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四处经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903
颗粒名称: 第三节/四处经商
分类号: F121.23
页数: 12
页码: 194-205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藕池村靠近宁波轻纺城的位置带来的商机,以及村民在杀猪卖肉和在轻纺城经商方面的发展故事。文章涵盖了村民个体经济发展的历程、挑战和机遇,并强调了勤劳努力以及创业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 藕池村 个体经济 发展历程

内容

藕池村位于宁波城郊,靠近宁波轻纺城,所以村民发展三产、发展经济的思路也比较清晰。
  一、杀猪卖肉
  在板桥村,从俞云华开始,到庄朋海、徐林祥、徐繁荣、杜加田等人,均从事杀猪卖肉行业。俞云华又是受邻村城横楼陈光荣的影响。此人最早到大世界卖肉,当时连宰肉的工具都没有,拿了一把小斧头宰肉,人称“小斧头”。庄朋海是俞云华的妹夫,徐繁荣老婆叫俞云华母亲阿姨。如此,他们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卖肉群体。
  1.俞云华
  俞云华说:“杀猪,我从25岁(1985)开始干,最开始在大世界做生意。在家里杀好,拉过去,放到肉摊去卖,卖了十五六年。我当时用的是摩托车,在板桥有摩托车我是最早了,我开着摩托车到处联系生意。我老婆是奉化方桥人,不会种田,我有9亩多的田,又要杀肉猪,多辛苦。因为我家里穷,我结婚也没有什么东西的,只有母亲留给我的一间老房子,也很破旧的,门板都破的,我买了纸,调好糨糊糊上了。人家娶了老婆不珍惜,我是很珍惜的。我们家困难,没有父亲的,还有两个妹妹。当初刚结婚的时候很困难,9亩多田在种,要交公粮,肉每天拉去大世界卖,赚一点也好。那时候卖肉有10多块、20块可以赚。那时候的工资才毛20块一个月,我一天可以抵人家一个月工资。
  “辛苦是辛苦,赚倒是蛮好赚的。以前农村是石子路,桥头都是石阶,要把自行车推过去。我家离那个桥二三百米路,我老婆胆子很小,怕小孩子滑下去,所以一般我要陪她到家里,我再骑车回去。当时的路真的很差,后来好了。我的脚上开了两刀,我也还是每天去赚钱,因为背债了。开刀了以后,我也没有休息,卖肉的时候在旁边摆一个凳子,把脚搁在上面,回到家还要种田,一定要把钱还出来。我10个月就把债都还清了。那时候村里个体商户不多,我算是早的了。做生意时,我们体检,做健康证,领执照。那时候大世界的生意好,红白事都是要来大世界买菜的。那时候真的很苦,天气热,肉要臭掉的,一只猪大概卖六七十块钱,两只一百多块钱了,一家人的家产都在这里了,就怕肉臭掉。有时候自行车轮胎没气了,钢丝断了,就只能推过去,因为太早没有修车摊。我天还没亮就去市场,一般卖到9点钟肉就卖光了。天亮一般5点多,天热时就4点多,因为路远,骑车要骑一个多小时,我3点钟就要起来杀猪,弄好了以后,到大世界去卖。卖完以后,回来种田。最早的一次六七点钟肉卖光了。我的9亩多的田,要放水什么的,只有一个劳力干活那是很辛苦的了。我一般就是跟客户讲好要多少,然后客户直接过来买,或者我送到饭店去。种完田,我还要去收猪,要先去买下,然后用手拉车去拉回来。有一次放电影,我老婆一直等我不回来,我就是去收猪了,借了手拉车去拉,两只猪可以赚40块,结果却丢了50块,当时真的肉痛死了,两只猪都白卖了。我拉到桥头,桥头有石阶,我拉不动,就叫我老婆过来,一起抬到家里,才能吃两口饭。手拉车是借人家的,要还掉的,然后再骑自行车回来,这时候电影刚刚散场了。那时候看一场电影多难得啊,偶尔才放一场电影,这个讲起来现在还觉得鼻头酸酸的。
