在老虎背上的照片。那都是后话。
  鄞州历史上偶有出现老虎的记载。宋代有建岙村童姓孝女拉住老虎尾巴救母的故事,明代的嘉靖间也记载过有老虎出现,解放前夕还传说有老虎出现在西门外,但是真正有人打死老虎,这还是第一次。
  (原载《周时奋文存》之《冷月银河》,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3年出版)
  附:关于打虎拍照的时间和地点等说明
  闻富章
  近浏览水章富儿子家的打虎照片。照片上的打虎时间定格在12月20日,未注上公历还是农历,也末说明拍照的地点。有二点容易引起误导;一误认为12月20日是打死老虎的日期,二误认为虎照拍摄于闻江岸。2009年6月,余编修宗谱选写村史所需,搜集过打虎的材料,访问过当事人水章富和知情人李阿元、闻世法、闻友法、闻恒夫、闻富康、闻云土等10多个人次,确认以下几点:
  一、水章夫、闻世法、闻友法等多人再次核实,打虎时间是农历庚寅年12月17日(公历1951年1月24日)黄古林集市日。闻富康说:“这天是我的喜日,早起,看见屋边雪地有老虎走过留下的痕迹,没见过真老虎。”也有人说,做蔬菜生意的陈文升看到老虎在稻田上打虎跳,其75岁的女儿陈金翠也未知其父有如此惊恐的奇遇。水章富也说:“未有此事”,予以否认。只有丁庆曾在该日早晨三、四点钟在其室外的茅厕间解手,是最早见到活老虎的第一人,并立即向值班的民兵报告。水章富是听到民兵的诉说后把梯子搭在老虎藏身的墙外,爬上屋顶,揭开五六张瓦片,从屋顶洞口向下张望看见活老虎的第二人。2009年6月,余曾询问过1944年参加革命、1949复员回家的李阿元,他否认持枪把守东大门之事。
  二、水章富证实他写借条向张马村民兵借来一支无子弹的步枪。子弹是部队打扫战场时他拣的,转业时把子弹带回了家。
  三、拍虎照的时间是打虎的第四天即农历12月20日,即公历1951年1月27日,地点是宁波濠河头太平巷弄水章富的叔父水伟川家门口。
  后塘路的枪声
  闻富章
  闻江岸位于锡山东麓,是樟村向东翻越郑芝岭,经建岙,穿越蜃蛟弄,去鄞西重镇黄古林的水陆交通咽喉之地,往东可通石碶抵宁波的捷径要道。蜃蛟弄与石马塘中间隔着前、后闻江岸。西起蜃蛟弄的榠樝东庙桥,向东顺着前闻江岸的靠村沿河的石板路延伸至石马塘桥西堍的这条石板路,称为前塘路;西起蜃蛟弄的卖柴弄路,东至石马塘古桥西堍有条石板大路,俗称后塘路。后塘路在绿色的地野中穿插而过,路南边是前闻江岸,村距路最近处只有50米;路北百米处即是后闻江岸。两条近千年的古道各自由西向东殊途同归于石马塘桥,各长2里。后塘路宽不足2米,路基高半米,在当时可称得上大道。沿途的稻田中间夹杂着十几座大小不一的坟堡,整条古道中间铺有大小、长短不一的各式各样的石板,多呈古铜色、也有青灰色、灰白色的。石板路的路面被久远岁月的不息脚步磨得有点光滑、发亮,路面不十分平整,稍有高低。顽强生命力的野草扎根于石板的缝隙间。日间行人往来不续,夜间显得有点荒凉。
  出生于民国十年(1921)93岁的闻恭法老人当年就住在距后塘路最近50米处的前闻江岸村庄的西北角。夜深人静,蛙叫蝉鸣之声,最先清晰地听到。这条咽喉古道,在上世纪40年代曾3次响起密集的枪声,子弹横空飞越而过的尖叫声几次把他从梦中惊醒。他思维敏捷,记忆犹新,能清晰回忆起60余年前的20世纪40年代那段兵荒马乱的情景。
  20世纪40年代初,各派政治势力的武装部队活动在整个四明地区。1941年4月27日,日军入侵宁波,为巩固其统治,驻军宁波和各县城,派伪军(地方百姓贬称‘和平军’)驻军各乡镇。据《谭启龙回忆录》载:“活动在浙东的国民党部队有蒋介石的外甥俞济民的宁奉游击指挥部、四明山游击指挥部,及地方杂牌军”。为适应当时浙东敌后抗日反顽斗争形势旳需要,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电令浙东抗日武装正式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简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活跃在四明山区的有三支队、五支队、四支队和四明自卫总队等。在这四明山地区就有三股势力的十来支部队在活动,既有针锋相对的敌人,又有互相牵制、摩擦的友军。