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政权更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政权更替
分类号: D235.55
页数: 6
页码: 33-38
摘要: 本文讲述了藕池村政权更替包括国民党败退过村边、看经寺成为临时医院、镇反运动、乡村闾体制等情况。
关键词: 藕池村 政权 更替

内容

一、国民党败退过村边
  1949年6月,藕池村经历了政权变换。
  姜岳祥说:“那时候被国民党碰到了,被抓了,找你要钱,你说没有,那就搜身,身上有什么东西就拿去了。解放军来了,老百姓刚开始不知道,也要逃,也怕的。后来他们在附近住了几个月,百姓就不怕了。部队晚上睡在坟头,晚上也好、白天也好,都不来找你。后来找老百姓问,哪里有公路,老百姓不知道公路是什么,解放军把字写给他,就是开汽车的路。老百姓说有,就陪他们到石碶,然后解放军就从奉化那边过去了。国民党兵坏,门打开了,就要‘吃生活’(挨打)了,这是1949年。
  “我们村解放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国民党军和解放军在坟头碰到打起来了,不到一刻钟,国民党军枪都扔掉只管逃命了,衣服也扔掉,帽子也扔掉。打仗的地方就是詹家耷,在坟头桥,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我在那里放牛,我们三个人‘做生活’(干活),一人一只牛拉着。老板吓死了,赶快叫我们回去。我们问:怎么回事?他说打起来了。国民党兵,那时候我们叫他们大兵,到布政市买早点,他们都是拿大洋买的。他们从余姚过来,走了一夜,肚皮饿了,就把我们的东西全部拿去。后来他们从坟头桥那边走了,一部分人跟解放军去了,也算是俘虏兵。共产党优待俘虏兵,自愿当兵的可以来当兵,不愿意当的话,给路费回老家,好好种地。此前,国民党军跟这些士兵说,共产党怎么怎么坏,被抓住的话,手指一根一根地割,脚趾一个一个地割,他们都吓死了。后来做俘虏了,发现不是这样的,他们说:怎么对我们这么好,如果你之前是排长,就让你当排长,是队长就让你做队长。这些大兵都是十七八岁的后生,20多岁就算年纪大的了。”
  说及村解放过程,张杏芳说:“小时候,国民党的军队来,我也吓死了。到了石家桥,部队过来,把我拉过去,要问我路,我吓死了,后来问好路后,他说你去吧,我赶紧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板桥,国民党军队把机枪架在柏树上,防着共产党来。那时候快要解放了,地主人家的地已经分了,房子里的东西也不能动,用封条封着,改革了,东西都要充公。那时候解放军也过来,就怕撞到了,要打起来。后面国民党退了,到舟山那儿去了。”
  张小康也是亲身经历者,他说:“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1949年我才7岁。部队开进我们藕池村,在礼嘉桥住下来。共产党在抓国民党在浙江的省委干部,那个省委干部从杭州逃过来,逃到三门,就逃走了。那天下午2点多,我去捡田螺,只听到前面稻田里的水在“乒乓乒乓”地响,还以为是泥鳅在打洞,实际上是重机枪子弹从那边扫过来发出的声音,能打这么远,是国民党打的。那半边解放军也过去了,我们藕池有100多个兵驻扎,只有20多支枪,都是靠扁担背过去的。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枪的,打了一天一夜,重机枪子弹打光了,共产党就拦住他们不给走。他们一边用重机枪在扫,一边在小小的石路上走。子弹要老百姓挑的,最后子弹打光了。
  “解放军是好的,在我家住着,手榴弹什么的都在老屋的钉子上吊着,钉子歪下来了,就把它拔掉,把新的钉子钉上去。走的时候,看部队里有什么东西吃的,就给你拿来。他们饭菜都是用大脸盆盛的,一盆大概够8个人吃,都坐在地下吃。睡是睡在门口的,我们叫他们睡到屋里来,都是不来的。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是我们亲眼看见的。我在田里捡田螺,怕被打死,卧倒在地。我那时候人小,才7岁,篮子也丢了,只顾自己跑回家。实际上那时候战场很近的,就在附近不远,国军逃亡的路上实际上子弹已经没有了,打光了。被抓了就用以前船上用的那绳子,绑在那里,他们穿黄色的衣服,有的肚子很大。小时候解放军走过,大人也都会过去。原来看见解放军都很怕的,但实际上解放军都挺好的。”