  “那时候农村60块一年,100斤谷子是10块,讲起来我在藕池头也算是孝子了。口粮,男的一年是700斤谷,女的是600斤,我会种大人的那份。家里姐妹多,所以我要多赚钱。我后来就把母亲给的房子还给了母亲,我自己造了房子,为了这个,还背了6000块债务。”
  2.庄朋海
  庄朋海是20世纪70年代从水库移民出来的,住在板桥村,初在布政布厂工作。在俞云华卖肉成功以后几个月,21岁(1985)的庄朋海,嫌工资低,也走出来,加入杀猪卖肉的行业,然后到宁波大世界卖肉。屠宰行业比较辛苦,他也做了近十年。
  3.徐繁荣
  徐繁荣说:“我读了6年书,后来看牛,牛看了两年,然后到牧场养猪。十七八岁时,也当过畜牧主任。后来,牧场解散了。29岁(1987)时,开始做卖肉生意,做了17年。后来到村里工作了,也有18年了。
  “在老的大世界,我做了17年生意。每天晚上12点钟要起来,卖肉到傍晚再回来,再去收猪。那没得睡的,每天都要收猪去的。总有五六年的时间,每天半夜起来,天亮杀猪,卖得完就可以回来睡觉,卖不回来就没得睡了,因为要挨家挨户去收猪,第二天要杀的。后来生意做大了,轻松了,可以休息一天,开着车到各个村庄去收。后来生意越发做大了,就到下应这边去收,也收了五六年。猪卖点给人家,自己也杀点。后来这种生意不好做了,就到镇海的一个食品公司去收,他们的肉猪是从外面调拨来的,几个人合伙,量比较大。自己杀的时候,晚上12点多就要起来杀。原来是在自己家里杀的,后来要到屠宰场去杀。后来我脚也不大好,就不卖了。我大概是45岁(2003)上不做生意了,就到村里来了。实际上做生意也苦,田头活也苦,一点都没有休息的时间,仅是养家糊口而已。老婆要烧水,我要杀猪。她那时候要照顾孩子,小孩还小。
  “肉的价钱,在凭票时代是6毛6分。进入自由交易时代,最早是7毛多一斤,后来是1块多。我卖肉是从9毛多一斤开始卖起的。我第一次收猪是收了一只黑肉猪,60多块钱。小小的,一百多斤,那时候肉只卖9毛钱一斤,后来一两块,再是3块多,后面就是6块多了。卖到7块多一斤时,我不干了。
  “那时候卖肉,一天一只肉猪基本上卖光,卖不光的话,便宜一点也要都卖掉的,特别是天热的时候。那时候猪就是吃稀糠什么的,是很瘦的。有一次在宁波火葬场那里,从一户人家我买了十多只。那时候天气非常热,肉卖不掉。那一次亏本亏惨了,到了下午,肉已经有馊味了。那个地方有个小饭店,我只能把40斤的肉都卖给他了。那时候我们三个人,一共十多只猪,都亏本了。做生意的话,还是自由一些,钱也好赚一点,家里条件好一点,吃的方面,如果稍微剩点肉,也可以自己吃。人家没钱的时候没有肉吃,我们总归有肉吃的。当时我的志向是做到1万块,就不做生意了。那时候也没有休息时间的,没有星期天的。我们现在日子好过了,钱也用不了这么多。我退休以后,我也不会去做门卫的。
  “我卖肉卖了17年,非常难卖的时候,我也找过我阿叔(徐信定),到宁波师范也去销过,他们是一整只猪都拿去的。那时候是中考,一次卖过以后,第二次他就支支吾吾的了。其实他也是有道理的,我做生意是天天要做的,卖不掉了,难道天天都卖给他吗?有困难偶尔求他一次还可以,但每天肯定不行。
  “那时候骑着自行车去收猪,一百一二十斤的肉猪,我一个人抓住它,用绳子捆起来。那时候没有帮忙的人的,只能是自己抓,捆绑好,用自行车载回来。肉猪是活的,路上有汽车开过的话,肉猪要挣扎,我的车龙头就把不住了,有一次把他人给压着了。那时候做生意,40块一天、30块一天,开心是开心的,肉也比别人吃得多。那时候别人的工资才30多块钱一日,我们卖肉收入也算是比较好了。
