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1966—1970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79
颗粒名称: 第三节/1966—1970
分类号: D432.9
页数: 7
页码: 73-79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1965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在此期间出现的并队、农村文宣队、知青下乡等情况,并通过几位当事人的回忆,描述了当时的生产队工作、土地平整、文化大革命等情景。
关键词: 小农经济 文宣队 知青下乡

内容

一、并队
  1965年开始,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说小小队是“走资本主义”,结果是把小小队并成大小队。包文华说:“一开始4个生产队,1967年,并大队了,4个并1个队,就是一个锅里吃饭。”1967年1月,林德庆为队长,一直到1980年。1967—1975年,徐定良担任板桥大队副队长,此前1961—1966年他担任6队副队长。这一年,张杏芳为队长。
  队长葛小其说:“我7岁读书,先到方家耷读书。读到二年级,换到了藕池读书,读到四年级。从五年级开始就到了礼嘉桥读书。读到六年级,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我就没有读书了,去参加生产队了。以前入社要交钱进去的,要不交家里有田、牛、耙等。要入社了,东西要拿进去,比如说30个人一个生产队,都是要评级别的。我是15岁进生产队的,当时交了400多块,那时没有钱,人也小,生产队粮食给你拿的,但是钱从里面抵扣掉,抵扣了好几年。我16岁种田,17岁就当了生产队的副队长。因为我技术好,我级别加起来起码四级。以前,一个小队,一个正队长、二个副队长,我就是其中一个副队长。后来一个队分成了两个队,那时我19岁,就成了生产队队长,一直担任至分田到户为止,总共十多年的队长。开始是集体的,就吃大锅饭。1983年,就分田到户了。以前的生产队长类似现在的车间主任,自己也要去干活的。自己不干活是不行的,一定要自己带头。”据档案,葛小其1960—1963年在方加耷小学读书;1964—1966年在藕池小学读书;1969—1972年务农;1973—1978年任副队长;1978—1982年任一队队长;1979年7月入党;1980—1982年兼任大队团支书、民兵连长、畜牧主任,被选为布政公社第10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1983年,在宁波运二车队做工;1983—1985年任村金属提炼厂厂长;1985—1986年任村模具制造厂副厂长,兼自由村村长、党小组长。
  队长张杏芳说:“1958年,我也才17岁,挖南塘河。后到队委会任职。1966年,当了生产队长。1972年,入党,当大队支委了,治保主任也当过,团支部书记也当过。共产党的政策好,重用贫下中农,所以当了干部。当队长,要老百姓听你的。如果不听你的,也没有用。队长一直当到1979年。1979年到铁厂当厂长去了。到1982年,又到生产队当了一年的队长。1982年的下半年,分田到户了。1978年那时候,‘大佃农’的帽子摘掉了。我们就是靠共产党,如果没有共产党,我们这样的人老早死了。现在形势是好,支部也好,也都关心你。”据档案,1959—1961年,他在古林红专学校读过书。
  队长姜冲德说:“我13岁(1965)参加劳动的,在生产队干活。后来(1967)生产队并大队了,原来是4个队,我们并成1个队。那时候我当队委会委员,才16岁(1968)。后来又分队了,分2个队,我当了生产队长。那时候到皎口水库去造水库,在那边做了一年。随后到水电处,那时候水电是归浙江省水电三处管的,要招粉碎工,工作就是钻洞、打洞、冲山,就把我叫去了。我在水电三处做了大概一年半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又当生产队长。水电三处的军海码头招宝山要开发了,要造码头,那边三处又招人了,我又去了,大概去了一年半。那边不需要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又当了队长。我在村里也当过队长,那时候因为是大队,我在大队里当团支部书记、民兵队长。我自己是没有什么文化,那时候当干部也不讲什么文化的,人家信任你就可以。因为生产队长是老百姓选的,像现在这样选举的,这是硬碰硬选的,每个人都要投票,你选不上的话,也没有办法,让你当队长就是当队长。至于团支部书记,这是大队里信任你。