老人愤愤地讲:“最坏的是日本人。日本兵投降前的1945年6月(农历)某天半夜里,后塘路枪声大作把其惊醒,第二天一早经打听,是三五支队与‘和平军’在后塘路交战”。民间的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我查考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大事记》的记载:“7月26日,中英美政府发表《波斯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日不予理睬,负隅顽抗。8月15日,日本政府才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于当时中华民族同主要敌人——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斗争的历史大背景相吻。这又与当时当地的实情况相合。当时日伪势力正处于节节败退的临终期,闻江岸东7里是黄古林,西20里是鄞江桥,都驻有和平军,而三五支队也经常在该地区活动,大仗、小仗是常有的事。8月27日,共产党领导的建岙自卫队配合四支队攻打鄞江定山桥,伪军营长许泽楣(人称许阎王)只身逃走,时间相符。
  老人讲述后塘路的第二次枪声是在1949年阳历4月底(农历3月底)某日的一天夜里,夜深人静,在其家的西北角不运处响起密集的枪声,个把钟头后枪声逐渐疏稀、消逝在西边的地野上。当时老人正年轻,在好奇性的驱使下,一大早,向昨夜响起密集枪声的坟滩走去,在小土包边看到一堆子弹壳,回家拿来畚箕,足足装了一畚箕,转身往家走,在路上一思念,不对,在这兵慌马乱的时期,带到家里会惹事生非,于是赶紧把它倒进在石路边的池塘里。后又打探昨夜响枪之事,原来是共产党领导的鄞慈县武装阻击溃逃的国民党的一支“长江部队”。今查阅资料: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全线打响,国民党长江防线全线崩溃,节节败退,向南逃窜。那夜的“长江部队”就是防守长江溃败下来的国民党败兵。又,鄞县革命史记载“1949年4月22日,鄞慈县武装乘机截击逃敌。”这于老人的讲述与当时的历史事实相吻。
  老人讲述的第三次枪声是1949年5月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那天刚好是蜃蛟弄集市日(农历四、九是市日)。当时,正是栽种早稻的农忙季节,农民在农忙有开早工的习惯,后塘路两边的稻田里有不少的农民在干活,路上三三两两的村民顺着后塘路去蜃蛟弄赶市集。早晨6时许,十来个头戴鸭舌大盖帽、肩背步枪、脚打裹腿、身穿黑色制服的国民党警察从蜃蛟弄村庄的卖柴弄口出来,向东进入后塘路半里地,路南边的百米处有座坟包,坟包后埋伏着一支由马丕章带领的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密集的子弹射向进入伏击圈的敌军,走在前头的一个警察被击毙,其余的本能地就地卧倒,顺势翻滚到石路北侧的水稻田里。以石路作为掩体负隅顽抗,哒哒哒的机枪声,呯呯啪啪的步枪声,此起彼伏,对峙着。子弹划过地野的上空,嘘!嘘!作响。田间的农民和路上的行人,慌不择路,连滚带爬逃回家。
  村子里的老百姓听到呯呯!啪啪!嘘嘘呼叫的子弹声早巳奔入家中躲了起来,又听到逃回村里的人们边跑边喊“后塘路打仗啦!打仗啦”的呼喊声,人们更是胆战心惊,呼呼嘭嘭赶紧关上大门,不敢出来。当时我只是七八岁的小孩,躱躲闪闪掩持在门边。墙门内的上阶沿婆婆见我我孤身一人,赶紧过来,拉上我的手,带到她屋内,并关上门,把我和其女儿推到紧靠屋内墙角的八仙桌下面躲藏起来,还在上面盖上一条被头,以躲避子弹的伤害,3人在桌下紧紧躲了近个把钟头。已听不到外面的枪声,只听到屋外人们嘈杂的议论声,才战战兢兢出来。