  二、看经寺成为临时医院
  看经寺在段塘吴家,1958年划归海曙区。姜岳祥说:“1949、1950年,这里是部队医院、诊室,民兵那时候要去值班。做医院时,寺庙原先的东西没有动过。1951年开始做粮仓,情况大变。老和尚观成被关起来了,小和尚没有了。寺庙里的东西也一点点被偷走了。那些人说:东西有人要吗,要的话拿走好了。百姓认为,国家的东西不能拿,拿去后被查到,你就要‘吃生活’了,都不敢要。工作人员说:没有关系的,我在,你们只管拿好了。很大的鱼肚皮桌子有四张,凳子全部是银制的,碗、盆、筷都是银子做的,全部被偷走了。寺庙里的菩萨被敲掉了。四大金刚,总共有三米多高,要两个人才能抱得住,最后都敲掉了。敲的碎片,都挑了好几天,挑出来倒掉。寺庙原来大概有四十亩田,三十多亩田没有人种,解放军只好亲自去种,否则地要荒了。种了两年以后土地改革了,就分掉了,剩下的让官庄人来种。”
  曾在看经寺粮站打过工的洪小康说:“我十七八岁开始当木匠。我在粮食系统工作好,表现好,可以做泥水、木匠。我是16岁读完书,去看经寺粮站工作的。我读到六年级,总共读了四五年,是从第二册教材开始读的,第一册没有读。我一毕业就参加工作了,去看经寺挑谷,这个工作只要肯干就可以了。我16岁就参加抬谷,把谷子抬到仓库。看经寺有工程队建仓库,那时候都找寺院、祠堂做粮库的,真正的粮库是没有的。他们叫我去建设粮仓。我说好的,就这样去了。看经寺当时挂在鄞县粮食站。”
  说及看经寺和尚的结局,姜岳祥说:“劳改出来以后,观成和尚做农民了,回到方家耷了,那是1958年左右的事,他在地里种一点玉米、黄豆。他一个人独身,年纪比我大,身体很棒。前几年还见过,现在不知是否还活着。”
  三、镇反运动
  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生活秩序,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2月,鉴于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也准备反攻大陆,国内反革命分子的气焰更加嚣张,中共中央再次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强调“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要求坚决纠正过往镇压反革命中过于宽大的偏向,贯彻严惩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那时候,农会主任权力很大。1951年1月,在上级的统一安排下,藕池乡镇压了三个地主,即马裕棠、龚梅堂、周聚星,还有一个空手人卢如槐。枪毙地点在今藕池新村4号楼前的坟滩。
  保长马裕棠(1894—1951),人称马阿棠。徐定良说:“保长马阿棠与外面的‘空手人’(空手套白狼,吃别人白食之人)联系较多,如‘空手人’卢如槐(1914—1951)就挂靠在马裕棠家,所以县上直接下令惩办。卢如槐平时到处打游击,于是被定为‘罪大恶极之人’。”
  龚梅棠(1907—1951)。孙定根说:“土改开始以后,龚梅棠被枪毙了。可能是田多,属于地主了。那些田本来是准备卖掉的,我养母(徐阿珠)说,田卖掉还债,外面欠了很多债,我舅公那边借了很多钱给龚梅棠。龚梅棠说:‘不能卖田,卖了田,下一代就没有田了。’结果,龚梅棠因此被定为地主而被枪毙了。如果田卖掉的话,就不会这样了。”徐定良说:“他是庙堂人,住在俞圣君庙中,老婆也住庙中。此人属‘空手人’,喜欢搓麻将,结识同样喜欢搓麻将的徐阿珠,俩人同居,一起住进了徐阿珠家,土改时被视为霸占别人妻产,于是被定为‘罪大恶极之人’。”
  周聚星(1895—1951)是官庄的地主,当时官庄属藕池。
  四、乡村闾体制
