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纪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蜃蛟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2046
颗粒名称: 俱乐部纪事
分类号: G243
页数: 8
页码: 171-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蜃蛟村的俱乐部和民兵组织是村里的两件热闹事,为青年人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村里组织了早期的剧团,包括群乐剧团、醒民剧团、新圣剧团和三丰剧团等,表演内容以戏曲和宣传为主。
关键词: 蜃蛟村 俱乐部 事件

内容

蜃蛟村
  20世纪后半叶,农村俱乐部是村里的一件热闹事。它的热闹不仅仅在于活跃农村生活,而且让青年人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日后村里的许多干部和活跃分子,在他们的年轻时往往通过两条路使他们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一是俱乐部,一是民兵组织。
  解放前农村的娱乐主要是祀庙敬神。在蜃蛟村,主要是榠樝东庙的演戏,每逢年节、农闲或正月十三神诞日(菩萨生日),村里就会请戏班子上演戏曲娱神。娱神是一种感恩,表达对神祗庇佑之恩的感激之情。多数的时候,村里的当事人请来城里或者外地的戏班子,一演常常是三天三夜。聪明的农家子弟通过对这些戏班的观慕,对自己的艺术能力暗中开蒙,他们常常模仿着学会了唱做念打,也知道一些手、眼、身、发、步之类的表演技巧。一些在民间流传的小戏剧本、剧目戏考,让年轻人开始学唱自己喜欢的剧目,蜃蛟人比较喜欢越剧,尤其是《梁祝》《珍珠塔》《碧玉簪》之类的剧目,往往深入人心。这一些,都对日后农村俱乐部的建立和演出活动提供了基础。
  配合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1952年,蜃蛟村组织了早期的剧团,称“群乐剧团”,由本村周云良为团长,林家〓林阿宝为副团长,周永土为剧务主任,后台由陈世孟负责。当时村里比较活跃的青年如张华容、王志花、周仁娣、周绍良等,都具一定的艺术表演天赋,他们配合土改,演出街头小戏,这是蜃蛟村俱乐部的发端。从解放区传来的秧歌舞和腰鼓,在解放初期的蜃蛟村成为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群众性文化表演活动。与“群乐剧团”同时活跃在本地乡土舞台上的,还有前虞村的“醒民剧团”、翁姚、上下陈两村联合的“新圣剧团”、闻江岸的“三丰剧团”。在1951年4月发起的抗美援朝大宣传中,村里的演艺队的短剧和说唱,小学师生的宣传表演,扩大了运动在村里的声势。毕竟是农民的业务文娱,而且需要有组织者发心调排,此后群乐剧团一度停息,1956年,闻信法再度组织剧团,以反映青年踊跃响应征兵的戏剧《姑娘心里不平静》,一度使剧团重振。
  1958年的公社化运动中,蜃蛟村“群乐剧团”再度振兴。剧团的骨干人物周永土极具表演天赋和热情。这位自学成才的农民,是群乐剧团里的文武小生,团内陈世猛的老生、×生花的花旦均名闻方圆数十里。剧团在其后几年里排演了村民们喜闻乐见的越剧《双狮图》、《红鬃烈马》、《狸猫换太子》、《秦香莲》等剧目,不但在本村口碑不菲,而且被邀请到东乡各地展演,有时一演就是三天三夜。为了装备剧团的行头道具,村里砍伐了小魏家和魏家后门的百年古樟树各一棵,用以做樟木的行头箱。
  剧团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偃旗息鼓,在吃饭也成问题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有兴高采烈的演艺。但是在形势稍有好转的1964年,村里的好事者就开始筹划恢复文化活动。周永土、陈世猛、张姣丽等经验丰富的老演员,带起了村里的后起之秀崔松飞等一批年轻人,自发地排练了越剧《碧玉簪》。这一戏剧在魏家席行尖的晒场搭台演出时,村里村外的观众如云,一时传为盛事。这对刚刚从艰难的三年困顿中走出来的蜃蛟村民,不啻是一种鼓舞,也证明了农村需要文艺。《碧玉簪》后应邀到邻村翁姚演出,引起关注。其时全国文化正在大力倡导现代戏,因此区委觉得传统戏曲演出有悖时局,被劝阴停演。与此同时,农村俱乐部得以倡导,蜃蛟公社11个村(大队)均以团支部为中心建立俱乐部。
  附:京剧《沙家浜》的演出班子
  阿庆嫂:周秀娥饰;郭建光:汤耀芳饰;刁德一:周永定饰;
  胡传葵:闻永昌饰;沙奶奶:周海珠饰;刁小三:周书方饰;
  刘副官:周永良饰;沙四龙:周国平饰;卫生员:周福利饰。
  导演:胡辅导(蜃蛟小学教师)
  美工:闻子江(大队卫生室医生)
  京胡:周春园司鼓:魏阿龙
  闻江岸村