  “走上杀猪卖肉之路,缘于亲戚。过了半年,想想在厂里做做也就这么回事,也有做点生意的意思。他们就讲,杀肉猪也蛮好,叫我也去杀肉猪。我说我不会杀,他们说他们给我杀的,我也就是帮忙。他们人结实,我也会杀一点。那时候我已经结婚了,我老婆也陪着去,跟人家老婆婆讲好。摊位的位置也要抢的,肯定要早的,不早的话,没有地方摆摊的。想想有点钱赚,也是高兴的。我做生意,其实也是做得最差的了,人家做生意能力好的都有窍门。我做到后面是给饭店送,不过也有风险。一次,一个老板欠了一万两千多,最后饭店倒闭了,我的钱也没地方拿,真的气死了。他店还没关门的时候,有一次说开现金支票,让我到银行去拿钱,结果是空头支票。一万多块没有拿到,也是有点难过,老房子都可以买一套了。这是1998年左右的事。
  “那时候没有汽车,猪载到段塘机耕路,我再拉进来,然后从我们这里卖出去。那时候黄鱼车拉过来五车,家里这样一个房间,都是杀好的猪,大都是腿,前腿后腿,也去卖。那时候用三卡拉去,再用黄鱼车拖去,到大世界去卖。卖光了,那天生意是很好,大概卖了4000多斤肉,下午要把它卖光。上午老婆先过来,10点多,我不在,我老婆过秤,我回来以后再拉出去卖。那时候好像有BP机的。后来回来,人真的很累。这么多的肉,过年到了要卖的,那时候生意是好,自己也没有剩下什么,就一点骨头了。因为天气也冷,卖就卖一点,剩就剩一点,也是利润。
  “做生意的话,说实话,人虽然吃力,但是有钱赚,也有动力,那时候体力好,睡一觉就恢复了。斩了这么多的肉,有时候刀都握不住了,五六斤的肉,一天劈到晚,也是很吃力的。第二天还是要做,没办法,还是靠赚钱这个想法支撑着。那时候零售不卖的,基本上都是整腿卖的,以前的腿没有像现在这么大,一只腿就10多斤、20来斤。以前跟三门人做生意,会轻松一点。三门这边的肉猪多,活猪也有的,他们肉猪很大,也很要吃肥肉。
  “和外洋(远洋)人做生意最好玩。过去外洋人在过年会来买肉,轮船很大的,他们来做生意,船开出去要半年,就买点肉带回去。原来在白沙买的,白沙的价钱比较高,后来到大世界,大世界有点批发市场性质,东西便宜一些,种类又多。他们有四只船,两只船一队,到海上去捕鱼,需要半年,蔬菜全部都要准备好,猪是一只船要两三只。跟他们做生意最好了,一天能收入三四千块。他们把猪肉带走以后,用冰冰好,或者用盐腌好。后来钱少了一点,但是也有几千块。这个都是现钱拿进来的,老婆看见也是高兴。
  “生意有好做也有不好做的,亏本也有,肉卖不掉就臭了,会亏本。一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一只肉猪,前腿、后腿、中间,分六大块,都是在家里斩好了再去卖。那时候也没有冰箱,有冰箱也塞不进去的,斩开了卖不掉,就只能放在屋顶上晾着。臭掉也有,亏本也有,不过总是少,一只肉猪卖了还剩下一只腿没有卖掉,就自己吃,如果臭掉,就得扔掉了。
  “做生意是挺苦的,赚也赚了几块,当初还是可以的,一开始用自行车,后来买摩托车。我在板桥卖肉的人当中算是比较早了。我人小,买小一点的摩托车,江陵牌。他们人高大一点的,就买五羊、本田。
  “我现在感觉,做生意,不管赚多少钱一天,都是辛苦。我们这个生意比别的还要苦,做水果、蔬菜生意是苦的,他们是贩卖来的,拿来就放在这里,我们还要给猪弄干净,还要挨家挨户去收。
  “收购肉猪,必须自己动手,不敢相信别人。别人收来的不一定是好的,有好的有坏的。自己眼睛看过以后,万一蚀本,也是心甘情愿,不怨别人。如果别人收来的,蚀本了,心里肯定不舒服。做生意,实际上是靠经济支撑着,你去上班就没做生意这么费心思。
  以前做生意的人经常会想,上班就好了,还有双休日,晚上也可以乘凉,那时候乘凉的时间都没有,一直都要做生意。那时候做生意,一有空就睡觉,真的很吃力。”
  4.杜加田
