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织助耕话席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蜃蛟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2026
颗粒名称: 以织助耕话席乡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5
页码: 9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古林草席主要产地为古林镇及周边大村落,以蜃蛟最为重要。其生产具有明显的环广德湖特点,形成于北宋政和年间。编织方法分为双草席和单草席,以麻为经线,席草为纬线,并以白麻筋为上品。编织过程需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处理麻和席草、打席筋等。
关键词: 蜃蛟村 农田耕作 席草

内容

闻名遐迩的黄古林草席,其真正的主要产地,集中于今天古林镇及周边的几个大村落,蜃蛟即是其中重要的产地。
  根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鄞县县政府调查表》记载,鄞县境地内的织席之乡,有今集士港镇的集士港、青垫、卖面桥、十三洞桥,今古林镇的蜃蛟、西洋港、张家葑、戴家、鹅颈块俞家、布政市、白象桥,今横街镇的横街、新丰桥、象鉴桥,今洞桥乡的沙港口、洞桥头,今石碶街道的车何〓、雅渡、横涨桥和今鄞江镇的沿山边家,以上共20个大村落和一些周边自然村。该调查表对蜃蛟的经济描述为:“以农产为大宗,席次之,生计尚稳定。”而对黄古林的记载是:“地当市镇,大宗席子多于此捆载输出”,也就是说,黄古林的镇头上自己不产席,而是草席的商品集散地,鄞西的草席多先集中于此,然后捆载输出外埠。这就构成了一个“收购中心”加一个“生产网络”的有机产销格局。由于这个原因,在市场上卖的宁席都叫黄吉林草席,就像著名的“宣纸”
  并非产于宣城,而是宣城边上的泾县,但是宣城则是宣纸的著名集散地,泾县纸就以“宣纸”闻名。
  细察上述生产草席的乡村,其地理分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明显的“环广德湖”特点。广德湖是鄞西平原上的历史古湖泊,它的基本位置,大约东起望春桥,西及林村,南过黄吉林北,北至高桥。面积约为东钱湖的三倍,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准太守楼异之请,废湖为田,以“湖田”新增的赋税,以供明州水军军费和高丽使接待之用。由此看来,真正属于湖中心的望春山、白岳山、夹塘以北地区的“湖田”村落,并没有织席的传统。可见鄞西的织席,形成于广德湖被填湮之前,也就是北宋政和年间之前。
  直至改革开放初期,蜃蛟村中依旧是家家席机,户户织声,极盛时全村有上百张席机。作为家庭主要副业,织席在蜃蛟已经是世代相传的家庭式手艺。织席俗称做席,两个人搭对,在一个井字架构成的席机前,一人抲扣,一个添草,错经穿纬,配合默契。做席的多为女人,也有男的插短帮忙。在一般的季节里,席机多放置在堂前或者檐宸口,不但光亮通风,而且席机聚在一起,做席人还可相互聊天解闷。堂前里三四张席机一摆,便是女人的天下;檐宸口放置的席机,也可隔着明堂高声聊天。只有寒冷的冬天,人们才会把席机搬到堂屋里,搭对的两人依旧可以漫无边际的闲聊。做席是一种生态,它造就了蜃蛟或者鄞西女人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性格。在业农为主的旧时,男人种田管一个米缸,而做席的女人每一集市都有新席卖出,也保证了席乡人家的下饭篮四季翻新。这种以织补耕的生态,使蜃蛟或者西乡的女人们比东乡女人更有成就感和话语权,加之她们在席机边练就的对话能力,使席乡妇女几乎个个敢说也能说会道。因此鄞县的民谚说:“西乡多怕老婆”,这从旧时蜃蛟也能领略此番风情。
  一条好的草席,既硬则而不会漏水,小孩在席子上即使撒尿也不会漏下去,又清凉透气,皮肤感触后有特别舒适的感觉,故草席编织能千年不衰。宋宝庆《四明志·叙产》载:“席,江东多席草,人业于织,著名四方,曰明席”。其书《市舶》中记“高句丽国”条中,出口商品中有“席”。或说在唐开元间已有草席出口,未查到直接证据。宝庆志载其时江东地区多有织席而未记西乡,这并不说明西乡没有编织,反之在蜃蛟芦家桥出土的新石器遗址,已经有花纹显著的芦苇编织,说明此地编织的历史。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特带去40条鄞西草席赠送国际友人,也可见草席堪称“国粹”。
