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互助民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913
颗粒名称: 第七节/互助民风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10
页码: 235-244
摘要: 本节描述了藕池村生产队时期互助责任的表现,包括家庭之间的互助、邻里之间的照顾、对五保户的救助等。同时,文章还突出了照顾老人的重要性,强调了尊重老人、尽到子女责任的原则。
关键词: 藕池村 民风 互助

内容

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很重要的民风,叫互助责任。这在生产队时期,表现更为明显。
  一、生产队时期的互助民风
  姜国城说:“互助当然有,我也能说出几个例子。一个是发生在我自己家里面的,发生在我自己家里的就是我妈的事。我这个人的气质形象像我爸,人格良心像我妈,我妈很多年一直在另外一个村委会工作,走过去大概要20分钟吧,那边一个家庭,我们家一直在帮助他。我们也不算太富裕的,但是如果他家里面饭没有了,我们就借给他。有时候春节到了,小孩子去买一件衣服、买点布的钱没有了,我妈妈就借给他5块、2块的。
  这个实际上来说是潜移默化告诉我,要帮助别人。
  “另外一件事情,是邻居之间的,我们隔壁有一家,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被他大人打了,冬天了,把他扔到河里面去,那时候他才八九岁。孩子会游泳的,自己爬上来了。冬天都是零下1度、2度,他上来以后,冻得瑟瑟发抖,他自己的爸爸都不理他。我妈赶紧把他领到我们家里,把他衣服换掉,给他洗热水澡,喝一些暖和的东西。最后给他的爸爸去讲,你不能这样做。按照现在说起来,有点太极端了,小孩子不听话,你可以骂几句打几下,但是扔到河里去是太极端了。虽然说事情也是很小,但是老百姓的生活也是点点滴滴微小的事情组成的。
  “还有很多要饭的到我家里面来,我妈肯定是给一碗热饭,或者把家里面我们不能穿的,但是对他们来说可以穿的衣服,送给他们一些。其他家庭发生的类似事情,肯定多多少少也有的。
  “我们板桥村在整个藕池大队里面,村风、民风是最好的,好就好在安分守己、善良。有的村庄里面出来的小孩就是会打架的,但是我们村庄小孩子跟隔壁去打架是打不过他们的。这个是环境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当时哪一户人家做一些帮助人的事,也是发自于内心,就认为是很自然的,有这份良心在,能帮就帮。
  “我小时候待在家里面是蛮多的,农忙的双抢时节,每个家庭不一样,男劳力比较多的,活就干得比较快一点,有的家里男劳力比较少的,就去帮帮忙,对方家里会出钱,或者之后送点东西,反正大家都相互尊重。那个时候,这些都很普遍,比如借牛也经常有。我小时候也放过牛,那个时候黄牛、水牛都有的,有六七头,会给1毛钱或者5分钱,相当于赚点外快。人对牛的感情也蛮深,杀牛,牛会流泪的,有的牛已经到了年纪,干不动农活了,生产队就把牛杀了。生产队队员除了分牛肉以外,还分骨头什么的。生产队也有一个养牛的仓库,大家围在一起分牛肉,这是最开心最热闹的。
  “以前田里每年三四月份,种早稻之前种了秧苗,秧苗拔了以后,这个地也是很光滑的,我们小孩子就把这个农田有水的地方当成游泳池去游泳了。还有村庄里面河沟里面游泳,我们农村里面的小孩子,五六岁就会游泳了。板桥边上以前有很大的河,现在河很小了。原来的板桥是一座石桥,年代很久了,是拱形的石桥,很漂亮,皎口水库水有时候会放下来,我们那个板桥的泄洪量还是蛮大的。
  “小时候好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还有生产队那个船,我们有一个孩子王带头,跳到河沟里面,张牙舞爪地玩水。那时候水里鱼多,塘鱼会跳起来的,有的鱼一不小心会跳到船里,我们就在船上抓鱼,一个小孩子,跳下去,水花弄得很大,鱼就会跳上来。我小时候负面的东西是没有的,村庄里面,最多就是偶然谁跟谁吵架,吵架哪里没有,很极端的违反中国人的道德的东西,没有的。还有一些村民对我都蛮好的,有以我为某种骄傲的样子,我能感觉到。