  事后,人们才知道,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员马丕章在前一天得到情报,驻扎在鄞江桥据点的国民党警察见附近的国民党驻军己被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消灭,十几个警察赶紧逃命向黄古林据点靠拢。因马丕章是邻村张马人,熟悉附近的地理环境,在敌人逃跑的必经之地的后塘路设下埋伏。此次伏击,击毙敌人1名,其余往回逃到蜃蛟弄北面的浦家〓小村,向北渡河绕道逃往黄古林据点。此一仗,蜃蛟弄一村民在稻田里插秧,来不及逃跑被流弹击毙在田里,闻江岸村民闻宝忠的一头耕牛被流弹射杀在草子田里。
  有革命回忆录记载:“1949年4月22日,大军渡江”,“1949年4月22日,鄞慈武装乘机截击逃敌,在天打岩伏击国民党四明自卫队一个分队”。驻扎于鄞江桥警察见状向区部黄古林靠拢。又载:“1949年5月1日,鄞县武装袭击国民党鄞西区区长胡保光,先在横街头击敌一个班,并拔除敌人在鄞西的最后一个据点——黄古林”。这段历史记载与此次伏击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时间完全相合。
  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昔日的后塘路古道已被北移的高等级“段三线”公路所替代。常听见昼夜响起此起彼伏的鸣笛声,忘却了子弹划破寂寞夜空的呼啸声。夜深人静不觉朦胧忆起后塘路的枪声。战争是残酷的,给国家遭受创伤,给百姓带来灾难。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是各民族、各党派、全国人民同仇敌忾;靠的是全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解放战争的胜利,靠的是党的英明伟大、党与群众血肉相连、浴血奋战。历史证实了两条颠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才有希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历史证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之战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赶考在继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创未来。
  经典故事百代传
  蜃蛟有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往往是外婆奶奶辈在闲暇的时候说给孩子听的,故事的主题不是忠奸善恶的道德教育,就是聪明智慧的思想方法,这对儿童都是极生动的儿童启蒙教材。这里选择五则最经典的故事。
  老虎精
  从前,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除了阿爸阿妈,还有两个年幼的儿子。有一天,阿爸阿妈要到远处看望外婆,临走前阿妈对兄弟俩说:“关好门,小心山里的老虎精。”
  阿爸阿妈沿着山路远去的时候,山里的老虎精在树丛里看到了,老虎精想:“这家的大人走了,家里不是还有两个孩子吗?这真是老天送给我的一顿美餐。”
  天色快暗的时候,老虎精扮成一个老婆婆的模样,就来敲门。
  哥哥问:"谁呀?"
  老虎精捏着鼻头管,嗡声嗡气地说:"我是你们的外婆,快请开门吧。"
  哥哥说:“我阿爸阿妈不是去看你了吗?”
  老虎精说:“啊呀,那正好两来船了。天黑了,快让我进来吧。”
  哥哥有些犹豫,他吃不准外面到底是不是外婆。弟弟说:“快让外婆进屋吧。”
  哥哥开了门,说:"天这么黑,我先点上油灯。"
  老虎精一听慌了,心想,如果点了灯,我不是要露出原形了吗?于是赶忙说:"别点别点,我这几天眼睛有病,见不得光亮。"
  弟弟搬来椅子,说:“外婆,您请坐。”
  老虎精有一条尾巴,不能坐椅子,就说:“我屁股痛,给我一只酒埕坐就行了。”
  老虎正好把尾巴伸到酒埕里,多好的脑筋。
  哥哥因此很狐疑。
  老虎精在黑暗中打了一个呵欠,说:“外婆走累了,早些睡吧。你们俩谁跟我睡一头呀?”
  弟弟说:“我跟外婆睡一头。”哥哥就睡到他们的脚后头。
  半夜里,睡在脚后的哥哥听到有“咯嘞咯嘞“的声音,问:“外婆,你在吃什么?”
