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市繁华石马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蜃蛟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2020
颗粒名称: 喧市繁华石马塘
其他题名: 联合村落的风貌(二)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6
页码: 61-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鄞县闻江岸的历史变迁和闻姓人口数量的变化。闻江岸历史上一直为独立行政村,2004年与蜃蛟村合并。闻氏族人最早定居于鄞县桃源乡木莲岩,后分居至石马塘港畔,形成了六个自然村落。《鄞西石马塘闻氏家乘》为闻氏人口数量变化的依据。石马塘曾是鄞西主要的集市,但在交通和经济发展中逐渐衰落。
关键词: 石马塘村 联合村落 风貌

内容

石马塘当日的繁华现在已经渐渐为人所淡忘,然而它毕竟曾经是鄞西主要的集市所在。《闻氏家谱》中记有“石塘古迹”八景,其开首《石塘晓市》云:
  十日三期快所求,村多常见市人稠。
  诸般伙杂晨方集,一哄声喧午未收。
  烟霭亭中邻佛殿,风腥桥外系渔舟。
  哗然错认将衙报,刺史羊公古庙留。
  石马塘处于数条大河的交汇之处。鄞人称大河为“港”,因此流经的那条大河便叫石马塘港。这条大河与周边的前河西洋港、前虞虹桥港、前虞新桥港、后闻下三港、洞桥野猫洞港等大河水脉相通,故素有“大河通五港”之说。在古代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时代,这样的区位地势,必是生意交易之地,集市繁华之处。
  石马塘在民国前有十日三市之盛,后来几经调整,成为“一、六市”,也就是在十天内逢农历一、六之日兴市。这样,在今天吉林镇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六石马塘,二、五、八前虞〓,四、九蜃蛟弄,三、七、十黄古林”的集市物流循环。一条跨河的长街从东西向贯穿石马塘,与南北向的石马塘港形成一个立体的直角坐标系,坐标的原点即是江村的地理中心“尚书桥”。《闻氏家乘》有记,南宋开庆元年(1259),闻时政卜居石马塘,造桥,又建榠樝孝子庙。明代闻渊曾重修石马塘桥。石马塘桥又名“尚书桥”,是后人纪念闻渊尚书而命名。桥东的东街和桥西的西街分居尚书桥两岸,两街昨桥处,又衍化为行人留驻的街亭和庙前兴市的水滨广场。
  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蜃蛟、前虞、翁姚、白象桥等处的航船都经过此处,有汽船牵引后,这些内河航班就在这里连舟结队,然后开赴宁波。尚书桥是石马塘交通和人文的枢纽,桥边的埠头是赶集的商船、田庄船和渔船的泊位,而桥边的河岸又是客船的靠泊之处。
  商业带动的人文脉络,使这个小小的江村形成了庙、寺、观、堂并存的格局,桥东毗河的羊府庙是纪念和祭祀唐代明州刺史羊僎的神社,每年的正月初四和八月十六,是羊庙烧香还愿、求财保平安的正祀日,四乡香客络绎而来,盛况往往持续数日。东街的另一头是一座道教的“青阳观”,道观在宁波地区十分罕见,尤其在儒学氤氲的鄞西。桥西与羊府庙隔河相望的是佛教的庵堂“普渡庵”,庵堂是宁波女僧比丘尼的佛寺,由于其主教的尼姑最易与女性信徒合拍,也极易发展。因此鄞西地区少崇山伟寺,而星散于乡间的大多为亲切温情的女僧庵堂,这是鄞西佛教的特色。最有特色的建筑却是庵边建造的一座“水阁墩”,这种建筑学名应叫“水榭”,建筑的承重柱直接从水里“长”出来,水面之上铺设楼板,楼板之下则是小艇划子停泊避风雨的地方。这座水阁传说是闻渊为其母亲观看龙船竞渡而建造。有关“普渡庵”及“水阁”,《鄞县佛教志》有记:“县西南四十里石马塘,元(1271——1368)始建,又名‘石马庵’,清朝僧法赞重修并建水阁。”说明水阁并非明代闻渊所建。不管水阁建造的初衷如何,最后闻氏在这里开辟族塾,课子弟识文,而在普渡庵前又建有中药店“广益堂”,这种儒、释、道三教合一而集聚于一个村落的格局,在鄞西地区是唯一的,反映了这个小小江村的宽泛的精神追求。