  “当生产队长,要分配社员工作,什么人做什么活,每天安排好。要开开会,搞搞活动。以前别的没有,就只有田里的活。以前都是坟滩,田间也是坟滩多,人去干活,钻进去以后都看不见的,要我父亲到下面去找我的。现在没有了。以前塘也都是坟滩地,‘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弄了,后来慢慢弄掉了。这个是要人挑的,挑到河边倒掉,全部处理掉,这样土地可以增加。这个填了很多年,前后十多年,每年都要拆坟,家里没有事了,田也没有种了,没有什么活干,就是挑坟滩。这是非常苦的,我13岁参加劳动,刚刚开始挑坟滩,我人还没有挑土工具高。没有人跟我搭对,只好和最大年纪的人搭档,就是杨祖全。
  我最小,他最大,就搭档了。我挖得非常快,他挖得不快。村里以前苦,他和老婆没得吃没得穿,夫妻两个到田头去干活,吃点冷饭团,用酱油下饭。干活都是记工分的,10级就是10分,9级就是9分,按照工分算的,到年底了算总账。中途收了早稻、收了大麦,就暂时发给你多少,预支付一点,付200块、100块或者是几十块。到了年底有可能还超支,那还要还呢。以前也没有办法,总共才200多块钱收入,像我这样的有290块、300块吧。像徐定良算是最好了,最起码有300块。我们藕池村里基本也就200、300块,再多也没有了。因为那时候的田没有别的地方好,以前坟滩特别多,产量是有高低的。以前稻子一亩产三四百斤已经高兴死了,现在几千斤一亩都有的,那是不一样的。现在也有钱了,科技不一样了。以前400斤已经很好了,一般都是二三百斤的。碰到坟滩地,田都是很硬的,稻子倒是长得很好,虫子也不会生的,但是没有什么产量。”
  社员包文华说:“在人民公社干活是这样的,4点钟就起来了,干两个小时活,再煮饭、上班。吃好饭,过个把钟头,又要去干活了,干活干到11点。以前藕池有三个生产队,大队就像部队里一样的,煮好了饭,就来叫歇工吃午饭了,就像在工厂上班一样的。我爸在皎口水库做了两年,后来回来了,在田里干干活,我在生产队里干活,每年都有奖金拿。其实也不是钱,以前都是一只搪瓷杯、一个脸盆、一块手巾这些东西;奖状也是有的,一样可以拿的。我人缘也好,也比人家干得多,人家都知道的,队长也知道的。大队发的奖,基本上我每年都有。”
  二、村革委会
  “文革”开始后,布政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停止职能活动。1968年9月成立布政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11月,藕池大队建立革命委员会,成员有洪康华、姜全德、姜阿利、徐信定、江根星、吴德利、徐信华、李阿凤、俞明福。洪康华为革委会主任。此间,江根星、李阿凤虽也在名单中,但实际上靠边站。原来的大队书记姜岳海也靠边站。1969年,成立村级贫下中农协会,张阿毛担任贫协主席。
  那时候李阿凤也被斗了。姜锡岳说:“我回来没几天工夫,他们也斗李阿凤了。我只允许他们文斗,不允许武斗,你要是武斗,我就对你不客气。实际上我们藕池村民风是很好的,藕池村的村民不会对人怎么样,党风也很好。不允许斗争就不会有斗争,藕池村动手的事情基本上是没有的。”吴升月说:“当时他们要我喊打倒李阿凤,我根本喊不出口。”李阿凤说:“‘文化大革命’斗到我自己了,我真真苦死了。他们斗我,我心里不快活。我老公去跟他说,我家老太婆快被们你弄死了。但是,后来我想明白了,我是为国家做事的,我也不怕,我怕什么。我是做好事,我不做坏事的,人要全心全意,不能三心二意,人是凭良心说事的。我们是共产党员,是在做党的事业。”
  洪小康说:“我是1962年下放的。‘文化大革命’时村成立革委会,包括我在内有五个人。那时候也很傻。在革委会,我待了不到一年工夫。我也吃不消,从内心来讲,做人是凭良心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过程,当中高升的人很少的,真正‘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当领导的基本上没有。为什么?这帮人都是没知识的,也没有什么能力的。”
  三、“文革”期间的土地平整