  老虎精说:“我在吃油果。”
  哥哥说:“我也要吃。”
  老虎精犹豫了一下,就递给他一根东西,哥哥一摸,竟是弟弟的一根手指。老虎精把熟睡的弟弟吃了。
  哥哥大吃一惊,心想:这个外婆果然是老虎精扮的,我得赶快离开,不然就要吃我了。哥哥争中生智,说:“外婆,我要小便。”
  老虎精一听,心想:这孩子会不会逃走?就说:“好吧。不过我要在你的脚上绑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让我拉着,免得你走丢了。”
  哥哥想了想,说:“好吧。”
  哥哥起来后,在黑暗中把绑在脚上的绳子悄悄地解下来,轻脚轻手地绑到了桌凳脚上。老虎精拉着绳子的那一头,不一会儿就拉一下。屋子里很黑,老虎看不清东西,绳子绑在桌凳脚上,它就以为哥哥还在,再拉拉,还在。它就放心了。
  哥哥并没有逃走,他悄悄地走到灶跟间,找到了一个大秤砣,把它放到火里煨红了。
  哥哥提着火红的秤砣爬到房顶上,掀开瓦片,用铁丝拴上枰砣从屋顶上吊下去。
  哥哥说:“外婆,你要不要吃煨番薯?”
  老虎精一听,忙说:“啊,太好了。”
  老虎精这下可上当了。它一口吞下了火红的枰砣,活撞活颠了一阵,死了。
  哥哥说:“我就要为弟弟报仇。”
  田螺姑娘
  从前有个年轻的农夫,从小父母双亡。他很勤劳,可是因为家里穷,娶不起老婆。有一天,他在耘田的时候,捡到了一只美丽的田螺,他就把它带回了家,心想:这样漂亮的田螺,吃了多可惜?就把它养到了水缸里。
  第二天,农夫下工回到家里,一进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他很奇怪:“哎,是什么人在给我做饭呀?”可是里里外外找了一遍,怎么也找不到做饭的人。他更奇怪了:“这么好吃的饭菜,一定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人做的,可会是谁呢?”
  第二天还是这样。
  第三天,农夫心生一计,他假装去田里干活,却悄悄溜回来,潜伏在家中的稻草堆里。果然不久,奇迹发生了,他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慢慢地从水缸里站了起来,然后跳出水缸,开始给他淘米做饭。
  农夫明白了:哈哈,原来姑娘是田螺变的。
  农夫悄悄地拨开稻草堆,轻脚轻手地从姑娘的背后走过去,一把抱住了田螺姑娘。
  农夫问:“你为什么要帮助我?”
  田螺姑娘害羞地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又看你勤劳忠实,愿意帮助你。”
  一番话后,两人情投意合。
  他们成了夫妻。不久就生了一个胖儿子。这件事慢慢地让村里的人知道了,大家虽然觉得奇怪,但都暗暗祝福他们。
  几年后,农夫的儿子上学了,学习成绩特别好。一起读书的有个富人的儿子很妒忌他,就在背后把秘密告诉了其他同学。同学们觉得好玩,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去奚落农夫的儿子:
  “笃笃笃,你的阿妈田螺壳。”
  “叮叮叮,你的阿妈田螺精。”
  儿子受不了委曲,就回家来哭诉。
  儿子问妈妈:“阿妈,你到底是不是田螺精?”
  妈妈说:“孩子,天机是不能泄露的,你就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儿子不肯,缠着阿妈一定要说出究竟。
  阿妈叹了一口气,就把这件事情的原原本本都告诉了儿子。但是秘密暴露了,天规使她不能不走。
  田螺姑娘说:“孩子,现在我只能离开你和你阿爸了。”
  田螺姑娘像一阵风一样突然消失了。留下农夫和他的儿子。儿子十分后诲,父亲仰天长叹:“天哪——。”
  蒲将军
  明朝的时候,蜃蛟边上的蒲家〓村里有一个姓蒲的力大无比的农民,他可以双臂托起一只装满水的七石缸,于是大力士就开始天下闻名。
  皇帝知道了这件事,要封他为将军。诏书到达的时候,邻村的有个官员很妒忌,便心生一计。他假惺惺地跑来,说你不懂朝中规矩,告诉你,面见皇上的时候,跪下去时要说一声“唔”,就像生病的人一样,起来的时候再说一声“唔”。这样做,才显出你的谦虚,不然就会有欺君之罪。
  大力士果然照办。他到了京城,上了金銮殿,跪下去时说了一声“唔”,起来的时候再说了一声“唔”,声音就像是生病的人一样。
  皇帝看到这个情形,心想:“这不是一个病夫吗?”就很不高兴地说:“你回去吧。”其实这正是闻天官的诡计。
  大力士走后,大臣忽然发现他跪过的金砖都碎了,皇帝这才知道他的本事。于是大叫:“快把他追回来!”
