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专业人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919
颗粒名称: 第四节/专业人员
分类号: K828
页数: 5
页码: 272-276
摘要: 本节介绍了藕池村四位村民(张吉安、杨国平、张国章、杨裕祥)的个人经历和工作故事。
关键词: 藕池村 村民 工作经历

内容

一、主办会计张吉安
  吴安光说:“张会计是当时藕池村的当家人。我出生时,他已当会计。遇到他,就叫声张会计,也没有特别接触。后来我到村里以后,张会计就是正正经经的会计,把关把得相当好。我当了书记,我是不管账的,以前都是社长给我管。如果一把手签了字,社长不签字,他也不会报的。他是真正的当家人,村里的财务,一般人不会给你过目的。其实,张会计是真正的当家人,是有很大的功劳的,他的工作做得真的好。”
  郭成祜说:“他做事情也是一个钉子一个眼的。我记得1994、1995、1996年,他经常抽宁波牌香烟,一支接一支地抽。抽烟,他就坐着一句话都不说,你问他,他就“唔唔”地应下。对初次碰面的人,他会很拘谨的。我与李小平跟他比较熟悉,可以说说话、开开玩笑。平时空了,我们也会玩玩梭哈什么的。有时来我家里,喝一点小酒,可以坐一个下午,会天南地北地聊天,说种田什么的,你看我们多苦。我本来打算是1994年12月不做了,我说村里不做了。他到我家里做工作,不行,你要做,我们年纪大了,你一定要做。”
  笔者进村的第一天,说及口述史,李小平书记就说,如果张会计在就好了,他是最为熟悉藕池村历史的人。可惜,他去年刚过世了。他1954年就开始当会计,一直到1999年12月才退休。退休以后,也常来村中帮忙。乡村会计近于村的史官,是村级数据信息的文本整合者,负责村的集体文献记录。藕池村有完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都是张会计精心保管的结果。我进村档案室查阅档案时,非常惊奇于档案之完整,完整到某些存根也保留着。可以这么说,他经手的每一张纸都保存着。如果他在世的话,不仅可以搜集到大量一手的历史记忆,更可以有效地开发村档案资料。
  二、乡村放映员杨国平
  杨国平说:“以前的生活是蛮单调的,听说哪里有戏,有电影,我们就会去看。60年代、70年代,也就10岁左右,隔壁村薛家礼堂有演戏的,我们经常跑到那儿去看。80年代初,塘西村已经有18寸彩电了。那时候放《红楼梦》,看的人很多的。最早是县电影公司负责到我们这里来放,是开船来放的。后来乡里也有电影机了,布政最早放电影的人是薛家那个黑面孔,他也是退伍军人。开始是16毫米的,后来是30毫米的,宽了。我1983年初退伍后,到乡文化站工作。1986年开始放电影,先在影剧院放,后到各单位里去放,后面又到影剧院放电影了。当时的电影放映模式,是流动放映加上剧院。剧场里片子都排好的,几号放什么,有空了到各个村去流动,组织去放。我们到望春、吉林、布政三个乡流动去放,放映片都是基本路线教育之类政治活动。放电影,就到各村去组织票子,排班排好。80年代露天电影倒是多的,一般是跟村长讲的,今天晚上到你们这里来放,机器去拉来。放电影时,我们和村里结算,一般都是50块一场。像我们那时候就是四五十块,早点就更便宜了,10块、15块,这是70年代的行情。我们算最晚了,现在也偶尔放。
  “随着电视机的出现,电影生意也清淡了。我在上海买了一个双喇叭的电视机,当时还托人拿了票子,是1984年的时候,当时宁波电视台刚开台。1980年末,家里都有彩色电视机了。我是1987年结婚的,到城隍庙买了一只14寸的彩色电视机,日本将军牌。后来,宁波本地也有天马电视机了,是宁波电视机厂生产的。这样,电影生意比较少了,村里也不放了。剧院里好一点的电影,有时候还有的,但是上座率不是很高了。1992年,我有点不想放了,剧院里上座率也只有一点点。1993年,我正式辞职了。”
  三、乡村医生张国章
  张国章说:“我是1956年8月出生的。当医生是从1976年4月开始。9岁开始上学,读了7年书,在藕池小学、布政中学。布政中学读了两年,毕业后本要到高中,因为家庭条件限制,读不起了,就回到生产队参加工作。那时候工作都是一样的,都是割稻种田。刚读书回来,就是让你看牛,因为也不太会做其他工作。那时候我身体比较弱,不是很强壮。参加劳动就是看牛,看了大半年、一年左右。后参建皎口水库,工作做了一年多。从皎口水库回来以后,就做医生了。在我之前,还有一个医生叫张忠年,后来他去绍兴的学校进修了。这样,村里就想要物色一个人,那时候条件也比较差,好的人比较难找。那时候我刚刚初中毕业,村书记那时候是江根星,就和其他村支委讨论,让我去进修一段时间,然后到村里做赤脚医生。从1976年开始,我当了医生。