  清末民国初,经济基础较好、相对较为富裕的鄞西平原农村文化生活较为繁荣。既有小型的龙灯、马灯、船灯、文武走书、唱新闻等爱好者、表现者,又有大型的“行会”、社戏等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周边乡村的庙宇、祠堂都建有固定的戏台,如闻江岸祠堂就有一座能搭能拆的活动式戏台。每年都有敬神做戏的习俗,请外地的戏班“老大洪寿”“老王祺闯”“小王旗闯”“绍兴大班”“徽班”“的笃班”等来做戏。民国十一年(1922),闻氏宗祠晋主,祠堂及各房大摆酒席,宴请前来祝贺的远房宗亲及亲朋。各房派都不示弱,请戏班,搭戏台。祠堂、道地是搭戏台的首选,甚至利用河面搭建河台。整个村子有五个戏班并台演戏,各戏班都拿出看家本领,争妍斗奇,场面十分壮观,宴庆三日,热闹非凡。
  鄞西农村,一年四季都有戏:三四月“牛王戏”,五月“关帝戏”,六月夏夜“唱新闻”,七八月“龙王戏”;梅雨时节做“卖戏”,农闲季节听“走书”,遇到火灾做“谢火戏”,老板人家庆寿做“拜寿戏”,有违反族规民约的做“罚戏”,菩萨生日“庙会戏”,插空“帐头人孩木偶戏”。此外,有规模盛大的“行会”,龙舟比赛;春节期间民间的“跑马灯”“船灯”“龙灯”“舞狮”“跑大头”等。
  解放前,闻江岸年轻人曾组织过龙灯会、船灯会、跑大头的文艺群体。当年12岁孩童的闻信法扮演过“跑大头”中的小和尚角色。戴上眉开眼笑大大咧咧笑容可掬的面具,扮相惟妙惟肖。
  新中国成立后,闻江岸村的群众性文艺活动进一步兴起。1950年下半年配合土地改革,水章夫组织闻信法、邬立富、魏宝娣、张赛玉、沈美剑等人的宣传小分队,一支胡琴、一根长櫈、一副笃板就是演出的道具。演唱者往长櫈上一站,“的笃板”一响,快板上场,二胡一拉,曲子上场。有时二个宣传队员,头戴高高帽,帽子上写上“地主反动派”、“反革命”等字样,在字上打上红××,自己打锣“遊街”,配合土改进行演出。
  “文艺达人闻信法”
  闻信法世居闻江岸,从小热爱、喜爱文艺活动,富有文艺天赋,能说会唱,是位业余文艺的爱好者、演出者、组织者、领导者。是鄞县地区享有盛名的业余文艺骨干,既能表演,又能编导,业佘文艺生厓伴随其五十个春秋。1951年4月,三村(解放初期闻江岸的村名)办起业余剧团,水章夫任团长,不久闻信法任团长。以宣传小分队人员为骨干,新增邬玉意、闻绍棠、毛桂青、王爱云、邬企三等人组成业余剧团。配合土改、抗美援朝、宣传十大政策,演出《土地还家》《燕子泪》等剧目。1956年闻江岸(三村)并入建丰大乡,乡党总支书记陈世增任命闻信法负责组建“建丰乡业佘剧团”。通过关系从宁波市甬剧团拿到剧本《姑娘心里不平静》,先后抽调各村业余文艺骨干几次到宁波观摩该戏,边观摩,边排演,经过半个月的紧张艰苦的排练,终出成果,头场演出,一炮打响,得到乡民认同。
  1958年,闻信法、陈世孟等调到鄞钢大公社组建不脫产的“鄞钢文工团”,成员二十余人,闻信法为团长、陈世孟负责生产,团部设在洞桥“天王寺”。白天在洪水湾种田,晚上演戏,演出剧目以时装戏为主,有《斗私亭》、《五姑娘》、《徐双喜》、《红色种子》,清装戏《半巴剪刀》等。1960年困难时期文工团解散。
  1962年农村俱乐部兴起,开展办图书室,放电影等活动。次年盛行故事会,蜃蛟乡组织故事小组,在县文化馆的辅导下,闻信法技艺大进,讲故事与评话结合。有宣传英模人物故事《殷阿方事迹》,有侦探反特故事《四○七图纸》《二〇四案件》,有革命题材故事《江姐》《林海雪原》。能讲各种大小、长短故事150多只。成为鄞县最著名的故事员之一,凡是县、区、乡、村的各级文艺活动都有他的身影;乡、区、县召开大型会议总少不了闻信法到场助兴。1964年他被抽到鄞县文化部门,到各区巡迴演讲辅导。他讲的故事多次在县广播电台播放,成为全县男女老小人人皆知的大名人。
  1959年至1960年间,闻信法曾是宁波市唯一的、不脱产的“宁波市文联委员”,每月一次参加宁波市文联会议。1968年2月,浙江省第二次农村俱乐部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在杭州举行,闻信法赴省城演讲了他的拿手好戏《清水保管员》故事,《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刊登了他的剧照。
  闻信法只有小学文化,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善于刻苦究研,悟性极高。热心于农村的文化事业,任劳任怨,组织各种文艺团体,既是演员,又是编导,既是组织者,又是领导者。积极配合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全县公认的喜闻乐见的一位活跃于农村的业余文艺工作者、表现者。
  推广“小靳庄经验”
  1974年6月,江青以“批林批孔”抓点为名,到天津市宝宝坻县小靳庄,树起了一个在农村进行“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所谓“小靳庄经验”典型。1974年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小靳庄的“办政治夜校”“农民写诗”“农民唱样板戏”等十件新事,小靳庄被塑造成文化革命或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典型,从此小靳庄经验风靡全国。蜃蛟大队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办起政治夜校,每星期二夜,每个生产小队一个故事员(故事员多为贫下中农代表,也有文化低的滥竽充数、白字先生的故事员),照书本宣读一下了事。此时,也有学校音乐老师教唱歌样板戏唱段的。大队俱乐部排练越剧《半篮花生》等以阶级斗争、活学活用哲学题材的小戏。主要演员:周永定饰小华爹,李彩华饰小华娘,周福利饰小华,汤召定饰东生。