  钦差的快马终于追上了已经远去的大力士,但是大力士说:“谢谢皇上,我好马不吃回头草,不再去见皇帝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路过一个修桥的工地,只见到处放着零乱的石材却没有人做活。一打听,原来这河里有一条大蛇,会吃人,人们害怕,都不敢接近。
  大力士说:“无妨,我来治它。”
  他就叫众人抬来一只大缸,说你们都往这缸里吐唾沫,直到吐满一缸,我自有用处。原来人的唾沫有解毒的作用,蜃蛟的村民被虫叮了,常常会在上面涂点唾沫。大力士就想利用唾沫的解毒作用。
  不久,那条大蛇果然来了。那蛇也真大,光蛇头就像一只挑水的水桶。大力士纵身跳下河去,掐住了蛇的“七寸”。
  大蛇也紧紧地缠住大力士,吐着舌头放出毒汁来。大力士说:“快往我身上倒唾沫。”岸上的人们手忙脚乱地把缸里的唾沫倒了下去,慌乱中大部分都流到了外面。
  大蛇死了,大力士因为得不到唾沫解毒,他也死了。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的像塑在榠樝东庙的门口,称他为蒲将军。从此蒲将军成了庙门口的门神,手里捉着一条蛇。
  哥哥背
  从前在深山沟里住着一对贫苦的兄妹,他们父母双亡,哥哥种地采桑,妹妹养蚕织布,相依为命。
  妹妹长得十分漂亮,引起了富家公子的非份之想。几次想调戏妹妹,都遭到哥哥当场训斥。富家公了恨死了哥哥。
  有一天,趁着哥哥去山沟里采桑的时候,富家公子带着一群人打死了哥哥,还割下他的头埋在桑叶箩里。
  妹妹见哥哥总不回家,很是担心,就跑到哥哥采桑的山沟里。一到那里,只有桑箩没有哥哥,她到处找也没找到。当她翻开箩里的桑叶时,一下惊呆了。那里面埋着的,正是哥哥那颗屈死的人头。
  妹妹在惊吓中,她的灵魂化为了一只鸟飞向天空。
  从此每当蚕宝宝快吐丝的时候,总有一种鸟会飞来,在桑田上凄厉地叫着:“哥哥背———,哥哥背—”
  这就是杜鹃鸟的叫声。蜃蛟人叫鹁鸪,也叫哥哥背,而外地又叫布谷鸟。
  稻花香里说点心
  蜃蛟村处于平原稻区,农忙的时候男人们起早摸黑,劳作的时间尤其长,因此家家都会做一些点心,在上午九、十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送到田头,让劳作的人填饥接力。这两个时辰就称为“点心时”。
  稻区的点心有稻区的特点,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清楚,那就是“米制品”。稻区的第一号点心是年糕。在快过年的腊月里,村里的各家各户都会做年糕,少的做几十斤大米,多的上百斤。做年糕用水磨米粉,蒸熟后放在捣臼里磉烂如泥,然后搓成条状,用印糕板印成扁条。这是村子里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做年糕的主家往往把门板卸下来搁成作板,大家都跑去围着作板印年糕。主人会事先准备了咸齑、黄糖、豆酥糖这类馅料,让大家趁热随心地裹年糕团吃,手艺高的年糕师傅还会用蒸熟的米粉做成猪头、白免、鲤鱼、元宝之类的吉祥物,供送年时作祭品。年糕经晾干后浸到水里待用,勤换水,能一直吃到四五月的种田时。如果换水不当,则会有异味,村里人称“脚屙烂臭”。年糕有一个很吉祥的谐音,就是俗话说的“年糕年年高”,这就在过年时喜气洋洋的气氛中,提供了现成的口彩。年糕是菜食并兼的点心,切成薄片,用青菜、咸菜花等煮成年糕汤,如果加肉汁高汤,则成为“汁水年糕汤”,冬天里把人吃得热呼呼的。年糕更好的吃法是做成炒年糕,用青菜、肉丝炒,装盆可以上桌,是绝好的下酒菜。炒年糕尤以苋菜、马兰加肉丝来炒更具风味,有野田异香,故谚语说:“苋菜马兰炒年糕,灶君菩萨会来捞”。
