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居住条件改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榭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9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居住条件改善
分类号: X21
页数: 5
页码: 75-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王榭村村民的住房以平房为主,式样有三角廊、五架屋、七架屋等,均为土木结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员们开始建新房,采用青砖和预制件等材料,采光和通风条件有所改善。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普遍建造了两层楼房,九十年代开始出现成套间和改造为套房的情况。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大榭开发建设,村民逐渐迁入安置房或商品房,身份也由村民变为新市民,过上了城市生活。
关键词: 王榭村 社会经济 居住条件

内容

解放前一部分村民住草房,大部分村民住瓦房。住房一般为平房,外王榭、里王榭各有一斢木楼房,外王榭楼房至今犹存。住房式样有三角廊、五架屋、七架屋,均为土木结构。有一些三合院分布于各自然村,俗称“五间两弄夹厍全,左右四明轩,石板明堂铺道地,大门两边围墙建”,枇把跳、吴家岙、老厂、外新屋、里王榭、外王榭、方家墩、兹生均有如此类的建筑。此类房屋屋檐低矮、窗小且少,开砖砌墙乱石掺墙肚,祓有雨廊,但潮湿、闷热,采光条件差,空气不对流,且容易渗漏,常需“捉漏”。厨房烟熏成黑色,厕所往往与猪舍同处一室,臭味萦绕。房屋密封性不好,时有蛇、虫、野蜂等光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员们建新房,大部分是采用本村窑厂生产的青砖“二五十”、二五开,石基上砌砖墙,山墙墙头搁桁条,用油毛毡盖顶,竹木做椽子,水泥预制件做桁条,俗称“墙头搁”。采光条件改善,空气能对流,墙面整洁。上世纪七十年代王榭大队共有18户社员建造新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普建新房,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的仓库、办公室、晒场、猪牛厩间空闲,出售给村民盖新房作屋基地。所以村民踊跃盖房,一般为两层楼房。两幢、两幢半、三幢、四幢不等,自成门户。砖混结构,预制件做楼板,钢筋水泥做墙基,大多房屋坐北朝南,采光好,通风爽,密封性强,但不足之处在于:楼上楼下是统间,下层楼房放便桶、放柴草,烟火熏黑墙面。据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共有95户村民建造新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村民建造的新楼房开始建成套间,或将原先建造的楼房改造为套房。上下两套,主次卧朝南、会客起居室、厨卫间配套,电信齐备,磁砖或木板做地板,吊顶装饰美。建围墙造大门明堂筑花坛,雨水顺管流走,居住条件今非昔比。
  据1994年统计,王榭村时有房屋建筑总面积64860平方米,其中砖混建筑面积30600平方米,砖木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1200平方米,简易建筑面积2008平方米。
  上述村民住房虽样式变化剧烈,面积增加,但均发生在本村范围内。
  进入新世纪,大榭开发建设渐入佳境。全村房屋逐渐拆迁,村民离开家乡,日渐迁入大榭开发区榭南生活区各花园小区,住上了安置房即商品房,有的还住上带电梯的高层建筑,通电通水通煤气通电信网络通数字电视,小区周边生活设施、文体设施尽配套,温馨安全舒适,身份也由村民变为新市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

知识出处

王榭村志

《王榭村志》

本文记述了王榭村是宁波市北仑区大榭街道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榭岛的东南部。村内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王榭人民经历了漫长的忍耐和等待,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时代。他们积极参身大榭开发区的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榭人民热情支持开发开放,积极参身建设,享受着开发建设的便利和收益。王榭村志是记录村庄变迁、传承史迹文化和乡土情怀的重要载体。

阅读

相关地名

王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