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新兴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新兴建设
分类号: F327
页数: 9
页码: 104-112
摘要: 本文讲述了藕池村新兴建设包括装自来水、城中村的形成、藕池新村建设、两次建村办公楼、藕池大厦的自建、藕池工业区的开发等情况。
关键词: 藕池村 农村 建设

内容

一、装自来水
  吴安光说:“1988年,村里打算装自来水,当时资金缺口较大,当时村里根本解决不了。我费了力,拿了一部分钱来预支。装自来水,当时讲起来公司是为农民服务的,所以相关部门给我们开了绿灯,帮我们装自来水。宁波的自来水给我们通管道接进来,他们的水大一点,价钱也便宜,水也好,就计划装起来,应该说是蛮顺利的。”于春玲说:“在当村主任的过程中,碰到了村里要将河水更换为自来水的事,请来了安装公司的人,规划一下要30多万,每户人家只收了250元一户。大家都同意了。因为穷村就300多户人家,总共收的钱也不多,才19万。当时自来水公司负责我们藕池这一块的是韩信国,我们去和自来水公司的老总谈,这条总管一直到段塘那边,外面买的价格要16万。后来积极争取,一次一次地打报告,最后自来水公司将管道赠送给我们贫困村了。1988年4月就安装了自来水,刚刚是春耕种田的时候,就让大家不要种,等管道埋好了再种,老百姓都很不谅解。安装资金也缺一部分,我从娘家那里调拨来了一些钱,最终将自来水安装好,这是我当村主任后第一次碰到这么棘手的事。”吴安光说:“自来水弄好了,我们给自来水公司送了一面锦旗去,表示感谢。我们还离不开张会计的出谋划策,他当家是诚恳、勤俭的。”
  二、城中村的形成
  从1957年左右开始,6路是藕池村人出行最方便的公交车,需走二三里路。这种交通末端位置,持续了近40年。张凌说:“前面那个时候的马路不像现在都是水泥路,都是用石子铺一下,一般都是只能步行的。”1990年初,古林、布政通往城区的公交与个体中巴车开通,藕池新村有了公交站,藕池村人出行大为方便。
  1984年,宁波完成机场公路修建。1990年,宁波栎社机场通航。机场公路的修建,使宁波城区的面积大为拓宽。原来西部宁波城区,实际上在环城西路线以内。现在,又在更西面的鄞州区,开辟了一条南北向的机场路,实际上将宁波西部城区线外移了三公里左右。如此,机场路以内的区域,受到人们的关注。机场路的修建,使机场路以东、环城西路以西区域加速了开发。对藕池村来说,意义更大。机场路穿村而过,在藕池头与板桥、姜苏间直穿过,全村成为路东与路西两部分,藕池头西面多了一条大马路,板桥与姜苏东边多了一条大马路。藕池村也因此突破了原来环城西路西边三公里末端位置的限制,一下子成为宁波新的城西线以内的村庄,交通位置便利性大为提升,藕池村因此成为城中村。不过,机场路穿村而过,似乎并没有发挥多大功能。直到很久之后,才在面向机场路方向,建造了藕池村牌楼。
  接着,1992年,村南边的杭甬高速公路开始建设,藕池村不少土地被征用。1995年,杭甬高速公路建成,召开表彰大会。藕池村也在表彰名单之列,村长于春玲出席会议,接受锦旗。1996年,杭甬高速公路开通,东边出现了段塘收费口,藕池村的交通枢纽中心位置凸显出来。这带来了连锁的反应,加速了旧村改造步伐。
  在这片西部区域城市化过程中,藕池的城乡接合部、交通枢纽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布政乡书记张世生眼光独到,在藕池村外马路边的水田中,搞起了商品房开发,建立了藕池新村。布政乡党委书记张世生显然看到了这样的机遇,于是要求开发藕池新村,参与商品房建设大潮。1994—1995年间,新村的成立,带来了连锁的反应,启运路完成水泥马路改造后,藕池村在此立了一块“藕池村”石块标志。这影响了杨家路工业区的改革,逼着它迁移到西边的稻田中,成为新的藕池工业区。村办公大楼,也从工业区独立出来,在启运路南、君运路西处修建起来。如此,马路与藕池村间的农田逐渐消失。这片农田消失的过程,就是藕池城市化的过程。
  三、藕池新村建设