  杜加田说:“开始种田,也是很苦的。我们的田都是日日夜夜自己在种,我和老婆两个人种。后来,自己盖了两间空心板房子,前后门也没有的,窗也没有的,就住进去了。后面有了一点钱,就搞一下,一点点盖起了房子。有三四年时间,我一边种田,一边在外面做生意。我开始在大世界卖肉,后来因为没有执照,不给我卖了。我回来种田,社长就跟我说,让我养母猪。上面有任务分给我们村里,他说我看别人也不行,就给我弄。于是,我开始养母猪,一开始捉来五六只,养了一年多。后来便宜了,又把母猪卖掉,不养了。村里有一只船,我就去撑船了。一直弄到1992年以后,村里车路、机耕路都做通了,没有人乘船了。我就去办了执照,又到市场去卖肉了。一直卖到58岁(2007)不做了为止。开始在大世界市场卖,后到尹江岸市场,做到钟公庙市场、南苑市场,在南苑市场卖到了不卖为止。”
  吴纪芳说:“这是顺其自然的,土地没有了之后,藕池人都做一点小生意。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以后,搞自主创业,不是像过去做一产二产,现在都从事三产。很多大学生自己搞代销店、网店,包括到轻纺城开店。藕池原来出租车很多,现在出租车生意也不好做,老爸做出租车生意,儿子肯定不做,因为太苦了,另外还有安全问题。藕池原来杀猪的人很多,现在环保不允许,都集中屠宰了,再做杀猪的生意,利润就很少了。现在藕池人基本上都从事三产,一部分人是靠村里养着。2015年,当时一个人一年发5000。我跟村民说,你家里三个人,种植也好,养殖也好,每一亩土地达到2000块收入,原来种6亩土地,一年只有1.2万收入,到2015年村里给你1.5万,因为你有3个人,年纪大了会再增加一点,家里闭路电视、网络电视钱都是村里付。原来一亩田,只有2000块的纯收入,就不错了,而且要种,要摘,晚上要管。村里的话,钱每年都可以拿的,而且好几个兄弟村比我们还要高。这样看来,不能靠村里给,村里给的只是一点,关键还是靠你自己去奋斗,像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奋斗。自己不奋斗的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呀。要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千方百计,特别是年轻人都要想办法赚钱。”
  二、轻纺城经商
  位于石碶的宁波轻纺城,始建于1992年,1993年开业,1994年趋冷,后引来6路公交,多业经营,只要是允许在市场卖的,都可以来轻纺城内销售,市场逐步红火起来。
  藕池村近宁波轻纺城,于是很多村民也走上了到宁波轻纺城经商之路,如庄朋海夫妇、俞云华夫妇。
  1994年,庄朋海首先到宁波轻纺城经营,做外贸服装批发生意。2010年,成立宁波市鄞州古林新龙针织制衣厂。2016年,在轻纺城包市场,开发海塘商贸中心。2017年招商。2018年12月16日开业。吴纪芳说:“他们两夫妻比较勤劳,通过不断发展,做得很好,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得很好。”
  庄朋海夫妇经商的成功,也影响了大哥俞云华。俞云华说:“我妹妹的老公(庄朋海)在做生意,当初问我借钱造房子,后来钱很快还给我,家里还装修了,说明钱好赚的,于是我也去做这个生意了。”这样,俞云华也参与进来了。此前的1999年,他在卖摩托车。结果,因为1999年上半年始,宁波市区禁止摩托车上路,他的店亏掉了。俞云华说:“2001年,我到轻纺城做外贸生意,在轻纺城租了摊位,做了十六七年。我们那时候从厂里拿产品过来,做外贸批发生意。我进货,我老婆卖,收入还行,比厂里的工资多一点。