  草席就其席筋大类,可分为白麻筋和络麻筋。白麻筋席又称“洋花”,以苎麻制作席筋也即经线,苎麻坚韧,席筋就可以打得比较细,加之选草也更精细,编成的席子就比较平滑舒服美观,这就使“洋花”席成为上品席。但是苎麻产量少且价格高,草席的成本和卖价也就高,成为草麻中的奢侈品。大宗的草席则用络麻(黄麻)制作,按其规格,又粗分为麻端、大席和小席。麻端的规格都在60襻以上,包括60襻、61襻、62襻、64襻、66襻。所谓“襻”,就是经线的根数。席至66襻为最大规格,即五尺幅宽,而60襻就是四尺半门幅。少于60襻的再分为大小席。在编织方法上,又可分为双草席和单草席,由于一根席草的根部和草脑尖的颜色不一样,单草席会形成自然的花纹肌理,因此又叫“花席”。
  做席看似简单,其实有许多工序。草席的基本材料是席草和麻,编织之前,先得作一番处理和准备。先说处理麻,要经历浸麻、刨麻头、蓖麻、打席筋四道工序,目的是为了打成席筋。打筋车是一种三脚纺车,直接用纺线拉动发力。白天做席时,打筋车放出席筋,在席机上敷成经网;晚上不做席时,织女们就忙着打席筋,打筋车摇摇晃晃地陪伴着席乡女人们熬尽一个个夜晚,因此俗谚风趣地称打筋车是“日里席机头,夜里活狲头”。席筋是基本的经线,为了加大草席边上经线的强度,还得打夹筋、搓麻鞭。
  然后是处理席草,也就是准备好合格的纬线。需要有拔草、抖(音透)草、褪草壳、拣黄草、浸草。因为草席两边需要有草制的经线称“边省”,所以还得搓边省。旧时席乡孩子放学回家,不是褪草壳、搓边省,就是割猪草,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辅助活。
  经过上面的12道工序,经纬线都准备停当,就可以正式织席了。
  先上席机。席机是一个竖立着的“井”字型木架,由两根席机屋柱支起上梁和下梁,下面由石磉的席机脚固定。作为经线的席筋穿在一个叫“扣”的木制控制器上,“扣”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利用经线槽的不同深浅和控制器的位置角度,把相邻的经线交叉分开。穿送纬线也就是席草的工具是一根头上有夹口的竹鞭,因为用于添草而称“添鞭”,把一倒一顺的两根席草在手的控制下,分别把草根部分送到草席的两边位置。每进一根草,纬筋交叉换位一次。做席的基本动作就是“穿纬、压纬、错纬”如此不断地反复,也就是抬扣、送草、压扣并换角度。整条席子做成,织成的席面需在席机上移动二次位置,以便让做成的席面移到席机的背面去,把新的纬线移到工作面上来。这个程度就动作而言叫作“揿席”,而就过程又称为“移”,是织席工作量的一个单位,比如说“上午只做了一移席”。随着织席过程,工作面的高度不断变化,人们很聪明地发明了“三翻凳”,利用一条凳子三个面的不同高低,设计成三翻三坐的特殊工作凳,以适合织席的工艺。
  上述做席的动作,又需经历攀边省(加强筋)、穿席筋、“抬扣、送草、压扣、折(音郁)边”的不断反复、揿席、以及做成后的割边、络席头、割席头这样的10余道工序。割席头割剩下的席筋头叫“纱骨头”,用于搓麻鞭。
  成品的草席再经过漂席、扎席、擦席,就可以上市去卖。旧时黄吉林的席行会每逢市日到集上来收购,街上收购草席的地方专门被叫作“席行基”,村里一度也有草席收购的“东兴行”代理商。建国以后统一纳入供销社收购。榠樝东庙在建国后改作专门从事草席后期加工的排席工会,以后有段时间就在榠樝东庙收购草席。
  集市收购草席按质量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用猪鬃印直接打在草席的角上。做到甲等很不容易,一般的质量多为丙等,被人们戏称为“大丙”,谐音大饼。因为席的质量区别,村里就自然形成了一批能够达到甲等的做席能手,村里一致公认的做席能手如汪美宝、方秀凤、郁福娣、周小英、虞香娣、李玉仙等,她们所做的席子代表了蜃蛟草席的水平。很显然、,做席主要是女性的工作,这些能手自然也都是女性,但是男子中也有做得好的,如周成方。闻江岸的织席能手有闻裕定、虞金英夫妇,胡根娣、闻爱娣、徐大香、高爱娣等。
  1984年鄞县引种日本蔺草成功,外贸渠道也随之打开,这种蔺草适宜用机器编织,又有海外销路,于是在鄞西大加发展。这也自然在冲击了传统草席业,加之席乡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年轻女性大多进厂务工,传统织席也就后继无人。从此绵延千年的手工织席萎缩,至1995年,蜃蛟村最后一家织席户为周志吉家。闻阿祥、徐秀宝夫妇于2014年上半年因身体欠佳才停止编织草席,是为闻江岸最后一家织席户。在农村劳保获得后,从此不再织席,因此织席不再是村里的副业,唯有喜好者慕名定做,还偶有机声。今村里偶有人种植本草,但再不做席。织席工艺,几乎失传。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汪美宝
相关人物
方秀凤
相关人物
郁福娣
相关人物
周小英
相关人物
虞香娣
相关人物
李玉仙
相关人物
闻裕定
相关人物
虞金英
相关人物
胡根娣
相关人物
闻爱娣
相关人物
徐大香
相关人物
高爱娣
相关人物
周志吉
相关人物
闻阿祥
相关人物
徐秀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蜃蛟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