  姜芬琴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布政公社,藕池的地理位置算是边远地区,中心是张家潭村、布政村、葑水港村。过去有一句话,烂泥藕池,藕池算是最穷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变成了城郊接合部了,是城市化最前沿了。这个最前沿的思路,也是我们党委书记张世生在90年代初提出的。他的眼光跟人家不一样,他办过企业,思维创新。他看到了藕池的地理位置,1990到1991年,要乡政府人员造集资房,地点就选在藕池村。那个时候造房子,就是水稻田中间造,是乡镇政府的集资房,造好以后好像就是190块一平方米,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员、领导买了。那个时候,我们没有眼光的人就说,房子怎么造在这个地方,在水稻田中间造着,怎么会有人买。但他是书记,只有听他的。这个房子造好以后,周围都是水稻田,中间是一排房子,孤零零的,离藕池村还有点距离的。后来开发了,这个房子就涨价了,变成了宝地,他就是有眼光。”
  李小平说:“最早布政乡党委书记是张世生,这个人很有水平,以前一直在布政那边发展。后来,他说藕池、礼嘉桥这个地方发展空间很好,因为是城郊接合部。他提出藕池要开发商品房,最早是藕池大厦旁边,开发了两栋商品房,当时没有人买,现在的酒店这块土地是宁波市的。那时候发展思路绝对是超前的。看到造了以后没有人买,他动了一个脑筋,要吉林乡里工作的班子成员去买。这样还不够,他又动了一个脑筋,外地人如果来买这个房子,就给你落户。那时候户口不是随便可以落的。我们有个会计是台州人,他爸爸在台州山里,为了走出来,就在这里买了一套房子,户口就进来了。”村出纳李小平的观念是,先造新村,因为卖不出去,于是让乡干部来买。时任布政乡长姜芬琴明确说,当时就是为乡干部而造的集资房。由此说明,同一件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上下的认知是不同的。
  1990年,大学生出身的布政公社书记张世生看好藕池鄞州区与海曙区接合部的位置,决定开发藕池商品房。他选择东临新福庙港,面临启运路,西临藕池村工业区的一块长方形农田,作为商品房开发地。这块田属于海曙区段塘镇吴家村。据俞元根说,造房子是在中间开花的,就是在一片农田中间,造了1号楼,作为公社干部、厂长的集资房。1号楼是象山人开发的,生意不太好。过了一年,布政乡才开始造第二批房子。考虑到在藕池地界,要与藕池人打交道,通达房产公司将建设项目给了他,叫他建造了2、3、4、5、6、7号楼。2、3号楼,是布政城建办负责的。1992年造4号楼时,布政与古林合并。造5号楼时,房产生意好起来了。不过,当时的生意并不好做,他们亏了。因为预售时建材便宜,结果后来建材上涨过快,导致成本大升,结果他与另一个承包商都亏损了,他小亏,另一个黄古林建筑商大亏,最后跑路了,至今未回。后来,生意才逐步好起来,有了几十幢楼房,成为藕池新村。
  郭成祜说:“1990年、1991年、1992年,古林镇的通达公司开发藕池新村,其中就是一个吸引处户口。那时候房子卖得很便宜,一套房子只要3万左右。买了以后,可以落户。本身我这里有亲戚的,我一个叔叔在这里,我爸的舅舅也在这里,他们是来种田的。他们说,家里的山区不要住了,这里好。于是,我爸爸就到这里购了一套房。1993年12月退伍以后,就回到了村里。”
  郭成〓说:“藕池新村这个土地本身是属于藕池村的,1995年正式成立古林镇藕池新村居委会以后,要求有500户,才可以成立居委会。因为户数不足,藕池村帮忙,将在藕池新村购房的藕池村民划出去。成立居委会后,藕池新村的户口全部划给他们了,包括以前本地的村民。后来弄了几年,居委会规模也大了,我们不好管理,人口普查、换届选举、党员管理这些都比较难开展。我就给书记提建议,把这些户口全部弄回来。当时书记也挺支持的,于是全部划回来了,这样好管理。”
  四、两次建村办公楼
  自从1974年铁厂搬迁到杨家路头以后,这块地方逐渐成为藕池村的工业区。1990年,村里的办公室也造起来了。原来办公室在新学堂,楼上楼下两间,中间放一个柜子,后面是书记、村长、社长,三个人办公。1990年,杨家路头发展起来,藕池这边也造房子了。当时办公室造了五间,中间一个楼梯上去,两边各两间。现在藕池新村24幢的位置,就是原来的藕池村办公楼。造好以后,二楼、三楼就做村办公室,一楼出租给别人办厂,一边是迎凤食品厂,一边是印刷厂,都是邻村人来办的。当时之所以要将办公楼迁移到杨家路头,是为了方便工业管理。分田到户以后,重点转向了工业。不过,当时会计与出纳仍在新学堂办公。过了几年,经过规划,做了藕池大厦的开发。于是,行政大楼迁移到现在位置,朝东向,靠近大马路,1994年建成,三间三楼。这块地原来是吴家村的,是藕池村跟吴家村换来的。包括现在这条君运路,也是当时从吴家村换来后,才打通的。原来,藕池村缩在里面,交通不便。
