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背后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蜃蛟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2018
颗粒名称: 祖堂背后的故事
其他题名: 蜃蛟村的族房制度和堂前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
页码: 48-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蜃蛟村老建筑格局中的堂前和家族制度。堂前是宗法制度下的祖堂,是家族聚居地的核心空间,也是家族秩序的象征。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前,用以举办红白喜事和表达支派共同荣誉。
关键词: 蜃蛟村 祖堂 族房制度

内容

与许多农村一样,蜃蛟村的老建筑格局中的许多“堂前”。顾名思义,堂前就是“堂之前”,而堂就是宗法制度下的祖堂。
  老村落的一个特点就是聚族而居。蜃蛟村是周氏和魏氏聚族而居的地方,一个大家族聚居在一起需要一整套家族制度来维持秩序,其核心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宗”与“法”合一的制度,也就是血缘秩序与行政秩序合一的制度,它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形式来实现的,主要包括行第制度、祭祀制度、族房制度、族规制度、公产管理制度和家族义务制度。
  宗法制度的前提是“我们都是某个共同祖先的后裔”,在这个前提下决定“长者为尊”的原则。这就使家族内的所有人都处于统一的“辈份排列”格局中,有了辈份,才有长幼秩序,辈份就叫行第,每一辈就是一个“行”,每一个大家族(房)就是“第”,或叫“门第”(墙门)。蜃蛟周氏开始时并没有排行第,到第23世始编定行第表,五字一句共八句,凡四十字:
  国永安廷志,端良逢泰亨。
  诗书彰道义,文学显功名。
  忠孝天资厚,贤能德性成。
  继嗣尊祖教,隆茂万斯荣。
  这八句话四十字,基本上表现了蛟川周氏的治家理想和价值观念。周氏的每一辈,都用属于这辈的一个字作为谱名的其中一个字,通过名字就可以分清辈份。辈份分出了长幼尊卑,才能实现“长者为尊”,长者可以决定幼者。
  行第制度只分清了大小长幼,但一个大家族必须有一种组织形式,这就需要族房制度来解决。蜃蛟周氏是一个“族”,下面分为七个房,房是家族的支派。房下面是“五服”亲近,再下面是小房,以灶为单位,也就是独立分灶的家庭。这就构成了“族—房—五服—家庭”四个层次的家族组织。每个层级都有这个层级的共同祖先。为了巩固这一组织秩序,就需要祭祀制度来强调,祭祀共同祖先的过程,也是这个组织相互认同的过程。全族的祭祀场所是祠堂,它祭祀全族的共同祖先;而各房的祭祀场所就是祖堂,祭祀这一房的共同祖先。祖堂不像祠堂那样是独立的建筑,它是同一个房的成员共同的聚居地的核心空间,这个共同聚居地在蜃蛟就叫作“墙门”。这就是为什么蜃蛟的每一个堂前都在一个大墙门中心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堂前有许多公共功能,主要是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同时也是这个支派共同荣誉的表达地,比如说堂前的板壁上会看到许多旧时张贴的科举报单,报告这个房的后裔或亲戚科举高中的消息,这就表达了这房的共同荣誉。
  据民国《蛟川周氏宗谱·规约编》说“本族自迁至今,有九房名目,其一房、五房、六房、七房都付缺如。四房除前后两房之外,另有福四房一派。集出不齐,莫此为甚。今欲定其房派,非据其现存者不可。曰前二房,曰后二房,曰三房,曰前四房,曰后四房,曰福四房,曰八九房。嗣后全族七房,永为定例,毋得紊乱。其迁居长涂桥者,纳入于前二房之内。”这也就是说,原周氏共有九房,但一、五、六、七房已有名无实,可能是举房外迁,可能是后嗣断代,也可能是记忆不清,以讹传讹。为此于1931年重整房派,按当时所存者定为七个房。其中二房分前二房、后二房两个房派,三房一个房派,四房又分前、后、福三个房派,八九房合为一房派。这种重整秩序实出无奈,因为大房、五房、六房、七房这先前的四个房或者子孙萎缩,或者后裔外迁,反正已经不要村里居住或者不能成房。七个支派,各有自己的祖堂。随着家族人口的繁衍,有些人口多的房又分出下一层次的新祖堂。而且实际上,老七房还是存在的,可能已经人口稀少。到2009年,村里的所有祖堂(堂前)基本上都被修缮一新,这不但为村民提供和改善了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提供了家族祭祀制度的纪念地,强化了家族秩序观念。现将各祖堂的简单情况介绍于下:
  前二房祖堂:俗称二房,在蛟川北岸,面向南。与前四房祖堂地相并。
  后二房祖堂:俗称长埭屋,在西三房之前,所建无考。
  三房祖堂:称“宝善堂”。三房在繁衍中又分为东三房和西三房两支,宝善堂是东西两个三房合供祭祀的地方。建于明代,当时堂面向东。清初,西房34世祖周永福自己出资改为向南。康熙三年永福与族人订立《绳祖祀合议单》,规定平时归永福使用,祭祀的时候则为东、西两房公有,祭祀东西三房共同的祖先。但东西三房又各有自己的祖堂,祭祀各自的祖先。
  东三房祖堂:称“追远堂”,俗称老屋墙门。在有恒堂之前。以《论语》“民德归厚”中句名。
  西三房祖堂:称“馀庆堂”,与老祠堂同名。其位置在擂鼓地之前,后二房祖堂之后,俗称大松房。这一派的共同祖先是25世祖周安国,国安的祀名叫“孝思”,所以又岂“孝思祀墙门”。
  三房的日月两房祖堂:称“敬义堂”,俗称荫墙门。三房发族较快,下面又分出日房、月房两个支派,敬义堂为这两房公有。“敬义”之意,出于《论语·公冶长》:“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孔子评论子产时说的:“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自己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取其中“事上敬、使民义”之意,名为“敬义”。建筑原是“前厅后堂”格局,堂前原高耸一厅,左右各有厢房十余间,建房时又外凿两个池,规模宏大。某年前厅毁于大火,今只留下堂。30世裔孙逢璩、逢珍兄弟写了《记》。堂上的匾写“济美”二字,手笔出于鄞县的著名文人、进士董澜(小韭)。其匾今已修缮一新。
  前四房祖堂:在蛟川北岸边上,八九房祖堂之西,至民国时已经圮毁。建于何年、圮于何时无从考证。遗址上又建有一个小堂,大约为派下子孙不忍其祖迹湮没,设此以供一脉香火。该堂俗称“磨房“。
  福四房祖堂:称“百寿堂”,俗称笆里。大约建造于明朝末年,清初岁久倾圮。27世周志睦在嘉庆年间重新修茸。
  八九房祖堂:在蛟川北岸,临河,与崇本堂相接近。原为平房,九房下32世周昆泰于1928年秋天就旧址集资改建。2008年修缮一新。
  老七房祖堂:称“昭德堂”,俗称新屋墙门,为老七房公有。其建筑为27世孙周志炎所创。志炎生在清初,正值家业全盛之时,攻读举人,治书经,被雷太宗师(按宁)取入到府学,为郡庠生(官费学生),在学校里很有此声望。曾孙逢珍曾追记其事。故建筑建成于清康熙、雍正时代。
  有恒堂:俗称桂花堂前:为孟、仲两房公有。周氏25世祖周道安所筑。堂名取意于《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以此激励后人,希望后人世守遗训,勿致陨越。道安先生,号蛟池,族内称蛟池公,生于顺治十八年,卒于乾隆初年,此祖堂应当建于康熙、雍正年代之间。地在昭德堂之前,裔孙周逢珍于光绪三十二年有《记》。
  敦仁堂:亦称同裕,在魏家,民国时期新辟,以其在周氏以往九房之外新的建筑。周氏20世周良焙的私宅。良焙兄弟五人分为五房,分别为长房全裕(良芬)、二房同裕(良焙)、三房复裕(良煦)、四房生裕(良焯)、五房增裕(良行)。均以家号名其房因此堂名反而被掩盖。
  景濂堂:俗称裕成。民国二年(1913)有一半出卖办小学。
  载德堂:二十八世周端位所建。端位号南池,与夫人洪氏共享遐龄,以子孙众多,特建此堂。地当三房馀庆堂皇之前,街道之后,以世载其德之意,而名其堂。俗称“增大门”。
  崇礼堂:为二十九世周逢琳建于咸丰八年,在敬义堂之右。“元配王,生二子;继室李,又生八子,共十人。虑故居之不相容,因筑此,以分居其儿辈少者七人。正宸凡七楹,东西两厢各九楹。堂之前又有厅如正宸之数。厅额曰:服畴食德;堂曰:崇礼。益取崇尚礼仪之意。门前临大港,有小河可达其后。左拓场圃数十弓,凿一池据其右。堂之旁隙地,集植树花果竹木之属。”此堂就目前地貌变异,尚不知其确实所在。疑为朝西墙门,此地原曾有火灾而圯。

知识出处

蜃蛟史话

《蜃蛟史话》

本书介绍了宁波市蜃蛟村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文章从村名由来、始居姓氏、行政沿革、自然环境、旧村格局、族房祖堂、联村风貌等方面讲述了村落的人文地理;从农耕田作、地珍当推草一根、贸易集市、交通航运、公共事业等方面描述了村落的经济社会状况;介绍了村办企业、传统作坊店铺等企业发展历程;记录了蜃蛟村的历史大事和闻氏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

阅读

相关地名

蜃蛟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