  做年糕时还会用糯米磉成“糩”(音块),做法基本如年糕,只是不印成条饼状,而是直接从热粉上摘成小团子,放在团匾、草席之类的垫上,自然塌成小圆饼。糩可以切开用青菜、咸齑放汤,也可以用猪油馅炖成猪油糩,就热拌匀上口。也有用酒糟蒸成糟糩,甜吃,有异香。
  稻区的点心岂止年糕、糩,还有各种点心。故旧时在蜃蛟,女人们并不重视绣花做绷子这样的闺房女红,倒是把制作点心看作是一项特殊的女红,成为女人们的才艺表演。虽然她们制作的是田作点心,但是做工往往精细纤巧,融入了女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因此凡有做成,都会邻家馈赠、相互评说传诵。这些小点心的特点,基本上是以水磨糯米粉为主料,配以白糖加猪油、芝麻、黄豆为馅,此外还有大米发酵的甜酒酿制品。包括汤团、圆子、各种团子如金团、雪团、麻团、灰汁团、蜂糕、黑饭、米馒头,都表现出糯、甜、香的特点。另外还有自制的糕饼,以及加碱水精制的“切面”,都是这里很有地方风味的小点心。
  再有一类的小吃并非农家自制,而是小贩另担挑卖,长期来深得村人的喜爱,也值得记录。现将上述各类点心分为家常小吃、农家糕点、另担小吃三类记录于下:
  【家常小吃】
  汤团、汤果、圆子
  糯米水泡经夜后水磨成粉,盛布袋以草木灰抽干,嵌以猪油芝麻粉馅或黄糖豆沙馅搓成球丸,以沸水汆熟装碗,称汤团。糯米粉搓成柱形,截成扁柱状以菜或糖煮汤,叫汤果。糯米粉搓成小球状,以糖、豆沙或酒酿烧成汤,称圆子,尤以酒酿蛋花圆子著名。
  金团
  水磨糯米粉蒸熟后嵌豆沙或芝麻白糖馅,放入雕花模子中成饼形,滚以松花,可冷食。
  雪团
  糯米粉嵌甜性馅子成团,蒸熟,滚上湿糯米蒸熟成的饭粒,洁白如雪。
  擂沙麻团
  又称“擂沙鸡”,糯米成饭,趁热在锅中略捣成糊汰,滚成团,滚以白糖芝麻粉,质白表乌,甚感香甜朴实。
  青金团
  艾叶去筋粉碎,掺入糯米粉,揉成翡翠色粉泥,嵌糖性馅子成饼状,蒸熟,色青翠如青草。不嵌馅者又叫青麦果。以冷食为佳,有异香。
  米鸭蛋
  糯米粉加糖蒸熟搓成鸭蛋形,滚以松花粉,其色鹅黄,冷热均可上口。
  灰汁团
  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先制好灰汁,制灰汁的原料是早稻草(俗称红稻草),其碱的化学成分与含量较好。把早稻草烧成灰,打熟(捣烂)放入清水内浸,沥出碱汁水内放入一定比例的早米,浸胀,用石磨磨成稀糊状,倒入铁锅内加热,并不断地搅动,加入适量的红糖、白糖、薄荷,稀糊状的早米糊慢慢转浓成淡酱黄色的稠粥状,冷却,用手掌撮合成六、七厘米大小扁圆状的圆团放在蒸笼上,蒸透后,就可食用。好的灰汁团色泽光亮,沾手不粘,有颤悠悠的抖动弹性,口感微甜,清凉爽滑不粘口。现代制作比传统先进科学。小钢磨代替石磨;灰汁的制作更方便,更卫生,不用红稻草灰,改用食用碱配制与灰汁同等含量的碱水;做灰汁团的另一关键是看拌搅的手法不粘锅、均匀;还有一双火眼睛睛辨色的功夫,这是制作灰汁团的最秘诀所在,是成败的关键,这是商业秘密。石马塘灰汁团只所以名扬四方,靠的就是这三套功夫。石马塘灰汁团又有了新的传人,本科大学生不就他职,只接父班,已是第四代传人。石马塘灰汁团有商标注册,网上销售,不断做大做强,传通的名点心跃上了新的台阶。
