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日常的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94
颗粒名称: 第六节/日常的管理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5
页码: 144-148
摘要: 本节主要讨论了藕池村在近四十年内的变迁,包括道路建设、人才引进和城市化等因素对村庄发展的影响。文章还提到了村庄的新建设、村委会的工作和党员的责任等内容。最后,文章指出了藕池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关键词: 藕池村 发展变化 日常管理

内容

吴纪芳说:“做农村的支部书记工作,我认为关键是三个事情:一是建立机制,二是帮助村民富裕,三是提高村里的收入。”
  村主任徐建波说:“我2000年刚进村碰上了1999年计划开始的旧村改造,刚开始是造房子,先从空地造房子,造一些整改一些。2000年开始做农业社长,就是现在的村长。农业社长是管田的,刚开始不适应。来村里之后,人已经改变很多。那时30岁出头,到村里第一年,也会与人发生争吵,对领导角色还不适应。当时藕池村有1000多亩粮田,还要上交公粮,相当于国税。等我社长当了2年之后,就是2002年,公粮就免掉了。公粮免了之后,我压力就轻些了。因为交公粮必须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有些村民不想交,我们也要去做工作,有些人很可怜,每亩田种的不多,连公粮也交不出。在社长里面,我也算年纪大的了,工龄20多年。公粮不交,事情也不小,95%的人都很自觉,会上缴,大家都有缴纳的意识,很少人会赖的。只偶尔有的困难户缴不出,这种情况比较少。我当社长,拖拉机、农田等都归我管,至今我还当着社长,就是职权越当越小。
  “我刚来的时候,土地有1000多亩,到现在只有100亩的土地。变化的过程非常复杂,有些造房子要拆迁,要做工程,土地被征用,要赔偿,都要去处理好。以前都没有赔偿标准,我就要去谈判,百姓希望多赔偿点,我希望少点。之后,村里出了一套标准,在拆迁时,树、菜、棚等都要赔偿,这些工作都是由我来协调。
  “建设工程质量,我也要管,水电、闭路电视等建设,我要先与别人联系好。当时我们村里的电工装电线,由于专业安全意识薄弱,全村都从一根电线接入,一断电就会全村都停电。后来供电局有新的标准及规划,要求分线接入,要不然不能装电表,电工与供电局沟通不好。为了配套设施建设好,我就去再让供电局做规划,这是个大工程。这是2002年、2003年的事情,大概花了400万,配套也算做好了。
  “任何事情都要管,要检查各项工作,这就是村长的责任。现在主要民生这块最重要,比如百姓残疾、生病补助。村长也要积极参与慈善一日捐这个活动,专门补助困难户,我们古林每年都要发放补助700多万。从2018年开始,又出了新的政策,凡是有农保的农户去医院看病,住院花费5000元以上,村里可以报销10%,1万元以上报销15%,2万元以上报销20%,最高可达30%,最高额度补助2万元。慈善一日捐我们有存基金100万,利息6万元,利息均补助困难户。
  “现在,我当村长一年还不到。以前做社长事情比较多,旧村改造、土地赔偿、造房子、搞配套,什么事情要管,旧村改造完毕之后的二三年是比较空的。后来当了村长,事情又多了,现在要管安全、环保、卫生等,不过现在计生不用管了。说事情样样都有,还是安全最重要,最近我们也在查安全问题,任务已经分配下去了。在村里工作习惯了也还好,最烦的是老百姓不理解,心情会很郁闷。
  “以前鄞州区政府在江东,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我们去要花一个多小时骑自行车,很不方便,后来有汽车就好点了。现在已经基本不用去了,因为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基本建设都已弄完。海曙区是城市化的,鄞州区则有点农村的感觉,海曙区任何事都很仔细,做过的事情都要存档,开会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像我这种在农村干出来的,现在搞城市化与社会化,感觉有点脱节了,电脑技能等方面跟不上了,但是工作经验还是丰富的。”
  文书郭成祜说:“现在日常管理,看起来似乎是简单了,只要管人了,其实,仍是复杂的。村委会的话,经济上还是要管理,和居委会不一样的,村里还有一个合作社。居委会的话主要对接物业公司,管行政方面的东西,经济事务的话都是物业公司出面负责,比如修东西等。村里的话,全部要管的,上面的众多部门,农办、清洁办、计生办,到我们村里就一个办了。除了计生工作由妇女主任管外,其余的东西就都需要我和书记那里承担。鄞州区刚刚合并到海曙区的时候,那边的部门是专门管居委会的,对农村根本不了解,所以当时这些基础资料都要交上去。我们现在有一些报表,都是网上传的。
  “村委会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以前是命令型的,现在是服务型的,村委会大厅那么多人就是服务村民的。服务是难做的。人家会说在村里上班好,其实在村里上班,还不如在企业上班单纯。百姓百姓,就是有百条心,一个人一种说话方式,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平时说话聊天,也要掌握他们的心理,说不好的话,他们就要骂你了。他们认为你们村里面应该就是为我们服务的。实际上,我们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有些人不会理解的。在村里上班跟在单位上班不一样。村民吵架,我们都要劝。在2005年以前,打架打到住院什么的,我们也都要管。现在,人的思想也慢慢转变,素质也提高了,打架少了。”
  这十多年,村里的变化和职业的变化反映了从农民市民化的一个过程。徐建波说:“农民这个概念是没有变化过的,农民家里都有农具,因为以前他们种田种惯了。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领导的素质提高很多,生活水平提高了,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里也有很多福利,比如大龄青年都是有补助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很大的实惠。”
  张杏芳说:“我们每个月什么事情都要汇报,要有党员的样子,要争先进的。我们老党员认为,对新党员应该要稍微严格一点,不要有无所谓的样子。现在党员也没有什么工作好做,支部应该考虑给老党员一点活干干,不要让我们脱离群众。”
  回顾藕池村近四十年的变迁始末及其内在逻辑,可以发现,有几大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道路的修筑,交通的逐渐便利,使之城区化。二是人才的引入,使村子抓住了工业化机遇。三是人才引进,使村子抓住了城市化的机遇。农业、农村消失的过程,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成功的过程。原来的郊区农村,通过城市化,彻底解决了三农问题,实现了乡村现代化建设。经商出身的外村人布政乡书记张世生、藕池村书记吴纪芳,抓住了这发展机遇。这就是外来人才的眼光、决策的优势所在。
  新村成为全新的城市社区。现在看来,新村改造以两层楼为主不是太成功。如果是直接建高楼,土地使用率会更高,村的经济实力也会更强。不过,高楼不太容易为中国人接受,住惯了一楼或两楼,突然要村民住高楼,他们也不太适应。后期的大龄青年婚房的建设,也走了高层路线。最终,藕池村靠姜苏收费站建设的机遇,赢得了股份合作社雄厚的积累资金。
  未来,它不再可能有大的发展。板桥工业区要成为花园区,只能进一步改造藕池老工业区,维持现状,进一步城市化而已。除非进入另一个改建时代,全部改成高楼区。藕池小学建设似没有跟上新村居民教育需求的提升步伐。村民观念也没有完全跟上城市化步伐,这一代老农民消失以后,也许会有较大的变化。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纪芳
相关人物
徐建波
相关人物
郭成祜
相关人物
张杏芳
相关人物
张世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