  五、藕池大厦的自建
  藕池新村的建设,迫使杨家路头的工业区转型。李小平说:“藕池大厦为什么要造呢?因为这个地方后来变成住宅区了,藕池铁厂打铁噪音很大,老百姓有意见,就要搬掉。除了铁厂,这里尚有保温材料厂、铸造模具厂、轧钢厂,这块区域有4个企业。镇里领导提出,你们自己搬掉,自己去开发。那时候是村办企业,随时随地可以关的,有的厂长有技术,自己可以做。搬了以后,这块土地就给村里自己开发,这样就建藕池大厦了。这个地方造了四幢房子。吴安光当书记时,造了两幢,大概是1992年造好的。后来两幢是吴纪芳当书记时造的。那时候村里也有一点钱好赚,便宜是很便宜的。后面两幢,卖也是我们卖的。那时候法律没有这么健全,自己造好就卖掉,找土地部门补办一下手续即可,现在就不允许了。现在藕池几幢房子,今后为了发展可能还要搬掉。当时造的时候,用的是空心板,质量有问题,空心板的房子全部要重新做,那时候价格也便宜,原来制度也不是很完善。”
  这就是一种倒逼机制。本来藕池杨家路头工业区早已存在了,它是主人。结果,后来东边建起了藕池新村,它是后起的主人,但这是给人居住用的,居民大于企业。于是,公社张世生书记要求藕池村关停工业区,让他们自己开发,于是就建了藕池大厦。所谓藕池大厦,其实也是商品房,是给老百姓住的。当时因为楼房不多,就称为大厦。也因为有别于通达房产公司开发的藕池新村,所以称为藕池大厦。当时张世生还题了字。藕池大厦的四幢房子,今日有单独的编号,称为“藕池新村村大厦”。
  吴安光说:“后来就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当时最热门的,也是来钱比较快的。村里当时想造房子,有很多现在住的房子是村里造的。但是我看这个是好的,当时是顶住压力了,他说不要造了。我说不造,经济上不去,那怎么弄?厂里几间房间,如果拆掉的话,我自己也要造房子。村里造的房子非常好,买一套房子只要2.6万,房子造好以后,一栋房子就相当于一百万。
  “一幢房子当时造也要百来万,没有钱。一开始就找到开发公司做,也谈好了。后来动了脑筋,谈比例分成,银行利息照付,钱要到银行去拿。没有钱怎么办?按照现在说的就是加强舆论宣传,藕池大厦房子造好了以后,当时店面房卖900块一平方,如果你们愿意的话,就交钱。几个厂长看看也不错,当时就出资购了。当时藕池的几个厂长,买房子的比较多。钱是很困难的,一定要去贷款。第一幢房子是1992年造的。房子卖得出去,卖得很好。当时是用自己的土地,把老厂房拆掉了,再造房子,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宽裕。房产证暂时做不出的,通过别的渠道,后来慢慢可以做了。造房子的土地是集体土地,包括附近的厂房也是集体土地,没有土地证的。第三幢房子是1995年,当时村里买的人比较多。当时一套房子2万多,好的店面房,当时900块一平方卖出去的,现在的价值翻了几十倍。开发公司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可以赚100万的,为什么要去赚50万呢?为什么要给你分呢?所以就没有合作了。当时的情况,房地产的经济效益是好,可一般的老百姓还看不到。当时我们看看也是觉得还好,当时村里合计,觉得还好,有百来万可以赚。”
  据泥水承包头头俞元根回忆,1995年,藕池大厦第一幢房子造好,第二幢打好地基以后,象山吴姓老板过年拿海产时半路上心肌病发作死了,于是代理书记徐定良找他,说他是自己人,生意要交给自己人来做。于是,他接手了第二幢房子。当时,他在造藕池新村5、6号楼。不过,他真的不想造。于是,扫尾第二幢(43幢)后,后面两幢,又给别人做了。45幢位置是翻砂厂。以前建房是石灰砂浆,现在是混合砂浆,质量更好。
  六、藕池工业区的开发
  接着,就是重新建设藕池工业区。吴安光说:“如果村里一幢房子可以赚一百万的话,那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这个资金拿过来,就可以发展工业,造工业区了,这个工业区是可以赚钱的。村里卖土地跟造房子相比,实际上是造房子更好。土地卖了,就没有了;房子造好,那钱就来了。现在藕池工业区,已经20年没有动了。当时工业区是150元一平方造的,一年以后这个房子的投资已经收回了。集资房是村里得到的第一桶金,为后来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它是发展的第一步。