  1949年时,鄞县实行县区乡村闾五级管理体制。据鄞州区档案馆《鄞县布政乡人民政府全宗40号》,1949年6月,鄞县布政乡人民政府成立,简称布政乡。布政乡是旧名,人民政府是新名。
  195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乡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实行小乡制,便于管理与监督。鄞县早在5月就实行小乡制了,布政乡划分为布政、藕池2个乡。古林区藕池乡乡政府在礼嘉桥,下辖礼嘉桥、吴家、藕池、薛家、方加耷、陈横楼6个村。赵晁甫为第一任乡长,藕池村的李阿凤担任副乡长。姜锡岳说:“李阿凤妇女主任从土地改革开始就当领导干部了,我们这里实际上是藕池乡,她实际上是第一届藕池乡的乡政府领导人,当过副乡长。”吴祝庆以为,当时没有看见过她做为乡领导,抛头露面,如坐在主席台讲话。笔者再次访问姜锡岳时,他坚持认为李阿凤当过副乡长,当时他10岁左右,有印象。为此,笔者在鄞州区档案馆查阅了当年藕池乡的档案,果然查到了1954年4月的藕池乡人民代表名单,乡长是赵晁甫,副乡长是周岳年、薛秉湘、李阿凤,委员是叶三梅、薛来祥、傅邦才、杨文林、张阿毛、张忠林、徐根才。由此证明了李阿凤确实当过藕池乡副乡长。
  这份名单是1954年藕池乡人民代表名单,也是第一届藕池乡政府人员组成名单。由此证明,李阿凤应从1950年5月以后即担任副乡长。甚至,这个乡的名称,之所以不称为礼嘉桥乡而称为藕池乡,可能与李阿凤的建议有关,说明她的话语权比较大,这是姜锡岳的猜测。
  不过,我们注意到,赵晁甫、周岳年、薛秉湘三人的现任职业是“干部”,也就是说是专职领导干部;而副乡长李阿凤及以下委员,其现任职业是“种田”,也就是说,近于今日的兼职领导。这可能正是吴祝庆记忆中(吴祝庆是1954年才到村中的,当时住在板桥村),未见李阿凤做为乡领导抛头露面的原因所在。在这份13人的名单中,只有赵晁甫是党员,其余均是团员,可见当时党员数量之少。
  1955年,藕池乡换届选举,横岙市人张德庆为藕池乡乡长。李阿凤、张阿毛,可能也被换了下来。
  1956年6月,布政乡与藕池乡合并,成立建设乡人民委员会。也就是说,藕池乡前后存在了7年。
  藕池村,当时属鄞县古林区藕池乡第四村,共10闾。第一闾,官庄,21户;第二闾,官庄,18户;第三闾,15户,看经寺3户、秦家桥12户;第四闾,藕池头,22户;第五闾,藕池头,19户;第六闾,藕池头,14户;第七闾,15户,板桥9户,西头畈6户;第八闾,14户,板桥5户,田头树下9户;第十闾,姜苏,17户。每一闾应有组长,名单不详。从自然村来说,官庄36户,秦家桥14户,藕池头61户,板桥与田头树43户,姜苏与西头畈23户。总户数175,人口636人,其中男295人,女341人。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姜岳祥
相关人物
张杏芳
相关人物
张小康
相关人物
洪小康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马裕棠
相关人物
龚梅堂
相关人物
周聚星
相关人物
卢如槐
相关人物
马阿棠
相关人物
徐定良
相关人物
龚梅棠
相关人物
孙定根
相关人物
田本来
相关人物
徐阿珠
相关人物
方加耷
相关人物
晁甫
相关人物
李阿凤
相关人物
姜锡岳
相关人物
吴祝庆
相关人物
赵晁甫
相关人物
周岳年
相关人物
薛秉湘
相关人物
叶三梅
相关人物
薛来祥
相关人物
傅邦才
相关人物
杨文林
相关人物
张阿毛
相关人物
张忠林
相关人物
徐根才
相关人物
张德庆
相关人物
姜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奉化区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官庄镇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鄞县
相关地名
嘉桥乡
相关地名
板桥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