  “藕池村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农村里面最纯朴的这种感情还存在。我们板桥村的邻里关系是最和谐的,村的风气也蛮好的,正直、善良。我们的村风更加淳朴一点,村民都安分守己的。对我自己来讲,村里面的小孩子的童年都是很幸福的,那时候都是蓝天,干净的天、干净的空气、干净的水,大家都是农民的儿子,平常上学、放假,帮自己家里面去干活,到生产队去干活。那时候还有生产队的,都是很好的。那个时候,人总体上不胖不瘦,我认为除了爸妈娘胎里面的遗传,一部分还是来自小时候的锻炼。小时候村里面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形态,都挺好的。所以,村里面的村风,快乐的童年,还有当时的社会的环境,几个因素就潜移默化地对我自己有一些影响。所以,我无论考大学也好,参加工作也好,打工也好,自己办厂做老板也好,实际上内心里面也是很有一种理想存在的。总之,我们是蛮忠厚老实的村民,也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我对出生的地方还是非常认同的,也非常念旧的。”
  二、照顾阿珠婆婆
  张阿珠(1901—?),新昌人,马裕棠家娘姨,人称阿珠婆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搬出来住了,后来住在洪家,离李阿凤家近。晚年,李阿凤经常照顾她。李桂花说:“以前地主不要保姆了,那个老婆婆,人家都叫她老太婆,在三滑(马善祥)家做娘姨,没人管事,挺可怜的,后来就是我妈妈去管她。后来年纪大了,大小便失禁,都是我妈妈去给她打理的。我妈妈一直是去做好事的。现在我二弟也开始做好事了,有一个人死了,他也每年去拜的。有些事,我妈妈不经常跟我们说的,她总是教育我们,如果你有什么事,一定要做好。没有小孩的人,是很可怜的,你要去照顾。现在,我也很会照顾别人。以前我刚做媳妇的时候,我妈妈说,你跟你婆婆一起住,不要对婆婆坏,一定要对婆婆好。我一直对我婆婆很好,我婆婆大便拉出什么的,都是我来清理的。我现在跟我弟弟说,当了书记,一定要敬重年纪大的人,他们生病了,你一定要多去看看,你不能看不起别人。我以前被别人看不起,我现在对人家好,人家看到我也不会说我。”李阿凤说:“我当妇女主任,是国家委托我,所以很多事是我本来就应该要做的。对张阿珠,我盛饭给她吃,米多多少少拿一点去的。她在这边做娘姨,人是新昌人。我说你心里没坏过,我拿过来给你吃一点,跟你的子女一样的。然后她说:阿凤,你态度这么好。我说,自己家里家庭这么苦,已经过去了。现在你还这么苦,我应该帮你的。”
  李桂花说:“人家小孩手脱臼了,是我妈帮他弄好的。”李阿凤说:“这个是应该的,人家要把钱给我,我都不要的。但是人家送东西给我,我也没办法。这个做人要想明白,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这么好,待我那么好,我也应该对国家好。”
  三、照顾五保户詹月香、鲍启扣
  徐亚晨说:“板桥村原来有一个叫詹月香的五保户,人称阿姆婆婆,住在我家附近,住着十多平方米的小屋,一个人生活。我奶奶与我母亲很有爱心,凡当季蔬菜种上来,总会让我送她一份。她搞不动家里卫生,我母亲会给她去搞。到她不会动了,洗衣服、吃饭等,也是我母亲帮的。我母亲家里活忙不过来,就叫我去给老人家洗衣服。又有一个叫鲍启扣的五保户,有点手艺,会补鞋,有时候挑着担子到外面赚几块钱,自己当生活费。2002年3月病危,住在礼嘉桥的侄子侄女过来,准备后事,希望在祖关山做坟。我与村长李小平一起去他家,对他说:你是五保户,后事的费用由我们村里出,得由村里决定。祖关山,村里不熟悉。村里老人的坟墓,多做在芝山,方便后人扫墓。老人答应了,就做在芝山。从那时起,我们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去给他上坟,烧点纸钱,纪念老人。”
  四、救助梁阿反