  “那时候村里经济实在是比较艰苦,就只有一个破庙,学校读书也是在破庙,工作也是在破庙。那时候工作的主要是江根星书记和张吉安会计几个人,大队长那时候也有,主要是靠书记和会计,会计主内,书记主外,他们两个人比较实在。特别是江根星书记,善于动脑筋,为了村里的发展和解决村民的困难做了很多事情。那时候破庙里面只有一部电话,而且还要到总机转,然后才能接通。板桥要打电话的话,要走到藕池破庙里打。那时候信息比较闭塞,就是靠一支笔写信。后来逐步有一点改变了,江根星书记想把村里经济慢慢弄上去,那时候办了藕池村铁厂,就是打铁厂,也办在破庙里。一边办公,一边是学堂,一边是铁厂,噪音问题可想而知。后来在杨家路头建了平房,打铁厂搬过来了。
  “那时候学习回来当医生,就是背一个保健箱到地头送药。那时候当医生,半夜还有人来找,那你就要起来,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配药打针。那时候看病不像现在,那时候发高烧了,吃一颗安乃近片,基本上就会好,不像现在挂盐水三四日都不会好。就这样,我当了好几年医生。后来藕池村慢慢有点改变了,当时赵宏海当书记,藕池新村开始慢慢发展了,造了一些商品房。当医生,也没有什么大事。我当医生四十多年了,现在我63岁,为了生存,还在上班赚点工资。后来根据形势需要,所有社区乡村都要合并,统一到社区服务站工作,就这样工作到了现在。”
  四、乡村出纳杨裕祥
  1946年生。8到16岁,读小学。读了初中一年级,没有毕业。1962年17岁,参加生产队,杨裕祥说:“我书读好以后到生产队,然后到打铁厂打铁,那时候打铁厂是用手工敲,我是敲榔头的,敲了两三年。”后任生产队会计。1966年21岁,到大队米厂任会计。1978年33岁起,在大队与铁厂任出纳。一贯来账目清楚,注意节约,得到群众信任。杨裕祥说:“然后从铁厂走出来到村里碾米了。那时候村里‘四清’工作队进来了,那时候我做出纳账目做得很清爽。那时候生产队,整个大队就一个铁厂,铁厂收入是村里主要收入。铁厂出纳也是让我当,前面还好,后来村里业务也多了,后来(1983)让书记做出纳,村里出纳给李小平做了。那时候我们做草凉帽,人家做了多少要给多少钱,这边会计账算好,人家来收购,把钱给大队。隔多少日子他会来大队收一回。基本上每户人家都做凉帽,那时候做草凉帽,一顶三角已经算很好了,一个生产队一年只有三百多块,藕池少一点,三百多块,板桥好一点有四百多块,总共八百多块收入。一天可以做好几顶,苦是很苦。现在做凉帽的人没有了,做凉帽的技术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要消失了。以前是草帽,用的是金丝草,细细的。现在是纸草,像纸头做的,又不一样了。那时候是本草,本草做凉帽、做席比较好。蔺草的芯子嫩嫩的,还是本草硬。那时候没有蔺草,用的是本草。蔺草80年代才有。后来铁厂关门了,我回到村里。铁厂那时候个人承包了,不打铁了,打模具,后来打不锈钢。”
  五、乡村会计林德庆
  林德庆,1947年至1950年,在塘西小学读书。1951年,在藕池小学读书。1954年,加入高级社。1956年至1957年,担任迎丰社生产队记工员。1963年至1966年,担任生产队会计。1967年至1982年,担任生产队长。1973年入党。1982年左右,担任村羽毛厂厂长。1985年起,担任保温材料厂会计。后来,成为村工业会计。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吉安
相关人物
吴安光
相关人物
张会计
相关人物
郭成祜
相关人物
李小平
相关人物
杨国平
相关人物
张国章
相关人物
张忠年
相关人物
江根星
相关人物
赵宏海
相关人物
杨裕祥
相关人物
林德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村里集镇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铁厂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