  除了集市的繁华外,东街和西街都有日常的店铺。石马塘虽是一个自然小村,但却是蜃蛟、翁姚、梅园通向古林的咽喉孔道,也即是鄞西大村与集镇之间的交通枢纽,同时它又是周边数十小村的地理中枢,因此虽非巨村,却能成商业服务的气候,这也是鄞西地区很罕见的经济地理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一
  个很值得注意的动因,是石马塘曾经为黄古林的一个草席收购分中心,这里曾经有四家收购草席的固定席行,同时逢集还有赶集来收购的流动席商。这对周边席乡农村就有了很大的吸引力,因为背着草席赶市是一件很累人的活,能近一点肯定受欢迎。或者可以这样认为,石马塘曾经以它的专业市场的优势,而
  凸现于鄞西平原。
  当地的一首民谣唱出旧日石马塘商业和人文的繁荣:
  回头讲席行,坐行有四行:
  恒生昭瑞行,顺风加其昌。
  左有普渡庵,庵前广益堂。
  水墩做学堂,读书声琅琅。
  河西轧米厂,河东榨油坊。
  惠源贳器店,生意称兴旺。
  市日天一亮,行贩先到场:
  文升卖蔬菜,阿六水产忙;
  透鲜当日担,一到就抢光;
  舟山小舢舨,蟹酱蟹糊咸,
  海蜇白皮子,冬夏长下饭;
  阿三抽棒糖,阿来花生糖,
  华才癞头做蜂糕,石马塘灰汁团,声名行四方。
  石马塘市井的衰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社会转型。首先是解放后草席收购统归供销社后,席行的经营成为历史,石马塘的市面因为失去了支撑的商业而渐趋败落,加之行政区划肢解了这个小村,使它成为分属两个行政区的两个“边缘半村”,再无商业的集聚效应,但是航运上的枢纽地位未变,人脉气象一息尚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交通方式变化中,公路上的汽车运输彻底取代了水路航运,蜃蛟与外地沟通的两条公路都与石马塘擦肩而过,这个小小的江村终于被现代交通彻底地“边缘化”,没有汽车经过的村子,它只能在最后的历史画面上停格。所幸的是,石马塘在历史停格的那一刻起,它的原始风貌却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成为了传统村落的鲜活的标本。
  清同治年间,闻氏的第十七代孙闻庭萱曾经充满感情地为家乡石马塘写下过《石塘古迹》七言诗九首,今日读来,韵味依旧。特抄录于后,以飨读者:
  石塘古迹
  它山潆洄到石塘,天然胜迹聚吾乡。
  井留瀱汋苔纹古,桥隔江河练影长。
  鄮国尚书碑立屹,明州通判泽流芳。
  祖龙可笑当年庙,何时巍巍镇一方。
  石塘晓市
  十日三期快所求,村多常见市人稠。
  诸般伙杂晨方集,一哄声喧午未休。
  烟霭亭中邻佛殿,风腥桥外系渔舟。
  哗然错认将衙报,刺史羊公古庙留。
  瓜漕夜雨
  潭长作蒂港为藤,漕比瓜形信可凭。
  无数白鸥随浪起,有时赤鲤待雷升。
  丝纶月下尝垂钓,苓箵风前每下罾。
  渔妇渔翁相与语,多鱼那不及吴兴。
  三潭印月
  三潭不减圣湖清,个个澄然印月明。
  有影何人期共对,此心唯我许同盟。
  锡峰倒映横青黛,它山旁过泻碧声。
  石笋纤纤渊内簇,地灵六邑尽传名。
  双桥夹水
  虹自何年下碧霄,石塘南畔化双桥。
  长流横锁愁难逝,园影低沉欲并摇。
  银汉宛呈牛女夕,铜台犹记魏王朝。
  何如此地留佳胜,倘遇长卿好共邀。
  柳岸莺啼
  二月烟和柳满堤,柳阴浓处有莺啼。
  千丝袅袅春风晓,百啭嘤嘤暮雨西。
  态比张郎看不厌,只追戴子听应迷。
  寻芳选胜无如此,几度游人驻马蹄。
  荷池鱼戏
  宋祠西畔漾清涟,留得荷池不计年。
  翠盖亭亭高下出,纤鳞发发往来穿。
  金梭乱掷飘红粉,玉尺轻抛破绿烟。
  夏夜纳凉宜此地,歌闻采采识归船。
  洪沟春雨
  春来有雨注洪沟,田水涓涓日夜流。
  满腹岂徒资犊饮,全身恍若见龙游。
  乍停为咽重重石,骤涨难浮泛泛舟。
  试问贵人争览胜,风光丈八得同不。
  隔田秋稼
  四面俱高此独低,农人每岁枉加泥。
  春来只道田同石,秋至谁知稼满畦。
  耞板声传湖泊外,笠蓑影聚石塘西。
  丰登有庆叨田祖,报赛村村荐只鸡。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

相关地名

石马塘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