  张国章说:“1976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左右,快过年了,那天晚上和亲朋喝了一点酒,晚上十点多的时候,梁国平的阿姆来敲门,她一边哭一边叫。那时候路是石板路,正在下雪,西北风呼呼响,我赶快爬起来,只穿了一条棉毛裤,外面穿了一件大衣,提着箱子就去了。奔到他家里以后,发现梁国平阿爸是心肌梗死,人已经不会动了。我走到的时候,旁边几个村民已经到了。我说你快点拿一个毛巾,把他嘴巴盖着,做人工呼吸。他做人工呼吸,我做心脏按压。同时要他们快点打120。120的车没有来,只好自己去医院。那怎么去医院呢?板桥旁有一个渔业队,渔业队有一条抓鱼用的机动船。那天晚上非常冷,机动船是锁着的,我们把它敲掉,把人抬到机动船上。那次板桥后生基本上都出动了,那时候村民跟村民非常团结,相互帮助,隔壁邻里有什么事情都非常关心。到三孔溪,机动船熄火了,多少危险呀。熄火以后,再要开起来,就用绳子拉,拼命地拉,用尽全身力气地拉,刚刚要卷进去,拉响了。机动船不像别的机动车,已经有点要翻的样子,它慢慢慢慢又恢复了。如果翻下去,那我们就全军覆没了。然后开到宁波浩河头停了,我们真正没有力气了。那时候还有李安民,他一边奔,一边打电话,宁波第一医院的电话一直打不通。离第一医院还有一段路,那时候就一人一只手这样抬着奔去。奔到第一医院,进急诊室了,医生一看,赶快打了一针强心针,几秒钟后,医生说,没办法了,这人已经去了。这事大概是1977年。回来以后,他老婆哭哭啼啼,特别悲伤。他年纪很轻,只有33岁,就这样过世了,对这一家人打击很大。梁国平的外公和外婆在他阿姆的地方住着,外公(张良惠)在女婿走了以后,心里受打击比较大,不到两年的时间(1978),也生病走了。外公本来是生意人,身体非常好。”
  五、好媳妇陈利菊
  陈利菊说:“照顾老人,也是理所应当的,要尽到做子女的责任,要做到尊重老人。我婆婆是81岁去世的,79岁脑梗,生活不能自理了。有一次她感冒了,我过去,她说人有点伤风感冒了,躺着也没有吃饭。每次有点生病,我会问她,要不要来我家里。她愿意来,我就把她叫来,在家里住下。一开始,就是天亮了给她穿衣服,吃饭了给她盛饭,后来四五个月后,她就爬不起来了,她要吃饭或者喝水,我就拿给她吃,她自己也不会说话了,要吃什么也说不了了。我想水总归要喝一点,就给她倒点水。喝了水以后,更加要上厕所了。那就帮助她上厕所,她每次会示意的,我要经常过去看看,她掀开被子,就说明要上厕所了。有一次上好厕所,我抱她到床上去,她又掀开了,我以为又要上了,实际上是要大便了。”
  丈夫姚国华说:“一般常人是做不到她这样的。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电视上看到,什么婆媳关系,我们家都是没有的。她对大人很好,给我母亲擦身,把脚趾什么的都擦得干干净净的。我母亲是非常爱干净的一个人,她说儿女都是乱洗的,说媳妇细心一点。后来耳朵不怎么好了,刚刚动好手术,我们叫阿妹来照顾几天,刚好住院没有住进去,母亲午饭都不肯吃,她话也讲不清楚了,人是认得的。后来看见媳妇手里拿着热水瓶、脸盆回去,她又开心了,就愿意吃饭了。一般人想不到的东西,她都做得出来。我跟你说,我觉得我老婆,像宁波市、浙江省好媳妇都可以评上,一辈子都对老人这么好,很多人都是做不到的。好好地在吃饭,一下子呕出来,真的是很恶心的,但是她会用手去捧,要是人家的话,早就跑了。她就用手去接,拿毛巾,打水过来擦,这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性这样做的。母亲是心脑血管毛病,吃心脑血管的药又很贵的,今天花几百块,过几天又花几百块,一般人真的不愿意。凭良心说,我老婆真的是好。我母亲就说了,媳妇天晴下雨都对我一样的。
  “在医院,医生说,你母亲看病的钱已经用光了,明天要付钱了。我马上打电话打到家里,她吃好午饭,马上就把钱送过来了。第二天医生问我:你钱付进来了吗?我说付进来了。他还不相信呢,后来一看真的付了。我说:我们大钱没有,小钱有的,你放心好了。医生给我母亲看病很主动的,医生也很负责的。这两年工夫,母亲也吃了很多苦的。两年以前,还没有生病之前,她自己一个人住的,我们对她也是照顾的,给她送饭菜,鱼啊肉啊,总把好的送过去。买了小黄鱼,就把最大的干净的挑出来,洗好了给母亲送去。还会进一步,问她要红烧还是清炖。这些都是日常要做的,不是生病了才对她好,她对我母亲就像是对自己的父亲母亲一样好的。当时她和村长李小平也熟悉的,是隔壁邻居,村长的母亲也说:这么好的媳妇,真的跟女儿一样的。每天都会去看一看她,真的很好,一般人都做不到。后来布政乡发了一张通知,精神文明之类的,有好几个人参评婆媳关系,她评上了,我们也没有想到。人家也说我福气好。我母亲死也要死在我家的,我四个兄弟,我是老三,本来应该是死在大儿子家里的。她住在我家里以后,她说喜欢住在这里。母亲从第一医院回来以后在我家住了两年,我老婆就照顾了两年,她说我很喜欢在这儿的。阿妹在,母亲就白着眼睛瞪着,等我老婆到了就好了。”