  “做生意这个东西也要看诚信的,也有做得下去和做不下去。我们做生意是靠信用的,那时候也不用写什么,只要说出了,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亏本也没关系。我在轻纺城做生意,我们讲的话比山还可靠。说出的话就跟写上去一样的,我还是很要面子的。我们做生意的人,宗旨就一个,尊重人家,服务人家。生意没有做,也有人情在。以前在轻纺城做生意,经常有各种饭局,很多生意都是喝酒的时候谈成的。我老婆有时候有意见,但是在同样的店中,我生意做得最好了。做生意总归要讲诚信的,不诚信的话,老客户也要走掉。我最忙的时候,打包从天亮8点钟打到下午2点多,生意是真的好。我生意也做得多,胆魄也大,没有文化的人胆子大。
  “有些人做生意很精明的,经验不会跟你讲的。别人不肯说,那我就自己琢磨。我卖了20天,算下来还赚了1万多块。本来可以赚5万块钱,但因为事先讲好了,我没有赚这个钱。后面人家觉得我爽快,进价也都给我便宜点。我这个人不怎么去进货的,跟厂里老板聊聊天、喝喝酒,他会给你介绍业务的。做生意就是双赢,你也赚一点,他也赚一点,大家都赚一点,不是一个人独吞的。
  “我去进货,也没有带钱的,拿约20万、30多万货,对方说,你东西先拿去。我说没有带钱,他说你拿去好了,也不用写欠条的。我想总归要写张欠条的。他也不用我写,就叫我全部装走,五六天卖掉,3万多件衣服,毛30万。我拿了一个包,装去了。我说你点一点,他说不用点,缺几张也没关系,你老俞不会这样做的。我们做人都是这样的,绝对不会乱弄。钱这个东西,都不用点的。你再赚得多,欺诈的话也没意思的。
  “我在村庄里讲起来条件还算可以的,我也没有开厂,就做点个体,各方面也没有去烦过人家,也没有话说。有的人年纪大了还要做,去卖劳力,我是吃不消了。有些人不要面子,要吵要闹。我的钱都是自己赚来的,一分一厘自己赚,用着放心。有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去赚钱,自力更生,小孩子觉得爸爸这么辛苦赚钱,用钱也节省一点。”
  三、村中开小店
  陈高华说:“我妹夫(徐繁荣)开着小店,没有什么生意,就去养肉猪了。我就想,我来开,赚点钱也好。第一天,晚上我算了下账,赚了3块7毛钱,我真的开心死了。种田才能赚多少钱啊,从早到晚,哪有3块钱好赚啊。从孙子出生(1993)那年,我开始开店,到孙子结婚,我还在开,20多年了。此前,我是做木匠的。我店里主要是一些香烟、酒、酱油、米醋,就是一些日用品。我开店也就是顺便,我承包的田有13亩,很忙,开店就是晚上开开。我开店就在自己家里,卖点香烟,打点老酒,别的没有什么花头的。以前小店比较少,板桥只有崔述芳一家小店,他的小店算是供销社,有点商品供应,我们跟供销社不搭界的,就是自己开的。他配货配不过我,我那时候年纪轻,自行车、黄鱼车都会骑。现在小店没有生意,就随便做做。”
  四、村中养殖业
  马善祥说:“我是六年级毕业开始工作的,那时候家里比较困难,养牛、猪,晒谷,都要干。我看牛看了两年,然后去生产队干活,一直做到分田到户。27岁下半年结婚,28岁到宁波大世界去配过一点水果卖,卖了两年。水果生意倒是很好的。那时候年轻,上半天做好,下半天偷懒,因为那时候钱值钱,赚50块钱,我就高兴死了。后来我母亲不让我做了,我之后到翻砂厂做了六七年,那时候厂是周厚裕承包的。
  “厂倒闭后,我也捕过鱼,做了两年。我捕鱼是用电板的,捕了一年。那时候鱼也多,上江捕了一年,第二年到下江去也捕了一年。那时候鱼非常多,卖也不值钱,一斤几毛钱而已。我赚了点钱,就去养鸭了,差不多养了9年,1999年下半年结束。第一年养了七八百只鸭,也有点怕怕的。两三年弄下来,规模又大了点,最多的时候鸭子养到五千多只。这一批鸭差不多生完蛋了,新的鸭子就接上来,老鸭子就卖掉。第一批就是养小鸭,买小鸭在春天,正月左右。小鸭买来,温度要调整好,200瓦的灯光安装好,小鸭子需要的地方小,热度要调好。一般鸭子生蛋,最多生10个月。10个月以后,你再让它生,要给它吃得好,这样的话成本就大了。