  黑饭
  春季采黑饭树叶烂熟后取汁加糖烧糯米饭,以箩头盖平铺拍实,凉干后切成方形,冷食有异香。
  扁子
  以汤团粉成扁饼状,油炸成金黄,蘸糖吃,外酥内糯。又称“油汆扁子”。
  蜂糕
  糯米粉以酒酿发酵,撒上红丝绿丝,蒸熟后切成菱形。松软爽口,酒香扑鼻。又称方糕、发糕。
  席启
  米粉浆以酒酿发酵后,薄浇蒸笼布上,半熟后再浇,反复多次,成层状,切斜方块即可上席。
  米馒头
  米粉浆以酒酿发醇后,用勺舀点到笼布上,蒸熟后成馒头。
  镬旋面
  汤菜煮沸后,取水磨糯米粉浆,用勺旋于镬边,粗熟后即铲入汤中,如此反复,面片薄滑宜口,有风味。
  饭瓜麦果
  南瓜除瓤,蒸熟去皮后掺入糯米粉,加糖,揉成粉泥做饼,蒸食,色金黄有清香,冷热食宜。
  碱水若壳粽
  糯米加碱水,浸泡透后,以大张笋壳包成粽子,熟透后香粘易化。
  蚕豆糯米饭
  取新上市蚕豆剥肉烧糯米饭,配以茶叶蛋蘸绍酒精盐,为立夏节令佳品。
  酒酿
  俗称浆斑。粳糯混合米成饭,加白药,趁微热装入瓦甑,压实,中挖一浅孔,裹以棉毯保温,24小时后孔中见酒汁即可取食,香甜微醉,四时均宜。
  百宝饭
  糯米饭装碗后中嵌猪油豆沙,压实,上铺各种果脯蜜饯待用。吃时蒸熟拌匀,有百果之味,且有异香。
  【农家糕点】
  白糖印糕
  白糕糯米粉以雕花模子成形如铜钱大小,烘干。脆而酥口。
  小黄糕
  白糖糯米粉成方形小条,烘干后口感松酥。
  汤果糕
  糯米粉加糖、薄荷,香料,做成汤果形,蒸熟,清凉糯口。
  蛮糕
  干磨糯米粉加糖成小方块,烘干。口味粗犷,山区多做此糕。
  冻米胖
  用糯米爆成米花,如果用玉米来爆,则称“六谷胖”。
  冻米糖
  用糯米爆成米花,加饴糖做成块状。
  蕃茹脯
  俗称蕃茹屑。以小蕃茹烤熟成条烘干,色泽光洁透亮,边吃边软化,别有风味。
  祭灶果
  以糯米粉、芝麻、豆类、芋艿等为原料,加糖及香料或炸或饴成各种条、球、块状果品,由红球、白球、麻枣、乌脚骨、白脚骨、冻米糖、豆酥糖等集成。
  金柑白糖球
  选个大金柑用白糖腌透,用细竹串如冰糖葫芦。
  【另担小吃】
  臭豆腐
  豆腐臭化后用油炸成焦黄,以细竹丝成串,蘸米醋或辣酱。臭中有香,有闻之越臭食之越香的特点。
  面结
  用豆制百叶(俗称千层)包荤素馅成条状,水汆之即可食。
  牛肉细粉
  绿豆粉丝以牛肉汁煮烂上碗,辅以薄牛肉片,加味精、葱、汁,即摊可食。
  碎米羊肉粥
  糯米略磨成碎粒,加羊肉、羊骨熬成稀粥,加精盐、味精、葱花,以肉烂上口即化为佳。
  糖孩
  小贩以饴糖加各色食用颜料,分装小锅热化,根据顾客要求吹制成各式动物、器物、人物,既可观赏又可食用,尤为小孩欢迎。
  木莲冻
  采木莲(学名FicusfoveOlata)果种子粉碎,放入冷开水中,加兹菰或茄浆,待水成薄冻后上碗,加薄荷糖水,加醋,以特制竹质浆状匙进食,清凉解暑,风味独备。以鄞江桥冷水庵冷泉制成者为上品。
  糯米白糖冰
  麦芽糖加薄荷香料切小块,滚以糯米粉。兼有止咳化痰功用。此种小吃常常以废品兑糖的方式以物易物。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

相关地名

蜃蛟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