  最后,陈利菊说:“一人一世,很好也做不到,恶人也做不来,就是平平凡凡的,性格是天生的。”
  六、慈善老人姜善庭
  “谢谢您,谢谢,您是我们身边无私奉献的楷模。”2018年8月27日上午,宁波海曙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紧紧握住姜善庭的手,感谢他将自己拾荒以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万元捐至慈善总会,用于资助困难家庭。在老人的再三要求下,捐赠证书上留下了“爱心老人”四个字,并没有用其真实姓名。海曙区古林镇藕池村附近的人们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位老人姜善庭,但却不知他是一位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好心人。10多年来,这位88岁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每天骑着一辆小小的旧三轮出门,捡废品卖钱,再将这换来的钱资助困难家庭。每天上午起床后,姜善庭都会骑着三轮车在家附近的社区、街道上“溜达”,找寻“目标”,到了饭点再回家。“硬纸板的回收价格高一些,饮料瓶不值钱嘞。”姜善庭笑着说,当小三轮装满废品后,他便会一车车推到家,积累了一个月后,再统一卖给废品回收站。“有时候,一星期捡下来的废品还卖不到10块钱。”老人坚持拾荒的原因不是自己生计困难,而是想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给予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样一个心存善心的老人,并不是大富大贵之人,退休后,姜善庭每月有退休金1200余元,他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钱,菜都不舍得买,电都不舍得用,女儿心疼父亲经常送菜过来。“我长期吃素,有时候一个面包就可以抵一餐了,除了每个月吃药看病以及买点蔬菜50元左右,剩下的都积攒起来。”姜善庭说,自己平均每月攒800元,加上卖废品的钱,每年有1万元左右。姜善庭的家里经常堆满了各种捡来的瓶子,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周围的邻居多次劝他退休金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了,就不要再去捡废品了。可是谁知道他从牙缝里抠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资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事老人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起,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女儿们知道了他做的事,纷纷劝他不要出去捡废品了,钱不够子女们可以给。但姜善庭却说:国家给他的退休金是给他好好生活养老的,自己既然想帮助别人,就应该拿真心去帮助,用自己的劳动赚钱帮助他人。关于老人这些年到底资助了多少人,捐了多少钱,他自己也已经模糊了。姜善庭喜欢看报纸,有一年通过报纸看到横溪镇有个困难家庭,孩子因贫困读不起书,需要帮助。“这个事情对我启发很大,感触很深。”姜善庭想到还有读书困难的学生,就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事情帮助他们上学。于是,姜善庭来到藕池村村委会,向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平了解这位资助对象。“姜师傅问起我去横溪的路线,我们才知道他已经做热心公益这么多年了。”李小平感慨。