  “文革”后,俱乐部逐渐转为“民兵青年之家”。80年代后期的文体活动、演出,由本地村民农闲逢年过节时邀请新昌、嵊县的戏班子来演出,多为越剧等传统古装戏。
  进入新世纪,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2006年3月,中共鄞州区委办公室鄞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实施“星光工程”加快村落文化建设的通知》,村三委会十分重视“星光工程”创建工作,先后建造4块篮球场(灯光球场一块)、综合文化活动室,设有图书阅览室,有乒乓球桌、台球等活动器具,安装4条体育健身路径,成立6个业余文体队伍,每年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0次以上。村的“星光工程”的创建工作得到上级认可,2006年12月,评为“星光工程”三星级村落(最高级別)。时任鄞州区委宣传部长王海娟、时任宁波市委宣传部长宋伟,分别于2007年12月6日、2008年4月15日来村考察调研文体工作,肯定村开展的文体工作。
  “天天系列”
  一项基层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向当地的父老乡亲提供了舞台表演、文学艺术、电影、读书、科教、健身、娱乐等全方位的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村建有集“天天乐”“天天读”功能的娱乐中心,安装有一套价值6万余元、专门为乡村(社区)量身研发的个性化的音响产品“多功能全数字(5.1声道)电影、娱乐、会议系统”。该套系统集电影、会议、卡拉OK娱乐、教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仅播放普通DVD碟片就能达到类似城市影院5.1声道影片的效果。中心建成后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即可观看优质电影、接受免费培训、参与文化活动等。有可上网的31台电脑和3000册图书的“农家书屋”。
  蛟龙越剧团
  创建于2005年8月,前身为“蜃蛟村老年越剧团”。2009年8月筹集资金10万余元,添置舞台、看台、灯光、音响、调音台、字幕机等舞美设施齐全,表演基本功扎实,现有演职人员35人。剧团于2009年10月国庆60周年系列活动期间搭台首演大型神话越剧《劈山救母》,取得圆满成功。演出剧目有剧本戏《劈山救母》《三洞房》《金殿认子》《金殿抗婚》《何文秀》《梨花情》《珍珠塔》《情探》及《送凤冠》《十八相送》《楼台会》《书房会》《桑园访妻》《前见姑》等折子戏。年均演出20余场,受到当地观众的好评。曾邀请原区越剧团导演陈冠厚老师精心指导。剧团在2012年鄞州区业余戏曲团队第三次综合评估定级中被评为区三级业余戏曲团队。
  舞龙队
  蜃蛟村千年前即为蛟龙现身的地方,与龙有关的人文故事流传至今,村于2011年组建舞龙队,男女各一支,八节布龙,每支9人,共有队员30人,曾得到省级奉化布龙非遗传承人奉化市岳林街道周永根老师的精心指导。2012年5月23日首次舞进了在古林文化中心举行的“第九届席乡文体艺术节”开幕式的舞台上,以彩布双龙狂舞的形式出现,不仅开启了开幕式的热闹场面占领了整个舞台,同时也“俘虏”了一千多名台下观众的眼球,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掌声和好评。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云良
相关人物
林阿宝
相关人物
周永土
相关人物
陈世孟
相关人物
张华容
相关人物
王志花
相关人物
周仁娣
相关人物
周绍良
相关人物
翁姚
相关人物
陈世猛
相关人物
周永良
相关人物
张姣丽
相关人物
崔松飞
相关人物
周秀娥
相关人物
闻永昌
相关人物
周海珠
相关人物
周书方
相关人物
周永良
相关人物
周国平
相关人物
周福利
相关人物
魏阿龙
相关人物
魏宝娣
相关人物
张赛玉
相关人物
沈美剑
相关人物
邬玉意
相关人物
闻绍棠
相关人物
毛桂青
相关人物
王爱云
相关人物
邬企三
相关人物
陈世增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王海娟
相关人物
宋伟
相关人物
陈冠厚
相关人物
周永根
相关人物
胡辅导
相关人物
闻子江
相关人物
闻信法
相关人物
邬立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群乐剧团
相关机构
醒民剧团
相关机构
新圣剧团
相关机构
三丰剧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蜃蛟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