所以一般情况下,10个月养好以后,就处理掉了。这时候新鸭选好了,就顶上来了。就是这样一季一季地翻的。我是以卖鸭蛋为主的,早上起来手工捡蛋,几千只鸭,有时候来不及,就再叫人帮忙一下。一只手三只蛋,两只手就是六个,一筐蛋一百只。发现今天的蛋少了一点,表明鸭子身体不太好了,就要弄点东西给它们吃吃。第二天,马上蛋就会多起来。鸭子要生病的,一只两只鸭子是不会生病的,但是养多了有细菌,要感染的。我们把小鸭子买来之后,打好预防针,针打好以后,不会有瘟病了,抵抗力强了。鸭子要感染、感冒,你看得出的,会流鼻水什么的,就要马上去配药。这也是要有经验的,没有经验的话,鸭子养不好的。我们养鸭有一个思想的,‘逢三逢八’,养鸭的人都到市场上去,买药的买药,买饲料的买饲料,这个饲料是要用汽车装的。三天之后开汽车去装,运到哪里去,价钱也都讲好。我们需要的少就到市场上买点,需要的多就到余姚去配,一年要去好几次的。
  “2000年,鸭棚拆掉,旧村改造了。我和书记、村长说:鸭棚拆了,我这个人也比较爽快,这个你们赔给我,不要少我的,我也不会来敲你们竹杠。我第二趟就签了字,村长和书记就觉得我比较爽快,工作好做。我跟书记提要求了,我一时三刻工作也安排不了,小孩也有了,老婆也在,你帮我找个工作做做。书记这一点也比较好,他看我爽快,他也很爽快,他就说,一些老房子给你拆,我说好的。后来确定是7块一平方米,我问村里买拆下来的这些材料,我再卖掉。那时候的材料有人要的。后来填塘渣时,也没有什么人要做,书记就问我了,你会做吗?这个事情给你做。我说我做做看,我就和安徽人合作接了这个活。人家要写协议,我不用写,我和书记这样说,要赖的人,协议写一百张也要赖的,我不会赖你的。我没有写协议的,讲好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活要干好,就算我钱少赚点也没事。就这样,这些活给我干,到2006年,我们旧村改造,房子也拆光了,填塘渣的活也没有了。后来剩下一点绿化工作,就给我做了。做做这些,赚点工钱是有的,多的也没有的。到2007年,书记问我,要不要包村里的环境卫生。我就一直做到2015年。现在我是管藕池居委会、藕池村、礼嘉桥村、薛家村四个村的活。”
  五、黄大林种植业
  黄大林,黄岩人,1985年迁居村中。此前,在黄岩开环保食品厂18年。2012年起,到云南租了30多亩田,种植提子。
  六、拉车开车
  马志祥与王翠芳夫妇开货运、出租车。王翠芳说:“我来的时候这边都是机耕路、十字路。我是1987年与马志祥结婚的。我是栎社人,嫁到这儿来的。以前这边穷,走路的时候,一脚踩下去,下过雨的话,水都会溅起来。小孩生病了,以前要坐三卡去看病,后来条件好了有夏利车,人家夏利车不肯开进来的,嫌我们这边脏。我想,人要富,就要先把交通搞起来。后来我去学开车,上班也不上了。我1990年去学的,1991年拿到了驾驶证。那时候是要学一年的,不像现在才几个月时间。我学会开车,然后借了26000块钱,买了一部大卡车,开始跑运输,前后跑了靠10年。跑了以后,觉得太苦了,2000年左右,改开夏利车,开了六七年,因为发生了夏利车被抢劫事件,就把车卖掉了。后来进宁波宇达驾校,做教练。都是自己拿出车子挂靠这样的。我们教学,好的学生还好,坏的学生也真是没道理可讲的。头两年还可以。以前驾校还是正规的,新学生也都是靠老学生介绍的。我们给人家一次性考试,包考出就是收5500块,什么补考费都不收的。现在的话,收2800到3000块,有的费用国家交。现在我已经不做了,我老公还在做。”
  林惠成说:“生产队分田之后,我买了一辆黄鱼车(三轮车)做生意,拉黄鱼车钱好赚一点,但拉黄鱼车十分苦,毛1000斤的分量要给人家拉去,上桥时要推上去。还要给人家背上去,毛100斤的水泥,要给人家背到楼上去。做了两年。后来,我开摩托车,也开了一年多,摩托车轻松一些,好赚钱,风险大。一年多以后,摩托车就被禁掉了。现在我在上班,两千块一个月,养老保险也没有。”包文华是做运输的,1984年左右开始,骑了将近20年的三轮车。
