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1977—1982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81
颗粒名称: 第五节/1977—1982
分类号: D653
页数: 8
页码: 87-94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77年至1979年间,板桥村的生产队情况,包括生产队长的名单和他们的工作情况。文中还提到了分田到户后生产队的结束和生产队队长们的苦劳动作,以及一些队长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此外,还介绍了一些人在生产队结束后进入社办企业工作的情况,以及1979年政策下“地富反坏”四类分子帽子的摘取。
关键词: 生产队 社办企业 藕池村

内容

一、末代生产队长
  1977年8月15日,江根星继续为书记,赵宏海与李阿凤为副书记。吴竹庆、吴安光、张杏芳、姜岳海分别担任组织、宣传、保卫、后勤委员。
  1977年,划分为9个生产队。
  1979年,合并为六个队,生产队长名单如下:
  徐定良,1976年担任种子队队长,1977—1979年担任7队队长。姜岳祥说:“我队长做到了1977年,后来分田到户了。我们队长是两年选一回的,还是叫我去当,我是也不想做,事情非常繁杂的。我1977年生病了,让姜阿利代。病好了以后,我也不做了,让他做了。姜阿利也说不做。他原来是生产队做会计的。后来是张阿(志)芳弄了两三年,他是这儿保温厂的。之后是戚明华做了几年,后面就承包到户了。”戚明华说:“从1978年至1982年,我就做了4年的生产队长。分田到户之后,我们生产队就结束了。我当队长时,形势也是比较好了,后面政策来了,就分田到户了。后来做社长,分田到户,生产队储备粮也有了,板桥的生产队一队有二万多斤。藕池又没有储备粮,我们都把钱给了村里,我们社员都没有分过,村里墙角角落头发展了,造村办公室。后来搬到这个新房子里来了,是吴安光当了书记,徐定良当社长。那个时候交通工具都是船,每个生产队2只船和2只牛,1000多亩田,1辆拖拉机。以前也没有石子路,船运着拖拉机到板桥,再搬到岸上使用。”
  陈惠信说:“我做队长是1978年,一直当到1982年。当队长样样自己都要带头,是最苦的,生产队一级的队长主意也大。那时候有三级,生产队、大队、公社。十多户人家一个生产队,每天要种田了,做什么了,都要队长去叫,要去带头,否则的话人家不做的。生产队都是按劳分配,以前做是做,但没有吃的。生产队又不一样了,自己样样要做,都要按上面的政策来。后来两年开放了,就不一样了。最早生产队每日是挣工分的,你今天出工了,给你10个工分,所以不少人是出勤不出力,做是做,但没有成绩。后来两年好了。1982年分田到户了,就是个人的了。”
  张信良队长早已过世,他母亲李和月说:“儿子读到六年级,是在藕池读的。小学毕业种田,以前当小队长,也入党了。小队长当了蛮多年,也蛮出挑的。以前他也没得吃,我也没得吃,有时候借点钱给我,平时也没有的。他也有小孩,也没有东西吃,以前只有40块一年,有点钱给你送一点,以前也没有东西的。”陈高华说:“舅老爷张信良是9队队长,当了8年队长。他一直做得很苦,改革开放后也很苦的,比老生产队时期还要苦。后来因车祸死了,现在这么好的房子没住过。”据党员档案,张信良1956—1959年在藕池头庙读小学;1959—1961年,在沙塔庵小学读书;1961—1963年,在礼嘉桥小学读书;1963—1980年,担任生产队副队长;1980年,担任第九队长;1984年,到提炼厂工作;1985年,到翻砂厂工作;1986年,到钳子厂工作。
  姜国城说:“我们那个时候,生产队队长在我们村庄里面。我从有记忆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有好几届生产队队长,最早的一个生产队队长是蛮好的。总的来说,生产队队长在我们小孩子心目当中是一个官,而且在我们小孩子心里是做事情公平公正的。因为那时候是拿工分的,我们小孩子不管是初中生也好,高中生也好,放假了也要工作。我们板桥村是藕池村生产队7队,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力少,田多。有几个生产队是田少,劳动力多。我们割稻,比如2毛4分钱,那时候生产队有队长,有出纳,我们一天干下来,跑到生产队队长那边,把自己单子写好给出纳签一个字,可以到出纳那边拿钱了。那时候分东西,譬如分稻谷、分茭白,等等,都是很和谐的。所以村里面留给我的小时候的记忆,没有什么负面的,很美好。”
  二、进社办企业
  蔡菊英说:“关了以后,公社胶丸厂收人了,我就过去了。我17岁到胶丸厂,那是1971年4月15号。人家要面试的,要来打听的。人家来打听,大家说这个姑娘很好,非常稳,也从来不会乱弄,他们才会要。那时候也苦的,虽然我在厂里,也没什么吃的,只有13块5毛一月。我和我母亲要生活,姐妹们都嫁人了,都得照顾自己家里。我在厂里,午饭就是几分钱,一点盐汤,吃点咸菜,是很可怜的,很苦。后来分田到户了,我有田分了。我那时候在胶丸厂也是很会干活的,也培养徒弟,现在一些徒弟也都还在走动,40多年了还关系很好。后来培养我入党了,厂后来关闭了。”张富昌说:“我37岁(1976)进机电站,机电站是集体单位,算最好的了,我做了七年。那时候段塘到古林的路已经通了,造路大概是在毛主席去世的那年(1976),我参与了筑路活动。路通了以后,江根星书记说:小张,你对公社贡献也很大,现在田里你也不用去了,机电站和服装厂,随便你选好了。那时候机电站算最好的,就这样去了机电站,那时候我已经36岁了,在机电站做了7年,然后站被个人承包了,我就回到了家里。”1977年,张如芳到鄞县床单厂工作。1984年,回家退休。李安明说:“我老婆以前在布政第八服装厂,因为我妈是妇女主任,每个老干部有一个人可以照顾,于是我老婆去了服装厂。她就做到了退休。”徐彩宝、儿子江飞龙到布政活塞厂工作。徐彩宝说:“工资13块5毛一个月,三班制的。回来以后,半夜做凉帽,白天也做凉帽,做了才有得吃,以前真的是苦。”
  三、“地富反坏”四类分子摘帽
  1979年1月,中央颁布政策,摘除“地富反坏”四类分子的帽子。于春玲说:“我以前在慈溪,政治背景还行的。到了这里,就成了地主、富农。我结婚那年,刚好地主、富农帽子摘掉。在谈对象,当时他们家还是地主、富农。还好帽子摘掉了,我也可以出头了。”这对藕池村大批地主、富农、大佃农家庭来说,是一个福音。此前,他们受尽种种政治歧视。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宏海
相关人物
李阿凤
相关人物
吴竹庆
相关人物
吴安光
相关人物
张杏芳
相关人物
姜岳海
相关人物
徐定良
相关人物
姜岳祥
相关人物
姜阿利
相关人物
戚明华
相关人物
陈惠信
相关人物
张信良
相关人物
李和月
相关人物
陈高华
相关人物
舅老爷
相关人物
姜国城
相关人物
蔡菊英
相关人物
张富昌
相关人物
江根星
相关人物
张如芳
相关人物
李安明
相关人物
徐彩宝
相关人物
江飞龙
相关人物
于春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板桥村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