随后,姜善庭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就坐着公交车,怀揣着4000元爱心款,专程赶到横溪一所小学,将善款交给资助对象的老师手里,还买了生活用品送到学生家中。“孩子的成绩非常好,但读不起书,我很心疼,就想帮帮她。”姜善庭说。还有一年冬天,集士港镇山下庄村一个村民的女儿得了白血病。老人知道后,又将自己省下的3000元钱送到这户家庭,献完爱心就离开了,没有留下姓名和住址。虽然每次献爱心的钱不多,但是却需要老人节省好几个月的费用,捡数不清的废品换来。目前老人的左腿因故残疾,日常出行不便,时常还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状况。由此,他才将自己的心愿告诉村书记李小平,想一次性捐赠5万元给需要帮助的人。“我都一把年纪了,钱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子女有手有脚,能够靠自己养活自己,我现在能帮在困难中的人,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和乐趣。”①
  姜善庭自幼家境贫寒,14岁时,小学还差一年,没有读完,就辍学到宁波布厂当学徒,打工赚钱。在一个老板家时,他随其孩子旁听。1952年时,在慈溪的广货店工作。20世纪50年代,曾在慈溪的小学当过十几年代课老师。后来又在工厂做过一段时间。他一生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读文艺类图书。而且有一个习惯,书读过以后就出售了,不再保存,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型读书者。据其女儿说,父亲回家,就是捧一本书,一生未太劳累过。家务诸事,都是母亲操心的。笔者与老先生交谈过,除了耳聋外,大脑思维清楚,声音响亮。89岁的老人,仍在楼梯下的小书房读书。如此喜欢读书,在藕池村中也是少见。只是,他属自我消费型的读书,装进大脑,只读不写。而且他所学到的知识,一生中也没有机会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可称为独善其身。因为读书多,思想境界高,让老人产生了要做善事的念头。“再不能让孩子们因为没钱辍学!”这是姜老伯捐款时最朴素的初衷。
  七、勇救落水儿童
  2009年8月22日早上七点四十分左右,藕池村村民王翠芳在河边洗衣服,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她看了看,发现河里有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浮了上来,王翠芳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救起孩子,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人工呼吸,使原本已没有意识的孩子苏醒过来,王翠芳这才松了一口气。孩子得以脱离危险,随后被送往医院进一步观察。王翠芳不愧为新时代的巾帼英雄。

附注

①陈朝霞:《10多年捐助了近8万元,宁波海曙88岁爱心老人拾荒助困》,《宁波日报》2018年8月29日。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姜国城
相关人物
张阿珠
相关人物
李阿凤
相关人物
李桂花
相关人物
老太婆
相关人物
马善祥
相关人物
鲍启扣
相关人物
徐亚晨
相关人物
詹月香
相关人物
张国章
相关人物
梁国平
相关人物
李安民
相关人物
张良惠
相关人物
陈利菊
相关人物
姚国华
相关人物
王翠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河里镇
相关地名
板桥村
相关地名
南河沟乡
相关地名
柳河沟镇
相关地名
新昌县
相关地名
村里集镇
相关地名
祖关山村
相关地名
芝山镇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横溪镇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
河边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