  七、不锈钢加工
  徐建波说:“从铁厂辞职后,我22岁左右,就自己去外面创业了,开个铁厂,后来嫌太脏,转行做不锈钢,去学技术。二十八九岁时,刚改革开放,我又开始做个体,做不锈钢,给人家做防盗窗,可以说宁波市里面算早的。以前刚开始做的时候,400多元一平方,当时钱蛮好赚的,利润有30%至40%。后来,又做了铝合金。”
  八、公共电话亭服务
  包泉德说:“1982年以后,我分到了10亩田,自己种。那时候自由了,改革开放了,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地不荒,公粮交上就可以了。种田之余,我收凉帽,然后卖到宁波土产公司。当时路非常差,都是机耕路,马路也是石子路,一顶凉帽赚2分钱,做了三四年。1997、1998年的时候,我办电话亭,搞公用电话,前后做了近20年。藕池村公用电话,我是比较早开的。最早宁波电话是7字打头,鄞州电话是8字打头,7字打头的电话到乡下比较难办,宁波电话打宁波电话是3毛一分钟,鄞州电话打宁波电话就要1.05元。那时候宁波电话生意非常好。2000年时,我75岁了,老太婆死了,我就停了。”
  九、个体裁缝
  徐惠英说:“我是1983年下半年生的女儿,然后就开始学裁缝了。我觉得在藕池学这个行业蛮好的。我26岁那年进过服装厂,那时候师傅教我们,我非常喜欢学裁缝、做衣服的,在服装厂做过两三年时间。后来我个人拜师傅学裁缝专业,裁缝学出来以后,就一直在藕池村庄里做裁缝。专门做服装加工,人家把布拿过来,我来加工,量身定做。我结婚以前是做凉帽的,各种各样的凉帽都会做。我学了三个月裁缝,就自己开店了,在自己家里做做裁缝,带带孩子。后来村里改造,房子拆了,就到轻纺城做裁缝,做了一二年。现在服装买的人多了,做的人少了,以前是做便宜,现在是买便宜。以前各种各样的都可以做,流行什么就做什么。那时候技术好,看看款式心里就有数了,我做裁缝的,布料也懂。那时候时装已经很流行了,穿起来好看,而且做比买合身。服装这个东西是跟时代的,什么时代流行什么款式。以前男的比较流行中山装,我就做中山装,流行西装就做西装,时装也做过。最好的时候我家还没有拆迁,生意比较好,一件衣服要排一二个月才能做完。我就是每天做衣服,家里带带孩子,我没有去过厂里,就是自己开裁缝店,种一点口粮田。我就在家里做裁缝,我老公到村办企业上班,也做了很多年。那时候做衣服的,一般都是本村里的人,性格、生活习惯也都熟悉的。那时候工钱也很便宜的,做一条裤子就是3块到3.5块。现在我多多少少还是在做的,但量不是很大,量身定制有也有的,但是比较少了。有的外来户在这里租房子,也有做裁缝的。不过,他们不固定的,租在这里了就在这里做,租到别的地方了就走了。”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俞云华
相关人物
庄朋海
相关人物
徐林祥
相关人物
徐繁荣
相关人物
杜加田
相关人物
徐信定
相关人物
尹江岸
相关人物
吴纪芳
相关人物
习近平
相关人物
张也
相关人物
陈高华
相关人物
崔述芳
相关人物
马善祥
相关人物
周厚裕
相关人物
黄大林
相关人物
马志祥
相关人物
王翠芳
相关人物
林惠成
相关人物
包文华
相关人物
徐建波
相关人物
老太婆
相关人物
徐惠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板桥村
相关地名
瓦房子镇
相关地名
平房子镇
相关地名
镇海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