  张富昌说:“我是1966年3月回来的,4月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我来的时候是姜岳海当书记,江根星当大队长。我在大队当了一年治保主任,民兵队长当了二年,然后参加生产队,当副队长。1968年土地平整,把藕池坟头挑平。那时候,从杨家路头一直到那边,全是坟头。很早就有人到藕池来做坟,外地人来做坟。1968年,公社下命令,要将土地全部弄平。藕池挑坟是论面积的,比如说男劳动力一天要挑4平方米,女劳动力挑2平方米,每天早上很早去挑,很晚才能回来,而且还要开夜工。土地平整我也做过,做了好几年,那时候也没有机器,都要靠人工。藕池人做的坟也有,但大部分是外地人做的坟。坟越多,地方越穷。有半边是土地,坟头没有多少。以前藕池的房子很分散,东一处,西一处,屋后就是坟头。藕池的田也很分散。有的坟年头长了,就变成无主坟了。那时候有政策,不管是有主还是无主,藕池人或外地人做的坟,全部要移到山里去。没有人认的坟,就是无主坟。1965年、1966年大量拆坟。地基那时候不用批的,但是石头很难买,就把造坟的石头拆来搭屋。后来坟没了,就要去砖瓦厂买了。以前的屋都是一块块石头搭上去的,石头都是敲碎的墓碑。我家里还有一个老石碑,也是坟碑,那时候村里没有收入的,把这些石头拆去卖掉,能有十来块的收入,那时候十多块也很值钱。
  坟里的石头、木板都拿掉,烂泥挑平,造田。那时候水很多,田里水可以贮存,家里水也可以贮存,那时候种田要积水。”
  四、文宣队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宣队,全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那个时候,注重意识形态宣传。当时,各行各业的形势宣传,必须紧紧围绕着国家政治运动。于是,形式多样、热火朝天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像雨后春笋般地遍布城乡的每一个角隅。当时,藕池大队也成立了文宣队,配合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展开演出活动。大队文宣队的队员选拔,需要具有一定的文艺宣传特长。他们白天参加生产队农业生产劳动,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排练节目,每晚仅给记几个工分,只有到外村演出或在本村有演出任务时,才能占用白天的劳动时间。他们的演出,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让社员同志们时而放声大笑,时而抹鼻涕眼泪,看得出神,也佩服得要命。1966年,赵宏海才17岁,比较活跃,参加大队文宣队。据吴升月回忆,1967年10月,村文宣队扩大为村剧团,由俞阿任为团长,排演了革命样版戏《沙家滨》。由吴升月演阿庆嫂、赵宏海演郭建光、陈高华演胡司令、张纶华演刁德一、周利英演沙奶奶、张昌浩演刁小三,演员们努力学习演唱,演出很成功。曾去宁波南门外剧院卖票演出,满场无空位,得到观众的好评。春节时,去各村演出。在农村剧团中,藕池大队剧团小有名气。当时宋严王村排演了《红灯记》,包家村排演了《白毛女》,张家潭村排演了《智取威虎山》,整个布政公社只有这四个村有农村剧团,给农村父老乡亲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欢乐。张昌浩曾经演了一个角色“王老板”,给村人的印象太深,结果村人一直叫他“王老板”。文宣队主要活动于1966年至1970年间。1971年,随着革委会的解散,文宣队也消失了。
  据赵宏海说,图3-16是1969年左右拍摄的,是为庆祝革委会成立而拍摄的。当时请来摄影师,在生产队晒谷场前拍摄。分生产队、各队分性别拍摄,所以洪康华也在内的。这是板桥村男性社员合照,女性合照已经遗失。照片原来是夹在生产队会计间玻璃台板下面的。1982年生产队解散时,没有人要,他便将合照带回家了,一直保留至今。笔者拿了此照片,让照片中的当事人来回忆,均称没有印象。其中的小孩子,吴升月老师辨识出了大部分人,但部分人仍辨认不出。生产队时期,村民外出机会少,拍照机会十分少,留下的照片更是奇缺。在1969年的生产队时期,藕池大队就有这样的大合照,确实体现出洪康华眼光过人之处。这张大合照记录了板桥村大部分男性社员当时的面貌,形象史学价值相当高。照片中间两排的人,多数已经故世。前排的小孩,现在已成了爷爷辈的人。最后一排人,多数七十多了。藕池村真的应该感谢赵宏海老书记的资料保存之功。