  “村里实际上最重大的决策是找地皮造厂房,这是发展经济最直接的。当时造了一排房子,440平方米。当时工业区里,当中路走进去,两边是厂房。就这样开始造的。这样是很好的,150块一平方米的造价,租给人家10块一平方米,等于一年的时间,就收回成本了,厂房还可以再用。藕池工业区的收入是90万一年,村里有90万一年的话,日子就好过了。没有这些厂,村里的收入从哪里来?最早如果不是造这些房子的话,地直接给了房产公司,那村里也没有长久持续的经济来源,厂房也造不起来。”
  藕池工业区的建设,总的方向是不断往西迁移的。吴安光说:“开始是迁移到现在藕池社区卫生站那个位置。过了一段时间,乡里说不行,又重新规划,迁移到现在503公交路西边那个位置。当时总共造了二十多排,每排租金4万,共有90万。藕池工业区的建设是分批的,填一些造一些,不断扩大的,不像现在,一次规划一次建设而成。这块田原来是一块差田,都是坟,种田收入很低。”
  来村里租厂房的总经理许冲良回忆说:“当时藕池工业内的厂真的很小,你也看不出来是在做什么东西。因为村里的房子是老房子,一排房子里面放了很多工厂。他租两间,你租一间。那时候租房子,不是说像现在这样大的面积。我那时候也租了三间房子,40平方米一间,三间也才120平方米,就是家庭住房一样的,里面什么都没有。那个时候刚刚起步,藕池村刚刚开发,1990年初,慢慢把企业引进来。藕池工业区内地方也不大,但工厂不少,做注塑机的比较多,还有开模具的、做不锈钢的。我们只知道一排有十几幢房子,一排房子里都有很多工厂。按照图纸上看看,应该挺多的。藕池村现在在镇里算好了的,位于东大门,靠近市中心,变化真的很大。我来的时候,这里根本就是老的村庄。”
  七、村代理工业会计体制
  1986年左右,随着杨家路头工业区的兴起,藕池村确立了由村里代理企业会计的制度。原来是各厂自己设立会计,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各小厂就被个人承包了,他们会嫌独设会计成本过高。村里也为了方便了解各企业,便决定由村中集中进行会计管理。郭成祜说:“藕池村有四个企业会计,一个人负责两家企业或者三家企业。这个厂里的账是我们村里面做,他们厂里上交给我们一笔会计费。这四个会计在村里上班的,拿村里的工资,是企业把工资给村里,村里的钱再给到我们,是统一管理的。”徐亚晨说:“1990年,我开始做村企业会计,先在保温材料厂里做会计,然后到塑料厂等做会计。后来村办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他们看我时间也做得久了,税务、工商的人也熟悉,继续要我做。我一边当妇女主任,一边帮7家企业当会计,那时候我真的是忙死了。很温馨的是,老板很信任我。我这个人,做事情不做好,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后来我真的是来不及做了,我跟书记说,吃不消了,工作量实在太重了。”郭成祜说:“1994年初,藕池村刚好有一个企业会计退下来,其中有一个不做了。村委会考虑到我在部队里学过函授会计,有结业证书,就让我来干。我就这样来了,那天是4月16号,做到1996年12月。”
  另两个工业会计是林德庆、张林存。
  1995年5月,吴安光不再担任村书记,由社长徐定良代理书记一个月。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安光
相关人物
于春玲
相关人物
韩信国
相关人物
张凌
相关人物
张世生
相关人物
姜芬琴
相关人物
李小平
相关人物
俞元根
相关人物
黄古林
相关人物
郭成祜
相关人物
吴纪芳
相关人物
徐定良
相关人物
许冲良
相关人物
徐亚晨
相关人物
林德庆
相关人物
张林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城中村
相关地名
宁波城区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布政村
相关地名
葑水港村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古林镇
相关地名
吴家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