  五、知青下乡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9年开始,许多城镇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张杏芳说:“那时候下放青年来了,下放青年也要去干活的,不过大家会照顾他们。下放青年来了,那就拜农民阿哥当师傅。我们这边北京来的也有,以上海青年为主。上海人很多的,后面都回去了。胡克荣那时候是苏州下放来的。那时候下放青年来,国家是有分配出路的。张元镇到鄞州银行去了,也蛮好,现在也退休了。来的也都是学生,读过书的,生产队照顾照顾,有轻松的活给他干一点。后来村里办厂了,就到厂里去了。”
  根据村中人员进出记录,1969年下放的知青有胡容娣、俞智君、范品花、胡克荣、范回米、林小毛、马莉萍等。从月份上说,最早2月,5月、9月、10月、11月都有。1970年来的有俞回口、葛小云。其中,胡容娣、俞智启、范品花、范回米、俞回口、葛小云6人为上海人,胡克荣是苏州人,林小毛、马莉萍为宁波人。
  六、夹着尾巴做人
  “四类分子”不能开会,只有贫下中农可以参与。张杏芳说:“以前我当治保主任,工作队的严组长就说了,你今天晚上来开会,要狠狠教育人家一顿。人家事情又没有做错,这个我也做不到。我跟严组长说,要么你去说,我是不会去的,人家白天干活,像地主、大佃农,都要做得更多,你开大会还说他,这个事情我做不到。人家年纪大了,只能干这点活,再叫人家多做点,这样的事我可不干。组长说,那你这个人没用。我说有没有用,让别人去评好了,冤枉别人的事也不能干。大佃户农干活干得多少、偷懒不偷懒,也有老百姓反映的。我和老江书记讲,完全听人家讲的也不行的。老江说,那就按自己的能力,有什么说什么。”包康乐说:“我1957年开始在藕池小学读书,一直读到1966年,是初中二年级,开始‘文化大革命’,搞红卫兵串联。本来我可以考到望春中学的,因为是地主成分,只好考到石碶的农中。后来‘文化大革命’一串联,红卫兵套着红袖章,可以到全国各地去。我们当时是属于地主子女,外面是不能去的。这样过了一年多,1967年开始干活了,就在藕池四队。那时候像我这个年纪的初中生还比较少,村里说你是初中生,做做保管员、会计。我们地主子女,在生产队,都是受到表扬,没有吃过批评的,都是积极生产、带头劳动的。我那时候任务完成了,还免费给人家分稻草、做会计。曾经有一件事,我的脚上生疮,叫张国章医生开刀,开刀一个小时,手术做好,纱布一包以后,我自己马上到队里干活了。藕池这条路,原来还没有改造,煤渣路算是最好的了,没有什么石板路。我的脚包着纱布去种田,一个人要种9分9厘田,自己拔自己种,这多不容易啊。我们生产队的包队干部、武装部部长周召丰(后来为乡党委副书记),想要贴纸表扬我,但他们不知道我是地主儿子。张富昌那时候当队长,他说是地主儿子,就不要贴纸表扬了。我自己不管他们说也好,不说也好,总归是坚持原则,积极劳动,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件事。”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包文华
相关人物
林德庆
相关人物
徐定良
相关人物
张杏芳
相关人物
葛小其
相关人物
姜冲德
相关人物
杨祖全
相关人物
洪康华
相关人物
姜全德
相关人物
姜阿利
相关人物
徐信定
相关人物
江根星
相关人物
吴德利
相关人物
徐信华
相关人物
李阿凤
相关人物
俞明福
相关人物
姜岳海
相关人物
张阿毛
相关人物
姜锡岳
相关人物
吴升月
相关人物
洪小康
相关人物
张富昌
相关人物
赵宏海
相关人物
俞阿任
相关人物
郭建光
相关人物
陈高华
相关人物
张纶华
相关人物
刁德一
相关人物
周利英
相关人物
张昌浩
相关人物
刁小三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胡克荣
相关人物
胡容娣
相关人物
俞智君
相关人物
范品花
相关人物
范回米
相关人物
林小毛
相关人物
马莉萍
相关人物
葛小云
相关人物
俞智启
相关人物
包康乐
相关人物
张国章
相关人物
周召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金属提炼厂
相关机构
模具制造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包家村
相关地名
潭村
相关地名
板桥村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张元镇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